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历史经验

时间:2019-05-13 20:0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历史经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历史经验》。

第一篇: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历史经验

形势与政策论文

正视民族问题 共建和谐民族关系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的实质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但若笼统地把民族问题归结为阶级问题则未免有失考虑。三十年前的社会主义中国早已把阶级斗争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换上经济建设唱主角。然而,近三十年来民族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并无消减半分,即便在经济发展,政局稳定,文化繁荣的当代中国,仍出现了触目惊心的“314”打砸抢烧案和“七五”事件。“民族问题”,成了这两起特大暴力犯罪活动的幌子,成为境外敌对势力继“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后又一个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毫无疑问,民族问题不仅仅是阶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无论实行什么社会制度,民族问题的存在从来都是毋庸置疑的。国内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否关键在于一国民族政策的适当与否以及能否做到依靠全民力量落实好具体的措施。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阶段,但我们不能由此抹杀掉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只有首先承认并且正视民族问题的存在,我们才能通过努力真正地逐步形成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一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共同繁荣的原则。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历史不是玩偶,事实不容捏造。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成功的和极具生命力的。各少数民族聚居地近半个世纪以来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便是铁证。

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还要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和不同民族的同学和谐相处,尊重彼此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多关心,多交流,互勉共进,共同为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

2.“两个共同”的深刻内涵及其对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意义

论文摘要: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认真回顾总结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创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完成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任务,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两个共同”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两个共同”的主题,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基本经验的精辟总结,是对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任务的高度概括,是科学发展观在民族工作上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

关键词:两个共同;民族团结;指导意义;

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政策基本框架,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重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地位和党的民族政策,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民族问题的发展变化,鲜明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重要思想,科学阐明民族问题的内涵,并把发展作为现阶段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核心,推动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发展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进入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鲜明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实现了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与时俱进。

2003年3月4日,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会上明确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这是对新时期民族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新概括,既是我党几十年来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经验归纳,也是对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既顺应了百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既科学、精辟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深刻内涵,也十分准确地阐明了我党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本依据和理论基础。它高度集中地概括了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及根本任务,是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

一、“两个共同”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创新

民族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民族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古今中外处理民族问题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顺应时代潮流和时代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共同”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

二、“两个共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体现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两个共同”的提出,就是站在民族平等的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出发,从中国现阶段已经实现总体小康水平,但地区差距还较大,民族地区发展还相对落后这一现实状况出发,把实现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共创繁荣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提出来,这一主题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三、“两个共同”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一脉相承,又达到了新的高度

“两个共同”的基本点,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提出过并坚持付诸实践。通过加快发展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团结进步是三代领导人一脉相承的重要思想。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问题作为重大问题来解决,把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大任务来完成,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两个共同”是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科学结论,为新时期民族工作开拓了新视野

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仍然相当活跃。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人权问题、主权问题、领土问题等日益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从党和人民事业全局的高度,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深刻认识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做好民族工作。

五、“两个共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是对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的新贡献

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处理民族问题的丰富经验。“两个共同”的提出,指明了中华民族问题的根本是发展问题,发展是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共同”,立足于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

目标,就要求更好地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两个共同”所体现的科学发展观,是全民族的共同发展、平等发展、和谐发展,是将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上升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来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贡献。

六、“两个共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民族工作上的集中体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我党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创新。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的先进性,在民族工作中,就是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就是从广大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务。

七、“两个共同”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实现全国现代化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小康社会,就不能说全国建成了小康社会;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振兴,就不可能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

八、“两个共同”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协调推进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落后问题、贫困问题、教育卫生问题和生态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人民共同繁荣发展。“两个共同”的提出,高屋建瓴地把少数民族的发展建立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这一科学发展观上,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要按“五个统筹”的要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九、“两个共同”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

要始终围绕“两个共同”这个主题来开展民族工作,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创新民族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驾驭民族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把各民族紧密团结起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两个共同”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民族问题依然是制约、困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所在,民族因素在国际政治中依然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这“三股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相当活跃,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勾连呼应不断加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防巩固所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从国内来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个主题,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既坚持党的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党的民族政策,又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民族问题实际,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精辟而深刻地指出了民族工作的总任务、总目标,是民族工作的指路明灯。这个主题,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突破。这个主题,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符合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使我们判断形势、研究问题有了明确的指向,规划工作、部署任务有了科学的依据。在当代中国,坚持“两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在民族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了这一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

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存在的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把握民族发展方向,促进民族发展繁荣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关于民族问题方面的各项措施和规定的总和。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少数民族政治政策

少数民族政治政策,是指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以及为实行这些权利和义务所制定的特殊政策。这些政策,从根本上废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维护和确保国家的统一、政治生活的稳定和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是新中华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所在。

少数民族政治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总政策。其内容涉及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具体体现在宪法类规定、法律法规类规定、行政法规、命令、指示等方面。

(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这是我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民族平等在国家制度上的体现。其基本内容是: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组成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等政策。

(3)民族社会改革政策。这是党和国家为领导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其基本内容是:“三不两利”、“和平协商”、“赎买”、“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直接过渡”等政策。

(4)民族识别政策。这是党和国家为辨别民族族类和民族族称而制定的政策。其基本内容是:斯大林民族定义是民族识别的理论依据;民族特征、民族意愿、历史事实和就近认同,是民族识别的实践标准。

(5)民族干部政策。这是党和国家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帮助少数民族进步、发展和繁荣而制定的政策。其基本内容是: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

2.少数民族经济政策

少数民族经济政策,是指党和国家对发展、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所实行的政策,是指导和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活动所规定并付诸实施的准则和措施,是宏观调控的手段。其根本目标是迅速改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落后状态,发展民族经济,使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1)特殊照顾和优惠政策。这是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起点低,社会综合发展相对落后的特点而制定的特殊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和税收两大方面的适当照顾和特殊优惠。

(2)产业发展政策。这是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相对独立的经济发展体系而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工业发展、农牧业发展和民族贸易发展等三个方面的政策内容。

(3)扶贫开发政策。这是国家为尽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而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在资金和物资等方面实行更为宽松的优惠以及扶贫与开发相结合等一系列政策。

(4)开放联合政策。这是国家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增强民族经济发展活力而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横向经济联合、对口支援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政策。

3.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是指党和国家对保护、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民族文化所实行的政策,其基本原则是坚持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方针,并为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条件。

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1)民族教育政策。即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尊重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发展权、创办各级各类民族学校、提倡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照顾和民族教育的对口支援与协作等。

(2)民族文化政策。即繁荣民族文化事业、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和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等。

(3)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即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坚持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4)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即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5)民族宗教信仰政策。即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坚持和保护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4.少数民族人口政策

少数民族人口政策,是指国家调节、干预和指导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发展的政策。它集中地表达了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民族人口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所提出的要求以及为实现此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民族人口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口生产于物质生产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尽可能好的人口环境。

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1)区别对待原则。即在制定和实施人口政策时,必须把少数民族与汉族区分开来,把不同少数民族和不同民族地区区分开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

(2)控制人口数量。即提倡晚婚晚育,限制生育数量,实行计划生育奖惩机制,控制人口出生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

(3)提高人口素质。即实行优生、优育、优教,促进民族人口在体能和智能上优秀个体的繁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

第二篇: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

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

2009年,距离改革开放1978年已有31周年。30年前,濒临经济崩溃边缘的中国现实迫使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同民众“杀出一条血路来”,由农村开始,在全国掀起一场自上而下的体制性革命。30年后,中国已改变过去一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上迸发出令世界瞠目的活力。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经济政治实力高速发展的三十年。我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跃升。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GDP平均增长9.7%,而世界经济同期只有3%左右的增长。经济是和政治、军事联系在一起的。普京就曾说过,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30年的改革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中国,我们在世界政治舞台的话语权也更强了。如由西方发达国家召集的研究世界经济形势和问题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要求吸收中国参加,就证明了我国的发展对于世界经济已经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全体国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极大地提高的三十年。3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打破了过去那种单调、统一的带有个人崇拜和违背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精神和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竞争、效率、民主、法治等等意识是30年前所不可想象的,特别是,人们可以自由地思想,自由地选择,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自由、自主、独立,这是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精神领域的一个最大变化。原来走在大街上,大家穿得都差不多,灰色的,现在花花绿绿了、五光十色了,人们的思想也变得活跃了,创新力强了。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30年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之路的无比正确性。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外开放在带来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的同时,也会带进一些糟粕,正如小平同志所说,开放了,新鲜空气进来,但有的时候,苍蝇蚊子也进来了。再加上我们自身的原因我们也走了一段弯路。

1、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定盲目性、冲动性,在改革开放初期,没有制订严谨的改革开放策略,从而是一哄而上、摸石过河,定是会受到一些挫折的。正确的做法应是循序渐进的改革开放,培养人才、摸索经验教训,然后逐步推而广之,不断深入改革,才能避免一哄而上造成的整个国家的弯路和巨大损失。

2、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突出,从事核心技术研究的人力、物力不足;于是在某些行业长期依赖国外技术的状况没能改观,这样极可能形成虚假繁荣受人制约,发展后劲不足,一旦国际形势变化,将无力应付而陷入困境。我们过度陶醉于“为人打工”,以“世界工厂”自豪,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使我们创造的大部分财富流向国外,八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就是最好的例子

3、地方改革建设规划不够科学.其一是形成重复引进,以新企业搞垮老企业,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浪费和人才的流失,其二是造成国家资源的严重破坏与浪费,其三是由于追求发展而破坏自然环境,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已十分严重,资源能源因过度开采而日渐枯竭,环境恶化程度惊人。

4、国外腐朽的资本主义享乐思想渗入我国,影响力了一些意志力不强的官员,干部和国民经不住考验,出现了官僚主义;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们有意无意间培植了一种轻内重外甚至崇洋媚外的,中国的传统优良精神被淡忘。所以,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国门要打开,好的东西放进来,不好的要拒绝,苍蝇蚊子要赶掉。

尽管问题有些存在,但我们还要深化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走中国特色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行改革开放、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现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又面临新的形式和挑战,有些层面甚至还出现了否定改革开放的思维。因此,我们需要再次解放思想,在继续寻找改革真谛的同时,用新的思维去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强调:“中国过去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虽然我们现在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很多都是由于我们的思想保守所致,思想决定观念的形成;三十多年前,老一辈用他们智慧的大脑为我们创造了一片新的天地,今天,轮到我们主宰这个国家命运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不能被自己的思想所禁锢,要不断的解放思想,不断创新,要担起我们造福人类的责任。”

应当看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难免会出现前进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但我们走过的路程,我们取得的成就已经表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社会的发展还将证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巩固成果、再创辉煌。

改革开放到了需要二次革命的时候,要进行第二次思想大解放,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把解决人民群众的突出问题放在思想斗争的最前沿,在深化改革中解决各种矛盾,不断调节各种利益分配问题,要在改革中去粕存精,去伪存真,要坚定信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仍需努力,过去已成历史,未来充满希望,我们一定要坚定改革开放的路线,为祖国的再次腾飞而努力。

第三篇: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学科:历史 版本:冀人版 年级:九年级 单位:59中 作者:张栋渊

复习目标: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理。

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4、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进展。

5、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6、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知识清单:

1、________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的________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的指导思想,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上来的决策,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这次全会作出实行_______的新决策。

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________。这次全会后,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________为何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下,开始走上了建设______________的新道路。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_______取得突破性进展。4、1978年,中共安徽省委和四川省委实行“放宽政策的方针”,两省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_________,受到农民的欢迎,也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

5、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__________,使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____________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6、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立经济特区;后来又批准________省为经济特区。

7我国对外开放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层层推进,逐步形成了__________到沿海__________到沿海________再到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一格局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8中共_____________全会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______________》,新宪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___________根本大法。此后又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法律。一个以________为核心的___________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9、______________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__________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各级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_________成为国家的基本方略。

10、_______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在全国有步骤的实行____________到_______年,我国基本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国目前教育体系包括______________、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________,它们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11、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_________战略。全国高校大大幅度扩大招生,高等教育规模出现历史性变化。

1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1956年,毛泽东提出“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13、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及时提出了文学艺术应坚持“为人民服务、___________”的方向,它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起,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繁荣进步的保证。

14、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事业迅速发展。1981年—1986年我国__________连续获得世界杯和世界锦标赛冠军,成为世界上第一支获得____________的球队。1984年7月,我国代表团参加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_______届夏季奥运会比赛中,我国选手_________在奥运会第一天进行的男子手枪慢射比赛中夺得冠军,实现了奥运历史上“零的突破”。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第______届夏季奥运会,成为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课堂训练

1、陕西农民侯永禄在日记中写到:“7月9日路一大队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会„„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只有公寿妈和我说是‘应该包产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2、“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喊一声,上工天不明,下工点了灯。”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A、建国后进行了土地改革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了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A、建立的原因 B、建立的目的 C、发展的过程 D、发挥的作用

4、“他是使伟大而古老的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改革的宣告者和设计师。”材料中“他”的主要贡献是()

A、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B、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使中国人民富起来

C、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引导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国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标志性事件是()A、在法律上确定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1982年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6、1984年,有的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

A、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B、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7、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依然决然的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兴建经济特区 C、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D、开发浦东新区

8、江西省永丰县谭城乡龙洲村某农户墙上刷有一条“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是下列哪一时期刷写的()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电视剧《永恒的忠诚》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原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同志为原型,艺术地再现了他在小岗村任职6年来的感人事迹。小岗村之所以能蜚声全国,因为它是()A、“一五”计划中的大型工业所在地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源地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地 D、经济特区的首创地

10、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从1959年开始到现在,坚持每天写日记,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证了半个世纪农村的历史。其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下午分田。”对他日记中所记内容的理解符合当时史实的是()

A、此次“分田”废除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B、此次“分田”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分田”后农民对土地有所有权,可以随意转让或买卖 D、“分田”后农民对土地有使用权,可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11、毛泽东的下列题词,旨在推动文学艺术繁荣发展的是()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向雷锋同志学习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2、我国体育健儿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他成为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获得者,也是中国第一位奥运金牌获得者。他是()A、刘长春 B、许海峰 C、容国团 D、李宁 13、1978年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相比,不同之处是()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C、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D、当时普遍得到了农民的好评

14、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下面不属于改革开放后创新举措的是()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设立经济特区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

15、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积极探索农村发展之路。为农民致富和实现农村现代化开辟的新路是()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题

1、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就是中华儿女不断探索的奋斗之路

材料一 《复兴之路》全景式追溯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理性且深情梳理了中华民族167年的伟大复兴道路„„和其他大国的崛起不同,中国是从内忧外患的境地中一步一步争取到独立自主和国家富强的。

材料二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神奇的一页。”

(1)中华民族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的历史,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请你说出开启这两个阶段的历史事件。

(2)书写“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的总设计师是谁?20世纪的最后20年,他领导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之路进行过哪些探索

2、材料一 1996年,就是“九五”的第一年,我们全国财政教育投入是1211亿元,到了2001年,也就是“十五”的第一年,我们全国财政教育投入是2582亿元,到了2006年,也就是“十一五”的第一年,我们全国财政教育投入是5464亿元。2007年我们财政教育投入又增加75亿元,2008年预算财政教育投入达到9080亿元。

材料二 我国财政部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财政体系,为此投入经费154亿元。约1800所高校的400万名学生和1.5万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600万名学生获得资助。

材料三 从2006年开始,某市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并为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寄宿生活费,真正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难”问题。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该市市里的学生和农村的学生一起全部免除学杂费,并对贫困学生进行生活补助。(1)材料一中的十几年间,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呈现怎样的态势?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哪一级国家行政部门对哪些教育对象的关心和帮助?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教育、科技与经济的关系

3、材料一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二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文革”中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三 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间流传的凤阳花鼓词

(1)各段民间花鼓词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2)从材料2到材料3发生巨大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篇:新时期论改革开放

秋石: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2012年10月16日 10:59:36

来源:《求是》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强调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讲话精神,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握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推进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

实行改革开放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起点。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吹响了把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重大论断,解决了我国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要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就在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中冉冉升起。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30多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探索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改革开放每深化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前进一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加快一步。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中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改革开放中完善的,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开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七大得出的重要结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二、改革开放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取得了摆脱贫困、加快现代化进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中,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推动了党和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成为中国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我们党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深刻认识到“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了不起的伟大觉醒孕育了伟大的创造。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自觉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探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党和人民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流,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应当看到,前进道路上还有很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待我们去回答,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依然是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人民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和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有过沉痛的教训。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局面,我们党清醒认识到“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党和人民以巨大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从农村改革入手,大胆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方面,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国民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总体进入小康。进入新世纪以来,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的新情况,党和人民坚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各种难题,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不仅创造了经济总量快速跃升的“中国奇迹”,还交出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中国答卷”,书写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中国故事”。应当看到,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依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变革,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成为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保证。我们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坚定不移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伟大革命,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既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不断完善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制度体系,为经济繁荣发

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彰显。应当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依然是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使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适应世界发展趋势,成为党和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基本国策。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党站在时代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正确把握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坚定不移地实行扩大开放的政策,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把我国对外开放推进到新的阶段。面对新的战略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稳妥驾驭复杂局面,团结带领人民在扩大开放中抢抓机遇,在深化改革中迎接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稳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应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挑战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繁荣兴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妥善处理复杂矛盾中发育生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激发出党和人民创新创造的活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在实现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了世界共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应当看到,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依然是党和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世界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必然选择。

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创新的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自觉地解放思想,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凝聚力量,更加有力地攻坚克难,努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的基本取向就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们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动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并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3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国际风云变幻、国内矛盾问题复杂多变的冲击和考验,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排除干扰、把准方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加深,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越来越充分暴露出来,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受到质疑。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越是面对矛盾问题、风险考验,越要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坚持不懈地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不断提高改革开放的科学化水平。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与我们对时代脉搏、中国国情、人民愿望的把握密切相关,与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密切相关,与我们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密切相关。由于我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的蓝图必然是逐步清晰起来的,改革开放的措施必然是逐步完善的。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结论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新期待,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改革发展,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进一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坚持总体谋划、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利益关系调整的复杂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努力使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有机衔接、协调推进,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我国发展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很多是体制机制方面的,其中有的属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至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有的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体制机制建设滞后造成的或由新情况新问题带来的。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打好改革攻坚战。要针对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中与科学发展不适应的地方,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力度,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公平与效率、增长与资源、发展与环境、精神与物质等重大关系。从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城市规划、土地供给、环境约束、财税分配、民生保障、舆论引导、干部实绩考核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以体制机制创新赢得空间、获得动力,以改革开放的新实践推动科学发展取得新成效。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中遇到的矛盾只能用深化改革的办法去化解,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靠科学发展去解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开放,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五篇:中国改革开放的十条重要历史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总结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首要经验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3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以思想理论创新为发端,以观念变革为先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带来了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带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突破性进展。在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丢,同时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决策的提出,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所得出的必然结论。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史,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史。3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时代的和民族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运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成功地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2.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始终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辩证统一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实践证明,无论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是坚持改革开放,都必须基于两者的统一,一旦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割裂或对立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陷入停顿或倒退。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政方针建立在对国情的清醒和正确认识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积极争取和团结改革开放中新产生的各社会阶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挥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积极作用。

3.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依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依靠人民、积极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奋斗目标和检验标准,切实做到改革发展为了人民、改革发展依靠人民、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应当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改革开放成败与否的标准。正因为这样,我们党才能通过改革开放,得到了人民的真心拥护。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过程中,党的领导才得到了切实的加强和改善。

4.坚持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是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具有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在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同于其他市场经济运行的特殊规律和特殊运行方式,始终坚持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也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改革开放的一条卓有成效的经验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推动经济基础变革的同时,政治、文化和社会等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也在稳步推进。推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具体体制的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质上就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当前,我国正处于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内容的全面制度创新阶段,加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的制度文明建设的力度,必将极大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进一步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经验

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只有坚持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逐步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才能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坚持提高效率与促进社会公平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改革开放得到人民拥护、肯定的经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党始终反对人为地将效率与公平二元化、对立起来的观点和做法,着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把追求效率与实现公平辩证统一于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取得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支持,才能取得改革开放的成功。

8.统筹大局,自力更生,是改革开放的成熟经验

统筹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于两个大局,制定和实施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政策和措施,坚持在与世界经济相联系和相互竞争中,自力更生地提升综合国力的开放战略,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内改革和与世界经济相联系的对外开放相结合,是改革开放的成熟经验。对中国来说,要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必须始终保持足够的清醒,始终在总体上保持发展的自主性,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等各项事业。只有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全球经济合作,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改革与开放相结合,必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就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以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安全利益为最高准则,永远不称霸,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9.坚持“三个有利于”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根本经验

我们党始终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党时刻注意正确地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我国的改革开放,走的是循序渐进的道路,这是中国取得巨大成功的一条举世公认的经验。改革开放30年来,党始终坚持“渐进式”的改革策略,没有采取“休克疗法”、“硬着陆”等激进的方案,坚持试点先行,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以推广。先农村后城市、先沿海后内地、先经济后政治、先发展后规范、先体制外后体制内、先易后难的改革策略,既保持了制度变革的连续性和渐进性,也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渐进式”的改革方案既避免了由于举措不当而出现的经济严重衰退、社会矛盾激化和社会剧烈动荡,又使中国社会充满活力、和谐稳定。

10.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政治经验

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在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从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出发,深入探索共产党执政的特殊规律,坚持把党建设成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坚决反对腐败。

下载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历史经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历史经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十一讲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2.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与启示(5篇范例)

    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思想宣传范文】一实践证明,过去40......

    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重要历史经验[五篇范文]

    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总结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

    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教案(小编整理)

    《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掌握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保持社会稳定,促进......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1978年5月11日在全国开始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其起点是《光明日报》发表文章,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作出《关......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

    街道工委“改革开放新时期”专题研讨发言材料

    街道工委“改革开放新时期”专题研讨发言材料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我们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一......

    改革开放新时期专题研讨发言材料一

    改革开放新时期专题研讨发言材料改革开放是中国政府在1978年后制定的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政策。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