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小学学困生的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5 14:03: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农村小学学困生的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农村小学学困生的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关于农村小学学困生的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如何转化农村小学学困生的调查报告

王丽玲

基础教育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其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保障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入学,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因此,教育是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能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由于生源素质的差异,也由于学生入学后自身发展的差异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环境教育产生的不同影响,导致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学习产生分化现象,从而出现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这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如何使这类学困生的学习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符合义务教育的质量标准,是涉及到保证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行素质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类学生的转化。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转化学困生,单靠主观的、盲目的、随意的个别化尝试与实践是不够的,必须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和科学的教育理论支撑下,有组织、有目标、有系统地进行集体性攻关研究,才能在转化学困生的理论与实践上有突破,见成效。

1、学困生现状调查

(1)调查内容

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海德把行为的原因基本上划分为两种,即内因和外因。从学生学习的过程看,影响其学习变化的条件也应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部分。内因为与学习有关的学生心理素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外因一般是家庭、学校教育环境、社会对学生的影响。

纵观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我们筛选出智商、个性、学习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等十个方面的表现对我校六(甲)、六(乙)班学困生进行调查,从中找出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以更好地帮助他们排除各种障碍,使他们早日脱困,健康地成长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材。

(2.)调查方法

首先界定学困生?确立研究对象。学习成绩是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志。学生在低、高年级时学习成绩的对比,会给我们说明其智力水平和发展状况,再通过进一步研究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即可找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根据我校具体情况,我们从我校六(甲)班和六(乙)班中选出九位一年级和五年级下学期学习成绩对比退步比较大的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我们对这些学困生情况的调查,一是借助于我国对初中学困生教育的研究成果及国内、外有关理论,结合我校这些学困生历年成绩发展变化情况,对学生进行智力调查与分析。二是参照包括学习成就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

1意志、学习方法、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八个方面的《影响初中学生学习因素诊断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

(2)调查结果

①学生学习成绩不良,产生学习困难,主要不是智力因素造成,而是非智力因素的原因。

从上述两个表中可以看出:1)优生与学困生在一年级时成绩相差不大明显;

2)在一年级时,除个别学生的个别科目不够优秀外,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都是比较好的,智力水平可视作正常;3)到了五年级,优生与学困生成绩的距离拉大了,但也存在着个别学困生在某科目中成绩比较好的现象。通过上述情况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小学生中,就差生而言,他们的智商与学习成绩呈非常低的负相关,他们成绩不良,产生学习困难,主要不是智力因素造成,而是非智力因素的原因。

②从学困生的表现,可以看出影响小学生学习的因素以内因为主,特别是非智力因素中的个性、成就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对学生的获知尤其重要。外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我们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调查发现学困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过于内向或好动,不易与人交往。

学生性格过于内向,甚至不合群,会产生负面效应。它不仅影响思维的发展和听课效果,而且缺乏健康的人际交往,不易在互动中获得帮助和增知。而性格过于好动,引导不得法,不仅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听课效果,而且影响到周边同学,同样造成人际交往的危机,不易在互动中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增知。

2)自制能力差,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欠佳,经常受到挫折,自卑心理比较强,缺乏前进的信心。

学困生一般都有获得成功的欲望,但由于平日失败的记录较多,逐渐产生自卑心理,战胜困难的信心自然不足甚至变得非常小了,这就更谈不上要如何通过努力去排除成功的障碍了。

学困生一般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对头,再加上缺乏自制力,学习上的失败便常常光顾到他们身上,久而久之,兴趣全无,丧失了前进的内驱力,所以学困生往往表现为学习不自觉,畏难情绪比较浓,战胜困难的勇气很少。

3)性格不够开朗,心理压力沉重,逆反心理比较强,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不大遵守纪律。

在家庭教育环境方面,概括起来,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家庭经济环境比较好,但父母教育方法不协调,不知道如何激励孩子前进,致使孩子不知所从,或者是对孩子期望过高,往往让孩子感到力不从心;或是家校配合脱节,使孩子受不到和谐,一致的教育和及时的鼓励与引导。另一种是家庭环境一般能满足孩子学习的需要,但由于家长过份溺爱,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再一种是家庭环境比较差,父母不在身边,甚至失去了父母而寄人篱下,使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怀照顾,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亲深切的爱。所有这些,很容易使孩子心理受到压抑、伤害,难以承爱挫折,而变得郁闷、孤独,以致不能愉快、健康地成长。

在学校教育环境方面,大体上都能受到老师的关怀和同学的帮助,但由于学校目前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经常受到单一评价标准下竞争失败的威胁,而导致心理压力的沉重感,久而久之,心态失衡,遂成病态。再加上有些教师思想工作比较粗,缺乏耐心,与家庭教育缺少有效的配合,对出现行为问题的学生不能因材施教,甚至受到自己心情的影响,对工作时松时紧,对学生教育缺乏信心,不作正确的引导,从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变得不守纪律,厌恶学习。

在社会教育环境方面,虽然学生年纪比较小,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比较少,家长、老师都盯得比较紧。但由于我们学生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加上家长中文化素质高的也比较少,所以,互相影响的因素很多,往往导致孩子被引诱去玩耍,不安心学习。比如不少学生喜欢上了打老虎机和电子游戏等。同时,当前的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际竞争日趋激烈,价值观念呈多元化势态,使我们纯净的学校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现实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往往与实际看到的社会现实大相径庭,这对于模仿性比较强,分辨是非能力比较弱的小学生来说,最容易产生负面影响,造成认识上的混乱。

2、深入研究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相信“我能行”

学困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严重,总以为自己低人一等,他们常常遭受到好学生的歧视、家长的打骂,教师的讽刺,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从而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要想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树立他们自强的信心,相信我也能行。

作为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学困生用心要精、要细,不可打击、挫伤他们,要像慈母一样,把全身心用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间接喜欢你任教的科目,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学习上,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要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切忌训斥、恐吓、体罚。教师对这些学生要低目标、小起点,让他们也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感。学习成功带来的愉快感,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而且可以使他们产生新的需要和更浓的学习兴趣。教师再不适时机地帮助、鼓励,便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向更深更广处发展。还可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收、发作业本,也

可安排他们跟好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上,教师要关心、体贴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逐步帮助他们树立起“我也能行”的信心。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学困生,对学习毫无兴趣,有一种消极情态,抵触、厌倦,这种消极情态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因此,要想转化学困生,培养其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我们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进行激趣

呆板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是枯燥乏味的,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在课堂上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例如,在教学中设置“悬念”,通过设疑,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在课堂中组织学生争辩、讨论,通过增加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关注;或者以形象、生动的手段展示知识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趣味;或者找准联系,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2)明确责任,督促学生生趣。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即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兴趣。

如:统计图表的知识就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这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好了数学,生活的本领也就增强了。这样,也会对这些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3)开展活动,巩固兴趣。

学生受其年龄特征的影响,对数学产生的兴趣往往不稳定,因此,教师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来巩固兴趣,如:“口算比赛”、“小小诊所”、“聪明小博士评比”等。特别注意为学困生设计特长比赛,分成小组,根据他们本身的能力特点开展活动,发挥他们的优势,促使兴趣的巩固。

(3)、指导学习,切实提高学困生的成绩

1)、让学困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要想真正提高学困生的成绩,就必须让学困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来。如:为了让我们班的学困生张*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事先作准备。为了提高张*的自信心,我就在课前告诉他老师要问的题目,让他事先做好准备。上课时,我就特意让他回答这些题目,并伺机表扬他。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发现张*上课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第二步:让张*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上黑板做一些基本题。到实验第二步时,我不再事先给他题目,而是在上课时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什么叫做圆锥的高?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等。有机会,我还会安排他上黑板做一些基本题,如:解比例、四则混合运算等。第三步:让张*学会评价别人。当别的学生回答了问题或板演了题目,我总把“小老师”的头衔给张*,让他来评价。使他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身也不断得到提高。第四步:独立回答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随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要试着让张*回答一些思维强度比较大的题目了。如,我在复习《四则混合运算》这一知识时,首先出示了几个式子,让学生分别说出每个式子的运算顺序。接下来就让张*来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首先思维要有广度,其次思维要有顺序。起初,张*不太有信心,我就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似乎是说“你一定行!”在我的鼓励和提示下,张*终于把这个问题完整地回答了出来,而且很有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张*终于敢举手回答难题了。有时,他会出错,但我从不批评他,而是用“再想想,你准能行!”这些话来激励他。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现在的张*已经完全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由于听课效率的提高,知识掌握得较好,他做作业的速度也逐渐加快,正确率也提高了。

2)有效地安排课后辅导。

对学困生来说,教师给他们吃偏饭,开小灶,是很重要的。当然这个偏饭和小灶要吃得合适,开得及时。教师必须根据学困生当天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及时补缺补漏,做到“当日知识当日清”。也可安排好差结对,让他们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不仅可以帮助学困生改进学业,也可使优等生进一步得到锻炼,同时还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如让优生代替教师给学困生开“小灶”,教师给以点拨。

我的具体做法是采取分组学习: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异质组,即每组都含有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等不同素质的学生。然后每组选出两个优生做辅导组长,协助本组学生预习、作业、复习。从作业完成的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性、测试成绩等方面进行各组比赛,在比赛的同时,又强调组与组之间的互助协作,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在平时的作业中,我要求优生在完成自己作业的基础上,还要督促和帮助本组学困生完成他们的作业,对于学困生实在无法理解的疑难问题,优生就给他们开“小灶”,从理解入手,帮助他们逐步消化进而巩固。已经完成作业的小组也要派人去帮助还未完成作业的小组,从而使全班的作业完成达到最好的程度。实践证明,分异质组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受益,尤其学困生在互助气氛中体会平等,更有信心参与学习,其益处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学困生不仅仅是受助者,同时也是助人者,他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中体会到助人和学习的乐趣。这必然会增强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学困生的作业“量体裁衣”,合理评分

学困生基础差,起点低,如果对他们的要求也和其他学生一样,就容易挫伤他们的自信心,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我常常采取“分层练习”的方法。即在布置的作业中,对于较难的题目,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性地完成。

而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工具,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按照一贯的优胜劣汰的评分方法,学困生往往得到的就是坏分数,而坏分数又常常使学困生心惊肉跳、无地自容。前苏联合作教育学派认为,简单地用坏分数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判决”,会直接挫伤他们学习的情绪和动机。因此,我们认为要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应改进评分方法,我们采用的评分方法有:

A、不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只要学生能完成相应层次的作业,即可打个好分数;或者在学生作业完成得不好时暂不打分,直到他们改正错误后再打个好分数。这种评分方法对于学困生是可行的,尤其适用于各科的课堂小测验。因为课堂小测验是一种形成性测验,目的是想发现学生的问题,以便及时反馈纠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技能,而不应简单地用分数来“评判”他的潜力,应给他一个改进的机会。如我班有位男生,开始每次课堂测验成绩都不好,有时甚至交白卷,但我发现他智力好,只是经常忘记做作业,经了解,原来这位学生迷上了电视,一看电视就什么都忘了,而其家长成年在外又无暇顾及,于是我首先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指出他存在的缺点,然后在改作业时,只要他能答几题就给他60分,如果他能在一天内补做完,还可以打高分。渐渐地,他尝到了甜头,学习的积极性高了,考试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

B、鼓励性的评分。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可以得到一个好分数和好的评语。如上文提到的分层作业,只要学生在完成相应层次作业的基础上完成了高层次的作业,即可加分或打高分。在平时测验中也可采用这种评分方法。

以上两种评分方法不局限于作业或测试的评定,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时都可灵活运用。这样学生每一阶段知识的掌握都得到了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激发起的学习兴趣和成功的愉悦使他们更愉快地参与教学,积极配合,从而就营造了一种浓厚、热烈、融洽的课堂气氛。

4)家校生沟通,相互配合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学校教育,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电话联系等多种形式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校表现,让老师知道学生的另一面,架起了学校与家庭的桥梁,真正做到了学生在校由老师教,在家由家长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教育方法,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互通信息,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保持和增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第二篇:学困生转化工作研究结题报告

“学困生转化工作”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教师要把这项工作当作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应时刻关注学困生的转化,这样,才能在转化学困生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困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两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在班上虽然人数不多,却是班上的消极因素,若不及时做好转化工作,就会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有些学困生也常常是家庭的主要负担。所以,能不能做好学困生的工作,不只是关系到一个学生的前途,还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班级的荣辱和社会的风气。

课题组成立以来,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从调查入手,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跟踪调查等多种方式,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负担、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并进行了细致的跟踪教育,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许多教师、班主任不仅有效提高对学生指导、教育能力,同时提升了处理和学生关系的能力,有效的降低了职业风险,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益,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选定“学困生转化工作”做研究的课题,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决定的,这个课题已结题,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 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的学生。原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把成长困难学生称为“难教儿童”。苏霍姆林斯基把成长困难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在智力发展上有偏差的儿童,他们不愿意学习,且学习成绩不良,另一类是道德修养上有问题的儿童,这是一个“学坏了的孩子,令人讨厌的孩子,不讲道德误人歧途的孩子”。小学学习困难学生转化问题的研究是指通过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寻找学生成为学习困难学生发展过程,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认真系统的教育转化,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智力得到正常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研究的内容:

1、学困生问题的调查和反思

2、学困生的特点、分类和成因

3、学困生行为、学习习惯的研究对策

4、学困生课堂教学的研究对策,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师生情感的研究对策

5、学困生教育管理及教育评价的研究对策

6、学困生心理辅导及家庭教育的研究对策

研究方法:在课题研究中,采用调查法、分析比较法、谈话法、观察法、实验法、情感排障、教学渗透等方法。以行动研究、个案研究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

三、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9月——12月)申报课题.1、提出课题,成立中心课题组。

2、开展学困生成因的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积极撰写研究计划。

3、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知识和有关理论知识,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1月)开题报告全面启动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12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以便于开展今后的各项工作。

四、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个性差异

众所周知,儿童的智力因素是有差异的,智力因素体现在个性上所展现出来的素质、能力也不同。例如,有的儿童在音乐上有天赋,有的儿童在语言上有天赋,有的儿童动手能力强等等。入学时将这些不同能力的孩子集中接受同一种方式的学习,可想而知,有的儿童就显落后。所以,常听见家长这样说:我这孩子什么都行,就学习不行。这就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

2、望子成龙心切,过分溺爱

作为老师,大凡都见过这样两种不同类型的家长:一是望子成龙心切,一是对孩子过于溺爱。其实家长的这两种态度都会阻碍孩子的发展。我们就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家长,他们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作业完成了不行,还要另加作业,限制孩子玩的时间或根本不给他时间玩。时间一长,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恐惧感。不知家长想过没有,从心理、生理的角度讲,玩的过程也有助于孩子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也不是无益的。适度的玩、适度的看书、学习,相得益彰,如果小孩子就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势必影响他今后的终身学习。还有儿童的逆反心理,你越是叫我学我越不学,对学习逐渐形成厌恶——恐惧——不想学——不学这样一种结果。同这件情况相反的是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也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如今是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有呼必应,不想写作业了,家长代笔,不想上课了,谎称生病告假,这样做一方面助长了孩子的惰性,另一方面使在校学习的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和巩固,渐渐地,孩子学习就跟不上,接受新知也感到吃力。

3、学校的分数歧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学业成绩达到基本标准就算合格。可是现在不少学校、老师为了争名次,对学生的要求十分苛刻,分数歧视现象较普遍。

殊不知:以分数为标准,将学生划分为“好、中、差”三等,分数低的学生就是:“差生”,这样武断的定论过早地摧毁了孩子的自信心;以分数为标准,将分数低的学生长期臵于不利的学习空间和“存在消失”的氛围之中。说通俗点,就是将分数低的学生放在教室的后面或旁边臵之不理,上课也从不提问题。不顾及他们的听课效果。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一直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之中,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损伤了他们的健全人格,扼杀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以分数为标准,武断地说:“你不行”。小学生天真无邪,他们崇拜老师,非常在乎老师的评价,往往老师一个欣赏的语言和延伸能够让他们振奋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有不少学校推出了赏识教育,这很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可有的老师以分数为标准,经常表扬那些成绩考得好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被作为参照物提出来加以批评,甚至说出:“你不行”,这样的评价,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对学校、对老师产生了恐惧感。

4、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诱惑

如今是开放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电影、电视、图书、杂志五花八门,诸多的“少儿不宜”已渐渐溶入他们幼小的心灵。加之网络游戏的出现,更加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在城市、县城、学校周边,电脑网吧随处可见,大人、小孩长驱直入,虽然国家明文禁止16以下少儿不得随便进入网吧,可又有几家网吧照章执行?那种网上游戏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模拟世界。一旦某个孩子玩上瘾是很难丢开了,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孩子,小学阶段是个很优秀的学生,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考试成绩也非常好。到了中学,很偶然的机会迷上了网上游戏,刚开始是背着父母每天放学过把瘾,到最后是全身心地迷上了,学也不上了,整天呆在网吧。可怜他的父母全然不知,直到学校老师找到家长告知孩子常不上课,而且成绩是一落千丈,由原来的前十名落到倒数第几名。当家长在网吧找到他时,只见他两眼直直的满嘴的胡言(网上语言),手不由自主地抽动着,到目前为止。听说还没有回过头醒来,家长只得每天送他上学,接他放学,一天四趟。尽管这样,也还是送去一个人,而他的神还是想着网上游戏。由此可见,社会上的种种诱惑已严重摧残了青少年的身心。

五、转化策略

1、广泛收集资料,科学制定计划。

专题组成员按学科、分阶段对学生学习状况全面调查和分析,依据对学困生的界定初步确定研究对象,并进行深刻、准确的观察了解,将学生按类型登记。然后或单兵作战,或联合攻击,有资料、有分析、有阶段性成果——研究论文。进行个案研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跟踪教育。

2、走访特殊家庭。

问卷调查结束后,针对性地对有的学生家庭进行家访。从走访中得知,学生的家庭教育大部分都处于真空状态。隔代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由于心疼孩子,对孩子往往是百依百顺,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而不关心他们的教育和心理要求。这种养而不教的做法,使许多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还有的家长对于孩子的错误是百般庇护,为孩子开脱,而对来自别人的批评,不从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也不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沉迷于打牌,在家里夫妻谈的较多的话题也是切磋牌技,让孩子深感父母玩之乐,自己学之苦,导致孩子没有上进心。

3、办家长学校

使家长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以家长学校为依托,分期分批按类型,针对学生家长教育孩子出现的误区,从理论上解决家长在家教中出现的问题,更新家教观念;请教子有方的学生家长介绍家教成功的经验,让他们学有榜样,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经常召开家长座谈会,及时发现家教中的新问题,探讨新对策,从理论上,思想上,方式方法上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每学期开学初,学校就制定计划,认真组织实施。新生入学后,举行家长学校的第一课,向新生家长汇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5、学校不断完善学困生转化奖励办法。

为了更好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善、提高每位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进步的喜悦。树立“不选择学生,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使学生得到改善”的意识。所有教师应当本着不放弃任何一个品德、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为宗旨,努力通过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形式,逐步改善和提高学困生的状况。具体要求和奖励办法如下:(1)在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或集体辅导,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帮扶,同时,保留学生改善、提高的相关资料,如:作业、测试试卷、日记、作文等。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2)在每学期定期调研测试中检查学困生转化提高情况,并将期中抽测成绩与期末成绩进行对比,综合评价学生取得进步的情况。学困生从待定等级提高到合格等级,给学生颁发进步奖;(3)没有待定等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合格等级的学生中,选择学习相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转化,使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然后,将学困生的期中抽测成绩与期末统考成绩进行对比,学生提高一个等级,学生颁发进步奖;(4)期初,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拟定学困生名单及学困生转化计划,阶段结束后提交相关辅导资料。教师根据学校期中期末调研考试的成绩,对学困生的转化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对提高的学生根据情况再按类型进行表扬奖励。

六、研究成果

经过努力,形成了以下的成果:一是通过对学困生转化的策略研究及家长开展学习指导实验,家长增长了见识,观念得到更新,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学生素质明显提高,学困生的成绩转化效果明显。二是找到了几条有效提高学困生的规律。学困生家长认识提高,逐步树立了新的家教观念,把“为果教子”“教子做人”做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增强了家教行为的法制观念,增强了家庭的民主意识,改变了学困生家长简单粗暴、压制、体罚等不当家教方法,采取耐心的说服教育,互相沟通等方法,使学困生转化工作得到了积极的配合;三是一批教师专业得到了发展。教师在进行课题实验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第三篇:学困生结题报告

学困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程改革引起的思考。

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人的发展是核心问题。学生的各项素质培养中,学习质量是核心的方面。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数学生活化”、“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等教学理念日益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以后,由于教师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愈加明显。和所有学校一样,我们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学困生始终是我们最关心的群体。

2.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我校2005年12月通过了江苏省实验小学专家组的评审。2006年9月,我校正式被批准为江苏省级实验小学。作为一所新进入实小队伍的学校,如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在硬件上已远远超过城区学校,但教学质量却不容乐观,特别是学困生,由于各种原因,使我校的学困生的比例比城区实验小学大。我校有三份之一学生路程较远,由校车统一接送,他们的在校时间非常有限,而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学困生比例明显偏高,怎样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质量,是一个一直困惑我们的问题。为了提高学有困难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必须对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研究,发现规律,提高指导学困生的有效性。

因此,开展学困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既针对目前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又将教科研工作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从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的角度,在研究实践中寻找一种有实效的、可操作的转化学困生的途径。既满足于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又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课题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指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心理品质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的学生。本课题是所指的学困生:结合本校实际和我们的研究能力,我们将在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核心学科中成绩明显低于平均水平的学生确定为学困生。为了统计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各班进行研究的学困生人数以不超过班级总数的10%为准。

学习能力:指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个性心理品质的总和。本课题所指的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际能力。

有效性: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本课题所指的有效性:指针对具体情况,选择的教学方法经济而有实效。

学困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性研究:用经济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培养学有困难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困生学习质量,提高教师育人水平,从而实现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教育学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让学困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体现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2)现代脑科学关于人的潜能的研究理论认为:人一生中储存的信息可达一千万亿个信息单位,而现在人类只利用了自己潜能中的很少部分,可供开发的潜能还十分巨大,学困生的许多潜能有待开发。

(3)心理学关于认识论和动机理论认为: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提高其知识和能力是可行的。

(4)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具有八种智能,每种智能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且彼此互补、统整运作。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智组型,并且会以不同的方法来学习、表征与回忆知识,因此不应以相同的方法、相同的教材来教育所有的学生,教师应配合学生的不同需要而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四、研究的目标和要点、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

我们将通过对学困生的调查、分析,选择经济、有效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能力培养,使学困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最终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将构建符合本校特点,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转化学困生有效性教学策略,从而促进我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研究的要点:

1.调查学困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分析学困生的成因,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2.根据调查情况研究转化措施,探讨相关措施的有效性程度。3.以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为抓手,实施有效的转化策略。

4.跟踪学困生成长轨迹,总结能有效地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工作经验。

本课题创新之处:

1.本课题研究重在“有效性”。我们提出了教学活动“有效性”这个命题。我们认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在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

2.本课题研究的着力点在培养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学困生的转化是每所学校都在做的事,但往往是教师自发的,教师们的转化目标只是让学困生提高考试成绩,应付眼前的考试,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不一致的,以至于最终的转化结果是不尽人意的。我们的研究试图改变这种盲目的转化方式,从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这个源头上解决问题。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学困生“自救”。

3.解决实施新课程标准中出现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比原先有所增加。如何解决这个新课改中出现的负面效应,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本课题将对新课改中出现的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时代意义。

4.解决我校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教育科研要深入一线,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在学校由农村中心小学进入江苏省级实验小学行列的进程中,我校的学困生转化工作效果不明显,一直困扰着我们。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有望较好地解决我校目前遇到的困难,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多方的健康发展。

五、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学困生情况,分析学困生成因。

2.分析法:分析各种情况,找出其中的规律,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

3.行动研究法:研究人员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召开专题研究会,邀请专家诊断指导。

4.经验总结法:定期举行经验交流会,形成经验交流文章,科学概括研究成果。

5.测试法:通过测验了解学困生发展情况,检查转化成果。

6.个案法:剖析学困生个案,从特殊推导一般。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方法。

研究对象:

本校2006年9月份起就读四年级的学困生。2007年9月起全校开展。

六、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三年,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6年7月):学校现状分析,制订研究方案,报上级部门审批。

第二阶段(2006年8月~2006年10月):通过调查、家访等进行我校学困生的现状分析,形成有关学困生的成因、心理分析等调查报告,并成立课题组,完成子课题申报。

第三阶段(2006年11月~2008年6月):通过理论学习研究、经验交流等活动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及学校的教育观,形成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方法,总结经验材料。

第四阶段(2008年7月~2008年10月):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完成研究报告。

七、研究的主要内容

如何通过我们的努力,使学困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最终形成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由此验证相应措施的有效性程度,是我们研究的目标。我们试图总结出一些符合本校特点、适合新课程理念的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教学策略,以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并促进我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由此,我们确定了四个研究内容。

1.分析学困生的成因,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观察这些措施对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性程度。

3.跟踪学困生成长轨迹,分析学困生的点滴变化,总结能有效地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的工作经验。

八、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收获

从2006年确定研究主题以来,我们进行了认真细致地研究工作。

(一)寻找造成学困的成因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深入细致地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因素,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平时观察、调查分析、个案研究等方式,从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家庭教育等多个角度对学困生成因进行了分析。1.智力方面的原因。

智力因素主要有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我们通过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分析研究本校学困生个案,对智力方面的成因进行了解分析。我们发现,智力因素确是造成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智力在世界各国人口中是按常态分布的,即两头小,中间大。在北京市的取样调查中,智力发育很差的弱智儿童约占千分之三左右,而智力极其优秀的天才儿童也占千分之三左右。心理学家推孟对2~18岁之间2000多人的测查,发现一般人口中智力商数的分布情况如下:

IQ等级(智商)

分布状况(%)

70分以下

占3%(心智力不足)

70~79 占8%(临界智力)

80~89 占16%(智力中下)

90~109 占46%(智力中等)

110~119 占16%(智力中上)

120~139 占10%(智力优秀)

140以上

占1%(非常优秀)

从以上智力分布模式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人的智力水平是有差异的,有明显智力问题的个别孩子可能被安排在特殊教育机构,而更多心智力不足、临界智力的学生在我们正常班中,这部分学生占到了10%左右。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些学生,是教好这些学生的前提。

美国心理学家麦考尔通过研究证实,对正常儿童来说,其智商在2.5~17岁之间,会发生28.5分的变化,向提高或降低两个方向的改变都有可能。这意味着只要客观条件适宜,培养方法得当,智力是可以提高的。我国古代五岁就会作诗而最终“泯然众人”的方仲永,幼儿时说话很迟、小学时成绩较差而最终改变人类思维方式的爱因斯坦,都足以证明这一点,这又让我们认识到,儿童的智力并非不能改变,只要方法得当,因势利导,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最终改变学习质量是可行的。

2.非智力方面的原因。

(1)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情感、兴趣、意志等能影响活动效率的除智力以外的其他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习惯、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一部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偏常。表现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学习态度消极,意志薄弱,感情脆弱,耐挫折能力差。这是引起智力正常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北京教育科学院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有6.6%的小学一年级孩子在入学时就认为自己是个坏孩子。带着严重的自卑心理上学,他们上课不敢发言,不敢去找老师。本来可以做的事,由于怕做不好而不敢去做。我们认真分析了学生种种非智力造成的学习困难原因,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2)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常常导致学生学习水平下降。一些家庭在结构上发生变化,单亲家庭的出现使一些孩子失去了一般家庭的温暖,情感上受到伤害,致使这些学生对生活、对学习丧失了信心。

我校地处一个新兴的开发区,各类社会成员复杂,有一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将孩子的养育问题交给祖父母。这种隔代教育常常让孩子养成娇生惯养的恶习,导致学习不勤奋,怕吃苦等不良学习习惯。还有一部分家长是新苏州人,文化水平不高,平时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学习。我校有一名学生,父母是太湖里的渔民,几个星期才见得着一面。孩子平时跟着祖父母住在一条小船里,船上没有电,他平时就在油灯下写作业。爷爷奶奶都是文盲,学习上从来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

有专家指出,中国的家长都是无证驾驶。我们的家长大多没有学习过如何教育孩子。家长素质不高也使学困生雪上加霜。这些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大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学困生”家庭教育主要存在的误区有:一些家长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分溺爱;有的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使学生难以达到家长的期望,从而使学生丧失信心;有的家长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总是以打骂来解决问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学生难以忍受高压,导致厌学;有的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这类家长不懂得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不注意身教重于言教的力量,不注意从小、从平时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3)新课程的实施。在新课程改革后,日常教学更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探索和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由于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等因素,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现象有所增强。在语文教学中,更多的要求学生表达感受,并且要求有很大的阅读量和丰厚的生活积累。在数学教学中,各种探索类型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有更宽更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家洛克指出,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帮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所以我们尤其需要注意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自学性。

1.养成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无论是对学习哪门学科都是很重要的,而学困生大多是不会预习的。智力有缺陷的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常常要更多的时间,非智力因素有问题的学困生大多没有学习主动性,再加上没有老师的指导及儿童的年龄特征,预习对他们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我们需要重点培养的学习能力之一。

养成预习习惯,应该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做到的,这一点对智力不佳的学困生更为重要。由于这些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方面的不足,必然造成他在课堂教学中“慢半拍”,难以跟上教学节奏。养成预习习惯,可以减缓教学内容的难度坡度,使这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

我们特别提出,相对其他学生而言,学困生往往不能很好地做好预习工作,所以,我们要更多地把预习工作放到课堂教学中。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预习环节,并在教学中不断训练预习的方法,逐步形成预习习惯。

2.养成主动参与课堂的习惯。

我们发现,学困生在课堂上更多时候是听众,而不是参与者。课堂更多时候被优秀生占据。很多时候,教师关注了学困生,却反而使他们更为焦虑,因为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刁难学困生,一旦关注了他们,他们就会产生应邀心理,这种心理状态是不利于学习的。所以我们提出,要改变这种学习心理状态,引导学生困生学会参与课堂教学,而不是单纯的“听课”。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提高学困生学习质量,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的主战场。我们提出,课堂上要对学困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克服胆怯心理,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困生融入学生群体,充满激情地参与学习过程。

在此基础上,老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困生勇于展示的习惯。教师要有意识的保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个性展示。

3.养成经常复习的习惯。

教师平时的复习内容和频率,往往是按占大多数的学习水平中等的学生的遗忘曲线安排的。这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困生是不利的,让学困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则有利于学困生对教学内容的巩固。教师要根据不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加大复习频率和强度,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经常复习的习惯。

4.养成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达成教学目标、巩固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拖拉作业是学困生最常见的表现,养成按时按质地完成作业的习惯,是学困生重要的学习能力之一。教师要分析原因,及时督促,坚决不让学困生养成拖拉作业的习惯。对于智力不佳型的学困生,他们主要是不会做而拖拉,教师要多关心多指导。对于非智力型的学困生,教师要因人而异地采取对策,使学困生养成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习惯。

(三)掌握实用的学习方法

富尔在《学会生存》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是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成绩,更是因为这种学习能力将会伴随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使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的重点。

1.强化常用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习惯”,但它更多地体现在心智成分。如果将实用有效的学习方法习惯化了,那么,学生也就很好地掌握了学习方法。

小学生的学习方法都是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形成的,我们常常并不直接告诉学生要掌握什么学习方法,更谈不上总结和运用了。学生常常没意识到自己有什么学习方法,这种情况在学困生身上更为明显。我们提出,对学困生要培养一种方法意识,让学困生知道哪些内容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哪些内容用什么方法比较有效。要让他们了解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并试着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学习实践中去,再把所用方法按操作步骤不断地强化、重复,从而形成一套自己的学习活动程序。例如,语文学习中,预习课文一般要做到读通顺课文,会读文中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要做的事情一般是读二到三遍课文,读几遍生字并描红,想想文章大概写了什么事,表达何种感情。告诉学生这种方法后,要有一个训练方法、重复强化的过程。再如数学教学长方体正方体单元时,对于空间概念差的学生,教师引导学生切好两块橡皮,一块长方体,一块正方体,在学习中随时拿出来帮助空间概念的构建,这种学习方法很好的减缓了学习坡度,提高了学习成绩。

我们认为,先让学生们对一些学习方法有所认识和了解,然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并且不断实践、改进,逐渐巩固发展,成为被学生所熟悉和掌握的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使之能灵活地加以运用,这样才真正把教师教给的一般学习方法内化于心,成为自己“习惯化”了的行为。

2.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

在一次课题督查中,吴中区教科室蔡主任曾给我们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个贵妇,拉着一条小狗去溜狗。小狗很好动,东跑西窜的,可那条绳子太短,贵妇不得不老是去牵,溜个狗像牵牛一样吃力。这么个溜法,狗累,人也累。有人建议她把绳子接长些。果然,绳子长了,狗自由了,主人也轻松了。蔡主任打趣地把这种现象叫做“溜狗现象”,并引导我们把这个哲理引入到学困生的研究中来。对于学困生,我们老师常常过于关心,牵得多,放得少。我们要敢于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在老师的监控下,学会按自己的方式成长。我们提出,要让学生知道,有些学生之所以学习好,是与他们善于总结和运用各种合适自身的学习方法分不开的。最好的学习方法其实就是适合自身特点、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多次实践、多次反馈、多次调节、多次改进,才日益成为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法”的。如英语学习中,如何记忆单词最快有很多种方法,老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一介绍,引导学生试着去尝试,在一次次尝试中,学生逐步发现比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适合他个人的学习方法。

在各门学科众多的学习方法中,提高记忆的效率和持久性是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最有效的办法。记忆力是指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保持、再认或重现的能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和基础。人们通常用“记性”好坏来形容一个人记忆力的强弱。英语学习逆向法的创始人钟道隆教授的研究证实,好的记忆力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到的。普通人的脑子的记忆潜力无穷,扎扎实实地学一些记忆方法,无穷的记忆潜力一定可以转化为极高的现实记忆力。我国台湾省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发现,学生对不同材料的记忆效果是不一样的。对物理材料刺激的记忆要优于对语言材料刺激的记忆;而同是语言材料的刺激,视觉刺激的记忆要优于其他感官刺激的记忆。由此,我们提出,对学困生要采用相应的办法提高记忆能力。例如语文课中的背诵,我们引导学生掌握的方法有:睡前读几遍比在课堂里读效果好,看着书读比听别人读效果好,理解了再背比不理解就背效果好,把课文分成很多段分开背再连起来比一下子全背效果好。这些方法对不同的人不一定都合适,我们引导学困生总结自己的记忆特点,逐步掌握记忆方法,培养记忆能力。

(四)引发学困生主动探究的积极状态

智力因素是认知活动的执行者,而非智力因素是认知活动的调节者和推动者。学困生学习落后的原因,很多情况是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如何从非智力因素角度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山东省沂水县实验中学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培养积极的学习需要和动机。

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心理需求。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驱力。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学习需要和学习动机的推动下进行的,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按照弗鲁姆的期望价值理论,学习动机的强弱与学生对自己可能取得成绩大小的估计,以及对学习结果价值的预期紧密联系,并对学习过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学生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会取得好的成绩,并明白学习会促进自己的成长、获得未来人生的幸福生活时,他们会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现实中,学困生常常面临一次次的失败而对自己学习的预期成绩做出过低的估计,以至发展为对学习价值的怀疑。在这种心态下学生就会产生消极的学习动机。我们提出,教师要善于分析和把握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动机,消除不良动机。首先,从学生自身激发学习动机。这包括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因素,如需要、好奇心、求知欲、兴趣、自尊和自信等。教师要经常与学困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所在,满足他们的需要,激发其求知欲,帮助他们在某些方面学有所长,使其重树自信和自尊,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其次,从外部因素激发学习动机。教师创设各种外部条件,诸如给予各种进步的小称号、当着孩子父母表扬学生、作业在班内展示、让学困生展示擅长等,让学困生也体验成功。教师应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毫不吝啬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这里介绍一个小案例。五(4)班的小X是个学困生,语文成绩不好,老师就采用了争取“语文之星”的方法,老师宣布,只要作业本、练习卷、背书等作业上的五角星达到五颗,就可以得到一个“大拇指”,到期终,达到十个“大拇指”,就可以成为班级语文之星,达不到的,也可以成为“背书之星”“作文之星”“书写之星”“朗读之星”等单项称号。在批改作业中,老师不是横向比,而是纵向比,就说是让学生不与别人比,而是自己与自己比,只要这次比上次有进步,就可以得到五角星。就这样,小X已连续三个学期被评为“语文之星”了。虽然,他的成绩还很差,但小X的作业不用催了,书写工整了,语文课上,有时也会举起手了,没事的时候,乐意围着语文老师傻乎乎地笑了。

2.培养积极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困生学习的意志是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的有力措施。在学困生的学习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意志可以促使学困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实践证明,即使天资稍差的学生,只要意志坚强,能够勤奋学习,不怕挫折,经过努力同样会取得良好的成绩。现实中,学困生普遍缺乏毅力,自控力较差,遇到困难往往不肯动脑,知难而退或依赖别人解决,致使自己的学习能力逐步减退,成绩越来越差。培养学困生学习的意志力应从提高学习自觉性、增强学习的自制力、培养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方面入手。

3.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缺乏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它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求知欲”。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重要心理动因。有了兴趣,学困生才能对教学过程也感到愉快与充满好奇,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与求知欲,增强学习效果。但是,学困生往往缺乏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这是造成他们学习质量差的重要原因。

我们提出,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待学困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帮助。注重因材施教,课堂上要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对他们的进步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我们要善于激发学困生的兴趣点。每个学困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激发他们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学有所长,并积极给予他们表现的机会。这样做有利于他们树立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良性发展。我们要改变教学策略。例如,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使用实物性教具、创设情境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学生所学知识能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是产生积极情感的重要因素。学困生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难以体验成功,学习成为他们沉重的心理负担,因而容易产生多种不良的情绪或情感,比如厌学、叛逆、恐惧、焦虑、自暴自弃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成绩,还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首先,教师要以良好的情绪、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激情。其次,我们要真心的关爱学困生,要做的是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关爱,既要关注他们的学习,又要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用爱去治愈他们心理上的创伤。再次,我们要帮助学生排除不良的情绪或情感。要减少遭受挫折的机会,增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也尝到成功的甜蜜。我们要增强他们应付压力的能力,健全其人格。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可辅以必要的心理治疗。

九、研究的成效

1.实践层面:在研究中,我们形成了有效提高学困生学习能力的一套基本的操作样式和体系。

我们认为,寻找关键的困难成因是形成学习能力的必要前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形成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掌握实用的学习方法是形成学习能力的有力措施,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形成学习能力的重要保障。

列表如下。

预习习惯

参与习惯

复习习惯

作业习惯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习惯培养

强化常用方法

寻找适合方法

主动积极的心理状态

2.理性层面: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人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难以转化,按照这个观点,我们在探索中发现,仅仅从目前某学科的学习现状来判断学困生优势智能是不够严谨的。在寻找学困生成因的过程中,某个方面智能的优劣,要加以细致的分析,考查,来形成一个真实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我们采取合理的措施培养学困生的学习能力,使学困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得到较大的提升。我们认为,人的潜在智能永远有等待开发的处女地。每个学困生,都存在着发展的空间。对学困生,任何时候不能放弃对他的期望。

十、研究后的思考

1.如何全面认识教育目标,改变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唯智力为上的教育目标和评价体系是不科学的,如何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如何让学困生学得更轻松。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提出,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为六小时,中高年级每天回家作业量分别不得超过半小时和一小时,每天必须有一小时以上活动时间。苏州市教育局提出的《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项规定》中提出,每天下午3:20后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社会实践和团队班会等活动。面对这种新形势,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提高学困生学习水平,培养学习能力,还有待我们继续探索。

第四篇: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镇头中学 宋雪琴

一、课题的界定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困生过多已成为制约农村初中数学整体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瓶颈,如果学校教育忽视了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根本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转化学困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充分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与培养学优生一样重要。尤其在当前学校反思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使他们健康成长,不让一个掉队,就显得尤为重要。

实行义务教育后,我国初中教育对象已由选拔择优扩大为全部小学毕业生,不仅使学生数量增加,更主要的是学生之间差异的扩大,特别是在数学学科上的差距。近几年的数学中考成绩反映出全县中考数学成绩低分率都在30%左右,有些农村中学甚至更高。这其中主要原因是这样一部分学生群体的数量有增无减,他们表现为或缺乏自信、缺乏积极的情感态度,或对完成数学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或在心理上对学习数学有较严重的厌恶感、恐惧感,或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恒心;或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上如果缺乏了自觉性和主动性,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以至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处于落后状态,有的甚至很难跟上班级整体的正常教学。

本课题着重要解决的问题:调研、分析“学困生”形成的个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研究如何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课堂内有效的分层教学和课外的恰当的“因材施教”的辅导等,努力促使“学困生”的转化,大面积提高全班整体数学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主要内容:(1)农村初级中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包括研究导致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个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

(2)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关注学困生、适应学困生,研究学困生的转化策略。(3)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外辅导转变学困生。(4)教学日记促进学困生的转化的研究。2.研究方法:

借鉴现代教育理论,采取行动研究法,在实践中提升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完善实践。采取跟踪调查法、量化分析法等通过制定计划、方案实施、反思总结等阶段完成。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对学困生基本情况调查

1、根据上学期期末数学成绩统计情况确定及格线以下的学生作为摸派对象

2、深入具体班级进行调查摸底 具体形式:(1)观察学困生的课堂表现(2)查看学生作业情况(3)走访学困生的家长

(4)与有典型代表性的部分学困生座谈

(二)汇总、反馈初中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内因与外因

主要从家庭、社会、学校三个方面总结学困生形成的:①智力因素②非智力因素

(三)研读有关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边学习、边思考,做读书笔记,写案例分析

(四)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有效对策

通过自我反思和平时听课调研时与同行之间的商讨与交流,提出具体措施,博采转化学困生的成功经验,再通过网络进行反馈,用之于教学实践检验效果,以进一步总结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适合本地实际的、切实有效的转化策略.(五)形成具体系统的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

1、初步找到了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并探索出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方法.2、经过近一学期的课题研究,运用以上措施方法对“学困生”实施帮扶、转化,产生的比较好的效果:

(1)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正逐步增强。

(2)促进了“学困生”的主动发展。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对数学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3)通过月考和期中考试成绩分析看,数学平均成绩在稳步提高,特别是低分率下降幅度较大,说明“学困生”转化工作成绩较为显著。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本课题研究实施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课题研究的时间比较短暂,研究内容比较肤浅,特别是受调查范围的限制,对“学困生”形成原因的分析判断可能不太全面。

2.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教学压力重,研究实践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使课题研究仍处在前期阶段。

3.教学日记促进学困生转化的研究尚不成熟,未形成具体的研究成果。

4.数学“学困生”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必然是长期的、艰巨的,仍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再进一步开展更为深入细致的工作,有更新的举措去卓有成效地转化“学困生”。

鉴于以上这些问题,我做了深刻反思,计划在课题结题以后,再继续努力针对本课题的后续、深入研究,积极迅速促成本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实施,切实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篇二:学困生转化工作研究结题报告 “学困生转化工作”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学困生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教师要把这项工作当作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应时刻关注学困生的转化,这样,才能在转化学困生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困生是指那些在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两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在班上虽然人数不多,却是班上的消极因素,若不及时做好转化工作,就会影响整个班级的班风。有些学困生也常常是家庭的主要负担。所以,能不能做好学困生的工作,不只是关系到一个学生的前途,还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班级的荣辱和社会的风气。课题组成立以来,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从调查入手,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跟踪调查等多种方式,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心理负担、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并进行了细致的跟踪教育,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许多教师、班主任不仅有效提高对学生指导、教育能力,同时提升了处理和学生关系的能力,有效的降低了职业风险,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益,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选定“学困生转化工作”做研究的课题,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决定的,这个课题已结题,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的学生。原苏联苏霍姆林斯基把成长困难学生称为“难教儿童”。苏霍姆林斯基把成长困难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种种原因而在智力发展上有偏差的儿童,他们不愿意学习,且学习成绩不良,另一类是道德修养上有问题的儿童,这是一个“学坏了的孩子,令人讨厌的孩子,不讲道德误人歧途的孩子”。小学学习困难学生转化问题的研究是指通过探究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寻找学生成为学习困难学生发展过程,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认真系统的教育转化,充分挖掘出他们的潜力,使他们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取得进步,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智力得到正常开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研究的内容:

1、学困生问题的调查和反思

2、学困生的特点、分类和成因

3、学困生行为、学习习惯的研究对策

4、学困生课堂教学的研究对策,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师生情感的研究对策

5、学困生教育管理及教育评价的研究对策

6、学困生心理辅导及家庭教育的研究对策

研究方法:在课题研究中,采用调查法、分析比较法、谈话法、观察法、实验法、情感排障、教学渗透等方法。以行动研究、个案研究为主,辅之以文献研究。

三、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以及具体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0年9月——12月)申报课题.1、提出课题,成立中心课题组。

2、开展学困生成因的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积极撰写研究计划。

3、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知识和有关理论知识,积极参加课题培训。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1月)开题报告全面启动课题研究。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12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以便于开展今后的各项工作。

四、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个性差异

众所周知,儿童的智力因素是有差异的,智力因素体现在个性上所展现出来的素质、能力也不同。例如,有的儿童在音乐上有天赋,有的儿童在语言上有天赋,有的儿童动手能力强等等。入学时将这些不同能力的孩子集中接受同一种方式的学习,可想而知,有的儿童就显落后。所以,常听见家长这样说:我这孩子什么都行,就学习不行。这就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

2、望子成龙心切,过分溺爱 作为老师,大凡都见过这样两种不同类型的家长:一是望子成龙心切,一是对孩子过于溺爱。其实家长的这两种态度都会阻碍孩子的发展。我们就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家长,他们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的要求太高。作业完成了不行,还要另加作业,限制孩子玩的时间或根本不给他时间玩。时间一长,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感、恐惧感。不知家长想过没有,从心理、生理的角度讲,玩的过程也有助于孩子观察能力、判断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也不是无益的。适度的玩、适度的看书、学习,相得益彰,如果小孩子就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势必影响他今后的终身学习。还有儿童的逆反心理,你越是叫我学我越不学,对学习逐渐形成厌恶——恐惧——不想学——不学这样一种结果。同这件情况相反的是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也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如今是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有呼必应,不想写作业了,家长代笔,不想上课了,谎称生病告假,这样做一方面助长了孩子的惰性,另一方面使在校学习的知识没有得到很好的衔接和巩固,渐渐地,孩子学习就跟不上,接受新知也感到吃力。

3、学校的分数歧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学业成绩达到基本标准就算合格。可是现在不少学校、老师为了争名次,对学生的要求十分苛刻,分数歧视现象较普遍。殊不知:以分数为标准,将学生划分为“好、中、差”三等,分数低的学生就是:“差生”,这样武断的定论过早地摧毁了孩子的自信心;以分数为标准,将分数低的学生长期臵于不利的学习空间和“存在消失”的氛围之中。说通俗点,就是将分数低的学生放在教室的后面或旁边臵之不理,上课也从不提问题。不顾及他们的听课效果。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一直笼罩在失败的阴影之中,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损伤了他们的健全人格,扼杀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以分数为标准,武断地说:“你不行”。小学生天真无邪,他们崇拜老师,非常在乎老师的评价,往往老师一个欣赏的语言和延伸能够让他们振奋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有不少学校推出了赏识教育,这很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可有的老师以分数为标准,经常表扬那些成绩考得好的学生,成绩差的学生被作为参照物提出来加以批评,甚至说出:“你不行”,这样的评价,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对学校、对老师产生了恐惧感。

4、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诱惑

如今是开放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电影、电视、图书、杂志五花八门,诸多的“少儿不宜”已渐渐溶入他们幼小的心灵。加之网络游戏的出现,更加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在城市、县城、学校周边,电脑网吧随处可见,大人、小孩长驱直入,虽然国家明文禁止16以下少儿不得随便进入网吧,可又有几家网吧照章执行?那种网上游戏将孩子们带入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模拟世界。一旦某个孩子玩上瘾是很难丢开了,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个孩子,小学阶段是个很优秀的学生,篇三: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金坛市薛埠中学物理课题组课题执笔人:吴晓丹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着每一位教师逐步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但是事实上出现优生更优秀,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同时也有扩大的趋势,特别是我们学校为于金坛西部的革命老区,学习自觉性较差,特别是家庭教育滞后。调查发现每一个班级近五分之一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若不采取有效的转化策略,他们极容易形成一个学困生群体,如何使这部分学生走出学习困境?经讨论研究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教育教学心理态势,并抓住物理学科特点,利用学困生的动手能力并不差,实施并开展科学探究教学法,引导学困生大胆去尝试、自主探究学习新问题,来克服消极心理,促进其心理优势的形成,调动学困生自身的心理内驱力,使他们踏上成才之路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还没有能完全真正落到实处,“应试教育”的阴影并没能彻底摆脱。进行“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困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根据学生的心智水平,通过合理的课堂设计和引导,使学困生也参与探究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体会探究过程的思维乐趣,并形成学困生独立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困生个性的发展。

3、让教师在培养学困生的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上好研讨课等途径加强科研氛围,提高自身的观念、业务素质、实际操作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这种认知的“探索”需要,学困生也绝对不例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内容更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关注社会、科技的发展,重视体现师生、生生和课本之间的交流对话,使教与学成了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这一切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建立起体现师生交往互动、以学生自己的体验、参与的科学探究性学习的新模式。

四、课题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课题实施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07年9月——2007年12月,准备、立题、实验阶段。

第二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7月,组织开题讨论、咨询,制定阶段实施规划。按计划分组分阶段实施,对过程进行动态管理。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9年9月,理论联系实际,对初中物理学

困生转化进行过程教学的具体的研究。

第四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0月,全面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完成课题结题鉴定。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情况调查 对05级、06级和07级学生中的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经历和家庭教育等方面的情况,每学期还召开学困生座谈会,让他们汇报自己的进步情况,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并便于我们在研究中的实验变量的控制和测量,进行定量分析。(情况统计表见网页)

2、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

潜心学习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教育教学研究期刊、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并注重拓广自学的内容,搞好有关物理教研的培训;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心得、有反思、有效果。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学习1本教学论著,细心研学“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内容;在动态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课程结构;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部分学生走出学习困境。

3、注重课堂教学研究,丰富师生互动平台

物理是实践性强的学科,观察实验和理性思维是物理研究的最基本方法。结合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在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如下: 创境设疑 实验探索 巩固拓展

4、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对学困生的帮助

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形成对学困生的正确认识,克服教学中轻视学困生教育的弊端,大胆探索指导学困生学习物理、学好物理的有效策略,从而达到纠正学困生的心理偏差、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智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的目的,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新课改的顺利实施

5、形成人人参与,合作研究的氛围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实用性,突出研究的针对性,师生互动,目标明确,齐心协力做好课题实验研究,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和反思问题研究的过程,提高实施与研究的能力,提出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策略。

6、注重日常课堂教学研究行为,提炼研究模式

开展综合研究课题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课研活动能力,练真功,过硬招,勤于笔耕。撰写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案例、教育故事、教案、课堂实录、论文。反思科研的形式与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与实践,课题《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物化性成果

1、学习材料《初中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专题讲座》编订成功

通过一位教师做讲座,其他教师认真学习,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心

得、有反思、有效果,让教师的认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有理论依据,避免了教育学困生过程中的经验主义。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撰写了一些高质量的论文及案例。课题组老师论文获奖情况统计表

课题组各成员认真上好研究课,在公开课之前的学习活动中,先由执教老师认真备好课,课题组成员对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讨论研究,执教教师认真修改教学设计,力求精益求精,在公开课后的学习活动中,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不断积累经验。课题研究期间,教师取得的荣誉也是丰硕的。

课题组老师综合荣誉情况统计表

3、课题研究过程中,学困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从而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发现的愿望;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成功举办了“薛埠中学物理创新大赛”。比赛中,学生相互合作,学困生积极参与,材料来源于生活中,设计的作品有一定价值,更重要的是:学困生通过本次大赛,发现了自己的价值,提升了学习物理的动力。学生荣誉情况统计表

(二)经验性成果

1、形成了农村初中物理学困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1)教师要鼓励学困生大胆想象,针对提出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和意见,并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让学困生敢于思想,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主见,逐渐养成参与课堂学习的习惯,并充分挖掘物理实验的功能,让学困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使每一个学困生都获得初级的、丰富的、创新的新体验,为进一步的探究打下基础。

(2)学困生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后,要积极引导学困生相互交流。教师、学困生共同探讨甚至争论,活跃学困生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教师引导学困生整理资料,分析处理信息,强化学困生的认知过程,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的活动取得创造性的成果,也使学困生竞争合作的情感和意识得到升华。

(3)要引导学困生评价达成知识和技能目标的程度,反思自己达标的思路与方法,并于同学们对比,让学困生交流他们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学会根据同一观察材料提出不同的解释,通过交流并逐步习惯这一种学习方式,使自己认知条理化,完善认知系统结构。要引导学困生回味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对整个学习活动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使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品味学习成功的喜悦之中,提高他们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对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更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激励他们进行新的探究。

2、建立了新的学困生评价方式

(1)充分让学困生参与探究性学习活动,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活动中提倡探索,鼓励创新,保护他们的求知欲望,尊重他们的个人经验和新异见解,并及时给予鼓励与评价,让学困生充满成功感来保持其学习热情

(2)引导学困生大胆去尝试、探究学习新问题,通过及时激励表扬哪怕是取得一点点成就的学困生,让他们在“成就感”的环境中切实得到“物理感觉”,通过学生不断地科学探究,将逐步培养他们认真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习惯

六、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由于课堂中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在上课时的不同环境,问题的类型难以普遍适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机的整合不同的提问类型和方式方法,而且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问题,老师要随机应变的对待学生的问题,而不能以一概全,即教无定法。

2、学生生源和能力较差,课堂中很多学生听不懂,还有一些学生习惯不好,家庭影响欠佳,目标期望植低,是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实现较为困难。

3、教师水平存在差异,对学困生的教学有畏难情绪,怕麻烦。课堂安排不合理是课堂教学效率降低。还有对教师的评价方式没有改变,只看重考试成绩,是实验不能细化。

第五篇:农村小学安全管理现状与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安全管理现状与研究结题报告

2013年1月,我校《农村小学安全管理现状与研究》课题正式开题。历时三年多,在课题组长张伟同志的带领下,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围绕课题计划,进行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将准备结题,现作如下工作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学校不明安全教育的真谛

很多学校基本按照上级的文件精神,按部就班的开展安全工作,缺乏前瞻性、预判性和创造性。教师基本上采用说教式反复嘱托,学生基本上采用机械式木讷接受,左耳进,右耳出,起不到实际效果。纵然有实践演练,也几乎都是防火逃生的,形式简单、内容单

一、涵盖面窄,流于形式化、表面化。

2、教师不知安全教育的内涵

我们的安全教育还处在一种很自发的、萌芽的状态,没有目标、没有疗法、没有系统的内容。只是将安全教育简单定性为“保证安全,逃避危险”。为了实现这个所谓的目的,很多学校都是“关起门”来搞教育,采取一系列强制措施禁锢学生于一个给定的“安全”空间中。现实中,这种“僵尸化”的管理愈来愈常见、愈演愈激烈。这种安全教育看似有效,实则是以牺牲学生快乐为

代价的。

3.教工不晓安全知识的内容

我们的教师对安全知识一知半解,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都是闭门造车,极少参加专门的、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对于通过哪些途径来实施安全教育,具体实施什么内容的安全教育,通过哪些手段来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我们显然束手无策。作为教师,自己的安全知识储备不够,何谈安全?如何教育?

4.家长不懂安全知识的传授

因为是农村学校,99%的学生家长不是在家种地,就是外出打工;9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照管学生的亲戚相对溺爱孩子,孩子有不安全行为或进行危险游戏的时候,没有进行正确的安全教育和引导;加上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认识不到不安全行为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安全意识相对淡漠,学生虽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渡过,但受家长和监护人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就减弱,加上家长缺乏安全知识,安全教育更是无从谈起,造成了家庭安全教育的缺失,甚至是空白。

5、农村学生课余生活的匮乏

农村寄宿制小学虽然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 优化了教师队伍,提高了办学效益,解决了农村生源减少、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家长接送不方便等实际问题,但从放学到就寝长达5小时的空档,仅靠生管老师肯定不行,这难免造成寄宿生心理健康、课余生活、安全保障等一系列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使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通过研究,进一步宣传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进而由点到面地辐射到周围环境中,提高社会环境对学生安全的认知程度。

3.积极协调学校职能部门,重视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高,保护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4.通过实践与研究,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同时提高师生、家长的安全意识。

5.强化学校的安全管理,促进学校安全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6.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提升课题组成员及全体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基于此,我校为了打破这个局面,提出了“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与研究”这一实践研究,旨在通过认真分析农村小学生安全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应对的策略,研究探索一种较为成功的农村寄宿制小学安全教育与管理的模式,进一步提升我校的管理水平,实现教师安全教育专业化,学校管理模式化,让我校学生的自立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使他们平安、健康、快乐成长,最终让他们学会学习、学

会做人、学会生活。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1.现实依据

据2000年国家儿童少年“安康计划”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因意外伤害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的学生。我县安全工作尽管有很多先进经验,有许多独到见解,但最终结果仍不容乐观,2015年学生死亡人数超过10人,安全工作任重道远。触目惊心的校园安全伤害数字,敲响了校园安全的警钟,严重暴露出中小学生对生命安全的漠视,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明显不足。

2.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研究以国家法律法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儿童心理学、管理学、现代教育理论等为理论依据。学校安全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基础。目前,各级党委和政府都非常重视学校的安全工作,学生家长也越来越关注学校的安全工作,安全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因此,理清学校安全管理的基本理念,找到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着手,双管齐下。

3.政策依据

李岚清曾尖锐地指出:“学校的安全工作始终要放在首位,人身安全都保证不了,还谈什么教育”。又根据《未成年人保护

法》和《中小学安全工作管理规定》把学生的安全教育提上重要位置,作为学校的首要工作来抓,把学生的安全工作和教育提到议事日程。

基于以上现实依据、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研究《农村小学安全管理现状与研究》势在必行。学生的生命安全事关家庭幸福、校园平安、社会稳定,我们作为教师,决不能置之不理、袖手旁观。

三、课题的界定

1、“农村小学”:本课题主要研究忠县乡镇的农村小学。

2、“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本课题针对农村小学生安全管理的现状,从实际情况出发,调查含我校在内的忠县乡镇小学学生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情况,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寻求管理方面的对策,确保我校安全工作有新的突破,为打造平安校园奠定基础。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让我校安全管理到位,师生安全意识到位,安全基础设施到位,与家长沟通配合到位。为了实现其目的,我校将围绕农村学校学生的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农村学生的安全管理等方面开展研究。

1.学校宏观发展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加强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全面普及安全知识、营造安全氛围、增强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提高防范

各种安全事故的能力,为学校的发展创设一个稳定、和谐的环境。

2.教师队伍建设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基本生存技能的掌握,树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提供全方位教育的观念。

3.学生群体成长目标

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各种安全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与脆弱,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自护技能,提高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救、互救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保证学生能得以身体、心理、知识、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4.学生家长培养目标

开展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在家长中推广安全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安全意识,达到家校联动,共筑安全墙。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1、调研农村小学生校内外生活中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原因,找准问题。

2.农村小学生校内外安全管理现状的研究。3.农村小学生校内外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农村小学生安全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查阅有关评价对象的文献,以获取评价资料。

2、行动研究法:主要研究忠县乡镇小学生的安全管理现状。

3、调查研究法:主要通过观察、问卷、测量等方法进行。

4、经验总结法:对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总结。

5、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以积累课题研究过程中典型的教育叙事、教育案例。

六、课题研究情况

2013年1月,我校被忠县教育科学规划办2012“法制安全教育研究”专项课题组确定为“农村小学安全管理现状与研究”课题研究单位,为此,学校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课题组织机构,由张伟任组长,冯志英任副组长并负责课题具体工作,并及时召开了课题小组会议,明确责任分工。为保障课题顺利开展,学校还安排了安全工作专项经费。

2013年1月中旬,县规划办、县教委相关科室领导、课题研究专家到我校参加“农村小学安全管理现状与研究”课题开题会议,会上,与会领导及专家给课题前期准备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课题研究方向、具体操作指南、研究步骤、预期效果、难点突破、后期困惑等明示了导向,给出了药方,给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吃了定心丸,鼓足了干劲。

2013年2月,课题组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设计了调查问卷、座谈提纲,在试点问卷、座谈的基础上,对调查问卷和座谈提纲进行了修改,课题组成员分成三组,从课题所涉及的教育概况、安全事故类型、投入保障机制、风险防范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培训制度建设、安全责任制度、安全监督员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基础调研和归因调研。共发放学生问卷调查850余份,占调查学生总数的95%,收回有效问卷845份,回收率为98%。总共发放教师问卷60份,占调查教师总数的90%,收回60份,回收率为100%,均到达问卷调查回收率的要求。

2013年3至6月,课题组共召开了6场座谈会,全面分析了我县近年发生的多起安全事故,通过调查分析,我县安全事故有以下特点:从事故发生的类别看,师生死亡主要原因是溺水和交通事故,其中溺水死亡学生主要是山区和江边学校学生;交通事故学生死亡主要是步行上下学途中,被其他车辆撞死撞伤。教师死亡主要是骑摩托车被其他机动车撞死撞伤。其他类别伤亡事故中,包含电击、自由坠落、暴力伤害等;从学生死亡性别看,90%以上均为男生。

安全事故的归因分析认为,我县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学校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虽有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但力量薄弱,没能形成体系,更没能形成合力;二是学校的安全宣传教育及培训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大部分师生安全意识淡薄,自救自护能力太弱;三是各级对学校安全保障投入太少,学校危房多、电线老

化、食堂从业人员素质低下等问题十分突出;四是安全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学校抵御安全风险能力非常低;五是校园周边安全隐患较多,部门加强联动不够;六是学校、社区和家庭三合一教育机制不健全。

2013年9-12月,针对学校安全意识淡薄问题,课题组向学校建议并得到落实,召开了多次家长会及中队活动,对家长和学生开展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集中宣传学习活动。其中向学生及家长发放《义务教育法》核心条款宣传资料和《致全校学生及家长的的一封公开信》、《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学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2千多份,同时学校利用橱窗、广播站、国旗下讲话、校园文化宣传栏等平台及时有效地进行安全宣传。

2013年10—12月,课题组在认真分析了学校存在的困难问题后制定了相应安全事故防范机制,并于2013年2月3日召开了论证会。防范机制主要包括:

1.投入保障机制:学校把安全投入列入经费预算,构建了安全投入保障体系。每年定期召开四次学校安全监督管理员会议,会议经费纳入工作经费预算;学校校长、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经费,校方责任保险费等统一纳入学校的公用经费预算。

2.风险防范机制:为有效防范学校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在安全风险防范上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具体措施如下:

(1)学校于2013年10月成立了学校安全监督管理体系,配备了2名工作人员对学校安全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和处理日常事务。全校25个班(含兴旺、幼儿园)共设有8个二级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延伸到村完小的三级领导小组,构建了一个“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管理领导机构网络。学校任命了25个正副班主任为学校专职校安全监督管理员,村完小共有安全监督员50名,做到了每个班都有安全监督员。

(2)根据县教委的统一部署,学校开展了创“平安和谐校园”活动。制定了《忠县东溪镇中心小学校关于创建“平安校园”活动的实施方案》,学校组织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活动。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3)加大应急训练力度。为抓好安全事故预防工作,学校从师生的安全宣传教育入手,开创性的抓好了这项工作。将每年3月、9月定为安全宣传月,3月、9月第一周定为安全宣传周,3月1和9月1日定为安全宣传日,各学校在此期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各种安全宣传教育,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加强学生应对洪水、泥石流、火灾、地震、拥挤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训练,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

(4)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实施心理辅导策略,并和青春期教育有效结合。课题组要求各班开设心理健康课,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重点内容。学校对5、6年级学生进行了四次青春期教育讲座。

(5)从德育教育入手成立了家庭教育委员会,使家庭学校联系密切,沟通频繁,责任共担,效果优良。一是聘请法制专业人员担任兼职副校长,定期不定期的给学生上法制课、交通知识课、安全课,禁毒防暴课,开展“做个合格小公民”、“小交警执勤”等活动。二是利用中队会开展“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二是与东溪镇文明办共同开展“文明翠屏,诚信东溪”的系列活动,编写了脍炙人口的儿歌即“横过马路要看灯,手里垃圾不乱扔。口痰不要随地吐,发生争执不相辱。各种考试不作弊,对待他人有诚意。生活处处要诚实,诚信文明要落实。孩子大手拉小手,和谐东溪向前走。”也汇编了“东小安全三字经”“东溪安全教育——三句半”。

(6)培训制度建设。在安全培训上以学校牵头组织,以安监员定期会议为承接,构建了一整套灵活的、形式多样的安全培训机制。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共组织举办学校安监员学习培训12场次,参加培训人员100多人次,共组织举办学校安全保卫人员培训、电工培训、食堂业主及从业人员培训等短期培训班6期60人次。

3、安全责任制度:学校张伟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安全工作冯志英主任是学校安全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学校安全责任制实行由校长——班主任(食堂、教职工、私车辆驾驶员)——学生家长的三级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的管理模式。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课题研究的计划分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三年,2012年12月准备,2013年1月开题,2016年6月结题。

1.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课题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网上查阅资料等方法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填写立项申请,课题正式立项后,成立课题研究组织,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内容,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与科研培训,课题开题。

2.实施阶段(2013年1月-2016年4月):依据初步提出的课题研究方案,继续进行理论学习,并在实践中研究与探索安全教育策略,及时进行总结。开展主题讲座、安全手抄报、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练检验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增强本次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展示一部分安全教育优秀案例、教育感悟,做好阶段总结。

3.总结阶段(2016年5月-2016年6月):课题组进一步理清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提升;同时将研究成果进行汇总、整理,最终达到整个课题的研究目标。

八、课题的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研究将按照课题研究计划认真进行,在研究过程

中,将做到调查与实践相结合,多方查阅收集资料,认真分析,做细每个研究环节,三个方面的研究问题将分别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力争让每一个研究结论都具有说服力和实用性,最终达到理想的预期效果。其成果主要体现在:

1、完善了学校的安全管理

学校高度重视安全工作,结合农村小学特点,研究行之有效的学校安全制度,完善了学校的各项安全制度,界定安全监管范围,锁定安全教育对象,签订各类“安全责任状”,做到责任到人。为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2013年调整充实了学校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从建章立制上入手,突出抓好痕迹管理工作,先后出台了《东溪小学安全工作应急预案》、《东溪小学卫生安全管理规定(试行)》、《东溪小学安全监督管理员管理办法》等纲领性文件,建立健全了学校安全工作规章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安全事故发生,严防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做到了确保学生高高兴兴来上学,平平安安回到家。

2、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意识

通过多年的努力,建设起了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专职学校安全监督管理员队伍,构织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学校安全管理网,为有效预防学校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并强化教师自身的安全知识学习,很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都在看安全知识书籍,关注安全方面新闻,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在思想上,教师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另外,我们创新的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使每一位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做到了把安全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挂在嘴上,时时处处讲安全。

3.丰富了家长的安全知识

课题组教师对学生家长进行了全面的安全知识讲座,还结合《防溺水告家长书》,《东溪学生家长应急知识读本》、《东溪小学安全管理办法》,《东溪小学交通安全告家长书》,《小学生安全教育告家长书》,《东溪小学家庭消防安全自查表》等,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家长进行安全教育,还要求学生家长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进行消防安全演练,学生写了家庭消防安全演练体会,做到了家校联动,共筑安全墙,共同来关注和维护孩子的安全。

4、增强了师生的安全意识

全面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每年定期组织4次学校教职工的培训学习,每年寒、暑假分别组织举办2期学校安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确定了安全宣传周、安全宣传日,各班在此期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各种安全宣传教育,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加强学生应对洪水、泥石流、火灾、地震、拥挤踩踏、反暴力袭击等突发事件的应急训练,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我们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让学生了解了各方面的安全知识,又通过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知识手抄报,激发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安全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5.培养了学生的自护能力

过去学校组织的各项安全教育,安全活动,都是留于口头说服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要手段。可是只注重理论的教育,教育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学生没有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在几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放在首位。通过一系列的模拟活动,如:安全演练、安全 情景剧,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表演,向我们证实了学生的的安全保护,自救互救能力有所提高。学生真正把安全放在了自己的心中,落实在了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了。

6.拓展了学生的应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难以预料的。一念之间,就有可能发生安全事故。我们能为学生考虑到的是很有限的,隐藏在孩子身边的不安全因素,我们不可能预料到什么时候会发生。为了尽量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只有提高了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让学生自己去面对,自己去学会处理突发事故,才能真正让学生得到安全。通过三年多的安全教育,学生掌握了一些必备的安全技能,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逐渐增强。

7.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促进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在实践中加以学习应用,在研究中根据课题研究的实际问题总结了一些教研的方法,积累了一些教育科研的宝贵经验,提高了自身的科研能力,有利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8、充实了课题的研究资料

结合学校开展的系列活动,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课题研究资料:《东小安全管理手册》《青春期教育影像》《安全知识广播资料》《培训会影像及文字资料》《安全知识黑板报专辑》《安全中队会影像》等等。

九、课题研究的体会与反思: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不足:由于我们农村小学远离县城,条件相对较差,开展的安全活动较少,给学生创设安全知识演练的机会不多。但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生命不保,何谈教育?

1、加强法律、卫生常识的学习,能增强学生的自护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生天真可爱、活泼好动,什么事情都希望能亲身体验,感受其中的快乐。因此,在他们身边隐藏着许多安全隐患,这是他们在玩耍时没有预料到的。为了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既要注意保护好孩子,又要教会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的技能。如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饮食卫生常识,交通安全知识,了解常用药品以及常见的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方法等。

2、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安全,认识安全。通过演练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才能正确面对和恰当处理。

3、我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若能编排系统的安全教育读本,安排专门的安全任课教师,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更有利于学校安全工作的开展。

从三年的安全管理及课题研究的结果分析来看,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需加强和改善:

1.因地处滑山带,我校危房面积多,排危任务艰巨,需建立校舍建设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要争取政府加大对学校的资金投入,尽快排除危房,逐步消除安全隐患,在办学条件上不断拉近与城区学校的差距。

2.改善交通环境刻不容缓,特别是磨子方向,兴旺方向。3.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安全自救常识的教育。当前,应着力把安全教育与“三生”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把安全工作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4.随着寄宿制学生增多,学校教师紧缺,特别是艺体教师、生管教师,校园卫生条件、食品安全等隐患增多,须进一步加强对策研究。

十、以后的工作设想

安全工作永无止境,安全教育永远在路上。尽管课题研究基本结束,但安全工作没有休止符。我们将结合取得的经验,一如既往的搞好安全教育工作,下面是以后的工作设想:

一是建好组织机构,抓好队伍建设是前提。课题研究工作中,我校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安全工作机构,这是安全工作的最基

础条件。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一如既往加强这支安全工作的中坚力量,并经常性开展相关工作。

二是做好制度建设,抓好痕迹管理是基础。在今后,我们要继续建立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安全工作台账,规范痕迹管理,将学校安全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制”,年终对班级及安监员进行考核奖惩。

三是强化安全知识,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是关键。2013年我校开展了安全宣传教育“日、周、月”活动,将每年3月1日和9月1日定为安全宣传教育日,3月、9月第一周定为安全宣传教育周,3月、9月定为安全宣传教育月。在后段,我们继续采取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充分利用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国旗下的讲话等多种形式,对学校安全管理人员及师生进行交通、消防、饮食卫生、用电、防溺水等方面的安全培训和教育。

四是加强德育工作,关注师生身心健康。许多安全事故的本质上是德育问题。课题工作中,我们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了各项以提高中小学生道德素质为目标的德育系列活动,形成家长、学校和社会相互联动的德育工作新机制,为师生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人文环境。

五是加强部门联动,改善法治工作环境。在以后的工作中,将积极争取各级部门、领导、组织的支持,尤其是执法部门的参与,比如派出所、法庭、妇联,这样不仅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法治效力,而且也能有效地维护未成年人的权利,以便得到社会各

界的广泛认可。

十一、附件资料

结合学校开展的系列活动,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课题研究资料:《东小安全管理手册》《青春期教育影像》《安全知识广播资料》《培训会影像及文字资料》《安全知识黑板报专辑》《安全中队会影像》《课辅活动影像文字资料》《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资料》《少先队安全教育三句半》《学生安全教育三字经》

东溪镇中心小学 《农村小学安全管理现状与研究》课题组

二〇一六年五月十六日

下载关于农村小学学困生的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农村小学学困生的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结题报告5篇

    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龙门中心小学 数学教研组 一、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

    高中数学学困生,结题报告

    篇一:《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镇头中学 宋雪琴 一、课题的界定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困生过多......

    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定稿[5篇]

    《佛坪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佛坪县袁家庄镇中心小学 王桃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

    《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作文“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对策研究 结题报告 揭西县上砂镇华南学校课题编号:Yw17-xx011b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

    孙浅小学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合集5篇)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组人员: 课题负责人:崔海峰 孙玉兵 成员:孙 志 严成刚 牛 丽汲正雷 周 娟 陈党党 由固镇县孙浅小学自己申请并承担研究......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5篇)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天童小学 孙春夫一、课题的提出: 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战略举措,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

    小组合作与学困生转化结题报告

    篇一: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结题报告一面坡中心学校四年组 杨雪一、课题背景及立项 1、课题名称:课堂小组合作中的学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