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创新重点青少年群体信息排查和帮扶体制

时间:2019-05-12 02:2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转载】创新重点青少年群体信息排查和帮扶体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转载】创新重点青少年群体信息排查和帮扶体制》。

第一篇:【转载】创新重点青少年群体信息排查和帮扶体制

创新重点青少年群体信息排查和帮扶体制,充分发挥专门力量帮护重点青少年

洛阳:呵护“折翼”青少年一个不能少

本报记者 韩俊杰 实习生 刘盾 《 中国青年报 》(2012年11月07日 08 版)

点睛

洛阳旭升中学校长杨健武说,该校自1980年开办以来,先后招收问题学生2300余名,96%以上的学生都实现了转变。他们中有的参军,有的考入高一级学校,都成了有用之才。

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一个建筑工地上,23岁的建筑工程监理员王庆文(化名)正认真仔细地查找质量问题。而在2007年,王庆文因抢劫罪被判两年有期徒刑。在团组织建立的社区青少年维权帮护中心的持续帮助下,他在刑满释放后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2011年6月,洛阳市被确定为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试点城市后,洛阳市委、市政府把此项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之一。团洛阳市委整合资源,创新突破,依托全市“网格化”的管理格局,与社区、办事处试点共建青少年维权帮护中心,对社区内青少年进行信息排查、动态联系帮扶,同时重点发挥工读学校旭升中学和政法部门等专门力量,构建阵地化的教育格局和多元化的帮教格局。2011年,洛阳市25岁以下青少年涉罪比例为29.52%,比2010年下降1.53%。

依托“网格化”管理,联系帮扶每个重点青少年

2009年年底,刑满释放的王庆文回到家中,一穷二白的家境让他不知所措。“母亲双腿残疾,父亲下岗,我又没啥技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就在王庆文彷徨失落时,他所在的洛阳市涧西区南昌路办事处南口社区的青少年维权帮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到他家中走访。通过帮护人员的积极协调,社区先后为王庆文的父母都联系到了工作,并安排王庆文免费学习技能。“我今年年初学成技能后,找了份工程监理员的工作,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王庆文腼腆地说,自己现在生活稳定,正在谈对象。

自2011年以来,洛阳市开始试行网格化社会管理新模式,按照每1000户或3000人为一格,逐步将全市社区划分为900个网格,并为每个网格配备了专兼职网格管理工作人员。

社区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主要场所,为何不利用网格队伍信息准、联系快捷等优势,创新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呢?团洛阳市委很快就行动起来,与办事处、社区试点共建青少年帮护中心。

记者在南口社区看到,社区负责人兼该社区青少年维权帮护中心主任,社区下设4个网格的网格长分别兼任青少年维权帮护大队的队长,网格中的每个楼栋都设有一名志愿者,负责所在楼栋的青少年信息摸排和联系协调工作。

团洛阳市委书记程建龙介绍,目前团洛阳市委已在全市建立8个青少年维权帮护中心,依托城市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团洛阳市委对全市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基本信息进行全方位摸排,摸排出不良行为青少年409人,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325人,共734人。

针对摸排情况,每个社区都建立了《社区青少年基本信息台账》、《重点青少年基本信息台账》、《重点青少年帮扶记录》,准确掌握了社区的重点青少年的家庭基本情况、社会关系资料、特点与能力资料等基本信息。

“摸排信息和建立台账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主要是对重点青少年的动态联系帮扶。”团洛阳市委权益部部长蔡珺告诉记者,青少年维权帮护中心依托辖区网格服务团队、基层团组织和综治组织资源,按照重点青少年分布情况和个性需求,招募退休专家、律师、教师以及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等成立专家顾问组和志愿者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引导工作。“青少年维权帮护中心每月都至少举行一次法制教育类活动;对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青少年维权帮护中心工作人员每周都要家访一次,协调解决家庭困难;对正常的青少年,则每季度走访一次,进行动态联系。” “从进校时的‘满目疮痍’到离校时的‘七彩阳光’”

洛阳师范学院的篮球场上,一场篮球比赛正在进行。李复刚(化名)步法敏捷,为球队连连得分。凭借高超的球技,原在工读学校旭升中学学习的李复刚在今年6月被洛阳师范学院提前录取为体育类本科生。

由于父母离异,李复刚从小就缺乏管教和关爱,孤僻易怒,读到初一时,就因打架连续被多所学校开除。无奈之下,母亲将他送进旭升中学。

“在老师的关爱照顾下,李复刚找到了归属感,并被发掘出篮球特长,他努力追求篮球梦。”洛阳旭升中学副校长王怀章说,李复刚从该校毕业后,学校为将他培养成才,让他继续跟学校的篮球教练练球,终于被大学录取。

“李复刚仅是我校培养成才的学生代表之一。”洛阳旭升中学校长杨健武说,为把学生教育成才,该校探索实施了“三笔育才”教学模式,即德育、文化课、艺术特长三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心理障碍多,德育工作和心理矫治是我校整体工作的核心。”王怀章说,为矫正学生,该校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们同吃同住同活动,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帮助学生解答心理疑难问题。

杨健武告诉记者,针对该校学生基础薄弱和缺乏学习兴趣的状况,学校课堂教学低起点、缓坡度、重激励,通过分组互助学习,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学校98%的学生都是男生,性格暴躁、好动,让他们一直呆在教室,很多学生就会吵架甚至打架。我教的初二年级每天下午都要安排90分钟的篮球课,这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还通过团队合作建立了对他人的信任感。”王怀章说。

“学生知识底子薄,必须通过差异化学习赢得人生的主动。”杨健武表示,为给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该校增开管乐、国画、拓印、泥塑等特色课程,学生多次在省级艺术大赛中获奖。“团洛阳市委等部门为推进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给我校多方面支持,如帮我们组织法制讲座、参观劳教场所等法制教育活动,选派洛阳师院等院校大学生志愿者为我校学生培训篮球、音乐等,还为我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捐赠20余万元的设备。在外界支持与学校老师的努力下,不少学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进校时的‘满目疮痍’到离校时的‘七彩阳光’。”杨健武说,该校自1980年开办以来,先后招收问题学生2300余名,96%以上的学生都实现了转变。“他们中有的参军,有的考入高一级学校,都成了有用之才。”

“拉一把就能成才,推一把孩子就完了”

每到周日,大学生宋清河(化名)一早就会来到学校附近的一个敬老院,打扫卫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洛阳市涧西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犯罪公诉科科长袁沂告诉记者,2011年5月,高三复读生宋清河在网吧上网,顺手将邻桌女孩遗落的手机拿走。很快,宋清河被警方抓获。当案件进入检察院审查环节时,被取保候审的宋清河已将手机交还失主,认罪态度好,并坦承自己已被一所本科院校录取。

“当时如果我们起诉至法院,宋清河就会再次与大学无缘,我们决定让洛阳市法律援助中心对他进行社会调查。”袁沂说。通过对宋清河所在的学校、社区和家庭走访,检察院得知宋清河一直老实本分,这次盗窃是出于占小便宜的心理。“我们就根据社会调查报告作出了风险评估报告,认为宋清河的盗窃行为对社会危害性小,得到了被害人的谅解,且父母具备良好的监护帮教条件,因此我们对其作出了不起诉的决定”。

涧西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韩建生介绍说,该院创造的“亲情会见”机制也让很多被羁押的孩子感受到关爱。“一名15岁的少年在20天内持刀抢劫7次,在羁押期间自暴自弃。然而我们安排他与爸妈见面后,感受到亲情温暖的孩子很快树立了改造目标。” 韩建生表示,自2009年该院就从未成年人案件审查阶段入手,探索试行风险评估、亲情会见、诉前听证和法律援助四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处理机制,充分发挥教育、感化和挽救作用,尽力减少刑事追诉活动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负面影响。

在法院的审理环节,洛阳市同样对未成年人注重帮教,关怀备至,探索实施庭前走访、庭审教育和庭后帮教的“帮教三部曲”。

“一个国内某大型医药公司的制药工程师,一个16岁时就抢夺两万元现金的少年犯,这俩人能合二为一么?”涧西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李玉琴谈起少年审判工作,感慨万千。“可他俩就是一个人。这样的孩子拉一把就能成才,推一把孩子就完了。”

“第一次讯问抢夺两万元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李重阳(化名)时,他不住地说想回学校学习。通过我们的庭前走访,我们发现这孩子本是一个踏实好学的男孩,但内心自卑的他被父亲打骂之后,寻求离家出走时才犯了错。”李玉琴说,在该院实施的庭审教育中,李重阳及其父亲受到了法制教育,都深感痛悔,法院遂判处了缓刑并积极为其减刑,使其顺利考上大学。在法院持续近十年的庭后帮教中,李重阳顺利读完大学,并在硕士毕业后被国内一家大型医药公司录用。

团洛阳市委副书记冯红超表示,团洛阳市委积极沟通协调,充分发挥政法部门专业帮教力量,洛阳市政法部门进一步深化青少年教育帮扶工作的探索,公、检、法联合制定文件,对在校学生、未成年人等特殊主体实行非羁押诉讼的条件进行了明确界定。2011年洛阳市法院判处缓刑267人,占未成年被告人数的43%,有效保护了未成年人的权益。

第二篇:重点青少年群体帮扶工作实施方案

乌市92中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工作实施方案

我校是头区最大的民汉合校,流动人口子女占三分之一,为进一步加强我校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工作,加大关爱流动儿童力度,创新工作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主题,建立健全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协作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主开展关爱行动,加强流动儿童的教育管理,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二、工作目标

在开展排查摸底基础上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试点工作,对16岁以下在校和不在校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服务措施。着力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在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长效机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牵头单位加大流动儿童结对帮扶力度,逐步实现全覆盖;要加大流动儿童转化工作力度,广泛开展教育、感化、挽救教育,尽力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和扭曲心理,做好跟踪服务。

三、重点工作和目标

(一)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流动儿童教育管理水平。

1、建立流动学生情况登记制度。学校要及时掌握在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建立流动学生档案,对流动学生基本情况实施动态管理。

2、加强流动学生法制教育和思想引导。引导流动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对学生法律和自护意识教育,有效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加强生存教育和安全知识教育,引导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防止他人非法侵害和其他意外事件伤害留守学生。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激发教师对流动学生的爱心和感情,提高教师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责任心。为做好流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4、做好农民工子女就学工作。不断完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和工作机制,切实保障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二)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素质

1、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增强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2、规范家长学校建设。在进一步规范管理现有各级各类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培训,请教育专家讲课,增强家长的教育观念。

3、开展典型经验专题调研。针对当前我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的新成就、新情况、新问题,广泛开展专题调研,推广经验,提出对策建议。

(三)加强社会教育,净化流动儿童成长环境

1、净化生存环境。定期召开1次联席会议,通报工作进度,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开展“未成年人维权行动月”活动,对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成长环境进行专项集中整治,重点做好文化市场、网吧、校园周边娱乐场所的整治和监管,严厉打击侵害留守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做好有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的矫治和感化工作,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2、优化社会环境。构建流动儿童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网络,为流动儿童提供良好的卫生服务环境。

3、提升人文环境。精心设计流动儿童乐于参与、全社会便于参与的关爱活动,有效对接流动儿童的需求与社会提供的服务,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关爱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推进关爱流动儿童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研究,把握规律。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掌握本地流动儿童的底数和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流动儿童思想意识形成的规律,根据流动儿童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基本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管理、服务措施。

2、立足基层,专业推进。要积极创造工作条件,充分依靠、大力支持基层职能单位开展工作,注重发挥他们在第一线接触、联系留守儿童的优势,注重感情、友谊、信任等因素的作用,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明确任务,强化监督。建立工作责任制,积极细化工作方案,建立领导机构,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和专项经费。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的机制建设,构建以学校为重点,社区为主体的服务管理网络。

2013年2月

第三篇:重点青少年群体释义

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释义

1.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主要指违反社会规范或者不能良好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行为的6周岁以上(含)25周岁以下(含)青少年。具体包括有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户籍青少年和常住青少年。

其中,针对未成年人,根据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4条、15条的规定,不良行为包括: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吸烟、酗酒;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第34条规定,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具体包括: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2.闲散青少年群体。主要指不在学、无职业的处于失学、失业(6个月以上)、失管生活状态下的6周岁以上(含)25周岁以下(含)青少年。具体包括6周岁以上(含)16周岁 以下不在学的未成年人和16周岁以上(含)25周岁以下(含)不在学、无职业的青少年,尤其注意要包括常住人口。

3.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群体。主要指应接受机构部门救助的18周岁以下(不含)流浪乞讨人员。具体包括外地籍流入本地流浪乞讨未成年人以及能掌握的本地籍到外地流浪乞讨未成年人。

4.服刑强戒人员未成年子女群体。主要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正在监狱服刑在押、在社区服刑(社区矫正)、被强制戒毒或者被判处死刑的6周岁(含)以上18周岁以下(不含)未成年人。

5.流动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主要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户籍地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6周岁以上(含)18周岁以下(不含)未成年人;流动儿童主要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6周岁以上(含)18周岁以下(不含)未成年人。

第四篇: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工作方案

关于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

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对社会闲散等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服务和管理,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机制,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按照《自治区综治办、自治区预防办关于印发<广西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工作考评标准(修订)>的通知》(桂综办通【2010】24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区综治办、区预防办计划在全市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专项行动,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促进社会管理创新为核心,以全面摸清社会闲散等重点青少年群体底数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其就学、就业和教育管理为重点,大力开展帮扶救助和权益保护工作,预防和减少社会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专项行动,进一步摸清我市重点青少年群体底数,建立信息档案,系统掌握社会闲散等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基本状况和规律,分析这一青少年群体违法犯罪的特点和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工作措施和政策建议,促进各项教育帮助、服务和管理措施的落实,进一步提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实效。

三、排查范围

重点排查6周岁以上(含)25周岁以下(含)的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

1.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即处于失业、失学状态的青少年(无职业只统计16岁〈含〉以上青少年);

2.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依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有关规定;

3.受救助的流浪乞讨青少年,即离开家庭或监护人、流落社会时间较长、造成基本生活条件失去可靠保障而陷于困境、受到民政部门救助的青少年;

4.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即其父母一方或双方服刑在押或劳动教养的未成年人;

5.农村留守儿童,即父母双方外出打工一年以上,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未成年人。

在汇总相关数据时,按照6周岁(含)至14周岁、14周岁(含)至18周岁、18周岁(含)至25周岁(含)三个年龄阶段划分。各项目计算截止时间为2010年10月31日。

四、主要任务和工作方式

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专项行动由各县区综治办预防办负责专项行动的组织协调,通过依托各县区综治部门,协调预防小组成员单位配合开展排查摸底工作实施,排查摸底工作采取集中排查的方式进行,以社区(村)为基本统计单位,由乡(镇、街道)综治办、团委具体组织实施;各社区(村)组织治保主任、调解主任、派出所民警、团支部书记以及其他相关社区(村)干部共同参与排查摸底工作,逐一排查登记重点青少年群体情况;社区(村)、乡(镇、街道)、县(市、区)、市逐级审核、逐级上报统计报表,各县区预防办要对辖区内重点青少年群体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各级法院、检察院、教育、公安、民政、司法、劳动保障等预防小组成员单位是开展专项行动的工作主体,要按照具体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并加强对基层的工作指导,对相关数据逐级进行审核把关,确保上报数据的真实可靠。

五、实施时间和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2010年10月15日前,对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专项行动进行专题部署,明确工作责任和要求;

2.排查摸底阶段:2010年10月15日—10月31日,各社区(村)组织治保主任、调解主任、派出所民警、团支部书记和其他相关社区(村)干部共同开展排查摸底工作,填写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工作调查表、情况一览表各一式2份,1份留存用于建立信息档案,1份逐级上报至区预防办;

3.数据汇总和分析阶段:2010年10月31日—11月15日,各县区预防办牵头做好统计数据的汇总整理工作,认真填写统计报表,并形成相关数据分析材料后报市预防办。

4.完善工作机制阶段: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建立重点青少年群体基础台帐资料,半年更新一次,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深入开展不同群体的分类帮教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切实预防和减少重点青少年群体违法犯罪。各县区综治办、预防办要对此次专项行动进行认真总结,深入分析重点青少年群体权益保护和

犯罪预防工作的特点及规律,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预防工作长效机制。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综治办、预防办要从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全区治安大局出发,提高对开展深入开展重点青少年排查摸底专项行动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各地预防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发挥在重点青少年群体管理、教育、帮扶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积极配合预防办组织开展排查摸底工作。

(二)明确责任,加强协作,狠抓落实。各县区综治办做好相关组织协调工作,各县区预防办牵头做好具体工作的落实。各部门要按照本方案的具体安排,立足部门职能,加强联系沟通和协作配合,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工作合力,共同落实好此次专项行动的各项要求。

(三)加强指导,严格奖惩,推动工作的扎实开展。各县区预防办要切实摸清青少年重点群体的底数,掌握重点青少年群体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的基本状况,分析重点青少年群体违法犯罪的特点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重点青少年群体违法犯罪的有效措施和政策建议,加强对各县区开展督导检查,建立责任制。市预防办将此项工作上报区综治办并纳入年终综治维稳考评内容,对工作开展情况要进行总结和通报。

共青团柳州市委员会

2010年9月2日

第五篇:关于重点青少年群体相关情况的说明

关于重点青少年群体相关情况的说明

本次排查摸底专项行动将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纳入范围,具体为:6周岁以上(含)25周岁以下(含)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受救助的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在统计相关数据时,按照6周岁至14周岁、14周岁(含)至18周岁、18周岁(含)以上至25周岁三个年龄阶段来划分。各项目计算时间截止为2009年10月31日。

现就以上重点青少年群体有关情况作补充说明:

(一)闲散青少年。

在我国,所谓闲散青少年是指6周岁至25岁之间不在学、无职业的人。据2001年中央综治委预防办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合作进行的“预防闲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调查研究”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在未成年人罪犯中,闲散未成年人所占的比例为61.2%,明显高于非闲散未成年人所占的比例(38.8%)。调查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结束学业和不良行为的积淀是未成年人闲散于社会的重要因素。其中,初中阶段结束学业包括初中阶段辍学、初中毕业未升学,这部分人没有工作技能、未达到就业的年龄,在教育、就业等方面都面临着问题,从而成为闲散青少年的重要源头。在不良行为方面,未成年人所具有的多种不良行为习惯与他们处于闲散的生活 1

状态是互为因果关系。14周岁是容易产生不良行为的高发年龄,夜不归宿、逃学、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率为80%。另外,统计数据显示,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年龄段为15周岁至16周岁,此年龄段的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占整个闲散未成年人犯罪数量的64%。

目前,闲散青少年群体的管理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首先,闲散青少年数量呈增长趋势。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社会转型、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结构的变化,并且由于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就业创业难度增加,闲散青少年的数量呈增长的趋势。其次,闲散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淡薄,违法犯罪率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闲散青少年占很高的比例。另外,这一群体的吸毒问题也较为严重。再次,闲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存在问题。社会公众对闲散青少年缺少关爱,造成闲散青少年挫折感较强,心理承受能力差,这进一步激化了闲散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发生。最后,在闲散青少年的管理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社区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经费投入不足,相关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在违法犯罪原因方面,闲散未成年人处于失管、失学、失业的生活状态,是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不健康的娱乐场所、不良的同伴关系等是闲散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直接诱因。

(二)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

青少年不良行为是指青少年违反社会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的行为。根据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4条、15条的规定,不良行为包括: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吸烟、酗酒;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根据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34条的规定,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具体包括: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三)流浪青少年。

由于流浪儿童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根据民政部门的估算,我国至少有15万名流浪儿童。这些流浪儿童年龄多在10岁至15岁,大多数来自湖南、四川、河南、山东、新疆等地区的农村地区。由于流浪生活的影响,多数流浪儿童存在着不

良行为,处于犯罪边缘,成为“高危群体”。通过调查统计,流浪儿童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群体特征:在性别上,流浪儿童中男性占79.8%,女性占20.2%;在年龄上,流浪儿童中12岁至16岁的占77%,14岁是最高峰,占21.2%;在流出地方面,救助机构中的流浪儿童多数来自农村,占58.9%;在文化程度方面,有87.1%的流浪儿童没有完成义务教育;在家庭方面,父母监护缺失与粗暴管教并存,50%以上的父母关系不良或者离异,55.4%的流浪儿童有过两次以上离家出走的经历;在不良行为方面,靠偷、骗、抢劫和贩毒等违法犯罪行为谋生的为32.9%;在对未来的打算方面,87.5%的流浪儿童“想多学点知识”,83.3%的流浪儿童“想干一番事业”,只有12.5%的流浪儿童认为“人生没有希望”,11.3%的流浪儿童“想一直过流浪生活”。

当前中国社会显著处于社会转型中,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进城工作对其子女的教养带来问题。其子女无非是两种选择:一是父母进城,子女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二是跟随父母进城,成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监护、教育等方面都面临着问题,从而成为城市流浪儿童的重要的源头。贫困、家庭问题、学校教育问题以及犯罪集团的拐骗等方面是导致儿童流浪的主要原因。

(四)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

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是近年来社会变革中逐渐衍生和正在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根据司法部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在我国监狱服刑的156万名在押犯中,有未成年子女的服刑人员近46万人,占押犯总数的30%左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为60万人。目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面临着生活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半数以上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生活堪忧。调查研究表明,45.9%的监狱服刑人员表示,孩子目前的生活状况没有保障,原居住地在农村的监狱服刑人员中,有52.8%认为其未成年子女的生活状况没有保障;25%的监狱服刑人员表示,对孩子目前的生活状况是否有保障不清楚。

(2)辍学现象严重,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中辍学的人数占被调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总数的13.1%。其中,在大中城市,辍学率为

6.6%;在小城市(含县、镇),辍学率为10.1%;在农村,辍学率为16.1%。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中的辍学群体在其父(母)亲入狱后显著增大。在被调查的服刑人员中,未成年子女在父(母)入狱前就已经辍学的占未成年子女辍学总人数的17.56%,在父(母)入狱后辍学的为82.43%。

(3)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流浪、乞讨现象令人担忧。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社会上流浪、乞讨的占服刑人员未

成年子女总数的2.5%。其中,居住在大城市、小城市(含县、镇)和农村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外流浪、乞讨的人数在该类未成年子女总数中所占的比例依次呈递增态势,分别为

1.4%、2.4%和3%。

(五)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全国妇联2008年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有5800万人,占全部农村儿童的28.29%,即每4个农村儿童里,就有一个以上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分布较为集中,多数居住在中南部省份。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江西6省的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总量的50%。(3)超半数留守儿童双亲外出。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一起生活的比例为52.86%,他们只能和祖父母或其他亲属一起生活。30%的父母每年回家一次,打电话成为孩子和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由于长期分离,孩子在遇到问题时缺少父母关怀,容易影响心理健康。(4)20%的务工父母在儿童1岁前就外出,其中,30%是在儿童出生1~3个月就抛下了孩子。有相当数量的农村留守婴儿由于母亲外出得不到足够的母乳喂养,影响生长发育。

下载【转载】创新重点青少年群体信息排查和帮扶体制word格式文档
下载【转载】创新重点青少年群体信息排查和帮扶体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总结

    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维权专项行动的总结为增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法制观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根据区预防办的统一部署,柳州团市委紧紧围绕“积极预防减少违法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健......

    重点青少年群体情况分析报告

    重点青少年群体情况分析报告 2012年重点青少年群体情况分析报告 加强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工作,是进一步提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有效措施。根据《关......

    重点青少年群体好的方案

    柳州团市委开展重点青少年群体维权专项行动 工作方案 当前,以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社会闲散青少年等为代表的重点青少年群体,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现实困难和......

    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工作总结

    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工作总结 为充分发挥共青团党联系青少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11年以来,在县委的大力支持下,团县委积极发挥协调作用,深入推进社会......

    巴彦淖尔市重点青少年群体调研报告

    巴彦淖尔市重点青少年群体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贯彻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会议的精神,切实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管理、服务、帮扶的力度,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年初,......

    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计划[定稿]

    南康市赞贤小学2014年上学期 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计划 一、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法》等法......

    重点青少年群体问题研究及其对策

    重点青少年群体问题研究及其对策 在平安城市建设过程中,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是一项源头性、基础性工作,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近......

    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帮教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文秘热线--资深的文秘专业网 www.xiexiebang.com 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帮教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帮助重点青少年健康成长,根据县委、县政府《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