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治安大队公安信息化应用工作报告
运河治安大队信息化应用典型经验
当前,公安机关普遍存在警力不足的问题,未解决当前警力不足,信息化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等各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治安大队要求所有民警能够熟练使用大情报信息平台和人口、ccic、警综等专门的情报信息应用系统,为公安工作服好务。
特别是在警综平台推广运用过程中,治安大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主动顺应工作新形势,积极组织实施,学习运用,通过下载省厅警综平台推广应用工作培训材料,积极组织民警集体学习、自主学习。并由参加市局警综平台应用培训的民警,从警综平台办案基础程序开始,逐条逐项进行讲解、演练。同时通过警综模拟平台,对警情处理、案前调查、刑事案件基本流程、行政案件基本流程等进行模拟操作,做到切实掌握平台应用,确保全体民警达到“知警综平台功能、知信息采集内容、知操作使用方法,会采集、会查询、会录入”的信息化工作要求。主要做法是:
一、信息化应用法
一是导引法。采取动员部署、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极力宣传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教育和引导广大队警充分认清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确立信息意识,时刻铭记“不懂科技应用的领导将失去
指挥权,不懂科技应用的民警将失去工作权”这一工作理念,民警信息化意识明显提高。
二是强训法。充分运用全员培训、小教官培训、专题讲座和实战训练等多种渠道,向大队民警介绍和普及先进的信息警务知识,使民警的信息意识潜移默化地得到增强,同时注重网上作业养成,使民警形成良好网上作业习惯。
三是实用法。通过网上日常办公、网上破案追逃、等实际工作,让大队民警切身体会信息化给其带来的好处及效益,进而激发民警应用热情,不断提高对信息化的认知度,变“要我用”为“我要用”。
二、技战、研判法
1、调取信息,查询嫌疑人的真实身份。
工作中遇到可疑人员,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查询嫌疑人信息。一是查询嫌疑人的基本信息。通过“全国公安综合查询信息”、“全国人口信息库”、“百城联网”等信息资源库,对嫌疑人的身份证号码、户籍地址、照片、家庭成员等信息进行信息比对,初步确定身份。
10月20日,治安大队民警联合消防大队对辖区铁西南路花瓣雨歌厅过失失火案嫌疑人褚连飞(男,1996年7月17日出生,户籍地:德州市夏津县苏留庄镇前屯村540号)进行询问时,该褚谎报自己已满18周岁,而且故意将名字报称成同村一个人,办案民警通过查询,发现与其所属不符,经过工作,最终查实其身份,给予其行政拘留不予执行的处
罚。
二是比对网上逃犯。通过“全国在逃人员信息库”、“全国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库”,查询是否是网上在逃人员,进一步确认有无违法犯罪事实。11月1日,治安大队民警接铁西南鲁派出所移交崔风智(男,1988年11月5日出生,户籍地:德州市夏津县柴胡店镇王月村16号,在逃人员编号:T***0010012)故意伤害案,经与在逃人员信息库比对,发现是北京市丰台区公安局抢劫网上逃犯,并将其刑事拘留。
2、信息比对,查前科劣迹。
在排除了逃犯的嫌疑,要对被审查人员进行其它违法查询系统的比对,看是否有犯罪前科。一是通过“指纹自动识别系统”和“指纹远程比对系统”,对捺印十指纹与现场指纹库、指纹库进行比对,从而核对身份和查明前科劣迹。二是通过“全国违法犯罪人员信息库”、“全国禁毒信息系统”、以及“全国刑事情报信息研判指导平台”等,查询是否是涉案对象、工作对象、重点人员、吸毒人员等前科劣迹人员。
治安大队
第二篇:公安信息化应用[范文]
孟建柱部长指出,信息化是提高公安机关整体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基层基础工作水平的重要载体,是牵动警务机制改革的重要纽带。从警务运作、公安执法,到队伍管理,全面深入的信息化应用将深刻影响到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
一、信息化应用对公安工作具有革命性影响
(一)全面提升公安工作效率。一是全面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率。信息化手段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机融合,将按照信息化的内在规律对公安行政管理工作进行流程再造,极大地简化办事环节、优化办事流程、提高信息收集、处理、流转和查询统计速度,从而节省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全面提高打击工作效率。信息化手段与打击工作有机结合,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动态信息中,快速筛选出有价值的情报信息,自动分析各种信息的内在联系,从而准确地发现违法犯罪线索,提高打击工作的精确度,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全面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在执法工作中全程引入信息化,可以将执法流程的各个环节强制纳入规范的轨道。信息流与业务流的统一,使执法民警只能按照设定的岗位权限开展工作,既不能越权,也不能替代,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乱作为”问题。信息化手段使各个执法环节紧密相连,在各个环节之间建立互相依存、互相监督的关系,同时信息系统还具备到期预警和超期示警等功能,能够有效解决“不作为”问题。执法工作的信息化还将为网上督察工作创造有利条件。督察部门足不出户就可对任意案件的当前资料和历史信息进行查阅检索,方便地从海量信息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规范执法行为,增强民警规范执法的自觉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从根本上提高执法质量。
(三)全面促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一是促进警务公开。公开和透明是现代公共管理体制建设的必然要求。信息化手段在警察公共关系等领域的深入应用,将有助于公安机关建立与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之间畅通的沟通桥梁,提高公安机关与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联系沟通的能力,更好地按照“及时、主动、准确、统筹”的原则,促进警务公开,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了解和理解,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信任,营造警民互动、有利于公安工作、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舆论环境。二是提升服务能力。人民警察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争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公安机关依托互联网络,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开放的网上服务窗口,整合相关警种的对外服务资源,细化、完善户籍管理、流动人口管理、出入境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互联网管理、技防管理等对外服务工作的网上办事流程,实现群众咨询、投诉、举报、建议等非紧急警务的24小时网上受理、查询和处臵,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外服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方便人民群众,构建更加和谐的警民关系。
二、制约我局信息化应用的主要因素
多年来,我局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机制建设、人员教育培训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我局当前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与信息化工作的巨大投入和预期目标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制约信息化应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应用缺乏有效的组织协调。所谓综合应用,是指大型综合性应用项目的推广应用和现有信息资源的整合、挖潜、分析及研判等深层次的拓展应用。对于有特定业务属性的信息化项目,其推广应用由相应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主体明确,责任明晰。但对于综合类应用,我局至今仍未建立起相应的协调机制,没有明确的责任单位,缺乏专业的策略研究,也缺少必要的督促指导和绩效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应用成效的充分发挥。
(二)民警素质仍不能很好地适应需要。一方面,少数民警信息化意识还不强。有的看不到新时期公安工作信息化的现实必要性和历史必然性;有的将信息化等同于简单的硬件投入,看不透信息化与公安工作机制变革的本质联系;有的对信息化实践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准备不足,存在畏难或盲目乐观等不良情绪。另一方面,在去年全省信息化应用技能抽查考核当中少数民警的信息化应用技能还不能达标。
(三)应用基础存在诸多薄弱环节。一是基础数据质量问题。2008年信息采集“百日会战”以来,各单位采集录入的基础数据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从后续的抽查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应该采集的基础信息没有完全采集上来,有些信息录入不规范、更新不及时,还有部分数据存在弄虚作假现象,无法确保数据完整、准确、鲜活。二是系统整合与资源共享问题。不同时期、不同部门建设的信息系统在设计理念、技术路线、规范标准上不统一,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困难。这些存在问题近年来虽然有所改善,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努力。三是系统的功能性、实用性问题。有的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多年,设备、技术或者设计理念已经落后,不符合当前业务工作的实际;有的系统运行不稳定、响应速度慢、功能不完善、操作不方便;有的考虑纵向业务管理多,考虑基层的应用需求少等等,需要进行适应性改造。四是网络承载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还存在隐忧,如去年就曾因为过载等原因导致警综等系统的短时瘫痪,需要不断改善。
(四)应用层次仍显肤浅和单一。一是目前的应用更多停留在信息传递、查询统计、自动比对等简单应用上,通过对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研判以更好地指导各单位合理使用警力、精确打击、科学防范等深层次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二是少数实战应用项目缺乏应用广度和深度,潜在的应用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治安视频监控系统、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移动警务系统等等。三是部分单位在推广应用信息化手段的同时,不能及时对传统工作模式进行改进,墨守成规,坚持“网上网下”两条腿走路,造成“双重劳动”,如基层民警反映强烈的警综系统笔录问题、部分业务数据的统计报表问题、行政公文的审批存档问题等等。四是针对基层工作量身打造的实用、好用工作平台相对缺乏,现有信息化手段对基层民警本职工作的帮助作用不大,数据重复录入问题突出。
(五)应用机制缺少突破和创新。一是没有建立信息化应用绩效考核机制,对信息化应用成效缺乏科学的评估、合理的激励。二是保障数据鲜活完整的长效机制不健全。数据是信息化的基础,没有数据,信息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数据的采集是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不是单靠一两次会战就能够彻底解决的,必须有完善的长效机制予以保证。三是以信息化为依托的新型警务机制建设鲜有突破。信息化有自身的运作规律,其作用于警务工作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叠加。只有流转规范、程序简捷的业务工作流程,才能实现与信息化手段的有机融合。因此,警务工作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警务工作规范化的过程,是一个警务工作流程重组和再造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传统警务运作机制改革创新的过程。大多数同志对此认识不到位,缺乏警务信息化机制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全面深化信息化应用的具体措施
信息化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全面深化信息化应用,要求我们站在公安工作改革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四走出四谋划”,从组织协调、教育培训、基础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全面入手,进一步提高认识、创新思维,人人参与、科学推进。
(一)强化金盾办的职能作用,加强信息化应用的组织协调。明确金盾办在信息化应用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金盾办的统筹协调职能。一是加强信息化应用工作的整体协调。从组织协调、策略研究、人员培训、基础建设、运行保障、督促指导、考核评估等方面,研究制定信息化应用工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组织有序、推进有方。二是加强信息化应用的策略研究。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工作重点,分别从相关业务部门和专业技术部门抽调专门力量,组织专职推广应用小组深入应用一线,及时跟进项目推广进度,掌握项目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协调、督促研发单位及时跟进修改完善。同时,加强对信息化手段拓展应用方式、方法的研究,总结和及时推广先进的应用经验,促进民警实战应用能力的普遍提升。三是加强对应用成效的考核评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浓烈的信息化应用氛围。此外,还应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三定”工作,进一步厘清各部门信息化工作的职能定位,特别是当前存在业务交叉的部分信息化工作,如治安视频监控系统等技防项目的建设管理职能问题等等,在明晰职责的基础上,促进各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二)强化教育培训,推动全警信息化意识进一步提高。认真学习并深刻领会全国公安厅局长(南京)会议、全国公安“金盾工程”二期建设等会议精神,准确掌握公安部、省公安厅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方向,完善我局的贯彻落实措施,进一步增强全警信息化意识。进一步强化全警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
(三)完善应用基础,增强保障能力。从当前形势看,未来一段时间内大规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既不现实、也没必要。未来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将以优化、完善、拓展、提高为主基调。一是加强信息中心等运行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中心承载能力、网络容错能力和安全管理水平,确保业务系统安全、稳定、高效运行。二是深入推进系统和资源整合共享。重点围绕指挥中心平台、情报信息平台、警务综合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加快推进系统整合,切实解决信息系统适用性和数据关联共享等问题,丰富其应用功能,提高其实战应用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治安视频监控系统、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移动警务系统等实战应用型项目建设,进一步丰富基层单位和一线民警的实战应用手段。四是继续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主动将我局的信息化工作融合到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中和谐推进,一方面促进我局信息资源应用效益的进一步发挥,回馈党委政府、反哺社会,另一方面进一步整合社会信息资源,丰富我们的数据库,夯实我们的信息化应用基础。
(四)深化重点项目或领域的应用,切实提高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实战应用效能。一是深化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对系统实施必要的智能化、功能性改造,增强系统的实战应用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应用机制,拓展应用范围,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应有的实战应用效能。二是深化警务综合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信息系统的应用,逐步将非涉密的手工业务、纸质信息全部实现网络传递和计算机辅助处理。三是深化综合查询、综合比对查控、卡口查控等系统应用,总结一批简单实用的网上技战法在实战单位推广,不断提高民警的网上作战水平。四是深化情报分析的信息化应用,加强对各类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分析研判,既服务于决策指挥,又服务于个案侦破,推动公安工作向主动、精确、科学、高效的现代警务模式转变。
(五)积极创新,大胆变革,推动警务信息化机制建设实现新突破。一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在“三基”工程信息化量化考核的基础上,制定对各单位、各警种信息化工作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全面落实考核措施,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增强民警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建立信息采集和数据维护长效机制。总结提炼信息采集“百日会战”工作经验,将信息采集与民警的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减轻基层民警的工作负担,让基层民警真正成为信息化工作直接的最大的受益者,推动高标准信息采集工作的常态化。三是健全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机制。在确保信息安全和核心数据完整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开放查询权限,打破警种条块限制,提高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四是创新网上便民利民服务新机制。依托互联网门户网站建立网上服务窗口,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户政、车管、出入境、消防等业务,整合、移植到统一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上,实行咨询、申请、办理、告知等环节的全程网上流转,开辟便民利民服务的新阵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第三篇:《公安信息化应用》
《公安信息化应用》课程考查方案
考核方式:
(一)形式:课程论文
(二)题目:与公安信息化应用有关,参考但不限于下面的论题,• 公安信息化的建设与应用 • 公安信息网的网络基础设施 • 公安信息网的安全保障体系 • 公安信息网信息搜索与查询 • 警务地理信息平台 • 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 • 网上战法
(三)要求
• 阐述自己的应用体会
• 字迹工整,格式规范,整洁美观
• 重点突出、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条分缕析 • 标注引用出处 • 字数2000-3000字
• 参考:课件、期刊文献、公安网等
(四)时间要求
• 2011年12月23日前学习委员收齐交老师
(五)有下列问题,将视为“不及格”
• 字数少于1800字 • 主要观点、论据、陈述雷同的 • 照搬、照抄、剽窃他人论文的
(六)其他
• 论文用纸为A4打印纸。
(七)论文格式
• 论文题目
• 区队、学号、姓名,论文完成时间 • 摘要 • 关键字 • 论文正文
• 引言(前言)• 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资料
第四篇:浅析公安信息化建设及应用
加快实施科技强警战略是实现公安工作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迅速更新的现代经济社会,科技化、信息化是检验一个组织有没有战斗力的重要标准。近一年来,**县公安局在党委班子的领导下,抓住机遇,强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在网络建设、网上办公、网上执法、通信设备、信息培训及应用、硬件投入、规范化管
理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下面,结合我局推进信息化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公安信息化建设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笔者认为,公安事业要有更快更新的发展,必须要有公安信息化作支撑,特别是在加强刑事技术、网侦技术和视频监控技术等侦查破案支柱建设上要有新突破。当前,公安事业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决定了我们必须用公安信息化来破解。一个是警力严重不足问题。信息化是解决警力不足的现实之路,我们能够向信息化要警力、要素质、要战斗力。另一个是经费严重不足问题。公安事业发展与经费瓶颈制约的矛盾相对突出并将长期存在,这就决定了必须探索实践低投入高产出,省力、省钱又省时的办法。信息化是解决经费不足的现实之路。过去,我们因为受信息化建设不足的制约,在案件线索摸排、追缉逃犯等方面,往往使用“人海”战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还不好。有了信息化,我们就能在网上串并案,就能在网上直接破案,就能在网上追逃,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极大增强警务效能。想控制治安、压制刑案,只有走信息化强警之路,把公安工作信息化置于优先发展地位。
二、公安信息化建设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因素是信息拥有量的多少和质的高低。有了畅通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宽阔的信息基础平台,还必须有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支撑。具体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广辟信息来源。围绕公安基础工作,要以广大民警为骨干,以协警、信息员、隐蔽力量、社会群众为有力帮手,将信息收集触角延伸至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要瞄准突出治安问题和薄弱环节,围绕重点人、地、事、物、组织等要求,扎实开展人口管理、重点部位控制、社区治安防范、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基层创安等工作,从中获取第一手的、全面准确的公安基础业务信息。同时,将可被我采集、能为我所用的社会信息纳入采录范围,努力构建以公安信息为主、社会信息为辅的综合信息库、二是严把信息质量。全面规范信息的采录工作,加强信息数据的规范化管理,抓紧界定信息内涵,强化信息收集时效,统一信息采集项目、录入要求、操作流程和数据格式。特别是对一些公安实战中作用突出的信息,如指纹信息、现场勘查信息、案件信息、高危人群信息等,要分类建立健全信息采录运行机制,坚持数量、质量和时效并重,落实岗位采集责任,切实把好关、三是加强信息维护。丰富高质的信息是基础,统一严格的管理是关键。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的利用价值,确保信息的安全可靠,必须建立严格、规范的网上信息日常维护制度,落实“谁主办、谁采录、谁维护”责任,努力为实战提供有力保障、四是实现信息共享。突破传统模式下警种之间、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将现有分散的各类业务信息系统有机整合,实现互联互通,实时共享,提升应用效益。
三、民警信息化素质是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保证。公安信息化讲求的是规模效益,既体现在信息数量上,也体现在应用群体上。只有信息警务理念和信息作战方式为每一位民警所接受、所掌握,每一位民警都成为信息警务的参与者、受益者,公安信息化才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高度重视民警信息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扩大信息化应用群体。一方面,大力培养和引进急需的科技专业人才、高层次人才,切实优化人才政策,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建立一套灵活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另一方面,要鼓励广大民警学信息科技,用信息技术,把信息应用技能培训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实现应用主体的最广泛性。具体要做到:对所有的45岁以下民警开展信息化应用培训,同时要制定刚性要求,开展好全员计算机培训。让每个民警都能做到“会打字、会录入、会查询、会安全维护、会本岗位业务系统使用”,养成“上班先开机,工作必上网”的习惯,逐步形成“文件网上走、案件网上办、台帐网上建、绩效网上考”的新格局。实现“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应用、全警共享”,形成人人重视信息、人人应用信息的良好氛围,把信息转化为警力、转化为效率、转化为战斗力,实现信息资源在公安工作中的有效利用。真正叫响“不懂计算机的领导将丧失指挥权,不懂计算机的民警将丧失工作岗位”的口号。
第五篇:公安信息化
关于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王学磊
(湖南警察学院公安三大队侦查02区队090103020004)
摘要:当前,世界正从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面对这种迅速发展的形势,公安机关必须正确认识公安信息化建设的体系结构和发展趋势,及时发现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全力推进公安信息化体系建设。
关键词:公安信息化 体系结构 发展趋势 存在问题 措施
当今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就是信息化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起作用和重要性日渐突出,搞好公安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都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发挥基层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公安信息化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公安信息化要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各级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从建设层面讲,需要有清晰的需求、强劲的投入和广泛、深入的应用。我们讲在信息化建设中应用是“灵魂”,不仅仅因为“应用”是目的性的,而且,应用的成效刺激了新的需求,带动了新的投入。基层正是公安信息化的应用主体。他们最贴近实战,对各类信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他们是公安业务的具体承办者,对信息化业务需求有较清醒的了解;他们是各类信息系统的直接使用者,对信息系统的效能拥有权威的发言权。因此,公安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动力既来自上层,也来自基层。如何发挥基层,特别是一线民警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信息化规划和建设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公安信息化建设不同于其他科技建设。当信息系统从数据采集系统向工作系统发展时,它事实上已成为工作理念、工作模式的载体,信息化应用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用者所处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及使用者所在部门(单位)的工作模式。因此,在公安信息化的整体框架中为基层留下施展空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不少基层单位之所以能在信息化中获益,与他们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主地决定信息应用模式不无关系。由于信息化是工作理念、工作模式的技术实现,而工作理念、工作模式将因地因时而变,因此,信息化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需要各级公安机关去消化。基层处在实战一线,对于信息化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他们具有比上级公安机关更强的适应和消化能力。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解决以信息化促进业务规范、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形成大地域范围的信息化作战机制等关键性问题,同时,也要解决大一统建设带来的系统在特定的地域范围或特定的时间范围内水土不服、适应性差、灵活应用的空间小等问题。
二、充分落实准确定位与把握公安基层实战部门公安信息化进程与发展方向 作为公安机关的基层一线实战部门,面临的是最前沿的警务动态与形势,从它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来讲,如何努力推动公安信息化建设向更实用实效与实战性以及更高层次的突破与发展,从而引领、助推公安工作,准确定位与把握公安基层实战部门公安信息化进程与发展方向,找准矛盾关键,缩小差距,明确对策与思路,堪称当下紧要之务,同时也是对未来公安工作建设长远的一
种战略性思辨。
在当今国家法治化、社会信息化、治安动态化的大背景下,基层实战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把信息技术与公安业务工作相融合,突破传统的警务理念、模式与方法,建设与打造适合于时代需求与现实需要的公安信息化警务体制与模式,这样才能占得先机、赢得主动,提高公安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基层派出所可以说最前沿的公安一线部门,最贴近社会治安面,是治安案件与刑事案件的案发的最前沿区域,而且各项警务工作直面群众百姓。因此,它的信息化建设方向必须要面向应用,凸出实战性能,不仅要前沿化,使科技水平跟上时代的节奏,而且还要略超于社会普遍,并将未来走向定位于高层次、高水平、高端位,才能打得赢,战得胜。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升级,公安基层一线实战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也要不断升级与维护,凸显时效性,跟上时代的要求。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等计算机信息网络的联通使各类信息源源不断为各项警务工作服务,提高基础工作中的刑侦、治安、人口管理、稳定信息等源头信息的质量,提升基础工作水平,讲究信息的更新速度,针对日常工作中获取的信息,及时在相应的警务平台进行数据更新,提高信息联网、编辑、存储、分类、分析的应用能力。建立情报信息资源大平台,有效实现共享交流,对社会治安信息掌控快速化与前沿化,对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判分析准确化,高速与高效地进行反馈和应用。
它的建立要符合地域特点与实际,针对辖区的地域实际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化建设。以市内经济繁华的地段辖区为例,如火车站、商业区、商品集贸地等,它的一线单位信息化建设就要针对治安秩序不好、案件易发地段加强科技投入,建好信息化监控措施,建立完善的信息情报网络与信息分析研判平台,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手段获取情况、信息、资料,并应用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准确把握社会治安的发展变化规律、特点和走向,实现警务集约化、信息化。在信息预警方面,全面掌握影响社会稳定、社会治安的深层次、预警性和内幕性的情报信息,真正做到他动我知,准确预警,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在信息导侦方面,提高精确打击能力,依托公安信息网的优势,不断健全完善常住人口信息、暂住人口信息、刑事及治安案件信息、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等公安应用系统,形成覆盖公安工作的相对比较完备的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有针对性地加强刑事特情、刑嫌调控、阵地控制工作,多层次、多渠道地拓宽情报信息的来源,并切实加强情报信息的应用转化,及时获取和固定准确充分的证据,从而实施精确打击。在信息防控方面,提高提前预防能力,通过对一个时间段、一个地区发案数、警情数的定量研判分析,确定案件的高发时段和区域,采取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等适应动态治安特点的勤务模式,使防范工作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使警力投向投量更加精确。以全局性战略眼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针对性地采取“打、防、管、控、破”措施,先发制敌,快速反应,以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控制复杂的局势局面。
还有就是它的人才需求,要以实际应用能力为立足点,进行培养与培训信息化人才。进行科技建警,科学培训,强化实效与应用,使身在一线的干警能够适应前沿动态,掌握实战信息化技能,向专业化、高层次、实战应用方向培训。并结合实践工作,干中学、学为用,坚持把理论知识和业务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先基本后应用,使技术与战术有效结合,并随时调整思路,不断更新创新,促进协调发展、取得实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并建立相应的机制体系,进行检查与考核,以考促练,以练促用,有力保证它的实施与进行。
三、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深化公安信息化建设,应紧密结合公安实践,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思想认识、实践创新、服务实战、惠及民生等方面敢于突破瓶颈,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取得新成绩。
(一)解放思想,突破传统认识瓶颈。公安机关在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在解决思想、统一认识上下功夫,把广大民警的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传统理念、传统思维、传统方法中解放出来,以与时俱进的魄力和改革创新的勇气,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对公安工作的必然要求。二是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公安机关战斗力的有效途径。三是要充分认识到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公安
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精心规划,突破常规工作瓶颈。公安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超常谋略,精心规划。一是要坚持深入基层广泛调研,切实了解和掌握本地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实战需求,明确建设的总体思路、工作重点、发展方向和预期目标。二是要建立信息化日常运行工作机制,把信息采集、传递、整理、维护、应用、研判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以及各部门的职责任务,通过制度予以规范,使信息化工作成为经常性基础工作。三是要完善各项运行管理制度,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增强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信息系统正常安全运行。四是要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和帮助,把公安信息系统建设的各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制定相关标准予以保障。五是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对广大民警的计算机操作、信息系统应用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紧紧围绕实战需要,把信息化培训作为“三个必训”的重要内容,加快建立以实战应用为核心的培训机制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多层次培训,切实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来保证民警信息技能素质的跟进,以有效适应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需要。
(三)改革创新,突破常规运作瓶颈。公安信息化建设,实质上是公安工作手段建设,但是它绝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手段建设,而是顺应信息化时代应运而生的。一是信息化建设要着力推进警务工作手段的变革。要根据信息时代违法犯罪的规律特点和发展趋向,创新建设管理治安、打击犯罪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打击防控的科技含量。二是信息化建设应着力推进警务运行模式的创新。三是信息化建设应着力推进警务管理效率的提升。公安信息化建设,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和效能。要充分发挥科技手段作用,充分抓住信息化建设的有利契机,科学整合警务资源,改革优化警务流程,实现警务效能的最大化。
(四)高效应用,突破热建冷用瓶颈。信息化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和价值所在,不是在公安工作中一般意义的使用或运用。公安机关要把信息化应用置于突出位置,努力把建设成果转化为现实战斗力。一是要倡导全警参与,牢固树立应用意识。二是要加强总结提炼,提高应用能力。各级公安机关要主动搭建各种平台和载体,全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化应用练兵和竞赛活动,充分发挥以点带面、引领实战的作用,不断增强全体民警的应用能力。三是要注重成果转化,增强应用实效。四是注重优化整合资源和协同作战相结合。五是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强信息应用软件研发,实现由信息化手段重点服务破案追逃,向服务公安基础工作、队伍管理教育等全方位转变,不断拓展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五)科学管理,突破机械管理瓶颈。高水平管理是信息化应用高效率的根本保障。公安机关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有序规范。
一是要建立信息化三级管理体系,切实提高各警种部门的信息应用和安全维护水平。二是要加强工作规范建设。要从建立完善岗位职责等规章制度入手,建立一整套信息化运行管理、信息服务、勤务保障等工作规范,全力确保网络畅通高速、系统运行稳定、数据存储安全,切实发挥服务实战的最大功效。三是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立足内部挖潜,把有信息化应用技能专长的民警纳入人才库管理培养,加大信息化人才库建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