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傅守祥“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爱国,确切地说,是爱自己的祖国。祖国是人们赖以生存、繁衍、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整体,它是自己血亲前辈或本身出生和成长的国度,是“根”
之所在。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它是理想、感情、道德和行为相统一的完整体系。因而,爱国主义的内涵就是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热爱和报效的思想与行为有机统一的完整体系。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这种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和民族最深厚的感情,是中国人民政治品质和道德面貌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人民的祖国和民族意识的灵魂。每当生活轨迹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如个人离开故国热土时,这种情感更显得刻骨铭心,成为永志不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祖国历史转折的关头,这种情感会汹涌澎湃,成为一种无坚不摧的迸发力与再生力。几千年来,中国人民无不对养育自己的祖国怀有无限深厚的热爱,这包括对祖国壮丽河山、语言文字、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统一民族的尊敬与爱护,也包括发自内心的神圣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尊、自强、报效祖国的崇高责任感与爱国心。
爱国主义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当 代 思 潮的不同历史时期,随着各个国家和民族面临的不同历史任务而具有不同的时代主题。虽然如此,爱国主义的历史继承性也是不容否认的。千百年来,浓烈的忧患意识、崇高的民族气节、团结统一的“大一统”情怀和自强不息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永恒主题。
一、浓烈的忧患意识所谓忧患意识,就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自觉关心的意识。忧患可以兴邦。“生于忧患”、“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传统,增强了中华儿女的危机感和使命感。在国泰民安时期,能使人们居安思危,保持警惕,防患于未然;在国家多事之秋,能使人们正视危难,承认差距,立志变革创新。这种忧患意识,能鞭策和激励中华儿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百折不挠地为国家的振兴而毕生拼搏。孔子的“君子忧道”,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屈原的“长太息以掩硕士论文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等,都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的写照。一个人如果没有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就不可能有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推动历史前进的政治事件,任何一个力挽狂澜的杰出人物,无一例外地首先都是爱国主义者。无论是主张革故鼎新还是主张武装革命,起初都源于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关心。春秋时代的孔子,为拨乱反正、恢复“一统”,打破当时“非史官不能修史”的常规,不怕非议编写《春秋》。战国时代的屈原因主张抗秦而被楚王放逐,但他爱国之心坚定不移,最后自沉汨罗江,以此去唤醒楚国人民。屈原的命运虽然带有悲剧色彩,但是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却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中国历史上涌现了一批志在强国利民的改革家,比较著名的如北宋的范仲淹和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等等。这些封建时代的改革家,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国家的实力并缓和社会的阶级矛盾,往往不计个人利害得失挺身而出,去从事志在兴国利民、造福社会的改革。尽管他们的改革只能在统治者许可的有限范围内进行,而且常常因触犯守旧势力,往往以失败而告终,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抹煞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他们站在时代的前列,不计个人得失安危而忧国忧民并志在兴国利民的行动,虽然带有悲怆的色彩,但是仍为后人所推崇和敬重。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欺凌侵略、灾难空前深重的历史,同时也是一
部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得以集中展示的历史。在这百年的历史风雨沧桑中,中国传统的忧患意识得到了迅速升华,其内在精神不断丰富并发扬大。面对近代中国日益衰落、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现状,各阶级各阶层的先进人物无不忧心如焚、寝食不安。他们先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救国方案,探寻了不同的救国道路,希望能够拯救民众于水火、救国家于危难,以使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从林则徐到李大钊,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先后提出了“中体西用”、“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及“社会主义”多种救国方案。尽管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但都是爱国者忧国忧民的智慧结晶。从具体内容看,由主张以西学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到相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其跨度之大,既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寻求救国真理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也体现了传统的忧患意识在近代得到了迅速升华。
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是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国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系,是中国人民进步发展的历史意志、历史要求的具体体现。新时期的爱国者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和腾飞,积极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而改革开放政策又反过来开拓了爱国者的思路,开阔了视野,使中华民族通过改革开放纳入世界文明的潮流之中。
二、坚强而崇高的民族气节所谓民族气节,是指一个人在事关国家民族利益的紧要关头,抛弃个人得失安危,忠诚于祖国、民族,自觉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用实际行动去捍卫国格,决不允许其他民族或国家侵犯、歧视和侮辱本民族的尊严的爱国精神。中国人民的民族气节是坚贞的,它驱使人们自爱、自重、自律,把自己的聪明才智乃至生命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国家和民族。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大业,这就从积极的自我评价,深化发展为道德标准,演化成行为的动力。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崇尚民族气节的优良传统,涌现了一批具有坚贞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如苏武、文天祥、朱自清等等,必千古垂范。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不怕任何困难与挫折的英雄民族。七十多年来,面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种种恫吓和威胁,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以大无畏的精神去顽强战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走自己的路。
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的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当 代 思 潮在当今的国际交往中,特别是在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的外来压力面前,我们从不低三下四,仰人鼻息;更不会卑躬屈膝,丧权辱国,拿主权和原则来做交易。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越来越高的信誉,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根本原因之一。
新中国建设发展的五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是中华民族崛起与腾飞的五十年,也是中国人民坚贞的民族气节迅速升华的五十年。“走自己的路”“不做任何外国的附庸”,;“对于一切国际事务,坚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坚决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不信邪,不怕压,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努力”。(江泽民同志讲话,见1999年5月14日《浙江日报》)
三、团结统一的“大一统”情怀所谓“大一统”情怀,是指历代国人追求、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而反对分裂的爱国情感,是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多次起伏跌宕,既有过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也有过诸侯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但要求“大一统”的思想始终占主导地位。这固然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但爱国主义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百川异趋,必会大海”,“万国殊途,必通诸夏”,分裂不得人心,统一合乎民意。只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才能万众一心,共图大业。
公元前十一世纪建立的周王朝,是一个具有中央集权制雏形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这标志着“大一统”思想的初步形成。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各自为政。孔子主张“拨乱反正”,恢复一统。他称赞管仲的功绩,说:“霸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即匡天下于一统,一统于周。孟子、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同倡一统。《春秋公羊传》中的:“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则标志着儒家“大一统”思想的最终形成。秦汉之际,公羊学派盛行,“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从此便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积淀。后人之所以推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就是因为他们结束了群雄割据的“乱世”,实现了国家的“一统”局面,顺应了时代和民族的要求,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事实上,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也是统一的时间长、分裂的时间短。由此可见,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由于“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追求,因而维护与破坏“一统”就成为“爱2003年第1期·35·国”与“卖国”的象征。历史上的祖逖、岳飞、陆游、辛弃疾等人之所以成为后人敬仰的爱国英雄,就因为他们在世之时都力主收复失地,维护国家的“一统”局面。他们把国家的统一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南宋陆游临终前曾作《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此诗充分表达了对失地不能收复,国家未能“一统”的悲痛心情。
“一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共同追求,在近代史上表现得尤为明显。1894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等中国领土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群情激愤,从而引发了以康有为为首的“公车上书”运动;割地消息传到台湾,全省人民“奔走相告”,“聚哭于夜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于四野”。日本侵略军强行登陆时,台湾人民组成义军,英勇抗击敌人。而大陆沿海的福建、浙江等省人民,也冲破重重阻力,坚决支持台湾人民的抗敌斗争。日军虽然占领了台湾,但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共死伤三万多人,比它在整个甲午战争中死伤的人数多一倍。在此后日本统治的五十年中,台湾人民始终没有停止过反抗日本殖民统治、追求祖国统一的斗争。这种顽强的斗争是广大人民爱国情怀的真实体现,表现了中华民族对国家统一大业执著追求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始终致力于实现国家的统一大业。自1979年以来,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一系列政策,这是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科学构想,它从台湾问题开始提出,首先运用于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1999年底澳门政权的交接,在二十世纪内最终结束了外国人在中国国土上管治的历史,洗雪了中华民族近现代的耻辱,告慰英灵,为国增辉。
我们相信,中国必将统一,台湾回到祖**亲的怀抱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四、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勤劳勇敢、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自强不息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刚毅的品格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古代的“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到近代直到当代的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奋斗不息的精神绵延不断、一脉相承。这是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历尽沧桑而不倒、屡遭劫难而不灭的“东方不败”之国的根本原因。
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并未使中华沉沦、民族分裂,反而激励着中国人民改造河山、奋发图强。两千多年来,中国经历了无数次天灾和战乱。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发生过1029次大水灾,1056次大旱灾。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36·当 代 思 潮义侵略中国持续百余年;尤其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杀死杀伤3500万中华儿女,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按1937年的比值计算)。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成为历史上最野蛮、最残酷的一页。这场血与火的空前浩劫,反而激发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民族意识。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掀起了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民族解放战争,歼灭日军150余万,取得了中国近代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彻底胜利。可见,中华民族虽屡遭险阻,迭经挫折,但她不屈不挠,愈挫愈坚,这种坚韧不拔的自强不息精神,正是来源于矢志不移的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
爱国主义是重要的政治原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它体现国家的利益,代表民族的意志,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巨大的吸引力与震撼力,能够把全民族的潜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古往今来人们总是赞扬爱国主义的壮举,谴责卖国主义的行径,把捍卫祖国的利益,关心民族的命运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言行,作为衡量一切阶级、政党、团体和个人功过是非的尺度。人们崇尚以祖国和民族利益为本位的人生价值取向,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信条,作为千古遗训,让子孙后代去效法,而把数典忘祖、卖国求荣、苟且偷生的民族败类,斥为千古罪人,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万世唾弃。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悠远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应当包括以下几层涵义:一是要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深厚感情;二是要有为国为民“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三是要有维护祖国尊严、民族气节的责任意识;四是要有同分裂行为作斗争的“一统”意识;五是要有报效社会、建设祖国的贡献意识。
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宏伟事业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将使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和神韵,把全民族凝聚起来、激励起来,谱写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篇章。
第二篇: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121页,下引该书只注卷次和页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华民族结束了近代以来备受列强欺凌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中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和人民团结;使中国人民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状态,走上了富民强国的道路。”(第3卷第219页)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因此,江泽民同志强调:“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针对苏东剧变后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的怀疑,江泽民同志明确表示:“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前途依然光明。”(第1卷第336页)“人类总是要摆脱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而进入崭新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3卷第217页)他要求广大干部群众既要正视我们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历史较短的事实,同时还要看到世界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那么多,真正发达的也就是一些西方国家,更要看到社会主义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看到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反复探索比较后的必然选择,从而不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民族精神既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和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该民族性格的展现。这就要求每个民族只有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化,不断对其民族精神进行发展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时代的剧烈变化对各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使得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精神的核心。一个民族要在当今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坚持改革,不断创新。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创新。他指出:“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第3卷第36页)只有坚持全面创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能在新世纪实现腾飞。江泽民同志还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变革创新的光荣传统。1997年11月1日,他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说:“我们的先哲通过观察宇宙万物的变动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第2卷第62页)依靠这一精神力量的推动,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也是依靠这一精神力量的引导和推动,中国人民摆脱了近代以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样是这一精神推动的结果。
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者相互依存。民族精神只有反映时代精神,才能使一个民族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时代精神只有与民族精神相结合,才能生根,转化为催
生民族向上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将民族精神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他指出,对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第3卷第278页)对中华民族精神,“我们世世代代都要加以继承和发扬,并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容。”(第3卷第401页)江泽民同志还提出根据时代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他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第3卷第559-560页)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呢?首先,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第2卷第33页)这个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民族精神升华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是今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现实课题,也是坚持民族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关键。其次,要坚持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再次,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些思想为我们实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保持民族精神的先进性和活力指明了方向。
坚持自强不息与和平发展的统一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经五千年磨砺,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品格,是维护中华民族独立和统一的精神脊梁和精神财富。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样需要发扬自强不息的光荣传统。爱好和平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第2卷第61页)正是这一理念,使中华民族与周边邻国长期睦邻友好、和平共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饱经资本主义殖民扩张和两次世界大战蹂躏的世界人民,迫切希望有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江泽民同志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与当今世界主题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有机结合起来,为我们制定了和平发展的道路。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庄严地向全世界承诺: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绝不会把自己曾经遭受欺凌的苦难加之于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将来中国发展和强大起来,也绝不谋求霸权;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
第三篇: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摘 要】: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的民魂,是一个国家的国魂。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最为核心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已发展成为内涵丰富、涵盖领域广泛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关键词: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包含思想、情感与行动三方面,其中爱国行动是落脚点和归宿,爱国行动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同时爱国行动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完善我们的爱国行动,是对爱国传统的更好继承。随着历史的不断地积淀和发展,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已发展成为内涵丰富、涵盖领域广泛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并植根和贯穿于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之中。特别是在肩负民族复兴的大学生心目中,爱国主义已成为广大大学生对祖国的真挚情感和精神支柱,成为大学生内心深处的伟大感召力和向心力。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华儿女的爱国奋斗史。古人说过:奄有四海,为天下君。这标志着早在远古时代,国人就有了以天下兴亡、人民安康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经典名句,也有“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朴实古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已经内化为一种民族性格,体现出国人对爱国主义传统的高度认同。
二、爱国主义教育任重道远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必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却存在着一
1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厚此薄彼”。厚重的民族文化,悠久的爱国传统,使人们在些问题:○
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中,爱国主义的情感和思想愈益深化。但在具体的爱国主义行动的引导中,却相对比较缺失。由于爱国主义行动没有统一的表现方式,而我们又不可能穷尽所有的2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形,使得我们作为被引导者和今天引导学生时都有一定的缺失。○
时代性。“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的不同内涵要求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在引导学生们的爱国行动时也要与时俱进。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我们树立的爱国主义榜样关于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却少之又少,当我们以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时,回头看,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革命时期的英雄依然是最耀眼的,而缺乏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可以从行动上效仿的时代英雄。面对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更好地继承这一传统,使爱国主义不仅仅表现为一种情感和思想,更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并以此来感染更多的人,在教育的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在继续继承爱国主义传统的同时,要明确爱国主义的落脚点和归宿是具体的爱国行○
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对人们的行动起到的是促进作用。“言行一致”是我们
2突出爱国主义历史常用的评判君子的标准,也是使爱国主义传统提高实效性的根本保证;○的、具体的特点。以今天的认识来看待历史人物,我们不难发现其局限性,但我们也绝对不可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影响古人,这也正是爱国主义传统历史和具体的根本体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妨借用《新闻联播》的方式,既有“红色记忆”,又有“时代先锋”,不忘历史的同
3强化个时,又树立了新时代的模范榜样,使得人们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可操作性;○
人行为与国家利益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国有句老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该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继承和发扬爱国传统,是我们国家增强凝聚力,也是促进国家早日实现统一、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力。爱国传统已被人们广泛认同内化,更希望看到由此而生发的自主、普遍的爱国行动,使我们对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真正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21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
[3]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8—119.
第四篇: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60年前,毛泽东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自此,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这种爱国热情,激励着中华儿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回顾这60年的光辉历程,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态度。它包含了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的自豪感;对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的强烈愿望;对祖国其他同胞的强烈认同感。在我国现阶段,它包含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人民政府、维护祖国统一等内容。
爱国主义是世界各国永恒的主题,是文明社会不变的价值追求。即使标榜最自由的美国,也不懈地宣扬爱国理念,美国总统肯尼迪一句“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成为美国人崇尚的名言;在美国国家庆典时,人人背诵“我爱这个国家,保卫这个国家”的誓词。俄罗斯每五年就要专门颁布《爱国主义教育国家纲要》,引导人们坚定热爱祖国建设国家的决心和信心。法国中小学都开设了爱国主义课程,法国作家都德的一篇弘扬爱国主义的《最后一课》更是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不提倡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民族。因为爱国,钱学森、朱光亚等许多科学家毫不犹豫地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历经周折回国报效自己的祖国;因为爱国,在自然环境极端恶劣的情况下,数十万人民解放军将士用热血和青春修建了被称为“天路”的青藏公路,4000多人为此长眠雪域高原;因为爱国,在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举国上下同心协力,海内外炎黄子孙和衷共济,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赞誉;因为爱国,中国人民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为世界奉献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北京奥运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当《歌唱祖国》的稚嫩童声响起时,多少中国人热泪盈眶,心潮澎湃„„没有全中国人的团结一心,没有爱国主义焕发出的强大力量,就没有中华民族和中国今天取得的成就。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100多年间,国土四分五裂,民族蒙受屈辱,人民灾难深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富强的光明道路,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30多年,中华民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很好地回答了中华民族救亡和发展这两大课题。今天,我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坚持爱国主义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机统一起来,坚定不移地拥护党的领导。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而爱国主义正是一个民族的魂,民族的根,是民族凝聚力量之所在,创新力量之源泉,是民族繁衍、生息、发展的命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思想根基。千百年来,中华大地深情传诵岳飞“精忠报国”的动人故事,讴歌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情怀,感慨于谦“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壮志豪情„„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毛泽东就曾自信地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深刻指出:“我们国家的每个人包括娃娃都要有爱国主义精神,有民族自尊心,这与实现四个现代化是密切相联的!”正因为拥有这种民族精神,走出“十年**”阴影的中华民族很快凝聚了伟大的力量,海内外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一致,致力国家建设,反对民族分裂,拥护祖国统一,书写了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历程。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胡锦涛同志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不断开辟新征程、开创新未来的不竭精神动力。当代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虽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汇集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凝聚人心、确保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始终保持国家统一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大力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就是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任务,也是目前我们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变化、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全国范围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大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对于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凝聚全体人民的力量,同心同德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奋力开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爱国主义,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的政治品质和道德面貌的重要特征及祖国意识、民族意识的灵魂,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繁荣昌盛的永恒精神支柱。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爱国主义有不同的政治内容。剥削阶级的爱国主义以维护本阶级的私利为目的,因而是动摇的不彻底的。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继承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并把它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结合起来,认为只有使人民从国内外剥削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成为祖国的主人,才能实现祖国真正的独立、统一和富强。当代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拥护祖国统一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是具有国际性的。无产阶级要为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而斗争,把爱国主义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内容十分广泛,虽然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也有共同的基本内容。这就是: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并继承祖国悠久的历史,发扬祖国灿烂的文化,建设祖国,开发祖国的自然资源,改造祖国的山山水水,使祖国变得富饶美丽;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保卫祖国,维护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反对外敌入侵;捍卫祖国的统一,搞好各民族之间的联合和团结,反对民族的分裂和国家的分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得到了发扬光大,并增添了新的内容。今天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对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统一,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继承爱国主义传统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继承爱国主义传统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了解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认识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2、引导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在新时期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下,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3、培养大学生自觉推进祖国统一,自觉促进民族团结的能力,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内涵
教学难点: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讲授,互动交流等。
教学时数:2.5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第一节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国精神,涵养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一、中国精神
1、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创造出光辉灿烂、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也塑造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形成了崇高精神的优秀传统。这一传统,贯穿在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中,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标识之一。(1)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理解上。重视并崇尚精神生活,是古代思想家们的主流观点。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等,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等。
(2)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儒家把“仁”、“义”视为最高道德理想;墨家把“兼爱”作为最高道德理想。
(3)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古人把“立德”至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首,同时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方法,如“慎独”、“重行”、“内省”等。
(4)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还表现为重视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人的境界有不同的层级,儒家认为,人生境界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关于理想人格,儒家把“君子”“圣人”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都强调要处理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革命战争年代:强调“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泽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
新的历史起点上:民族复兴不仅表现为经济腾飞,更要有中国精神。(习近平)
二、中国精神是兴国之魂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在当代中国,兴国强国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走兴国强国之路,首先需要兴国魂、强国魄,以强大的精神支柱为支撑,以高扬的精神旗帜为指引,团结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十二大闭幕词)
中国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引领。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力量的精神纽带。中国精神是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保证。(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能力和军事力量等硬指标,也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精神状态等软因素。)
三、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1.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可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2.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
3.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紧密相连,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生长根基和发展动力,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牵引着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并赋予民族精神以时代内涵。一切民族精神都曾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同时,一切时代精神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之中。
4.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既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也需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二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1.团结统一(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的时期远远多于分裂时期,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具有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实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及各个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相待、共赴国难的优良传统。
2.爱好和平3.勤劳勇敢 4.自强不息
二、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可从以下几点来理解和把握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祖国的河山,是我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条件,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发展的基础,祖国的这片大好河山与我们民族和个人息息相关,是相互依存的。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只是自然风光,而且是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
让我们重温一下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 雪》
沁园春 雪(毛泽东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对祖国的山河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如此壮美的祖国,怎能不深深激荡起我们炽热的情感?试想,当我们泛舟西湖,欣赏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景色时,当我们置身戈壁,感受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广袤辽阔时,当我们登临泰山,领略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时,我们的心中怎能不油然升起一种“江山如此多娇”的情怀呢?在很早的时候我们的前人就把祖国大地成为“神州”,这是对祖国的热爱。所以爱国主义首先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爱自己的同胞就是爱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意志决定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对人民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我们祖国之所以可爱,不仅仅因为她拥有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山河壮丽的国土,更重要的是因为她拥有世世代代生存在这片国土上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亿万人民。各族人民是伟大祖国之本,是伟大祖国的创造者,祖国和人民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热爱祖国最根本的是热爱那些创造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各族人民,所以邓小平在1981年英国出版的《邓小平文集》序言中情真意切地写道:“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感动中国2005人物获奖者“魏青刚”
颁奖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陌生人,他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危险面前,他根本不需要选择,因为这瞬间动作源自内心品质。从人群中一跃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侠之大者。
感动中国2005人物获奖者“丛飞”
颁奖词: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
案例:真实的谎言(长春小欣月http://blog.sina.com.cn/s/blog_701fb0f90100mhvq.html)案例:佛山小悦悦事件(http://news.sina.com.cn/z/ntzny/)(3)爱祖国灿烂的文化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我们伟大祖国是世界上最光彩的文明古国。在创造祖国文化的历程中,各族人民都做出了贡献。56个民族绚烂多彩的文化总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部内容。
在文学艺术方面,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称为中国文坛上气势磅礴的三大长篇英雄史诗。维吾尔族的哲理诗篇《福乐智慧》、彝族的《召树屯》等叙事长诗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珍品。
特色的民族乐器如胡琴、笛子、箫、唢呐、琵琶、马头琴、冬不拉、腰鼓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各民族的舞蹈更是多姿多彩。
在建筑壁画方面,新疆的“千佛洞”内有大小不等千姿百态的塑像、绚丽多彩的壁画。
在科学医药方面,成书于8世纪的藏族的《四部医典》是重要的医药学巨著。元代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撰写的《农桑衣食撮要》被收入四库全书,在我国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回族科学家扎马鲁丁的《万年历》,被元朝颁布实行。清代蒙古族科学家明安图的《割圆密率捷法》已经涉及微积分学的领域
案例: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使我们的祖国成为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东方以至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推动作用。中国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的四大发明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例如:随着世界第八奇观——秦始皇兵马俑一、三、二号坑的陆续发掘,令考古学家和各方面科学家感到诧异的不解之谜越来越多——一把被数百公斤重的陶俑压弯的剑,当发掘者搬开俑时,弯剑竟慢慢地复原了。二千多年前,铁的冶炼才出现不久,当时的秦人是怎么铸出这把千年弹性不变的剑的?发掘出的秦俑佩带的兵刃镀有一层铬。现代科技表明,镀铬需要电不说,而镀铬工艺是美国人1937年发明的,德国人在50年代才申请到专利。二千多年前的秦俑兵刃上的铬又是一个谜。
发掘出的彩绘秦俑,其颜料均为天然矿物质,红者朱砂,黑者碳黑,白者磷灰石,唯有紫色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经现代科学鉴定,这种紫色颜料的成份是硅酸铜钡,可是在自然界中从未发现过,而是本世纪80年代才由人工合成。这又怎么解释?历史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民族。他们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反面案例:(http://news.163.com/06/1027/08/2UE845TF00011SM9.html)中南大学张功耀推动废除中医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爱国主义,总是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的新中国。
现阶段:表现为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案例:有位大学生的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今天我们努力的学英语,是为了将来全世界都努力的学汉语。我们要认识的这位获奖者,他也许没有听到这个语言,但是他用他的行动来诠释了这个演讲词的内涵,1988年他作为改革开放之后第一个在美国读完硕士、读完博士之后归国的留学生,十年后就在他所研究的领域里走在了世界的前沿,而今走得更远。
他就是“感动中国2005人物”获奖者黄伯云。在颁奖词中这样介绍他: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者,艰难困苦,玉汝以成,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大哉黄伯云!
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和意义。在阶级社会,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2.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代表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什么时候团结统一,国家就强盛安宁;什么时候分裂内乱,国家就积贫积弱。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爱国主义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
案例:三次国共合作
(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新世纪,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华儿女只有万众一心、发奋图强,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远播海外。但从鸦片战以来的100多年中,我国几乎到了亡国的边缘。无数爱国仁人志士,努力探求救国救民之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的奋斗,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发展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进行长期的努力和奋斗。在奋斗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甚至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和考验。但实践证明,爱国主义会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最大限度地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为祖国的统一、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爱国主义不仅体现了我们每个人对祖国的热爱,还体现了我们每个人对祖国的一份责任。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往往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爱国不仅仅是一种主观的精神,还是一种坚定而执著的行为。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责任感就越强,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要把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矢志报国的行为。
案例:新疆“疆独”分子热比娅的人生经历(http://baike.haosou.com/doc/7068-7254.html)三.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1.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跨国界共享。各国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各国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这种情况使有的人对自己的归宿感产生了困惑,甚至认为爱国主义在今天已经过时了。
事实上,爱国主义并没有也不会过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现实情况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获益的同时,也要面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自己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只有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才能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积极而理性的姿态残云经济全球化进程,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对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以下三个观念:
(1)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但作为中华儿女,不管你身在哪里,也不管你政治立场和你的信仰如何,都应当以自己的方式来报效祖国。
(2)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祖国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知识是无国界的,但科学知识的运用却不能离开具体的国家。
案例:被评为“两弹一星”的功臣钱学森,既是著名的科学家,又是心系祖国发展的赤子。我国许多老一辈科学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克服艰难困苦,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从国外回国效力,为祖国建设、民族繁荣做出巨大的贡献,这也是深厚爱国情感的生动写照。茅以升,桥梁建筑专家,二十三岁在美国获得工科博士学位之时,人们纷纷向他投来尊敬、赞美的目光,一份份诱人的聘书也向他招手。有人劝他留在美国,说是科学没有国界。但是茅以升却斩钉截铁地回答:“不!纵然科学没有祖国,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他毅然踏上了回国的归途。正是对祖国的热爱,茅以升才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
正反案例:邓稼先博士和杨振宁博士人生经历对比
(3)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一些人极力鼓吹政治一体化和文化一体化,这实际上是企图借经济全球化推行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损害别国的主权和尊严。用一种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去统一衡量多样性的世界,不仅是对别国的侵略,而且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只会危害世界和平与发展。我们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所提供的机遇发展自己,又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按照本国国情坚持和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
2.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集中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有目共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光大人民群众经过流血牺牲、长期艰苦奋斗建立起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同样是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所昭示的真理。
因此,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政府,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
3.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
爱国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也是一致的。对于生活在中国大陆以外的中国公民而言,在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只要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就能够求维护祖国统一之同,存意识形态之异。
四、做忠诚的爱国者
爱国既需要感情的基础,也需要理性的认识,更需要实际的行动。爱国不是简单的情感表达,应当是一种理性行为,要讲原则、守法律,以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只有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始终做到爱国的深厚感情、理性的认识和实际行动相一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才是真正的爱国者。1.推进祖国统一
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大好形势,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2)推进两岸交流合作。(3)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4)反对“台独”分裂图谋。2.促进民族团结
(1)深化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
(2)努力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
(3)认清“藏独”和“藏独”等各种分裂主义势力的险恶用心和反动本质。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1)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
考研试题(14年考研题,作为形势政策考点,15修订教材加入了这个考点)
15.2014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面对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的局面,要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式变化新特点新形势,坚持(答案:C)A.共同安全观 B.亚洲安全观 C.总体国家安全观 D.地区集体安全观(2)增强国防意识。
(3)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教学小结:“振兴中华,从我做起”,这是改革开放之初,大学生喊出的响亮口号。在今天,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每一个青年学生都应该发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业
P63-2;P63-3
结合当前热点时事,讨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理性爱国、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 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并写观后感。补充案例:
2015年9月2日,凤凰体育专访香港归化球员(加纳加入香港籍的)高梵。凤凰体育:中甲联赛,奏国歌的时候,你在替补席上做了把手放在心脏位置的动作,你怎么评价自己的这一个动作表现?高梵:我现在是一个中国人,所以要学习中国的文化。但很遗憾的是我还不会唱,因为中文发音对我来说太难了。我还在学习中。凤凰体育:在中国香港队前两场的世界杯预选赛的时候(不丹和马尔代夫),当国歌响起来的时候,你的队友都是怎么做的?高梵:香港球员就把双手放在背后。我知道中国大陆跟香港有一些问题,当国歌响起的时候,香港球迷会发出很大的嘘声。这很不好。足球不应该有这样歧视,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国际足联应该已经警告过香港人了,我也觉得足球不应该有这种东西存在。球员对此没有什么意见,球员没有什么出格的行为,主要是球迷总是制造虚声和噪音,国际足联警告过。我们都是中国人,香港属于中国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