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术会议感受张小燕(教育学)
学术盛宴
由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发起召开的“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第十四届研讨会于2012年10月21日、22日在长沙河西麓山宾馆召开,本次大会由湖南大学承办,会议主题是“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与保障”。
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申纪云、湖南大学党委书记刘克利教授、湖南大学校长赵越宇教授、湖南大学副校长章兢教授、湖南省教育厅唐利斌处长、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潘懋元教授及与会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近70所高校机构的300余名代表出席了大会开幕式。
之后南京大学龚放等几位教授作了专家主题报告,赢得了与会代表们的阵阵掌声。
21日下午,大会分为省内组、省外组和研究生组进行学术讨论。会上一共有十位研究生代表分别作了《走向人生的通识教育》、《去行政化的顶层设计》、《创新人才之辩》、《弱势高校的质量危机》、《学术沙龙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契合》、《略论中国语境下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公民文化视野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等报告,报告结束后同学和老师们就报告对报告人提出了相关问题,由于研究生同学是刚刚进入研究领域,对于如何作研究、怎样把研究报告阐释清楚、如何提问和回答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引用潘懋元先生的话就是“有骨头没有肉”,虽然报告没有期望的那样精彩,但是对于年轻的学习者们而言,聆听报告,自由讨论本身就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学习和探索。
报告讨论环节过后,华中科技大学院长张应强教授点评指出研究生们的报告中存在以下的不足之处:
(1)整体表达欠缺,报告者应该要体现充分的学术自信,要善于去论辩,不能再对方提出质疑的时候就妥协,要找出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论点;
(2)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课题要想清楚,不宜过大,而是精妙、细微、深入。
(3)研究论文老一套,过分的强调原则、方法、途径这些东西,这些是系
统性的很难再一篇论文中论述清楚,论文应该要体现创新之处。
(4)我们该怎么提问,该怎么回答,该怎么讨论,该怎么思辨,这些是值得思考的。
(5)在报告中该怎么表达自己的观点,向听着阐释清楚你的核心观点,深入的讲清楚,而相关的作为背景而存在,不应加入到报告的观点中去。
湖南师范大学高晓清教授也做了点评:
(1)形式自由,讨论自由;
(2)论述系统完整,并有自己的观点;
(3)积极的思考和采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4)研究生们刚刚进入这个研究领域对这类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
(5)期待。第一次设立专门的研究生论坛,研究生组的讨论是最热烈的,这也是教育所期待的。教育落实到了培养人才上,当下需要成长的就是这些中青年研究者。
潘懋元先生做了总结: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是一个高深的学问,目前学校多、学生多、社会需要的人才层次也多;而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在这个大众化的过程中步伐有些过快,优秀的教育资源跟不上学校增长的数量,如何增加资源,尤其是能动手、能上岗、能定岗工作的师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再次若不同层次高校、不同专业却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高等教育质量则得不到满意的答案。
最后潘先生的两个问题引发了我们深深的思考: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有没有研究的底线(即高等教育该达到的最低标准是什么)?高等教育质量该由谁来评价,利益相关者还是利益不相关者?
听君一席话,方知世界有多大。智者一句中的,句句击中要害,让我辈钦佩至极。
22日华中科技大学院长张应强教授作了《从完善大学制度抓高等教育质量》的报告,报告指出“双重体质”是当前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源。在“双重体制”下,大学易滋生办学投机行为。那么如何限制甚至割除双重体制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呢?张教授指出首先是高等教育质量意识的强化,其次是自我约束机制的建立。从人管人上升到制度管人,最后进入文化管人的阶段。一个好的大学首先要有好的校长,好的人才,再要有好的高等教育制度和好的大学制度。
在好的制度下,人才培养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吕立志教授作了关于《先进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精神“原子弹”》的报告。
湖南大学唐松林教授的《在媚俗中边缘——不能承受的大学生命之轻》,慷慨激昂的演说,文采飞扬的字句,从另一个角度“‘我’就是质量,质量就是‘我’”,深刻而恰当的阐述了高等教育质量这一问题。唐教授的发言或许吓到了一部分人,但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是敢于揭露自己的,敢于说真话的。
大会在章兢教授的发言中结束,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该研讨会紧密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角度开展深入研究和讨论,吸引了全国众多专家、学者,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高层次论坛,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高教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年级的新生,有机会参加《第十四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暨2012年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实感荣幸,短短的一天半时间,与会代表们精彩纷呈、大大小小的20余份报告让我受益颇多,专家学者们一针见血、掷地有声的点评更让我的内心波浪起伏。徜徉于学术报告的海洋中,让我忘记了时间的存在;置身于思想碰撞、火花不断的交流探讨中,让我领略了学者的睿智;沉浸在五味俱全的“学术盛宴”里,让我感受了大学教育思想的博大和深刻。
第二篇:教育学感受
教育学心得体会
一个学期的教育学课程即将结束了,回首肖老师给予我们的教诲,本人觉得收获颇丰。
本学期,当我首次接触《现代教育学》这本书时,当我看到目录上各种“功能”、“理论”、“方法”等字眼充斥其中时,按照往常学习大学课本的惯例,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此书的内容肯定特别的枯燥乏味,也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没有一点联系。但同一时间,我心想,历史师范专业的我教师资格证必不可少,而这门课又是师范专业的必修课,学习它肯定还是有它的道理,只有寄望于任课的老师能说的生动、精彩吧。现在看来,肖老师的确没有让我失望,而且我更多了一份喜出望外的感觉。
说到学习教育学真门课的学习心得,我对《现代教育学》这本没太多的感受。说实话,迄今为止,我从没有好好阅读这本书,即便是在课堂上,因为我的注意力已被肖老师的讲课所吸引了。因此,对肖老师教学风格的看法就是我上着教育学这门课最大的心得。
首先,肖老师给我最深的的印象是学为人师。每一次在课堂上,白衬衣外加一身西装,油光可鉴的黑发加上刷的乌黑的皮鞋,配上老师魁梧的身材,教师的威严就在无形中树立。我相信每位同学都会觉得这就是一名教师所应有的形象。此外,至今我能清晰的记得老师对我们每位同学上课的要求,“不能迟到”、“迟到了最好不要走前门,影响我上课的进城”、“课堂上不能吃早餐”、“不能穿拖鞋,男生不能穿背心,女生不能穿吊带衫”以及还有让全班哗然的“将每位同学的手机放在讲台上”的倡导。部分同学都对此表示不解,觉得不应该有如此多的要求,我也有那么一两次在上课前吃早餐的“违规”经历。但只要想深一层,老师衣着讲究,对我们的要求严格,首先反映出老师在日常生活上也是严于律己,做人做事一丝不苟,才会有如此严谨的态度面对教学。再者,这也是对于我们的一种锻炼,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点滴积累,细节决定成败,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才有可能在学业上收获更多。或者,尝试换位思考,将来当我成为一名教师后,我理所当然希望我的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班级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况且这也是学生管理与学校制度规范的内容,只是此前的大学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我们松懈了对自己的要求。在这里,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模范,也在一心锻炼我们。这就是为人师表,学为人师。
再者,肖老师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则让教育学这门课变得生动,引人入胜。一是,老师上课有趣的同时不乏引导,这对我有难以抗拒吸引力。课堂上,老师常会一名父亲的身份向我们分享他与年龄和我们相差无几的儿子经历,当然这都与教育学的内容相关,这让这门课程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具体可感。还记得老师曾经给我们看过一位五岁儿童开叉车为家庭赚钱的视频,同时他也举出北大生开屠校的例子让部分同学借此谈谈教育学的目的,引导我们对此现象的思考。他随后对此讲解道“高校教育在给予知识的同时,在实践方面也束缚了我们的发展。而劳动亦能挖掘孩子的潜能,所以为人父母应尊重孩子,让孩子学会思考。”熟知的例子、善意的提问,在引导我们主动思考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将知识传授于我们,我也有了更多、更深刻的收获。二是,老师讲课从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课外知识的讲解不仅开阔我们的眼界,也让教学内容变得更丰满。当看到“难兄难弟”这成语的第一时间,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按照往常的知识认为这是同处在困难窘迫境地的两兄弟。经老师解释,我才知道这最早指的是“难为兄,难为弟”,即两兄弟皆处佳境,同样优秀,无法分出上下。还有老师对“漱石枕流”和“漱流枕石”两个成语的区分与解释,知识来源与书本却不困于书本知识,这拓展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最后,老师的博闻强记让不学无术的我深感敬佩,教育学也包含了更多的内容,更深的意义。教育学与之前我所学的心理学联系极为密切,但短短的暑假过后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学都将心理学的内容忘得一干二净了,但老师却在很多时候信手拈来地将心理学的知识给我们再次教授给我们,何为心理健康,何谓意识,意识的特点是什么诸如此类的心理学知识老师都能简练概括,再次教授我们。我由衷感叹,如此渊博的学问修养,老师必下了一番苦工。此外,老师强烈的个人观点也影响着我。对当前教育制度的批判;对日本所谓“大日本”称呼的蔑视;对外国人进入我国工作、旅游的不屑;“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的观点以及支持我们学生针对钓鱼岛事件游行示威并说“血都不热那不能叫做青年”,这一系列的观点都强烈地触动着我,改变我此前一些固有的肤浅的看法。还记得老师曾经问我“何谓教学相长?”如今我有了更深的感受,我们得到老师的教诲,知识在增长,而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我们都得到提高。显然,现在我收获得更多,因为我被老师学为人师的风范所感染,知识和精神都得到了提升。
在不远的未来,我可能以一位教师的身份开始我的“后读书”年代。遇见一位优秀的教师不容易,受到其教诲更是一桩幸事。未来我会以肖老师为榜样,努力向老师看齐,争取成为一位称职、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三篇:某生学术会议感受
2008年6月13日0:28:46
今天去HUST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巨灾中的沉思——应急决策与灾后重建对策研讨会》。
昨天晚上的时候,王超老师给我打电话,让我们今天早上到HUST的公共管理学院去听学术报告,并把介绍的网页告诉了我们。我们比较高兴,因为之前没有参加过这样的会议。
今天早上我早早起来,吃了早饭,8点20左右的时候到了HUST的公共管理学院。
评述下公共管理学院,这个学院不大,和HUST的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共享一栋大楼。布局是:管理学院是主体,公共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分列左右。貌似,在华工,管理学院的地位本来就不高,公共管理学院的地位更次之。这让我想起了理工的文法学院和政治与行政学院。
王老师到的比我们还要晚。之后我们签到,进了学术报告厅。签到的时候,来的基本上都是教授,讲师什么的,最差劲的也是硕士研究生。我写了本科生,不免寒酸,写了学校,还是武汉理工大学的,更汗……我还好,管事的学生在我签名前就发了份讲义我;我签了之后,和我一起到的伙伴,被认为是本科生的,管事的学生便不屑,没有发讲义他。无奈ing
之后我们进了报告大厅。王超老师坐在第二排,我们坐他旁边。和王老师坐一起的还有几个老师,老师介绍说,这是祝老师,这是程老师。程老师,我在管理学院的《师资力量》里见过,早就仰慕,还在贴吧里发帖子说这个是美女老师;今天看见本人,十分激动。原来程老师是王老师的师妹。有个女学生,很漂亮,看见王超老师过来,很亲热地叫“师兄!”她便是佘廉老师在HUST的新弟子。我们便很自豪,老师的地位还是很崇高滴。
背景是这样的,王超老师在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即现在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头校区】读的本科,硕士,博士,跟随佘廉老师十余年,一直是佘廉老师的左膀右臂。理工大学并校后,佘廉老师离开了武汉理工,来到HUST继续发展。我听说,佘廉老师和HUST的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都希望王老师一起来到HUST,但是王老师没有过来。王老师是佘廉老师的嫡传弟子,专业自然也是风险管理。这次风险管理的会议,王超老师也受邀请过来。王超老师的面子不小,我看得出来。因为佘廉老师出版的很多重要著作,文章,都是和王超老师一起完成的。在这个报告会的进入前,有对HUST风险管理中心的简介,有佘廉老师文章的地方,大部分也有王超老师的名字。我可以真切地感到,王超老师对于佘廉老师的重要地位。
这次会议的是由HUST风险预警管理中心和新华社湖北分社举办的。其中来了不少重量级的领导,把人唬得一愣一愣的。包括:新华社湖北分社的一线领导,重要职员;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研究生院的重要教授;HUST的校级重要干部;HUST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都出席了。开始的时候,是官话套话,不必多说了。
第一个做报告的是佘廉教授,他的报告比较短,但是不认真听的话,还很难理解。佘廉教授和我的预期有点差别,不过也还好。他确实是个学者。
两个白发苍苍的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也做了发言。我当时听到他们的名号,觉得特高级,因为还没有接触到中科院的人。原来他们是这个样子的啊。后来王超老师诠释说,当年他读研的时候,这两位和佘廉老师的关系很好,一直在一起探讨问题。
之后是清华大学的一位老师。因为是清华的,我第一反应就是强!他做的讲演,也表现出他是个和蔼可亲的人。我对他的印象超级好。后来,王超老师继续诠释,这个老师原来是中科大做火警的,后来被清华挖去的。老师又说他是做工科的,和管理学相去甚远,和他不熟。
之后是几个博士生和博士后做的报告。相对于前边的几位,都很浅显易懂。而且受到时间限制,好几个原本计划去讲的,都临时取消了——他们大都是佘廉老师的博士生,比较好说话吧!
中午的时候,临时休息了下。我们到HUST四处走了下,我虽然去过这个学校不少次,但是毕竟不多。而且这个地方南南北北,街道都差不多。我也分不清哪里是哪里。后来竟然转到了百景园,旁边有条堕落街,我本来想去看看,时间有限,就没有过去。
HUST有同学,雪倩是也。雪倩同学明天考试,也没有时间被我蹭饭吃。多日不见,其人口才见长。
下午继续听报告会,报告的内容,大抵是:earth、受灾群体、政府【基层&高层】、志愿者
【国内外】。按过程来划分,是:震前预警机制、灾后反应机制、灾后重建问题。
中间看见有人在采访清华的教授,过去看了下。那几个小伙子把教授搞得很郁闷,但是无奈还得回答问题。我们过去看的时候,稍微认识了下。他们开始很敬重我们,后来我们说是从武汉理工过来的,他们说,哦,刚以为你们是清华的。我汗……
上午看见个mm,坐我旁边,以为是个研究生,后来一问是本科的,才大二。我说,大二就看讲座,很好很强大,我当年要是有你这个觉悟就好了。
下午的时候,去101继续听报告,旁边有一堆人。我问是否研究生,答曰是。我顿喜,心想终于猜对了啊!他们继而问,您是博士吧?我倒…… 他们自称是来自武大政管学院。其中有个是我老乡,也是保定的。我随把号码留给他。我说,其实我是本科生,刚看你们那么执着地认为我是博士生,我就配合了一下。他们笑。
下午的报告,还有位老师是来自武汉理工大学心理研究中心的,吴老师。吴老师上去的时候,我死命鼓掌,王老师说,那大家肯定知道你是武汉理工的了。
晚上结束的时候,我们从里边出来,王超老师本来想和佘廉教授告个别,但是没有机会了。我们遂自己回去。王老师开车带我们到鉴湖。吴老师也搭车过去。我到鉴湖吃了点东西,跑到东院。
路上,看见了whut围棋领队,和他聊了下。回到东院,看见了九栋high男,我们一起四处转了下,想去骚扰下小拉,没找到,便去鉴湖骚扰黛雅。我们仨一起去吃饭,不久小拉和安安姐也过来。其实,晚上心情不是蛮好,要不就去自习了。
晚上回来发现自己上新华社的新闻了,这爽啊,哈哈
第四篇:个性化培训心得张小燕
再谈个性化教学 ——培训心得
界石铺教委高堡小学
张小燕
2017年7月23日至28日,我有幸参加了平凉农村小规模学校个性化教学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本次研修班以个性化教学为主题,其课程建设与内容设计紧紧围绕着学生及个性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从学习目标到结果评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学习管理的技术指导、从古诗词教育到教师的追求、诊断与个性化指导、让每个孩子都开心的英语课堂、个性化教学实践、分层教学探索、思维方式的转变、班级管理中转变思维方式等课程和内容,采用多样化小组学习、专题讲座、自我探索、论坛沙龙、游戏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突出了研修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互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王道荣教授的教育经历和同理心与沟通策略,让参训教师不仅掌握了与学生沟通技巧,而且从情感上接受、理解、帮助了困境学生;庞建杰老师通过模拟“六种帽子”思维方式,生动直观地向教师们解释了如何理性、高效地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思考和处理;2017年央视《诗词大会》的擂主夏昆老师做了主题为《诗与远方》的讲座,其诗词造诣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对社会文化等都有非常深刻影响;金艳校长和机投小学的案例对全市农村小规模学校个性化教学建设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回静宁后,教育局又组织了座谈会,每个人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感想,有的校长已经有了初步的具体做法构想,我也谈了做一位心软的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我谈的更多是对自己的心灵方面的震撼,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又写电子的心得,当初的激动已过,剩下更多的是思考和怎么做。
我始终认为,教育的“个性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是除了学生之外的诸多教育元素的个性化呈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教育的本原性追求,也是教育的终极性目标。是的,传统的学校教育或课堂教学,更多关注的是“一统化”,希望学生在听课时按照规范的姿势坐得端端正正,要求学生背出唯一的标准答案以便应付考试。这样的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一种限制与禁锢,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与发挥。
本世纪初的新课程改革,其核心理念就是尊重学生,凸显其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叶澜先生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吹响了教学个性化的号角。无疑,课堂教学是“走向个性化”的主阵地。
我们开展精细化的学情分析。尊重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读懂学生。在每一堂课之前,从学习动力、学习策略、知识基础三个维度探知学生的兴趣、动机、习惯、方法、已知、未知、想知和能知,从而确立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合适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新的发展,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益。
我们给学生自主学生的时间。这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键。因为我们知道,有了时间,才有空间;有了时间,才有可能。如果学生都是被老师“牵着走”,或是随着大部队“跟着走”,那就谈不上真正的自主,更没有个性化发展。事实证明,在那段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里,学生学会了自己动手,体验了思考的过程,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我们提出不同层级的学习要求。这是“差异化教学”的问题,凸显了我们的教学价值追求:不是求得整齐与一致,而是追求“不一样”。也就是说,教学的目标是为了追求“差异”。试想,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尽相同,各人的学习动机也存在着差异,课堂中的内化能力也不一样,怎么会产生最后的“一样”呢?教学的目的绝不是削峰填谷,而是让弱者跟上,使优者更长。正如曹培英先生所说:“我们的教学追求的是抬高底线的上不封顶的学习发展。”这种不同的学习要求表现为差异性学习任务单、梯度性练习设计、个性化教学评语等。除了课堂教学,其它的教育活动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好渠道。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对于一个学习成绩不是很突出的学生来说,他完全可以在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班级活动等方面呈现自己的优长,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要知道,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受许多教育因素的影响的。我们要致力于个性化德育活动的设计、个性化学校的创建、个性化实践基地的开发、个性化评价制度的研制,但我更为看重的是“个性化教师的培育”,因为教师是“走向个性化”的最关键的因素,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样,离开了个性化教师,一切的“走向个性化”都是空想。
通过五天集中学习,参训教师对个性化教学的内涵、特点、策略、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意识到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必须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学习状况出发,制定施教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所思、所做、所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互动;必须采用多元评价理念,改变单一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和展示的机会,用多样化的、激励性的评价手段和方式等。参训教师不但以书面培训心得的方式分享了所学、所思、所获,而且都积极表示要将培训中学到的丰富理论和经验真正落实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用行动来证明学习的成果。
本次研修活动在拓展、延伸、探究、提升中为农村孩子的成长开辟了更广阔、更个性、更健康的成长天地,也将全市农村小规模学校个性化教学试点工作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第五篇:数字故事教育学感受
故事让教育更加美丽
在开学之初,学校举行了数字故事的评选活动,全体老师都参与了数字故事的制作,在这次活动中,我学习到了许多知识,也了解了一个对我来说比较陌生的事物。在四月二号,我又有幸聆听了黎加厚教授讲授的《数字时代的故事教育学》专题讲座,在这次讲座中我又一次走近了数字故事,我对数字故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数字故事是编写教学故事,并加入声音、图像、音乐等多媒体元素,创造可视化故事的过程。黎教授提到了21世纪教师的三大基本功:奥式微笑、教育技术、数字故事。教育故事的数字化是现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而制作数字故事对学生和老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而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将价值观内化,激发创造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表达沟通的技能,从而有利于形成集体智慧。对老师来说,数字故事可以提高老师的讲授的吸引力,促进师生深度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于如何设计制作一个高效的数字故事,黎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建议。第一、要聚焦主题与故事。
一个好的数字故事,要将故事放在第一位,画面第二,音乐第三。而故事要体现出真实性、情感性、意外性的特点,只有基于真实的要求,立足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并设计一个能照亮整个故事的主题,将哲理蕴含在故事叙事中,才激发人灵魂深处的感情,使人产生共鸣。
第二、设计一个好的标题
好的故事需要一个好的标题,老师在制作数字故事时要有这样的定位:我是一位老师,我要为学生讲故事。黎教授提到,如果这个故事真的重要,请离开电脑制作,因为手写更能激发人的灵感,写出的故事也更加具有情感性。
第三、简洁即美
数字故事不是众多内容的堆砌,乔布斯曾说,复杂的最终境界是简单。数字故事就是追求简洁,讲哲理蕴含在简单的故事叙述中,简单的艺术就是文字字体大而字数少,因此每一张幻灯片都要突出一个主题,要精练关键词句。
除了这些,黎教授还提到要设计好文字和颜色,重视幻灯片的画面视觉设计,有效的利用好ppt的设计技术和资源,让所有的背景和色彩为数字故事增添色彩。
听了黎教授的讲授,我认识到做数字故事也是一个需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耐心制作的过程,这样做出来的数字故事才会具有人文性,才能体现数字故事的价值,数字故事对于教学而言具有重大意义,用心做好数字故事一定可以为我们的教学增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