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技术经济指标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总结
企业技术经济指标信息管理系统
应用情况介绍
高度重视财务信息化建设,在集团公司统一领导下,油田企业技术经济指标信息管理系统的上线,提高了我局的财务管理水平,使得财务管理方向更加明确,目的更加清晰,信息更加集中,思路更加开阔。现将该系统的应用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企业技术经济指标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在我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再次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一)成果:
1.该系统运行后,使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来源形成上下一体化,对单一指标的分析、来源路径更加明了,能有效的、快速的查找问题所在单位。
2.各类技术经济指标形成体系化,集约化;改变了原有的工作思路和模式,不再是想到要用什么指标,通过翻阅书籍,再查找数据、再比套公式计算出指标;打开了思路,把原来不常用的指标,计算复杂的指标通过系统自动计算出来;提高工作质量,把一些指标经过综合利用,为评价基层单位生产财务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3.各类技术经济指标的取得和使用形成了适时化和持
续化,既可以随时了解当月各个指标的情况,又可以和前期各项数据进行对比。
4.该系统的运行后,通过各地区局上报的基础数据,系统自动计算出集团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使得集团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更加明了化,同时也为我局提供了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在集团内整个行业的优劣情况,充分为我局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提供数据支撑,有利于把长板延长,把短板变成长板。
(二)创新
1.在系统的操作上的创新。该系统的数据来源与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会计报表及部分生产部门报表。每月数据搜集量大、范围广,手工录入工作量大,元变万元,错误率高,重复动作多;基于实际情况,我局首先将集中核算中的会计报表导出成excel报表,然后将其会计报表、生产报表与导入系统的电子表格之间相关联的数据项建立公式,并把计价单位缩位,最后一次性导入系统。后续操作中,每月就三个动作,一是将会计报表导出excel报表,并准备好当月生产报表,二是将导入系统的excel电子表格的月份进行一次性替换修改,三是将导入系统的excel表一次性导入系统。这个操作上的创新,既节省了大量的工作量,又避免了因手工录入、缩位出错的情况,还确保各期取数基础一致,避免了人为理解而造成的偏差。
2.在经济指标利用上的创新。
我局一直以来都在推行财务预算指标评比、评价工作,并建立了简单的初级评价系统,企业技术经济指标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行,丰富了指标选择,简化了指标的取得,把单一指标评价提升为多项指标联动评价,把单一指标的评比提升为财务价值型管理的措施,切实为相应集团公司创建世界一流财务管理而努力。
同时,该系统的运行,结合我局的财务预算指标的评比系统,在我局的“争先创优”活动中力拔头筹,真正意义上建立了竞争的机制,实现了“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良好财务管理局面。
在油田企业技术经济指标运用上,我局有关同志也努力钻研,肯下功夫,曾在《现代经济信息》上发表了《怎样建立科学的预算指标评比体系的探讨》,分别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文科学研究所和四川西部文献编译研究中心获得“中国科学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创新成果” 和“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实践成果”一等奖。
二、现场应用情况(要求提供部分图片或者照片)
三、经济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评价
油田企业技术经济指标信息系统运行后,通过对标比较,找到落后指标的问题根源,解决问题,切实提高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目前,该指标信息系统在中石化内部运行,起到了行业指标的领头作用。
3、推广应用前景
应用前景广阔。
三、结论及建议
可以增加国内同行业先进指标和全球领先指标。解决和会计集中核算报表取数的接口问题。
第二篇:信息管理系统总结
1.决策问题的类型: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和半结构化决策。(1)相对比较简单、直接,其决策过程和决策方法有固定的规律可以遵循,能用明确的语言加以描述,并可依据一定的通用模型和决策规划实现其决策过程的基本自动化。(2)没有固定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决策规则和通用模型可依。(3)有一定规律可循,但不能完全确定。
2.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3.管理信息系统特点:(1)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能根据管理的需要,及时提供信息,帮助决策者做出决策。(2)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综合的意义在于产生更高层次的管理信息系统,为管理决策服务。(3)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在于辅助决策,而决策只能由人来做,因而它必然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4)是一个需要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结合的信息系统。在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融进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5)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的学科,其理论体系尚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4.MRPⅡ是广泛应用于制造企业的一种管理思想和模式。由于MRPⅡ正确反映了企业生产中人、财、物等要素和产、供、销等管理活动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有效地组织企业所有资源进行生产,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5.ERP在MRPⅡ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向内、外两个方向延伸,向内主张以精益生产方式改造企业生产管理系统,向外则增加战略决策功能和供应链管理功能。。支持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战略经营系统;全面成本管理;敏捷后勤管理。
6.数据结构:包括数据的存储结构及结构上的运算或操作。分为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逻辑结构分为,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
7.存储方式有四种:顺序存储、链接存储、索引存储及散列存储。
8.系统战略规划作用:合理分析和利用信息资源,以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通过制定规范,找出存在的问题;指导MIS系统开发,并作为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
9.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1.MIS的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2.单位(企业、部门)的现状。
3.业务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流程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重组。4.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5.近期计划。
10.诺兰模型:描述信息系统发展阶段的模型,分为六个阶段:初装,蔓延,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
11.诺兰阶段模型:指明了信息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六种增长要素:1.计算机硬软资源:从早期的磁带向最新的分布式计算机的发展。2.应用方式:从批处理方式到联机方式。3.计划控制:从短期的、随机的计划到长期的、战略的计划。4.管理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从附属于别的部门发展为独立的部门。5.领导模式:一开始技术领导是主要的。随着用户和上层管理人员越来越了解MIS,上层管理部门开始与MIS部门一起决定发展战略。6.用户意识:从作业管理级的用户发展到中、上层管理级。........诺兰的阶段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跃的。因此,无论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或者在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时候,都应首先明确本单位当前处于哪一生长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MIS建设。
12.企业流程(过程):是指为完成企业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跨越时空的在逻辑上相关的业务活动。企业流程的重组不仅涉及技术,也涉及人文因素,包括观念的重组、流程的重组和组织的重组,以新型企业文化代替老的企业文化,以新的企业流程代替原有的企业流程,以扁平化的企业组织代替金字塔形的企业组织。
13.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原型法,面向对象开发方法,CASE方
法。
14.可行性分析:任务是明确开发应用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内容:1.管理上的可行性2.技术上的可行性3.经济上的可行性。
15.数据字典:主要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定义。
16.系统化分析的主要内容:1.分析系统目标,根据详细调查对可行性分析报告中提出的系统目标作再次考察,对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重新考虑,并根据对系统建设的环境和条件的调查修正系统目标,使系统目标适应组织的管理需求和战略目标。2.分析业务流程:对原有流程进行分析,优化业务流程,确定新的业务流程,确定新系统的人机界面。3.数据的汇总和分析:数据分类,数据整理,数据分析4.分析数据流程:数据流程是系统中的信息处理的方法和管理过程的统一。分析原有的数据流程,优化数据流程,确定新的数据流程,新系统的人机界面5.功能分析和划分子系统6.数据存储分析7.数据查询要求分析,通过调查和分析,将用户需要查询的问题列出清单。8.数据的输入输出分析,分析各种数据输入的目的和适用范围、数据量的大小以及存在的问题。9.确定新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成批处理方式和联机实时处理方式。
17.系统设计的主要工作:1.总体设计,包括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功能结构图设计和功能模块图设计等。2.代码设计和设计规范的制定。3.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包括设备配置、通信网络的选择和设计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等。4.数据存储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的安全保密设计等。5.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包括输出设计、输入设计、处理流程图设计以及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等。
18.系统设计应遵循的原则:系统性,灵活性,可靠性,经济性
19.系统设计工作结束后,要提交系统设计报告,内容: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代码设计方案,输入和输出设计方案,文件设计方案,程序模块说明书。一旦系统设计被审查批准,整个系统开发工作便进入系统实施阶段。
20.代码:是代表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
21.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依据:系统的吞吐量,系统的响应时间,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处理方式,地域范围,数据管理方式。
22.设计规范:是整个系统的“公用标准”,它具体地规范了文件名和程序名的统一格式、编码结构、代码结构、统一的度量名等。
23.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顺序结构,循环结构,选择结构。
24.信息系统的切换方法:直接切换法,并行切换法,试点过渡法
25.信息系统的评价:1.系统性能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可维性,安全与保密性,系统文档的完备性2.经济效益指标;系统投资额,运行费用,运行新增加的效益,投资回收期3.定性效益指标;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能改进组织的形象;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凝聚力;提高对客户的响应速度,满意度,提高市场份额;对组织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等产生促进作用。
26.信息系统流程图:是以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为基础绘制的。表示的是计算机的处理流程。
27.业务流程图:是一种描述系统内各单位、人员之间业务关系、作业顺序和管理信息流向的图标。
28.原型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一种方法,本着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的需求的理解,先快速实现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系统。
29.适应性维护:是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及克服系统本身存在的不足对信息系统所作的调整、修改与扩充等工作的总称。
30.BSP法:企业系统规划法是一种能够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MIS战略规划的结构化方法。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序。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31.BSP工作步骤:准备工作,调研,定义业务过程,业务过程重组,定义数据类,定义信息系统总体结构,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完成BSP研究报告,提出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32.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项,每一区间代表一个组,码中数字的值和位置都代表一定意义。
33.U/C矩阵的步骤法:①画一个数据关系表,在表的第一行填人各项“数据类”,在表的第一列填人各项“功能”;②如果某一功能使用了某种数据类,便在表中间的矩阵的相应交叉点上写个U,如果某一功能产生某种数据类,便在相应的交叉点上写C;③按逻辑关系以及发生的先后顺序,重排各个功能;④重排数据类,原则是使得所有的“C”尽可能靠近矩阵的主对角线:⑤分组,即把U和C比较密集的区域框成一个个组,就是子系统。
34.数据库设计步骤:用户要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1、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2、它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
3、它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
4、它是一个需要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合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
5、它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二、数据库设计的主要步骤
1、数据需求分析
2、概念结构设计:用一个概念模型将用户的数据需求明确的表达出来,这是数据库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它反映了用户的现实环境,与数据库的具体实现技术无关
3、逻辑结构的设计:将概念模型转化为这个DBMS所能接受的数据模型。
4、物理结构设计:确立一种高效的物理存储结构使之既能节省储存空间,又能提高储存速度
5、数据库的实施和保护:开发人员在系统实现阶段,用所选定的DBMS所提供的命令进行操作,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各种操作。
三、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作用
1、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生产者)以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
2、通过制定规划,找出存在的问题,正确的识别出为实现企业目标MIS必须完成的任务,促进信息系统应用,带来更多经济效益
3、知道MIS开发,用规划作为将来考核系统开发工作的标准
四、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内容
1、MIS 的目标、约束及总体结构
2、单位(企业、部门)的现状
3、企业流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流程在新技术条件下的重组
4、对影响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5、近期计划
五、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
该方法要求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从初始到结束划分为若干阶段,预先规划好每个阶段的任务,在按照一定的标准按部就班的完成六、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运用原型法开发信息系统时,开发人员首先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开发一个原型系统并运行,开发人员及用户一起针对原型系统的运行情况反复的进行修改,知道用户对系统完全满意为止。
七、面对对象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
此方法认为客观世界时用各种对象组成的,每种对象都有各自的内部状态和运动规律。
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构成了各种不同的系统。当我们想设计和实现一个客观系统时,要在满足需求的条件下,把系统设计成由一些不可变的部分组成的最小集合,而这些不可变的部分就是所谓的对象
八、决策科学化的发展方向
1、用信息系统辅助和支持决策
2、定性决策向定性与定量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方向发展
3、单目标决策向多目标综合决策发展
4、战略决策向更远的未来决策发展
九、BSP法的作用
1、不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顺
序
2、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BSP法的优点:
利用它能保证信息系统独立于企业的组织机构,也就是能够使信息系统具有对环境
更的适应性。即使将来企业的变组织机构或管理体
制发生变化,信息系统的结构体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
BSP法的工作步骤:
1、准备工作
2、调研
3、定义业务的过程
4、业务过程重组
5、定义数据类型
6、定义信息关系总体结构
7、确定总体结构中的优先顺序
8、完成BSP调研报告,提出建议书和开发计划
十、逻辑方案的内容
1、新系统的业务流程
2、新系统的数据流程
3、新系统的逻辑结构
4、新系统中数据资源的分布
5、新系统的中的管理模型
十一、系统设计的主要主要工作:
1、总体设计
2、代码设计和设计规范制度
3、系统物理配置的方案设计
4、计算机处理过程设计
十二、系统设计报告的内容 :
1、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代码设计方案
3、输入和输出的设计方案
4、文件设计方案
5、程序模块说明书
十三、系统实施的主要内容:
1、物理系统的实施
2、程序设计与调试
3、人员培训
4、数据准备与录入
5、系统切换与评价
十四、面向对象系统分析的过程:
1、问题域陈述
2、识别对象/类
3、确定对象的属性
4、确定对象的服务
5、确定对象/类的关系
十五、系统文档的作用
如果没用系统文档或放有规范的系统文档,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与维护会处于一种混
沌状态,这将严重影响系统的质量,甚至导致系统开发或运行的失败,当系统开发人员发生变动时,问题尤为突出。
第三篇:信息管理系统总结
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1)MIS的概念处理流程结构:是按信息流在系统中的加工过程来描述的。由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及信息管理者所组成。2)MIS的总体概念结构:是从支持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角度来描述的。3)MIS的概念组成结构:是从系统运行的角度来描述的。由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数据及其存储介质、通信系统、非计算机系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设备、规章制度、工作人员组成。
系统概念: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系统的特征:具体包括:集合性(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
概念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由E-R图向关系模型转换可按下述3条规则进行:1)一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实体的属性就是该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就是该关系的码。2)一个联系也可以转换为一个关系,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及联系的属性可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若联系为1:1,则所连接的各实体的码均是该关系的码;若联系为1:n,关系的码为n端实体的码;若联系为m:n,则关系的码为所连接的各实体码的组合。3)码相同的关系可以合并。
信息革命对管理变革有什么影响:信息革命引发管理变革,支撑管理变革。引发管理变革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信息技术要求管理协调、协同更多的资源。2)信息技术要求管理面向流程。3)信息技术推动组织的变革。4)信息技术促使管理以人为本。支撑管理变革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工具和平台。2)信息技术增强了管理手段。3)信息技术支撑集中管理更加灵活和快速。4)信息技术支持扁平化管理。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有什么影响: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全面变革的过程,是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活动结合及其创新的结果,即突破工业化进程中产生与形成的思维方式、理论观念和保存模式的框架,探索以信息观为核心的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重构企业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降低成本,全面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增加在剧烈变化的外部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自组织能力,从而提高组织绩效、市场竞争力和文化价值。而管理信息系统实际是管理信息化实现的基本手段。
企业管理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之间有什么关系:企业信息化分为企业管理信息化和企业业务信息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过程的信息化,即采用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产品设计信息化,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信息化,建立起原材料的采购、生产调度、市场分析、计划安排、库存处理、成本核算、劳动工资、产品营销等管理全过程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撑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是企业决策管理活动或过程的电子化,与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和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共同构成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企业管理系统与企业技术系统、制造系统和集成系统一起构成企业的信息化的主要应用。
组织的传统业务流程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部门割裂完整的流程。按照分工原则建立的职能型组织,容易产生“各自为政”的现象。流程的空白区造成流程的断电,引起事件的搁置;流程存在重叠的区域则可能引发多头管理。2)员工缺乏以顾客为导向的思想。员工以上级为导向,而不是以顾客为导向。3)缺乏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资源利用度的高低是衡量组织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而对于许多企业/组织来讲,信息只存在于单个部门之间,分散在各个子系统,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企业为什么要进行流程改革与改造:企业流程是指为了完成某一项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跨时间和空间的逻辑上相关的一系列活动的有序集合。为了应对日益复杂和多变的商业环境,许多组织不得不重新审视其管理和业务流程。企业流程改革与改造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组织的传统业务流程存在较多弊端,二是来自企业内外部及管理理论发展的驱动。企业业务流程改革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的重要性:企业的业务流程直接体现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完成其使命、实现其目标的基础。传统企业模式下的企业业务流程,非增值环节多,信息传递慢,同一流程各个环节和不同流程间关系混乱,特别是完整的业务流程被不同职能部门分割,大大降低了业务流程的效率与效益,难以及时捕获迅速变化的市场机会,致使整个企业效率与效益低下、竞争力弱,对市场形势与用户需求的变化反应迟钝,应变能力差。所以,必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方法,对企业流程进行改革与创新,企业才能在新的经济环境与市场形势下得以生存与发展。系统可行性研究: 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系统初步调查的基础上,对新系统是否能够实现和值得实现等问题做出判断,避免在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之后才发现系统不能实现或新系统投入使用后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引起的浪费。对新系统可行性的研究,要求用最小的代价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确定系统是否可行。目标与工作内容: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营运可行性。步骤:1)确定系统的规模与目标。2)明确用户主要信息需求。3)提出拟建系统的初步方案。4)审查新系统。5)提出并评价可能的替代方案并进行技术可行性、营运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分析。6)给出该项目做还是不做的选择,同时确定方案。7)指定项目开发计划,包括人、财、物的安排。8)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9)向用户审查小组与指导委员会提交结果。工作结果: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系统设计任务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1)现行系统概况。2)主要问题和主要信息需求。3)拟建新系统的方案。4)经济可行性分析。5)技术可行性分析。6)营运可行性分析。7)结论。系统设计任务书是在可行性研究报告做出并经审定后,正是进行后续阶段系统建设的决策性文件,是根据可行性研究确定的系统方案对系统开发者下达的任务书,主要包括系统目标与任务、系统的规模、结构、建设初步计划、投资安排、人员安排等。意义:对问题进行识别,确定系统开发的必要性,以减少条件不具备造成各方面的重大损失。
代码设计的原则与功能:原则:标准化、唯一性、合理性、可扩充性、简单性、适用性、规范化。功能:鉴别功能、分类、排序、专用含义。
C/S(Client/Server 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类型:1)分步式显示型2)远程显示型3)分布式应用处理型4)远程数据管理型5)分布式数据管理型(客户机的任务从轻到重,服务器的任务由重到轻)
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优点:1)由于采用基于超文本链接(HTTP)的Web服务器和可以对Web服务器上超文本文件进行操作的浏览器,使得管理信息系统在信息处理技术上实现了集格式化文本,图形,声音,视频信息为一体的高度交互式环境,使信息处理的广度和深度大为增加。2)由于互联网技术采用统一的与平台无关的跨平台通信协议,浏览器和Web服务器及相关的接口软件应用程序也独立于计算机的硬、软件平台,整个系统的开放性和可移植性好。在互联网环境下,既可以建立独立与互联网的为某个组织服务的管理信息系统,必要时又可以很方便的连接互联网,和互联网上各个站点实现通信。3)由于浏览器、Web服务器及有关接口软件都有商品软件可供选择,并且在服务器端及必要时在客户端进行应用系统开发都有可供选择的工具,可大大节省应用系统开发的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第四篇:医院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浅谈
医院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浅谈
[关键词]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系统数据
随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和全自动血球计数器等仪器的使用,检验科的大多数项目实现了全自动化分析。全自动化分析引入后,组合化验增多,更好的满足了临床需要,也使检验科的工作量和检验数据成百上千倍的增加,这就需要实行智能化管理,早期的单机DOS网络管理系统就是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LIS)的雏形,主要任务是接受分析数据、打印化验报告、查询报告和室内质量控制数据的管理等。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以Windowsnet为平台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得以广泛应用。目前,LIS在运行速度、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并能实现检验结果审核自动化、检验无纸化、双向通讯及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的无缝联接,为实验室提供低成本、高效率、高品质的检验流程管理[1]。我院的LIS系统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和实际运行,已趋于成熟和完善,并取得了较好效果。本文着重从LIS的结构设计、工作流程、功能、系统数据安全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LIS的总体结构设计
LIS采用C/S(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结构的应用模式。为了共享HIS中的信息资源,必须实现LIS与HIS的完善对接。为了使检验信息的提交不与HIS系统争抢资源(CPU,硬盘访问)及减轻主服务器的存储负担,检验科应有一个独立的LIS服务器。LIS工作站用于数据接收的计算机有两个RS232串口,这样可以连接两台检验设备,从不同仪器上采集到的结果可能具有不同的文本格式,通讯软件执行不同的数据处理过程再将结果以统一的形式存放。LIS的工作流程
LIS是HIS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与HIS的无缝联接可以共享HIS中的信息资源,使检验科能与门诊部、住院部、财务科和临床科室等全院各部门之间协同工作。LIS的功能
3.1 采样
对住院、门诊的病人,检验人员在病人标识栏中输入住院号或门诊号,系统自动从HIS 系统中调出病历号、科别、病床号、标本类型、姓名、性别、年龄、检验者、送检医生、医嘱申请等信息,检验人员采集相应的医嘱申请即可。
3.2 审核
提供人工和自动审核功能,人工审核是指人工对某一数据进行浏览,检验结果的合理性。自动审核可以对不同检验种类之间的检验结果相关参照比对,同一患者的当前结果与过去数次结果的比对,保证标本审核的准确性及稳定性。同时提供了检验项目的上下限范围检查和空值警告提示。
3.3 查询
提供了很完全的查询窗口,可以按指定条件如病人姓名、性别、病历号、检验日期、检测项目等条件查询病人的检验结果。同时支持模糊查询,例如,查询姓为黄的患者,就能给检验人员列出黄姓患者的清单。还支持跨组查询且可以查某个时间段的报告。
3.4 试剂管理
对检验各部门使用的试剂进行统一管理,包括试剂的入库、库存查询以及自动减库存功能,仪器每做一个测试将自动减少试剂库存量,为主任管理系统提供科室消耗及成本原始数据。
3.5 双向通讯
检验仪器可以自动接收采样获得的检验项目申请,而拥有标准的RS232串行接口的仪器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可直接与工作站连接,系统自动接收由仪器传送过来的结果。对于某些手工检验项目,可采用手工录入方式录入结果。对于一般的数据在病人资料录入窗口就可以完成,但对细胞形态等描述性报告和细菌报告则需要在独立的窗口完成。
3.6 资料统计
可以进行项目工作量、组合工作量、科别工作量、部别工作量、检验者工作量、送检者工作量、仪器工作量、标本工作量、细菌工作量、组别工作量、日期工作量以及以上各个条件的组合的工作量统计和费用统计,使科室管理者很容易掌握和分析科室的运转情况,为决策提供了数据; 同时检验人员可以进行各种组合的实验数据统计,如对一定年龄范围和某一疾病患者的某一项目进行统计分析,这有利于检验人员进行研究。
3.7 质量控制
采用Westgard多规则作为失控判断规则,与LIS数据采集模块连接,实时自动接收仪器质控数据,自动绘制质控图,自动失控报警。使用优顿图对质控数据进行分析,辨别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以便检验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工作质量。
3.8 人事管理
可设定访问口令,防止非法使用者对系统破坏;对不同级别的检验人员的所需功能进行设置,以利于质量控制和避免部分人员随意改动系统内容而造成不良后果。可以在系统上进行科室排班和小组排班,科室成员可以在科室内任一台连网的电脑上查看排班情况。还可以利用系统进行岗位考勤,检验人员在上下班时进入岗位考勤窗口输入各人的编号和密码后,系统自动记录每个人的上下班时间。
3.9 维护和管理
维护和管理功能给检验部门管理员提供一个人性化的管理,可以添加新的项目,添加新的工作组,添加新的仪器,添加新的用户,方便管理。对检验部门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好的保障。
3.10 远程打印
除检验科内使用查询功能外,LIS提供了在检验科外患者通过独立的护士查询台查询打印检验报告的功能,做到检验和报告分离,避免交叉污染。
3.11 历史结果查询
如果病人每次以同一就诊卡号就诊或住院,可以显示病人历次所有的检查结果,还可以显示任一检查项目所有结果的动态曲线,有利于临床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动态分析。LIS的数据安全
LIS是HIS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安全是整个医院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系统数据安全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4.1 硬件上的数据安全
对硬件配置,特别是对数据库服务器的配置采取一定措施,如采用安全的硬盘存储系统、双机热备、磁带机及光盘数据备份等,最大程度减少因硬件故障导致的数据破坏。
4.2 系统内的数据安全
检验工作中对数据的访问、输入和修改有一定的权限要求,建立结果数据冗余,实施身份的验证,多级权限的管理机制,加强安全操作指导,可减少各种因素导致的数据破坏,而且可以防止数据的泄漏。
4.3 系统数据接口的安全
在LIS与HIS其他子系统连接时,通过数据接口来交流信息,数据接口安全应遵守有关行业标准(HL7)和医院的规定,保证接口双方的安全。简单和标准化的数据接口稳定,也便于维护。LIS应用展望
今后,随着医院HIS的更新换代,检验将彻底实现条形码统一管理,使整个检验过程更加简化,在这种新的工作模式下,就像超市里购物一样,标本只要在条形码阅读器上过一下,病人资料及待检测项目就会从网络上自动调入,分别送到检验的服务器和分析仪器,减少了实验室信息传递过程中人为因素导致的误差,真正实现了检验流程的自动化与检验全程质量管理。同时,门诊患者可以凭印有条形码的检验回执单,到自助打印报告处获取检验报告。
目前国内LIS主要采用C/S模式,因为客户端上安装有应用程序,软件的升级、病毒、人为因素等造成的破坏都需要到现场维护,使维护工作复杂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C/S模式将会向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转换。B/S模式是一种以Web技术为基础的新型的信息系统平台模式,它把传统C/S模式中的服务器部分分解为一个数据服务器与一个或多个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从而构成一个三层结构的客户服务器体系,它简化了客户端。各个用户通过http请求在权限范围内调用Web服务器上不同处理程序,从而完成对数据的查询和修改,它使用户的操作更简单,无需培训就可以直接使用。采用B/S模式还可以发布检验信息如科室、人员、仪器、新项目、新技术的介绍以及各种通知;实验室及相关人员或病人可以利用Internet来访问LIS,病人可以在网上查阅检验报告和相关解释并打印,工作人员可以在家里审核检验结果、安排工作进度等。
第五篇:企业集团的信息管理系统应用
企业集团的信息管理系统应用
【摘要】
本文以某个IT产品销售公司的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为背景,讨论了一个信息系统需求分析的整个过程,其重要特征是:所涉及的项目是原有系统的一个升级替换版本。因此,需求分析过程不同于建立一个全新的系统,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实施逆向工程获得对系统的初步了解;(2)在第1步的基础上写出基本需求,交由客户评审补充;(3)在第2步的基础上开发原型,利用原型与客户交流,最终获得基线需求。针对上述三个阶段,本文论述了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与工具以及所遇到过的一些典型问题和措施,最后对需求分析中使用的工具,谈一些自己的初步体会。
【正文】
我于1998年8月至2000年7月参加了某个大型集团的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该大型集团的业务主要涉及到IT类产品的进销存。本人在项目中负责系统分析的工作,该集团企业原先已委托某个电脑公司开发过一套IT类产品管理系统,但是该老系统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一)系统运行速度非常慢,如商品销售开单时,从确定开单到开单完成有时需要1~2分钟左右的响应时间,让客户无法忍受。(二)系统数据不准确,经常出现实物库存与电脑库存严重不相匹配的情况,使销售数据的统计产生一些混乱,有关财务的数据因此无法有效使用,只能采用人工录入方式补充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该集团的总经理决定参考原有系统重新开发一个系统,以便解决原系统所存在的上述两个难以克服的难题。注;原系统采用PB6.5开发,数据库采用SYBASE,服务器采用Windows2000Server,客户端采用Windows 98,程序架构采用的是传统的C/S结构。
鉴于该集团业务操作复杂,流程多,涉及人员多等特点,以及项目完成时间短,经费有限,人员有限等限制约束条件,再考虑到必须避免前一系统出现过的结构混乱与难于维护等问题,我们决定要对原系统的需求做一个比较彻底的和切实可行的分析,由于原有系统已经开发了近两年,并且客户也有了一定的使用经验,业务基本流程本身也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我们把需求分析的过程分为三步:()分析原有系统的结构,主要是数据库结构和程序结构,(2)在获得第(1)步结果的基础上写出基本需求,交由客户评审补充,(3)在第(2)步的基础上开发原型,利用此原型与客户交流,从而获得最终可用的需求结果。下面按上述三步分别加以论述。
第一步是实施逆向工程,获取原有系统的基本需求。
由于原有系统在功能上大体上能基本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且在两年多的开发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因此,从中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参考,也可以避免多走弯路。在这一阶段,我们
采用的主要工具是PB自带的Power Designer和PB Documents;前者主要用来分析数据库结构,后者主要用来分析程序结构,便于开发人员与高级用户理解程序。采用这两个工具的原因是:原系统过于庞大,模块多,数据库模式多,表格量很大,仅靠人工的方法很难从中获得一个比较完整的、明确的系统结构以及整体构成,而且原有系统未能提供一套正确完整有效的设计文档,于是我们只能依靠工具辅助来进行。在使用Power Designer分析数据库,并且用PB Documents分析原程序中的PBL以后,我们对原系统的结构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再结合对原系统的使用,基本明确了功能与流程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用人工录入方式,产生了初步需求的自然语言文档。这里指出,使用Power Designer的一个不足之处是:如果一个表中的字段过多,而且又同时依赖多个表时,输出的表格相关图形很复杂,有很多交叉,且难于调整,不方便阅读及打印。
第二步是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写出系统基本需求,交由客户评审和补充。通过第一步的逆向工程,我们获得了系统的基本需求。为了充分记录需求的变化及需求之间的依赖关系,我们决定选用Rational公司的Requisite PRO作为我们的需求管理工具,Rational公司有一整套用于需求管理的工具,功能非常强大,包括Requisite Pro、Clear Quest等等,这些需求分析工具可以对需求进行全面的管理,包括记录需求的变化情况,需求之间的依赖关系等等。但是,我们考虑到Rational的一套工具全面实施会非常昂贵与复杂,需要非常强的项目管理能力才能全面实施,因此,我们只采用了其中最简单的一部分功能,那就是记录需求变更,记录需求之间的依赖关系,其他跟RUP有关的功能都给略去了。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项目的经费、人力以及国内软件开发的实际情况。正如前面所说,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并写出基本需求后,交由客户做评审井做适当补充,我们将经过补充整理后的需求作为正式需求记录入Requisite Pro所维护的数据库中,并对各个需求进行分类,设定优先级等,这些工作完成后,就可以从数据库中直观地了解客户到现在为止提出了哪些需求,哪些需求是必须优先考虑的,哪些是难度较大的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譬如:用户对我们用自然语言书写的需求文档有许多地方不理解,往往在花了较长时间阅读之后,仍不明白我们所描写的需求过程与他们所完成的业务之间的对应关系;另外是由于首次采用Requisite Pro进行需求管理,在类型划分,属性值的确定上,部分开发人员没有经验,造成了不少反复,对于前者,我们的方法是想办法增加一些示意图,将大的流程分解为小流程,再与客户反复交流与沟通,最终达到双方理解一致的目的。对第二个问题,则参考了一些例子,再结合实际中属性的使用情况,给予取舍或者选择,经过这一阶段的工作,我们建立了基本的需求库,定出了基本需求规格说明。
第三步则是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建立起原型,利用原型与客户进行更深入的交流,通过交流修改相应的需求。
在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在对第二步任务进行报告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用PB开发了一个原型系统,就具体的业务流程与客户进行交流与沟通,通过原型,客户发现了许多我们
与他们的理解相互不协调的地方,我们在修改需求的同时,也在Requisite Pro需求数据库中记录下修改的历史。事实证明,这种记录历史的作用是很有效的,如曾经有客户在两个不同的时间对同一需求提了相反的需求,我们根据历史记录很快证实了该客户的提法有错误,在事实面前无需再作争论,同时利用Requisite Pro,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需求相互之间有矛盾。经过这一阶段工作,我们终于获得了经过用户认可的需求基线,即是可用于下一步进行详细设计的基线需求。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利用了Power Designer、PB Documents等逆向工程分析工具和Requisite Pro需求管理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使我们提高了工作效率,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就需求分析工具方面而言。我们觉得国内应用得还是太少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对需求分析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因为管理水平还达不到相应的层次。Rational公司的一整套需求分析工具,其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国外已在普遍地使用,在国内也逐渐开始普及,特别是那些通过CMM二级以上评审的单位,都必须使用工具对需求进行管理。在本项目中,我们仅仅利用了Requisite Pro功能的一些小方面,已经体会到该工具对于项目管理的诸多好处。如果一个有实力的公司能够全面实施RUP,那么需求管理这个老大难的问题会变得不再那么棘手了,项目的质量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目前国内由于CMM热潮的兴起,已经逐渐重视需求分析,也逐渐使用需求分析工具,这是非常可喜的,当然,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用上国产的需求分析工具,那时我们的软件产业也许会真正地腾飞了。
评注;采用逆向工具进行再工程的应用很多,本文给出了一个实际的例子。写作有条理,也很实际。合理地界定了需求分析的现实水平。所采用的需求分析的方法与工具相对较合理科学。能在对项目讨论的同时抒发议论、使用体会、爱国心和事业心。深度还可以提高,例子宜更加丰富一些。(本文主要参考了广东刘小波等人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