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民政——河北省定兴县民政局发展纪实2011
建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民政——河北省定兴县民政局发展纪实2011-12-23 16:27:14本站原创文/本刊记者 邢章萍【字体:大 中 小】共有 48 人关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河北省定兴县民政局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切实有效地采取措施,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在推进民政管理和改善民生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今年6月,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五院合一”的河北省定兴县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投入使用,这一举措使得全县五保老人、孤老优抚对象和社会老人集中供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这只是河北省定兴县推进民政工作、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众多措施中的一项。
为了推进民政工作,定兴县民政局面对困难群体多、人口老龄化增多的压力,迎难而上,真抓实干,为广大群众解决了实际难题,做出了一番成绩。
践行“亲民爱民” 积极为民排忧解难
据了解,目前,定兴县享受低保人数为13046人,占总人口的2.3%;五保对象431人;2010年发放低保金1790万元、五保供养金95万元、医疗救助金300万元、孤儿基本生活费8万元、社会救助金100余万元。这得益于近年来,定兴县民政局想困难群众之所想、急困难群众之所急、帮困难群众之所需,积极主动为民排忧解难。
不断改进救助工作形式,切实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效率。为了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效率,民政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10年,定兴县民政局印发了《定兴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文件,明确了县、乡、村的职责分工,建立了低保动态管理和低保档案管理制度,这一制度还被保定市作为成功经验进行了推广;创新实施了“四个结合”的“送温暖、献爱心”节日救助新模式;同时,民政局加大了城乡低保工作宣传力度,联合县电视台拍摄低保政策宣传片,做到了政策公开、办事程序公开、保障对象公开、保障金发放结果公开,全程接受社会的监督。
大力发展民政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敬老爱老社会氛围。针对全县老龄化程度比较突出的特点,民政局以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为目标,全力打造定兴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方面,“五院合一”的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已于6月投入使用,另一方面,城区居家养老便民服务热线已经开通,登记在册加盟的企业有1000余家,入网老人3000余人,为鼓励老年人积极入网,民政局还筹措资金2万元为农村重点优抚对象和五保低保老人进行了入网补贴。
加快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建设有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为了加快定兴县双拥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的进程,定兴县先后出台了《定兴县双拥工作委员会及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表》、《成员单位考核考评办法》、《县委议军会议制度》、《成员单位述职制度》和《军地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文件。为进一步推进军民融合,定兴县民政局还采取了“三个提升”的措施。
一是提升双拥共建工作水平。近年来,定兴县民政局共妥善安置转业干部29人,解决随军家属就业18人,子女入托63人,并对现役军人子女升学给予照顾。而部队则把定兴视为他们的第二故乡,经常为县、乡、村承担急、难、险、硬任务。北塘路就是军民情深的见证,因为这条路是县委、县政府和96620部队共同投资350万元修筑的。二是提升优抚工作水平。民政局在全面落实优抚对象各项政策,完善优待抚恤自然增长机制,努力提高优抚对象生活、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综合保障水平,全面落实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出资10万元,为优抚对象建造住房36间,解决了优抚对象居住难问题。三是提升安置工作水平。在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大力支持配合下,民政局圆满地完成了安置任务,确保了退伍军人
第一次就业和自谋职业。近两年来,已有48家单位和企业积极主动接收退伍军人。
定兴县民政局也因此被全国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国家民政部授予“爱心献功臣行动”先进县,并且连续三年被市局评为先进单位。
完善民政工作机制 改善民生良好环境
规范管理,制度先行。近年来,定兴县在民政工作中加强了制度建设,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如《定兴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定兴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定兴县城乡医疗救助实施细则》、《定兴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定兴县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利企业规范化管理的通知》、《定兴县民政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救灾工作的通知》等等。
机制的完善,增强了民政局干部职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在定兴民政工作中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在实际工作中,对群众最关心的如城乡低保、五保,村村建立公示栏,把相关政策与享受人员名单、标准常年进行公示,随时接受群众监督;涉及到现金发放的如城乡低保金、五保金、优抚对象定补的由银行发放,由民政代发的如临时救济、医疗救助实行个人凭身份证直接到民政局领取,自己不能来的凭代领人和领款人两人的身份证领取;由乡镇代放的如救灾款由乡镇财政所的人员到民政局办理相关手续。这些举措,确保了民政专项经费的专款专用、安全运行,切实发挥了民政在民生保障上的兜底作用。
加强民政队伍建设 夯实民生保障基础
为了推进民生建设,定兴县民政局始终坚持一手抓业务建设、一手抓机关建设,将民政队伍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全面提升民政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夯实了民政队伍履职尽责基础。
倡导“四学”、“五讲”,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为了提升局党组班子解决自身问题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民政局在强化“四学”上下功夫、在倡导“五讲”上求长效,全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形成了干事创业的和谐氛围。
坚持“共产党员先锋岗”引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共产党员先锋岗”的开展,使得民政局陆续涌现出了婚姻登记“情系新人、爱满四方”、城乡低保“阳光服务”、地名“规范化”建设等精品民政、高效民政。
优化管理模式,提升为民工作效率。为了提升为民工作效率,民政局积极推行规范化管理、绩效考核的管理模式,科室岗位职责、守则和科室办事工作流程上墙,促进了全局机关作风的新转变,打造了一支作风硬、业务精,善于落实、重视创新,勇挑重任、能克难关的干部职工队伍。
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实现“到2011年底,4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在建社会养老机构3家,形成‘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补充,机构养老为骨干’的全方位、立体式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不会是一句空话。
第二篇:胶南市民政局大力加强服务型民政建设
胶南市民政局大力加强服务型民政建设
胶南市民政局按照建设服务型民政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勇争一流”主题实践活动和软环境建设,精心打造“民生为重、政暖万家”服务品牌,各项民政业务稳步推进,在保障和服务民生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加强软环境建设。为确保民政依法行政,局党委提出了“权限法定化、职责明晰法、程序合法化、行为规范化”的执法工作总要求,把依法行政的重点放在抓制度、抓规范运作上,着力建立健全执法制度体系。一是建立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全面规范依法行政工作。将负责主管执行和协助执行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职责具体分解,落实到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并把依法行政考核作为民政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进行考核。二是健全政务公开制度,实施“阳光工程”,杜绝“暗箱操作”。建立和完善了政务公开制度,将工作职责、办事依据、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办事纪律等上墙公开,并为每名民政干部制作了胸卡,设立了党员示范岗,使广大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实现与基层同心,与群众连心,营造文明、热情、周到的民政服务环境,掀起热情服务、主动服务、积极服务的热潮。三是严格执行服务制度,提高为民服务质量。实行首问责任制,要求民政干部对前来办事的群众要热情接待,认真办理群众诉求事项。群众诉求事项不属于本科室业务范围的,要负责将其引导到相关业务科室办理。群众诉求符合政策规定的及时办理,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耐心做好政策解释工作。向社会聘请10名社会监督员,“开门评局”,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坚决做到有案必查,有查必清,查实必处。四是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按照政务提速的要求,以及简化、高效、便民的原则,重新对办事程序、承诺时限、收费标准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调整了审批项目的工作时限,提高了行政审批的效率。
二是扎实开展“带问题进乡,送温暖入户”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困难群众,就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并把群众最关心的民政惠民政策进行梳理,印制了明白纸,公示在村政务公开栏内,发到群众手中,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余张,共走访慰问低保户、五保户、老党员、孤儿、困难职工等各类困难群众3万余户,发放明白纸5000张,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及时了解民政惠民政策,既摸清了基层底数,为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依据。抽调精干人员,共同组成了民政系统对后进村、后进党支部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对我局帮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帮扶活动。落实帮扶资金10万元。
三是注重制度建设。制定下发了《关于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由每人每月260元提高到300元。制定了《胶南市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运行办法》、《关于实施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运行补助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敬老院运行机制不健全、运转经费不足的问题;落实了孤儿补贴政策,为每名孤儿每月发放1100 元低保资金和补助资金;制定下发了《胶南市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建立起城乡一体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出台了《胶南市参战参试退役人员门诊补助办法》,为346名优抚对象报销住院补助费88万元;出台了《胶南市“三老”优抚对象轮流休养办法》,在市光荣院成立了优抚对象休养中心,对全市14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伤残军人、老复员军人、老烈属分期分批进行轮流休养。
四是注重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水平,对颁证厅及周围服务窗口环境进行了改进,重新装饰了颁证厅及周边窗口,营造了喜庆氛围;加强殡葬管理工作的服务规范建设,设立监督台,公开收费标准,接受群众监督。对全院内的环境进行了改造和修缮,调整了办公、生活和活动场所,殡仪馆的整体形象有了较大的改观。老年公寓在抓好老党员、老优抚对象、残疾人供养的同时,加强了社会老人的入住工作,提高了床位利用率。同时注重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开工建设老年公寓三期工程的两座公寓楼,对公寓进行了全面的整修、绿化,扩建了公寓卫生室和超市。加强对护理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了养老服务水平。对老党员、老优抚对象集中供养的做法被《解放军报内参》刊载。
五是注重创新建设。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制度,扩大了救助对象和救助病种范围,取消低保家庭救助起伏线,统一并提高救助比例、救助封顶线,加大特殊病种和特殊人员的救助力度,解决了过去城乡救助对象范围不统一、救助病重范围窄、救助比例低等问题,真正实现了城乡统筹兼顾 和协调发展;从今年1月份开始,我们为每名孤儿每月发放1100元低保资金和补助资金,有效地解决了孤儿的生活问题;为体现党和政府的对革命功臣的关爱,让他们共享我市社会发展成果,我们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对全市14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伤残军人、老复员军人、老烈属等“三老”优抚对象,利用两年的时间分期分批进行轮流休养。此举开创了全国优抚对象集中疗养的先河,先后被近20家新闻媒体报道;自身建设抓得比较紧,局党委被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通过寻标对标,确定了“学龙口、赶荣城、超文登”的三年追赶目标。加强了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工作,民主氛围得到进一步强化。
(民政局办公室 孙学峰)
通联:胶南市大连路187号民政局办公室 孙学峰 电话:0532-85165772 *** 4
第三篇:河北省津龙公司发展纪实
河北津龙公司发展纪实
河北津龙公司始建于1998年,是一家集生猪养殖、饲料生产、生猪屠宰、肉牛、奶牛养殖、农业种植于一体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总资产2.3亿元,拥有固定员工380人、季节性临时工60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80多人。公司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产业化经营和规模发展,致力于发展循环农业,实现了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生态种植的有机统一,走出了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公司先后获得农业部粮食生产大户标兵、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单位、河北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河北省生猪储备基地、河北省重点种猪场、河北省畜牧标准化示范区和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公司创建伊始,就坚持用工业的思路经营农业,牢固树立了生态化、循环化、规模化、品牌化、科技化五大理念。一是生态化理念。以打造有机食品为目标,大力推行标准化建设,先后建立了生猪、猪肉、蔬菜等三个有机食品基地,并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二是循环化理念。公司以沼气工程为核心,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变废为宝,生产沼气、沼渣、沼液,进而进行沼气发电和有机肥生产,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保证了农业有机种植用肥,还实现了能源的再生利用,达到了污染的零排放,形成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农业种植(粮食)—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猪肉制品深加工—销售,农业种植(饲草、秸秆)—肉牛、1肉驴、奶牛养殖—销售,养殖(粪污)—沼气处理利用—沼渣沼液—有机肥—农业种植等多条循环链,循环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三是规模化理念。近年来,津龙公司不断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本着让利于农的原则,早在2006年就开始了土地流转工作,以高额的租金从周边村农户手中租赁批量土地开展规模化种植,既使公司取得了效益,又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目前,土地流转面积已达1.8万亩,惠及13个村的2000多个农户。四是品牌化理念。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做大做强做名产品品牌,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名优产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景馨”牌猪肉荣获省级名牌产品称号,正在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五是科技化理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公司先后与中国农大、河北农大、山东农科院、河北农科院、河北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十几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2003年起多次承担省市科研课题,参加国家级课题研究。几年来,取得了“无公害生猪饲养关键技术”、“规模化猪场节能、环保、生态技术体系研究”、“规模化猪场节能减排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多项科学技术成果,并多次获得市科技进步奖。还参加了“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国家农业循环经济项目”等课题研究,建立了“景县无公害商品猪科技传播站”,积极搭建了生猪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依托这些平台推动实用科技成果尽快转化。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使养猪成本降低了40%,成活率平均提高5%,每头猪直接增加经济效益63元,年增加效益500多万元,促进了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中国农大、河北农大将该公司定为教学科研实验基地,每年派送大批学生来我公司实习。山东寿光多家种植大户在我公司进行蔬菜种
植科研工作。公司还多次承担省市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
围绕打造冀东南最大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农业旅游休闲区、农技科普培训区,公司确立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努力打造“五个经营板块”。一是种植板块。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实施小麦、玉米育种和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进一步提高的种植效益。目前,园区粮食总产达到1.3万吨,小麦、玉米育种面积2000亩,牧草面积4000亩,果树300亩,设施蔬菜面积800亩。3000吨蔬菜储存库1个。同时,投资800多万元建设智能大棚2个。二是养殖板块。将生猪养殖作为公司养殖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做大做强,公司实行分区生产,建有种猪舍、产仔舍、仔猪舍、育肥舍,采用阶段分区饲养模式,实行全进全出,便于疫病防控与净化。主要饲养品种为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目前公司能繁母猪存栏4800头,年出栏育肥猪95000头,向市场供应二元种猪20000头。公司严格实施标准化生产,特别注重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使用,确保了食品安全。为解决快速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通过不断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提升卫生检疫标准等措施,肉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确保生产出来的都是“合格肉、放心肉”。在积极发展生猪养殖的同时,还大力发展奶牛养殖,奶牛饲养品种为中国荷斯坦,存栏2800头,建有两个高标准奶厅,实现机械化挤奶、封闭冷链运输,奶牛单产在8吨以上,乳蛋白、乳脂等指标高于行业标准,鲜乳销往蒙牛。为保证产品质量,本场进行了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实行全日粮混合饲喂(TMR),并通过使用优质冻精、性控冻精、奶牛胚胎移植等技术,保持核心
群的稳定。该公司还建有3000头的肉牛养殖基地,主要饲养品种有草原红牛、鲁西黄牛,利用西门塔尔、利木赞、夏洛来等国外优质肉牛品种精液进行杂交改良,生产育肥牛和保护地方品种资源,年出栏肉牛2400头。该公司建有优质牧草基地3000亩,秸秆作物10000多亩,购置20多套大型牧草收获机械,保证了优质饲草供应。另外肉驴及家禽养殖,并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年出栏肉驴800头。三是食品深加工板块。进一步延伸养殖链条,大力发展屠宰加工业,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效益。目前,公司建有两条国内一流水平的生猪屠宰加工流水生产线,年屠宰加工生猪10万头,冷储5000吨,是河北省定点屠宰企业。四是沼气发电板块。为加快循环农业发展,致力于循环农业的发展,本着“取之自然,回报社会”的原则,生产沼气、沼渣、沼液,进而进行发电和有机肥生产,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保证了农业有机种植用肥,还实现了能源的再生利用,实现了企业节能减排,形成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良性循环。以沼气工程为核心,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变废为宝,处理粪污49万吨,产生沼渣1.8万吨、沼液9.5万吨,年产沼气620万立方米,可发电1042万千瓦时,年减排COD1372吨、氨氮122.5吨,避免了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和有害微生物传染疾病的发生;年利用沼渣、沼液做为有机肥,促进了无公害绿色蔬菜、果品、粮食生产的发展;无公害粮食又促进了无公害猪肉的生产,保证了农产品安全生产。每年节约生产生活用电、肥料等成本1000余万元。五是饲料加工板块。主要生产浓缩饲料和配合饲料,年可加工浓缩料5000吨,配合饲料6万吨。
规模化、产业化和循环经济模式,使企业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三丰收”。一是经济效益方面,2012年,公司总产值达到4.36亿元。资源循环利用,机械化、科学化耕种,产品加工增值,每年累计可提高农业效益1000多万元。二是生态效益方面。通过对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COD排放量由处理前的318吨,降到了现在的102吨,避免了有害气体对环境的污染和有害微生物传染疾病的发生;通过沼液循环利用,年可节水4万多吨。沼渣有机肥的施用,促进了无公害绿色蔬菜、果品、粮食生产的发展,无公害绿色粮食又促进了无公害绿色猪肉的生产。用沼气供热,节省了大量的煤炭,减少了资源消耗,降低了环境污染。同时,减少了的支出,增加了效益。用沼气做火焰消毒,消毒效果最彻底,并且减少了化学消毒药品的使用。三是社会效益方面。大规模的土地流转,把5000多个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实现再就业,带动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同时,随着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示范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目前,该公司先后举办市县级生猪养殖等专题培训班50多期,培训农民2000多人次。全县共有1200多个规模不等的养殖场(户)在津龙公司的带动下共同发展生态养殖。
第四篇:福利院争创全国民政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群众满意窗口”工作纪实
真情浇开幸福花
-----合水县社会福利院争创全国民政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
“群众满意窗口”工作纪实
解说词:在中国西部,甘肃省最东端,陇东黄土高原之上,坐落着一个美丽的县城,合水。
解说词:巍巍子午岭、悠悠马莲河、250万年前的黄河古象出土地、延继1600年的古石刻艺术之乡,古代中国高速公路秦直道横亘东西,陕甘宁红色革命根据地第一枪在这里打响。
解说词:2012年6月29日,民政部评选命名全国民政系统窗口单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群众满意窗口”、“优质服务品牌”和“优秀服务标兵”先进单位,合水县社会福利院获“群众满意窗口”和“全国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示范单位”殊荣。
解说词:合水县社会福利院始建于1997年10月。主要承担西华池、吉岘等十乡镇孤老、孤残、孤儿的集中供养以及城乡无依靠人员自费代养和流浪人员的救助任务,是一所管理完善,服务设施齐全,集老、幼、残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福利院。该院一直秉承“亲人般关爱,家一样温馨”的服务宗旨,坚持环境生态化、管理规范化、服务亲情化、经济多元化、生活多彩化的“五化”标准,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全力为五保老人打造了一个温馨家园。
解说词:***,是合水县福利院的第一任院长。同期声 介绍办院之初的情况(环境、人员)
解说词:***,家住**(家庭状况)。入住福利院成为他的必然选择。
根据县民政局的调研结果,到1997年底,全县需要入住福利院的人员达到了*。
解说词:慕生海,时任*.同期声 和县上领导咋么衔接、汇报,最后领导同意建院。解说词:县上采取争一点、省一点、挤一点、干一点的“四点精神”对福利院进行了改扩建,建成了二幢单面三层院民宿舍楼和一幢服务楼,建筑面积达到2700平方米,设立了健身房、娱乐室、阅览室等,每个院民都配备了专用柜子、沙发、桌椅、洗脸工具。
同期声
领导知道我们行动不便,给我们盘了土炕、卫生间,方便得很。
(现今的福利院院容院貌秩序井然,居住环境优雅舒适,集住宿、饮食、医疗、康复、娱乐、休闲、学习等为一体,使老年人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成为老年人安享晚年的温馨之家。画面,出一些老年人生活的同期声)
解说词:福利院始终遵循民政工作“上为政府排忧,下为百姓解愁”的服务宗旨,先后收养过孤儿、瘫痪病人、残疾人、盲聋哑人、优扶对象等各种类型人员。并且为这些收养人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个人档案,定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同时,还设置意见箱、意见薄,成立了院民委员会,坚持院务公开,重视老人和家属的意见,及时了解认真处理,随时接受院民和社会
月发放零花钱10元。院民伙食标准由原来每人130元提高到150元,每周制定食谱不重样,注重营养化、科学化,做出适合老人口味的饭菜,严格按照《食品法》的要求,对餐具勤洗、勤刷、勤消毒,杜绝腐烂变质食物进入食堂,使老人们吃的放心,吃的健康,满意率达到95%以上。实行餐具自己管理,定期消毒,避免了相互疾病传染,受到了院民的一致赞同。
同期声 取餐具、就餐场面,带现场声音 同期声 伙食情况(采访一位入住人员)
解说词:院里还设立了医疗保健室,保障五保老人的身体健康。农村医疗救助优先资助五保对象并帮他们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其医疗费支出达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起付线后,发生的医疗费用按一定比例实行合作医疗报销一部分,剩余部分大病救助予以全部报销,使五保老人小病不出院、大病有人管,全面提升了院民的生活质量。
(收养的“三无对象”,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导致他们的性格有许多不同常人之处,有的老人孤僻、自私、冷漠,有的老人敏感、多疑,为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服务,对工作人员的态度、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不要这些,举个具体例子。
解说词:对“三无”老人不仅要付出真挚的情感,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而且还要将心比心,理解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福利院的职工比谁都了解这句话的含义,他们用服务驱走了老人们心头的寒冰。
第五篇:以雷锋精神为动力 全力推进民政事业发展——民政局
以雷锋精神为动力 全力推进民政事业发展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49周年纪念日,四十多年来,雷锋精神鼓舞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进步、茁壮成长。为进一步学习和弘扬雷锋精神,在县委宣传部的号召下,我局组织全体人员积极开展‚学习雷锋‘钉子精神’,争做爱岗敬业的模范;学习雷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争做低碳生活的榜样;学习雷锋爱国主义精神,争做和谐屯留的建设者;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精神,争做为人民服务的表率‛主题活动。紧紧围绕县委宣传部的部署,我局采取‚一会五学三落实‛的措施,开展局内建设,组织各项活动,把雷锋精神落到实处,为屯留和谐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会‛即,开好一个座谈会,明确雷锋精神的内涵。3月2日下午,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在县光荣院会议室认真召开了学习雷锋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
一是认真学习了《雷锋日记选》,缅怀了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全面掌握了雷锋同志严于律已、孜孜以求的自我修养原则,深刻理解了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无私奉献的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二是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表示,在新时期,要继续发扬雷锋精神,学习他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那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业务,全面做好各项工作。
‚五学‛即,结合民政工作着重从五个方面学习雷锋精神。局党组要求全局同志们进一步增强学习雷锋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学雷锋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予以学习:
一是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足岗位,努力工作。
二是学习雷锋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三是学习雷锋志存高远,心胸宽阔。四是学习雷锋艰苦奋斗,厉行节约。五是学习雷锋帮贫济困,乐于助人。
要求大家在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雷锋精神,从本职工作做起,为构建和谐屯留作出积极贡献。
‚三落实‛即,从思想上、工作中、行动上予以落实。在思想上明确,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高尚精神文明的同义语,是先进文化的表征,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工作中做到,学习雷锋精神应当结合实际,把弘扬和实践雷锋精神与民政工作结合起来。在行动上践行,学习雷锋立足岗位,爱岗敬业,对待工作要夏天般的火热,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力争在自己的岗位上成为专家。同时也要学习雷锋同志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节约能源、节约纸张做起。
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1、进一步深化双拥工作,以‚3.5‛学雷锋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以‚学雷锋、促双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一是营造氛围 宣传到位。制作学雷锋条幅、标语、宣传册等。大力宣传助人为乐、扶贫帮困的雷锋精神,与县人武部、武警中队、消防队开展一系列的‚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把双拥工作与学雷锋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人人参与,大家争创的局面。二是内容丰富,活动到位。组织开展‚学雷锋‛服务系列活动。组织老年志愿者、部分低保户和部分优抚对象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联合双拥共建单位免费为居民进行法律咨询、健康咨询及清理卫生死角等活动。三是开展活动,效果到位。组织对重点优抚对象的走访活动。通过对重点优抚对象、下岗职工、低保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走访活动,进一步掌握他们工作生活中最直接、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能马上协调解决的现场办工,不能马上解决的向走访对象说明情况并安排专人负责逐步解决。
2、一是开展学雷锋扶贫帮困爱心捐赠活动。由局机关党委牵头,全局机关干部职工、各支部党员自发捐款7200元。2月27日上午,局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到乌山镇徐家桥社区、团山湖村、蓟家巷村走访慰问12户家庭困难对象,鼓励他们克服生活困难,积极树立生活信心。这些群众主要是因为家里有升学负担,需要供养正在读书的子女。二是开展为农家书屋捐书活动。采取组织动员、个人捐献和集体捐献相结合的方式,2月24日上午由局机关党委负责同志将价值2000元的新书和160本由全局机关干部职工捐赠的旧书送到乌山镇多家农家书屋,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精神生活需要,推进我区新农村建设。三是开展‚学雷锋、爱新区、添新绿 ‛学雷锋义务植树活动。为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2月29日下午,全局干部职工来到望城经济开发区马桥河路,积极参加‚爱家园、添新绿‛学雷锋义务植树活动,用实际行动为美化望城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四是开展立足岗位学雷锋活动。我局注重发挥地区优势,组织全局干部职工学习‚感动望城雷锋式人物‛,开展雷锋歌曲大家唱活动,推广‚这是我应该做的‛流行语活动,引导广大干部立足岗位学雷锋,提高全局干部职工为民服务意识。经层层认真选拔,推荐区婚登处为长沙市民政系统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优质服务品牌‛,区低保局为‚群众满意窗口‛。五是指导村(社区)开展‚友爱互助、邻里和谐‛的学雷锋活动。在全区范围内指导组建村(社区)党团员志愿者服务队,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经济扶持、教育科技、医疗保健、法律援助、文化娱乐等志愿服务,进一步加强全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