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服务好三类群体
梁园区民政局在“三治三提”活动中服务好三类群体
一是服务好老年群体。民政局立足我区现有条件,积极推进养老院、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养老设施市场主体转变步伐,增强其为老年人服务的能力。积极推行民办公助的养老服务新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更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
二是服务好优抚对象群体。对我区的优抚对象,民政局优抚股认真落实上级相关政策规定,及时调整优待抚恤补助标准,切实解决好他们生活中的困难;积极推进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改革,为退役士兵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咨询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三是服务好城乡低保户群体。“三治三提”活动开展后,民政局社会保障救助中心大力推进低保规范化管理,健全城乡低保年度核查制度,把入户核查和动态管理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坚持低保对象公示制度,重点加大对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重病患者等特困人员的救助力度,及时按新标准发放低保金,切实解决好这部分弱势群体的温饱问题。
(梁园区民政局魏振华)
第二篇:我市四项措施解决三类重点群体就业问题
我市四项措施解决三类重点群体就业问题
一、进一步落实完善政策,积极引导重点群体实现就业
我市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辽政发〔2009〕6号)等各类促进文件为指导,近一步发挥就业积极政策对引导、促进“三类重点群体”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作用,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实际及时调整相关政策,确保“重点群体”实现满意就业。
二、进一步加强专项培训,确保重点群体实现素质就业
一是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技能提升培训、短期实用技能培训。二是针对“重点群体”子女开展培训援助。三是大力推进创业培训和创业教育。将有创业意愿的“重点群体”纳入培训体系,并结合实际制定课程和教学计划。四是开展“千企万岗”就业见习工作,使高校毕业生及时掌握就业技能,实现成功就业。
三、进一步强化劳务输出,确保重点群体实现市外就业
通过采取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参与的运作模式,加强与市内外相关部门沟通联系,挖掘开发用工岗位,选择满意度较高的劳务输出基地,实现我市农民工成批量转移输出就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力度,在牢固原有品牌的基础上打造输出品牌,发挥品牌作用。
四、进一步开展专项活动,确保重点群体实现市场就业
一是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周、春风行动、校企对接、民营企业招聘周、创业成果展洽会等系列公共就业服务活动。二是在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开辟就业困难群体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绿色通道。三是通过发放宣传单、开展政策宣传活动,积极做好就业咨询、维权等服务工作。
面对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唐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情系民生——温暖每一位劳动者”为服务理念,着力推动各类劳动者实现就业,其中重点帮扶三类群体破解了就业难题。
一是针对高校毕业生。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建立高校、市场、用人单位有效对接服务平台,为毕业生提供“一条龙”服务。配合人事部门启动了万名大学生见习计划,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目前全市已征集见习基地109家,提供见习岗位3544个,帮助922名大学生走上见习岗位;为3096名家庭困难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发放失业补助金879.4万元。针对部分大学生多理论少技能的现状,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大学生‘回炉’技能培训工程”,依托唐山劳动高级技校,对大学生免费进行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其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是针对农民工。坚持鼓励向城镇转移就业、扶持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相结合,将就业扶持政策扩大到农民工和就地创业农民。结合我市产业结构特点,全力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工作。抓住相关扶持政策出台、为扩大内需而实行经济刺激计划等有利时机,与“春风送岗位”等活动相结合,强化技能培训,积极为农民工提供岗位对接。今年以来,共向非农领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1万人次,预计年底可转移13万人次以上。三是针对下岗失业人员。认真落实《唐山市关于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的意见》等政策性措施,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范围,重点解决了因企业改制遗留的历史问题。截止到目前,全市已认定就业困难人员近2万人。全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深入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技能、送资金、送信息活动,认真做好对实现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的兑现工作,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创业。充分发挥劳动保障平台作用,进一步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消除“零就业家庭”138户,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通过对困难家庭实施技能就业扶助计划使其实现就业,省、市财政安排资金选送400名困难家庭的子女到技工院校免费参加两年培训,毕业后推荐就业。
今年以来,辽宁省凌源市劳动就业局以着力解决返回生源地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复转军人安置、零就业家庭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等群体就业为重点,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确保全市就业局势稳定。全年确保完成实名制就业7000人,新增就业5400人,扶持创业带头人35人,带动就业21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0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到期回收率不低于95%,上传空岗信息6600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
一是充分发挥乡镇、街、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职能,层层分解细化目标责任制,积极组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深入到本辖区内挖掘岗位信息和就业信息,帮助用工企业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和用工备案,确保用人单位新就业人员全部纳入实名制就业范围。
二是深入基层挖掘岗位信息,以劳动密集型、科技创新型、产业持续型企业为考察重点,以服务企业发展,引导就业群体就业为目的,积极搭建用工岗位信息对接平台。强化信息化硬件设施维护管理,确保信息网络平台畅通,及时准确发布招工用工信息,及时上报发布空岗信息。
三是将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到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千企万岗”就业见习岗位,积极与三大医院、移动公司、联通公司、钢达、宏钢等市内几家有能力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的单位紧密联系。认真摸清企事业单位岗位需求信息,及时与返凌高校毕业生取得沟通,让有见习需求的单位和毕业生全部实现就业见习计划,确保完成35个就业见习岗位目标。另一方面要摸清返凌高校毕业生基本信息,建立实名制高校毕业生统计制度,摸清底数,建立健全信息库,及时准确掌握毕业生信息,切实做好毕业生的跟踪管理和服务。同时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引导,重点开发乡(镇)街道、社区、(村)岗位,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四是做好小额担保贷款发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积极与财政、金融等部门协调,全力抓好优惠政策落实。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张贴通知和工作人员走上街道发放宣传单等方式,使政策宣传做到家喻户晓,让有创业愿望的人员积极办理小额担保贷款,让创业带头人通过政府贷款资金帮助企业发展壮大,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员就业。充分利用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作用,深入基层寻找和帮助有自主创业愿望的人员顺利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积极协调财政、金融部门增加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和年限,确保实现500万元的贷款任务顺利完成。
五是全面实施就失业登记制度。确保就业困难人员、享受就业扶持政策人员、新增就业人员,登记失业人员要全部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并全部录入网络实现微机化管理。
打造“充分就业城市”和“国家创业型城市”,是杭州市今年就业工作的两大目标。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就业、稳定就业局势,杭州市委、市政府近日出台一揽子新的积极就业政策,将从2009年7月1日开始全面执行。
新政重点帮扶四类人群
“今年的就业形势,概括来说就是三句话: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是高校毕业生,受金融危机影响冲击最大的是农民工,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的是城镇失业人员”,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张建华局长说:“因此,高校毕业生、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外来务工人员这四类群体,就是本次就业新政帮扶的重点对象。”
据了解,新的积极就业政策改变了以往就业政策三年一轮的做法,成为不设定政策审批截止期限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
同时,新政策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在《杭州市就业援助证》的申领对象范围中,增加了“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并连续登记失业1年以上的人员”,将低保对象扩大到所有的困难家庭人员,取消了对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失业登记6个月以上的限制;将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费补贴对象从4050人员拓展到所有持《杭州市就业援助证》人员;将职业介绍补贴政策从失业人员延伸到杭州生源的高校毕业生;将见习训练补贴的对象从未就业6个月以上的大中专毕业生拓展为所有在杭高校和杭州生源高校毕业生;将培训补贴的对象从失业人员、大学生等拓展到用人单位和在职职工;将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公益性岗位等政策由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向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和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延伸。
很多补贴标准大幅提高
新政策把许多已有的补贴标准,进行了大幅度的提高。“预计今年的相关财政补贴,要超过5个亿,比去年要多出约3个亿。”张建华说。
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社会保险费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600元,其中“4555”人员每人每月800元。
为了鼓励物业公司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对物业公司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在社区保安、保绿、保洁岗位就业的,参照社区公益性岗位给予岗位工资补贴和社会保险费补贴。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费补贴标准,提高到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2年的人员、困难家庭人员、其他人员分别给予灵活就业补助和社保补贴每人每月500元、400元、300元。
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培训费由按培训后实现就业的给予全额补贴,未实现就业的给予70%的补贴调整为全额补贴,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补贴调整为培训鉴定费的50%(最高1300元);本省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补贴放宽为“签订合同并缴费6个月以上”。
自主创业扶持力度更大
助推创业、带动就业,是杭州市近来的工作重点之一,新政对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也相应进一步增大了。
新政增设了大学生一次性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在给予社保补贴的基础上增加就业补助;每年安排资金专项用于无偿资助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创业;增设创业园补贴,并对登记失业人员进园创业的给予场地租金补贴;增加新的社区公益性岗位(就业援助员、卫生协理员);增加对在享受失业保险金待遇期间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人员,给予一次性创业奖励;增加创业导师补贴、改善你的企业(IYB)培训补贴、新增劳动力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生活补贴。
享受优惠政策门槛降低
对用人单位享受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取消了“每月发放工资标准不低于市区企业最低工资标准110%”的要求;对享受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社会保险费补贴取消了“注册资金在3万元及以下”的要求;在享受失业保险金待遇期间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人员,可以申请一次性领取其未领取完的失业保险金作为创业扶持资金;对小额贷款贴息范围由服务业项目放宽到所有项目;对培训生活补贴取消了“200课时以上才能享受”的规定;允许登记失业人员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
安宁市当前就业再就业工作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更新时间:2009-09-17 09:59:09.0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了“政府引导,部门配合,企业支持,社会联动”的就业新模式,从夯实就业平台、开发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援助、落实就业政策、建立培训网络、提供就业服务等六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健全完善就业长效机制,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夯实就业平台。在各镇(街道办)完善了9个社会保障事务所和30个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的建设,做到了机构、人员、车辆、场地、经费和制度的六个到位,初步建立了市→镇(街道办)→社区(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开发就业岗位。通过培植劳动密集型企业、政府出资买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举办各类招聘援助活动等,多渠道、多形式地积极拓宽就业空间,开发就业岗位。2008年以来,开发就业岗位9421个,为各类求职人员开展职业介绍5335人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79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552人,实现转移就业收入6025万元。
强化就业援助。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弱势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开展了就业困难人员的专项调查,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基础台账,对就业困难群体实行“一对一”帮扶,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271人,特殊困难群体就业1690人,对465名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了技能培训,407人实现就业,80户“零就业家庭”117人实现了就业。
落实就业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2008年以来,共筹集投入就业再就业资金317万元,帮助失业者减免各种税费429.8万元,为7257名再就业援助对象发放社会保险补贴758.78万元;为232名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小额担保贷款214万元和创业贷款900万元(全市办理1330万);认真落实“贷、免、扶、补”的就业鼓励政策,降低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比例,使企业尽量做到“不减薪、不裁员”,稳定我市的就业形势。
抓好技能培训。我市积极开展职业培训,帮助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职业技能,致力于将全市失业人员、失地农民转化为人力资源储备,服务于大工业发展,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工作原则,以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实用职业技能为核心,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短期、定向的专业技能培训。2008年以来,根据市场需求,先后举办了会计、美容、烹饪、茶艺、电工、电焊、保安、保洁员、物业管理、汽车驾驶和计算机操作等19个专业培训,累计培训人员11142人(含农村富余劳动力10631人),其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3501人,全面实现“培训有目的、就业有方向”的工作目标。
从今年上半年我市就业再就业的情况分析:
一是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总体平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下,但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总体上略在增加。
二是城镇居民成为失业和难就业的主要人群。从失业登记和就业跟踪服务的情况分析,企业失业职工占22%(自动辞职的占到65%),失业后大部分能实现再就业;大中专毕业生16%,由于对职业的期望值过高,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就业难度大;城镇居民失业占62%,主要是被征地农转非后的失业人员,这部分失业人员由于受自身文化素质、就业观念、年龄、家庭等原因影响,就业比较困难,比如:经调查统计,被征地失业人员中愿意到加工企业工作的人员只占30%。
三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难”和“用工难”的矛盾比较明显,一方面,由于劳动者素质较低,有大量的劳动者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即使已经就业的,质量也不高,且稳定性较差;另一方面,由于科技的发展,企业需要复合型的技能人才或高技能人才,一些岗位又没有合适的劳动者。
四是职业技能培训薄弱。目前,我市职业技术培训力量还十分薄弱,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优势,公办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专业单一,实作训练设施不足;社会培训机构规模较小,专业教师素质不高,培训基地建设任重道远。
五是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与工作要求不相适应。形成安宁市“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分割,阻碍了人力资源市场的培育和完善,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
第三篇:增强护士群体服务意识
增强护士群体服务意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人文关怀式服务已成为现在医学发展的需要,为了真正体现人性化服务,医护人员应做到:尊重病人的各项权力,微笑服务,向病人问好、问病情、问需要,对病人要热心接待、精心诊断、细心计划、耐心治疗、暖心沟通。仪表仪容端庄大方,说话态度和蔼可亲,服务行为符合礼仪规范。
1.制定入院接待流程,注重出院指导
科室制定入院接待流程,使病人很快熟悉病房环境及医护人员,消除其陌生感。我科以“五分钟效应”为服务模式,并严格按入院接待流程执行。新病人入院后值班或责任护士面带微笑,并根据患者身份、年龄、职业、职称给予适当的称呼,引领病人到护士站,测量体重。然后送到床旁。向病人自我介绍,询问病人的症状和需求。向其介绍病区环境及同病室的病友。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让病人感受到文明礼貌、热情周到的服务,营造亲切氛围。病人出院时护送病人,征求病人意见,发放联系卡,建立随访卡,电话随访或定期随访。使其感到始终被关怀和重视,遇到问题能够随时得到解决或帮助,提供全程、优质、温馨服务。
2运用和谐沟通技巧,提高与病人的沟通能力
护士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善于运用沟通技巧,使沟通效果最大化。护士在与病人交谈时面带微笑,语气温和清楚,谈话内容限于疾病的治疗、护理、预防等,同时应多做倾听性应答和反应性应答,少做批评式应答和查究式应答。这样既表现出对沟通者的尊重,又能
使病人心声得到充分表达。多用礼貌性语言,少有指导性语言,忌用损伤性语言,结合病人多元化需求,主动提供服务,共同搭建护患沟通的和谐平台。同时根据不同的病人和病情灵活沟通。使护患关系在和谐沟通中得到升华。
3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群体服务意识
由于护理工作具有不间断性、系统性、群体性、协助性等特点,要提高护理服务水平,有赖于护
理群体服务水平的提高,而护理水平的提高依靠各种形式的检查或要求是达不到的,只有全体护士树立“以人文关怀式”服务理念,并将这一理念切实落实到工作中去,才能为病人提供真正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通过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培训、考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护士具有严肃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慎独精神。使护士明确护理工作的对象是只有一次生命的人,健康所系,生命相托,职责容不得半点马虎。规范自己的言行和服务态度,确保病人医疗安全。使全体护士对人文关怀式服务有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能够将病人的需求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
4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利于保证工作质量和培养新护士
树立团结协作的医院文化,培养团结协作的环境。良好的科室风气要求年质高的护士在护理服务中做好传、帮、带作用,遵循并维持良好的工作氛围,保证护理工作有序、高质量完成;新护士一开始进行护理服务工作,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护理服务意识和工作习惯,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年轻护士要谦虚、勤学好问,不断提高自己。这样
各级护理人员互相尊重,互相促进,互相带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形成一股向上的合力。
5及时分析,反馈信息,有利于纠正偏差,弥补护理缺陷
由于护理工作受到设备资源状况,护士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护士相对不足,承担着繁重的护理工作,可能会出现护理服务不到位,使病人感到不满意。及时、准确的发现问题,弥补不足。注重工作中细节问题,保证护理措施及时、到位即满足患者的客观需求,又满足其潜在需求。做好护护、护患、医护与科主任、护士长的沟通。在赢得病人满意的同时,使护士在工作实践中纠正偏差,提高服务意识。
总之,护理服务质量的高低是由参与整体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决定的。因此,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有助于满足病人对护理服务质量不断增长的要求,提高病人满意度。只有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因需服务才能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篇:重点青少年群体好的方案
柳州团市委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维权专项行动
工作方案
当前,以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社会闲散青少年等为代表的重点青少年群体,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现实困难和问题,已经引起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深入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与青少年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全面树立和落实“大权益观”,切实发挥好共青团代表和维护青少年具体利益的职能作用,真正帮助重点青少年群体解决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有效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进一步加强团的服务能力建设,团市委决定在全市县范围内就重点青少年群体开展维权专项行动。现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针对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社会闲散青少年、问题青少年、进城务工青年、流浪未成年人、困难青少年等重点青少年群体,围绕学习教育、就业创业、恋爱婚姻、身心健康、困难救助、犯罪预防等领域,积极争取党政支持,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汇集各有关方面的力量,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通过深化志愿服务、青春创业、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和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做好帮助重点青少年群体解疑释惑、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困难帮扶以及问题青少年的感化挽救和纠遍帮教等工作,最大限度地为重点青少年群体提供实际有效的帮助。
二、主要内容
1.针对社会闲散青少年,开展“导航行动”。社会闲散青少年是指16到25周岁之间失学、失业、失管的青少年。针对这个群体,特别是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要充分发挥社区青少年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摸清各街道社区内社会闲散青少年底数和有关信息,组成专门工作小组,定期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工作学习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辅导、生活帮扶、就业培训和创业指导等服务,端正他们的人生态度,避免他们走上人生歧途。要深入推进“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等重点工作,定期对社会闲散青少年进行预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取应对措施,教育引导闲散青少年做社会有用之材。
2.针对问题青少年,开展“帮教行动”。问题青少年是指有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或道德规范相抵触行为举动的青少年,这里具体指服刑劳教、两劳释放、有轻微违法和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对服刑劳教青少年,借助监狱、劳教所、少管所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以“走进去——关爱失足青少年,走出来——感受社会温暖,大墙内外联动,警示教育共享”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两走一联”活动。对两劳释放青少年,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和安置帮教。对有轻微违法和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建立“帮教档案”,坚持做到“五清”,即主要问题清、家庭情况清、主要社会关系清、经常接触人员清、现实表现清,制定并规范教育感化机制,引导问题青少年远离违法犯罪。
3.针对重点青少年群体,开展“关怀行动”。以培育年轻无极限为主题,广泛开展技术技能、法律保护、卫生保健、心理健康、文明礼仪等系列培训活动,提高青少年的自护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青少年尽快提升文化素养。要在青少年相对集中的学校或社区,广泛成立“4+x”模式的维权之家(“4”为其配备一名志愿者执业律师、一批法律书籍、一套青少年法律报刊和一台电视机,“x”为各地团组织和学校、社区为维权之家配备的维护青少年权益的其它设施和物品),切实把维权之家建设成为进城务工青年的维权阵地。利用12355青少年服务台和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等资源,动员行政执法部门力量共同开展维权工作,切实为重点青少年群体办实事、解难事。
4.针对流浪未成年人,开展“保护行动”。流浪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脱离监护人有效监护的未成年人。针对这个群体,要联合民政等部门,推动各市成立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中心,加强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针对跨地区流动的流浪未成年人,探索建立“爱心接力”机制,减少反复流浪,切实保护流浪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联合公安等部门,对操纵未成年人和盲聋哑青少年流浪乞讨、违法犯罪的黑恶势力,进行严厉打击。
5.针对困难青少年,开展“救助行动”。困难青少年是对经济困难青少年学生、贫困地区农村青年、下岗和失业青年、残疾青少年和服刑人员子女等群体的统称。针对这个群体,要通过实施“希望工程”,开展“手拉手”、“创业风帆助你行”、创办“爱心超市”等活动,及时对生活陷于困境的青少年进行救助,努力保障和实现青少年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就业权、健康权等合法权益。要积极发挥青少年宫、素质教育基地等团属资源的作用,向零就业家庭、享受社会低保家庭等困难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特长培训。要关注困难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积极调动家庭、学校、社区、传媒、医疗等各个方面的力量,通过采取家庭关爱、健康教育、社区照顾、传媒引导、医疗跟进等措施,努力解决困难青少年在成长中的心理问题。
三、组织实施
这次维权专项行动坚持重点突出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采取项目申报的方式进行。根据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重点选择维权专项行动中的一项或多项,重点项目突出,问题分析透彻,措施具体可行。
依据申报方案及时启动实施维权专项行动。工作中,针对重点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为重点青少年群体提供帮助,并探索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为深化和巩固维权专项行动工作成果,针对维权专项行动中发现的问题,加大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维权工作力度,切实落实好各项保护政策,积极建立健全维护重点青少年群体合法权益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服务,推进青少年维权工程建设。
四、有关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开展维权专项行动作为帮助重点青少年群体解决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的重要载体,切实摆上工作日程,制定工作方案,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确保专项行动顺利实施。
2.狠抓落实,突出特色。按照专项行动的统一要求规划部署实施,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共青团工作实际,积极整合社会资源,突出当地特色,拓展行动项目,提高服务能力,切实为重点青少年群体提供实际帮助,解决突出问题。
3.扩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发挥团属新闻宣传阵地和舆论媒体的导向作用,通过电视广播、新闻报刊、互联网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维权专项行动,结合12355青少年服务台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关注,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维护重点青少年群体权益的良好氛围。
4.立足长远,务求实效。要坚持开展专项行动与强化日常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立足长远,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共青团服务青少年的能力,切实维护好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共青团柳州市委员会
2010年4月28日
第五篇:街道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服务方案
街道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服务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主要领导批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根据《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关于开展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服务试点的通知》以及县政府下发的《县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服务试点方案》文件,现结合我街道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明确工作对象
1、持续做好“兜底保障对象”的社会救助对已纳入低保和特困供养的家庭和个人,持续做好跟踪。对因疫情影响或因病因灾造成生活困境的,给予临时救助。
2、积极关注“低收入贫困对象”的帮扶救助
要对人均收入在当地低保标准的1倍(含),家庭财产状况符合规定,且因各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因灾因病因学造成困难的家庭或个人,及时纳入低保救助或临时救助。尤其是要关注受疫情影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临时救助对象、近期申请未通过对象、近期退保对象中新出现的困难对象,做好筛查,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应保尽保,对支出型困难的予以临时救助。
3、重点探索“特殊困难对象”的精准救助
对以下四类重点困难对象,要分类分层实行精准排查,针对性地用好用足救助政策,织密兜底保障网。
(1)“老”对象:
80岁独居老人,属于无稳定收入的孤寡对象,纳入特困人员集中供养;
80岁以上失能老人,除孤寡之外,享受失能社会化服务补贴,加强居家服务;
80岁以上困境老人,除孤寡之外,因病因灾的予以临时救助,符合低保的,纳入低保;
80岁以上留守老人,属于建档立卡和困境的,纳入低保,因病刚性支出的,予以临时救助。
(2)“弱”对象
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和孤儿政策救助;
困境儿童。纳入低保或视家庭情况,予以临时救助,并确保此类儿童不因病因灾因困而失学。
农村留守儿童:低保对象和建档立卡对象,通过教育部门享受寄宿生营养餐和生活补贴,其他困难留守儿童予以临时救助。
农村留守妇女:计生二女结扎户,人均收入在当地低保标准的1倍(含),家庭财产状况符合规定,纳入低保;大病支出型贫困的纳入低保并予以临时救助。
(3)“病”对象
加大对因病而困群众的救助,对因大病重病丧失劳动能力的,按照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低保。并对其医疗费自费超额部分,通过临时救助和县爱心扶贫基金两个途径进行救助。
(4)“残”对象
对重度残疾人(含精神、智力三级残疾),按照支出型贫困家庭纳入低保。有因病刚性支出的,予以临时救助。其他残疾人,家庭困难符合低保条件的,应保尽保;因病因灾有刚性支出的,予以临时救助。
二、明确救助帮扶方向
1.生活救助。一是创新低保、特困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二是落实支出型贫困家庭低保政策,对扣除医疗、残疾护理、教育等刚性支出(多重致贫可叠加扣除)后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支出型贫困对象,按规定纳入低保(特困人员)。
2.急难救助。一是提高临时救助筹资标准,发挥临时救助“兜底中的兜底”作用;二是加大救助力度,着重将低收入对象纳入临时救助对象范围;三是建立快速审批机制,对发生重大困难的,第一时间给予救助。
3.医疗救助。一是对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提高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补助比例;二是探索建立医疗帮扶基金,对因病困难对象给予一定比例的互助帮扶。
其他方面: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困难对象如有涉及,做好与扶贫办、社会保障所、学校等部门的协调联系。
三、明确工作任务
1、建立动态管理的特殊困难群体基本信息数据库,编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网络。
(1)摸底。按照全省统一部署,在对扶贫办和残联等部门数据库比对筛选基础上,逐户逐人摸清未兜底保障对象数,并对帮扶服务需求作出评估,精准识别各类特殊困难群体。
(2)建档。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把特殊困难群体从因病、因残(伤)、因学、因灾(疫)致贫原因入手,按照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建档立卡对象、重度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困境儿童、孤寡困难老人、失能困难人员、低收入困难家庭等类别进行细化分类,形成特殊困难群体基本信息数据库。
2、探索特殊困难对象分类分层帮扶服务工作机制
在对“老、弱、病、残”困难对象全面摸底排查的基础上,进行精准帮扶施策。四类困难对象,总体要纳入生活救助,有大病的要实施“临时救助”。对困境儿童还要关注就学问题,确保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对失学和辍学的困境儿童要与教育部门及时协调解决;对残疾和精神病患者,要重点关注有无办理“残疾证”,对事实患者且无“残疾证”的对象,要单列整理,上报残联统一核对处理,对“残疾证”未年检换新证的对象,要敦促其及时换新证;对孤寡与留守的困难老人,还要关注住房条件,对住房有安全隐患的,要及时与村委反馈,协调有关部门进行解决,确保不发生住房安全事故。
3、积极稳妥做好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审批权限委托下放试点工作
增强工作责任意识和“底线意识”,认真学习领会低保政策,执行好社会救助的工作纪律,既不“漏保”,也不“错保”,坚决杜绝“人情保”。严格执行工作流程和要求,及时高效提供救助服务。
四、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1、组织准备阶段(2020年4月30日前完成)
各村(社区)成立由主任挂帅的“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服务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增加人员力量;各村(社区)成立工作小组,并安排专职人员负责。
2、宣传培训阶段(2020年5月10日前完成)。
各村(社区)组织召开动员部署会,并安排工作培训,培训对象为村(社区)业务人员。
3、摸底排查阶段(2020年5月25日前)。
各村(社区)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实施对本辖区的特殊困难群众走访调查和摸底排查,做到全覆盖,不遗漏,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按因病、因残(伤)、因学、因灾(疫)等致困原因进行分类。并于5月25日前将摸底排查数据报送至街道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服务试点工作推进办公室(设在街道社会事务办)。
4、实施推进阶段(2020年6月-12月)
6月底前,完成特殊困难群体精准识别,录入相关摸排数据表。
7-12月,用好“特殊困难群体基础信息”,实施精准救助,同时组织引导群众团体、社会组织、慈善基金会等社会各界力量进行结对帮扶。并做好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