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校部分教师拖堂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我校部分教师拖堂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要想真正改善教师拖堂现象,应从学校管理和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和提高个人素质两方面入手。
一、学校加大监管力度。
1、学校制定对拖堂教师的处理办法。
(1)教师每次拖堂纳入年底的教师奖励性绩效工作考核,由该班的纪律班长记录,并在每周的校务公开栏中公布,以示警戒并每拖堂一次扣除绩效工资10元。相当于教师该节课没上,教师白劳动了。
(2)实行评选先进教师,教师拖堂一票否决制。
作为一名教师,连基本的教师任务都不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怎能称得上一名优秀教师呢?
(3)实行教师拖堂责任自负制。如果教师拖堂,造成的后果有拖堂教师承担。例如:低年级儿童因为教师拖堂造成没有来得及去厕所而尿裤子的由拖堂教师负责送该儿童回家,拖堂教师不得把责任甩给班主任。教师拖堂造成该班的学生没能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品而影响下节课的学习,下节课的老师可直接到教务处投诉。最后一节的任课教师不得拖堂,确保学生在放学铃响后的快速把队伍排好按时回家。如果因为教师拖堂,造成该班晚放学,家长可向校长室反映。出现一次校长谈话,二次书面检查,三次向学生家长道歉。
2、学校加强师德教育。
学校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师德教育,建立师德继续教育机制。说到底,拖堂现象的普遍存在和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关,有怎样的教育观念
就有怎样的教育行为。通过师德培训,使教师认识到拖堂首先是一种十分不礼貌的行为,因为拖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不能把拖堂变成惩罚学生不认真听讲的手段。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己职业行为对学生的影响,追求自我完善,维护良好的师德形象。
3、更新评价教师观念。
评价一节好课的基本尺度就是不拖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提倡教师上有利于健康的课。坚决反对拖堂,下课铃就是法,要求教师必须遵守。你可以拖堂,就是说规矩可以破坏。就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破坏规矩,不遵守纪律。另外,不要一味加大课堂教学密度,要张弛有度,留给学生思考、提问的时间,休息的时间。
作为学校领导,要合理的评价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眼中的“快乐教师”,最起码需要这些条件: 有丰富的知识,性格幽默,尊重学生,不拖堂。评优秀教师时,要先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这样做,不仅改变了评选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借此转变教师的观念。现在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视角评选,旨在促进教师在教育行为中体现这种观念,引导教师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4、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因为学生不注意听讲,教师要多次组织教学,耽误了教学时间是教师拖堂的原因之一。让同学们明白课上遵守纪律,也是避免教师拖堂的有效方法。教育学生上课时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让老师抓紧时间把课讲完。同学们应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便于上课时能很快地
理解新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二、提高教师素质。
1、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要能够熟练的驾驭教材和课堂。
由于教师个人驾驭课堂能力不高和对教材的不熟悉而耽误课堂教学时间是造成拖堂的主要原因。
一、课堂意外中断因素。正常环境的突然变化(强声、教室外多人走动等),更多的是由于学生违纪(如迟到、讲话等),都会使课堂受到惊扰。大多数中断都是很短的,但是它们的影响面却很大,特别是对教学的进程影响最大(老师需要重新组织教学)。有些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几次中断,这些中断的时间是一种教学时间的浪费,并使学习内容受到损失。教师要特别注意避免随意性的课堂小段(如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小插曲等),不能让“非必要的组织教学”和说教(如批评某个学生而影响了全体同学等)占用较多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掌握课堂教学艺术,加强堂教学的调控能力。素质较高的老师能快速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把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了耽误时间造成拖堂。
二、过渡时间。可能流失的第二个方面。在一节课内教学内容的变动需要占用时间。比如:数学课要学生拿出学具操作,有的学生很长时间也拿不出,然后全班学生都在那等他。对于这样的时间浪费,教师首先要熟知教师内容,课前就让学生准备好,有条件的可提前对学生进行训练。
三、不妥当的课堂练习是第三个方面。课堂练习,学生若能在教师限定时间内完成,教学时间使用率最佳。但在教完新内容以后,教师
就安排学生做练习,如果练习难度太大,学生们就可能做不下去。特别是错题,不仅浪费时间,更会影响学生的情绪。这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情,根据教学目标,靠船下篙,精心选题。
四、讲、讲、讲,一讲到底只顾自己讲,抓不住学生。一节课从头讲到尾,拖课了还要讲,就怕学生不会。如果把教师的讲比做一个广播喇叭在广播,要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在听。教师“讲”得累,“讲”得苦,而学生注意力涣散,“坐”得更难受,没有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听”了还真不会。作业有困难,甚至不会做,错误多,老师下节课不得不“补讲”…… 对策:学学体艺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抓学生“专心”学习时间。没有位哪体育教师上课,让学生在一边站着,而自己却一直在操场跑、跳的;没有哪位音乐教师上课,让学生坐着,而自己却一直在唱歌、弹琴的;没有哪美术教师上课…… 教育学家鲍尔曾对时间进行过简洁的概述:“时间是教育王国的金钱,教育需要时间,它可能而且确实是发生在时间的任何一个瞬间的过程”。经济学家把时间视为课堂的一种资源,心理学家认为时间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控制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自觉”流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合理利用每一分钟是解决因时间不够(问题没讲完)、不拖课值得注意的地方。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是长流水”这是老生常谈了,作为教师,如果本身掌握的知识是贫瘠的土地,那么学生知识的幼苗又怎么能茁壮呢?所以我们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从中汲取营养,还要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设计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过程。
作为教师,一定要备好课,决不打无准备之仗。要精心设计教案,了解教材的难点和重点,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重点、难点学生已经掌握,何必搞那些让学生烦心的拖堂呢?
2、教师要自律,要提高自身的各种素养。
进入21世纪,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智健全的学生。作为一名好的教师除了应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是一位心理学专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以最佳的方法(最起码不拖堂)解决问题,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增强民主意识,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多替学生考虑。作为教师,课前多考虑学生的情况,备课详细一点;上课时提高40分钟的功效。这样,你就不会拖堂。教师们,你再想一想,上课总嫌40分钟太少,讲了还想讲,搞得学生下课像打仗。有的同学上厕所急得半路就拉裤子,解腰带。上完厕所,穿裤系扣,全在回教室的路上解决,那急匆匆的样子,多可怜!
教师更要还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课间。课间保证了学生自由活动,调节了大脑机能,让眼睛得到了休息,学生学习效率就提高了。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前提就是:教师必须作到不拖堂,按时下课。
第二篇:高中生早恋现象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生早恋现象研究结题报告
伊海珠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8月20日黑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黑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进行了修订,在修订中增加了有关未成年人“早恋”内容的规定。条例中规定,父母或者是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早恋行为要进行批评、教育、制止和矫正。此条例成为全国早恋立法的开端,此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社会热议。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所要解决的问题
1.导致中学生早恋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心理因素可以被利用来做好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2.针对中学生早恋的原因,班主任应该采取何种对策有效预防和解决早恋问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于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只有做好对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引导他们正 确的对待青春期的一系列心理及生理上的变化,指导他们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男女同学的关系,才能让中学生既做到男女学生的和谐相处,又能避免出现不该出现的早恋现象,让他们的中学生活既丰富多彩而又不留遗憾;同时也能够在处理早恋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融洽和谐的班风,学风,和师生关系,给“兄弟姐妹”指明前进的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如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等,了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他们的伦理观念,以便于自己顺利走进中学生的心里,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他们早恋的缘由。
2.网上调查:通过上网了解当代中学生喜欢看的书籍,影视节目,心中偶 像,从而了解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了解促使他们产生早恋心理的社会根源。
3.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式调查学生对异性及两性问题的看法以及中学生中 存在的早恋现象,对自己生理知识的了解情况,对早恋问题的看法以及对教师,家长防范和制止早恋现象的措施的看法。
4.走访:走访学生家长,老师,了解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措施及效果。不断总结吸收他人的经验教训,完善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案。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以调查问卷的方式随机对我校203名同学做了调查,调查问卷如下:
1.你在18岁以前有过恋爱或类似的经历吗?
A.有过B.没有C.只有朦胧的情感体验D.这不是恋爱,是寂寞.你是怎么看待早恋现象的?
A.支持,早恋是青春期正常需求
B.反对,不要迷恋早恋,早恋只是个传说
C.无所谓,早恋可以成为美好回忆,但要三思而后行.你认为早恋会影响学习吗?
A.有益于学习,如写情书能提高作文水平
B.不利于学习,会使成绩下降
C.不会影响.你身边的同学早恋的多吗?
A.多B.很少C.没有
5.当你看到身边的人早恋,你的感觉是?
A.嫉妒B.鄙视C.羡慕D.无所谓.你认为什么时候恋爱是合适的?
A.13-15岁B.16-18岁C.18-22岁
调查结果如下:
支持:67(33%)
反对:61(30%)
无所谓:28(13.8%)
不正经(选择非常规答案):47(23.2%)
四、调查结果分析:
由此可见,我校同学对早恋大多持赞成态度,但仍有许多同学选择了非常规选项,可看出同学们仍不想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进行表达,所以保守估计,不赞成的人应达到至少70人左右。因此,在传统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同学们思想普遍随从社会潮流,持一种半开放的观念,既想体现自己的开放,却又用戏谑或不正经的言行进行掩饰或为了不丢失面子说出于内心相背的话。因此,同学们本质上还是持一种模糊偏向保守却对早恋充满好奇而部分憧憬。
五、学生早恋原因分析
1.为防止进入大学后被嘲笑而被动的进入朦胧的恋爱
2.由于爱慕对方外在的仪表而产生的,也是最常见,但最难以持续和稳定的。学校中总有英俊的男生和漂亮的女生备受异性追崇,就是含有这个因素。
3.由于爱慕对方的某项自己崇尚的能力或专长或某些自己崇尚的品性产生的早恋而产生的早恋。这类早恋常常是女孩采取主动并能保持长久。
4.这是因为对异性留有的好奇心而产生的早恋现象。性意识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会产生对异性身体、生活、心理和对自己态度的好奇,这是青春期青少年的一种心理现象。青少年容易产生性冲动,从而对异性保持一种敏感的态度,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而结交异性朋友。
5.一些青少年由于在学习生活中遭受挫折,是自己自尊遭到损害,为达到发泄目的,往往会找异性交往,在其中忘掉痛苦,以谋求补偿。这类早恋融入了真实的感情,容易发展深化。
6.由于社会意识和舆论的因素,青少年的两性交往常会受到家长、老师的不恰当干预,容易诱发其“你们不许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的心理。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本来正常恰当的异性交往可能迅速向早恋发展。
六、研究结论:
经研究讨论后认为:尽管早恋也能带给极少部分学生上进的动力。但是,有更多的事实证明早恋会带给学生许多弊端。(虽然和调查结果有些出入)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
1、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论你是否在这个上面花费多少,都是牵撤到你的精力。
2、在这个年龄段,正是学习和长身体的时间,应该抓紧时间好好学习才是。
3、如果过早的走到这一个环节,如果,这里是假设成了,那么可以说,这个人过早的踏入人生的某个环节,而真正有些属于你的东西,真正有的环节肯定会丢掉了,到了一定的年龄有时会感觉很后悔的。
4、如果过早的走到这一步,那么虽着年龄的增长,可以说人的成熟,必然会造成两人的分歧,那么分手是必然的结果。
5、青春是美好的,这段时光是有限的,大家应该好好珍惜才是。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次研究,我们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我们开始的分工不是很完善,开题报告中我们对此次调查的可行性考虑的不是很充分,以至于在具体的操作中遇到了困难,改变了部分原来的计划,在问卷中:我们没有把男,女分开。问题的涉及没有全面。问题的设计中,我们没有将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还有许多的不足,我们会在以后的时间里慢慢的改进。
第三篇:网瘾现象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瘾现象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一、网瘾概况近年来中国网民规模继续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 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 亿61.5%的网民是30 岁以下的年轻人大学生已成为我国网络用户中的主要群体。据统计约有9.9%的上网大学生明知过度上网的危害仍无法停止手中的鼠标该种迹象已被定义为一种新的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综合症。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网络在给人们带来获取丰富资讯的同时也使得一些沉迷于网络的人染上的“网瘾”导致为数不少的人特别是学生很少学习或者不再学习在缺乏上网费用之时甚至会去犯罪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引起人们的重视。要想消除至少是减少此类问题首先需要研究清楚网瘾问题的成因才可能对之提出有效的对策谓之“对症下药”。要想研究清楚网瘾则要有适当的调查方法。一网瘾的现状 大学生网瘾的原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上网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尽管上网成瘾者在大学生网民中的比例不一定很高但一些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趋严峻确实令人忧虑。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调查显示80%中断学业(包括退学、休学)的大学生都是因为网络成瘾。还有百余名在读学生因为网瘾出现成绩下降、学分不达标的情况其中一些学生被降级、试读濒临退学边缘。这一切提示我们大学生网瘾人群正逐步扩大研究大学生网瘾问题显得日益迫切。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青少年网瘾问题得到广泛的关注。许多大型城市都成立了网瘾治疗中心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各种网络心理讲座、开设戒网瘾网站、成立戒网瘾学校或网瘾家长培训学校、出版戒网瘾书籍等等。但是就有效戒除网瘾的方式上来看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某些网戒中心采用“电休克”的治疗仪电击被送来戒网的青少年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作为高校教师开展网瘾现象研究有助于干预大学生网瘾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一方面尽可能减少网络对个体心理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有助于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使网络真正成为提高个体活动效率、丰富个体精神生活的有益媒介在理论上和教学实践上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沟通的机会少。当他们想与家长沟通时而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使他们与子女的情感沟通很少。这样,子女会寻求一种好的方式来沟通而又好又方便的方式就是在家里上网通过上网可以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在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也会将这种习惯带到大学的寝室中形成上网成瘾的恶性循环。
二问卷调查的方法
有针对性地把握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是开展网瘾分析及制定教育对策的前提需要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中开展调查应采取个人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总体参与网络休闲的时间、人数等基本概况同时通过质化研究的深入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他们对网络的看法和其参与其中的感受明确每个人参与网络的差异性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1、访谈调查访谈主要围绕下面几个问题进行参与网络的时间、原因、过程、结果、影响重点访谈有网瘾倾向者通过他们对自身成长的回忆以及他们对父母、同学和朋友的态度来判断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处世方式。
2、问卷调查不仅采取质化的研究为了保证研究的普遍性还采取量化的研究问卷涉及以下内容个人的基本情况、大学生参与网络的原因和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朋友观等方面的影响。
二、网瘾成因及其负面影响以专业、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结构、人格特征等作为自变量上网行为、网络成瘾状况作为因变量分析不同群体和不同人格特征大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和成瘾状况的差异重点分析网络成瘾和当前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出网络成瘾的原因。
1、客观因素网络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其本身的变化性和新异性对大学生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对于染上网瘾的学生来说
他们如花、学校如花倒是都开的很灿烂但是却开在了网络世界里而没有开在他们现实的世界上。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对于包括电脑在内新鲜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他们也正处性格、品秩塑造的关键时期自制能力不强容易被诱惑且难以自动脱身。绚丽多彩且花费也不高的电脑游戏成为了为数不少的学生的宠儿自愿沉迷其中。
2、社会因素网络的普及带来的大众化效应容易使大学生随波逐流。网上信息充裕电影、电视剧、音乐、时装、购物等应有尽有而且现在的学生生活水平一般都不差出手阔绰者也不在少数。相互模仿、攀比的氛围致使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不思进取。
3、教育因素初入高校时的失控感、学业上遇到困难时的挫折感、斥学情绪等。由于班级人数众多而且上网问题往往牵扯到学生的生活问题老师也不好多加干涉除非特别严重之时。而且老师也很难盯得住每一个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不迷恋网络老师也只是时常去转转而已难以有效的监督学生使其不玩电脑。
4、家庭因素代际冲突导致的我行我素、控制力缺失等。自从八十年代起由于家里孩子少所以父母都娇惯孩子随着孩子的性子来。不过八十年代还一些那时经济条件比较拮据比较自强、自尊的孩子还不少所以一些孩子也能珍惜时间和金钱认真学习。九十年代的经济条件较之好了许多这个年代出生的孩子基本很好吃苦唯一的记忆便是享福了上学之后经济条件也好了在父母的溺爱之中长大自强之心淡薄很多孩子只会享福不思进取。
5、个人因素迷茫问题、群体交往问题、自卑问题等。就个人而言染上网瘾是因为这些孩子之中的绝大部分毫无自尊、自强、自立、自爱之心即使一些大学生也是如此。成天除了打游戏、睡觉、旷课什么都不会课本新的让别人都认为那是刚印出来的。老师到了宿舍也是戴着耳机噼里啪啦的打游戏。即使在老师的要求下摘了耳机也是不看老师毫无尊师重道继续打他的游戏。也许染上网瘾的学生好像是电脑控制了他他从未控制过电脑。
三、防范措施及对策对于染上网瘾的学生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班级集体都应该及时予以纠正使这些被电脑“奴役”的孩子重获自由回归原先的本真使其苏醒过来能够有心思看看窗外边美丽的阳光。
1、父母要及时调教。染上网瘾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以孩子送到学校便置之不理出什么事都是学校和老师的错误。若是如此的话那孩子不生出来应该是最清净的连孩子都不存在了更遑论网瘾了。父母有义务尝到学校看看孩子并适当控制孩子的生活费增加其上网的难度。同时父母也应该及时、主动和辅导员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不要指望着辅导员经常给父母打电话汇报孩子的情况。不要以为送到学校了就是老师的事情了活着时从不管理孩子一出事要抚恤金时却跑的飞快。将自己的孩子丢弃到学校踢给辅导员完全不过问父母应该比辅导员更应心孩子。
2、做好上网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染上网瘾的学生进入游戏之时他是那个世界的国王至高无上称雄于那个虚拟的世界里。出了游戏他什么都不是连奴隶都算不上因为奴隶是在给人做奴隶而染上网瘾的学生则是在给电脑游戏做奴隶卑微的连卑微的资格都没有。
3、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多见见阳光会趋走心里的空虚。喜欢过现实的生活自然就会离虚拟的生活远一点。孩子在家时父母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学生在学校时班级集体或者老师多组织学生出去转转。不同的人之间交往的多了聊得多了生活的充实一点忙于有意义的事情就会主动离虚拟的网络和游戏远一点。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多组织一些活动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性格内向或者有缺陷的孩子最容易染上网瘾。
4、加强对中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更多的是一项好的发明使居于不同处所的人们可以更便捷的联系增强了信息的交换频率和传播速度。包括学生在内的网络使用者应该多使用网络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多学点知识多充实一点自己。娱乐不要过度否则那不是在娱乐网络而是被网络娱乐。
5、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与管理。家庭和学校都应该理顺对网络的管理在上课时间和晚上较晚时间点之后断网同时加强对于无线网卡的销售增加学生利用网络娱乐的难度一旦网络断了自然也就断绝了玩网络游戏的念头。所有措施的关键在于教育学生懂得自尊、自
重、自强和自爱这些廉耻心有了便不会花那么的时间去沉迷网络以至于染上网瘾不去上课不去参加活动成天打游戏除了打游戏似乎自己都失去了存活了价值。一旦有了上进心和自尊便懂得了利用时间多学点知识的道理了。
四、加强学校教育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当前网络广泛普及的大环境中不能一味强调网络的负面作用。所以在应对网瘾上除了常规的加强干预外还应该转变教育管理的理念研究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的教育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加强入学教育预防为主。影响网络成瘾的最核心因素是非适应性认知新的大学生活使新生突然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为避免学生因不适应新的大学生活而产生消极情绪逐渐过于依赖网络需要进一步研究加强入学教育的方法加强校风、学风教育尤其对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手段进行培训使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强化德育建设以人为本。在国际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大趋势下学校需要正视网络的发展与普及趋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了解和熟悉网络语言、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网络文化的各种形态为前提把握大的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和参与到他们的网络生活中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引导使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学生的虚拟生活之中使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专业课学习入手利用网络改进师生教与学的模式。开设相应课程或讲座使学生了解网络在专业课学习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例如指导学生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带领学生熟悉各专业方向的知名网站开阔视野通过注册账号体会网上请教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进一步丰富专业课教学内容锻炼学生搜集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4、强化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下教导大学生未雨绸缪通过努力学习提升就业砝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律性从而增强大学生对网瘾的免疫力。
5、因势利导营造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新模式。在网络广泛普及的大环境下研究以疏导引流为指导思想的健康网络教育体系。一方面深入挖掘网络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网络教育的内容加大校园网建设的力度使其能够集趣味
第四篇:教师信念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大力小学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蓬溪县教育科研课题
结 题 报 告
课题编号: 【2012-x】
课题名称: 农村小学理想信念教育实践研究 课题来源:蓬溪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课题主研单位: 蓬溪县大力小学校 课题负责人: 夏仲武 2013 年7月 xx 日
1
一、项目结题简表 2
二、课题研究总结 345
篇二:课题结题报告
语文课堂小组探究学习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标》强调:“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各科教学中已逐渐被广泛运用,我校教师也纷纷尝试这一新的教学方式。但是现在各个学校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大多是形式大于实效,课堂气氛表面上沸沸扬扬,却没有进入实质性地对问题、实验的进行探究,只是流于形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策略及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为学生提供更更好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这已成为目前教师们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我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出了《语文课堂小组探究学习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研究》这一课题,并就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
二、理论依据
1、“群体动力”理论认为: 在一个合作性的集体中,具有不同智慧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思维方式的成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交流的撞击中,产生新的认识,上升到创新的水平,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认为:在教育理论界,人们提出教育的交往起源说和交往的本质论认为“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共同活动中的需要,在交往中得到发展”。我国古代教学理论中也指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等等,这都说明相互合作、交流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除了个人钻研,还需要集体合作和协调,因此,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合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动力。教学中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顺应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
3、合作教育理论: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群体的力量是无限的。还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促使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学、互助、互比、互励,通过学生之间的群体智力互补,不仅使学生学会关心和友爱,而且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给学生合作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推进学校“高效课堂建设”,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为:
1、分析造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华而不实”的原因,探索出具体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并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总结实验;
2、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培养学生团体合作意识。
3、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为:
1、个案研究法
针对某一个学生、某一类学生、某一节课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
2、行动研究法: 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探索,不断修改、总结。3调查法:
通过定期不定期的调查,及时发现和了解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和现象和问题,并征集对策。
4、经验总结法: 运用经验总结来建构数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及具有校本、地方特色的教学经验。
五、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11月)
1、论证这一课题在我校开展的可行性。
2、加强理论学习,掌握有关的教育理论知识,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认识,用于指导实验。
3、收集资料、制定方案,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
(二)研究阶段(2011年11月—2013年7月)
在教学中加以组织实施,以全校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期间,课题组人员坚持写课后小记或个案分析,组织阶段性小结,不断地检查教学效果,并加以完善。探索出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形成新的数学教学模式。
(三)课题的总结阶段(2013年8月—2014年12月)
在资料原始积累和每一个阶段性总结的基础上,汇总分析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题论文。
六、研究成果
两年来,课题组根据实验方案,实验内容及操作步骤,已顺利完成了研究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立了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提高小组活动的实效性,学生通过各项评价能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评价自己,评价别人,每个人都有机会听取意见,认识自我。学生能在评价中学习欣赏别人的优点,乐于接纳别人的意见,敢于对别人提出批评和建议。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矫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
2.小组合作学习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例如金爱华老师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课文时,由于整个教学过程精心安排,设计的问题由易到难,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沿着斜坡而上,发挥团队互补的优势,连平时较差的学生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积极性很高。
3.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独立性增强,自学能力提高了;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们的帮助。每个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参与状态中,堂堂课有收获,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人人进步,人人成功。4.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人与人相互沟通、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的优秀品质和主动学习能力。在课上,问题由学生提出,结论由学生归纳,方法由学生探索,结果由学生评价,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学生大都具有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通过朗读感悟,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思路畅通、方法灵活、有深度,这样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极为有效的。篇三: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结题报告
编号: ln0384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
结 题 报 告
申请人姓名 朱占强
申请人所在单位名称 辽宁省大洼县田庄台学校《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结题报告
辽宁省大洼县田庄台学校课题组 负责人:何永洪 执笔人:朱占强 主要成员:朱占强 董 凯
我校承担的中国教育协会“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的子课题《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立项时间为2009年4月,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不断提升认识,在专家的指导下逐步调整研究内容及范围,经过两年的研究实践,总结积累实践经验,现就课题研究情况及成果做全面总结。
一、课题的背景、意及价值
教育反思是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思”一词在西方国家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加以引用,并很快影响到了各国教育,现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领域广泛流行的时代性语言,成为凝聚教育改革力量的标识或口号。可以说,“反思性教学”和“反思型教师”现已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也开始对其展开了探讨,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备环节。最先把反思引进教学过程的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他在名著《我们怎样思维》中认为,反思是“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 强调“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在经验中反思”。而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的正式出现,主要得益于美国学者斯冈的著作《反思实践者:专业人员在行动中如何思考》(1983)、《反思实践者的教育:走向专业中教学和学习的新设计》(1987)的影响。在书中,斯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他从将教师培养成专业化的人员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作为实践者的教师职业活动的特点,他指出实践者的专业性知识是在模糊和不确定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化的教师应是反思实践者。反思性教学的问世是对将教学改革简单地贴上成功或失败标签的超越。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思,它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自我诊断与自我修正,其反思的核心是关于自己教学行为的审视、澄清、质疑与批判,通过连续地自我追问、自我剖析、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从而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杜威曾指出:“反思是对经验进行重构或重组,使之增加经验的意义并增强指导后续经验方向的能力。”这正符合教师的职业特点。目前,教师正是以课程改革的参与者、课程的研制者,而不只是课程实施者的新形象展现在新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与课程互动,教师在课程改革与反思中成长。教师只有经过教学反思,使原始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的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才能完善和提升自己的教学经验。前苏联大教育家赞可夫说:“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总结,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就是不可思议的”。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些明确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实践的过程。优秀教师的成长,除了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可以说: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从我校教师实际情况来看,我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成份复杂、年龄结构不同、素质参差不齐。在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教学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记录、思考甚至怀疑自己的经验,并将这种经验的反思用于自己教学的改进上,则教师获得了可以促进自己不断成长的教学经验。所以,如果经验意味着成长,那么前提条件是这种经验必然同时包含着反思。不加反思的经验不仅不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反而会成为教师处理教学问题的包袱。教学反思,使得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形成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习惯,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形成“学会教学”的能力。我们老师在课的准备和设计方面比较重视,注重最大限度的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力倡导“质疑”,“探究”的精神,但在课堂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方面却是一片空白。备课簿上的“教后回顾”这一内容,许多教师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敷衍塞责,这种对待教学反思的态度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停滞不前。新课程追求有效教学,同样要探索教师的有效教学反思。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如何让教师对自己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善于从中发现问题,改善自己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成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需求。
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各种能力、个性、情感等成熟,提升的过程,是走向未来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如何实现自我蜕变,奠定专业成长内涵,设计自我专业成长的行为策略,承担自我专业成长的主要责任,将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智慧引领,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策略。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将教师本人的课堂教学进行理性的梳理,逐渐达到理论的高度,从而促进教师角色由经验性型向研究型方向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几年来,我们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让教师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有效教学反思,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由感性走向理性,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效走向有效,由教书者走向教育者、研究者,最大限度释放了教师的教学潜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素质。现代构建主义理论把教学设计看作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构建的过程。教师除了基于基本原理和科学流程对教学进行积极周密的规划和预设外,还需密切关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内容。因此,新教学过程设计既重视教学活动之前的“前设计”,又关注教学活动过程中给予交流和创造进行教学调整的“中设计”,更看好教学活动后的基于反思的“后设计”。可以理解为“设计——实施——反思——调整——再设计——再实施”的过程。
本课题力求通过教学工作中的具体为题或事件,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提升过程,帮助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反思,逐渐形成教师的有效反思意识、有效反思习惯,有效反思能力,不断优化教学行为。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杜威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这种反思性的思维具有有意识性、受控性、连续性、逻辑严密性、目的性、信念性、激励性等七大特点。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哲学教授舍恩被誉为“反思性教学思潮”的现代创始人。他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观点,提出了“教师即反思性实践者”的口号。舍恩把“反思”与“行动”结合了起来。反思性实践是一种通过反思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模式,它以提高自身职业水平为目的,并对自身的行动进行思考和批判性地分析。要求个体从旁观者的视角来识别自身实践中的思想和假设,以调查这些假设和思想如何影响事件。
2、心理学依据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经验来自“感觉”与“反省”,“反省”是对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在此过程中,心灵获得不同于感觉得来的观念,认为人的心灵本身的活动所产生的“反省”同后天获得的经验一样也是认识的源泉。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把自己的认识论方法称做“反思的知识”。“反思的知识”即“观念的观念”,这就是说,一个观念可以作为另一个观念的对象。元认知理论的出现为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心理学基础。当代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提出了人具有七种智能,其中之一就是自我认识智能,即认为人都有自我认识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较能了解自己的感觉,分辨自己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并能有效地运用这种自我认识能力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们具有较强的自省和反思能力。这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
3、教育学依据 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自反也”(《学记》)。曾子曰“吾当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反求诸己,扪心自问”、“思之不缜,行而失当”,强调人都具有反思意识。反思就是对自己过去的思想、语言、行为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4、方法论依据
“行动研究”和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研究表明,由于行动研究强调提高教师对自己行动的反省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反思、研究”,因此,积极进行行动研究会引起教师个人与职业素质的提高,参加行动研究的教师会对自己的实践更加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性
此外,国内外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成果、课程改革的有关理论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农村学校青年教师基于教学反思下的专业成长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各学科教师教学反思的操作模式。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参与教科研,培养一大批各学科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系。
2、教学反思的内容和形式。既然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关键,那么教学反思要有效、彻底的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我们大致分为两类: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第一、有利于教师反思的外部环境 第二、教师反思的内部动力(1)、课前反思:教师在备课时既思考怎样运用以往的经验和现有的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又对当下学生学习现状既将会遇到的困难进行估计,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合理、是否能圆满完成教学目标;进而对教学设计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2)、课中反思: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一边教学一边观察,学生在实际中参与的程度如何,反应如何,是否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有没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何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进程等问题。(3)、课后反思:即在课后思考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学中有哪些亮点,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存在哪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一些事件对自己日后的教学有何意义等
3、如何培养各学科教师的反思能力。
4、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典型案例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1、调查研究。调查了解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自身要求及教师教学现状,研究教师教学反思的障碍及解决办法。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和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设计并印发调查表,并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形成报告;召开课题开题式,开题论证、公布实施方案,布置课题研究工作任务。
2、文献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收集与“有效反思”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精华,结合我校教师特点,不断改进我们的科研实践和教学实践。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第一阶段,查阅文献资料,寻找理论依据,明确研究方向。研究初期,首先确定研究框架,同时由于教师对此课题研究缺乏认识,为了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明确其研究的重要目的意义及方法手段。我们课题组主要成员首先分组寻找有关案例研究的文献资料;从学校层面上,组织教师写教育理论学习读后感、课改理论学习,结合教师自主学习校内外有价值的案例,进行整理、共享,拓展他们的视野,并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等。
3、行动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取得最新资料,分析综合进行调整修改。及时修改原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力求用最优质的方案解决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思考和梳理。同时畅通反馈渠道,不断地获取教师及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整合。教学反思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通过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方法上的差异,反思教学行为,从而提升自己。两年来,在各学科开展教学研究中,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月”、“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达标课”、“教学开放日”、“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研讨”等教研活动,及时组织教师讨论,并做好研讨记录,以具有较强实效性的校本教研活动为依托,通过全校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案例研究为手段,促进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合作、交流,并在研究过程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探讨教学研究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预期目标
1、准备阶段:(2009年4月—2009年8月)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组建子课题研究小组,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形成课题方案,举行开题会。
2、实施阶段:(2009年9月—2011年1月):依据方案要求组织实施,启动课题研究;搜集课题组教师优秀的教学反思案例、课题论文专辑;及时发现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和培训;进行有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
3、总结阶段:(2010年2月—2011年4月)对课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整理汇编各种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报告。
4、结题阶段:(2011年5月)总结研究课题成果,整理各类资料;撰写结题报告并提出申请;形成各类课题成果;申请专家评估。
七、研究成果
1、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反思实施方式。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由多所学校合并而成,学校配套设施不完善,教师年龄结构复杂,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虽然在课题立项之前就已经让教师在教学之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但是,很多教师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该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从调查分析中发现:教师的思想观念落后。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责怪学生存在某些问题。教师的教学理论缺乏。教师的教学思想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对新的教学理念一知半解,没有体会到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往往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处理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以教师为主体,关注学生比较少。因而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反思缺乏理论性,不会从新的教学理念出发,阐述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教学中。同时,教师的反思能力缺乏,不会准确地对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查找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和途径。因此,在实验中,我们采取循序渐进,分层要求的办法,使教师们的该项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在两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丰富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促进教师形成主动反思的意识,为教师的实践研究打好理论基础。教师通过反思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借鉴别人的教学方法,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教案,进行实践验证,教学效果和反思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2、依托教学反思,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学反思的目的石促其专业水平的提高,如果教师没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反思就是盲目的,就起不到
第五篇:大学生网瘾现象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瘾现象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国内外各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和一些对校园内学生们的访谈阐述了当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些现象和原因,特别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对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信息储存,加工传递的方式,改变着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并且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着前所未有的震撼和冲击。它给人们的生活、交往、通讯、购物等诸多方面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给社会带来种种负面影响。其中网络成瘾便是众多负面影响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我校的部分学生也深受其害。
一、摆在大学生面前的网络弊端
1、网络成瘾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
医学界有个专业术语叫作“互联网成瘾综合征”(IAD)。《百度百科》解释:它是一种现代的新形式心理疾病。患者因为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将网络世界当作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据我学部某班调查,该班3名患有不同程度心理疾病学生,全都跟过度上网有关。再者,过度上网,眼睛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势必影响视力。有的学生一到周末,通宵达旦奋战在网络里,顾不上吃饭睡觉,有的一天只吃一顿盒饭,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失眠、厌食甚至营养不良、神经衰弱等情况。网瘾还可能引起部分具有潜在疾病如心脏病、脑血管病、癫痫等患者急性发病,造成严重后果。
2、网络成瘾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网络全球化,互联网将全世界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没有地域、没有国界的全球性媒体,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网络上或交融或冲突。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的很多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思想上难免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由于技术的原因,现在没有也很难做到对网上信息进行严格审查和逐一核实,人们都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无用的、错误的、落后的信息充斥网络,淫秽、色情、暴力、丑恶内容也在网上广为传播。这些对在校大学生思想无疑会产生消极影响。就连网络游戏也是利弊并存。也许有人说,不就是玩玩嘛,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其实不然。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热衷“偷菜”、“魔兽”这些网络娱乐休闲游戏。偷菜,美其名为“QQ农场”,是一款风靡网络以种植农作物为主的社交游戏。男生女生都爱进农场玩偷菜。偷得多,加分多,升级快,许多人以偷菜为乐、以偷菜为荣,这完全颠覆了“劳动光荣,偷窃可耻”的传统观念,其潜移默化的负面作用不可小看。
3、网络成瘾妨碍大学生正常求学。
网络既给学生学习带来了方便,又让学生养成了依赖它的习惯, 四川大学在“大学里,平时老师布置论文是怎样完成的?”的调查中,16%的同学表示“完全是原创的,自己思考,独立完成”;67%的同学认为“大部分自己完成,部分参考图书和网上资料”;有13%的同学认为“由几篇论文拼凑而成”,4%的同学认为直接使用书本和网络论文。我们学部2010年寒假布置09级本科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学时每人交一篇调查报告,过半同学坦言《调查报告》是从网上下载的。网络的方便性很容易使学生养成偷懒的坏毛病,既不利于刻苦学习、勤学苦练优良学风的形成,又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目前,在校大学生因迷恋网络游戏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旷课、逃学的现象日益普遍。据我学部某专科班调查,该班56 名学生,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以内的有11 人,约占20 %,平均每天上网4小时以上的有30 人,约占 54%,上网成瘾,很难控制自己的有6人,约占12%。因为上网玩游戏,有的上课迟到、早退、打瞌睡,有的不愿做作业,有的甚至旷课,共22 人,约占40%。有的班级到课率不够高,课堂纪律不太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夜间过度上网。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表现
在问卷调查的在校学生中有近三成存在网络成瘾现象,并且有该类现象的大学生正在逐渐增加。
通过调查发现,约有70%的学生会因网络断线而心情变坏或不安;有44%的学生上网时间会比预估时间长;上网时间愈来愈久的占26%;还有26%的学生会因为心情不好,就立即上网;25%的学生一遇到问题就会想上网;33%的学生会在一回宿舍后,就情不自禁地拿出电脑;12%的学生会在深夜还使用电脑„„
像以上所说的一些表现,都是网络成瘾的表现。可见,网络成瘾已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多数大学生上网已成为一种不自觉的难已中断的或是逃避现实世界的一种行为。
依?凡格尔伯格提出了诊断网络成瘾的十条标准:(1)下网后总是不忘网事;
(2)不满足上网时间;(3)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4)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烦躁不安;(5)总是想借助于网络缓解压力;(6)视上网比学业更重要;(7)为上网不惜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8)不惜支付巨额网费;(9)不愿向亲友吐露频频上网的真相;(10)下网后有焦虑感。
只要满足以上10条中的5条,就可以诊断为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大学生沉迷网络的一种病态表现,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网络成瘾学生与非网络成瘾学生的父母教育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网络成瘾大学生父母的教育方式显现出的是更少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更多的拒绝否认、严厉惩罚。这可能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严重的重要原因。在一些对照研究中还表明:在网络成瘾问题中大学生父母教育方式方面,父亲表现出过分干涉和保护,母亲表现出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和缺乏理解导致了家庭教育不成功。还有些研究证实:在网络成瘾青少年与非网络成瘾青少年在家庭环境各因素上,包括家庭结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教育态度、父母文化程度、父母亲职业等方面有显著差异。网络成瘾青少年在单亲家庭、父母亲文化程度低、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态度(粗暴惩罚、不管不问、溺爱、金钱奖励)不良的亲子关系(不和、敌意)等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及不健康的家庭
教育方式是造成青少年上网成瘾的主因。
2、学校教育
某所高校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至少14%的在校学生符合网络成瘾标准。这表明网络成瘾问题在高等院校中也依然存在。特别是我国只重分数,教书不育人的应试教育,使孩子缺乏理想,厌恶学习,一旦接触网络游戏和网聊就容易上瘾,沉迷其中。由于在应试教育下升学和考试的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为了逃避生活或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使青少年转向网上寻求一种寄托。
高校宽松的生活环境使大学生可轻易在宿舍里面使用宽带网,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有较多的供自己支配的金钱,又可摆脱父母对自己的监控。高校的教育和管理缺乏人文关怀,校园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学生之间又有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大学生在遭遇情感危机、学习危机、就业危机、往往把网络作为宣泄情绪、逃避现实的工具。
3、社会问题
我国不健全的网络安全制度主要是网络环境净化和监管力度不够。许多程序制作者和网吧经营者道德、素质低下,以致造成网络成瘾的现象日趋严重,此外还有网络环境污染和网吧规范性不强等因。有的网吧还专门提供色情影片来吸引大学生。而对于网络当中存在的网络亚文化,专家卢琦在研究中指出网络亚文化并不是指网络文化本身,而是指其中某些带有消极因素,甚至是带有反社会倾向的文化成分一群人以寄居网上虚拟社会与进行网络交往为主要生活方式,以喜好追逐网络色情、网上暴力、网上黑色信息为乐趣,或以抵制或反抗社会约束为主要行为方式的人所共有形成的价值观念及社会认知的总和。我们组认为网络可以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如人际交往、自我实现、游戏等等),容易使得青少年对网络形成依赖,网络依赖会导致诸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学习负担重、升学压力等与学业有关的生活事件,当学业出现问题时,外界环境如学校和家长会对大学生施加压力,大学生会因此更渴望在网络中寻找慰藉。
4、网络自身
网络自身的强大吸引力的影响被称为“第四媒体”。网络以其大信息量、交互性、平等性、虚构性、匿名性、安全性对大学生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并构成了他们生存的“第二空间”。与传统媒体不同,在网络媒体面前,大学生不仅仅是读者,而且是演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融入网络之中,网络互动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并产生愉快的体验,这就容易使大学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区别,导致他们对网络不同程度的依赖。
四、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策略
为了减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程度,我们组提出以下策略:
1、建设和谐家庭。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独生子女的成长方式和父母对他们的不恰当教管方式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而迷恋网络。建设和谐家庭,是防控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手段。家长应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理想和兴趣,与孩子平等相处,引导孩子合理利用网络;不要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以免给孩子造成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发现孩子有网瘾症状应及时与学校和有关部门联系,采取必要措施。
2、改善教育方式,杜绝家庭暴力和冷暴力。(1)加强亲子沟通。家长应多观察孩子日常行为,了解孩子思想动态,积极与孩子沟通,建立与孩子朋友般自在融洽的相处模式,尽力减小年龄代沟。(2)理解孩子网络成瘾的原因。作为家
长,不仅要关心孩子还要理解孩子,不能因为孩子犯了错就一味指责,要以宽容体谅的心态来面对并积极想办法解决。要从自身和孩子两个方面找原因,并对症下药。(3)尽量增加一家人相处的时光,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亲情的力量比什么直接的说教都来得有效。(4)培养孩子自制力,提高其责任感。对于教育一时迷失了道路的大学生,家长不能采用粗暴的打骂或说教,作为父母应该言行身教,做好榜样。
3、学校应重视网络教学教育,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如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这样则可以引导学生上网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
4、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抵御网络负面影响的能力;大学生要端正上网目的,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发现自己有网瘾症状时,应积极调整心态,逐渐弱化对网络的依赖。
5、利用网络的特征,在网上开展“谈心”工作。由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远离亲人、缺乏社会经验、、心智还不成熟的,所以他们迫切希望在思想、学习、生活、心理以及情感上得到关心和帮助。那么网络则为解决这些困难提供了操作的平台。如有些有感情困惑的同学,他们往往羞于当面谈及这些问题,而在网络上他们可利用虚拟身份畅所欲言。这时,我们一些学生干部及老师可在网络上做耐心细致的工作。
6、净化网络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管力度,明确网络媒体在网络建设中的主体职责;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过滤,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国家要建立和健全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用法律形式规范网络行为。
参考文献:
[1]李国强,李丙文,刘彩召.关于大学生网瘾戒除工作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S1).[2]牛其然.大学生网瘾的诊断与防治体系探讨[J].河南科技,2010,(3).[3]张敏,苏益南.大学生网瘾预控机制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2009,(5).[4]李恩军.大学生“网瘾”现象及应对措施浅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6).[5]汪路金.堵、疏结合,拒绝“网瘾”———论高校防治大学生“网瘾”的对策
[J].黄山学院学报,2008,(1).[6]赵永清,余强,冯欣.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11).[7]李贵兰,宋小花.建立预防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利益驱动机制[J].中北大学学报, 2010,(05).[8] 黄群瑛.浅谈网络游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知识经济 ,2010,(20).[9]鲍军,高超.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危害性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