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省民营通信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贵州省民营通信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 字体:大 中 小 】
[调研目的]
为切实掌握我省民营通信企业、特别是民营增值电信企业发展现状,了解我省民营通信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与国有通信企业的业务合作、共存状况等情况,今年一季度,贵州省通信管理局民营通信企业发展课题调研组赴贵阳、六盘水等地就我省民营通信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2010年,我省通信行业继续保持健康、平稳增长态势。全省电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566.40亿元,同比增长25.0%;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47.38亿元,同比增长7.7%。近几年来,我局积极落实贵州省委、省政府有关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民营通信企业已成为我省通信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有通信企业形成了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对全省通信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我省民营通信企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概况
我省民营通信企业主要分为增值电信企业和通信建设企业两类。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省民营增值电信企业1419家,民营通信建设企业158家,共计1577家,从业人员8000多人。由此可见,我省民营通信企业中,约90%为增值电信企业。在1419家民营增值电信业务企业中,跨地区备案的增值电信企业达1164家,比2009年增长6.4%,省内增值电信企业达255家,同比增长12.3%。
(二)业务分类
我省民营增值电信企业主要开展的业务分别为:移动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呼叫中心业务、互联网接入服务业务等。其中,开展移动信息服务业务占比44.7%,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占比43.7%。
(三)经营情况
2010年,我省民营增值电信企业累计完成收入4.686亿元,比2009年1.60亿元增加189.1%,增长态势迅猛。其中,业务收入超过100万的企业有38家,收入超过500万的企业有14家,收入超过1000万的企业有4家。虽然全省民营增值电信企业收入增长迅速,但真正实现赢利的企业仅占经营企业总数的32.4%,赢利企业数量相比2009年反而有所减少。增值业务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一些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管理较好、对市场需求敏锐度较高的企业。
二、存在的问题
我省民营增值电信企业虽然业务发展迅速、收入急剧上升,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整体市场规模偏小
2010年,全省电信业务收入(不含民营通信企业)累计完成147.38亿元,而民营增值电信企业累计完成收入4.686亿元,只占全省电信业务收入的3.18%。国有通信企业增值电信业务收入22.34亿元,民营增值电信企业收入只占全省增值电信业务17.3%。可见,即使在我省民营增值电信企业收入爆发式增长的情况下,其业务收入与全省总体情况相比,仍显偏小。
(二)业务发展对通信运营企业依附性较强
在全省民营增值电信企业中,业务收入较高的企业大多与通信运营企业开展业务合作,如移动手机报、移折通、家校通、移动位置服务等业务。虽然此类增值业务发展良好,有一定的创新性,但主要还是建立在通信运营企业用户量大、易于营销的基础上。如贵阳世纪恒通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业务收入为3392万元,但其中有66%以上的收入是通过与贵州移动开展移动手机报业务实现。贵州四方鼎力咨询服务有限公司,2010年收入共计3058万元,其中大部分收入也是依靠与通信运营企业的合作实现。可见,民营增值电信企业收入水平基本上取决于与通信运营企业开展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上,其命脉由通信运营企业掌控,因此也造成民营增值电信企业在合作中处于弱势和依附地位。
(三)缺乏产品开发和生长机制,创新活力不足
由于民营增值电信企业内生性原因,缺乏新业务、新技术研发机制及专业人员,大多靠与通信运营企业开展合作创造利润,在短时间内获取回报,缺乏属于自身的核心业务。且我省各民营增值电信企业提供的业务较为雷同,“同质化”现象突出,业务主要集中在短信和彩信业务上,WAP、移动互联网应用等业务开展较少。业务内容单
一、重复性高、深度和广度不够,对社会服务应用的渗透不足,缺乏创新与活力。
(四)诚信、守法经营意识以及内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调研发现,在民营增值电信企业中,诚信经营、依法办事、内部管理规范的企业发展较好。部分民营增值企业在业务推广过程中,为在短期内获得利润,存在虚假宣传、强绑增值电信业务,甚至是利用手机内置程序“吸费”等情况,导致了大量的电信用户申诉。同时,由于依法经营意识不强,一些民营增值电信企业在与通信运营企业进行合作时,不注重依法保护自身利益,热衷于依靠“关系”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在合作中出现争议时陷入被动,给自身的经营发展造成困难。
(五)民营增值电信企业人员流动性过大,不利于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与社会众多中小企业一样,我省民营增值电信企业从业人员由于待遇、个人成长性以及企业存续时间等原因,呈现出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大多数增值企业每月均有人员流动现象。人员
流动性过大,影响了企业生产效率,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不利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三、今后发展趋势
我省通信业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增长,2010年底全省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397.03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964.4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保持高速增长。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兴起,信息通信业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我省民营增值电信企业可以此为契机,抓住省委、省政府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机遇,充分发挥自身市场应变速度快、业务调整相对灵活等优势,积极响应市场需求,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一)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意识,提供个性化服务
目前,我国通信企业的业务服务意识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还有不足。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电信用户只能在通信运营企业所提供的服务项目中加以选择,无法享受用户所需要的、个性化的电信服务,这无疑为民营增值电信企业提供了巨大商机。随着网络(3G、NGN)、无线、宽带技术以及软件技术平台等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为增值电信企业发展提供了更方便更易创新的技术和网络平台。随着广大电信用户信息消费意识的不断成熟,增值服务市场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事实证明,我省增值电信业务市场上发展较好的业务,如移动手机报、移折通、家校通等,就是及时挖掘和服务电信用户需求而实现飞越式发展的典型案例。
(二)按“双赢”模式广泛开展业务合作和创新
随着目前宽带增值、移动数据等非话业务的强劲增长,非话业务占我省电信业务收入的比重正逐渐增加,由2009年的24.9%上升到2010年的30.2%,达到47.12亿元。由于通信运营企业传统业务ARPU值正不断下降,增值电信业务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我省民营增值电信企业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在业务开发、市场拓展等方面的优势,广泛与通信运营企业进行合作。通信运营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挥其对产业链的拉动作用,适应从“管道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需要,充分调动民营增值电信企业的积极性,按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合作,提高应用服务水平,不断完善与民营增值电信企业“双赢”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模式。
(三)政府监管部门营造更为良好的发展环境
省通信管理局作为通信网和互联网的行业主管部门,将结合实际,贯彻执行好有关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对我省民营通信企业的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法治、政策、市场、舆论环境;结合地方实际情况,提供宽松的市场准入标准,继续完善和加强民营增值电信企业监管,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积极通过政策引导、牵线搭台、行政协调、行政仲裁等方式,支持民营通信企业积极推广运用新技术、新业务,与通信运营企业按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合作,依法维护民营增值电信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障其良性发展。
第二篇:全国工商联调研民营企业发展
全国工商联调研民营企业发展
14日上午,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经济部部长欧阳晓明一行来乐清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和融资难等问题进行调研。
“企业如今面临的融资难等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华仪电器集团董事长陈道荣在座谈会上笑道。作为乐清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董事长,陈道荣认为如今民营企业面临的种种困难是发展中的必然。他希望政府能够在关键时刻,深入了解并及时推出政策,引导企业渡过难关。行业企业对行业内有困难的企业也要采取一定的帮扶措施。“需要政府出面牵头,让小企业向大型企业靠拢。”陈道荣说,开启重组并购的便利通道,引导龙头企业并购危机企业,是帮助中小企业渡过危机的方法之一。
“国家政策一定要明确,要让企业家们明白企业的发展方向。”人民电器集团董事长郑元豹认为,企业转型升级是如今发展的关键,但在转型升级中,国家的政策一定要明确。同时,他认为,大型企业要有主人翁的心态,引导中小企业到光明大道上去。
浙江华厦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维国认为,落实好新36条政策十分关键,并规划好商业银行的投贷行为,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强监管力度,避免出现过度的投资。
正泰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众志担保公司等负责人就贷款和担保方面也作了汇报。
据了解,如今乐清民营企业共有18000多家,目前断了资金链的仅5家。
乐清市委常委、统战部长朱赛月陪同调研。朱赛月指出,民营企业家们要认清形势,思考如何发展,找到走出困境的机遇。只有不浮躁,努力转危为机,才能够健康发展。
第三篇:农村民营企业发展现状调研
农村民营企业发展现状调研
民营企业参与我省新农村建设大有可为
一方面是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决策,需要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种力量的广泛参与,同时也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新的增长点,民营企业开始表现出“回报社会、造福桑梓”的强烈愿望,具备了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现实基础。
正是民营企业与农牧区经济发展有着的天然联系,使得民营企业成为参与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从2006年开始,省工商联积极动员和引导我省广大民营企业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开展了“民企帮村”活动。在去年底,省工商联就我省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据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11月份,全省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民营企业有98家,其中47家企业与298个自然村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民营企业通过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推动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有效地吸纳了农牧区劳动力,为农牧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带动了我省农牧区经济的发展。
“六种模式”,民营企业扮演重要角色
据省工商联副主席魏勤介绍,我省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主要通过六个渠道:结对帮扶、产业带动、联股联营、招工扶贫、创业共建、慈善捐助。
——结对帮扶。就是通过民营企业与行政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一个企业帮一个村或多个村,签订帮扶协议。青海物通集团采取一企帮多村的方式,目前已与巴沟乡曲乃亥村签订水渠维护协议,年增加村民收入6万元;与五峰乡石湾村签订硅石开采、运输协议,年增加农民纯收入40万元;与土门关乡年坝村签订用工协议100名,年增加农民收入100万元;与上新庄镇签订用工协议50名,年增加劳务收入50万元;与湟中县残联签订用工协议100名,年增加残疾人收入60万元;与湟中县李家山阴坡村签订40万吨硅石开采、运输协议,年增加农民收入600万元。青海清华博众公司成立后,与广大农牧民进行密切合作,从农牧民手中收购沙棘原料,两年内累计为农牧民支付原料款1800多万元,累计带动了4000余户农牧民增收,平均每户增收4000多元。天露乳业公司每年向农牧民发放工资和原料款1600万。青海应录铝业有限公司与其所在地——平安县新庄尔村结为对子,该村480户2000多人,其中200多人在该公司上班,平均月工资在800元以上,仅此一项全村年收入就达160万元,为带动当地经济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产业带动。青海天露乳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形式,建设奶源基地,把农户的分散经营与工厂化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统一良种繁育、统一饲养管理、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收购牛奶,即保证了牛奶能销得出,又保证了乳产品原料的质量和供应,在促进乳产品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我省乳业产业化进程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天露
1公司在西宁周边农村建成机械化挤奶站、收奶站38座,年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位于循化的天香两椒有限公司和仙红辣椒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当地特有的优势资源,把循化辣椒和花椒推向了广阔的市场,解决了农产品存储、出售困难的问题,使线椒的种植面积增加了近10倍,花椒的产量增加了近2倍,有效地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产生了“双赢”的结果。青海藏羊集团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先后共投入扶贫项目建设资金3115万元,在省内六州一地三市的121个乡镇的农村牧区建设藏毯编织车间260个、手纺纱车间10个,投入织毯机梁2315付,手纺纱车517台,使300个贫困村的2.6万农牧民在自己家门口从事编织工作,使我省的藏毯资源得到了有效地整合。
——联股联营。就是通过民企牵头,农户以现金入股、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或是以种植的农作物入股等形式,结成“联股、连心、联利”的利益共同体。青海金泰商贸有限公司与乌兰县西庄村联合成立了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注入资金10万元,土地700亩,建立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村企合作机制,为在农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作了有益的探索。有业内人士指出,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或“订单农业”的模式中,农户和企业的连接机制是松散的,没有形成制度和法律约束的情况相比,这种以产权为纽带的合作关系既能提升生产能力,又能降低市场风险,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
——招工扶贫。自2006年以来,参与新农村建设的98家企业共培训农民工13600人(次),安置农民工32630人;培训下岗职工8047人,安置下岗职工3005人;安置大学生671人,残疾人234人,复转军人166人;共投入培训经费690.69万元。青海物通集团2006年至2007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240人,残疾人140人,农村劳动力410余人;青海正平集团现有员工585名,其中300多人是农村出身的大中专毕业生,还有近200人是来自农村经过公司培训的技术工人,集团公司在施工中每年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3000人左右。青海伊佳民族服饰有限责任公司从业员工已达到3000余人,其中绝大多数来源于农牧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农牧区劳动力的主要渠道。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省民营企业累计为农民工发放工资37225.94万元,涉及到1846个自然村,有120362人受惠。——创业共建。就是以乡情亲情为纽带,推进“回归工程”,引导、鼓励外出创业人员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带信息回乡创业。在我省也出现民营企业家兼任村干部,直接为村里服务的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重要的角色。
——慈善捐助。近年来,我省民营企业充分发扬光彩事业精神,积极投身农牧区公益事业,累计为农村牧区捐赠款物9552万元。青海物通集团公司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光彩事业和教育事业,近年来该公司为社会公益事业、教育捐款捐物达250余万元。青海黄河建筑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累计为海南藏族自治州黄河村公益事业投入资金300多万元。青海正平集团筹集资金35万元,为湟中县大才乡中沟村小学建了一座610平方米的教学楼,另筹资金5万元配齐了桌凳,改善了教学条件,每年设置6000元的教学基金,解决了100多名农村小学生的上学难问题。青海力盟公司投资60万元,在湟中县上五庄乡捐建小学一所。循化撒拉族自治县35名民营企业家捐资59万元,使全县10个乡镇93个村971名失学儿童重新走进了课堂。
魏勤告诉记者,从实践中可以看出,以产业带动、项目拉动的效果是最好的。民营企业充分参与到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流通等领域,有力地推动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成为
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主要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农牧业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把农牧民分散经营通过市场化运作组织起来,解决了单个农牧户生产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促进了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四个结合”,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
从我省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基本经验可以看出,互利双赢是民营企业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主要形式;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是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点。
由此,我省要把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放在投资置业和项目实施上,带动农村生产发展上。根据我省农牧区基础薄弱、农牧区建设滞后、农牧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和民营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力量有限的现状,现阶段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除少数有实力的可以搞规模较大的投资项目外,多数企业应把重点放在开发区域特色资源,发展中、小规模生产上。而相关部门应引导民营企业紧紧依托我省农牧业资源优势,选择符合自己企业实际的项目,到农村牧区投资置业、建立基地、兴办工厂,积极参与到以县域为重点的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促进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充分利用高原冷凉气候,发挥种植业比较优势,参与马铃薯、油菜籽、中藏药材、花卉、食用菌及无公害绿色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依托畜牧业和养殖业资源,做好肉、奶、蛋、禽及家畜皮、毛精深加工;参与经济林、速生用材林建设,大力开发沙棘等林下产业。引导建筑领域的民营企业要多用农民工、善待农民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要把握四个结合,进一步提高和拓展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把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与发展农牧区社会各项事业结合起来。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参与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与各类农牧业机构合作,推广先进适用的种植、养殖技术。引导民办院校和民营教育机构积极参与和推进农牧区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参与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牧民文化和技能,为农牧民转移就业多办实事。充分发挥民营旅游企业和服务机构的作用,通过开展观光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和健身旅游、生态旅游等活动,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
把民营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鼓励全民创业结合起来。把企业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和先进的理念与农村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找准帮扶、合作的结合点,形成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为基础的利益共同体,积极创造互惠互利的“双赢”模式。通过民营企业的带动,鼓励更多的农牧民自主创业,培育更多的农牧区能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全民齐创业、共建新农村的良好局面。
把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针对我省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任务重的实际情况,继续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配合政府到贫困地区开展项目扶贫、物资扶贫、招工扶贫、培训扶贫等活动。采取村企合作、民企帮村等形式,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走出一条“村企互动、以企带村”的发展路子。积极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广泛吸纳农牧区富余劳动力,扩大农牧区劳动力向非
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找准项目,积极参与扶贫整村推进工程,使“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把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与“光彩事业”结合起来。教育、引导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继续发扬中华民族“扶危救困”、“慈善济民”的传统美德,积极参与农牧区的公益事业、扶贫工程和慈善事业。通过“村企对接”、“人户对接”等形式,大力支持我省农牧区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公益事业,积极参与捐资助学、援助“残疾人”、资助“鳏寡孤独”和“五保供养”等慈善活动。
“义利兼顾”,民企帮村长久之源
在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将不断调整并向农村倾斜,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民营企业也获得了巨大的投资机遇和市场需求;国家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等,也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沃土。因此,民营企业在参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义利兼顾”,不仅要无偿捐助,也要参与开发性扶贫,更要用市场化的手段参与农村的产业开发与建设。在支持“三农”发展的同时壮大自身,这样,才能形成民企支持“三农”的长效机制。
对此,省社科院詹红岩副研究员认为,实现民企和农民之间的双赢,主要是积极建立激励机制。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政策的引导和驱动,建立刚性强、易操作的激励机制,既有利于调动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把这项有意义的举措引入到健康有序的轨道。
同时,他还认为,民营企业应对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这种理念有认同感和相应的实力,而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千万不能搞摊派和下“指标”、下“任务”。对口帮村企业应发挥自身已具备的优势帮助指导村里理清发展思路,转变观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村办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增强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
省社科院窦国林副研究员则强调,加快民营企业发展才是硬道理。他认为,我省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诸如,对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还缺乏具体的政策支持,民营企业的整体实力还不强,缺乏参与新农村建设后劲等等,因此,从政府层面,就是在目前全省解放思想大讨论的背景,转变思路,认真落实各地各部门制定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提供优质服务,通过推动民营企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从民营企业层面,要转变管理模式,加大技改投入,提升产业层次,要建立培养人、吸引人、用好人的用人机制,加强自身发展和提高。
省工商联副主席魏勤说,新农村建设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不能急于求成、搞形式主义、短期行为和“花架子”。因此,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也要定好位,扎扎实实,讲求实效,不能追求轰动效应。我省必须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环节,明确重点,发挥优势,注重成效,坚持“自觉自愿、量力而行,互惠互利、互尊互谅,注重实效、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扬光彩事业精神,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企制宜地开展“民企帮村”活动。(作者:子宜)
第四篇:关于对县城民营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县城民营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目前民营企业已成为大多数国家最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一,成为我国一个具战略意义的重要经济部门。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民营企业创造着80%以上的工业新增产值,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已成为我们经济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是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民营企业已成为市场经济主体中最具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部分,它的发展将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富裕,关系到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与否。结合***行近几年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情况,对民营企业目前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调研如下:
一、在支持民营发展时遇到的问题
1、金融生态环境不尽如人意
近几年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县域信用环境专项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就目前县域经济的信用环境看仍然偏差,企业信用意识欠缺,对民营企业贷款损失率较高,这是银行不愿贷、不敢贷的原因之一。一般经营行的有关人员不愿开办此项业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项业务的发展。
2、抵押担保难以落实
民营企业申请贷款多数拿自己拥有的厂房及设备作为抵押物,但这些抵押物多处在位置偏僻地带,变现能力较差,特别是部分小企业其抵押物座落的土地未经过出让取得,以租赁形式取得,无法设定抵押。因此抵押担保落实是企业申请贷款的一大障碍。
为解决中企业贷款难的问题,部分地区相继成立了贷款担保公
1司,但县域担保体系不健全,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县域担保机构起步晚、规模小、注册资本金少,担保能力十分有限,符合农行合作条件的县域担保机构甚少。
3、从紧货币政策经营行无资金投入
在此大的国家政策下,特别是上调准备金率后,磐石农行作为借差行,更无资金发放企业贷款,民营企业贷款授信额度小,管理成本较大,风险系数高,经济效益低,也是经营行不愿向小企业伸出授助之手的原因。
4、企业缺乏综合抗风险能力
一是民营企业大多规模不大,缺乏核心竞争力、核心科技技术,多数企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简单的加工行业制造技术及工艺简单,市场竞争力较弱;二是企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低下,民营企业由于自身原因,很难获得高素质、懂管理的人员,导致企业创新和发展后劲不足;三是企业家族化管理较多,缺乏管理、治理和发展后劲。第一代企业家面临老化和交班。体制创新和接班人问题很尖锐,也很难解决;四是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企业的改制和转换经营机制比融资问题还重要。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商业银行对这些企业的支持动力。
5、民营企业竞争手段偏重于价格竞争。
大部分企业由于其技术水平和经营水平的限制,在面对竞争时趋向于选择单纯和初级的价格竞争方式,而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做长足打算,缺乏对人才和创新因素的吸引,因此这部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自然不会很强。
6、企业生命期短,信贷风险系数高
据有关部门统计,民营企业有10%左右的企业在开业不到一年便倒闭了,除了企业自身管理因素外,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的融资渠道少,融资较为困难。一是直接融资困难。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快速扩张,对融资的需求愈来愈强;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而且层次单一,主板市场已经通过发审会等待上市的企业不断增加,使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安排更加困难。二是间接融资也困难。民营企业融资供应98.7%来自银行贷款,风险集中于银行。因贷款交易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银行不愿意对中小企业放贷。同时,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其他银行资金支持。三是其他融资渠道也困难。由于我市创业投资体制不健全,对民营企业服务力度不够,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服务范围、服务品种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无法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建议和意见
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为刺激和激励民营企业的发展,地方财政应在每年的预算中设立专项资金,对民营企业予以创业资助、科研成果转化资助和重大项目贷款贴息资助。同时,还要在民营企业创立和发展过程中给予各种税费优惠政策,如在民营企业创业初期,减免各种行政性收费;在快速发展时期,贷款方面要给予贴息、税收方面要给予一定奖励性返还等,从而有效降低民营企业的进入门槛。
2、要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多层资本市场建设,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直接融资渠道。
经验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而最有力的推进器就是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资本市
场,发展和完善债券市场、中小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发展专门服务于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的资本市场结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突破口。
3、完善诚信与有关法律建设,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人民银行、工商局、技术监督局等相关部门应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收集、评价体系,实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信息查询和服务的社会化。运用必要的政策扶持,创造条件重点扶持一批经营业绩突出、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的担保机构,加快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抓紧提出担保机构风险和信用担保资金补偿和奖励机制政策,引导和规范信用担保行业发展。
4、大力发展小额资本市场,激活民间资本
推动中小商业银行、民营商业银行的发展,加大村镇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将国有银行改造为银行控股公司、设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设立互助性的民间中介担保机构等措施来改革整个银行体系,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5、政府需要落实安排民营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大支持力度。这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世界各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要尽快推动设立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专门资金,建立本区的创业投资体系、风险投资体系,借鉴国际上好的做法。
第五篇:关于科技创新驱动民营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科技创新驱动民营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3月13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岩带领教科文卫工委组成人员,对我县科技创新驱动民营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采取实地查看、听取工作汇报等方式,详细了解近年来我县科技创新驱动民营企业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健全和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出台了《**县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人才扶持细则》《**县优秀人才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实施办法》等文件,修订完善了《**县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民企创新主体培育,加速推进产学研平台建设,加强专利开发管理,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提高民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热情。目前,我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23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2016年-2018年我县民营企业共获批国家、省、市项目累计36个,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了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意识有待加强。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缺少长远发展战略眼光,对科技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进行自主创新以实现技术储备的危机感不强,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不多。
二是科技创新人才相对缺乏。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与布局不合理,部分企业反映招工难,人才“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存在用工荒现象,包括管理型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和普工,普遍存在服务年限短、流动性大问题,导致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不够。
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是创新激励机制不强。缺乏长期性的激励手段,企业缺乏研发的压力和动力,主要依靠引进技术发展,二次创新积极性不高;二是产学研合作不够。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资源和利益共享共用不足;三是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大多企业没有确定从事专利申报等这方面的专门人员,知识产权专利有时因不能及时申报而被模仿,成果流失,影响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品牌的形成。
四是社会协同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平台缺乏对市场调研、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方面的服务,服务链不完整,科技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衔接不够紧密。政府及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信息沟通,一定程度影响了对企业的引导、带动作用。
三、几点建议
(一)完善科技创新政策。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委相关政策和要求,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金融支持体系、鼓励各类主体创新、激励创新创业人才、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等一批鼓励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措施。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健全考核机制,确保相关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二)增强科技创新意识。通过交流、培训、考察、典型引导、政策激励等方式,引导企业树立科技创新意识,在自主创新上有所突破,使企业由“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增强科技创新工作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感。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健全高素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储备、评价、监督和保障的长效机制,使创新和管理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围绕产业转型发展需要,培育和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杰出人才和学科技术带头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要高度重视科技信息平台的建设,以支撑产业创新和增加研发投入为主线,扶持建设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积极与先进地区加强合作和对接,构建我县科技信息支撑体系,为企业决策和生产提供信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