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1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1课时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2号——担保业务
单项选择题
1、当担保申请人已进入重组、托管、兼并或破产清算程序,企业应(不得提供担保)。
2、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调查不深,审批不严或越权审批,可能导致的风险是(担保决策失误)。
3、保证合同的当事人不包括(中介机构)。
4、金额巨大的担保项目的审批人是(股东大会)。
5、担保企业决定是否提供对外担保的依据和基础是(担保项目评估的结论)。
6、对被担保人出现财务困难或经营陷入困境等状况监控不力,应对措施不当,可能导致的风险是(企业承担法律责任)。
7、担保业务单笔担保额越小,受保企业单笔贷款额就会(越小)。
8、保证合同的当事人不包括(中介机构)。
9、授权控制属于(事前控制)。
10、对担保业务执行情况进行监测的部门是(执行部门)。
11、当受保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一定比例时,担保企业应拒绝担保,该比例是(70%)。
12、授权控制属于(事前控制)。
判断题
1、企业为关联方提供担保的,与关联方存在经济利益或近亲属关系的有关人员在评估与审批环节应当回避。(正确)
2、对于审批人超越权限审批的担保业务,经办人员应当拒绝办理。(正确)
3、担保申请人的资信情况包括:基本情况、资产质量、经营情况、偿债能力、盈利水平、信用程度、行业前景等。(正确)
4、企业应当对担保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正确).5、企业应当规范调查评估、审核批准、担保执行等环节的工作流程。(正确)
6、企业应当定期检查担保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切实防范担保业务风险。(正确)
7、企业为关联方提供担保的,与关联方存在经济利益或近亲属关系的有关人员在评估与审批环节应当回避。(正确)
8、对于审批人超越权限审批的担保业务,经办人员应当拒绝办理。(正确)
9、担保申请人的资信情况包括:基本情况、资产质量、经营情况、偿债能力、盈利水平、信用程度、行业前景等。(正确)
10、企业应当规范调查评估、审核批准、担保执行等环节的工作流程。(正确)
11、企业应当定期检查担保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效果,切实防范担保业务风险。(正确)
12、企业内设机构可以办理担保业务。(错误)
13、企业应当采取合法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子公司担保业务的统一监控。(正确)
14、被担保人要求变更担保事项的,企业应当重新履行调查评估与审批程序。(正确)
15、重大担保业务,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批准。(正确)
第二篇:46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1课时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1、企业大宗采购确定采购价格应当采用的方式是(招投标方式)。
2、小额零星物资或劳务等的采购方式是(直接购买)。
4、企业跟踪物资采购合同履行情况的依据是(采购合同的主要条款)。
5、一般物资或劳务等的采购方式是(询比价采购)。
6、企业采购计划安排不合理,可能导致的风险是(企业生产停滞或资源浪费)。
7、企业应确保会计记录、采购记录与下列哪项核对一致(仓储记录)。
8、实行全过程的采购登记制度或信息化管理,是为了确保采购过程的什么性质(可追溯性)。
9、采购验收不规范,付款审核不严,可能导致的风险是(信用受损)。
10、企业定期与供应商核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等往来款项的方式是(函证)。
11、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方式不合理,可能导致的风险是(采购物资质次价高)。判断题
1、涉及符合索赔条件的退货,应在索赔期内及时办理索赔。(正确)
2、企业应防范付款方式不当带来的法律风险,保证资金安全。(正确)
3、企业应当加强预付账款和定金的管理。(正确)
4、企业应采用多头采购或分散采购的方式以降低采购成本。(错误)
5、涉及大宗和新、特物资采购的,还应进行专业测试。(正确)
6、企业除小额零星物资或服务外,不得安排同一机构办理采购业务全过程。(正确)
7、企业应定期检查和评价采购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确保物资采购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正确)
8、企业应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采购业务,建立价格监督机制。(正确)
9、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中的采购是指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及支付款项等相关活动。(正确)
10、企业采购付款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向董事会请示。(错误)
11、涉及符合索赔条件的退货,应在索赔期内及时办理索赔。(正确)
第三篇: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3号业务外包
加强业务外包管理 防范业务外包风险
业务外包,是指企业利用专业化分工优势,将日常经营中的部分业务委托给本企业以外的专业服务机构或经济组织(以下简称承包方)完成的经营行为,通常包括研发、资信调查、可行性研究、委托加工、物业管理、客户服务、IT服务等。
一、业务外包流程
业务外包流程主要包括: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审核批准、选择承包方、签订业务外包合同、组织实施业务外包活动、业务外包过程管理、验收、会计控制等环节。
二、各环节的主要风险点及管控措施
(一)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
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是指企业根据生产经营计划和业务外包管理制度,结合确定的业务外包范围,制定实施方案。该环节的风险主要是:企业缺乏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导致制定实施方案时无据可依;业务外包管理制度未明确业务外包范围,可能导致有关部门在制定实施方案时,将不宜外包的核心业务进行外包;实施方案不合理、不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或内容不完整,可能导致业务外包失败。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根据各类业务与核心主业的关联度、对外包业务的控制程度以及外部市场成熟度等标准,合理确定业务外包的范围,并根据是否对企业生产经营有重大影响对外包业务实施分类管理,以突出管控重点,同时明确规定业务外包的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相关内容。第二,严格按照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的业务外包范围、方式、条件、程序和实施等内容制定实施方案,避免将核心业务外包,同时确保方案的完整性。第三,根据企业预算以及生产经营计划,对实施方案的重要方面进行深入评
估以及复核,包括承包方的选择方案、外包业务的成本效益及风险、外包合同期限、外包方式等,确保方案的可行性。第四,认真听取外部专业人员对业务外包的意见,并根据其合理化建议完善实施方案。
(二)审核批准
审核批准,是指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业务外包实施方案。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审批制度不健全,导致对业务外包的审批不规范;审批不严格或者越权审批,导致业务外包决策出现重大疏漏,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未能对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进行合理审核以及做出恰当判断,导致业务外包不经济。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的审核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各层级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同时加大对分公司重大业务外包的管控力度,避免因分公司越权进行业务外包给企业带来不利后果。第二,在对业务外包实施方案进行审查和评价时,应当着重对比分析该业务项目在自营与外包情况下的风险和收益,确定外包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第三,总会计师或企业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参与重大业务外包的决策,对业务外包的经济效益做出合理评价。第四,对于重大业务外包方案,应当提交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审批。
(三)选择承包方
选择承包方,是指企业应当按照批准的业务外包实施方案选择承包方。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承包方不是合法设立的法人主体,缺乏应有的专业资质,从业人员也不具备应有的专业技术资格,缺乏从事相关项目的经验,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甚至陷入法律纠纷;外包价格不合理,业务外包成本过高导致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存在接受商业贿赂的舞弊行为,导致相关人员涉案。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充分调查候选承包方的合法性,即是否为依法成立、合法经营的专业服务机构或经济组织,是否具有相应的经营范围和固定的办公场
所。第二,调查候选承包方的专业资质、技术实力及其从业人员的履历和专业技能。第三,考察候选承包方从事类似项目的成功案例、业界评价和口碑。第四,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因素,对业务外包的人工成本、营销成本、业务收入、人力资源等指标进行测算分析,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业务外包成本。第五,引入竞争机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招标方式等适当方式,择优选择承包方。第六,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从候选承包方中做出选择,并建立严格的回避制度和监督处罚制度,避免相关人员在选择承包方过程中出现受贿和舞弊行为。
(四)签订业务外包合同
确定承包方后,企业应当及时与选定的承包方签订业务外包合同,约定业务外包的内容和范围,双方权利和义务,服务和质量标准,保密事项,费用结算标准和违约责任等事项。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合同条款未能针对业务外包风险做出明确的约定,对承办方的违约责任界定不够清晰,导致企业陷入合同纠纷和诉讼;合同约定的业务外包价格不合理或成本费用过高,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在订立外包合同前,充分考虑业务外包方案中识别出的重要风险因素,并通过合同条款予以有效规避或降低。第二,在合同的内容和范围方面,明确承包方提供的服务类型、数量、成本,以及明确界定服务的环节、作业方式、作业时间、服务费用等细节。第三,在合同的权利和义务方面,明确企业有权督促承包方改进服务流程和方法,承包方有责任按照合同协议规定的方式和频率,将外包实施的进度和现状告知企业,并对存在问题进行有效沟通。第四,在合同的服务和质量标准方面,应当规定外包商最低的服务水平要求以及如果未能满足标准实施的补救措施。第五,在合同的保密事项方面,应具体约定对于涉及本企业机密的业务和事项,承包方有责任履行保密义务。第六,在费用结算标准方面,综合考虑内外部因素,合理确定外包价格,严格控制业务外包成本。
第七,在违约责任方面,制定既具原则性又体现一定灵活性的合同条款,以适应环境、技术和企业自身业务的变化。
(五)组织实施业务外包
组织实施业务外包,是指企业严格按照业务外包制度、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组织业务外包过程中人、财、物等方面的资源分配,建立与承包方的合作机制,为下一环节的业务外包过程管理做好准备,确保承包方严格履行业务外包合同。企业在组织实施业务外包时,应当根据业务外包合同条款,落实双方应投入的人力资源、资金、硬件及专有资产等,明确承包方提供服务或产品的工作流程、模式、职能架构、项目实施计划等内容。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组织实施业务外包的工作不充分或未落实到位,影响下一环节业务外包过程管理的有效实施,导致难以实现业务外包的目标。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按照业务外包制度、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制定业务外包实施全过程的管控措施,包括落实与承包方之间的资产管理、信息资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保密管理等机制,确保承包方在履行外包业务合同时有章可循。第二,做好与承包方的对接工作,通过培训等方式确保承包方充分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质量要求,从价值链的起点开始控制业务质量。第三,与承包方建立并保持畅通的沟通协调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业务外包过程存在的问题。第四,梳理有关工作流程,提出每个环节上的岗位职责分工、运营模式、管理机制、质量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并建立对应的即时监控机制,及时检查、收集和反馈业务外包实施过程的相关信息。
(六)业务外包过程管理
根据业务外包合同的约定,承包方会采取在特定时点向企业一次性交付产品或在一定期间内持续提供服务的方式交付业务外包成果。由于承包方交付成果的方式不同,业务外包过程也有所不同,前者的业务外包过程是指承包方对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后者的业务外包过程是指承包方持续提供服务的整个过程。该环
节的主要风险是:承包方在合同期内因市场变化等原因不能保持履约能力,无法继续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导致业务外包失败和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断;承包方出现未按照业务外包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持续提供合格的产品或服务等违约行为,导致企业难以发挥业务外包优势,甚至遭受重大损失;管控不力,导致商业秘密泄漏。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在承包方提供服务或制造产品的过程中,密切关注重大业务外包承包方的履约能力,采取承包方动态管理方式,对承包方开展日常绩效评价和定期考核。第二,对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持续评估,包括承包方对该项目的投入是否能够支持其产品或服务质量达到企业预期目标,承包方自身的财务状况、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是否满足该项目的要求。第三,建立即时监控机制,一旦发现偏离合同目标等情况,应及时要求承包方调整改进。第四,对重大业务外包的各种意外情况做出充分预计,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制定临时替代方案,避免业务外包失败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断。第五,有确凿证据表明承包方存在重大违约行为,并导致业务外包合同无法履行的,应当及时终止合同,并指定有关部门按照法律程序向承包方索赔。第六,切实加强对业务外包过程中形成的商业信息资料的管理。
(七)验收
在业务外包合同执行完成后需要验收的,企业应当组织相关部门或人员对完成的业务外包合同进行验收。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验收方式与业务外包成果交付方式不匹配,验收标准不明确,验收程序不规范,使验收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及时发现业务外包质量低劣等情况,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损失。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根据承包方业务外包成果交付方式的特点,制定不同的验收方式。一般而言,可以对最终产品或服务进行一次性验收,也可以在整个外包过程中分阶段验收。第二,根据业务外包合同的约定,结合在日常绩效评价基础上对外包业务质量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评价,确定验收标准。第三,组
织有关职能部门、财会部门、质量控制部门等的相关人员,严格按照验收标准对承包方交付的产品或服务进行审查和全面测试,确保产品或服务符合需求,并出具验收证明。第四,验收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立即报告,查明原因,视问题的严重性与承包方协商采取恰当的补救措施,并依法索赔。第五,根据验收结果对业务外包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作出总体评价,据此对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改进和优化。
(八)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是指企业应当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对外包业务的核算与监督,并做好外包费用结算工作。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是:缺乏有效的业务外包会计系统控制,未能全面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企业业务外包各环节的资金流和实物流情况,可能导致企业资产流失或贬损;业务外包相关会计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信息失真;结算审核不严格、支付方式不恰当、金额控制不严,可能导致企业资金损失或信用受损。
主要管控措施:第一,企业财会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对业务外包过程中交由承包方使用的资产、涉及资产负债变动的事项以及外包合同诉讼等加强核算与监督。第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结合外包业务特点和企业管理机制,建立完善外包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有关会计处理,并在财务报告中进行必要、充分的披露。第三,在向承包方结算费用时,应当依据验收证明,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结算条件、方式和标准办理支付。
第四篇: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
单项选择题
1、企业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所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称为(信息系统)。
2、企业应当根据业务性质、重要性程度、涉密情况等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建立不同等级信息的(授权使用制度)。
3、企业应指定专门机构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对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负责的是(企业负责人)。
4、企业提出项目建设方案的依据是信息系统建设的(整体规划)。
5、企业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控制用户的操作权限的功能是信息系统中的(权限管理)。
6、企业选定外购或业务外包方式开发信息系统,择优确定供应商或开发单位的形式是(公开招标)。
7、企业应当切实做好信息系统上线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新旧系统顺利切换和平稳衔接,系统上线涉及数据迁移的,应(制定详细的数据迁移计划)。
8、对开发单位完成的信息系统进行验收测试,确保其在功能、性能、控制要求和安全性方面符合开发需求的是(专业机构)。
9、企业应当在信息系统中设置操作日志功能,以确保操作的(可审计性)。
10、企业中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的是企业的(专门机构)。
判断题
1、信息系统操作人员可以进行系统软件的删除、修改等操作,不得擅自升级、改变系统软件版本。(错误)
2、企业应当采取安装安全软件等措施防范信息系统受到病毒等恶意软件的感染和破坏。(正确)
3、对异常的或者违背内部控制要求的交易和数据,应当设计由系统自动报告并设置跟踪处理机制。(正确)
4、企业采取外购调试或业务外包方式开发信息系统的,可自行选择供应商或开发单位。(错误)
5、企业根据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提出的项目建设方案不需要进行审批即可实施。(错误)
6、企业可委托专业机构从事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和维护工作。(正确)
7、信息系统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所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错误)
8、若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措施不到位,将可能导致信息泄漏或毁损,系统无法正常运行。(正确)
9、企业信息系统归口管理部门应当严格按照建设方案、开发流程和相关要求组织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正确)
10、企业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应当将不相容职责的处理权限授予不同用户。(正确)
第五篇: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7号——内部信息传递
单项选择题
1、企业为拓宽内部报告渠道,广泛收集合理化建议,可采取的措施有(奖励措施)。
2、为防止泄露商业秘密,企业应当制定严格的内部报告(保密制度)。
3、为准确识别和系统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内外部风险,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企业应当有效利用内部报告进行(风险评估)。
4、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利用内部报告,管理和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严格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确保企业实现(发展目标)。
5、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均应当指定专人负责内部报告工作,重要信息应及时上报,并可以直接报告(高级管理人员)。
6、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告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是(内部信息传递)。
7、企业应当制定严密的内部报告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内部报告信息集成和共享,构建科学的(内部报告网络体系)。
8、企业在设计内部报告指标体系时,应当关注企业的(成本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
9、为定期对内部报告的形成和使用进行全面评估,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告的(评估制度)。
10、为确保内部报告信息质量,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告(审核制度)。
判断题
1、企业应当重视和加强反舞弊机制建设,鼓励员工及企业利益相关方举报和投诉企业内部的违法违规、舞弊和其他有损企业形象的行为。(正确)
2、企业对于内部报告反映出的问题应当及时解决,涉及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的应启动应急预案。(正确)
3、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充分利用内部报告,管理和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错误)
4、内部报告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与全面预算管理相结合,并随着环境和业务的变化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正确)
5、内部信息传递是指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通过内部报告形式传递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的过程。(正确)
6、为了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在内部各管理层级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充分利用,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指引--内部信息传递。(正确)
7、企业应当拓宽内部报告渠道,通过落实奖励措施等多种有效方式,广泛收集合理化建议。(正确)
8、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报告的评估制度,不定期对内部报告的形成和使用进行全面评估。(错误)
9、内部信息传递中泄露商业秘密,可能削弱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不属于企业内部信息传递中一定要关注的风险。(错误)
10、内部报告只需简洁明了就能便于企业各管理层级和全体员工掌握相关信息,正确履行职责。(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