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工作总结
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工作总结
为充分发挥共青团党联系青少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11年以来,在县委的大力支持下,团县委积极发挥协调作用,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加强对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开展服务工作,实现青少年教育、帮助和管理工作的新进展,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明确指导思想,加强思想建设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市、县党代会节点,大力推进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工作的开展,加强对留守儿童等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服务、维权,不断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组织机构建设,强化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有效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明确责任目标,强化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我县五类重点群体青少年服务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形成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根据我县实际情况,于2011年10月前对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组成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各部门成员,明确专人负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同时,由团县委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支持,协调各成员单位按照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开展活动,各部门明确职责任务,充分发挥职能,密切配合,切实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
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丰富活动载体,狠抓工作落实
1、加强法制宣传,树立守法意识。团县委组织广大青年志愿者,先后深入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青少年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普法知识竞赛等活动,坚持教育与防范并重,全面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普法学习,先后开展普法讲座20余场。与司法部门联合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确保法制教育的广泛宣传,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建立“三位一体”机制,构建预防网络。今年10月份,团县委聘请青法协会专家深入第一中学举行教师法制专题培训,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法制观念,通过加强师德教育,增强了广大教师监督保护在校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时帮助、引导学生远离犯罪,特别是关注问题学生,定期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及时并给予教育帮助。同时,对家长开展配套法律培训,努力提高家长的法制意识和教育方法,充分利用了家庭这个青少年成长教育的重要课堂,耳濡目染宣传守法意识,以及对学生的法律行为起到有效监督作用,努力打造“三位一体”的法律教育、监督和引导的长效机制。
3、推动希望工程,加强爱心援助。结合各重要节日,组织青年志愿者走进校园、深入农村,为农民工子女和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送去学习和生活用品。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向他们宣传党的好政策,并对有困难的孩子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今
年以来团县委开展相关活动20余次,组织志愿者3000多人次,与农民工子女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2600余对,较好的解决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引导问题。
4、强化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团县委积极取得职教中心的支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大力推进多层次培训体系,为闲散青少年群体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一条龙”服务。根据自身条件和从业意愿,对青少年进行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今年以来,针对需求开展各类培训8期,培训1200余人次。其次,通过切实有效的培训手段,并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逐步提高新一代青少年的整体素质,促进该群体融入社会的步伐。
在今后工作中,团县委将继续大力开展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扶工作,尤其是针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群体,将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帮教“问题青少年”专业方法,深入推进“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矫正计划”,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青少年思想教育综合治理体系,为我县快速、稳定、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篇: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总结1
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总结
张坪中学团支部
张亿
为充分发挥共青团党联系青少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11年以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校团委积极发挥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对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工作,实现青少年教育、帮助和管理工作的新进展,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明确指导思想,加强思想建设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市、区党代会节点,大力推进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教工作的开展,加强对留守儿童等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服务、维权,不断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组织机构建设,强化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
二、明确责任目标,强化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我县五类重点群体青少年帮教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形成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各部门成员,明确专人负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同时,由镇团委和学校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支持,协调各成员按照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开展活动,各部门明确职责任务,充分发挥职能,密切配合,切实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丰富活动载体,狠抓工作落实
1、加强法制宣传,树立守法意识。团县委组织广大青年志愿者,先后深入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青少年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普法知识竞赛等活动,坚持教育与防范并重,全面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普法学习,与司法部门联合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确保法制教育的广泛宣传,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建立“三位一体”机制,构建预防网络,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法制观念,通过加强师德教育,增强了广大教师监督保护在校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时帮助、引导学生远离犯罪,特别是关注问题学生,定期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及时并给予教育帮助。同时,对家长开展配套法律培训,努力提高家长的法制意识和教育方法,充分利用了家庭这个青少年成长教育的重要课堂,耳濡目染宣传守法意识,以及对学生的法律行为起到有效监督作用,努力打造“三位一体”的法律教育、监督和引导的长效机制。
3、强化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校团委积极取得职教中心的支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大力推进多层次培训体系,为闲散青少年群体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一条龙”服务。根据自身条件和从业意愿,对青少年进行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操作技能。
在今后工作中,校团委将继续大力开展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扶工作,尤其是针对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群体,将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帮教“问题青少年”专业方法,深入推进“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矫正计划”,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青少年思想教育综合治理体系,为我校快速、稳定、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张坪中学违法犯青少年帮教工作总结
张坪中学团支部
张亿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开发区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违法青少年帮教管理工作进入组织实施阶段以来,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我校违法青少年帮教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为切实加强对违法青少年帮教工作的组织领导,我校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帮教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和责任机制,落实人员,责任到人,创新工作方法,确保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二、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对违法青少年的监管
为了进一步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市场秩序,我校依靠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开展了校园周边环境和食品专项整治行动。一是对全校学校及周边地区的经营户进行全面清查,坚决取缔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商店、流动摊贩及无照经营等行为。二是对擅自改变登记事项或超越核准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对证照时效已过或未参加企业年检、个体工商户验照的业户,及时督促其办理相关登记。三是对校园周边设立的经营门店,登记注册时严格审查其经营项目,经营范围等事项,对经营烟酒等商品的经营户要求其在店内悬挂“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的警示牌,并加强监督管理。四是检查经营者证照是否齐全有效,是
否做到亮证经营、明码标价、不掺杂使假。七是加强与学校的联系,进一步落实学校法制教育任务,切实在学生中树立起安全消费意识,构筑起预防违法犯罪的思想防线,我校把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加强对校园周边的巡查监管力度,要求校在青龙路上的治安巡防岗24小时都有值班,以便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类违法违章行为,实现对校园周边地区的长效监管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三、违法青少年突出“帮”
违法青少年作为工作对象中的高危群体,重点突出帮教。一是开展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识。通过组织法制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帮助他们学法、懂法,进而自觉守法。二是加强同违法青少年所在的学校、单位、家庭之间的联系,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有针对性的采取帮教措施。三是做好违法青少年周围人的工作。引导他们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违法青少年,用实际行动去关心爱护违法青少年,给违法青少年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避免他们再次走上歧途。
我校已完成帮教违法青少年1人。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树立持久作战的思想,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我校将切实加强对青少年教育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热情,形成上下共同关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坚持不懈地为青少年教育管理每年办成几件实事,逐步探索建立青少年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切实做好我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和帮教工作。
第三篇: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计划[定稿]
南康市赞贤小学2014年上学期
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促进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为核心,以重点青少年为目标群体,大力开展帮助救助和权益保护工作,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重点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校园环境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我校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基本情况及普遍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建立健全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工作档案,找到影响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营造健康成长的社会范围,从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帮助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促进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生理和心理健康成长,乐于学习。同时,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我校关爱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三、主要措施
㈠健全机制,加强关爱工作的领导。
首先成立关爱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并努力实施工作计划,逐步使关爱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充分发挥班集体作用,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领导小组,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组长:曹开明
副组长:许赋彬黄芑兰王佑
成员:赖健娟方德金杨魏锋罗天波卢致宝张小远李振兴林菲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德育处,由赖健娟任主任。
2、分类建立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档案和联系卡制度。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的底数,分类建立每个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人员对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制度。在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学生家长。配对帮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与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谈心,随时掌握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教育帮扶对象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对重点帮扶对象,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在校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
走出孤独和忧郁的阴影,让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和其他在校儿童一样,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和爱护下健康成长。
5、建立健全教师与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的谈心制度。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至少与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不认真、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问题”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6、开展人文关爱活动。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7、注重对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班级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学校、班级要对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学校积极与社会各届联系,争取社会资助,以结对帮扶、捐助等形式,为更多的贫困青少年学生教育帮扶对象提供帮助,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三)、不断总结,促进“关爱”工作深入高效开展。学校要不断读对工作情况进行总结,积累经验,以利于今后更深入、更高效地开展“关爱”工作。
第四篇:五类重点青少年说明
共包括“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五类青少年群体,具体统计标准分别为:
(一)闲散青少年:是指6—25周岁不在学、无职业的自然人。具体操作中(比如在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中),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1.6—15周岁的自然人只要“不在学”,即没有在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就可以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16—25周岁的自然人必须同时满足“不在学”和“无职业”两个条件才能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2.“不在学”或“不在学”、“无职业”的状态一般要持续半年以上才能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3.因为自身健康、家庭变故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而导致无法上学、无法工作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比如,因残疾而导致工作能力全部或部分丧失的青少年不能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而应列入其他残疾或生活困难青少年群体予以帮助和服务。再如,家中有人大病,不得不中断学业或辞去工作在家照顾病人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4.有较为明确的努力方向且在半年以上、一年以内的时间里为实现目标而导致“不在学”、“无职业”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比如,在家自学准备考研的大学毕业生;为找到工作而在家自学或接受某些非正规培训的青少年。
(二)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是指一年以内有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14条、34条规定之情形的6—25周岁自然人。具体操作中,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1.曾经有过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但截止到排查摸底结束时一年内没有过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
2.曾经在公安部门有案底记录,但截止到排查摸底结束时一年内没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
3.刑满释放或解除劳教青少年,自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之日起一年内没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不应被认定为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
(三)受救助的流浪乞讨青少年:是指接受过民政部门的救助机构救助的、离家在外、无固定职业、居无定所且流浪乞讨状态持续半年以上的6—25周岁自然人。
(四)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的6—18周岁的自然人。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长期”是指持续半年以上。2.“农村家乡”是指户籍地或常住地。
3.“在外打工”是指在户籍地或常住地所在县(市、区)以外工作。
(五)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正在监狱服刑或正在被劳动教养的6—18周岁的自然人。
第五篇:重点青少年群体释义
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释义
1.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主要指违反社会规范或者不能良好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行为的6周岁以上(含)25周岁以下(含)青少年。具体包括有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户籍青少年和常住青少年。
其中,针对未成年人,根据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4条、15条的规定,不良行为包括: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吸烟、酗酒;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第34条规定,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具体包括: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2.闲散青少年群体。主要指不在学、无职业的处于失学、失业(6个月以上)、失管生活状态下的6周岁以上(含)25周岁以下(含)青少年。具体包括6周岁以上(含)16周岁 以下不在学的未成年人和16周岁以上(含)25周岁以下(含)不在学、无职业的青少年,尤其注意要包括常住人口。
3.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群体。主要指应接受机构部门救助的18周岁以下(不含)流浪乞讨人员。具体包括外地籍流入本地流浪乞讨未成年人以及能掌握的本地籍到外地流浪乞讨未成年人。
4.服刑强戒人员未成年子女群体。主要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正在监狱服刑在押、在社区服刑(社区矫正)、被强制戒毒或者被判处死刑的6周岁(含)以上18周岁以下(不含)未成年人。
5.流动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主要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户籍地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6周岁以上(含)18周岁以下(不含)未成年人;流动儿童主要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6周岁以上(含)18周岁以下(不含)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