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教案(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2 22:52: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教案》。

第一篇: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教案

《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积极拥护党和国家指定的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提高尊重少数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增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处理民族问题的三个基本原则(着重讲民族平等原则)

三、教学难点: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四、教法学法: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步骤:

(一)、引入:

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获得者---重庆市彭水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桑柘镇鹿箐小学教师豆红波 两年来,他坚持抱病工作,他两次吐血晕倒在课堂上。然而,躺在病床上的他还托《重庆晚报》呼吁社会关注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关爱乡村教师群体。

在我国类似他这样,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无私奉献人,还有吗?对,还有许许多多。(图片)(我们学校的彭辉老师到云南支教)(课件)

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与我国长期坚持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二)、讲授新课:

1、民族问题及其重要性

(情景图文)我们知道曾经在地图上存在的国家南斯拉夫和苏联,从上世纪90年代,已经再也找不到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族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从而导致国家联盟的解体。如苏联原有16个加盟共和国,130个民族,其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反观中国,中国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相比之下,那我们的民族关系又是怎样的?(视频情景)听一首歌曲《爱我中华》,体会一下我国的民族关系是怎样的呢?这首歌就是对今天中国现实的真实反映。——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睦。

问:从 南联盟和中国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现实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为什么我国56个 民族和睦相处,而南联盟陷入内乱?(课件)教师总结:一定要处理好民族问题,民族问题是关系到民族团结、国家安定的大问题。

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建设成功的大问题。(课件)江泽民曾专门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课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所以能做到56个民族是一家,56个民族爱中华,这也要归功于我国制定的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三大基本原则。

2、“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繁荣 猜测:宋祖英的民族身份及介绍。

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图)

十届全国人大中华民族“全家福”。连只有2000多人的珞巴族和4000多人的赫哲族多有自己的代表。宪法规定:作为国家最高权利机关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历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百分比,都超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8%的比例。

2、保证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事说明了什么? 少数民族人民同汉族人民一样,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全部公民权利,同时还依据法律履行特定的义务。(两张图)

得出这就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第一个基本原则(1)坚持民族平等(课件)

A、坚持民族平等是新中国对待民族问题的一个首要观点,也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前提。B、民族可能有大小,强弱之分,但绝没有优劣之分。(课件)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不同,民族可能有大小,强弱之分,但绝没有优劣之分。各民族人民都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都有自己的优势,否则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各民族应一律平等。但是有些人往往把民族间的大小、强弱、发展程度高低看成是民族优劣之别,这是不对的。至于民族之间大小、强弱、发展程度高低差别,是历史造成的,是变化发展的。随着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变,这些差别就会逐渐消失,因为民族之间不存在优劣,高低之分,比如我们中华民族在旧中国,由于贫弱,各受资本主义欺凌,而如今,我国已初步繁荣昌盛,昔日的东亚病夫已成了亚洲的体育强国,在28届奥运会上,我国获得了32枚金牌,回过头看我国56个民族,无论在人口数量、发展程度上有什么差别,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这里所说的平等,既包括平等的权利也包括平等的义务。

对于民族平等问题,伟人们是怎样看的呢?

马克思“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课件)

一切民族,无论大小,都处于同等地位,每个民族都是和任何其它民族同样重要的。— 斯大林

谁不承认和不坚持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不同各种民族压迫和不平等作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列宁

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做过贡献——毛泽东 C、我国各民族平等有什么具体表现呢?

D、大家带纸币吗?第五套人民币,有几种文字。思考:把少数民族的文字印在国家法定的唯一流通的货币上,从这一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各民族在那些方面是平等呢? 请同学说说,我们民族平等有那些具体表现事例?

A、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平等。B、发展经济、文化方面平等。C、使用自己语言、文字上平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当然,在所有的平等中,政治地位的平等是最重要的,政治地位平等是经济文化平等的前提。没有政治地位的平等,其他的平等就是空中楼阁。为此,邓小平自豪向世界宣称“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 问那么,强调各民族平等是不是各民族就可以独立发展、自己发展呢?(2)坚持民族团结

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密切相关,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 各民族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是中华民族最高利益,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毛泽东:“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保证。” 江泽民:“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对民族团结原则我们怎样理解?课前分三个小组分别从中国古代、中国现代、以及从世界民族大家庭范围来收集资料,大家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第一组:文成公主进藏——说明民族团结的历史悠久 第二组:学生小品表演——说明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民族团结的一个重要表现 第三组:采访彭老师

民族团结要求我们怎么做呢?朗读:

“民族团结要求个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我们要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但是一个民族发展迅速,一个民族发展缓慢,他们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团结吗?很难。那怎样才能实现民族间的真正平等和团结呢?事实告诉我们,必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于是我国提出了处理民族问题的第三个基本原则——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3)各民族共同繁荣

1)问:这里的共同繁荣是不是单指经济繁荣?(课件)是一种全方位的繁荣。(经济繁荣是主要的,同时也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科技、语言等方面的全面繁荣)2)有哪些具体做法是帮助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 课前曾布置同学们去搜集相关资料,下面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每个小推荐一名同学进行交流。学生交流:略 教师归纳:

A、国家提供财政资助和优惠扶持政策 B、发达地区提供无偿援助和开展互利合作

C、民族地区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把西部的资源与动部的资金优势、人才优势结合起来

D、民族自身的艰苦奋斗精神

加强民族团结,核心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逐步消除东西部差距,因为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西部发展了,少数民族就发展了,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走近西部,《喜看今日西部发展》

西部开发;青藏铁路、西部地区20个机场;西气东输;

我们这里展示的还只是西部发展的一个很小部分。这些巨大变化都得益于什么呢? 得益于国家作出的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得益于国家坚持个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民族的平等和团结才能得到巩固和加强,综合国力才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

用比喻帮助学生理解三个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和共同繁荣的可靠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如果把民族关系看作一座大厦,各民族如同砖、沙子、石料、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民族平等即指各种建筑材 料尽管成分不同、形式各异,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这一伟大的建设事业中都发挥重要作用,不可或缺;各民族要团结得像钢筋混凝土,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民族关系大厦只有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情况下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巩固练习:

1、通过学习,对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有了初步了解,根据这三大原则,谈一谈你今后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或少数民族朋友做些什么?(捐物、捐款、出谋划策、工作、支教、希望学校、办公司)

2、练一练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指出:“民族团结刚兴,民族分裂则败。这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的一条真理。”根据相关知识,回答(C)

1、“民族团结则兴,民族分裂则败”表明

A、民族团结的原则符合我国民族关系的状况 B、民族区域自治是发展民族经济的前提

C、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D、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得到了进一步贯彻和落实

2、自2000年9月28日以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造成几百人死亡,给中东和平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而我国却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这说明

(A)A、我们党和国家制定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B、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C、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

D、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符合我国国情

(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认识到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建设成功的大问题,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应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由于我国一直坚持这项基本原则,建国以来,中华大地始终回荡着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携手奋进的旋律,在当今世界看成是成功处理民族问题的典范。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次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幸福美好。爱我中华,不仅要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而且一定要搞好民族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团结起来,万众一心,才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课程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小结

目前概论课普遍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的现象,枯燥、乏味、没有新鲜感的教学过程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研究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虽然经历过几次小小的挫折,但在学生们的鼓励下,我坚持了下来,受益匪浅。

总结经验如下:

1、教学中盲目堆积案例。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听课,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授课过程中穿插了很多案例,而每个案例都讲不透彻。最后下课后,学生只记得讲了什么有趣案例,而没有记住授课的内容,以致本末倒置。这样使用案例,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空空如也,达不到教学目的。

2、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案例教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作为教师仍处于传授者的地位,从案例的介绍、问题的提出、分析的展开、结论的得出、所涉理论知识的深浅以及时间的把握等方面,均处于主导。真正让学生来思考、分析、讨论的情形并不多,反省一下,多为举例教学。在这种情形下的课堂,学生仍是看热闹的外人,而没有真正深入到案例中去。没有积极的思考,当然就不可能有深切的体会和收获。

基于个人对于案例教学的思考,形成了一篇名为《探析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案例选择与解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的论文,并获得“六届辽宁省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理论研讨会征文比赛”二等奖。

仅此论文,作为总结的一部分,向领导汇报。

(一)原理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可听性:案例导入使抽象概念生动鲜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通过对具体知识的概括、总结与再思考的方式,达到对世界本质和一般规律的把握。静态的基本原理是枯燥的,它们的具体作用体现在应用的过程中。为此,《原理》课必须以案例为铺垫,使其生动化。比如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一节讲授中,教学案例是“南街村模式与华西村模式”的比较,不仅使学生看到中国新农村的美好前景,而且使学生能够领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不能一刀切,要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管理方式、多种运行机制共同发展。又比如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问题上,选用关云长败走麦城的典故。关羽并没有真正接受诸葛亮的劝诫,他把孙权看成是同曹操一样可恶的“碧眼小儿”;同时打击曹、魏两家,主次不分,全线出击,最终酝成地失人亡的悲剧。这些案例的分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增强了学习兴趣。

2.通俗性:案例介绍加深学生对深奥理论的理解

学生不是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有些基本原理教师觉得容易理解,学生就是想不明白,这主要与他们的生活阅历与思维方式有关。“案例教学法”能使抽象理论具体化、通俗化,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和死记硬背的习惯。比如“哲学”中所讲的“属人世界”,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他们所认

为的世界就是基本粒子与场,不自觉地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的层次上。授课中可以通过对“费尔巴哈生平”的分析,讲清这位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为什么不能冲破历史唯心主义牢笼。经过讨论,使学生对机械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有个比较清晰的区分,从而带动一系列难点的解决。又比如,学生对“认识来源于实践”感受不深,觉得很多成功来源于灵感和偶然。教学中选用摩尔根纂写《古代社会》一书的案例,向同学说明,为什么生活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摩尔根能写出研究原始社会的一部杰作?这离不开他的亲身实践,他除了对欧、美许多未开化的原始部落进行调查、考察、分析外,还在印第安易洛魁部落居住了40年之久,对原始部落的经济、社会组织、婚姻、家庭、习俗、宗教各方面都有了透彻的了解,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而灵感和机遇的捕获,往往是多次实践的结果。这些都能引起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从而有效克服了机械的思维模式。3.实用性: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论必须要满足学生探索社会问题的需要、追求事业成功和日后人生幸福的需要,才能提高学生对它的认同感。如在讲“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问题时,列举人们对SARS、对甲型H1N1流感等的不断认识,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始终处于追求真理的路上,学习是无止境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有部分同学尽管对美国侵占伊拉克表示愤慨,但又认为美国在人权保护方面做得不错。针对这一情况,在“人的本质与价值”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着重介绍阿布格莱布监狱美军虐囚事件、美国政府在世界各地秘密设立的监狱以及美国国内的人权问题的大量案例,让学生了解人权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享有的和应当享有的各种基本权利。通过案例分析,深刻地揭露了美国人权政治双重标准以及人权外交的实质。

对于学生希望成才的渴望,可以在“意识”相关章节的讲授中,列举通过主观努力取得成功的伟人,如居里夫人等;也可以在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有关章节的讲授中,列举毛泽东、罗斯福等历史人物,回答“什么是人才?如何成才?为什么人人都可以成才”的基本道理,受到同学的欢迎。

(二)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的典型性与新颖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关性与辐射性相结合。这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艰巨性、严肃性和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更是由独立学院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1.典型性与新颖性

典型性是案例选取最基本的原则,是指要以讲授的知识为中心来选择案例,使案例服务于讲授的知识,而且被选案例要有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比如在讲到“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时,可以运用“六度空间理论”加以阐释;在讲授“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选择詹姆士·琴纳推广种牛痘遇到的困难做作为案例。这类案例具有典型性,容易说明问题,案

例的分析和讨论能够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处理事情的方法和原则等。但有些典型案例比较陈旧,过于“正统”,如,用塞翁失马诠释对立统一规律,用田忌赛马诠释质量互变规律,虽然典型,但这些故事学生们早就耳熟能详。这个时候,就必须举一些具有新颖性的例子。

什么是新颖性?一是新近的。对于那些新近发生在国内国际的新闻时事,那些最近发生在校园里和学生身边的事情,大家都会关注。二是别人没听过的。教师的知识面一般来说比学生要宽,掌握的教学资源也比较多,应当发挥自己的特长,多举一些学生不熟悉的新奇案例。

典型案例很能说明问题,但有时候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新颖的案例能够弥补典型案例的不足,为大家喜闻乐见,但未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所以,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案例的总体分配中,典型性案例和新颖性案例都应当占有一定的比例,二者不可有所偏废。

2.知识性与趣味性

在案例的选择和运用上,要将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首先,要注重知识性。只有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更多知识,他们才会对课程和教师有较强的认同感。例如,在讲“货币的本质”时就给学生举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夏洛克、阿巴贡、泼留希金、葛朗台)的例子,往往这个时候,学生都在做笔记。

其次,趣味性非常重要。选择趣味性较强的案例,并以幽默诙谐的语言演绎出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案例不一定要求很长,但一定要贴切。例如,在讲授“资本”一节内容时,需要讲清资本的本质属性(资本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表现形式(资本表现为不同的物质形式)和基本特点(资本的运动性、增值性和返还性)。如果就理论讲理论就显得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记忆也不深刻。可以列举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故事,孙悟空虽然可以有不同的变化,但它本身是孙猴子,以此来比喻资本虽然可以在不同运动阶段采取不同的物质形式,但它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为了说明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增值性,可以列举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回娘家》里的一段歌词,指出资本在循环运动中带回的虽然不是“胖娃娃”,却也带回了“金娃娃”。通过讲述案例,增强了趣味性,使学生对“资本”这个知识点能有比较形象的理解。

在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的过程中,如果二者发生冲突,知识性为先。学生自然希望案例越有趣越好,但教师有自己的责任,而且案例过多,会冲淡课本知识,出现“喧宾夺主”的后果。

3.相关性与辐射性

所谓相关性,要求案例选取要与学生专业相关、与学生就业相关、与学生生活相关,即以选择最贴近学生的事例为原则。如在讲人生价值时,引入“北大才子卖肉”、“广州硕士卖猪肉”和“大学生做村官”等事件,由于这一系列事件和大学生就业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有密切联系,在学生中间获得强烈反响,课堂讨论的气氛也十分活跃。

除了相关性之外,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案例一定要能够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要有较强的辐射性,要能够培养学生发散和创新的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素质。如,在讲授经济和政治关系时,可以采用美国霸权主义的推行在世界范围内带来的后果,如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引导学生要正确认识霸权主义。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激烈的争论,提出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使学生和教师均受益非浅。

(三)案例解释时应注意把握以下三对关系 1.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以加强互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客体,处于被动和服从地位。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简要介绍案例的相关背景,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主题展开。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思想道德水平、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尤其是许多学生往往受现实阴暗面的影响较深,看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片面性和偏激性。他们过分关注社会腐败的一面,怀疑和否定社会积极的一面。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进行总结时,要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证或批判,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坚持正面教育,以理服人,使学生能够真正受到启发,真正能够解决思想中存在的种种困惑,切实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以凸显科学性 案例教学固然很重要,但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取代理论教学。教师对相关原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当讲授,是教学中不能缺少的。案例中往往同时包含多个理论知识点,分析时比较复杂,难以理出头绪,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把理论知识讲透,又要能指导学生运用理论去分析实际。所以,学生如果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作为铺垫,案例讨论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中,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运用。因此,教师可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精讲知识;同时,根据理论教学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使二者相辅相承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理论讲授应当是诱导式和启发式的,应该与案例讨论结合起来。

3.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相结合以提高有效性

在教学中除了有好的案例之外,还必须恰当运用所选案例。运用案例进行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来决定运用方式,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

①引子悬念式:上课前用案例引出要讲授的某一具体原理,给学生留下悬念,然后教师既可以结合案例讲授理论,也可以让学生听完理论,自己去分析判断案例,教师再做总结。

②简单列举式:是教师在系统讲授了某一理论后,举

一、两个案例,用刚讲过的理论去分析解剖,也可请学生先分析、发表意见,教师再做总结。这种方式

虽然层次不高,但灵活简便,节约时间,适合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各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

③课堂讨论式:教师把选择好的案例事先发给学生,并提出思考题,指定参考书目,由同学各自阅读、分析、思考,并将分析的意见写成发言提纲,在课堂上开展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辩论。例如在讲哲学对立统一规律时,引入取消中医的观点,请同学们分析评价。这种方式让学生以主角的身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其在民主自由的气氛中交流彼此的看法,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这种方式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多,适用于讲授教学重点内容,并且在人数较少的班级应用容易取得好的效果。

案例教学法强调“授之渔而非授之鱼”,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只是传授学生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只是成堆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能够活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教师应赋予学生思考及行动的自由,发展学生个人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倾听和沟通的能力,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案例选择与解释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篇: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历史经验

形势与政策论文

正视民族问题 共建和谐民族关系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的实质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但若笼统地把民族问题归结为阶级问题则未免有失考虑。三十年前的社会主义中国早已把阶级斗争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换上经济建设唱主角。然而,近三十年来民族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并无消减半分,即便在经济发展,政局稳定,文化繁荣的当代中国,仍出现了触目惊心的“314”打砸抢烧案和“七五”事件。“民族问题”,成了这两起特大暴力犯罪活动的幌子,成为境外敌对势力继“台湾问题”,“人权问题”后又一个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毫无疑问,民族问题不仅仅是阶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问题的一部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无论实行什么社会制度,民族问题的存在从来都是毋庸置疑的。国内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否关键在于一国民族政策的适当与否以及能否做到依靠全民力量落实好具体的措施。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阶段,但我们不能由此抹杀掉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只有首先承认并且正视民族问题的存在,我们才能通过努力真正地逐步形成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一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共同繁荣的原则。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历史不是玩偶,事实不容捏造。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成功的和极具生命力的。各少数民族聚居地近半个世纪以来繁荣安定的社会局面便是铁证。

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还要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和不同民族的同学和谐相处,尊重彼此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多关心,多交流,互勉共进,共同为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添砖加瓦。

2.“两个共同”的深刻内涵及其对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意义

论文摘要: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认真回顾总结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创新,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完成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根本任务,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两个共同”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两个共同”的主题,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基本经验的精辟总结,是对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任务的高度概括,是科学发展观在民族工作上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

关键词:两个共同;民族团结;指导意义;

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依据,是维护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关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核心的民族理论政策基本框架,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重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地位和党的民族政策,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历史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把握国际国内民族问题的发展变化,鲜明提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重要思想,科学阐明民族问题的内涵,并把发展作为现阶段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核心,推动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发展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进入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鲜明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实现了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与时俱进。

2003年3月4日,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联组讨论会上明确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这是对新时期民族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和新概括,既是我党几十年来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的经验归纳,也是对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既顺应了百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也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既科学、精辟地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深刻内涵,也十分准确地阐明了我党制定民族政策的根本依据和理论基础。它高度集中地概括了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及根本任务,是做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

一、“两个共同”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创新

民族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民族工作是党的全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是我们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进入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古今中外处理民族问题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顺应时代潮流和时代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共同”这一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新时期的创新发展。

二、“两个共同”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体现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内容。“两个共同”的提出,就是站在民族平等的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出发,从中国现阶段已经实现总体小康水平,但地区差距还较大,民族地区发展还相对落后这一现实状况出发,把实现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共同奋斗、共同发展、共创繁荣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提出来,这一主题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三、“两个共同”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一脉相承,又达到了新的高度

“两个共同”的基本点,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提出过并坚持付诸实践。通过加快发展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团结进步是三代领导人一脉相承的重要思想。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问题作为重大问题来解决,把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大任务来完成,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两个共同”是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科学结论,为新时期民族工作开拓了新视野

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仍然相当活跃。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人权问题、主权问题、领土问题等日益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从党和人民事业全局的高度,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深刻认识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做好民族工作。

五、“两个共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是对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的新贡献

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处理民族问题的丰富经验。“两个共同”的提出,指明了中华民族问题的根本是发展问题,发展是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共同”,立足于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

目标,就要求更好地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两个共同”所体现的科学发展观,是全民族的共同发展、平等发展、和谐发展,是将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上升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上来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贡献。

六、“两个共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民族工作上的集中体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我党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创新。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党的先进性,在民族工作中,就是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就是从广大少数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第一要务。

七、“两个共同”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实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实现全国现代化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小康社会,就不能说全国建成了小康社会;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振兴,就不可能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

八、“两个共同”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协调推进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落后问题、贫困问题、教育卫生问题和生态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与全国人民共同繁荣发展。“两个共同”的提出,高屋建瓴地把少数民族的发展建立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这一科学发展观上,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要按“五个统筹”的要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九、“两个共同”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行动纲领

要始终围绕“两个共同”这个主题来开展民族工作,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创新民族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驾驭民族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把各民族紧密团结起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两个共同”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民族问题依然是制约、困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所在,民族因素在国际政治中依然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这“三股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相当活跃,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勾连呼应不断加剧,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防巩固所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从国内来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这个主题,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既坚持党的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党的民族政策,又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民族问题实际,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色,精辟而深刻地指出了民族工作的总任务、总目标,是民族工作的指路明灯。这个主题,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实现了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突破。这个主题,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符合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使我们判断形势、研究问题有了明确的指向,规划工作、部署任务有了科学的依据。在当代中国,坚持“两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在民族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了这一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局面

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存在的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把握民族发展方向,促进民族发展繁荣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关于民族问题方面的各项措施和规定的总和。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少数民族政治政策

少数民族政治政策,是指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在政治上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以及为实行这些权利和义务所制定的特殊政策。这些政策,从根本上废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维护和确保国家的统一、政治生活的稳定和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是新中华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目的所在。

少数民族政治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这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总政策。其内容涉及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具体体现在宪法类规定、法律法规类规定、行政法规、命令、指示等方面。

(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这是我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民族平等在国家制度上的体现。其基本内容是: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组成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等政策。

(3)民族社会改革政策。这是党和国家为领导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其基本内容是:“三不两利”、“和平协商”、“赎买”、“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直接过渡”等政策。

(4)民族识别政策。这是党和国家为辨别民族族类和民族族称而制定的政策。其基本内容是:斯大林民族定义是民族识别的理论依据;民族特征、民族意愿、历史事实和就近认同,是民族识别的实践标准。

(5)民族干部政策。这是党和国家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帮助少数民族进步、发展和繁荣而制定的政策。其基本内容是: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

2.少数民族经济政策

少数民族经济政策,是指党和国家对发展、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所实行的政策,是指导和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活动所规定并付诸实施的准则和措施,是宏观调控的手段。其根本目标是迅速改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的落后状态,发展民族经济,使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少数民族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1)特殊照顾和优惠政策。这是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起点低,社会综合发展相对落后的特点而制定的特殊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和税收两大方面的适当照顾和特殊优惠。

(2)产业发展政策。这是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相对独立的经济发展体系而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工业发展、农牧业发展和民族贸易发展等三个方面的政策内容。

(3)扶贫开发政策。这是国家为尽快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而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设立专项扶贫资金、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在资金和物资等方面实行更为宽松的优惠以及扶贫与开发相结合等一系列政策。

(4)开放联合政策。这是国家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增强民族经济发展活力而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横向经济联合、对口支援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的政策。

3.少数民族文化政策

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是指党和国家对保护、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民族文化所实行的政策,其基本原则是坚持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方针,并为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条件。

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1)民族教育政策。即大力发展民族教育、尊重民族自治地方的教育发展权、创办各级各类民族学校、提倡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照顾和民族教育的对口支援与协作等。

(2)民族文化政策。即繁荣民族文化事业、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设施建设、保护和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等。

(3)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即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坚持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4)民族风俗习惯政策。即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5)民族宗教信仰政策。即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坚持和保护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4.少数民族人口政策

少数民族人口政策,是指国家调节、干预和指导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发展的政策。它集中地表达了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民族人口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所提出的要求以及为实现此目标而采取的措施。民族人口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使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口生产于物质生产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为民族地区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尽可能好的人口环境。

少数民族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1)区别对待原则。即在制定和实施人口政策时,必须把少数民族与汉族区分开来,把不同少数民族和不同民族地区区分开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

(2)控制人口数量。即提倡晚婚晚育,限制生育数量,实行计划生育奖惩机制,控制人口出生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

(3)提高人口素质。即实行优生、优育、优教,促进民族人口在体能和智能上优秀个体的繁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

第四篇:浅论道路软基处理技术

浅论道路软基处理技术

软土地基具有含水量大,土质松软等特点,直接影响到路基的强度以及稳定性,因此,应对道路施工中的软土地基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增强路基的强度,解决路基沉降的问题,本文主要对道路施工中的软基处理技术进行分析。

1道路施工中的软基表层处理技术

1.1

表面排水处理技术

软土地基具有含水量较大的特点,为了保证道路施工的质量,应做好道路的表面排水处理工作。首先,在道路路基填筑之前,应在地基的表面开挖沟槽,有效地排除软土地基的地表水以及降低地基表层的含水量。其次,在布置水沟的过程中,应根据地形、地质等进行合理的布置,确保排水畅通。其次,应根据道路施工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水沟的宽度、深度等。在路堤填筑之前,应采用砂砾回填成盲沟。

1.2

铺垫材料处理技术

在软土地基土质施工中,应对软基表层进行有效的处理。如:可以在软土路基的表面上铺设土工织物,主要是因为土工织物具有连续性好、耐腐蚀性、抗拉力高等特点,不仅有效解决软土地基的变形问题,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道路施工的质量,具体铺设的层数应根据软土地基的实际施工情况来定。另外,该方法可以有效减少软土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问题,从而有效地提高软土路基的承载能力。

2道路施工中软基深层处理技术

2.1

水泥搅拌桩加固处理技术

水泥搅拌桩加固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机械设备将水泥浆喷入待处理的软土路基内,并搅拌均匀,在这个过程中,所喷入的水泥将会与软基的土发生水解水化反应,从而形成稳定的结构整体--凝胶体,进而有效地提高道路施工质量。

2.2

排水固结处理技术

软土地基含水量较为丰富,应做好软土地基的排水处理工作,避免软基内所含水分影响到道路施工的质量。排水固结法主要适用于处理厚度较大的饱和软土以及冲填土地基等,并运用基础排水设施的建设来改善施工软基的条件,切实有效地提升软基的排水效果。例如,采用加压抽水渗垫措施,可以有效地增强软基结构的强度以及加速软土地基的排水固结的效率,以此达到提高软土地基承载力以及降低沉降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发展,排水固结法也得到了一定的改进和完善,如:真空预压排水法、堆载预压排水法、电渗排水法等,由于每种排水固结处理技术的不同,在使用的过程中,应根据道路施工中软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才能将其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总结

综上所述,在道路工程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道路施工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一些软土地基土质的施工中,对软基处理工作也受到极大地重视。通过本文对道路施工中的软基处理技术分析,作者主要对软基表面的处理技术以及深层处理技术等两方面内容展开分析,具体的处理技术应根据道路施工的实际情况应用,才能将各项处理技术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以此来保证道路施工的质量。

***

2019年9月18日

第五篇:软基处理施工总结报告

软基处理施工总结

一、工程概况

石门县冉家坪至闫家溶公路工程S1合同段,起讫里程为:K0+000~K9+535.678,全长9.536km, 主要工程为路基、路面、桥涵和交通安全设施工程等。

为了加强工程质量,立足于“预防为主,先试点”的原则,认真贯彻执行“以工序保分项,以分项保分部、以分部保单位,以单位保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为了确保我合同段内的软基处理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及技术标准,我标段拟定K1+320~K1+600段软基换填为我标段软基处理首件开工工程。

二、软基处理过程及工艺

1、施工过程

K1+320~K1+600路基段为水稻田,地势低洼处,稻田长期受水浸泡,形成淤泥质软土,软土平均厚度0.6-0.8m ;由于淤积泥土较多,施工时必须进行换填处理。我部按设计要求将该处软基进行清除,清除软土之后,用符合规范要求的外借土进行换填,路基土方填筑应符合JTG F10-2006规范要求。

1、施工工艺(1)施工准备

施工前对软基进行挖沟排水,将积水排走,采用全站仪放样确定软基范围的平面位置,绘制平面图和横断面图,计算出工程量;确保换填材料合格。

(2)分层填筑:外借山砾分层填筑,每层压实厚度30cm,进行分层填筑压实。

(3)摊铺整平:为了保证路基压实均匀和填层厚度符合规定,填料采用推土机摊铺平整,使填料摊铺表面平整度符合要求(4)机械碾压:碾压是保证回填土达到密实度要求的关键工序。碾压按照 “先静压,后振动碾压”;“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两侧,后中间”的原则。

本项工程采用机械化快速施工,开挖、换填等各项工序一气完成,尽量缩短工作面暴露时间。

三、质量保证措施

1、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是做好隐蔽工程质量验收,凡需隐蔽的工序完成之后,在进入下道工序前,均进行隐蔽工程验收。项目经理部设专业工程师和专职质检人员跟班检查验收。每道需隐蔽的工序未经监理工程师的批准,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施工,确保监理工程师对即将覆盖或掩盖的任何一部分工程进行检查、检验以及任何部分工程施工前对其基础进行检查。

2、检测、试验手段和措施

⑴现场取样、送样及时,试验室建立台帐并设专人管理。⑵加强试验文件、资料的管理,设专人负责。⑶认真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强化检测工作。

⑷建立检测设备的使用。维修管理制度,对设备损坏或认为检测精度不合要求时,要及时进行维修或标定。

⑸严格执行试验工作的公证性。⑹严格检验程序和试验程序。

⑺坚持对检测试验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教育,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技术水平。

四、下步施工注意事项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1、加强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严格要求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控制松铺厚度,分层填筑压实。

2、加强文明施工、环保问题的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全体员工的文明施工及环保意识。

3、分层填筑时松铺厚度控制不严,局部超过设计及规范要求。

4、淤泥临时堆放时,部分流入红线外的农田;转运时洒落在路基上,造成路基不整洁。

五、综合评价及总结

通过K1+320~K1+600软基处理首件整个工程施工过程来看,我标段所确定的软基处理施工工艺满足施工的要求,可以用于后期全标段的软基处理施工。通过首件施工,使全体路基施工队伍加深了对软基处理施工工艺的理解,增强了其质量意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我们提出了改进措施,在后续施工中我们将发扬首件工程中的优点,继续改进或优化工艺方案,杜绝在首件工程发生的问题再次发生,优质、安全的完成我标段所有的软基路基施工。

同时通过对K1+320~K1+600软基处理的检测,其各项指标符合设计及《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的各项规定及《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的要求,能够指导后续软土路基施工。

下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教案(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教案(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基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梅大软基处理作业指导书

    软土地基处理施工作业指导书编写:复核:中铁十一局集团梅大高速公路第9合同段项目经理部二O一O年六月一日梅大高速公路第9合同段作业指导书软土地基处理作业指导书一 编制依据:......

    鱼塘软基处理施工技术方案

    鱼塘软基处理施工技术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 2、《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 3、关于下发《XXX合同段鱼塘软基加固......

    舞蹈基训教案

    舞蹈基训教案 何康仁 发布时间: 2009-12-16 23:39:55 舞蹈基训 教学对象:高二舞蹈选修生 教学内容:这堂课是80分钟的课时压缩为40分钟上,本堂课分二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芭蕾基......

    舞蹈基训教案

    课题:舞蹈基训 课时:三节课 教学内容: 把上擦地组合教学目的: 通过掌握擦地的动作要领,训练脚下的基本功及腿、胯的外开,控制能力及其稳定性。对身体控制力的基本训练以及基本......

    图片处理教案

    图片处理教案 一、导语 o o o o 你能够快速、熟练的插入适当的图片?你会调出图片、绘图等工具栏吗?你能对图片做透明色设置吗? 你能根据需要灵活处理图片,如:调整图片大小、位置......

    交通事故处理教案

    教案设计 课题:_____交通事故的处理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材: 第_一__单元第__3__课第__12__页~第_15_页 一、教学目标:1、......

    财产清查处理教案

    【课题】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教材版本】 张玉森,陈伟清.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张玉森.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