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城市抗旱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相当好)
关于城市抗旱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1.抗旱现状
城市城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城市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我市是严重干旱缺水的城市,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城区干旱缺水问题日趋突出,一些县(市、区)近年来发生了严峻的干旱缺水局面。据统计,市区实际日需水量为26.62万米3,平均日缺水18.36万米3,自2006年以来,我市遭遇连年干旱,仅去年一年,缺水影响人口就达5.6万人,影响工业产值6520万元/月。全市十二个县(市、区)均为资源型重度缺水城市,其中庆云、乐陵等偏远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尤其突出。主要表现在工业、商业、生活用水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节水意识淡薄;在众多的蓄水工程中,全市仅有8座平原水库,使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80%得不到人工调蓄利用,调节水资源的能力差。
2.抗旱形势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区干旱缺水矛盾日益突出,抓好城区抗旱、保障城区供水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实现由单一的农业抗旱向全面抗旱的具体体现。
近几年来,各级领导对抗旱工作非常重视,全市人民有着丰富的抗旱斗争实践经验,抗旱工程建设初具规模,能够抗御一般的旱灾。但是抗旱减灾也受到一些自然、社会因素的制约,主要是降雨少且时空分布不均,抗旱水资源短缺,抗旱基础设施不配套、老化,抗旱管理及服务体系薄弱,市民节水意识薄弱等,导致德州抗旱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2.1 可利用水资源短缺
受全国气候水文特征的影响,决定了我市干旱灾害发生的必然性、广泛性和持续性。从气候发展趋势看,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加重,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发生异常气候的可能性增加,干旱灾害尤其是连续干旱的发生频率提高。
2.2 抗旱信息化应用程度不够
全市防汛防旱防风信息系统已初步建成,但起点不高,旱情监测信息、技术、设备已严重滞后于德州经济发展和城市地位的提高,尤其在建设与整合抗旱系统网络,提高信息异地共享方面做的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完善。
2.3 节水宣传力度不够
与水资源极为缺乏对应的是,德州市用水量持续快速增长、市民节水意识薄弱、相关的节水规范缺乏等。虽然近年来,德州市专门建立了节水机构,对节水工作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收到了良好效果,但是在提高居民积极参与节水和防旱抗旱工作中来,做的还远不够,市民节水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4 解决难度越来越大
一是我市水资源有限,但利用程度已相当高,挖掘本地水资源的潜力很小。在更大范围和区域实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学调度,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实施的难度和代价将越来越高。二是水资源污染严重,目前我市骨干河道中水质基本都不符合1类水质标准,再加上水量少,对污染稀释能力下降,形成了境内有河无水、有水皆污的尴尬和危险局面,加剧了缺水程度。
3.城市抗旱工作的主要问题
3.1 思想认识不够
不少防汛抗旱部门对做好城区抗旱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普遍存在重防汛轻抗旱的现象,在抗旱工作中关注的重点也是农业和农村抗旱。城区抗旱起步晚,横向协调难度大,畏难情绪重,目前还处于转变观念和起步阶段,甚至有的还停留在争论该不该抓的问题上。
3.2 管理体制不顺
多年来,城区抗旱和城区防汛一样,多龙管水现象严重,管理体制不顺,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体制不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水利、城建等涉水部门信息交流不畅,沟通不够,相关工作不统一;另一方面是在水利部门内部,对城区抗旱职责分工不明确,相互沟通、配合不够,协调困难。
3.3 基础管理薄弱
城区抗旱工作管理的不足突出表现在日常管理工作滞后,职责分工不明确,法制、法规体系不健全,掌握抗旱信息不及时、不系统,抗旱基础数据和资料收集的不全面、不准确等方面,抗旱十分被动。
4.城市抗旱减灾对策
4.1 切实搞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
城区抗旱工作社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减轻城区干旱灾害损失的目标。水资源统一管理能打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的界限,将城市与农村、地表与地下、工业与农业、水质与水量、供水与排水、用水与节水、污水处理与回用水等一切涉水事务进行统一管理,有利于水资源的综合规划、优化配置和统筹安排,以此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综合管理、优化配置和全面节约。
4.2 做好城区抗旱预案的制订工作
要把城区抗旱预案的编制作为当前城区抗旱工作的突破口,力争抓出成效来。城区抗旱预案的制定可以带动城区抗旱相关工作的开展,进一步理顺城区抗旱管理体制。要选择一些干旱缺水形势严峻的、有特点的、具备一定工作基础的县(市、区)抓好试点工作,注意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逐步完善,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并做好推广工作。
4.3 加强城区抗旱应急预案管理
坚持以“两个转变”为指导,总结经验、转变观念,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善城区抗旱总体预案的时候,突出预案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并对各有关部门和各级单位进行预案编制指导,参照市级预案模式向部门、基层延伸,明确各级部门预案由对口部门负责,尽快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抗旱应急预案体系和规范化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应急抗旱反应能力和工作水平。
4.4 加强城区抗旱的各项基础工程措施建设
在现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根据水源情况、旱情发展趋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水源工程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千、百、十”平原水库建设,进行水库扩容、铺设管道和增打机井,开拓水源渠道,科学配置水资源,以增加蓄水量,回补地下水,最大限度地满足生活、生产、生态对水资源的需求。
4.5 加强骨干水源工程调度管理
工程建成了,管理是关键。水利部门应该加强对抗旱工程尤其是骨干水源工程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及时制定或调整用水、供水计划,抓好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资源监测、应急开源工程规划、水质安全监测等,适时控制高耗水行业的用水,建
立水源调度管理长效机制,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切实保障好市民生活和城市生产用水。
4.6 加强社会节水宣传教育,做好城区节水工作,促进节水型城区建设
社会公众是防灾减灾的主体,抗旱工作不仅是政府的问题,更是全社会人民的事情,我们应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向市民尤其社区、学生、弱势群体等宣传和教育,5.结论
提高城区抗御干旱缺水的能力,既是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也是严肃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更是落实国家防总“两个转变”工作部署的最好实际行动。总之,抗旱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对水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促进抗旱工作能从政府层面的事情向全面参与的转变,警钟长鸣、常抓不懈,最大限度保证居民生产和生活用水的基础上,最终能满足生态用水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篇:城市拥堵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及对策调研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膨胀,而城市交通的发展却跟不上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堵车成为许多大中城市一道常见的“风景”。交通拥堵直接影响着城市现代化进程,降低了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削弱经济活力的瓶颈之一,也不利于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提升。
一、城市拥堵问题的原因
(一)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不到位
1.城市交通布局不合理。由于各种限制,很多地方没有按城市的自然条件、地位和地理位置布局把城市的生活区、办公区、商业区、工业区和交通枢纽区等功能区进行合理分布,以至于随着城市的发展,商业越来越旺,导致交通越来越紧张。
2.路网布局不合理。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路网整体性差,非交通占道突出、个别路段狭窄;次干道,特别是中小街道的配套交通设施不够完备、管理力量薄弱;部分路段双向交通易于发生堵塞而不能得到及时排除;机动车辆进入次干道和中小街道行驶的吸引力不够,导致大量交通拥入主干道,形成主干道拥堵的局面。
3.停车站场布局不合理。车辆有行必有停,但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区停车场却寥寥无几,大型商场、宾馆、机关也大多没有专门的停车场地。在广州很多地方因找不到停车的地方,有的司机不得不在街上转来转去,同时也影响到其他车辆。为解决“停车难”问题,交警部门不得不在部分非主要马路上设置停车线,这更使业已紧张的道路交通雪上加霜。
(二)交通法规不健全,交通执法力度不强
现有交通法规不健全,交通执法力度有待加强,加重了路面交通的混乱现象。常见违规如“酒后驾车”、“闯红灯”、“不系安全带”、“驾车打电话”、“压黄线”、“超速行驶”、“违章停车”以及“尾气排放超标”等都没有受到依法严惩,交通规范形同虚设,间接加重了城市交通情况的恶化。
(三)交通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道路、站场总量不足。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市民的出行需求和私人汽车数量的快速发展与城市交通建设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道路之间衔接性不强。目前,我国较多城市公路建设往往是修一条很宽的中心大路,而许多旁边小路却不通畅,很多街区里面的道路还是“各自为政”互不相通,结果把通行压力全“逼”到了大路上。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小路大路都没有得到很好利用,严重妨碍了车辆的分流和速度。
(四)交通管理设施不足,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历史和认识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普遍较少。由于设施明显不足,管理疏漏不少,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从停车场看,大城市中特别是中心区严重短缺停车设施,车辆大都停在道路和人行道上,加剧了拥挤堵塞和事故发生。
(五)城市交通参与者文明程度低,交通法规意识淡薄
我国大多数城市交通参与者文明程度低,有法不依现象突出,导致大量的交通事故,阻碍了城市道路的通行效率。
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反映了造成我国城市交通拥堵既有国民经济高速度发展、车辆高速度增长、城市高速度增长的根本原因,也有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少、交通安全设施不足、车辆发展与道路发展不协调、城市发展与交通供给不协调等客观原因,还有交通管理落后、道路使用者的不文明行为等人为原因。
二、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找准道路的功能定位,分层次进行合理改造。城市道路功能分为六个层次:城际高速路、城郊与城市主干道的快速路、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生活区道路。但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中,普遍存在道路功能定位不清,导致行车错位,引发交通拥堵的现象,因此需要从优化城市路网的整体通行能力入手,区分道路功能定位,分层次进行改造,加快城市道路建设步伐,增加路网密度。其次,挖掘次干道、中小街道的通行潜力,为主干道分流服务。修建或扩建一条城市道路,其投资是巨大的。而挖掘现有道路的交通潜力,特别挖掘交通流量远没有饱和的次干道、中小街道交通潜力其效益应当是明显的,经济价值也十分巨大。
(二)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首先,加快高新技术在城市道路管理中的应用。例如,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车辆档案、驾驶员档案、道路和车站建设档案集中管理,在市、区、街道实现计算机联网等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交通管理提供许多先进的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推广人性化交通管理模式。再次,加强执法力度,强化路面管理。交通管理的各项工作归根到底要体现在路面管理上。加强执法力度,强化路面管理是交通管理的集中表现。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警察就是执法者,弱化交通民警的执法,就弱化了交警对路面的控制,交通安全与畅通就难以保障。
(三)提高全民文明交通意识
首先,要提高交通管理者的政治素质、职业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其次,大力宣传交通法规,增强公民文明参与交通意识。交通安全宣传和交通法规教育必须走社会化的道 路,利用大众新闻媒介和社会力量,把全民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和法规纳入两个文明建设的轨道,对不同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现代交通意识教育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在加大立法和监控力度的同时,做好广泛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交通参与意识,持之以恒地把交通法规、交通安全常识潜移默化到交通参与者的思想意识中,人们养成文明开车、文明行路的城市交通风尚。
(四)加速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出行总量
首先,推进公共交通专用道建设,加强公共交通专用道的监控,真正做到“专道专用”;优化交通信号配时,为公共交通优先通行、提高运行速度创造条件;净化行车环境,减少困扰,提高准时准点率,提高可预见度。其次,采取措施吸引市民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票价优惠政策和便民措施,鼓励市民多用公共交通工具。
综上所述,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只有一方面加大城市交通环境的硬件建设,一方面改进管理手段,充分利用有限的道路资源,提高广大交通参与者的素质,创造良好的交通软环境,采取“软硬兼施”的方法才是关键所在。
第三篇:城市乱停车问题分析及对策
城市乱停车问题分析及对策
2008年04月28日 星期一 23:58
作者:李思贤 刘浩 郑礼华 湖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商业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小汽车拥有量快速增长,汽车消费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具有活力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由于城市硬件建设不完善,停车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城市“乱停车”的问题也随着汽车消费市场的迅速发展而日益凸现。本文重点分析城市“乱停车”问题的原因,并在相关法律依据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初步的对策和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良影响
1.机动车道上多违章停车。在天津市治理机动车乱停乱放行动中,有近五成违法停车者是因为混淆了“临时停车”与“停放车辆”两个概念而受罚。区分机动车停放和临时停车,主要看驾驶人是否离开车辆:如在路边短暂停留,驾驶人不离车,上下人员或者装卸物品后立即驶离,则为临时停车,路边临时停车时应紧靠道路右侧;如停车后驾驶人离开车辆则为停放车辆,停放车辆必须在依法施划的停车泊位上,否则为违章停车。机动车道上违章停车会大大降低道路的通行能力,影响其他车辆安全通行,更严重的可能会引起交通堵塞,造成交通秩序混乱。此外,一些占道停车使原本狭窄的车道变得更窄,使得行车或者两车交汇时,容易出现碰撞或者刮擦现象,增加社会矛盾。
2.机动车与人“抢道”现象严重。在城市繁华商圈,机动车占用人行道停车的问题尤为严重,造成行人没路可走,只能穿行于车林之间,严重影响了行人的交通安全。据调查,街道两边商家多“各自为政”,擅自设置停车位,以满足顾客的停车要求。多数停车位并没有经过相关部门审批而设立,而这些未经审批的“免费停车位”出现,在社会上也造成了“路边、人行道停车合法”的错误概念,以致人行道上乱停车现象泛滥,阻碍人行道畅通。此外,由于人行道结构层单薄且地下管道和管线密集,在人行道设置停车位或者违章泊车,人为的增加路面承重,不仅破坏了人行道,严重的会导致人行道下的自来水管或煤气管道压裂,影响社会生活、威胁公共安全。
3.其他。城市车辆乱停乱放,诸如侵占绿地、占压市政管线及消防通道等现象都很普遍。乱停乱放的车辆经常堵塞居民小区消防通道或者挡住消防栓等设施,导致消防车辆无法及时到达现场扑救火灾,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另外,由于执法管理力度不够,处罚措施实施不到位,乱停车不认罚现象较多,造成了乱停车-处罚不到-还是乱停的恶性循环。此外,城市乱停车会增加社会治安隐患,机动车随意停放,无人看管,容易成为违法犯罪分子的作案目标。
由此可见,车辆乱停乱放现象危害严重,不仅影响道路通行、交通安全,其而且对市容环境、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多方面的消极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二、原因分析
1.“城市停车难”。停车位缺口大,停车供需矛盾突出。近年汽车消费市场迅速发展,各种社会车辆和私家车增加速度加快,停车位的供给远远小于需求量,停车泊位的不足与小汽车拥有量的迅速增长形成极大反差。停车场(位)这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是导致乱停车现象的重要原因。另外,停车场管理混乱也是导致停车难、乱停车的原因。在停车场经营管理方面,除有授权特许经营的场站外,另有形形色色的停车场公司、物业公司纷纷涉足停车行业。有些公司只以
营利为目的,采取不科学、不负责任的手段来经营或建设停车场;有的甚至划几条线,一张板凳,一个挎包,就堂而皇之地“停车收费”,这使停车市场更加混乱,让部分驾驶员考虑经济原因、减少费用而弃停车场乱停乱靠。而市民长期以来始终把停车场所视为公共设施,习惯免费或接近于免费停车的现象较为普遍存在,人们往往不原意为半小时的停车支付一元钱,“铤而走险”乱停车。
2.“认识不够、守法意识淡薄”。部分驾驶人文明意识不够,守法意识不强是导致车辆被乱停乱放的直接原因。部分驾驶人乱停车是图自己方便,开车外出办事、购物时随意乱停车,此举是文明意识不够的表现;另一部分驾驶人则为前文中所提到的混淆了“停放车辆”和“临时停车”两个概念,此属认识不深;另外有些驾驶人虽有认识,却“心存侥幸”乱停车,此属守法意识不强。驾驶人的认识、意识不够直接导致了车辆乱停乱放现象的发生。
3.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城市占道停车多头执法、管理混乱。在现有的停车管理体制中,交通、公安、市政、城管、环保、交警等部门都对停车场有管理职责,管理部门过多,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也没有统一的执法队伍,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管理效率低。由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没有一个权威部门对停车场进行管理,使得新停车场建设缓慢。另外,多头执法酿成混乱状态。有一个形象生动的例子:如果一辆车在城市道路上违章乱停车,刚好两个轮子停在机动车道上,另外两个轮子停在人行道上,那处罚起来就会产生难题。现有的管理体制下,机动车道归交警管理,人行道归城管执法局管理,此种情况下两个部门都依据各自掌握的法律、法规,对这辆车各处罚一半,而相互推诿、扯皮等现象应运而生,直接影响到执法监管的力度。此外,疏于对乱停车执法的现象比较普遍,执法力度不够,以致部分驾驶人心存侥幸而乱停车。
三、法律依据
在现有管理体制不健全、措施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下,应明确管理乱停车现象的法律依据,以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建立起完善、长效的停车管理体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国发[1996]13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等相关规定,我国多数城市的管理已经进入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时代,原本属于公安交通、市政、市容环境等职能部门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统一由城管执法部门行使。在停车管理方面,原本由公安交警部门负责的机动车非法占用人行道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划归城管执法局;而机动车道上违章停车仍然由公安交警部门管理。在实体法律规定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三条、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九条、第八十九条、第九十条、第九十三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三条第三款等关于“停车”及其法律责任的规定明晰。因此城管执法部门与公安交警部门应沟通协作,并在现有的政策法规基础上,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详尽的管理办法,依法依规构建和谐的城市停车管理体制。
四、对策与建议
1.完善立法及规章制度建设。在城市停车管理方面,除《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的大致规定外,具体管理过程中并没有更详细的、专门性的规定作为依据。相比较之下,国外“交规严谨”值得借鉴:在法国巴黎,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大小600多个路牌中,不乏有关于停车和泊车的标志。要停车,需要眼观六路:付费停车场、车卡停车场、两轮停车场、货车停车场的标志各不相同,要看牌子分辨。法国交规中的停车准则只有两条:别妨碍交通和别成为危险的障碍,但关于障碍停车和危险停车的条款列得相当细致,所以巴黎乱停车的现象并不普遍,这得益于其“交规严谨”。目前,治理国内城市停车乱象最根本的途径是建立完善、严谨的规章制度,在《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上位法关于对停车管理的规定比较粗放的情况下,各城市应该在现有的政策法规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对完善的停车地方法规和更加具体、详细的管理办法,如《厦门市停车场建设和停车管理规定》的出台将为厦门市治理乱停车现象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意识。一是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乱停车现象带来的社会危害,宣传乱停车违反了哪些法律规定,使广大驾驶员意识到乱停车时违法违规行为。同时,还要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纠正“路边、人行道停车合法”的错误概念,共同抵制乱停车现象。二是要加强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从小抓起,从学生抓起,培养全民养成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从学生抓起”不仅指针对在校学生,应该更要注重对“驾驶学员”的教育,驾驶员取得机动车驾驶执照之前应对“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和“停车管理规定”又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以“资格准入”的方式来强化驾驶员的守法意识,从人的意识这一源头治理“乱停车”问题。
3.强化管理、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更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针对乱停车现象,公安交警部门和城管执法部门应加强巡查频率,及时制止各种乱停车行为,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对违规驾驶员进行处罚,使违规驾驶员充分意识到不能随意乱停车。另外,针对“乱停车不认罚”现象,城管执法部门应加强和交警部门的联系,对于违规驾驶员不重视城管执法开具的处罚单,对不按规定时间接受处理的车辆,应将其车辆违规信息抄报送传输到交警部门交通违法信息系统中,在年检中加以限制。此外,对于乱停车屡教不改、严重影响行人车辆通行、堵塞消防通道等情况,应采取强制牵引措施,具体操作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三条实施。
4.加强停车场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管理配置。针对城市停车泊位供给不足的情况,应在现有的公共设施基础上开辟出新的停车场位。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三条之规定,并根据城市、道路的具体情况,增建停车场,增加停车泊位。然而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一蹴而就,现阶段应该积极整合现有的停车资源,“广开源路”,并建立停车诱导系统,运用综合的、科学的管理技术,优化停车资源配置。
总的来说,整治乱停车、规范停车秩序必须坚持堵疏结合,分阶段实现目标。目前应实施以加大路面停车执法管理力度与整合现有停车资源为主,加强停车位基础设施建设为辅的策略,从治标入手,以取得初步成效;中期则要实施加强宣传教育和完善政策法规制度为主,优化停车资源配置为辅的策略,标本兼治,营造良好的停车氛围;远期则应实施以强化管理为主,不断完善创新管理机制为辅的策略,建立长效的管理运作与行政执法相统一的机制。
第四篇:城市燃气管网安全运行问题分析及对策
城市燃气管网安全运行问题分析及对策
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便利、经济的能源,对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人居环境、优化城市能源结构,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降低大气污染,为实现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起着积极地重要的作用,对它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利用管道输送天然气已成为当今世界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城市公共服务系统之一的燃气管网,它承担着将城市燃气输送到千家万户的重要职责。但由于其深埋地下,并受到诸如腐蚀、施工破坏、管网本身设计施工的缺陷以及管网周边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加之其易燃、易爆的特性,全国因管网漏气引发事故时有发生,因而,燃气管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是我们燃气经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市民的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重于泰山。1 城市燃气管网存在的问题
兰州城市燃气管网始建于 1990 年,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已建成高压长输管线 60 km,次高压、中压、低压天然气管网干线合计超过 400 km、庭院管线已达 1 800 km以上、门站 7 座、调压站 68 座、调压箱(柜)3 500 余台。拥有居民用户 59 万多户、公福用户 3 800 多家、工业用户 56 家、加气站用户15 家。形成了管道燃气、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三气并存,年输供气量已达 8.6 亿 m3。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旧城区的改造,市政建设的发展要求,加之城市管理的条块分割,少数建设单位不按规范施工,部分市民安全意识薄弱都给城市燃气管网运行增加了不少安全隐患,甚至严重威胁到城市燃气管道的安全运行。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1 违章占压、包容燃气管道和燃气设施
城市燃气管道和设施上的违章建筑是埋设在城市的炸弹和杀手,只要燃气管道被压坏或者因锈蚀漏气,极有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事故。
占压隐患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原因: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燃气管道竣工资料等管理工作未跟上;有经济的原因:有的用户为了经济利益,在未批准的情况下,随意搭建和构筑建筑物;政府相关部门在未经协调下,擅自批准在燃气管道上搭建门面房,甚至出现合法的违章建筑;也有一些单位私自扩大占地面积,侵占公共用地,造成与燃气设施安全间距不够等问题。所有这些占压隐患和安全间距隐患,一旦发生燃气泄漏,后果不堪设想。1.2 第三方施工破坏燃气设施现象时有发生
近几年,因道路、庭院施工挖坏、铲坏、打漏、打断燃气管道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的施工单位野蛮施工,破坏燃气管道后隐瞒不报;高层建筑地基施工引起地面下沉、护坡垮塌等造成燃气管道变形、损坏、断裂事件经常发生。1.3 燃气管道埋设不符合要求
有些钢制管道在施工时,存在着焊口漏防、弯头漏防以及防腐质量差的问题;在管道回填时不按照施工规范要求,造成防腐层破损的问题,这些都会极易使钢管腐蚀,使原本可使用 20 年以上的钢管只能使用 5 年或者更短时间就漏气。有的管道在穿越马路时,存在着埋深不够、管
道与其他管道搭接、管道受力不均、管道基础不实等问题,久而久之,导致管道因重车碾压造成焊缝开裂漏气。
1.4 城市建设给管道运行环境带来的安全问题
近年来,由于电力电缆、通信电缆的入地,因其施工随意性强,致使与燃气管道搭接造成管道击穿漏气事故屡有发生。电信井、电力井包裹燃气管道、管道安全间距不够、接地线搭接燃气管道等问题层出不穷,一旦发生燃气泄漏,可燃气体极易窜入其它管沟中,形成大范围的爆炸区间。同时随着架空管线的日益增多,通信电缆、电力电缆与燃气管道经常交叉,因电线断裂搭接并击穿燃气管道着火事故也时有发生。2 城市燃气管网安全运行对策
因城市燃气管道具有开放性、隐蔽性、危险性、长期性的特点,要使其安全可靠运行,必须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2.1 要加大隐患整治力度,防治结合
城市燃气管道和设施上的违章建筑是埋设在城市的炸弹,一旦由于地基下沉造成燃气管道断裂,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存在于燃气管道的违章占压、包容等安全隐患,采取防治结合的办法。要将燃气管理纳入到法制管理体系,利用兰州市《燃气条例》的颁布实施,加大对违章占压隐患的处置力度。同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将拆除违章建筑同管道的改线、移位有机结合,能拆除的拆除,难度大的协调改线,以最低的成本来消除占压隐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借助执法力度,对有条件改线、移位的管道,只收取最基本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后完成管道的改迁。对于暂时不能处理的,纳入的重点隐患管理,制定可控措施,提高巡检和检查频次,及时查整漏气隐患,确保燃气设施安全运行。2.2 强化日常管理,确保管道安全运行
日常运行管理是保障安全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必须牢固树立 “以汗水换质量,以质量保安全”的意识,加强燃气设施的检查、维修和故障排查力度,确保设施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一是强化落实巡检人员责任制,建立了巡检量化考核机制,让每一位巡检人员每天的巡检任务清楚、透明、具体,做到发现一处、制止一处、处理一处,杜绝新的违章占压、包容隐患的产生。
二是将埋地管线查漏工作重点安排、重点落实、重点考核。专门给每一巡检组配备了燃气泄漏检测仪,并利用检测车、手推式检测仪器等,加大埋地燃气管线检查的频次和力度,通过巡检人员日常拉网检查,推检人员专项检查,检测车全面检测,形成了三层次、多梯队的管道查漏体系。
三是认真组织做好每年春秋两季设备大检修工作。通过设备检修、更新、改造,使之始终良好运行,同时对主要干线关闭不严的截断阀、PE 阀进行更换,确保在应急状态下关闭可靠。
四是将供气可靠率、气压合格率纳入到日常管理和考核中,以提高燃气设备供气压力的稳定性、可靠性,消除系统供气不稳,超压,不能按时恢复供气、以及调压箱柜频繁切断的问题。
五是通过制定《作业讲评办法》,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促进了作业质量的提高。
2.3 进一步加强施工管理,提高运行安全性
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燃气管道的设计、施工、监理水平,在严格执行设计规范、施工规范的同时,对每一新建埋地管线在敷设完毕后,专门做一次防腐层的破损检测,及时发现和消除防腐不到位的隐患。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第三方施工过程中的监管,要重点设施、重点管理,实现闭环管理的目标,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和总结,我们建立了防止第三方破坏燃气设施的“二十四字工作法”,即“前期介入、现场指认、签字联络、设置标识加强巡查、预案演练”。通过建立动态管理台帐、建立三级联系机制、重点巡查,有效防止和减少了第三方破坏燃气设施事件的发生。
2.4 加强安全宣传,做到群策群力、群防群治
燃气用户安全意识的提高是减免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之一,做好对用户的安全使用天然气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在投产通气点火过程中,对每个小区、楼栋、单元张贴《告用户书》,告知在通气点火之前用户需要注意的事情,防止燃气设施遭到人为破坏;对每一用户进行一次使用天然气的安全知识培训,向每一用户发放一本《天然气安全常识》的小册子,告知如何安全使用天然气气及应急对策。并利用每月上门抄表之际和每年的安检机会,对户内设施进行检查,对用户做安全宣传,及时发现隐患及时处理解决。同时给用户单位、小区物业发放 《用户联系卡》,建立应急联系机制、奖励机制,及时受理和处理用户的报警和报修。通过广泛动员、全员发动,形成全社会关爱燃气设施、保护燃气设施的良好氛围。2.5 不断强化风险预控能力,提高应急水平
牢固树立预防管理就是科学管理的理念,建立预防管理机制,制定预防措施,变事后处理为事前预防。一方面以 “属地管理、分级响应、就近处置”,“有警必接、有接必出、有出必果”,“漏气不过夜”为事故应急原则,建立健全安全分析评估和安全责任考核体系。另一方面以“快速响应、有效控制”为维抢原则,定期组织班组开展桌面应急演练和现场应急演练活动,通过不断强化、完善、提高,持续提升了队伍的整体应急响应处置水平。3 结语
总之燃气输配系统的生产运行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抓好安全意识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本着对社会、对企业、对自己高度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地做好本职工作,才能确保输配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第五篇: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分析了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常见问题,并就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对策做了重要论述。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问题;对策
园林养护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需要充分依据植物生长规律,依照不同季节、不同植物、不同生长阶段情况防治病虫害,做好灌溉、施肥与修剪等基本工作。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上,可以简单形成3种管理层级:第1层为达到最初的设计状态;第2层为有效维持景观效果;第3层是让景观得到更高水平、更高效果的发展。因此,应对各项管理工作做细致地划分,合理安排资源配置,提升资源的利用效果。
1目前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常见问题
1.1民众缺乏植物保护意识
园林绿化为城市景观增光添彩,但由于部分民众缺乏植物保护意识,由此导致植物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例如,常见的草坪踩踏,树枝与花卉的折取等,从而导致绿植景观效果受损,甚至导致植被死亡或者异常生长,对绿植养护工作带来一定的损害。
1.2相关部门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园林养护管理上,缺乏足够的重视;在人力资源、物资资源的投放上缺乏应有的配备;在植物的选择上,缺乏对园林所在地区与设计效果的综合评估,缺乏因地制宜地做好园林绿化管理;在管理上,缺乏科学的制度与管理理念,导致园林管理缺乏有序性。同时在园林绿化养护工作上,一般情况下并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尤其是绿植养护工作需要更多的人工操作,才能达到养护与无公害的双重效果。同时由于民众自身缺乏养护意识,导致养护工作量增大,例如,在园林区内需要安排人员做对应的秩序管理,同时还要每天配备绿化养护的基础性工作。
1.3缺乏专业养护人员管理
在养护工作上,缺乏专业养护人员进行具体的执行与管理。在人员的选拔制度上,缺乏更强的人才吸引机制,无法有效吸入专业人员,因此,导致在管理与执行效果上缺乏有效的进展。同时对于现有的养护人员来说,不注重技能培训,导致在执行养护工作上仍旧采用较为滞后与传统的方式,或者采用低效的工作方式,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
2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对策
2.1提升对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园林绿化管理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大对相关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投入,做好人员技能的培养和对高新管理技术的输入。在一定程度上,对该工作的重视程度影响了具体的执行操作,影响着具体执行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技能的提升。
2.2加强对民众的养护意识教育
在园林绿化工作上,除了做好日常的养护具体操作,也要充分重视对民众养护意识的教育宣传。在园林区域简要介绍与提醒必要的养护知识,让民众对植物有更多的爱惜心理,同时充分意识到自身不当行为对植物造成的损害。尤其是很多民众并没有意识到自身行为的问题,因此,通过必要的提醒可以有效规范民众行为。除了民众,工作人员自身的养护意识也尤为重要,才能在养护工作中提升工作积极性与专业性。
2.3加大对养护工作人力与物力的投入
在养护工作上,需要充分地投入人力与物力资源保障基本工作的开展。在相关工作上要对工作人员做好岗位分工,做到责任到人,并且根据各岗位工作需要投放对应物资配比。同时做好人员的培训,工作思想状态与技能的培训均应在培训管理中。培训管理应该科学化进行,甚至可以细化到分级管理,依据不同岗位、不同经验级别员工展开培训,甚至以提升员工专业性能力为奖励参考指标,让员工积极的提升自我能力,同时重视专业性人员的价值,留住可用人才。积极通过多方面优势吸引专业人才,有效提升养护工作专业性和实际效果。加大对技术提升的重视程度,提升养护工作效率,积极采用先进的操作技术与理念。
3结语
在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但根本问题在于全局的管理。园林养护管理人员要充分意识到管理科学性的重要性,对于专业性的认可,对于人才的重视,对于民众的宣传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执行要素。要积极吸纳优秀人才与技术,充分调动可用资源,促进园林管理更快的升级,最终达到更为有序的管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