第一篇:解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之间相互提供贷款担保发生担保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
解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之间相互提供贷款担保发生
担保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
近期,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企业之间相互提供贷款担保发生担保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7]1272号,以下简称《批复》)明确了关于企业对外提供担保而发生的担保损失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明确了允许税前扣除的担保损失应是“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担保”。
那么,如何理解“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担保”呢?
《批复》规定,“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担保”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与本企业投资、融资、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主要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担保。
同时《批复》还规定,根据合同双方权利与义务对等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企业之间签订贷款互保合同,相互提供的贷款担保,与企业的融资活动密切相关,因此,签订贷款互保合同的一方(担保企业)为另一方(被担保企业)提供的贷款担保,在被担保企业为担保企业所提供的贷款担保总额之内(含)的部分,应认为与其本身应纳税收入有关。也就是说,“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担保”除了企业对外提供的与本企业投资、融资、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主要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担保外;在被担保企业为担保企业所提供的贷款担保总额之内(含)的部分,也应认为与其本身应纳税收入有关,可按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无关的贷款担保”等不得扣除。
根据《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3号)第四十七条规定:"企业对外提供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担保,因被担保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而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经清查和追索,被担保人无偿还能力,对无法追回的,比照本办法坏账损失进行管理。企业为其他独立纳税人提供的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无关的贷款担保等,因被担保方还不清贷款而由该担保人承担的本息等,不得申报扣除。
按照本《批复》规定,上述担保企业为被担保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因承担担保连带责任所发生的损失,在被担保企业为担保企业所提供的贷款担保总额之内(含)的部分,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3号第四十七条的相关规定进行税前扣除,超过被担保企业为担保企业所提供的贷款担保总额的部分,不得扣除。
也就是说,企业为其他独立纳税人提供的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无关的贷款担保,或者超过被担保企业为担保企业所提供的贷款担保总额的部分,均不得税前扣除。
第二篇:关于企业之间相互提供贷款担保发生担保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
关于企业之间相互提供贷款担保发生担保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批复
国税函〔2007〕1272号
成文日期:2007-12-18
字体:【大】【中】【小】
深圳市地方税务局:
你局《关于企业对外提供担保而发生的担保损失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请示》(深地税发〔2006〕691号)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
《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3号)第四十七条规定:“企业对外提供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担保,因被担保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而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经清查和追索,被担保人无偿还能力,对无法追回的,比照本办法坏账损失进行管理。企业为其他独立纳税人提供的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无关的贷款担保等,因被担保方还不清贷款而由该担保人承担的本息等,不得申报扣除。”其中,“与本身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担保”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与本企业投资、融资、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主要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担保。
根据合同双方权利与义务对等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企业之间签订贷款互保合同,相互提供的贷款担保,与企业的融资活动密切相关,因此,签订贷款互保合同的一方(担保企业)为另一方(被担保企业)提供的贷款担保,在被担保企业为担保企业所提供的贷款担保总额之内(含)的部分,应认为与其本身应纳税收入有关。
上述担保企业为被担保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因承担担保连带责任所发生的损失,在被担保企业为担保企业所提供的贷款担保总额之内(含)的部分,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令第13号第四十七条的相关规定进行税前扣除,超过被担保企业为担保企业所提供的贷款担保总额的部分,不得扣除。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七年十二月十八日
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第三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信企业坏账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电信企业坏账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10]196号
成文日期:2010-05-12
字体:【大】【中】【小】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9]88号)第十七条的规定,考虑到电信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现将电信企业应收账款认定坏账损失税前扣除问题通知如下:
一、从事电信业务的企业,其用户应收话费,凡单笔数额较小、拖欠时间超过1年以上没有收回的,由企业统一做出说明后,可作为坏账损失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二、本通知自2009年1月1日起执行。2008年发生的上述坏账损失,当年已作为坏账损失的,不再调整;没有作为坏账损失的,统一在2009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确认为坏账损失。
第四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金融保险企业呆账 坏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问题的通知
【发布单位】税务总局
【发布文号】国税发[1999]213号 【发布日期】1999-11-16 【生效日期】1999-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金融保险企业呆账
坏账损失税前扣除管理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1999〕213号1999年11月16日)
为了加强和规范金融保险企业呆账损失和坏账损失的税前扣除的管理,经研究,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企业的呆账损失和坏账损失,应按实际发生额据实扣除,报经税务机关批准也可以采取提取准备金的办法。采取提取准备金办法的企业发生的呆账损失和坏账损失,首先应冲减准备金,不足冲减的部分据实扣除。
二、企业呆账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比例按有关税收法规规定执行,税收法规没有规定的,不得高于国家统一的财务制度规定的比例,并实行差额提取。其计算公式如下:
当年应提取的呆账准备金=本年末允许提取呆账准备金的各项贷款余额×1%-上年末呆账准备金余额。
当年应提取的坏账准备金=本年末应收账款余额×提取比例-上年末坏账准备金余额。
三、实行汇总纳税的金额保险企业,需统一计提呆账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的,应经省级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年终统一计算扣除,未经审核确认的,严格按规定比例在各监管层次计算据实扣除,超过标准的数额,就地补税。
四、企业的呆账损失和坏账损失的核销和扣除,须经税务部门审核确认。税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保险企业呆账损失和坏账损失税前扣除的管理。
(一)坏账损失的申报、审批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7〕190号)的有关规定办理。
(二)呆账损失的核销,由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但实行汇总纳税的金融保险企业,由其总机构审核批销呆账损失的,所属企业应将总机构审批情况报省级税务机关审核,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以此为依据核销扣除。总机构批复数与省级税务机关审查核准数不一致和未经省级税务机关审核的,由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审核调整。
五、本通知适用于所有缴纳企业所得税的金融保险企业及分支机构。
六、本通知有关规定从1999年1月1日起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25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公告范文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
税前扣除问题的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25号
为鼓励金融企业加大对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力度,及时处置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增强金融企业抵御风险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5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的规定,现就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所得税前扣除问题公告如下:
一、金融企业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逾期1年以上,经追索无法收回,应依据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分类证明,按下列规定计算确认贷款损失进行税前扣除:
(一)单户贷款余额不超过300万元(含300万元)的,应依据向借款人和担保人的有关原始追索记录(包括司法追索、电话追索、信件追索和上门追索等原始记录之一,并由经办人和负责人共同签章确认),计算确认损失进行税前扣除。
(二)单户贷款余额超过300万元至1000万元(含1000万元)的,应依据有关原始追索记录(应当包括司法追索记录,并由经办人和负责人共同签章确认),计算确认损失进行税前扣除。
(三)单户贷款余额超过1000万元的,仍按《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
25号)有关规定计算确认损失进行税前扣除。
二、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的分类标准,按照《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5〕3号)规定执行。
三、金融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贷款损失内部核销管理制度,严格内部责任认定和追究,及时收集、整理、编制、审核、申报、保存资产损失税前扣除证据材料。
对不符合法定条件扣除的贷款损失,或弄虚作假进行税前扣除的,应追溯调整以前的税务处理,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四、本公告适用2014及以后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的税前扣除。
特此公告。
国家税务总局
2015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