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总结
读《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的体会 《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是科学发展主题案例系列图书的组成部分,由中组部、国家发改委会同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住建部、卫生部编写,全国干部培训部材编审指导委员会审定,胡锦涛总书记为该书作序。说明了国家党和政府领导人对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的高度重视。
《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从保障民生和公共服务入手,围绕教育、就业和工资、卫生、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六大领域进行分析。从基本概念、理论和政策阐述开始,进而引申出各地的生动实践。案例问题贴近现实和政策难点、解决方案操作性强,结论明确并有一定的解释力。
关注民生不是政府和社会在特定时期针对一定的社会问题或为保持社会稳定而采取的权宜之计,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事关人民幸福安康。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根本目标,也是发展的根本目标。关注民生就是关注人民的福祉。现代国家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创造财富的目的就是让个人获得更多的福祉。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尊重和支持的源泉。当前应当从关注民生入手,抓住有利时机,把发展的目标和目的彻底转向提高人民的福祉,把发展经济作为提高人民福祉的手段,从而向科学发展迈出更坚实、更扎实的一步。国际经验和历史表明,让人民能够享受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终端成果,是人民对于发展成果的客观享受和主观体验。必须始终把人民的福祉放在发展的首位,作为发展的目标。保障民生与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是:
教育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之基。必须大力教育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之基。让全体人民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既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应享有的权利,又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前提。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更加重视教育公平,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发展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是政府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公共服务或公共物品的基本特性,包括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除公共服务和基本公共服务之外,每个社会都会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市场和制度环境,以及实际的公共需求,来作出合理的选择。中国正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自己的选择并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
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之本,也是固国安民之策。着力解决好直接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必须牢牢抓住就业这一关键。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为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就业机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实施更
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
公共医疗卫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之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努力健全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之依。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险的各项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住房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之重。“住有所居”是当前社会热点之中的热点问题,是人民群众的期盼。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有效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和各类棚户区家庭的住房困难。
民生是发展决策的终极目标,尽管民生内容涉及较为宽泛,民政部门始终是保障民生工作的主要部门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对《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加强学习,对业务知识
加强学习,对党的政策法规加强学习。我们是从事民政工作的,学习掌握政策要先于群众,绝不能群众知道了政策,我们还不知道;工作实践不能落后与群众的需要,群众需要救助了,我们的工作还为行动;作为民生保障、服务群众的实践者在工作上要未雨绸缪,灵活应用政策,切实用好用活政策,充分发挥民政部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为社会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住房保障等服务。
第二篇: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牟永福
2008年,一个有关民众切身生活的概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起了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
春节刚过,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UNDP驻华代表处主办,来自中央有关部委、科研院所、国内21个省(市、自治区)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瑞典等国的代表共260余人在海南共聚一堂,就“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议题进行了广泛地研讨。
理论上的繁荣带来实际行动的快速启动,一些省、市相继行动起来,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广东省率先规划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战略,计划从2009年到2020年分三个阶段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浙江省启动了全国首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2008-2012)》,力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民共享;中共海南省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大力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见》,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做了制度性规定。
一
那么,何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呢?从构成上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均等化”。
就“基本公共服务”来说,其范畴因国而异:加拿大以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为主;印度尼西亚以初等教育、公路设施为主;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则把基本教育、初级医疗、饮用水、卫生设施、营养、社会福利和公共工作项目列为主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在我国,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此做了明确的规定,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直接与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内容。
“均等化”含有“平均、平等、等价”之义,是指不同个人、家庭、社会集团、社区在收入、财富、地位、知识、权利分配上的等量和平等。具体来说,“均等化”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机会上的均等;二是结果的大体相等;三是公众自由的选择权利。然而,均等化并不等于绝对平均,并不要求所有公众都享有完全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而是在承认差别的前提下,保障所有国民都享有一定标准之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质是“底线均等”。
由此可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质上就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丁元竹 话来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这样理解:一是基本公共服务人人可及;二是公共物品大致相同;三是政府财政能力大致均等。
二
其实,早在200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就体现在了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里,该《建议》要求“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首次提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把“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到战略高度,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到了2007年,“十七大报告”强调了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要求。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所以频繁出现在历次党的重要会议和文件中,是有其历史背景的。目前,我国GDP已经达到24.66万亿元,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连续第五年双位数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GDP快速增长、国家综合实力逐步增强的同时,人们在各方面的差距也日益凸显,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群体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不可否认,有些差距是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个人禀赋等外在原因造成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有些差距却是政策、体制的推波助澜使然,一些强势群体可以轻易且廉价地占有更多优质的公共产品,而另一些群体则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近期表示,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着水平低、不均衡、体系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失衡,已成为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突出问题。
所以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是实现社会公平、缓和当前社会矛盾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人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小康社会”目标的具体体现。
三
20世纪20年代,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曾提出两个命题: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社会经济福利就越大;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也就越大。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具体形式,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对于保障民生、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有着直接的意义。
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公众的基本福利权利。联合国《人权宣言》第22、25、26条对此做出了明确说明:“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并有权享受它的个人尊严和人格的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各种权利的实现”;“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庭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等。在遭到失业、疾病、残废、守寡、衰老或其他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丧失谋生能力时,有权享受保障”;“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 2 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公民生存价值的最直观体现,必须予以保障或满足。
然而,市场的逐利本性使公民福利权利的实现陷入了困境:在民间,养老、医疗、教育被戏称为新的“三座大山”,老百姓最怕生病,高额的医疗费让许多人在医院门前望而却步,贫困者生病生不起,甚至也死不起,本属公益事业的殡葬业,在一些地方收费高得离谱;教育不公平筑高了穷人子弟跳“农”门的门槛,面对在他们看来犹如天文数字般的学费,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此,市场并不是万能的,要弥补这些因市场失灵而留下的“服务空白”,不仅需要社会的支持,更需要政府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2007-2008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发出了号召:“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建立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和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国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
“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既要依赖庇古所言的经济能力,也要有制度上的安排。就目前我国公共服务领域出现的问题而言,主要根源并不在于没有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经济能力,而在于缺乏合理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设计。
为此,《人民论坛》联合人民网就“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网络调查,参与调查者总计达1056人。调查发现,对于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1.7%(335票)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全免费义务教育体系”,28.5%(301票)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公共卫生保障体系”,22.2%(235票)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低收入群体生活补助体系”,17.5%(185票)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在全国农村建立起完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可以看出,公众对教育、医疗卫生、生活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化建设是非常迫切的。
从各地经验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存在三种制度模式:“人均财力的均等化”、“公共服务标准化”和“基本公共服务最低供应”。“人均财力的均等化”是指中央政府按每个地区人口以及每万人应达到的公共支出标准来计算向地方政府补贴的制度。“公共服务的标准化”指中央和上级政府对公共服务颁布设备、设施和服务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专项转移支付模式。“基本公共服务最低供应”是由英国学者布朗和杰克逊于1978年提出的、将政府间职能分工与经费保障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就我国而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均等化的转移支付制度来缩小城乡、地区、群体之间在公共服务上的差距,实现人均财力的均等化;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制定和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全国性战略规划,确定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种类、标准,实现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同时,在确立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基础上,充分发挥社区与社会组织在消除贫困、尊老扶幼、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等方面的作用,最终实现公共服务投入和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篇:浅谈依法行政与保障民生
浅谈依法行政与保障民生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所谓民生,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目前,人们普遍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作为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要切实保障民生,实现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社会生产力较大发展,物质比较充足,社会服务产品比较丰富;二是法律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形成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两者缺一不可。
一、法制建设对保障民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生存和发展是每个人的第一选择,每个人都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应对上学、就业、分配、医疗等社会关系,处理家庭、婚姻、生产、生活等矛盾问题,而一切社会活动,都要依据法律来规范;一切社会关系,都要依靠法律来调整;绝大部分矛盾纠纷,都要运用法律知识或法律手段来解决。因此,推进法制建设对保障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保障民生的根本。法律与每个人的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要依靠法律要规范、调整和约束,离开了法律,则使民生陷入不稳定、不安全的状态。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则使民生保障陷入不充分、不确定、不规则的境地。法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化、1
第四篇:构建服务民政 保障幸福民生
构建服务民政 保障幸福民生
近年来,在市民政局的精心指导下,花桥镇党委、政府把民政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着力搭建“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平台,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措施,加大经费投入,有力地推动了民政事业科学发展,为保障基本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生幸福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黄冈市镇处民政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村务公开,深化基层民主管理,构建平安和谐花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事关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和谐。我镇党委政府着力推进基层民主管理,激发基层组织活力。为了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2011年在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中,我镇严格按照上级要求,依法、依规对村委会进行了换届选举,保证选举的公正、公开、公平。全镇39个村,均平稳完成了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全镇共选出新一届村委会成员176人,把一批思想好、能力强、年纪轻、文化高的优秀人才吸收进入村“两委”领导班子,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
在“难点村”治理工作上,镇委、镇政府积极探索“难点村”有效形式,充分认识刘常、罗皮塘等“难点村”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千方百计破解制约“难点村”经济发展和民主管理的突出问题,发现刘常村存在主要问题是村务不公开、村委会负债过多、排涝抗旱难度大、生产设施严重损坏,村务难以开展。针对该村实际情况,镇党委、政府派出工作专班设定了8个治理项目,并定人定时完成。特别是狠抓村务公开,制订村务公开制度,定做两块固定宣传栏,坚持每季公开一次村务、财务,深受群众好评。根据罗皮塘村实际问题,设定3个项目定人定时完成。同时,镇组织、文化、纪检等部门形成合力,关注难点村班子治理工作状况,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开展“五议五公开”示范创建活动,增强村“两委”战斗力、提升村经济发展实力。通过以上措施,“难点村”治理好了,村级经济也得到发展,干群关系不断密切。
为了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我镇还全面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各村成立了 “民主理财小组”,代表村民检查、核实财务账目、相关票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对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监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更加深入人心。各村还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干部党员联系困难户制度及村规民约,进一步规范了村级议事和决策程序,实现了村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近年来,我镇各村(社区)村组硬化公路、垸垸通机耕路、村村修建当家塘、中小学校扩改建、兴建卫生室、农家书屋等民生工程都是通过村民议事会表决实施的,村级事务管理提能增效,村(社区)“五议五公开”规范化率达到100%。
二、坚持以人为本,救助资金逐年增长,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农村低保是保障农村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的一个国策。根据社会救助标准和“应保尽保”工作准则,我们每年对低保进行一次评审,严格按照个人申报、村民代表会评议、市镇两级联审认定.资 金社会化发放的流程进行,并在村镇都设公开栏公示,较好地杜绝了骗保和人情保。目前,我镇农村低保对象1434户2742人,月救助金额达19.49万元,没有一户上访扯皮。
我镇五保对象有737人,我们把这些五保分别交给两所福利院来照看,镇政府要求福利院工作人员每年对分散居住的五保至少上门看望一次,对生活难以自理的要及时接到福利院集中供养,对生活中有困难的五保要及时同所在村委会一起帮助解决。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我们还积极联系上级部门,争取了省民政厅的“窗口计划”项目,争取市政府支持,按照“亮化、美化、硬化、规范化”的目标要求,投资300多万元对两所福利院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为100多名院内五保老人建造了理想的生活环境。同时我们还以院为平台,成立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协会,为福利院周围的老年人娱乐、休闲、交流、健身提供免费服务.
我镇北面是山区,南面是湖区,自然灾害频发,灾后救助和恢复重建,公共安全事故及因灾致贫的特殊情况时刻警示我镇党委和政府做到未灾先动,闻灾快动。镇政府不但制订周密的应急预案,还要求村村都要履行救灾职能,对因灾致贫户,镇民政办坚持及时调查及时救济,并对救灾对象、救济款物,在镇村公开栏上按时公布,有力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三、坚持拥军优属,严格落实优抚政策,凝聚军心民心。我镇是闻名全市的将军镇,从我镇走出去的将军有杜国平、陈康、兰侨、张春生、陈金钰、郭锡章等,拥军优属是我镇的光 荣传统,镇党委政府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双拥优抚工作再创佳绩。我们经常利用政府网站、广播、电视,报刊等主渠道媒体,采取会议、专栏、墙报、横幅等行之有效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我镇军民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而拼搏奋斗的光辉历史,宣传新时期优抚优待的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拥军优属”的观念,一如既往地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倾力为优抚对象办好事、办实事。每年 “八一”,我们组织各单位、各村召开座谈会,走访慰问家庭困难的军烈属、残疾军人、复退军人、带病回乡军人、在乡老复员军人,确保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款落实率100%,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发放率100%。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退役士兵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率和就业率。2013年完成了460个零散烈士纪念设施修缮保护工作,并通过市民政部门的检查验收。此外,我们还非常重视培养、推荐有能力的退伍军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到目前为止,我镇在职村主职干部有20%是退伍军人。
民政工作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在新的一年里,我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理念,以群众需求为工作导向,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政工作的满意率,让民政对象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第五篇:创先争优强服务保障民生促发展2011
创先争优强服务 保障民生促发展
——民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总支先进材料
(2011年11月8日)
今年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总支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转变服务理念,不断拓宽和充实党总支活动形式,先后在全系统各党支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五比五争创”、“党员示范岗”、“党支部量化评价”、窗口单位优质服务等活动,将创先争优成果转化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上,着力打造服务行业新品牌。通过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全系统党员干部及广大干部职工工作作风得到明显转变,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有力推动了民生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先后涌现出了2个先进党支部、8名优秀共产党员,树立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关新形象。
狠抓学习增素质,凝心聚力求发展。民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总支委以深化思想认识为目标,强化理论学习,把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作为提高学习能力、调研能力、分析能力、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的首要任务,作为建设强化党性觉悟、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思想作风、精湛业务技能、增强服务意识,凝聚干部智慧的重要法宝,力求通过学习来进一步树立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机关新形象。并始终把学习作为开展创先争优,创建优质服务单位的“头道工序”。围绕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等主要内容,以《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为重点学习教材。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注重思考,做到学以致用,以学促干,做到学习与创先争优活动同步进行。活动开展以来,领导专题辅导讲座3次,撰写思想汇报3篇,每个党员干部完成学习笔记2万字以上,撰写学习心得体会12篇,全系统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思想作风、职业素养、道德情操、精神面貌有了彻底转变。
领导带队下基层,开展调研为民生。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民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改变以往嘴上喊、会上说的态度,把工作的热情和干劲运用到保障民生、为民服务的行动上。在开展为民服务活动中,由班子成员带队,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参加,深入基层,走进用工企业和各种务工场所,围绕劳动关系和谐建设、农民工工资发放、农村劳动力就业意愿、农村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型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详细分析研究,梳理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了紧密结合发展实际,既有现时性,又有可操作性,更有前瞻性的高质量调研报告8篇,为县委、县政府发展劳务经济提供了科学依据。
窗口服务为民生,干事创业争优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涉及民生大计,事关全县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息服务平台,全县劳务和就业再就业再上新台阶。今年全县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2600人(次)。在金秋采棉工作中,提前多次组织人员深入新疆兵团等种棉区,积极洽谈、棉价、务工人员住宿、劳动权益保障等情况,并与铁路方面加强联系,争取到4次拾棉专列,全力为群众打开绿色通道。拾棉期间,积极组织人员开展赴疆慰问活动,使全县拾棉工作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牵线搭桥开通道,跟踪服务保权益的良好就业服务。2011年通过政府组织经纪人带动,群众自发输出等方式共完成了3.26万名采棉工赴疆采棉工作,其中从兰州站分流输送2619人,专列输送9781人,群众自发输出20200人。据统计,目前,全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约有6万人以上,月均收入约2000 元。全县新增就业岗位 1618个,实现各类失业人员就业920人。安置“4045”、城镇就业困难、下岗失业人员274人。解决了 754 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通过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再就业援助活动,使91名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134名下岗失业人员找到了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3%。为490户发放小额担保贷款 1860万元。
心系农民,敢做农民工的坚强后盾。在交通工具落后、人员力量单薄的情况下,民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担当起保护农民工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任,仍然把农民工的小事当成工作中的大事,忍受辱骂,不顾危险,多次主动深入厂矿企业、建筑工地和小型用工场地,努力扩大监察范围,加大监察力度,了解掌握劳动用工情况,督促清理清欠农民工工资,化解劳动争议纠纷,维护农民工权益,勇当农民工的坚强后盾和忠诚卫士。今年,民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树立起“一切为了群众利益,维护农民工权益”的和谐、稳定、发展意识,共检查用人单位120家(次),涉及职工5000余人次,检查面达80%以上。督促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1500余份,上报认定工伤案件44起,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7件,结案17件,结案率为100%。先后受理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上访案件6起,涉及企业6家,共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46.8万元,陕西、四川等籍的257名农民工权益得到了保障。解决越级上访事件2起,赴外地参与解决劳动关系2起。在维护农民工权益和社会稳定大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和县劳动监察大队也因此多次得到农民工的好评,并获得了“农民工的坚强后盾”“维护劳动权益的稳固靠山”等亲切称呼。
创先争优无止境,为民服务是根本。民和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总支在创先争优中保民生、促发展,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促进了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展望“十二五”,全局党员干部将大力弘扬“敢为人先、自我加压、开放守信、团结务实”的新民和精神,再谱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