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共党代会报告的内容分析[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02:3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中共党代会报告的内容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中共党代会报告的内容分析》。

第一篇:对中共党代会报告的内容分析

对中共党代会报告的内容分析

 十一大报告中,“毛主席”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实词,平均每个自然段会提及约2次。

 十三大报告用大约1/4的篇幅论述“政治体制改革”,并首次提及“差额选举”、“舆论监督”和“民主政治”。 “**”、“和平演变”是惟独十四大报告使用过的词汇。

 十六大报告中“社会主义”一词有所减少,与此同时,“党”有了明显增加。

 十七大报告中“中国特色”一词大大增加,为历届党代会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次

改革开放已经整整30年,如今的中国与之前恍如隔世,甚至连中共党代会报告所使用的词汇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中共十一大报告中,“毛主席” 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实词,而十七大报告中使用最多的却是“发展”。另外,像“肆无忌惮、彻头彻尾”之类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汇频现于十一大报告,而在十七大的报 告中则难觅踪影。实际上,十一大报告至十七大报告使用词汇的变迁也可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30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十一大:“毛主席”的“斗争”

1977年8月12日,中共十一大在北京召开,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华国锋所作的政治报告共约3.1万字,其中“毛主席”一词共使用了214次,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会提及2次。整个报告约一半篇幅是在谈论“毛主席”为了“党”和“革命”以及“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而同刘少奇、林彪,特别是“四人帮”等死不改悔的“走资派”所进行的“斗争”;也因此上述引号中的词汇均在报告中使用频率很高。与此同时,主要强调对立的“他们”一词也不断闪现,高达上百次;而30年后的十七大,“他们”只出现了1次。

在十一大报告中,“发展”和“建设”等词汇远不及“革命”和“斗争”等的使用频率。走资派、牛鬼蛇神、地富反坏、别有用心、痴心妄想、咬牙切齿、大张旗鼓以及另一类的“照耀”、“谆谆教导”等千余个词汇受到十一大报告的青睐,而此后的党代会报告却再未使用。

无疑,在“粉碎‘四人帮’”不久、党代会提前召开的特殊背景下,十一大报告是一部以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汇来论述“革命”和“斗争”的政治文献。在这样一个报告中,没有出现:宪法、法律、法制建设、党风、党建;甚至连四项基本原则、爱国主义、稳定等也没有。而在此后的所有党代会报告中,这些词汇却成为必备。十二大:将“建设”引向胜利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4个月后,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开幕,身为中共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致开幕词,总书记胡耀邦作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曾经是十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实词“毛主席”在十二大的报告中不再提及,并在此后的党代会报告中绝迹。十二大报告中取而代之的是“毛泽东同志”,出现了13次。另外,“斗争”一词的使用频率及排序也大大降低,“无产阶级”则由十一大的130次锐减到5次。与此相对应,在约3.2万字的报告中,最突出的变化是对“经济”(“国民经济”等被作为单独词汇另计)的强调,从十一大出现11次、名列197位,一跃为十二大的102次、名列前10。而在“经济”之前,出现次数更多的则是“建设”。十二大闭幕6天后,邓小平在会见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时曾说:“十二大的作用与我们党的七大一样。七大把革命引向胜利,十二大把建设引向胜利。”十二大报告首次使用了“精神文明”一词,并用1/7的篇幅、约4500字谈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报告还提及“解放思想”和2000年“小康水平”的愿景。十一大时的“解放台湾”,则变为“祖国统一”。“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此后党代会的报告再未使用的“崇洋媚外”、“嫌贫爱富”等成为十二大报告的“专利”。另一方面,在十一大和十三大至十七大的6个报告均出现,惟独十二大报告未使用的词汇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变革、加速、民主化等。十三大:“对话”的意义

尽管惟独十二大没有提及“变革”等词汇,但十二大后的5年,中国却是在“变革”和“民主化”的“争鸣”和“百花齐放”中“加速”前行的。其间,胡耀邦因被指“违反集体领导原则,在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的失误”而受到批评,并于1987年1月16日辞去总书记职务,赵紫阳代理。

1987年10月25日十三大开幕,赵紫阳在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同时,“发展”被高调提及,成为使用频率第二高的实词,第一次超过了“党”,仅次于“社会主义”;“发展”还被强调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等。

十三大报告一个更为突出的变化是“改革”的兴起,尽管“改革”一词在十二大报告中就已经出现,但那时仅提到12次(“体制改革”等被作为单独词汇另计),名列200位之后;而“改革”在十三大报告中则出现130次,一跃成为排名第四的实词。与此同时,企业、管理、开放和现代化等词汇也进入使用频率最高的20个实词中。不

仅如此,在十一大和十二大报告中未见的一些与“经济”相关的词汇也纷纷出现在十三大报告中,包括:企业家、承包、产权、政企分开、出口创汇、经济特区、房地产、第三产业、乡镇企业、金融体制、股票、合同等。“义务教育”和“一国两制”也登台亮相。

报告不同寻常地用大约1/4的篇幅论述“政治体制改革”,并首次提及“差额选举”、“舆论监督”和“民主政治”。十三大报告因此成为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纲领性文献,也是惟一为政治体制改革绘制出阶段性蓝图的正式文献。报告特别提到了关于党政分开和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的设想。这也是“党政分开”惟一一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对话”一词首次出现,尽管此后的报告也出现了这个词,但全都是有关台湾问题或国际形势的论述,而不再像十三大那样是强调其在处理和协调国内各种不同的社会利益和矛盾上的特殊作用。新华社还在十三大召开期间特意播发了一篇题为《对话——中国一种新的民主形式》的新闻分析(1987年10月28日新华社电)。

此外,在十一大和十二大报告中均出现,但十三大报告却缺失的词汇还有:阿拉伯、巴勒斯坦、第三世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美国、苏联、日本、外交关系、国际主义等。实际上,十三大报告关于外交和国际形势的论述是一笔带过,仅占总篇幅的约1/100。那时也正是国际形势“春风拂面”,中国外交“阳光灿烂”的季节。

上述词汇有一些在随后的党代会报告中又复生,但另外一些词汇,比如“列宁”(同志)等没有再出现(“马克思列宁主义”被当作单独词汇另计)。

“法治”和“商品经济”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与之相随,报告也出现了一些与党员干部违法犯罪相关的新词汇,比如:行贿受贿、任人唯亲、打击报复、以权谋私、执法犯法、道德败坏等。

事实上,一些词汇在党代会报告中的“使用或缺失”,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比如,其他6个报告均使用,而惟独十三大报告未使用的词汇包括:警惕、威胁、主权、军事、扩张、强加于人、全球、世界观等,原因也许是当时中国在这些方面没有什么大的困扰。

与此同时,有些词汇只出现在1987年这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比如:放眼世界、敞开、急起直追、世界文明、远见卓识、自由竞争、高高兴兴等;与此相呼应的是,强调“闭关自守只能越来越落后”。十四大:“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

经历了1989年的“春夏之交”和1992年春的邓小平“南巡”,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开幕,江泽民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使用频率最高的5个实词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经济”、“党”,“建设”一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开放”出现的次数也增加了约1/3,但“改革”则较十三大报告减少了近1/3。

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党代会报告的新词汇。在约2.6万字的报告中,也首次出现:武装警察、武器装备、公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觉醒和复杂多变等词汇。“**”、“和平演变”是惟独十四大报告使用过的词汇,这类专用词汇还包括:动荡、党群关系、摆脱困境、多党制、毒害、增强党性、取信于民、冤假错案等。

十四大报告还首次提出将“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作为支柱产业,同时第一次把“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列。报告还首次出现了:宗教政策、医疗、两极分化和社会科学等词汇。报告在提到人民群众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态度时首次使用了“深恶痛绝”,同时警告干涉中国内政的国家会“失道寡助”。“路线教育”和“意识形态”等十一大时的部分词汇,在被十二大和十三大“忘却”后,十四大又重新使用;而恩格斯、右倾、整党和剥削阶级等词汇则在此后的党代会报告中消失。

十五大:“社会主义”和“邓小平”

《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是人民日报为十五大开幕所发社论的题目。1997年9月12日,江泽民所作的十五大报告使用最高的5个实词与十四大报告相同,只是“发展”与“建设”两个词汇的顺序互换,“发展”被进一步强调。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十五大报告,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也因此,“理论”和“邓小平”成为高频词汇。而“社会主义”一词不仅是报告出现次数最多的实词,也是十一大至十七大7个报告中提及最多的一次。在约2.9万字的报告中,“中国特色”仍然十分显要,而“改革”比十四大时的使用频率减少了约1/4,“开放”则比十四大时锐减了一半。与此同时,“文化”却比十四大时增加了近一倍半,并首次出现了“中国文化”一词。

十五大报告出现了一些忆苦思甜的词汇,比如:八国联军、悲惨境遇、三座大山、翻天覆地等。报告出现的新词汇还有:舆论导向、主旋律、破产、科教兴国、政治斗争等。另外一些词汇则属于十五大报告的专用词汇,比如,迷信活动、愚昧、关税等。它们不仅在此前的4个报告中未见,在此后的两个报告中也销声匿迹。

十六大:“居安思危”中的“坚持”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迎来了新世纪的第一个党代会。江泽民在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约2.8万字的报告中,“发展”一跃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实词,而“社会主义”一词则有了明显的下降,成为十一大以来出现次数最少的一次。但与此同时,“党”却有了明显提升,成为仅次于“发展”的第二高的实词,也是十二大之后使用次数最多的一次。“坚持”一词则一鸣惊人,名列“社会主义”之后,成为第五个使用频率最高的实词。“文化”一词又有了明显上升,甚至超过了“改革”;但“经济”一词的出现次数和排序则在下降,在已有的6个报告中,仅比改革开放前的十一大报告时多。十六大报告也出现了一些以往5个报告未曾使用过的新词汇,包括:迷失方向、居安思危、跨国公司、风险投资、开拓创新、环保、医疗卫生等。

在以往的5个报告中均未出现,此后的十七大报告也未提及,而只在十六大报告中使用的词汇有:邪教、宗教信仰、精神世界、恐怖活动、世界文化、民间艺术、保护主义、忠于祖国等。而资本主义、资产阶级、自力更生等词汇则从党代会的报告中消失。

十七大:“发展”的“科学”

2007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十七大开幕式上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在约2.8万字的报告中,“党”比十六大时减少了1/3强。“经济”则进一步减少,这可能与十七大强调“科学发展”有关;同样的原因,“科学”则成了高频词汇。报告也更加突出“中国特色”,是该词自十三大首次使用以来,出现频率最高的一次,是十六大的近2倍、十三大的3倍多。

报告另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和谐”的增多。“和谐”一词尽管在十二大时就已出现,但那时惟一的“用处”是讲“现在的党中央,是团结的和谐的领导集体”;在随后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报告中,“和谐”未现身,直到十六大时才重新出现,距上次“露面”已经相隔整整20年。十六大报告中,“和谐”出现了6次,这其中也包括使“社会更加和谐”的提法。而到了十七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被定义为“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报告中,“和谐”一词出现了34次。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报告也出现了其他一些新词汇,包括与改善民生有关的:救助、食品、药品、医德、合作医疗、慈善事业、信访等。此外还有:传统文化、道德风尚、民权、人际关系、违纪、违法犯罪、引咎辞职、人民币、汇率、市场环境、直接选举、气候变化等。这些词汇的出现表明了新的问题和新的关注。

不变中的变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从十一大至十七大,党代会报告的词汇呈现3个显著特点。

第一,“党”和“社会主义”始终重要。尽管“党”的语境相对日趋复杂,“社会主义”的修饰语日益增多,但“党”和“社会主义”始终名列党代会报告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实词中;事实上,也只有这两个词汇一直都在前10名。这两个词汇连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革命、军队、霸权主义、官僚主义、不正之风、安定团结、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等共同成为了党代会报告长久存在的因子。

第二,“发展”和“建设”日益重要。除十五大时有少许降低外,从十一大到十七大总体上呈直线上升趋势,十七大报告中“发展”和“建设”出现的总次数是十一大报告的4.46倍。

第三,“改革”有波折。“改革”一词在十一大报告时根本没有提及,十二大时首次出现,十三大时达到顶峰,在随后的十四大和十五大时则急剧下降,十六大时停止了跌势,十七大时有明显回升,跌宕起伏之势明显。

中共党代会的报告无疑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而考察报告的词汇变迁只能揭示出其中的部分内涵;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词汇的“阴晴圆缺”中看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感受到不同时代的历史气息。

注:本文论述的是党代会报告中实词的变迁,选择实词是因为它是“意义比较具体的词”(《现代汉语词典》第1145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本)。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尽管包括党代会报告在内的汉语文章中出现最多的字词一般是 “的”、“在”、“和”等副词、介词、连词(以及并不太多的助词、叹词、象声词)等虚词,但因其“意义比较抽象”,本文舍而未论。

第二篇:中共历次党代会

历次党代表大会 时间 地点 代表人数

一大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上海 南湖 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上海 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 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广州近40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 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上海 20人,代表全国994名党员

五大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 武汉 82人,代表全国57967名党员 六大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 莫斯科 142人

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 延安杨家岭 正式代表547人,代表全国121万名党员

八大 1956年9月15日~27日北京 1026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

九大 1969年4月1~24日 北京 出席代表1512人,代表全国2200万名党员 十大 1973年8月24~28日 北京 1249人,代表全国2800万名党员

十一大 1977年8月12~18日 北京 出席代表1510人,代表全国3500多万名党员 十二大 1982年9月1~11日 北京 正式代表1545人,代表全国3965万多党员 十三大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 北京 1936人,代表全国4600余万名党员 十四大 1992年10月12~18日 北京 2000人,代表5100多万共产党员 十五大 1997年9月12日至18日 北京 2048人,代表5900多万共产党员 十六大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 北京 2120人,代表全国6600多万党员 十七大 2007年10月15日至 北京 2237 代表全国7300多万党员

第三篇:中共历届党代会

历届党代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上海→南湖)

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

讨论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确定了党的名称、奋斗目标、基本政策、提出了发展党员、建立地方和中央机构等组织制度,兼有党纲和党章的内容,是党的第一个正式文献。

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上海)

大会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讨论了党的任务,通过了9个决议案。

大会根据世界革命形势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宣言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党的最高纲领。为了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大会提出在目前历史条件下的最低纲领,这就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广州)

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三项:

一、讨论党纲草案;

二、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三、选举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

大会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指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这些文件的中心思想是,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文件还规定了要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的一些原则。

党的三大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召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涨。但是,大会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和军队问题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上海)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但是,国共合作并非一帆风顺。

党的四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知道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参加”。“无产阶级是最有革命性的阶级”。所以,民主革命“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关于工农联盟,《对于农民运动的议决案》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原理,强调了农民在中华民族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此外,大会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较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又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这表明,此时党已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

党的四大作出的各项正确决策,为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此后,全国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大革命的高潮来临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 武汉)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革命遭到了局部的严重失败。此后,全国形成了三个政权,即原来的北洋军阀政府,上海、南京的蒋介石反革命政权和武汉国民政府。党的五大就是在这种非常状态下召开的。全体党员期望这次大会能正确判断当前局势,回答大家最为关注的如何从危急中挽救革命的问题。

陈独秀作了《政治与组织的报告》,涉及中国各阶级、土地、无产阶级领导权、军事、国共两党关系等11个问题。报告既没有正确总结经验教训,又没有提出挽救时局的方针政策,反而为过去的错误进行辩护,继续提出一些错误主张。

党的五大虽然批评了陈独秀的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如何对待武汉国民政府和国民党,特别是如何建立党的革命武装等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都未能作出切实可行的回答,因此,难以承担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挽救大革命的重任。而真正结束中央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制定正确的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方针,是在3个月后的八七会议上完成的。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 苏联 莫斯科)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在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以及革命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等关系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上,迫切需要召开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认真加以解决。

六大认真地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根本问题,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它集中解决了当时困扰党的两大问题:一是在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问题上,指出现阶段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起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二是在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上,明确了革命处于低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这两个重要问题的解决,基本上统一了全党思想,对克服党内存在的“左”倾情绪,实现工作的转变,起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党的六大对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的敌人、党的工作重心等问题认识不足,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党的六大本身主要方面和路线的正确性。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 延安 杨家岭)

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

毛泽东致《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毛泽东向大会提交了《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政治报告,并就报告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其他问题作了长篇口头报告。

七大的一个重大历史功绩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条政治路线阐明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是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阐明了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就要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阐明了加强党的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

毛泽东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为加强党的领导,毛泽东号召全党要发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区别于其他非无产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

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它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这次大会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党的七大另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是将毛泽东思想写在了党的旗帜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15日至27日 北京)

大会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的判断;确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

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八大党章作了错误修改。九大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

十大继续了九大的“左”倾错误。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77年8月12日至18日)

这次大会,是在揭批江青集团进一步深入,各方面工作得以恢复和整顿,广大群众渴望对“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清理、拨乱反正的情况下召开的。

华国锋代表中央向大会作了政治报告,主要内容是:第一,总结了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宣告“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第二,继续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第三,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党的根本任务。

11.3 全会的中心议题是根据华国锋主席的指示讨论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一,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全会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则,从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二,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第三,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第四,全会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全会认真地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也讨论了“文化大革命”前遗留下来的某些历史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的失调的要求。三中全会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组织路线。

11.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国三十二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在这些事件中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原因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肯定了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

为了总结过去6年的历史性胜利,进一步肃清十年内乱所遗留的消极后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确定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战略步骤和方针政策,胡耀邦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报告。报告共分6个部分:(1)历史性的转变和新的伟大任务;(2)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高涨;(3)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5)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6)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报告系统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新取得的经验,提出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这就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报告从经济建设、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完整系统地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

党明确认识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寻找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了继续发展这种良好的局面和深化改革,中共中央决定召开党的十三大。

报告共分7个部分:(1)历史性成就和这次大会的任务;(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3)关于经济发展战略;(4)关于经济体制改革;(5)关于政治体制改革;(6)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7)争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报告指出,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报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指出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根据这个理论,报告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条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改。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精辟的理论阐释。据此,报告分别提出了发展经济战略、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中的党的建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诸方面的基本方针。此外,报告还规定了6个方面的长远性指导方针。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了我国南方,就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江泽民同志代表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分为4部分:(1)14年伟大实践的基本总结;(2)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3)国际形势和我们的对外政策;(4)加强党的建设和改善党的领导。

十四大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第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策和战略部署。第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第三,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是十四大最突出的特点和最重要的贡献。

14.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

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大会通过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该报告共分10部分:

一、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展望;

二、过去五年的工作;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五、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

六、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

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八、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九、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

十、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总结了我国改革和建设的新经验,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治国的基本方略,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定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党和十五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江泽民同志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报告共分十个部分: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三年的基本经验;

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四、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五、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六、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

七、国防和军队建设;

八、“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九、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

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6.3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三、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四、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

五、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

六、继续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七、完善财税体制,深化金融改革;

八、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九、推进就业和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十、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

十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经济法律制度;

十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奋斗。

16.4《关于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16.5 十一五规划 分十个部分,分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奋斗。

16.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15日至21日 北京)

17.2《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17.3《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7.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7.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第四篇:中共烟台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把握科学发展主题 用好重要战略机遇 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在中国共产党烟台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送审稿)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烟台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烟台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面向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站在烟台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历史起点,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把握科学发展主题,用好重要战略机遇,万众一心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一、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起点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烟台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各级党组织在党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的坚强

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总揽全局砥砺奋进、趋利避害开拓进取、加快转调科学发展,谱写了烟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篇章。

五年来,全市经济步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经济总量快速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在连续跨越“两个千亿元台阶”之后,2011年达到4900亿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列第20位、在全省17城市中列第2位。地方财政收入从2006年的112亿元起步,2011年突破300亿元,五年增长1.7倍。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传统支柱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由2006年的1家增加到14家,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第三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幅,占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粮食生产连续九年喜获丰收,三次产业比例由2006年的9:60.8:30.2,调整为7.3:57.8:34.9。转变发展方式迈出坚实步伐,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升迅速;节能减排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启动实施了“三年大造林”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五年提高6.8个百分点达到40%。

五年来,“三大战略”叠加发力,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把建设蓝色经济区,作为继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后的又一次重大战略机遇,迅速拉开了发展框架;坚持“蓝色”统领、统筹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海阳核电、烟台化学工业园、牟平滨海开发、龙口人工岛等一批投资数百亿、上千亿元大项目,引领全市经济加速向蓝色拓展、向高端提升、向生态转型。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顺利完成了以“大部制”为取向的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了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企业集团化、公司制改革力度加大,现代企业制度基本确立;农村、财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改革均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呈现新格局,五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70.5亿美元,来烟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60多家;进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由2006年的15.8%提高到19.3%;境外投资区域扩大到45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实现多元化,境外工贸区建设、海外资产并购成为新亮点。经济园区开发开放层次大幅度提高,对全市贡献份额持续扩大,成为对外开放主阵地、经济建设主力军。

五年来,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基础设施建设获得重大突破。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县域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节点、新农村为基础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到57.2%。中心城市规模扩大、形象变美,建成区面积由172平方公里扩大到265平方公里;适应大城市发展要求、有利于各区融合的基础设施框架基本拉开;“一山两河”、“一线三岛”开发取得积极进展,新火车站、文化中心等一批标志性

工程投入使用,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水平全面提升,有特色的大体量建筑明显增多。县域城市加大了建设力度,小城镇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市有4个县级市跨入中等城市行列、20个镇街成为国家重点镇和省中心镇。新农村建设再现新气象,农业现代化、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进程提速,先后培植新农村建设星级示范村1600多个。大交通、大能源、大水源格局加速形成,以烟台港西港区、潮水国际机场、青烟威荣城际铁路、海阳核电、华电国际莱州电厂、胶东调水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基础设施集中启动建设,影响多年的基础设施瓶颈问题即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五年来,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庶。和谐稳定模范城市建设富有成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取得重大进展,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宣传舆论工作引导有力,掀起了全民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热潮,涌现出“全国双百人物”李登海、大学生村官张广秀、优秀选调生王媛媛、优秀供电所长汪浩、“最美女孩”刁娜、“爱心老人”刘盛兰等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先进典型。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全市上下心系受灾地区、踊跃捐款捐物,积极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充分展示出烟台人民的高尚情怀和博大爱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长足进步,体育、民政、人口与计划生育、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统一战线、党管武装、双拥共建、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城乡居民就业比较

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多,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542元,五年增加1216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16元,五年增加5644元。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五年间,烟台先后荣膺两届“全国文明城市”,成为全国地级市中仅有的两个“三连冠”城市之一;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五连冠”,再次捧得“长安杯”;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六连冠”;新增“中国最具潜力投资城市”、“中国十佳休闲城市”等多项国际性、国家级荣誉和品牌,城市美誉度和知名度大幅度提高。

五年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扎实推进,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面向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扎实开展“创先争优争做烟台先锋”活动;以党员干部为重点,适时开展一系列“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在各级党政机关和执法管理部门中,持续开展“优化发展环境”活动;着眼强基固本,创造性开展“夯实基层基础年”活动;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务实推进“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工作;树立正确用人导向高标准做好换届工作,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结构明显优化,素质、能力进一步提升;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

用、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有效发挥。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经过过去五年的接续奋斗,全市年人均生产总值迈上了1万美元台阶,已明显多于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分别高出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值8500多元和3700多元;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城市化水平以及恩格尔系数等方面指标,均达到或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目标体系的要求。以此为标志,烟台站在了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历史起点上。

同志们!总结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有许多深刻体会和重要启示,这就是:

第一,必须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大力开启改革发展的“总闸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前提在于解放思想,早解放早发展、大解放大发展。烟台过去五年的新发展,首先源于在思想境界上不断有新解放、新提升。社会在前进、实践在深化,解放思想永无止境。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步,持续一贯地破“满”、破“散”、破“懒”、破“难”,靠思想的大解放引领各项事业大发展。

第二,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机遇是极其宝贵的发展资源。抓住机遇就会实现质的飞跃;错失机遇就会留下历史遗憾。过去五年,我们抢抓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以及建设蓝色经济区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干成了一批多年想干而未干成的重大项目、重要事项。

当前,烟台正处在战略叠加、优势聚集的重要发展期,一定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乘势而上而不可犹豫徘徊。

第三,必须突出主题把握核心,努力创造一流业绩。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的发展主题。实现科学发展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过去五年的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改善民生,发展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效果才会越来越好。同时还要看到,烟台地理位臵优越、资源禀赋上乘、发展空间广阔,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必须瞄准一流立志率先发展、加压奋进努力走在前面。否则,就愧对烟台这方“宝地”、愧对组织的厚爱和重托、愧对群众的信赖和期待。

第四,必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城市实力既体现在硬实力上,也体现在软实力上;城市发展既要重物质,也要重品质。过去五年,我们在抓“第一要务”的同时狠抓“第一责任”,在抓物质文明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在抓城市建设的同时狠抓农村建设,在抓生产发展的同时狠抓生态建设。实践告诉我们,城市越发展,越要注重统筹兼顾,越要大力提升综合竞争力。

第五,必须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汇聚开拓前进的强大合力。人心齐,泰山移。过去的五年,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考验,战胜一系列特殊困难和挑战,得益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历届市委打下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亲密合作,得益于中央和省属驻烟单位、驻烟部队和武警官兵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海内外朋友的热情帮助。尤其是我们的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同舟共济迎挑战、迎难而上求发展,使各项工作获得了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这是最可宝贵的发展经验,务必要认真汲取、始终秉承。

第六,必须抓好党建夯实根本,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过去五年,我们的各级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成功驾驭了复杂局面;我们的各级干部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付出了大量心血;我们的广大党员立足岗位、争做贡献,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事实再一次证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引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事业,只要我们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就一定能够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只要我们不断发展党的先进性,就一定能够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只要我们不断增强党的战斗力,就一定能够凝聚起改革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在此,我代表中共烟台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为烟台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致以崇高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在综合实力方面,“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

出,生产总值不少但财政收入不高、发展速度较快但质量效益不高,经济总量在全国全省位次靠前但人均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资源禀赋在全国全省堪称一流但竞争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经济格局方面,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和发展不平衡性问题,这几年第三产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占生产总值比重仍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市发展变化较大,但一些县域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建设相对滞后;市本级和开发区经济比较活跃,但县市区整体发展还未显现出应有活力和强劲态势;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在民生工作方面,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财力相对不足,加之我们工作也有欠缺,一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得还不够好,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贫富差距有拉大趋势;全市面上还存有一些不稳定、不安全、不和谐因素。在党的建设方面,有些地方和单位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少数党员干部精神不振、能力不强、作风不实,个别的甚至为政不廉、腐化堕落,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同志们!我们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站在了我国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间节点。综观国际国内形势,综合考虑发展禀赋和基础,未来十年应当也必须是烟台

发展史上昂扬奋进、大有作为的十年。首先,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新时期,全球治理结构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呈上升趋势;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国际产业转移和资产重组力度加大;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的深度调整期,科技创新展现“革命性”特征、经济形态沿“低碳化”演进、发展模式向“内生型”转化,这些既为我们带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惟有顺势而为、积极作为,才能跟上世界经济大变革大发展的新趋势。第二,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将保持长期向好基本趋势。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互动并进,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无论是抢抓重要战略机遇还是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都需要我们有一个新的更大作为。第三,烟台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上升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资源禀赋,要求我们必须奋发图强、追求卓越;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累沉淀,给我们奠定了再攀高峰的良好基础;蓝色经济区等“三大战略”,为我们打开了广阔发展空间;大型基础设施集中建设、保税港区封关运作、高新区进入“国家队”和设立昆嵛山保护区等等,都是过去不曾拥有或不完全具备的重要发展条件。尽管我们还面临并可能会继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挑战,但只要坚定信心、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牢牢抓住、切实用好未来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谱写出烟台更加辉煌壮丽的历史新篇章。到那时,烟台的经济将更加繁荣发达、社会将更加和谐稳定、城市将更加智慧美丽、人民将更加幸福安康,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富有现代气息、饱含文化底蕴、拥有秀美山川的新烟台将展现于世人面前。今后五年是实现这一发展愿景极为关键的五年,我们务必要以继往开来的历史视觉、志在必得的坚强信念、奋发向上的高昂斗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好解放思想法宝,发挥机遇叠加优势,把率先争先作为最鲜明的发展导向、把以人为本作为最根本的政绩追求、把改革开放作为最强大的发展动力、把统筹兼顾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方法、把党的建设作为最坚强可靠的保障,在“一个率先、三个坐标、三个跨越”上集中发力、全面突破。

“一个率先”,就是巩固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果,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发展达到科学化,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力争在2011年基础上翻番增长,达到或逼近1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迈上2万美元台阶,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地方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有较大提升,城

镇化率突破60%争取达到6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生态城市、绿色烟台”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民主政治更加制度化,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充分伸张,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文化事业走向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建成思想基础巩固、服务体系健全、产业优势明显、精品力作丰厚、文化人才辈出的文化大市强市。社会运行趋向规范化,社会关系向“政通人和、富庶祥和、文明亲和、安定平和”方向发展。人民内部矛盾得到及时、有效化解,刑事发案率显著下降。全国文明城市品牌永留烟台,文明春风劲吹烟台大地。人民生活步入现代化,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城乡、区域、贫富差距显著缩小,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人均等享有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充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个坐标”,就是在全国争创一流;在全省率先发展;在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赶超进位。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全省和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平均水平,经济运行质量向国内、省内一流城市看齐,各项工作都要努力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保持经济发展“第一方阵”位臵,并努力争取位次前移;巩固提升文明创建、社会治安等工作领域的领先优势,并不断创造新的经验。在全省各城市中,生产总值明显缩小与首位城市差距,地方财力争取进位发展,主要指标对全省贡献程度不断有新提升。在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力争经过“十二五”和“十三五”的努力,跨入与宁波、青岛、大连综合实力相当的二线城市行列。

“三个跨越”,就是在区域经济格局中,向环渤海南翼中心城市跨越;在国内经济格局中,向蓝色经济领军城市跨越;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向东北亚交通物流枢纽城市跨越。把地处环渤海南岸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地域经济中心优势,向西,融入“黄三角”借力京津冀;向北,跨越渤海湾联结东三省;对内,大力构建环渤海经济圈的海陆交通咽喉、重要物流中心和特色制造业基地,最终把烟台建设成为与天津有机融合、和大连南北呼应、能够有效辐射环渤海南翼发展的中心城市。顺应蓝色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趋势,抓住国家规划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机遇,发挥横跨黄渤两海的独特地理和富集资源优势,推动全市蓝色经济从沿海向内陆全面辐射、从近海向远海大步迈进、从浅海向深海深度拓展,使之在国内领先发展。以建设面向东北亚大型枢纽港为龙头,完善提升集海陆空铁于一体的全方位交通物流网络,大力推动渤海湾跨海通道建设,力争中韩铁路轮渡项目投入运营,争取建立中日韩自贸区先行区,确立起在东北亚地区的交通物流枢纽地位,带动烟台阔步迈向世界经济大舞台!

三、大力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发展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科学发展主题,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到认识与实践各层面、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改革开放各领域,向科学发展要优势、要未来。要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更多地从“外部世界”的角度看待“自我”,清醒地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看到“标兵渐远、追兵迫近”的严峻形势,始终保持竞位争先的紧迫感;更多地从“资源禀赋”的角度审视“发展”,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潜力还很大,看到我们的差距还不小,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使命感;更多地从“开辟未来”的角度把握“现在”,清醒地看到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应该有底气但切不可长傲气、可以自信但绝不能自负,始终保持爬坡向上的压力感。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谋发展、义无反顾抓发展、好字当头快发展、超越自我大发展,让发展成为高扬于烟台的主旋律。在发展思路上,要把握大局、突出重点,紧紧依托和充分用好国家、省赋予烟台的“三大战略”,大力增创“五大优势”。

(一)大力增创转调发展优势,推动烟台经济加速迈向“大而强”。着眼经济增效提速、上档升级,深入做好“调优”、“转型”、“建制”三篇大的文章。“调优”,就是全面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要调优区域结构,构建纵向辐射带动有力、横向错位有序竞争、面上有效促强扶弱的区域经济共同体;调优需求结构,构建内需与外需“两轮驱动”、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增长的局面。要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坚实基础,牢固树立、深入落实“产业立市”理念,把调大、调高、调优产业结构作为重中之重。在制造业领域,坚持产业高端化、企业集团化、产品集群化发展方向,深入实施“8515”培强做大工程,加快膨胀提升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黄金和现代化工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大战略新兴产业,做大做精汽车、电脑、手机、船舶、葡萄酒、黄金、核电、聚氨酯、新型铝材、特种化纤十大产品集群,力争到2016年,形成4-6个产值3000至5000亿元的支柱产业;8个产值过千亿元的产品集群和5个产值过千亿元的企业“航母”;20个产值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用更大的力度拉长服务业发展“短板”,用好制造业大发展的机遇带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用好消费升级趋势扩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用好宜居城市品牌、立体交通优势和重点城区、重点园区、特色街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等载体,推动现代物流、旅游会展、商贸餐饮、房地产和金融等相关产业突破性发展,推动服务业逐步向国民经济主导产业跨越。始终把

农业作为“安天下”的产业,牢牢把握发展现代农业这一中心任务,加快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市场国际化。转型,就是大力建设低碳型、绿色化经济形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低碳、绿色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既积极主动谋发展、保增长,又毫不放松“降消耗”、“减排放”,着力发展以低消耗为基本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以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环保产业、以低代价为基本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大范围推广循环经济模式、清洁生产方式和低碳消费形式,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和落后产能,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向创新依托转变、从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型。以更大的力度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深入实施“三年水系绿化工程”,做优擦亮昆嵛山保护区等一批“生态名片”,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让烟台的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秀、空气更清新。建制,就是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经济领域,以促进转型升级为目标,深入推进企业、财税、金融和价格改革,高度重视稳定市场物价工作,实施物价上涨与社会保障联动机制;在社会领域,以扩大供给能力为目标,加快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在城乡管理体制上,以破除二元结构为目标,协调推进产权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改革;在行政管理领域,以提高

效能效率为目标,继续加大政府机构整合力度,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政府服务朝着更加规范有序、高效便民、公开透明方向发展。

(二)大力增创统筹发展优势,构建布局合理、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继续大力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在空间战略上坚持“东拓、西联、南进、北展、中优”,呼应“蓝区”建设,高起点、大力度规划发展东部高技术海洋经济新区,使之尽快形成规模、树起形象,带动中心城市向东拓展;依托烟台港西港区建设大型临港产业区,配套潮水航空港逐步发展“航空城”,促进中心城市向西联带蓬莱一体发展;加快以黄务组团为核心的滨河生态智慧新城建设,实现中心城市向南挺进;科学利用海洋国土,搞好养马岛、崆峒岛、芝罘岛等岛屿的保护与开发,使之成为镶嵌在烟台北部一线、播撒在黄渤海上的璀璨明珠;对中部的老城区加大更新改造力度,适当抽疏功能和人口,促进老城区在更高层次上健康有序发展。争取用十年的时间,使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600平方公里、人口突破300万。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高效率抓好港口、机场、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路、水、电、气、暖等公用设施和环保设施,适时启动城市轨道交通等现代路网建设,使之与大城市的运行发展相配套、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适应。立足市区融合、有序发展,统一规划调整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功能清晰、分

工明确的城市工业圈、商贸圈、餐饮圈、金融圈、文化圈等。以建设国内一流滨海城市为目标,深度改造提升城市山、海、岛、河、泉景观,建设一批富有文化艺术内涵、具有鲜明烟台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和街区,塑造碧海蓝天、山水相映、历史与现代交融、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形象。统筹抓好县域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在建设北部沿海城市群和南部交通干线城市带大框架下,推动县域中心城市理性自觉地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路子,充分依托区位交通、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等条件,完善城市功能、做大优势产业、塑造城市个性,提升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在莱州、龙口、莱阳、海阳已进入中等城市行列的基础上,推动招远、蓬莱、栖霞加速向中等城市跨越。继续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县域经济发展,各个县市都要在全国、全省县域经济大格局中,比学赶超、争先进位谋发展,争取更多的进入“全国百强”、“全省三十强”,已经进入的要实现位次前移。把小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促进小城镇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强化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使之成为区域性人口集聚中心、产业集聚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抓好农村社区化建设,用3-5年时间,将全市6700个自然村调整合并为2500个农村新型社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全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全面展示烟台现代城市

与优雅田园和谐相融的发展形态。

(三)大力增创蓝区建设优势,让蓝色经济成为推动烟台发展的主导力量和鲜明特色。以全域建设蓝色经济区的视野和思路,坚持“一极领先、多极崛起”,大力度释放、大面积扩展蓝区建设综合效应。“一极领先”,就是依托牟平区、高新区、莱山区、芝罘区和保税港区滨海区域,重点打造和优先发展东部高技术海洋经济新区。充分发挥这一地区海滨资源好、地理位臵佳、谋篇布局空间大的优势,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改造提升芝罘、牟平等老城区,开发建设以莱山区、高新区、养马岛、金山湾为主轴的新城区,打造烟台城市新核心;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培育壮大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全省海洋经济新龙头;依托国家级高新区和众多高校院所,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国内高技术产业聚集新高地;以保税港区和烟台港芝罘湾港区为龙头,抓好芝罘北部临港蓝色国际新城建设,积极融入环渤海和东北亚一体化发展,打造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新平台,争取经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在烟台东部矗立起一座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标志性滨海新区。“多极崛起”,就是以莱州湾为中心,发挥一“蓝”一“黄”两大国家战略优势,大力建设高效生态经济高地,打造全市蓝色经济西部增长极;以丁字湾为中心,用好海—即跨海大桥、“亚沙会”辐射带动效应,突破发展海阳亚沙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和莱阳南海新区,打造全市蓝色经济南部

增长极;以龙口湾为中心,加快龙口及招远人工岛、蓬莱西海岸文化新区建设,打造全市蓝色经济北部增长极;高标准抓好长岛休闲度假岛建设,使之成为彰显蓝色魅力的休闲度假胜地。把发展蓝色产业作为蓝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方向,整体推进海洋一二三产业,以中集来福士、大宇造船等为龙头,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以海阳核电、大唐风电等为龙头,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新能源基地;以国际生物科技园、生物化工园等为龙头,打造国内一流的生物产业基地;以东方海洋、明波水产等为龙头,打造全国重要的水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支持万华、氨纶等领军企业积极开发海洋无机功能材料、海水淡化新材料、海洋高分子材料,打造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深度开发优美的海洋自然景观、精心建设“秀美滨海千里长廊”,打造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坚持“蓝区”统领,“蓝”、“黄”、“高”结合,统筹推进“三大战略”,合力促进全市发展提层次、上水平。围绕实施“三大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强力抓项目抓投资,确保已开工的一批重大交通、能源、产业、民生项目尽快完工并发挥效益,源源不断地做好项目储备、开发、新建工作。高度重视国际性、跨区域交通大通道建设,深入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有效拓展烟台发展的腹地和空间。

(四)大力增创对外开放优势,以更加包容的姿态走向

世界。烟台兴于开放,衰于封闭,对外开放始终是我们的最大优势,必须一以贯之地抓好。新形势下的对外开放,要紧紧围绕和服务于全市发展全局,坚持以开放促调整、兴产业,以世界500强企业、国际行业领先企业和中央企业为重点,强力推进大开放大招商,着力突破招大引强工作,带动传统产业从低到高、由弱变强地提升发展,促进新兴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地快速发展。把握国际产业转移向“服务化”演进的新趋势,在服务业招商引资上下更大的功夫。突出抓好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工作,加速核心技术本地化,不断增强烟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以开放促城建、兴城市,以港口、机场、铁路、公路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为载体,积极引进大的战略投资者,加快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步伐;适应城市拓展框架、优化布局的需要,努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开发商加盟烟台的城市建设;精心包装一批高端旅游项目,大力引进大型旅游集团前来投资兴业;把城市建设与开放园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开放园区成为增强城市实力和魅力、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要载体。坚持以开放促增长、兴市场,树立扩内需必须稳外需观念,顺应对外贸易环境新变化,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在优化贸易方式和商品结构上务求突破,痛下决心走科技兴贸、质量兴贸的路子。既要以宽广胸怀容纳一切外来者,又要以战略眼光积极“走出去”,鼓励一批资源型企业“走出去”,建设烟台的境外能源资源开

发供应基地;鼓励一批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重组并购优质资产、研发机构、营销网络和知名品牌;鼓励一批重点骨干企业“走出去”,带头建设烟台的“跨国公司”,带动全市经济进入更大发展空间。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兴活力,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嫁接改造国有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广泛开展与国内外大企业合作,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加大境内外上市融资力度,推动更多的企业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以开放促改革促管理促发展。

(五)大力增创科技创新优势,奋力抢占竞争发展制高点。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前沿,全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努力在产业创新上抢占先机,紧紧围绕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一批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推动“烟台加工”、“烟台制造”向“烟台创造”转型。努力在聚集创新上形成高地,充分发挥经济园区作用,继续保持体制机制活力,推动烟台高新区全力打造特色高端产业高地、自主创新高地和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加快建设国内一流高新区;推动烟台开发区大力实施开放与科技互动发展,确保在全国同类园区中争先进位,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贡献更大份额;推动烟台保税港区切实用好政策功能,有效服务烟台的对外开放与创新发展;高水平办好一批特色化高科技园区,在孵化高新技术成果、聚集高新技术产业上跨越

发展。努力在开门创新上蓄足力量,坚持用全球视野聚集创新资源,深入抓好引进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支持企业广泛开展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合作,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在支持创新上提升境界,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认真落实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大力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让一切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一切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把人才战略摆到科技之母、创新之源、兴市之本的位臵,多为发展育人才、敢为事业用人才、肯拿高薪揽人才、能用环境留人才,努力把烟台建设成为优秀人才汇聚之海、智慧创意涌动之源、投资兴业理想之地,以人才的优先发展引领创新发展、科学发展。

四、以人为本积极促进全面协调发展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在内的全局性安排,核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现代化。

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殚精竭虑“发展惠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做到更好更快发展与更好更快地惠民富民相统一、调整产业结构与扶持就业创业相统一、转变发展方式与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相统一、推进

城乡建设与为人民创造安居乐业环境相统一。在全市实施“收入同步提升计划”,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确保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充分利用经济发展成果,扎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促进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坚持面向城乡统筹就业、振兴产业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保障就业,千方百计实现充分就业。全面加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统筹解决好“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问题。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大力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积极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今年内,实现全市农村中小学生校车服务全覆盖;“十二五”期间,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免费校服和午餐。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健全完善与烟台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与城乡居民需求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体系,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突出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努力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形式的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争在五年内,基本解决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大学生和企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为重点,深

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在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使全体人民劳有多得、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

要高扬人民民主旗帜,切实做到“执政为民”。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制度,完善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丰富和发展重大事项听证、公示、承诺以及“万人评机关、评窗口”等制度做法。切实加强以农村、城市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为重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社会健康运行的基石,努力解决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公共服务不够均衡等矛盾和问题,满腔热情地关爱帮扶困难弱势群体,深入做好城镇房屋拆迁、农村土地征用、企业改制重组、农民进城务工等敏感领域维护群众权益的工作,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广泛开展“文化乐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断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扎实推进文化建设“九项工程”。大力培育烟台特色文化,以150多年的开埠历史为底蕴,以中西交融、开放包容为特质,打造富有魅力的开埠文化品牌;以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为依托,以高雅时尚、醇厚芬芳为特质,打造独具特色的葡酒文化品牌;以丰富的海洋资源、悠久的涉海历史为载体,以海纳百川、激流勇进为特质,打造卓尔不群的海洋文化品牌;积极弘扬红色文化、重视研究东莱文化、深入挖掘道教文化、继承发展民俗文化,推动烟台文化走向世界。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推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健全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遍布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和阵地,推动城乡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建设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创作,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把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作为惠民强市的重要举措,加快膨胀一批大型骨干文化企业,突破发展一批文化产业聚集区,大力促进文化与城建、旅游、餐饮、商贸等行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恪尽职守“稳定安民”。坚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创造性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健全完善社会管理创新“八大体系”,继续抓好和谐稳定模范城市建设,不断推动社会管理工作实现新跨越。正确处理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变“管字当头”为“服务为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制度安排,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以市、县领导

干部为重点,各级各部门联动,深入推进干部“大接访”、“大走访”和“大下访”。大力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正确处理防范与打击的关系,完善“点线面”结合、“人物技”配套、“防管控”一体的治安防控格局,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黑恶势力。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生产安全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各级党组织要始终站在现代化建设前列,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总要求,以增强执政能力和先进性为主线,全面抓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是抓好理论武装和创先争优,发挥好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必须把理论上的成熟作为政治上坚定的基础,按照“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的要求,深入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加强理论应用和理论思维,提高工作预见性、系统性和创造性。必须把先

进和优秀作为党的本质属性,着力推进“创先争优”活动长期化、常态化,不断加强“信仰、信念、信心”教育,认真落实“承诺、践诺、评诺”措施,引导全市党组织和党员把创先争优作为一种理念融入思想、作为一种动力融入工作、作为一种追求融入人生,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必须把党的先锋模范作用落脚到推动各项事业率先发展上,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强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意识,树立“奋勇争先、见贤思齐”的崇高境界,夯实“事不避难、敢于担当”的坚定信念,倡导“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坚韧作风,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努力创造不辜负组织、对得起群众、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业绩。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重点是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增强执政本领和驾驭能力。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充分聚集起来;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凭实绩用干部、以贡献论英雄,坚决匡正用人风气,确保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加大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更好地关心照顾老干部、老党员。坚持人往基层走、劲往基层使、钱往基层花,进一步加大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力度,实现基层党组织有战斗力、党组织书记有能

力、党员队伍有活力、党组织运行有保障力。在充满变革与创新的当今时代,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深怀“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学以立德上不断开辟新境界,做到在岗必须在状态;在学以增智上不断形成新自觉,做到在职一定要称职;在学以创业上不断开创新局面,做到在任力求能胜任。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能够为烟台人民工作和服务,是一生的莫大荣幸,一定要在思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毕恭毕敬地尊重群众而不可凌驾于群众之上,坚定不移地相信群众而不可漠视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真心实意地服务群众而不可埋怨、指责甚至慢待群众;一定要在工作上始终拜人民为师,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倾、精力向下沉,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一定要在感情上始终把人民当亲人,时刻铭记: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深入细致访民情、寝食难安解民忧,视人民为父母,待人民重于山!

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关键是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

举,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把反对腐败作为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做到惩治腐败旗臶鲜明、坚决有力,预防腐败严密细致、一以贯之。积极强化教育的说服力,全面加强制度的约束力,切实增强监督的制衡力,始终保持惩治的威慑力,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和清正廉洁。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任何时候都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目标是构建配套完备、规范管用的长效机制,始终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健全党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强化各级党委谋全局、管方向、抓大事的领导核心作用,全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等各个班子的工作,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凝聚起推动烟台发展的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建立健全抓发展、促落实的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把发展中的大事、稳定中的要事、群众关心的实事,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单位和个人,做到定一件干一件、抓一件成一件,形成同心同德干事创业、求真务实狠抓

落实的生动局面。

同志们,中国的现代化,是一部激荡世纪、铺陈百年、至今仍在书写的壮丽史诗。本次党代会的鲜明主题,就是要推动烟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作为东部沿海城市必须勇敢担当起的庄严使命,是烟台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是650万烟台人民的殷切期望。我们坚信,有各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有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市人民的精诚团结、有各民主党派及各界朋友的亲密合作、有几代烟台人艰辛奋斗打下的良好基础,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山东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集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满怀信心、万众一心地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奋勇前进!

第五篇:中共历届党代会

1921年 党的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2年 党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在上海召开。

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1923年 党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5年 党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1927年 党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7年五大召开,大会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1928年 党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1945年 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

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

1935年长征过程中,遵义会议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也开始进行全国性抗战。

1938年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也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40年,百团大战由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指挥。

1941年根据地经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

1942 年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经过激烈的争论,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又名《双十协定》。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956年 党的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48年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6年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69年 党的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郑重地向全国人民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1969年九大召开,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1973年 党的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会

1973年党的十大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的错误。

1977年 党的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后的首次大会

1974 年,中国赶走南越侵略军,收复西沙群岛。

1975 年的全面整顿工作由邓小平主持进行。

1977年党的十一大召开,虽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党和国家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82年 党的十二大: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

1982年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1987年 党的十三大: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十三大召开,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大会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经济发展分三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2年 党的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邓小平于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1997年 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指出,中国共产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2002年 党的十六大:与时俱进的大会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新世纪乘胜前进,规划制定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会议,也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增添理论新成果的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2007年 党的十七大: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大会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012年 党的十八大:

下载对中共党代会报告的内容分析[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中共党代会报告的内容分析[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次中共党代会简介(精选)

    历次中共党代会简介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时间:1921 年7 月23 日晚 地点:上海法租界,受侵扰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画舫上举行 主要内容:一大建立三人组成的中央局,并选......

    中共历次党代会总结

    中共历次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1921.7.23-7.31;上海→嘉兴南湖 ):①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③选出三......

    中共张家口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中共张家口市第十次党代会上的报告 中国共产党张家口市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踏上“十二五”新征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处于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大会的主......

    中共阜阳市第四届党代会大会报告(最终五篇)

    宋卫平代表中共阜阳市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阜阳市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阜阳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全面实施“十二五”规......

    中共广安市第四次党代会工作报告

    坚持三次创业推进富民强市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广安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0月30日) 王 建 军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

    中共历届党代会简明内容

    中共历届党代会简明内容 1921.7 中共一大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出席大会代表共 13 人, 代 表全国 50 多名党员。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

    中共河南省九次党代会决议

    中共河南省九次党代会决议 2011-11-03 11:52 (2011年10月30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 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九次代表大会听取和审议了卢展工同志代表中共河南省第......

    中共攸县党代会闭幕讲话

    胡湘之在中共攸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攸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经过全体代表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和庄严使命,就要胜利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