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璜读后感
《唐璜》读后感
《唐璜》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长篇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唐璜无疑是一篇具有讽刺意味的诗体小说,他天生有一副好皮囊,这个人物的原型来自于西班牙传说中的人物,他多次成为文学作品的题材。传统的唐璜形象是一个喜欢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他只想着用自己的男性魅力来征服女人,和各种女人发生性关系。“一夜情“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了。他享受那个过程,爱情对他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他只追求快感,征服的快感。
但是,拜伦笔下的唐璜,在多数情况下是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的。他的第一次被迫出走,或多或少的拜她她母亲好友所赐,成了这个贵族妇女的牺牲品。唐璜不同于拜伦其他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作者有意无意地将他的形象拔高,光辉化,成了“拜伦式”的英雄。比如,在海上遇到风浪,在大家都惊慌失措,几乎绝望时,唐璜用自己的冷静机智拯救了大家;但在面临饿死的危险时,他宁可跳进海中,也不愿意去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吃人。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他的道德信条:热情,勇敢,拒绝虚伪。
他也是敢爱敢恨的,他不顾世俗的眼光,和海盗的女儿海迪恋爱,而且这可能是唐璜最用心的一次的恋爱了。他和海迪两情相悦,无奈,上天不愿意眷顾这个青年,他们的恋爱受到了海迪的海盗父亲的强烈反对,并最终拆散了他们,将他在土耳其大城市君士坦丁堡出售,这对这个年轻人是个巨大的打击。
后来,因为他那不可忽视的相貌,他被买走,经乔装打扮送进了苏丹皇宫,供一位王后享用。
后宫淫乱的生活无法让唐璜停留,他想方设法地逃离了那里,来到了俄国的部队。
在部队,他也是矛盾的,他明知道交战双方都不是善类,但是,他为了荣誉依然很卖力的战斗,立下了大功,得到了沙俄统帅苏沃洛夫的重视。不过,这些荣誉并不能减轻他内心的矛盾,他虽凶狠的杀死了不少土耳其人,但又从凶残的沙俄士兵屠刀下救了一个10岁的土耳其女孩。
看至此,我不经在思考一个问题,拜伦究竟想通过唐璜向我们展示一个什么样的19世纪?
唐璜受沙皇女王的要求,带着土耳其少女前往英国进行谈判。唐璜原本对英国十分仇恨,说英国“曾经把自由奉献给全人类,现在却要他们戴上镣铐,甚至禁锢人们的心灵”,并且侵略到北美、印度等处。英国同西班牙为了争夺海上霸权和西欧地区的统治权,曾经在三四年间多次进行大战,最后西班牙大败,失去了在南、北美洲的殖民地,成为小国。作为西班牙贵族的唐璜,自然仇恨英国。
他决心到了英国后,把英国的反动真相告诉英国民众。但是,当他登上英国国土后,见到的情况却改变了他的看法。一切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觉得这儿简直是自由乐土。
正当他打心眼里赞叹英国社会时,突然一伙拦路抢劫的匪徒挡住了他,强迫他留下买路钱。他从衣袋里拔出手枪,打死了1个匪徒,另4个夹起尾巴逃走了。此后,他改变了看法,觉得在伦敦的街道上根本找不着一个老实人,最富丽堂皇的宾馆也只不过是外交界骗子的安乐窝。
被引见英国国王后,他发现大臣们完全是“没有丝毫人气味的畜生”,议会是一个专搞捐税的机构,财阀们才是英国和欧洲各国的真正主子,而大不列颠王国不过是“一所超等动物园”。
唐璜被英国上流社会接纳,天天进出贵族、富豪居住的伦敦西区。他说这区域是英国最罪恶的地方,这儿的人“把爱情一半当荣耀,一半当买卖”。他的行为又恰恰同他的认识相违背,他在这儿同不少的贵族妇女勾勾搭搭,打得火热。
看到这些,我想我找到答案了。
所有的叙事都是为了拜伦讽刺英国和欧洲贵族社会、贵族政治而做铺垫的。诗歌中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呈现在我眼前。情节虽发生在18世纪末,但是,描绘的却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拜伦是用过去的革命经验和当时的现实相比,鞭挞了 “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打倒暴君。
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英国统治阶级夸耀“自由”和“权利”,但是唐璜初次来到伦敦,就遭到了强盗的袭击。诗歌痛斥英国贵族卡斯尔累爵士为“恶棍”和“奴隶制造商”,谴责当时备受统治阶级称赞的惠灵顿为“第一流的刽子手”。英国上流社会外表华丽,内部却糜烂透顶,丑陋不堪。
看完后,我陷入了沉思,拜伦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的讽刺英国贵族进行讽刺呢?找到拜伦生活的背景后,我想我有点懂了。
拜伦1788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父母皆出自没落贵族家庭。学生时代即深受启蒙思想影响。1809-1811年游历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受各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鼓舞。
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1811-1816年,拜伦一直在生活在不断的感情旋涡中。在他到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场作戏的爱情俯拾即是,一个年青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津乐道。拜伦在1813年向一位安娜·密尔班克小姐求婚,于1815年1月和她结了婚。这是拜伦一生中所铸的最大的错误。拜伦夫人是一个见解褊狭的、深为其阶级的伪善所囿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婚后一年,便带着初生一个多月的女儿回到自己家中,拒绝与拜伦同居,从而使流言纷起。以此为契机,英国统治阶级对它的叛逆者拜伦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以图毁灭这个胆敢在政治上与它为敌的诗人。
后来,拜伦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恰尔德·哈罗德是拜伦诗歌中第一个“拜伦式英雄”。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辉煌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唐璜》,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
或许,唐璜身上多少有点拜伦的影子,不管是他对女人的态度,还是对英国贵族的讽刺,拜伦通过唐璜及一系列他的拜伦式英雄,给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社会贯入一泓使世人认清事实的清泉。
第二篇:唐璜读后感
《唐璜》读后感
唐璜是一个历史人物。他是一个活在15世纪的西班牙贵族;他诱拐了一个少女,跟着又把那个少女的父亲谋杀
了。《唐璜》是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在西班牙、希腊、土耳其、俄国和英国等不同国家的生活经历展现了19世纪初欧洲的现实生活,讽刺批判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
《唐璜》是拜伦的代表长诗之一,诗中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
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那样一个作恶多端的人物本来是不会名留青史的,奈何他却启发了后代许多诗人、作家、音乐家的艺术创作灵感。例如,英国大诗人拜伦写了一首题名为唐璜的长诗;奥国音乐家莫扎特以唐
璜为题材创作了一部有名的歌剧;英国的戏剧家萧伯纳也借用唐璜的故事写了一部讽刺式的舞台戏剧。随着光阴的流转,历史的唐璜演变成传奇的唐璜。传奇的唐璜是一个见到女人便要把她引诱上床的男人;传说他每天晚上跟一个不同的女人发生性关系。现代
唐璜的定义是一个好色徒,他要占有最大多数的女人的肉体来满足他的男性虚荣感。所以,唐璜式的性是完全没有爱的性。唐璜所追求的只是女人的肉体;他跟女人发生性关系向来不把感情放进去;他也从来不用金钱去买性;他要本着他的男性魅力来引诱女人
跟他上床。当他得到了一个女人的肉体,他便立刻转移目标,寻找新的征服对象;因为他要不断地征服女人,他的男性虚荣感才能保持它的充满状态。下面举两个实例来作示
范。两个实例里面的男人都是典型的大唐璜。马丁是一个丹麦的工业发明家,他的发明品并没有成为举世闻名的畅销品,但他扮演唐璜倒是成绩辉煌。他的相貌和身材都长得异常的英俊,风度翩翩,绅士礼貌十足,衣着讲究。他一生结婚三次:头一个太太是芭
蕾舞星;第二个太太是电影明星;第三个太太是时装模特儿。三次婚姻都以离婚终结,就是因为他结了婚也不能压制他那见到新的女人便非要追到手不可的唐璜心理。马丁自己坦白承认,扮演大情人给予他人生最大的乐趣。
现在,让我们看看马丁扮演大情人的手段。马丁进入任何餐馆,坐下来后,他的眼睛便像探射灯那样,向餐厅的四周搜索。当他看到只有女客在座的桌子,他的眼睛便亮起来。只要女人的样子长得不错,气质还算不坏,年纪不
太老,便是他那天晚上的征服对象。他立刻吩咐侍者把一瓶葡萄酒送过去;那位女士当然好奇地问,酒是谁送过来的。此时,马丁便用多情的眼光向那位女士打招呼。当那位女士把正餐用完了,马丁便走过去,很有礼貌地作自我介绍,请问女士准不准许他坐下来,陪她一起喝咖啡。马丁一坐下来,便鼓其如簧之舌,向女士大灌迷汤,称赞她何等美丽!何等迷人!当然,他说话的时候,脸上摆出诚恳万分的表情。“在我的一生里,”马丁对他的每一个猎物都这样说,“我从来没有遇到过一
位像你这样具有独特风味的女人!”这句话是从马丁的口里机械性地喷出来,但每次都射中女人的心,得到致命伤的效果。女士把马丁灌给她饮的一大碗迷汤一滴不剩地喝光了,被迷得魂飞魄散,相信眼前这位英俊的绅士对她一见钟情。于是,她当天晚上便愿
意跟马丁上床风流。马丁很小心,永远不带任何女子回到他自己的家;他不是跟女士回家,而是另找中立的地方。一夜风流之后,马丁便不愿意再见到那个女子。他顶多留下一个电话号码,而该电话号码是属于他朋友办公室的。如果那位女士打电话到那里去找
他,她只会得到一句留言:马丁到外国去了,或者是他不在那里工作了。就是这样,马丁一生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大情人,百战百胜,出猎必有所获。当他到了八十多岁的时
候,两腿无力走路,躺在老人院的床上,没办法再出去狩猎女人。他认为他的人生失去了乐趣,不值得再活下去。在一个晚上,他多吃点安眠药,一睡不醒。一代大唐璜,因为再不能征服女人,人生无趣,便与世长辞。
第三篇:《唐璜》读后感
《唐璜》读后感高中时,我们学历史文学史时,就学到,拜伦和雪莱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唐璜》读后感--马效效对外汉语。拜伦的《唐璜》和《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更是受到广泛的赞誉。不过,这本书,让人读起来会有一点吃力,毕竟,不是一般人可以欣赏的嘛!反正我是看的马马虎虎。《唐璜》是一首拟史诗性质的长篇叙事诗,叙述的是主人公唐璜的少年时代和冒险经历。简单的概括来说,唐璜,是出生在西班牙的一个贵族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个十分轻浮的人,做事草率,为人放纵,经常和妻子吵架。而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唐璜,也变成了一个小无赖,到处闯祸。后来,他的父亲死了,母亲便对孩子的事亲力亲为,誓要把唐璜教成一个品学兼优、德才出众的好孩子。当然,唐璜也并没有让家人失望。但是堂皇却被母亲的好朋友朱丽亚拉下水,偷吃了禁果。闹得满城风雨后,母亲便安排他出门避避,读后感《《唐璜》读后感--马效效对外汉语》。后面,便写了唐璜的几次游历生活,也一共写了唐璜的四次艳遇,加上之前的一次,一共五次。分别是,在东方海岛上,与少女海黛的两情相悦;在土耳其苏丹王宫与苏丹王妃的奇遇;受沙俄女皇的宠幸;出使英国时,与英国贵妇的邂逅。这几次艳遇中,在我看来,只有一次是唐璜的真实情感。那便是与少女海黛的故事,两个人两情相悦,是在海黛的海盗父亲的残忍分离下,两个人才被迫分开的,而海黛也绝食死去。这一段缠绵哀婉的感情,就这样被扼杀了。其实,看过英国史的人都知道,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正值多事之秋,大革命,名族、民主解放运动蓬勃开展。而作为英国上议院议员的拜伦,也曾多次抨击政府,可惜的是,没有什么效果,所以,拜伦便将这种郁结,抒发到写作中,从唐璜的形象塑造上来说,不难看出,里面加入了作者太多的主观想法。太有深度的理解,我就不知道了,这只是我水平之内能了解的。其实《唐璜》还不愧是浪漫主义文学,里面的很多句子真的很浪漫。连与爱情为敌的无情的“时间”,想到要擘开这样温柔的两颗心,也不免忧伤与怀。他们的容颜不是为皱纹而生的,他们那蓬勃的心和纯洁的血液,不容凝滞,头上也不容白发为灾。上帝爱的人早死。不知什么原因,当他们凝视着晚霞的那一刻,仿佛在他们心间,随着欢笑,突然袭来一阵颤栗,好似冷风拂过了火焰或琴弦。.
第四篇:唐璜 读书笔记
《唐璜》读书笔记
长诗《唐璜》的作者拜伦(1788-1824)是英国杰出的诗人,也是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他的诗歌以辛辣的社会讽刺和批评对自由、民主的讴歌,极大的鼓舞了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在世界各国的革命志士心中引起了强烈共鸣。
《唐璜》这部以社会讽刺为基调的诗体小说约16000行,共16章,虽未最后完成,但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广阔的生活容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歌德称为“绝顶天才之作”。
《唐璜》中的主人公唐璜源自西班牙传说中的人物,多次成为文学作品的题材。传统的唐璜形象是个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但在拜伦笔下,这个人物在多数情况下却以被勾引的角色出现。他的被迫出走,就是因为他或多或少地是那个有夫之妇的牺牲品。唐璜不同于拜伦其他诗歌中的英雄人物,作者无意将他塑造成“拜伦式的英雄”,其中却不乏诗人自传的成分。唐璜热情、勇敢、拒绝虚伪的道德信条。在面临饿死的危险时,他拒绝吃被打死的人,其中不乏象征的意义。在士兵中间,只有他表现出对一个土耳其小姑娘的命运真正的关心。他没有忧郁绝望的天性,在士兵中间,只有他表现出对一个土耳其小姑娘的命运真正的关心。他没有忧郁绝望的天性,但也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他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的讽刺,而他和海盗女儿海蒂的经历,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理想。
《唐璜》的主题是对英国和欧洲贵族社会、贵族政治的讽刺。主人公唐璜是西班牙贵族青年,16岁时与一贵族少妇发生爱情纠葛,母亲为了避免丑事远扬,迫使他出海远航。于是,通过唐璜的冒险、艳遇和各种经历,广泛地描绘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唐璜在海上遇到风暴,船沉后游抵希腊一小岛,得到海盗女儿海蒂的相救。诗歌歌颂了他们牧歌式的真诚爱情。但是海盗归来,摧毁。此后,唐璜被当作奴隶送到土耳其市场出卖。又被卖入土耳其苏丹的后宫为奴,逃出后参加了俄国围攻伊斯迈城的战争,立下战功后被派往彼得堡向女皇叶卡捷琳娜报捷,得到女皇的青睐,成为宠臣。诗歌中一个场景接着一个场景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情节发生在18世纪末,但是,描绘的却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诗人是用过去的革命经验和当时的现实相比,鞭挞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打倒暴君。
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英国统治阶级夸耀“自由”和“权利”,但是唐璜初次来到伦敦,就遭到了强盗的袭击。诗歌痛斥英国贵族卡斯尔累爵士为“恶棍”和“奴隶制造商”,谴责当时备受统治阶级称赞的惠灵顿为“第一流的刽子手”。英国上流社会外表华丽,内部却糜烂透顶,丑陋不堪。
《唐璜》诗中表现了唐璜的善良和正义,通过他的种种浪漫奇遇,描写了欧洲社会的人物百态,山水名城和社会风情,画面广阔,内容丰富,堪称一座艺术宝库。
一
鲍伯·骚塞啊!你总算是戴着桂冠的诗人,那些诗人当中足可堪称为他们的表率,虽然你摇身一变,当上了托利党员,您这种情形近年来也不算是什么例外。头号的叛徒啊!你在消遣什么? 是否在和那些“湖畔居士”们在朝野内外徘徊? 依我看,都是一窝卖唱的先生,好象把一块馅饼从两打画眉中找出来。二 “每当切开馅饼,他们就听话似的唱起歌,” “正可作为一道可口的佳肴,献给尊敬的皇上,” 或者献给垂涎已久的摄政王。最近,请看柯勒律治也展翅飞翔,可惜却像蒙着眼的鹰,为头巾所蒙蔽,他完全运一套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学问来向国民大众说明—— 我希望他把“解释”再加以更为周详。三 鲍伯啊!你可知道你多么狂妄,只因为不够称心如意便要蛮干到底: 你原本想要在那道菜里唯我独尊,把其他啾啾的众生一一排挤,竟然不知道自己用力太大,未等大展鸿图,倒使自己跌一交,像一条飞鱼飞得很高很高,不得不落在船的甲板上喘息,又缺少水分,鲍伯啊,你可就死于干燥之地!四 华兹华斯写了一篇《漫游》拖沓冗长,令人费解,为他新创的博大精深的诗的体系 提出了一个即使是智者也难以理解的范例,其实他自己也觉得这不是什么诗作,对,等有一天天狼星的祸害降临这个世界,也许是的。谁若是能理解,他就准能 把巴别的通天塔又加高一层。五 诸位君子啊!由于你们长久以来 一味的闭关自守,封闭自己,没有见过外面的大世面,心灵间相互交融依旧持续不断,所以得出了一个自己认为是最合理的结果,即诗的桂冠只该捧在你们的手中,唉!这种见识未免是有所狭窄,你们从小湖搬迁到大海岸边,这便是我对你们的希望。六 我不想仿效你们个人的打算,把自爱也变成那么卑鄙无耻的做法,不管变节给你们带来多少荣华富贵,它的代价可远远超出黄金价值的范围。就可以得到你们的薪水和津贴,就为此写作。华兹华斯在税局谋得了一个职位。可耻的一群!——但毕竟居诗人之中,堂而皇之高高的站在永垂不朽的纪念碑的高处。七 空虚的头脑只等那些桂花来填补—— 甚至几点点美德的羞赧——予以隐蔽,得了吧,我从不羡慕什么桂枝和果实,至于你们在世上想独揽的声誉,那可是个竞技场,凡是能感到的 心灵之火都能在此占有一席之地。克莱布、罗杰斯、司各特、甘培、穆尔等等这些当时的诗人,这些争议只有等后人来评说。八 而我是和艺术之神缪斯一起行走的人,没办法和你们驾驭的飞翔神驹相比!但愿命运之神能赐予你们 你们所嫉妒的声名和所缺的技艺。在我看来,作为一个诗人,给予同辈的也只能是 以应有的赞誉,这对于他们自己并无什么损伤,同时,现在的怨天尤人却不一定 想让自己为后世所赞誉的途径也许就这样。九 所谓的想让后世人来欣赏桂花的人 只能是损害了自己,因为这种说辞 总是使他收获不丰,无法写出来,虽说过去也曾有过罕见的天才,他们终于从茫茫的寂寞中出现,如同一个巨灵一般,最终被抛掉的就是那些追求名利花冠的大多数人。天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怎么能知道? 一十 事实的确如此,生不逢时的弥尔顿常常遭人诽谤,对他的不幸遭遇“时间”也只能是忿忿不平,“庄严”一词是由“弥尔顿风格”演化而来,须知他没有违心地作歌,他罪恶的源泉并非他的才能所变。他咒骂前生也并不是为了赞扬后世,他以仇恨暴君始,至死也不曾变换。一一 可以这样设想那位老人双目失明 他如同《圣经》中的撒缪尔,从坟墓里走出来,再次宣告他的预言,使帝王震惊,或者又活在人间,深受种种苦难两鬓都已斑白,绝望的眼睛中流露出种种苦难,那冷酷的女儿,贫困,苍老,病衰—— 他不会拜倒在一个苏丹脚下? 他可否会受命于那心智上的太监卡色瑞? 一二 这个恶棍油头彩面,冷血无情,对此泰然自若!爱尔兰的鲜血沾满了他光滑的双手,但这只是小试刀锋;接着他奉派 为了满足他们的胃口,他们到邻邦大肆屠戮。这是暴政所需的最卑劣的工具,除了必要的才能之外,再多也没有,刚够使他添一段别人打的镣铐,端上的毒药早已由人精心配置。一三 这个演说家是一个废话连篇的家伙,不但鄙俗的不堪理由,而且还有一条头头是道的邪恶,连最卑鄙下流的捧场人都无从恭维,而敌人则不屑于一笑,他张着如同地狱大门一般的嘴,却迸射不出 一串跳跃的火花,来越出轨外照耀。是一块不停地转,不停的磨的好磨石,无穷无尽的折磨,不停不息的运动,你由此而懂得。一四 就论那厌恶的行业也很拙劣: 总是修修补补,终于到了事件的结尾,主子仍放心不下剩下的些破绽—— 会议还得召开,阴谋一再制造,统制思想,控制国家,就这样愚蠢地为人类钉着镣铐,这个奴隶钉制匠啊!专修旧锁链,天灾人祸是由他的每笔生意招惹而成。一五
人味没有一点,只有两个目标: 一个是如何捆绑别人,一个是如何讨好主人,他相信别人也少不了要戴他这样的锁链; 像一个尤丑庇阿斯,他对于什么 全不知道什么高贵、讥讽、智慧、自由,他是不畏惧的,——一块冰怎能有感情? 他内心的僵硬才有了他的勇气。一六 在哪儿我才能看不到他的桎梏? 因为我绝不要身授于它。哦,意大利!他的身上复苏了古罗马的英魂,又在这国贼的弥天谎言下萎靡,我心里仍激荡着你镣铐的声音,爱尔兰的新创也向我高声呼唱。国王、奴隶、同盟、军队依旧在欧洲存在—— 而骚塞却对它唱着卑劣的颂歌。一七 啊!我现在就把这献给尊敬的桂冠大人,这首以朴实无华的诗句写成的诗歌。如果说,这阿谀奉承并不是我所善于的辞令,那是因为我还持有黄蓝的服色,我的见解当然有待于教导,何况变节也很时髦:谁要想保持着 一种信念,在眼下确实变得难于上青天—— 最会变节的托利党员就是我,你信吗? 一八一八年九月十六日,威尼斯。-
第五篇:浅析拜伦《唐璜》
浅析拜伦《唐璜》
作者简介: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
内容概要:
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
简略谈到了唐璜的幼年生活环境,然后从唐璜受少妇朱丽亚勾引、被她的伯爵丈夫带人搜查她的卧室开始,跟着写一连串丰富多彩的历程:像出海远行遇险,被海盗的女儿海黛救起,到了基克拉迪岛上,二人展开热恋,诗歌赞颂了他们牧歌式的爱情。二人的恋情不受海黛的父亲的祝福,他将唐璜作为奴隶卖到伊斯坦布尔,机缘巧合,唐璜穿女装混入了吧土耳其苏丹后宫。后来参加伊斯迈战役,从哥萨克骑兵刀下救出了小姑娘莱拉。受俄国女皇宠幸,被派为使节去英国,抵达英国后发生了各种奇遇.....个人体会:与莫里哀的《唐璜》相比
中学时期就听说了《唐璜》,当时它是作为拜伦的代表作品提出的,一直没有去看。直到学了外国文学史这门课程,才了解到它原来是首叙事长诗,它以社会讽刺为基调,约16000行,共16章,虽然没有完成,但因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广阔的生活容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曾被歌德称为“绝顶天才之作”。
文学史上能与作者一起流芳百世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记起某位作家的伟大时,作家笔下的人物也同时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千百年来,一颗颗闪耀文学星空的巨星,为我们留下了妇孺皆知的人物形象。有的成为作家所在民族的精神象征;有的越过国界,成为世界的共同的财富,唐璜就是其中的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中,通过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神话、传说而“出名”的,可以说占了大多数。关于唐璜,和堂·吉诃德一样他是西班牙奉献给世界文学宝库的礼物。他们在西班牙的知名度就像我们能随口说出的三国人物和水浒英雄,为所有的人所喜爱和津津乐道。莫里哀和莫扎特就曾将他分别写进过喜剧和歌剧。
唐璜作为莫里哀笔下的人物,极富个性,是传统的唐璜形象:玩弄女性,没有道德观念的花花公子。他是个无视神灵、上天、魔鬼的人,这在当时政教合一的社会体制下是非常难得的。莫里哀利用唐璜这个形象表现了法国17世纪的没落贵族的希望与勇气,这或许是所有年代所有国度的没落人士骨子里常常具备的。唐璜不为吸引女人而吸引女人,他是为了消磨时间。爱情只不过是小菜一碟;他玩弄女性就像一日三餐那样平常,爱情的魅力对他来说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手段,不过是能力的证明和打赌的工具。他更注重过程。生活了的、经历了的、存在了的,就是他所乐于追求的,体现一种存在主义的生活哲理。唐璜,作为人的神话,替代了宗教上帝的神话。他对生活的欲望,现世享受的热爱,对生命和时间的把握使得他超越了死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丝毫不畏惧死亡。他就像普罗米修斯敢于向上帝盗火一样,在他花花公子那放荡不羁的爱情生活方式背后,处处彰显着他向往自由、不信鬼神的叛逆精神。
我们可以在嬉笑怒骂和悲愤震撼中重新认识唐璜的“人性”——也可能是每个人的潜在的“人性”。
拜伦笔下的唐璜善良,有正义感,多情但不滥情。中世纪那个以干坏事为荣、敢于嘲笑上天的花花公子形象在拜伦的长诗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风度翩翩、纯洁无邪的青年形象。每次爱情的来临都会使唐璜全身心地投入,对他产生极大的影响。他每遇到一个女性,都给他的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和震荡。拜伦用很长的篇幅来介绍每一位与唐璜不期而遇的女性。不同于拜伦其他诗歌中的英雄人物,作者无意将唐璜塑造成“拜伦式的英雄”,他与唐娜·朱丽亚发生性关系,被她丈夫捉奸在家,仓皇出逃即可体现。唐璜热情、勇敢、拒绝虚伪的道德信条。在面临饿死的危险时,他拒绝吃被打死的人。在士兵中间,只有他表现出对一个土耳其小姑娘的命运真正的关心。他没有忧郁绝望的天性,但也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他的爱情故事大多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的讽刺,而他和海盗女儿海蒂的经历,更多的是体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理想。大多数人认为拜伦笔下的唐璜与传统的唐璜相比,“除了他的姓氏以及西班牙的出身外,并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事实上拜伦的《唐璜》是与众不同的,拜伦借此表达出了个人心中的真情实感。
作为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拜伦敢于正视现实,勇于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直指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中残存的封建因素。作品同时还揭露了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
诗歌中的情节发生在18世纪末,但是描绘的却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诗人是用过去的革命经验和当时的现实相比,鞭挞了“神圣同盟”和欧洲反动势力,号召人民争取自由、打倒暴君。诗歌对英国贵族和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讽刺。英国统治阶级夸耀“自由”和“权利”,但是唐璜初次来到伦敦,就遭到了强盗的袭击。
因讽刺的需要,主人公唐璜显得行动多于思想,诗歌的叙事者则承担起了思考和评论的重任。二者一个天真,一个世故;一个行动,一个旁观而冷言冷语。故事之中或故事之外不断出现的议论、感慨、回忆、憧憬,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叙事者大量的富有抒情性议论,充满哲理和深刻的思想,以及淋漓尽致的嘲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品不仅揭露现实真实深刻,而且想像丰富奇特。它描写的风暴、沉舟、战火的场景等,十分精彩。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抒情描写非常出色。
拜伦善于用各种诗体创作,语言幽默洗练,写诗以18世纪的蒲伯为师,而蒲伯就善于用一种干净、机智的口语入诗,拜伦则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还将意大利八行体——每行八音节,脚韵安排是ab ab ab cc,改造成每行十个音节。这种形式适应口语风格,能做到庄谐并陈,伸缩自如,为诗歌添色不少。
选段:
一九四 “爱情对男子不过是身外之物,对女人却是整个生命;男人可以
献身宫廷,军营,教堂,海船,市场,有剑和袍,财富和光荣不断更替; 骄傲,声名,雄图,充满了他的心,更有谁能永远占有他的记忆?
男人门路很多,但女人只有一法: 那就是爱了再爱,然后再受惩罚。
一九五
“还有多少欢娱和荣华等待你,还有多少人,要爱你,并使你钟情; 我这一生是完了,只剩下余年 来把耻辱和悲哀埋进我深心!然而我宁可忍受这一切,而不愿 弃绝我这依旧沸腾着的热情;
呵,永别了,请原谅我,爱我吧——不,这字眼已经没有意义,我很清楚。
参考资料:
1.(法)莫里哀
《莫里哀喜剧》
湖南人民出版社; 2.(英)拜伦
《唐璜》(上、下)
人民文学出版社 3.朱维之,赵沣,崔宝衡,王立新主编 《外国文学史》(欧美卷)版社
4.童庆炳主编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5.网络资源:百度文库、豆瓣网
南开大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