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健全完善维护稳定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资料)(xiexiebang推荐)
连城县财政局关于加强矛盾纠纷
排查调处,健全完善维护稳定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
本局各股(室)、局属各事业单位:
根据县委、县府及综治委关于综治工作建设的精神,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为夯实“建设平安连城”工作,营造平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经研究决定,提出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健全维护稳定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如下:
一、深刻认识开展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的重大现实意义
当前,我们要深刻认识,开展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的具体行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对广大职工群众最真切的关心和爱护,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有关维护稳定的一系列会议、文件精神,加强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确保维护稳定工作顺利开展。
二、切实加强对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的组织领导
按照县综治委的要求,“各单位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政治责任感,尽快建立(调整)相应领导机构,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维护稳定工作顺利开展”,为此,经研究决定,成立“连城县财政局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健全完善维护稳定长效机制领导小组”。财政局局长、财税党委书记邱振生任组长,副局长马勋海、陈革声、黄兆灯,财税党委副书记曾凡钊任副组长,各股(室)股长为成员。领导小组的建立,对我局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健全维护稳定长效机制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三、完善“六个机制”,健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体系
1、完善领导机制。要切实在局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健全完善维护稳定长效机制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把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工作纳入局里工作的议事日程来抓。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在坚持抓好单位的行政业务工作的同时,又要抓好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为高标准、高质量做好行政业务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主要领导要经常结合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开会研究分析各种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提出解决的办法,并督促检查落实,使各种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或化解,不发生任何问题。
2、完善排查调处机制。街道、社区、各单位建立健全了矛盾纠纷排查网络,我局也要在这一网络中发挥好基础性的作,做到局党政领导挂帅、排查领导小组和综治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局机关党组织、工会、妇委会等参与,各股(室)高度重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主动化解矛盾纠纷,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最大限度消除各类不稳定因素。
3、完善信息反馈机制。拓宽了解、掌握各种矛盾纠纷的信息渠道,建立了维护稳定信息员制度,要充分发挥维护稳定信息员和信息责任人的作用,落实信息责任,随时掌握思想动态信息,并坚持在第一时间信息报告制度。努力做好信访工作,及时解决信访中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杜绝越级上访,力争达到零上访要求。要坚持工作报告制度、重大节假日值班制度和维稳“零”报告制度。
4、完善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多类处置预案,建立健全统一指挥、反映灵敏、协调有序、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特别要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掌握、处理好,要把可能引发重大治安问题和群体性事件作为处置、协调的重中之重,切实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理得好”。采取有效措施,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5、完善考核奖惩机制。要进一步健全和维护稳定的各项制度,要把单位维护稳定工作纳入干部年度目标管理,加
大考核力度以及奖惩机制。
6、完善维稳责任追究制度。对维护稳定工作,单位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既分管部门业务工作,也对分管领域的维稳工作负责,各股(室)股长对对股室维稳工作负责。对重大不稳定因素,局机关主要领导要主动协调化解,发生群体性事件要亲临现场,认真听取和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耐心细致的做教育疏导工作,妥善处置。对于在维稳工作中严重失职、工作不力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要,严格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四、进一步加大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的工作力度
要充分认识“防邪”工作的重要性。要坚持把处理邪教问题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对“防邪”动态要做到低数清,情况明,信息通。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谁主管,谁负责,健全和完善“防邪”工作机构。由 “一把手”为“防邪”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要负责落实具体工作人员和必要经费保障。要采取各种形式认真做好“防邪”宣传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及其家属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珍爱生命,抵制邪教,不断提高法律素质,提高识别能力,确保所有干部职工及其家属继续象原来那样不参加任何类似“法轮功”的非法邪教组织。连城县财政局二○○四年七月四日
第二篇:2012年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实施意见
2012年全市社会矛盾纠纷排查
工作实施意见
各乡镇党委、政府,各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办局,市各委办局院行,市各群众团体和市属单位:
为了适应当前维稳形势的需要,切实做好2012年全市
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工作,防范和化解矛盾纠纷、减少群体性事件和民转刑案件发生,维护社会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经研究决定,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省政法工作会议精
神,以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为主抓手,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环境,突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这一重点工作,按照“抓源头、清积案、建机制、强基础”的要求,进一步强化组织,完善制度,创新机制,不断提高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为构建和谐海门作出新贡献。
二、目标任务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地、各部门、各企事业负责本辖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矛盾纠纷的预防、排查和调处工作,努力实现矛盾纠纷调解率、调解成功率、人民群众对调解工作的满意率持续上
升,逐步实现“小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排查范围、重点和方式
(一)排查范围。排查活动由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分别组织,按照如下排查原则分别实施:
1、地区排查按“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各级党委、政
府组织排查本行政区域内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矛盾纠纷。
2、部门排查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各级党政部门组织排查本部门主管领域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矛盾纠纷。
3、单位排查按“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办好自己的事”的要求,由各机关、团体、企事业等部门和单位,主动排查本部门和单位存在的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
(二)排查重点。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围绕当前
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有重点的开展工作,重点排查以下八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1、排查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特别是易于激
化、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或个人极端事件、易于转化为刑事案件的突出矛盾;
2、排查因征地拆迁改造,特别是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过程中引发的经济补偿、人员安置、工程施工等方面的矛盾;
3、排查涉企矛盾纠纷,特别是问题比较集中的合资企
业、外商独资企业、濒临破产企业、经济效益滑坡企业、改制重组企业中存在的劳资纠纷,特别加强对企业欠薪、企业法人代表逃逸等的排查;
4、排查因环境权益受到侵害可能引起的各种矛盾纠纷;
5、排查因城市管理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纠纷;
6、排查因民间借贷可能引发的矛盾纠纷;
7、排查因感情、债权债务、赡养、财产、家庭暴力及
再婚家庭中的各类婚姻家庭纠纷和因建房、界址、通风、采光、通道等各类邻里纠纷;
8、排查可能引发赴省进京上访的矛盾。
(三)排查方式。通过日常排查、定期排查、专项排查、重点排查等排查方式,使排查工作切实做到横到边、纵到底,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
1、日常排查由各地、各部门和各单位在日常工作中,随时了解、发现、掌握各种社会矛盾纠纷的经常性排查活动。日常排查掌握的重大情况应及时向上级机关和同级党委、政府及综治工作机构报告,并对排查中掌握的各类矛盾纠纷信息源形成“每日矛盾纠纷信息编报”,报同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市大调解中心。
2、定期排查由各地、各部门和各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分别对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存在的矛盾纠纷进行全面排查和汇总上报的活动。村(居)每旬排查一次;镇、部门每半月排查一次,每月进行研判分析一次,每季度进行一次讲评。
3、专项排查是针对特定地区或特定领域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倾向性突出问题开展的排查活动。专项排查由各地、各部门和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或根据上级部署要求具体组织落实。
4、重点排查是在临近重大活动、重要节庆日、社会政
治敏感期,集中力量组织开展的预防性全面排查活动。重点排查由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组织开展,或者根据上级统一部署进行。
四、建立长效机制
1、预警机制。各地、各部门要通过排查、研判、例会
等工作抓手,建立和完善领导接访、听证对话、风险评估、舆情研判、应急处置等常态化的预警工作机制。以分析社情民意为突破口,对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进行前瞻性预测,做到超前预防。
2、化解机制。
(1)一般矛盾纠纷的化解。对排查出的一般矛盾纠纷,符合法律政策规定的,要及时解决到位;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虽然符合法律政策,但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一时解决不了的,要向群众耐心解释,限期解决;对群众由于法律政策认识原因或坚持过高要求的,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防止矛盾激化,并积极引导群众通过法律渠道化解矛盾纠纷,做到“案结事了”。
(2)重大矛盾纠纷的化解。对排查出的重大矛盾纠纷,要采取“定领导、定措施、定时间、定责任”的“四定”要求,将任务进行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做到措施到位、责任到人。对涉及群体利益、久诉不息的疑难矛盾纠纷问题要实行领导包案制,做到包调查、包处理、包督办、包结案、包稳定,坚决把化解各类疑难矛盾纠纷问题处置在基层。
3、分析研判机制。各地、各部门要建立每月矛盾纠纷
分析例会报告制度,在纠纷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将一个月内纠纷发生总量,潜在的、有可能发生的以及矛盾纠纷的特点、动向和规律进行综述,通过分析和研判,提出防范化解、应对措施等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形成矛盾纠纷分析报告,召开例会进行情况通报。
4、督查督办机制。对排查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效能督
查。排查出的矛盾纠纷,采取联合督办、明查暗访等方式,对矛盾纠纷突出的地区、重点矛盾纠纷进行专项督查,促使矛盾纠纷得到化解和有效处置。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重视矛盾纠
纷排查调处工作,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牵头协调,司法、大调解等有关部门具体负责的领导机制。
2、建立考核制度。要把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纳入年
度目标考核的内容,作为衡量和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日常排查、定期排查要按报送要求及时报送排查情况;专项、重点排查应有工作计划、总结,排查活动结束后,各乡镇(园区)调处中心应及时向市大调解中心报送排查活动情况。因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不力,大调解工作质效不明显,导致群众去京赴省上访,或到市委市政府集访的,取消当年综治工作“评优评先”的评比资格。
3、严格责任追究。成立督导组,通过定期检查、重点
抽查、明查暗访、跟踪督查等形式,加强督导检查,推动排查工作的全面开展。对排查化解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对因思想不重视、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走过场、敷衍推诿的,要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对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造成恶劣影响的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单位,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并实施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建议权。
第三篇:*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
镇安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镇安地处秦岭南麓中段。东与山阳、郧西接壤,西与宁陕相连,南与旬阳相邻,北与柞水交界。境内山大沟深,层峦叠嶂,土地总面积3487平方公里。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贫困农业县。全县辖25个乡镇,20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29.22万,其中农业人口26.83万,占92。我县有全省仅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乡镇中的两个(西口回族镇、茅坪回族镇),有回、满、壮等9个少数民族9845人,占总人口的3.4。随着我县经济的日益发展,信息的日益畅通,人们的维权意识日益增长……民间矛盾纠纷也随之上升,2002年我县累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312件,调处成功1203件。2003年累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412件,调处成功1303件。2004年共排查矛盾纠纷1681件,调处成功1483件。这一组数字显现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日益重要性和中国特色的司法行政工作的不可替代性。成功的调处减少了诉讼,降低了诉讼成本,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为了进一步提高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实效,充分发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在维护我县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全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一套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长效机制。有效预防和减少民间纠纷的发生,防止矛盾纠纷激化转为刑事案件和非正常死亡事件,通过调处矛盾纠纷,开展法制和社会主义公德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平,达到预防和减少犯罪,促进社会长期稳定的目的。经过实践总结和借鉴并结合我县实际,我们从网络、运行、责任追究三方面制定了我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长效机制。
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长效网络机制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建全和完善县、乡、村、中心户长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组织机构,声明本文仅供wenmi114.com会员使用如果您是从其他盗版网站下载本文将视为侵权成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政府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担任正、副组长,综治、司法、信访、民政、公安等28个部门为成员;县直机关单位由部门责任人任组长;乡镇领导小组由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任正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村级(居)由支部书记担任调委会主任,中心户长为成员;厂矿企业由董事长(厂长、经理)任组长。领导小组负责做好本辖区、本部门、本企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领导和实施组织工作。二是成立协调指挥中心。组建以司法、信访为主的县级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协调指挥中心,负责协调指挥调处县境内跨乡镇、跨行业之间的重大疑难纠纷。办公室设在司法局,由司法局负责日常工作。三是建立应急预案机制。各乡镇、部门应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应急预案,针对突发性、群体性、疑难性矛盾纠纷的成因及其特点,制定出不同的调处应急预案。确保关键时刻突发性群体性疑难性的矛盾纠纷能得到及时有效化解。
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运行机制
(一)、预防机制。一要坚持信息预防。各乡镇、部门要从抓早、抓小、抓快着手,及时掌握信息,解决问题,消灭隐患,防止形成矛盾纠纷。二要坚持普遍预防,采取普法宣传,举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增强广大群众守法意识和明辨是非能力,从源头上减少纠纷的发生。三要采取“四超前”措施,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即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超前介入,预测工作建在预防前,预防工作建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
(二)、排查机制。对辖区内突出的矛盾纠纷,采取定时、定人、定点、定责的办法,开展“拉网式”专项排查调处,做到乡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各级调处组织要定期将辖区纠纷的种类、特点、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以及涉及到稳定工作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反馈到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协调指挥中心。各级调处组织都应按户建立矛盾纠纷档案,对排查发现的各类矛盾隐患,按性质和轻重缓急进行梳理分类,详细记入档案。
(三)、包案机制。对社会稳定影响较大或解决难度较大的矛盾纠纷,由县、乡镇领导包案落实,实行督查制度,限期解决。乡镇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落到包村干部和包片、包行业、包单位、包分管领域的领导身上,同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罚。
(四)、调处机制。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贯通,左右协调,依托基层,多方参与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新机制。实行分级调处制,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搞好归口调处,小纠纷由治安中心户长(信息员或村民小组长)调处;一般矛盾纠纷由村(居)调委会依法调处;疑难纠纷由乡镇调委会及时调处;跨乡镇、跨行业重大纠纷由县级重大疑难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协调指挥中心调处。涉及到部门的矛盾纠纷,由各级调处组织分流到部门限期调处。同时实行集体会议制,对于涉及多个部门或久调未决的疑难纠纷,由各级调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实行联合办公,制定调处方案,确保调处成功。
(五)、督查机制。一是领导督查,县级主管领导对分管部门,乡镇领导负责对本辖区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进行督查,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问
第四篇:加强全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长效机制
加强全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长效机制
建设会议贯彻落实情况
2010年10月13日全县加强全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长效机制建设会结束后,与会同志立即把会议精神向马站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作了汇报。10月13日晚上8:00镇党委政府召开了党委政府联席会。专题研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制定了《马站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马站镇矛盾纠纷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考核奖惩办法》。10月14日召开了全镇各村、各单位治保、调解主任会,会上传达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文件,对全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长效机制工作作了安排。
第五篇: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
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
黄选平中共甘肃庆阳市委书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强力推进,各社会阶层、利益主体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在不断调整,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这种变革,必然伴随着各种矛盾纠纷的产生,并且呈现出增多、加剧的趋势。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改革措施,妥善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既是我们必须全力破解的新的历史课题,也是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破解新难题,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长效机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证。
一、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为减少矛盾纠纷发生控制源头
改革、发展、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能否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实施科学决策,是衡量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是保证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最大限度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的重要方面。事实证明,许多矛盾纠纷的发生是由于决策不准甚至失误造成的。为了有效防止决策失误,从源头上控制矛盾纠纷的产生,决策中首先牢牢把握三个基本原则,即决策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看能否体现科学发展、共建和谐;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看群众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是否符合改革、发展、稳定的原则,看政策措施什么时候出台合适,广大群众能否承受,能否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严格三个基本程序,即深入调查论证,提供决策依据;开展专家咨询、民主协商等,广泛听取意见;严格议事程序,实行集体决策。再次,坚持以人为本,慎重决策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尤其在城镇建设、环境保护、征地拆迁、增收减负、扶贫开发、社会保障、困难群体生产生活安排等民生问题的决策上,坚持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指导,始终把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放在第一位,凡是群众关心的问题,都及时公开征求各方面意见,最大限度扩大民主参与程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同时,建立“一二三四五”决策落实机制,即每月督查调研一次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每两月集中研究一次关系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每季度召开一次经济活动分析会和项目调度会,坚持领导干部联系乡村、企业、学校和重点项目的“四个一”联系制度,对重点项目实行一名领导干部挂帅、成立一个专门班子、选好一个法人代表、拿出一套工作方案、制定一套考核办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使各项政策、决策较好地体现了各阶层群众的机会公平、权利公平、普遍受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因政策不完善、决策失误产生的矛盾纠纷,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建立基层调处机制
为化解矛盾纠纷筑牢基础防线
从实践看,大量矛盾纠纷的积累,主要由于长期以来基层调解机制不健全,职责不明确,任务不落实。因此,我们突出行政调解、民间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者
有机结合的基层调解体系建设,形成了职责明确、责任到位、互相配合、调处到位、共建和谐的长效调解机制。一是健全了行政调解体系。以“经济发展产业化、领导班子优良化、乡村管理民主化、阵地建设标准化、党员教育经常化、管理考核科学化”的“六化”为目标,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按照巩固提高市一级、着力加强县一级、规范完善乡一级、延伸发展村一级的思路,建立了由党组织牵头、几套班子齐抓、其他组织配合、信访渠道为主的行政调解网络,充分发挥了行政调解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中的主阵地作用。二是健全了民间调解体系。按照《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的规定,在全市乡(镇)村(居)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全面建立调解委员会和行业性、专门性调解小组,构建了乡(镇)、村(居)调解委员会与行业性、专门性调解组织为主,其他社会组织、中介机构以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平台,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调解的基础作用。三是完善了司法调解体系。通过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加强了基层法庭、司法所、派出所标准化建设,强化了司法所的调解职能。发扬老区优良传统,弘扬“马锡五审判方式”,全面推行就地受案、就地审理、就地举证认证质证、就地作出处理的“四就地”办案法,对各类诉讼案件,坚持“能调则调、该判则判、案结事了、两厢和好”的原则,有效预防和避免了“民转刑”案件的发生。
三、建立信访工作机制
为化解矛盾纠纷畅通诉求渠道
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主渠道,也是掌握社情民意、解决矛盾纠纷的“窗口”。我们以信访工作经常化、信访机制规范化、信访渠道畅通化、信访调解和谐化建设为目标,重点建立了全程控制、上下联动、左右协调、运转高效、综合施治的8大制度和机制,即健全了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综合协调机制;推行了党政领导批阅群众来信、接待重要来访、包案督办重大信访事项和定期研究信访工作制度;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了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疏导等办法相结合的信访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建立了以实行责任倒查、严肃处理的初信初访首办责任制度;建立了以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信访部门组织实施、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信访督查机制;建立了信访事项复核和信访听证制度;建立了市、县两级信访情况汇集分析和每季度一次对信访问题突出地区和单位的通报谈话制度;建立了信访工作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信访工作“一票否决制”,使群众的困难和问题能够便捷畅通地反映,群体性事件和群访信息能够及时得到反馈和处置。
四、建立依法行政机制
为化解矛盾纠纷规范服务
依法调处纠纷、化解矛盾,是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的基础。针对社会事务管理民主程度不高,行政执法人员行为失范,干部调处矛盾纠纷能力不强等问题,我们坚持把建立依法行政机制作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工作,认真落实农村、社区民主自治的有关规定,加强基层民主管理,扎实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落实群众在重大问题上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切实解决行政行为不透明、群众不明白、不支持等问题,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避免了许多矛盾纠纷的产生;进一步完善依法行政各项制度,健全干部管理监督机制,严格规范基层干部的行政行为,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引导他们学法律、学政策,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学会用法治的方法、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做群众工作,疏导和化解矛盾
纠纷;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和问题,使依法调处矛盾纠纷的水平显著提高,庆阳市进入了全国“四五”普法先进市行列。
五、建立公民道德教育机制
为化解矛盾纠纷营造社会氛围
公民良好的道德素质是预防矛盾纠纷发生的第一防线。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建立面向广大群众,提高全民素质,融科学、文化、法律、道德教育为一体的和谐观念大教育机制。一是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坚持“三贴近”原则,综合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以及各种宣传媒介,广泛深入地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老区精神教育,增强了全民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心同德保稳定、齐心协力促和谐的意识和自觉性。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共建和谐单位、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和职业道德“十佳”单位创建活动,树立了机关良好形象。在城镇社区和农村普遍建立家庭文明公约,建立“红白事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开展“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使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得到普及。三是重视思想阵地和文化载体建设,使道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文化工程,实施标准化乡村两级文化站(室)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条件;把组织文化、教育、卫生“三下乡”活动同组织节假日、纪念日和民族传统节日的广场文化周、民俗文化展演等活动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活动,活跃了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了农村文化、科技、卫生事业的繁荣发展,促进了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化解矛盾纠纷奠定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六、建立目标责任管理机制
为化解矛盾纠纷提供领导保证
化解矛盾纠纷,共建和谐社会,领导是关键,机制是保证。我们把健全、落实各级领导的责任管理机制作为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的关键来抓,保证了目标任务的落实。一是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实行维护稳定一把手负责制、“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了领导干部“富一方群众,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和意识,提高了维护稳定、调处矛盾、处理突发事件、共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落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制度。在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三级实行每月一次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例会制度,及时总结报告上月治安状况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情况,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安定因素,研究重大疑难或跨乡、跨村纠纷案件的调处方案,保证了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三是落实矛盾纠纷预防机制。坚持认真调处、重在预防的方针,完善了正常时期、重大节日、特殊时期不同要求的信息报告制度,建立了重大矛盾纠纷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大排查、回访力度,使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由事后处理转向事前化解、被动调处转向主动预防。四是落实包案调处机制。对重大矛盾纠纷,实行领导包案、挂牌督办制度,做到了事事有答复、件件有结果。对所有矛盾纠纷,都具体落实到基层调委会和调解员身上,做到了“四定”、“三包”,即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调处水平。五是落实督查考核机制。建立工作目标、领导班子和干部“三
位一体”考核制度,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作为“和谐创建”、“平安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半年督查和综合考核,进行重奖重罚。对能调处矛盾纠纷、维护稳定、共建和谐的领导班子和个人,进行总结表彰;对调处不及时、无效果,导致矛盾纠纷升级的单位和领导及有关责任人员,实行评奖一票否决。严格的目标责任管理,形成了预防和调处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营造了政通人和、竞相发展、干事创业、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全市经济总量由2001年的全省第八位上升到2006年的全省第三位;社会治安连续8次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良好地区,两次被中央综治委授予“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