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记百姓民情 情牵百姓冷暖
日记百姓民情 情牵百姓冷暖
自2002年以来,我镇开展了以“记民情 解民忧 暖民心”为主题的“民情日记”活动。九年来,镇、村干部共记载“民情日记”28569篇,为民办好事实事5708件/次,办结率达93.2%,群众满意率达100%。以“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为目的的“民情日记”活动,引导了农村产业发展,推动了农村生态建设,增进了农村民生福祉,可谓“小本子记出大文章”。2007年“民情日记”活动作为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在全省推广,2008年再获全省固本强基创新成果奖。
一、记民情,小日记导引“大航向”。“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开展”民情日记”活动,促使干部经常下乡进村入户,及时了解农民需要什么,群众盼望什么,希望干部做什么。从而为镇党委、政府决策提供了真实、及时的第一手材料,确保了决策的科学、可行,有效地导引产业发展思路,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如干部下乡了解到我镇气候、土质适宜种植蚕桑,农户有20多年的种桑养蚕经验,但因农民缺乏组织、种植分散、规模小。镇党委、政府展开细致的调研,制定了“山上抓竹木,山坡抓水果,山下抓蚕桑”,走蚕桑“一乡一品”的发展道路。镇设立了蚕桑生产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村设了蚕桑专干,组建了蚕桑协会,建立了“公司+基地+协会+支部” 1的生产模式,形成龙头带动、基地保证、协会促进、支部加强的蚕桑产业发展模式。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大面积连片种植蚕桑,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全镇现保有桑园面积达到了13000多亩,亩桑产值达4828元,蚕农人均收入达18280元,年产茧达到了2万担,产值达3000多万元。2008年我镇被评为“省级蚕桑专业镇”,2011年获全国蚕桑科普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又如干部下乡了解到近年珠三角地区来我镇度假休闲、观光旅游的人群络绎不绝的情况。针对此形势,我镇在积极引导蚕农利用现有的蚕房设施等条件,多方筹措资金兴办蚕桑科普教育农家乐,不仅让成人游客在得到休闲度假同时,也让小游客受到很好的蚕桑科普教育。此外,我镇还引导蚕农,企业深挖掘蚕桑资源,大力开发桑椹酒、桑叶茶、蚕沙枕、蚕桑食用菌等旅游产品,提伸蚕桑产业附加值。我镇通过延伸蚕桑产业链、将种蚕桑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打造立体的生态产业,为生态农业指明前进方向。五年间我镇因蚕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人均达1200多元,做到真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绿色崛起。
二、解民忧,小日记推动“大建设”。近年来,在开展“民情日记”活动中,镇、村干部深入各村了解山林确权状况。镇党委、政府就结合当前的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全面开展生态示范镇建设。一方面根据民情积极实行“多种多砍、少种少砍、不种禁砍”的措施,严格控
制林木指标的发放,大力开展造林添绿活动,增加森林面积和单位面积蓄积量,进一步夯实了林业生态基础。另一方面,根据村民积极探寻县、镇、村三级联保联管的林业管护新机制,依法保护和科学利用林业资源。
近年来,在开展“民情日记”活动中,镇、村干部了解到这几年蚕桑发展势头非常好,许多农民通过种桑养蚕致富了。镇党委、政府就积极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路子。制定了“一片新村一片桑,一幢新居一个池(沼气),一处绿地一片林”的“桑—林—楼”生态新村发展模式,建设一批以淋头新村、背坪新村、横岭下新村为代表的“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淋头新村还被评为“省级生态示范村”、“省级文明新村”、“市卫生村”。
近年来,在开展“民情日记”活动中,镇、村干部了解到生态旅游形势相当不错。镇党委、政府就充分利用我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的优势,以及毗邻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区位优势,抓好石头城、长围、白围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大力开发采桑、喂蚕等农家乐旅游项目,着力打造以蚕桑、温泉、客家围楼和峡峪为特色的生态旅游黄金线路。
近年来,我镇通过小小“民情日记”,认清形势,立足优势,发挥特色,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开创了生态富民强镇的大好局面。
三、暖民心,小日记增进“大福祉”。通过开展“民情
日记”活动,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镇、村干部深入农户,与农民群众谈心访情,心灵沟通,及时化解纠纷、处理矛盾。从2002年至今,我镇镇、村干部下村累计73920多户/次,处理民事纠纷16570件/次,办实事好事5708多件/次。
如2010年汛期,都亨片区普降特大暴雨,容易引发山体滑坡,和平村车斗背村民小组尤其危险。镇干部通过“民情日记”了解这一问题后,我镇高度重视,为了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安排分管城乡建设的班子领导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前往车斗背了解情况,并计划将该村民小组迁往都亨墟跟和平黄屋村小组一起规划建设新农村。目前,新农村已进入装修施工阶段,预计元旦期间可全面搬迁入住。
又如基础教育工作,通过“民情日记”活动,了解到当前办学条件后。我镇不断加大学校基础设施投入,先后投入240多万元用于学校D级危房改造,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基础教育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全面实行农村九年义务免费教育,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
又如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通过“民情日记”活动,了解广大农户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后。我镇一方面积极筹措资金兴建镇卫生院门诊大楼,大力改善百姓看病、就医条件。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深入广泛宣传新农合政策,引导百姓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010年,我镇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19180人,占全镇农业人口的100%。
又如社会治安治理工作,通过“民情日记”活动,了解到当前社会治安状况恶劣后。我镇投入30多万元,在全镇范围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加大监控巡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再如,环境污染治理工作,通过“民情日记”活动,了解广大农户对当前各养猪场对空气、水源污染相当严重情况后。我镇果断对辖区内猪场进行了摸查,并勒令限期整改,有效地杜绝了养猪场对环境的污染,深受百姓好评。
……
一篇篇的“民情日记”就是一串串幸福的雨滴,滋润百姓心房;一本本的“民情日记”便是一盏盏关爱的心灯,暖彻百姓心头。
“民情日记”记载的是民情,反映的是民意,解决的是民困。“民情日记”,它在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系上了一根血肉相连的感情纽带,它是干部与群众间的“连心桥”,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幸福美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和形式。时至今日,“民情日记”活动已深得我镇百姓的好评与拥护,在今年乡镇换届中,党委、政府班子高票当选,圆满完成换届工作就是最为生动的体现。今后,我镇将在省、市、县委的领导下,进一步总结经验,对“民情日记”工作常抓不懈,真正做到“日记百姓民情,情牵百姓冷暖”。
第二篇:从民情日记到百姓档案
从民情日记到百姓档案——看裴梅镇如何创新做好群众工作万年县裴梅镇地方不大,名气不小。这里是“民情日记”的发源地。本世纪之初,一个以“进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为主题的“民情日记”活动由裴梅镇发起,迅速扩及全县,继而走进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各大新闻媒体,吸引了全国上下关注的目光。怎样在“民情日记”的基础上把群众工作向纵深推进,是摆在裴梅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天的裴梅,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实现了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和升华。他们推出群众工作新的载体——“百姓档案”,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进百姓家门,做百姓家人
“百姓档案”,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记录百姓静态和动态情况的载体。从静态的角度说,在档案中可以找到群众的姓名、年龄、住址、职业(包括外出务工和创业)、文化程度以及住房、收入、计生等内容;从动态的角度说,干部经常深入群众,传达上级政策,传播致富信息,倾听群众呼声,并将村情热点难点问题和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做、所难、所急、所盼记录在册。对区域内的民意实现同步掌握、全域掌握、动态掌握,可以深入客观地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从而合理地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
今年2月,裴梅镇启动三级双连环工作机制,发放“干部群众联系卡”,正式开展“百姓档案”创建活动。全镇干部进村入户与6700多农户见面,上户率为100%,填写了6670份纸质档案,为6670户家庭建立了微机电子档案,并且制作了百姓档案手册,全镇干部人手一本。所有资料实行微机分类和动态管理,及时反映社情民意,成为覆盖农民群众的“信息库”和基层干部了解帮助群众的“资料室”。
“百姓档案”的服务内容涵盖政务、村务、家务3个层面,包括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学习宣传、发展经济、计划生育、文明创建、村务监督等;服务方式实行“三个办理”:立即办,一切符合政策法规要求能够立即办理的事项,立即办理;领着办,政策法规不够明朗,需咨询上级有关部门或需要群众个人签署的事项,都由第一责任人引领群众办理;代为办,一切符合政策法规要求、手续齐全、限时办理的事项,都由第一责任人代为办理。通过创建,大力倡导走进农家送服务、走进问题找答案、走向规范抓制度,形成干部入户常态化、干部群众一家人的浓厚氛围。
【记者感言】
任何工作要想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必须把“为什么”这个问题搞清楚,才能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镇党委书记陈德平坦言,建立“百姓档案”是要与群众沟通思想、对称信息、融洽感情、形成互动,“百姓档案”建立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过程。
百姓有事说话,干部去想办法
关注民生、了解民意、凝聚民心,通过“百姓档案”,裴梅镇广大党员、干部以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姿态走进了百姓中间,也把“百姓档案”真正装进了自己的心中。去年,由于葛粉滞销,种葛大户彭军平一直为存放在家里的600多斤葛粉销路犯愁。他把这件烦心事告诉了镇计生办在本村包片的干部王铭英。王铭英很快想起了早已装在脑子里的一条信息:几天后,全县要召开工农业产品展销会。他立即帮老彭联系了参展摊位,交易会期间又全程服务,帮着老彭把积存葛粉卖完了。村民吴建年是一桩交通事故的受害者。由于这起交通事故的合法赔偿还有1.3万元未能有效执行,他为此到有关部门奔走了3个年头,可还是没能拿到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吴建年把这事说给了镇行政办包片干部夏长虎。夏长虎毫不含糊,积极会同交警部门,多次上门同肇事方讲政策、摆道理。经过耐心细致的协商,不到半个月时间,终于促成了余款全部落实。
【记者感言】
万年县委书记陈荣高说,“群众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做好群众工作,经济就能发展,社会就能稳定,群众就能安居乐业,什么事情都能迎刃而解。这就叫一通百通。”“百姓档案”的创建让干部和群众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让大事变小事、难事变易事,活动效果日益显现。据不完全统计,自2月份以来,共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300余个,代办各类事务1200多件,落实致富项目近10个。继2008年全镇财政收入跃上1000万元台阶,实现“两年翻一番、三年超千万”的目标,今年可望突破1500万元大关。裴梅镇还先后获得全省信访工作先进乡镇、全省文明乡镇创建先进乡镇等荣誉。
第三篇:人民网赣州民情日记点亮百姓心灯
赣州民情日记点亮百姓心灯
近日,在赣南大地,一篇民情日记引发了一场爱心接力。
南康市大坪乡干部刘鸿伟在下基层过程中撰写了一篇题为《一次心情沉重的走访》的民情日记。日记记录了大坪乡三合村年仅14岁的严金菊因父亲意外瘫痪无奈辍学后,用弱小的肩膀挑起了家庭重担。小金菊的遭遇受到广泛关注。党员干部纷纷捐款,民政、卫生、教育等部门主动提供救助,赣州市人民医院为小金菊父亲的治疗免去了大部分费用。日前,小金菊重返校园,小金菊父亲重新站了起来。
这是赣州市“三送”干部通过记民情日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的一个动人片断。
2010年12月,赣州市立足于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弘扬苏区精神,组织两万多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简称“三送”)工作。市委要求每名“三送”干部人手一本民情日记,做到一日一记。今年春节前后,赣州市又开展“20万困难群众走访慰问调查”活动,1万多名党员干部带着民情日记深入群众,上门走访慰问、调查摸底,详细记录群众对赣南苏区发展振兴、全市扶贫开发和干部作风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今天,经过向多个部门协调争取,村里唯一没用上电的困难户丁振辉一家终于用上了电,电力部门还免去了600元开户费,乡政府送来了电表、电风扇和大米。满屋子的灯光让丁振辉全家人脸上的笑容显得愈发灿烂。”赣州市直机关工委干部董华在一个月前的一次走访过程中发现,于都县新陂乡板塘村寨下组困难户丁振辉家没有用上电。董华下定决心解决丁振辉家的用电问题,经过一个多月的协调,丁振辉一家终于用上了电灯。
“牌坊公路连接上犹县水岩乡横岭村牌坊、坳下、蜡树、长排、枫树5个组,自开工建设以来,受洪灾影响,一直停停修修,车辆和行人无法通行,学生上学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三送”干部凌晔在民情日记中记下了这样的内容。随后“三送”工作组充分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决定对牌坊公路进行全面修复硬化。乡党委政府筹资20万元启动了项目建设,省直有关部门、县委、县政府也给予大力支持,解决了工程建设的资金缺口。长2.9公里、宽3.5米的新牌坊公路通车当天,当地群众放起了鞭炮庆祝。
通过记民情日记,党员干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对群众反映的所有大小事情都认真梳理,追踪解决群众诉求。许多群众诉求列入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日程表,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一本小小的民情日记,点亮了百姓心灯。
民情日记所关注的重点始终离不开“脱贫致富”、“发展振兴”等字眼。赣州市农业和粮食局干部周昱仔细调研赣南脐橙产业发展现状后,在题为《春耕时节到,农民有四盼》的民情日记中写道:“赣州是个农业大市,发展振兴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加强农资质量监管,实行全过程质量追溯;提高农资经营者的素质;搞好农情测报,通过群发手机短信等方式,指导农民科学防治病虫害;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稳定农资价格,降低生产成本,直接让利于民等。” 种植大户纷纷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为避免流于形式,赣州市还创新民情日记记录方式,专门开通了民情网。两万多名党员干部在民情网上实名注册,坚持在网上撰写民情日记,交流做群众工作和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经验心得,接受群众监督。同时,群众可以随时在民情网上反映诉求。截至目前,党员干部在民情网上共撰写民情日记近6万篇。今年农历正月初二,赣州中心城区曾出现停电事故,多个变压器被烧毁,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不便。群众在民情网上反映情况后,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立即作出指示,要求尽快抢修线路,保证供电。仅一个多小时,停电区域就全部恢复供电。虽然停电造成不便,但事后群众热议的却是赣州市委、市政府的反应迅速和对百姓民生的关心。
一年多来,党员干部在记民情日记过程中,梳理基层群众诉求、意见23.51万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0.76万件,解决实际困难12.63万件,送上帮扶慰问资金1.52亿元,争取扶助项目资金6.95亿元,协调处理各种矛盾纠纷4.23万件,接访信访案件6241件,解决信访件数6137件。(许 军 记者 鄢朝晖)
第四篇:小小民情日记本解决百姓大问题
小小民情日记本解决百姓大问题
7月11日上午,湖南省嘉禾县人民法院副院长胡平忠、纪检组长邓洋清、执行局副局长肖成忠等人冒着炎炎烈日来到了行廊镇一行政村,了解该村杨某诉村委会工程款纠纷一案的执行进展情况。在走访中,他们悉心听取了驻村乡镇干部对案件执行过程中可能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或群体性事件的情况反映,并在“民情日记本”上认真记录了驻村乡镇干部及当事人就如何顺利执结该案所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在走访结束后,该院组织相关人员就该案如何顺利、圆满执行进行了研讨,以便集思广益,寻求执行良策,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今年,在深入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坚持把“司法为民”作为工作主线,关注民生、倾听民意,用一本本“民情日记”拉近了法官与群众的距离,加深了法官与群众的感情,增进了群众对法院工作的认同感和信任感。
该院要求,每位干警在走访群众时必须要带着“民情日记”小本本,认真倾听和记录群众对法院工作的建议和要求,及时了解和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关乎民生的问题,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好事。
该院自实施“民情日记”活动以来,共记录大小事件100多起,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50余次,解决民事纠纷44件,努力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第五篇:民情日记心装百姓天宽地更广
民情日记:心装百姓天宽地更广
农产品加工园区(新街镇)“三解三促”工作队蔡春萌
2013.6.5
时值炎炎夏日,农忙季节。一大早,我们跨进离新街镇区3公里的谢荡村,感觉村子里静悄悄的,村民们都下地劳作了!农村人闻鸡起床,越早越好,起晚了,给太阳暴晒才是最大的煎熬。所以,守着一条空荡荡的村子的时候,我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作息习惯,才由衷地佩服起了他们的勤劳。
农村正值夏收时节,走向村庄腹地时,沿途有许多的农民在农田里忙着农活,远远看见他们,就打着招呼,走近他们,拉两句家常,了解党的惠民政策落实、执行等情况,了解农户家经济收入情况、主要负担和今后的愿望等等,对于我们的到来农户们很是高兴,农民对党的惠民政策是满意的。
今天,我们要去慰问一个老党员。老党员叫谢扣其,今年已经63岁了,是新街镇谢荡村村民,老人曾经做过政府通讯员,抓过全镇计划生育,二十八年兢兢业业,做了不少实事。但老人自己比较不幸,因为历史的原因,离开了政府部门,没有保险金,没有退休工资,老伴因癌症用尽了家中仅有积蓄,却仍在2006年不治而去,因家庭贫困,大儿子入赘外乡,小儿子做木匠在外打工,家里4亩土地,唯一的劳动力儿媳妇也因过度劳累,疾病缠身,全家经常入不敷出,还要抚养着年幼的孙女,一进门,队长何勇就如亲人一样紧握老谢的手,详细询问了老人的健康和庄稼的收成,队员蒋军代表工作队也向老人媳妇送上了夏令用品表示了慰问。老谢高兴地说,今年收成不错,是个丰收年,有组织的关心,他们有信心把日子过好。老人的媳妇在一旁忍不住跟我们讲述起家里的不幸和困难,老人连忙打断她说:“什么事情都要政府管,政府哪管得过来!”老人谢绝了我们关于扶助他家的所有提议。他说,家里的困难是暂时的,过去他也曾经想过上访,但后来想到他是老党员,他挺得过来,不想增加政府的麻烦。
离开谢扣其家后,他饱经风霜的脸庞和质朴的话语一遍又一遍在笔者脑海闪现,老党员的真诚和坚定深深地感动着我们,为民做事,替党分忧,这就是一位普通农村党员的本色。
一天时间的工作,付出的点滴辛劳,收获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和那一份浓浓的百姓情结。村里的农民生活还很艰辛,农户发展产业的道路十分艰难,有大量的贫困户,但是淳朴的村民们却有着积极地生活态度和强烈的发展愿望。他们从心底里感谢党的领导和政府,随着美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农村的基础环境在逐步改善,农民对于如何发展,怎么增收致富仍然感到迷茫,有无从下手的感觉,我们的“三解三促”工作任重而道远,走近群众,亲近群众,倾听民意,化解民忧;群众就会选择你、支持你、拥护你,依靠你,组织给了我们一片广袤的天地,我们要让青春在这里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