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经济危机的根源

时间:2019-05-13 02:5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拉美经济危机的根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拉美经济危机的根源》。

第一篇:拉美经济危机的根源

拉美经济稳定性差的根源在于过度外债,而非利用外国直接投资。

拉美地区可说是深受新自由主义之害的重灾区。20世纪80年代,拉美地区普遍爆发了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此时,新自由主义乘虚而入。1985年美国以解决拉美债务危机为由,提出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的“贝克计划”。该计划要求,拉美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放松对外资的限制,实现价格自由化等。到90年代初,美国政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更利用贷款的附加条件,强制拉美国家进行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改革,即推销“华盛顿共识”。拉美地区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的声势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在拉美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有人称之为拉美大陆的一次“经济政变”。这场变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如有的国家实现了从封闭的进口替代模式转向外向发展模式,恶性通货膨胀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总的来看,“改革”动作大、发展成效小。不仅如此,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还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如国有企业私有化,使一些产业向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集中,失业问题更为严重;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两极分化和贫困化十分严重;民族企业陷入困境;国家职能明显削弱,社会协调发展被严重忽视;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危机濒发,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年的巴西货币危机和2001年的阿根廷债务危机等。

从分析中不难看出,拉美国家在改革前和改革初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还是相对稳定的,但伴随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情况明显恶化。据了解,GDP曾居于世界第九的阿根廷已经沦为该地区贫穷国家。当然,学术界对此问题争论较大:有的认为,阿根廷危机是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有的认为,新自由主义政策促成了阿根廷危机,但不是唯一的根源。

但如果他们不实行新自由主义改革,就不可能导致危机。推行新自由主义,使阿根廷实施了大刀阔斧的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这便使外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以致在经济危机中由于找不到可作抵押的国有资产而难以向国外金融机构贷款,从而使大批民族企业倒闭,有些城市的失业率高达15 20%。

拉丁美洲经济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

2009-6-29 22:35:42访问量:20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拉丁美洲曾经历了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在将近30年的时间中,拉美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从而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地区。1982年,在经受了债务危机的冲击之后,拉美经济发展

陷入低谷。此后,拉美国家在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试图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长达20多年的改革进程中,拉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也加大了拉美各国之间的差异。

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不会自动改善收入分配,如果政府没有相应的收入分配措施加以调控,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的趋势会随经济增长的加速迅速扩大,从而加剧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拉丁美洲曾经历过长达数百年的殖民统治,其后果之一是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公。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拉美国家开始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的首要目标,因此政府不惜一切代价推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在这样的背景下,拉美国家受联合国拉美经委会理论的影响,对收入分配问题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该理论认为,经济高速增长会使富人数量大量增加,其投资和消费也必然会相应增加,从而通过对经济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带动就业增加,其结果自然会使财富逐级流向社会其他阶层,进而提高全社会国民的收入,最终使收入分配状况得到改善。因而在1950—1980年的经济高增长期内,许多拉美国家政府没有明确的改善收入分配的政策。但最终事与愿违,理论家们预先想象的前景并没有出现,相反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财富大量向富人集聚,拉美历史上形成的收入分配不公现象进一步加剧。上世纪70年代,在拉美经济增长达到顶峰时期,一些拉美国家反映收入分配不公的基尼系数也同时创下了纪录,在巴西该指标高达0.66,在哥伦比亚和秘鲁分别达到0.61和0.60。巴西10%的最富裕家庭占有收入的60%,最低收入和最高收入之间的差距高达43倍。两极分化的直接后果便是穷人队伍迅速扩大。尽管在经济高增长期,政府利用财政优势采取相应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收入分配不公造成的社会矛盾,但是,当上世纪80年代拉美经济失去增长的活力之后,政府丧失了财政优势而不得不削弱社会开支,贫困问题日益突出,财富两极分化所造成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拉美国家的社会形势始终处于相对紧张的局面,在一些国家甚至爆发社会**。

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直接危及到拉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时至今日,由于垄断财富的利益集团的势力不断强大,政府改善收入分配的举措变得异常艰难。目前,拉美不少国家都面临着收入分配严重不公、政府对此难有作为的尴尬局面,占人口40.6%的2.13亿人口(2005年)不得不在贫困线下挣扎。

二、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区域发展严重失衡和城市化无序地、急剧地恶

性扩张,使得拉美中小城镇和农村被边缘化

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在委内瑞拉首都加拉加斯,其城市的边缘地带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极其简陋的棚户区,从最靠近城市的山头开始,简陋的住宅一座紧挨一座地由山下往山上盖,布满一座山头后接着往下座山头蔓延,漫无边际地不断地往四周延伸。这类主要由城市贫民和外来移民组成的贫民区自成体系,成为城市犯罪的高发地区和游离于城市发展之外的边缘地带,不仅政府管理难以触及,就是非贫民区居民都难以进入。这在拉美许多国家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城市现象。

尽管拉美国家政府花费巨资向这些贫民区提供最低社会保障,但仍难以改变它们被边缘化的趋势,城市贫民区继续不断扩大。其主要原因是,拉美国家在依靠进口替代工业化拉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工业发展主要集中在少数中心城市,国家将大量投资集中在这些城市及其工业部门,使它们成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心极,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和农村移民,造成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成比例地膨胀。为此,政府不得不将更多的资金投向中心城市的基本建设,结果却以牺牲其他地区和广大农村的发展为代价,造成这些地区不断地被边缘化,从而进一步加速了这些地区的人口向中心城市转移,其速度甚至超过了城市发展的实际可承受力。

实际上,拉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就是在一些地区和农村被不断边缘化,少数城市不断地、无序地膨胀的恶性循环中得到推进,结果是城市化和边缘化结伴而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成为困扰拉美国家发展的难题。

三、无论任何形式的外资,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都有其两重性,因而在利用外资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优势,尽可能地限制其不利的一面对此,拉美国家有着深刻的教训,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拉美国家曾经不切实际地走举债发展的道路,结果陷入债务危机之中,至今经济发展仍受巨额外债的束缚。出于保护本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在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拉美国家限制外国直接投资涉足国内许多工业部门,主要依靠对外举债解决资金短缺的矛盾,采取了用外债促增长、用增长还外债的战略。从1970年起,在很短的时间内,拉美外债急剧膨胀,并呈现出加速增长的趋势。1970年,拉美外债总额为161.25亿美元,1975年增加到440.5亿美元,1980年猛增到2303.58亿美元,债务负担远远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实际承受能力,从而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之中。此时,外债不但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反而成为经济增长的负担,最终当资金链条断裂之后,它在1982年将所有拉美国家拖入了债务危机之中,这时拉美外债总额业已高达3287亿美

元,拉美国家不得不依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救济。此后,拉美经济经历了“失去的10年”,沉重的债务负担成为拉美经济增长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不仅许多拉美国家的经济政策不得不继续受制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而且他们在巨大的债务压力下在经济政策的选择上也难有回旋余地。

除外债之外,对待外国投资同样应该限制和利用并举。1982年债务危机之后,拉美国家逐渐向外国资本开放本国市场,外部资金大规模地流向拉美。上世纪90年代,拉美外国直接投资由初期的110.66亿美元增加到770.47亿美元,这对拉美经济走出80年代“失去的10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拉美经济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和外资的流动性的加大,增加了拉美对外部门的脆弱性和经济增长跌宕起伏的波动性,90年代以来拉美经济增长态势同外部资金流量变化趋势密切相关。在90年代后半期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先后发生的金融危机中,外资流向的突然改变成为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线。即便是外国直接投资,通过以利润转移的形式向外转移的资金的逐年增加对一国经济的潜在的不利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债务危机之后,自1999年以来拉美国家再次成为资金净流出地区,而且净流出资金的规模逐年增加,2004年达到了639亿美元,2005年进一步增加到675亿美元,其中外国直接投资的利润转移的增加是重要因素之一。以智利为例,向外国直接投资支付的利润占其出口比重由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9%增加到2004年的21%,远远高于同期外债还本付息占出口4%的比例。

四、完善的市场机制需要完善的政府监管和调控机制相配套,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市场不能取代政府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初发生的债务危机之后,拉美国家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结构性经济改革,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的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拉美国家在经济改革的成效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加强了政府的监管和调控职能的国家,其经济运行基本实现了良性循环;相反,在强化市场机制的同时,国家的监管和调控严重缺失的国家,其结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险象丛生,甚至陷于危机。

两类国家的经验教训在于,如果在经济改革中简单地追求大市场、小政府的目标,忽视政府职能的发挥,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就难以摆脱市场的冲击,尤其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转型过程中,政府作用的完全弱化难以缓解改革成本对社会冲击造成的严重后果,最终出现失控的局面。反之,如果在完善市场机制的过程中,政府有效地发挥其监管和调控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改

革的社会成本,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拉美国家改革成功的案例表明,在完善和强化市场机制的同时,政府对经济监管和调控的能力,以及对弱势群体提供社会保障的功能不能弱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机制下,这些国家政府的管理职能不仅做了相应调整,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加强。

首先是政府通过政策管理,对市场刺激下产生的某些消极因素进行必要的限制。例如,智利政府在开放资本市场之后,1991年针对大量短期投机资本的频繁流动对经济稳定所产生的冲击,通过央行对短期资本实行无息准备金制度,加大短期投机资本的成本,从而限制了这部分资本的流入,有效地控制住了开放资本市场的风险,也较好地规避了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金融危机的冲击。其次是政府通过目标管理,对市场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例如,巴西、智利、墨西哥等国实行的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浮动汇率政策,尽管这些国家的汇率主要由市场决定,但按照政府确定的通货膨胀目标的限制,一旦实际汇率将对该目标产生不利影响,央行就会实行某种形式的干预。尽管这些国家的央行是独立的,但是由于政府同时实行通货膨胀目标下的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因此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体现了政府的监管和调控意图。再如,巴西在出售国有企业的时候,明确规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目标(企业的投资、技术更新、原企业员工留用比例等),通过这些目标对企业投资人进行制约。当然,在社会保障领域中,无论进行何种形式的改革,政府应当发挥的作用更是市场作用无法取代的

第二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其根本特点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佘贵生产无政府状态间的矛盾。一种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当基本矛盾十分尖锐时就会引发经济危机。

第三篇: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现象及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现象及根源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方式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下面我们就通过这次金融危机开始爆发以来,各种的经济现象来分析。

美国传统工业部门在21世纪初发展缓慢,开工不足,各部门之间生产的联系性导致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受到限制,整个经济形势开始出现大衰退的迹象。但纽约股市经过不断哄抬,在2008年上半年股价却一直上扬。支撑股市的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是投资者的信心和对未来的希望,但由于经济呈现持续低迷状态,这种信心和希望也在2008年9月下旬而彻底破灭。广大投资者开始疯狂抛售股票,股市崩溃,投资者的财富几乎一夜之间就化为乌有,迫于生计和信心动摇,人们纷纷赶往银行换兑存款,这就直接导致银行相继倒闭,引起银行的货币体系和信用体系崩溃。

马克思就曾深刻地指出危机以这样一种方式开始,他说:“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 从事大规模批发生意的商业资本发生投机崩溃预示着周期性危机开始。同时,产业资本家在资本积累过剩基础上从事的有些投机性的额外交易,也开始逐渐变得疲软而崩溃。囤积投机的崩溃引起商品市场价格的急剧下降,而这种价格以往一直是由投机交易所维持和抬高的。这样一来,以一定的市场价格水平为前提的信用关系,其存在的基础便遭到了破坏,出现了无力偿付债务的连锁危机。

美国次贷问题及所引发的支付危机,其最根本原因是美国房价下跌引起的次级贷款对象的偿付能力下降,归根结底是信用问题。危机爆发后所有的资本和银行都严格限制新的信用,以便保证它们本身用以支付的储备。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 “和资本一同发展起来的信用制度由此崩溃时,会更加严重起来,由此引起强烈的严重危机,突然的强制贬值,以及再生产过程的实际的停滞和混乱,从而引起再生产的实际的缩小。” 银行倒闭后,随着信用制度崩溃而引起再生产萎缩,大量工商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失去了资金支持也相继宣告破产,生产部门不得不加以收缩。工人因此而大量失业,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更无力去市场购买商品。这样就造成了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的崩溃和销售上的一系列困难。“由于借贷资本的绝对不足导致的闲置产业资本的过剩与失业的劳动人口的过剩,不可避免地同时并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其增长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导致危机的产生。”总结以上几点,资本主义产生产生危机的根源为---信用问题。我个人认为产生信用问题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集中在小部分分人手中,而大部分的人只占有小部分的生产资料。这样劳动人民被资本家充分剥削,以至于他们的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社会的增长,市场上的商品就没有销路,生产相对过剩,以前他们给以通过侵略来缓解矛盾,但现在此路无法实行,只能看着经济危机爆发。

最后我想说的是,资本主义国家依然能度过这次经济危机。但生产资料私有制最终会适应不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将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

第四篇:分析经济危机根源(可用于制作PPT)

序(引言)

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不同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分析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也不同于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所分析的帝国主义阶段。因为在这两个阶段,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仍然是发展物质产品生产,但先是在1956年,以美国的“白领工人”超过“蓝领工人”为标志,美国完成了工业化,进入到所谓“后工业化时代”,以后到70年代,英、法、德、意、日等其他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完成了工业化,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产业资本开始具有从物质生产领域向外游离的趋势,再加上货币脱离黄金的条件,就使虚拟经济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主体,从而改变了传统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许多基本运行规律,也使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发生了变化。

【一】美国次贷危机(组图)

这场由次贷危机作为导火索引爆的资本主义金融危机, 既而演变为全球的经济危机, 究其根源, 此次危机并没有跳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

按照马克思经济危机发生的逻辑: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能力落后的矛盾---生产过剩----- 危机爆发。

此次危机,表象上是银行将贷款发放给了信用不佳、还贷能力差的借款人, 导致违约率不断上升, 而实质却是生产过剩。回顾美国近几年经济, “911” 后, 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房地产市场繁荣, 次贷机构为了获取利益, 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当美联储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时, 借款人无法正常还贷, 导致了危机的发生。这种透支消费, 正是由于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 而资本家要获取高利益, 所以低估风险, 盲目发放贷款, 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所以, 透支消费, 只不过是将危机从当时推迟到了未来。如果反过来推理, 那就是

次贷危机爆发<-----违约率上升<-----透支消费<-----生产过剩<-----消费能力不足<-----生产无限扩大和消费能力落后的矛盾<-----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这正契合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逻辑。

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消费, 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 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消费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因此, 虽然次贷危机与古典的经济危机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 但是其实质并未改变, 根源都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按照马克思的定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其具体表现是:.表现在消费上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无限放大的金融资本债务与普通大众有限的偿还能力之间的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金融企业过度无序发展与整个行业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那么如果现在现在的经济危机仍然能够用这个理论来进行合理的解释,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它仍然具有生命力,仍然是真理。我搜了一下引发次贷危机的基本矛盾,发现可以很好地与马克思给的这个定义拟合。

下面我们介绍一些当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症结 这些症结都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体现。

增长减速

为了说明发达资本主义的增长出现了什么情况,我们来看看美国在整个“二战”后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1980—2000年间的增长率与1950—1970年间的增长率相比,明显放慢。如果1950—1970年的增长率不持续地减退,那么美国经济在2000年将比其实际水平高出大约20%。

这种显著的放慢也是伴随着技术的重大飞跃(所谓“新经济”)和提高了在第三世界的剥削的全球化的扩大而发生的。像计算机、因特网等信息技术的进步,即使考虑它们对办公室工作和库存管理等的所有影响,也仍未提供资本主义维持较高增长率所必需的重大刺激。

生产过剩的趋势

卡尔·马克思的洞见“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障碍是资本本身”仍然是真理。经济增长减慢的最通常的原因之一是,投资率趋向于超过最后需求的增长。在经济上升期中,为了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增加市场份额所需要的产出的快速增长导致创造出过剩的生产能力(闲置的工厂和设备)。当需求的增长不能达到设计规划时,公司会出现大量未使用的生产能力和未售出的存货。于是面对相当多的过剩生产能力,进一步的投资被抑止了。

应当清楚的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能力的过度扩张问题没有真正的解决办法,因为资本不断地面对这一事实:投资的主要障碍是投资本身。尽管投资可能很有用,但是它被它的最后产品市场的最终饱和所限制。每一个大公司在竞争的持续推动下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斗争,最终使投资的有用贡献转化成为其反面。在这样的环境下,过剩资本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任何一次经济减速中都发挥了特殊的突出作用。寻求保护它们利润空间的大企业往往通过的使用而不是减价(主流经济理论引导人们如此期望)来保护它们的利润空间。如何减少其生产能力,裁员嘛(附失业图)

举个浅显的例子,当社会的生产效率在科技发展的刺激下,生产能力大幅提高,而企业家对于员工的加薪滞后,加上资本主义经济资料在少数人手中的不断聚集,社会中中产阶级、工人阶级的购买力下降,导致生产量远超过需求量。企业为了减少损失而削减劳动力,致使大量的人失业。使经济进一步恶化。并有可能爆发经济危机。

其实很多的经济危机都是源于生产过剩,只是表现形式与传统的形式有一些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生产过剩主要表现为生产出口与虚拟财富的双重过剩。本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来自美国的虚拟财富过剩。同时波及至世界范围 对于欧洲经济的影响是金融投资方面,他们购买了大量次贷证券。而对于东南亚的一些出口型国家,(也包括中国)主要影响在于出口制造业。出口需求量的减少导致出口制造业产能过剩,这些国家也面临经济危机的风险。

美国过度发展金融衍生品----缺少金融监管------基础货币异常增长----金融市场流动性极度扩张-----金融货币的创造能力过度强化-------证券化资产迅速增长------最终导致了虚拟财富的过度膨胀------诱发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导致全面经济危机

日益攀升的债务

债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通常的、必然的组成部分。它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

债务也能刺激经济。

推进对外贸易,为季节性产业提供运行资金 补充对私人企业的投资 通过国债的方式帮助在税收和支出之间达到平衡。

债务作用的重大变化发生在1980—2000年间,正是在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决定性地减速了。甚至在1980年以前,经济相对较快的增长越来越大地依赖私人债务的作用。这种债务刺激消费者购买并推动建立生产能力。但是在1980年之后,未偿还的私人债务的增长以更快的速度飙升。也就是说,它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到2000年,未偿还私人债务总额是GDP的2.15倍,而全部债务(私人加上政府)达到GDP的3倍。生产性经济现在过度依赖于债务,这种依靠债务而维持的经济生命需要越来越多的债务。这就是个恶性循环了。

赌博资本主义

下面介绍一种新兴的经济形式:投机(gambling),实际上,这只是赌博的另一个说法。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部门不再局限于生产、雇佣和投资的需要的范围之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它已变成一个不断增长的自主挣钱形式,这在衍生市场尤其明显。一种金融衍生工具从另一种金融工具衍生出价值。例如,一种金融期货就是在未来某一时刻购买某种其他金融工具比如股票或债券的协定。衍生工具倾向于放大收益和损失。如果一种衍生工具所基于的利率或股价上升了,通过衍生工具获取的利益将飙升。另一方面,如果它所基于的金融资产下降了,那么衍生工具的价值可能骤然跌落。金融价值升降的速度增加了个体参与者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整个金融部门和整个经济的风险。

总结

资本在全球每一个角落寻求利润机会。统治性的意识形态欢呼全球化的加速,宣称这将有利于所有国家。然而结果是绝大多数国家增速严重下降。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在创造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同时,也把资本主义的病灶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扩展到了全球。带来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全球化,这也意味着经济停滞趋势和金融危机的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所有地方都面临着大量闲置的生产能力和堆积如山的债务,必然会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在这种体系结构中,没有任何明显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场危机的结果可能开启争取替代社会的斗争。我们可以肯定两点:一个由人民统治并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的新社会的到来必然要经过激烈的斗争;人类未来所面临的不可能是一个平等的、可持续的资本主义。

第五篇:工程 及 拉美

拉丁美洲期末复习 印第安人

美洲土著居民的专用名词。印第安人从美洲北部移居到拉美,创造了拉美地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有代表性的有玛雅文化,托尔特克和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玛雅文化

玛雅文化是指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和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玛雅人创造的文化。对世界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影响托尔特克和阿兹特克文化。玛雅文化在农业生产中培育了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粮食新品种,在社会形态构造,艺术建筑,天文历法,文字文学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10世纪初突然消失,成为未解之谜。托尔特克文化

11世纪后,从墨西哥高原南下的托尔特克人和玛雅人融合,继续发展拉美文化。全盛时期为10-12世纪,擅长建筑,扩建金字塔,创造齐琴·依察古城等。阿兹特克文化

拉丁美洲印第安人三大文化之一。由居住在今墨西哥的阿兹特克人创造。14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定居于墨西哥中部谷地。后不断扩张,16世纪初形成东达墨西哥湾、西抵太平洋的庞大国家。1521年被科尔特斯率领的西班牙殖民者灭亡。阿兹特克文化吸收了玛雅文化等各种印第安人文化成就,农业发达,金属冶炼和制作技艺精良,建筑宏伟,使用象形文字,有精确的历法系统。后被西班牙殖民者破坏。印加文化

拉丁美洲印第安人三大文化之一。由居住在今南美安第斯山区的印加人创造。13世纪印加人定居于今秘鲁库斯科谷地。后大举扩张,至16世纪初形成包括今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智利部分地区的庞大国家。1533年被由皮萨罗率领的西班牙殖民者灭亡。印加文化吸取了古代南美各种印第安文化成就,农业发达,纺织和金属加工技艺高超,有严密的行政管理系统。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原因?

(1)西班牙王国的国力衰弱,减少对殖民地的控制(2)殖民地贸易发展,生产力大大发展(3)殖民地人民渴望发展自由贸易

(4)新兴阶级出现,渴望更多贸易自由和政治话语权

(5)阶级关系十分复杂,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半岛人与克列奥人与混血人种与印第安人和黑人)

(6)殖民统治后期,拉美形成统一民族

(5)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传入,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鼓励独立战争的进程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是指1810—1826年西属美洲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解

放战争。第一个阶段:(1810-1811)革命发动期:玻利瓦尔领导的南美北部的独立运动,有的地区还初步建立了独立政权。第二阶段:(1811-1815)西班牙反扑阶段:圣马丁领导的南美南部的独立运动。第三阶段:(1815-1826)拉美大陆地区取得的独立:佩德罗一世领导的巴西独立 多洛雷斯呼声

墨西哥独立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独立运动之父伊达尔戈在墨西哥发动的反西班牙革命。那时,西班牙正和法国打得不可开交,对美洲殖民地一时顾不上。1810年9月16日拂晓前,墨西哥多洛雷斯小镇年近60的牧师伊达尔哥带领起义者,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首先释放了监狱中的囚犯,天刚亮时,又逮捕了城内所有的西班牙人。在这一切完成后,伊达尔哥又敲起教堂的钟声。他领导群众高呼:“美洲万岁!打倒坏政府!” 这就是墨西哥史上著名的“多洛雷斯呼声”它标志着墨西哥独立运动的开始。伊达尔戈不久被叛徒出卖,被俘牺牲。莫洛雷斯继续领导独立运动,于1813年宣布墨西哥独立,建立共和国。后来,赢得独立的墨西哥人民,把每年的9月16日,就成为墨西哥的国庆纪念日。20世纪50-70年代拉美经济高速增长表现及原因(1)拉美经济增长高速度,国民生产总值连年上升(2)人均收入增加

(3)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4)拉美几个大国可以技术出口(5)旅游业作为新兴工业(6)农业也有一定发展(7)对外贸易多元化 国有化运动

60年代,大多数拉美国家掀起大规模国有化运动,将外国公司手中的资源能源回收国有,并颁布法令限制监督外资。通过国有化运动,国家队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军工,金融信贷,进出口贸易等实现了垄断,建立了庞大的国营体系,对当时拉美经济独立和发展有进步作用。后因管理不善缺乏活力等弊端,改为私有化。工业化运动

为改变经济畸形发展和对国外工业技术产品的依附性,拉美国家将工业化定为国家经济战略发展目标。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家对工业部门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工业贸易保护;进口替代政策 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政策

以本国制造的工业产品替代从国外进口的同类产品,达到发展民族工业的目的,确立巩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经济畸形发展、出口替代:以新兴工业制成品代替初等制成品和原材料,实现出口多元化。拉美经济一体化

最早为玻利瓦尔提出,提倡经济上成同盟,平等基础上联合发展。经济一体化的目的是,保卫国家资源,维护原料进出口价格,扩大市场,取长补短,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打破旧

秩序,建立新秩序。但国家间具体条件不同,一体化停滞,1990才走上迅速发展的道路。14 引进外资

拉美发展经济需要大量资金,拉美各国根据本国情况,对外资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引进,帮助发展的同时防止经济命脉被控制。债务危机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每年到期的外债本息,已大大超过偿还能力,从而出现债务危机。1982年8月,以墨西哥为首的大量拉美国家宣布无能力偿还债务,引发拉美债务危机。布雷迪计划

美国财政部长布雷迪于1989年3月提出,主要内容有:建议商业银行部分削减债务国的本金和利息偿付,提供新贷款;对不愿削减本金提供新贷款的银行,停止对它三年偿付本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债务国提供一笔贷款,作为收买债券的资金。这个计划既减免了债务,又强调了债务国的发展,比较受欢迎。论述题押题:为什么富裕的土地上生活着贫穷的人民(1)殖民统治时期,上层掌握生产资料

(2)独立后继续加强,要面临国外的掠夺和打压

18拉美与美国的关系

(一)80年代前拉美与美国关系的演变

美国操纵美洲国家组织,拉美完全依赖美国。1959年古巴独立,独立自主的外交。1964年,拉美21国外长和财长在智利开会,通过“协调一致宪章”,强调拉美国家和美国之间平等地位,拉美有权自己掌控资源,主权独立,拉美问题要用拉美的角度方法解决,这时拉美国家第一次抛开美国,象征着外交的独立自主。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主张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拒绝任何大国同盟,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反对霸权主义,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

(二)拉美国家对布什“开创美洲的倡议”的反应 倡议的内容有三点:债务(减免),贸易(扩大,自由贸易区),投资(支持经济改革和私有化)欢迎—否定

(三)目前原则——既合作又捍卫国家主权

墨西哥概况

墨西哥合众国位于北美洲西南部:北邻美国,东南接危地马拉和伯利兹,东濒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西、南临太平洋。面积1972547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01000多千米。

墨西哥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为印第安人古文化中心之一。墨西哥印第安人创造了闻名世界的古玛雅文化、托尔特克文化和阿兹台克文化,1521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810年9月16日墨西哥人民掀起了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1821年取得独立。1824年10月建立联邦共和政体。1917年颁布宪法,定国名为墨西哥合众国。1972年2月14日同我国建交。

墨西哥有居民9186万多,居北美第二位。其中印欧混血种人约占90%,印第安人占7.8%,白种人占0.5%,其他占l%,人口以中央高原的山间盆地最密集。集中了全国人口了的一半左右。居民多信天主教。西班牙语为官方语言。

墨西哥是一个高原和山地国家。东、西、南三面为马德雷山脉所环绕,中间为平坦的墨西哥高原。高原南部多火山,地震频繁。墨西哥湾和加利福尼亚湾沿岸有

狭窄的平原。东南沿海和向风山坡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000-2000毫米,为热带雨林气候;尤卡坦半岛为热带草原气候;北部地区占全国面积的一半,气候干燥,多沙漠,大部分为沙漠气候。

墨西哥矿物资源丰富主要有银、石油、天然气、铅、锌、锑、铜、汞、铁、铋、硫磺等。石油储量约655亿桶,主要分布在东部墨西哥湾沿岸,海底也已发现油田;硫磺、汞、铋储量均居世界前列;在奇瓦瓦、杜兰戈、索诺拉等州发现有铀矿。森林面积占全国面积的25%。加利福尼亚湾和墨西哥湾盛产鱼、虾。

墨西哥的经济较发达,国内生产总值居拉美国家的前列。工矿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工矿业门类齐全,制造业占首要地位。采矿业以原油、银、硫磺、汞、铅为重要,年产原油9.6亿桶,银2300吨,还开采天然气、汞、铁、锌、锑、铜、金、萤石等。工业以有色冶金、钢铁、石油提炼、电力、化学、汽车制造、纺织、食品加工为主。钢铁、石油、电力等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居拉美前列。农业是墨西哥经济的重要部门。全国耕地2300万公顷。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棉花、咖啡、甘蔗、剑麻等。主要外贸对象是美国、德国、西班牙、日本,出口原油、咖啡、蔗糖、棉花、大虾、玉米、水果、蜂蜜、硫磺、铅、锌、钢铁、纺织品、化工产品等,进口机器设备、运输机械、石油产品、粮食、工业原料和轻工业品等。交通运输以铁路为主,有铁路27000千米,公路32万千米。

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位于海拔2259米的高原上,气候温和,有人口1036万多。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墨西哥的国庆日是9月16日。货币是墨西哥比索。国花为仙人掌和大丽菊,被称为仙人掌之国,全国约有1000种仙人掌,其中200多种为墨西哥所特有的。

墨西哥的国名起源于阿兹特克人传说中的太阳神墨西哥特耳,“哥”为“地方”之意。墨西哥人能歌善舞,喜好斗牛,斗牛士很受尊重。古巴概况

492年,哥伦布航海发现古巴岛。1510年西班牙远征军开始征服古巴并进行殖民统治。1762-1763年曾被英国占领。1868年和1895年先后爆发两次独立战争。1898年美国赢得对西班牙的战争后占领古巴。1901年古新宪法被迫接受“普拉特修正案”,允许美保留干预古内政的权利。1902年5月20日,美扶植成立“古巴共和国”。1903年,美国强租古巴海军基地两处,至今仍占领着关塔那摩基地。

此后,古基本上由独裁政府统治,政局动荡。1934年初,军人巴蒂斯塔在美国支持下发动政变上台,对古巴实行军事独裁,执政至1944。1952年3月,巴蒂斯塔再次发动政变上台。1953年7月2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率领一批进步青年武装攻打蒙卡达兵营,失败后被捕入狱,1955年流亡墨西哥。1956年12月,卡斯特罗率领81名起义战士乘“格拉玛号”游艇返古,在马埃斯特腊山区开展游击战。1959年1月1日,菲德尔·卡斯特罗率起义军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权,建立革命政府。1961年4月,古巴在吉隆滩击败美国组织的雇佣军入侵。随后,卡斯特罗宣布开始社会主义革命。1962年,美宣布对古实行经济、贸易和金融封锁。

1990年8月,古巴政府宣布进入“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1991年10月,古巴共产党召开四大。会议决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计划经济。1993年起,开始进行改革,每年均有新的改革举措出台。1997年10月,古共五大召开,在坚持四大决议的同时,首次提出把经济工作放在优先地位。

古巴经济曾长期维持以蔗糖生产为主的单一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生产甘蔗、烟草、热带水果等,旅游和侨汇收入是重要外汇来源。镍钴矿资源丰富,镍产业是古巴仅次于旅游业的第二大外汇来源。古巴镍储量为650万吨,居世界第三位。此外,古巴还拥有铁、铬、钴、锰、铜等资源。基础工业落后,粮食和能源依赖进口,生活必需品短缺,长期实行定量供应。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对古巴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导致其制糖工业逐渐丧失主导地位。为摆脱困境,古巴政府陆续出台改革措施,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使本国经济逐步复苏并进入增长阶段。

阿根廷概况

自然地理:面积2776889平方公里,为拉美第二大国,仅次于巴西。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西同智利接壤,北界玻利维亚、巴拉圭,东北部与巴西和乌拉圭为邻。海岸线4000余公里。地势由西向东逐渐低平。巴拉那河全长4700公里,为南美第二大河。主要湖泊有奇基塔湖、阿根廷湖和别德马湖。北部属热带气候,中部属亚热带气候,南部为温带气候。

人口:3610万(1998年)。城市人口占85%,农村人口占15%。主要民族是欧洲人和印第安人,其中白人占97%,多属意大利和西班牙血统。混血种人,印第安人及其他人种占3%。官方语言为西班牙语。居民87%信奉罗马天主教,其余的信奉基督教新教及其他宗教。

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

简史:16世纪前居住着印第安人。1535年西班牙在拉普拉塔建立殖民据点。1776年西

班牙设立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为首府的拉普拉塔总督区。1810年5月25日布宜诺斯艾利斯人民掀起反对西班牙统治的“五月革命”,成立了第一个政府委员会。1812年起,进行抗击西班牙殖民军的武装斗争。1816年7月9日拉普拉塔联合省宣告独立。1852年制定宪法,建立了联邦共和国,乌尔基萨当选为第一任总统。185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1862年巴托洛梅·米特雷担任总统,结束了独立后长期的分裂和**。自20世纪30 年代起出现军人与文人交替执政的局面。1983年,阿方辛民选政府上台,恢复宪制,大力推进民主化进程。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和英国因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归属问题,爆发了马岛战争,同年6月14日,英军击败了阿军,继续占领马岛。

政治:根据宪法规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内阁是政府执行机构。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执掌国家最高行政权,通过直接选举产生。

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不结盟立场和各国人民自决、不干涉内政,主权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

与中国关系:1972年2月19日,中阿两国建交。

1933 年 5 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罗斯福执政初期,全国 1700 多万失业人员及其亲属维持生计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业的帮助和施舍。但这部分财源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失业大军,无异于杯水车薪。解决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只有联邦政府才能办到。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项措施,就是促请国会通过的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该计划专门吸收年龄在 18 岁到 25 岁,身强力壮而失业率偏高的青年人,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开辟森林防火线和设置森林望塔,第一批招募了 25 万人,在遍及各州的 1500 个营地劳动。到美国参战前,先后有 200 多万青年在这个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辟了 740 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平均每人每期干 9 个月,月 工资中拿出绝大部分作赡家费,这样在整个社会扩大了救济面和相应的购买力。对于千千万万依赖州、市养活的人们,罗斯福还敦促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救济机构,合理划分联邦政府和各州 之间的使用比例,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地方政府用来直接救济贫民和失业者。新政期间,全美国设有名目繁多的工赈机关,综合起来可分成两大系统:以从事长期目标的工程计划为主的公共工程署(政府先后拨额 40 多亿美元)和民用工程署(投资近10 亿美元),后者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堤坎、下水道系统及邮局和行政机关等公共建筑物 , 先后吸引了 400 万人工作,为广大非熟练失业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后来又继续建立了几个新的工赈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是国会拨款 50 亿美元兴办的工程兴办署和专门针对青年人的全国青年总署,二者总计雇佣人员达 2300 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到二战前夕,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及数目较小的直接救济费用达 180 亿美元,美国政府藉此修筑了近1000 座飞机场、12000 多个运动场、800 多座校舍与医院,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和建筑业是创造了就业机会,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承担执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济计。这一笔钱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 成立“全国复兴署”,由它协调国家、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拟定公平竞争法规,……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全国劳工关系法》规定:不公平地对待劳工的行为为非法,工人有组织工会的权利,雇主不得干预控制劳工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集体谈判合同。

 1938年国会又通过了关于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立法,规定每周工作40小时,七年后每小时工资不得少于40美分。

 减少耕地,缩小现有的耕地面积,并以增收面粉厂、纺织厂和屠宰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税,来补贴减耕农民的经济损失。

 通过公共工程和保护自然资源法案,1933年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组织18岁到25岁的男青年种树,建水坝,扑灭森林火灾,种植防护林。每批25万人,每期半年。 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工程管理局成为联邦政府的永久性机构,该工程修建了许多水坝

和电站,不仅使300万英亩农田免遭水灾,而且使当地350万居民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从1935年到1942年,为协调整个工程计划而设立的“工程进展署”花费了大约130多亿美元,雇佣了约850万工人。修建了12.2万幢公共建筑,66.4万英里新道路,7.7万座新桥梁,285个新机场和2.4万英里地下水道。

南美洲经济落后原因

1:历史上先后为西班牙葡萄牙和美国的殖民地,经济单一落后。教育水平低,人民素质低,科技落后。

2:这是军阀割据和大地主种植园经济的残余导致的。

3:现在世界上没有完全自由的自由市场。是国家资本主义(政府适当干预)。4: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5:华盛顿共识中要求拉美及东欧国家实施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以及放松对外资的限制。这两条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单一的拉美国家是致命的打击。拉美的民族企业怎么可能竞争过财大气粗且老奸巨猾的美国企业呢?要知道,拉美许多国家的经济命脉以被美国所牵制甚至掌控,这就是拉美近几年在外交和能源领域不断接触中国和俄罗斯的原因。近期炒得很火的就是,巴西和阿根廷的农业以完全被美国四大种子公司所掌控。

下载拉美经济危机的根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拉美经济危机的根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拉美商务礼仪(汇编)

    在拉美,政变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人们由于司空见惯,因此发生了政变,也不会紧张骚动,街上仍平平静静。政变对于一般的商业几乎没有影响,只有牵涉到政府的交易,才产生影响。和处事敏捷的......

    经济危机

    始于2007年8月的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已经发展成为一场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它不仅重创了美国金融与经济,无疑也给全球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投下了一......

    浅谈经济危机

    浅谈经济危机 从2008年开始全球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相继倒闭,一大片企业相继申请破产,许许多多的人纷纷失去工作、失去房产、失去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冰冻......

    经济危机

    论经济危机对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一九一三至一九一四年已出现危机迹象时爆发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危机和一九三七年危机的直接影......

    经济危机

    关于各企业用工单位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通知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快速扩散和蔓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我们面临的经济环境十分严峻。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为稳定我镇......

    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 一、原因 1.次贷危机短期难以解决 2.美元长期疲软 3.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4.气候变化引起自然灾害频发 二、表现 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大量商品找不到销路,许多企业倒闭......

    经济危机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一、探源经济危机 背景:美国经济持续“繁荣”→原因: 1)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扩张了经济实力,为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技术革命......

    经济危机

    定义 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