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来人员子女小学阶段教育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外来人员子女小学阶段教育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外来人员子女,他们从全国各地聚集到一起,他们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家庭状况等各方面差异很大,如何对他们进行合适的教育引导?
1、了解存在问题,分析成因;
2、广泛开展系列实践活动:(1)启动“五·五”系列活动;(2)启动了“外来人员子女”的关爱工程;(3)开展外来人员子女与学校领导教师结对帮扶活动;(4)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模式;(5)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这些措施和活动让这些外来人员子女在异地他乡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促进了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也促进了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良好的科研氛围的形成。
【关键词】 外来人员子女 教育状况
江山市2008年度一般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编号:JY08158《外来人员子女小学阶段教育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自2007年9月立项已经一年多。在这一年多中,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明确了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比较科学地实施了课题研究的各个步骤,在领导、同事的关心指导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目前,课题进入结题阶段,现将实践与研究过程及取得的成效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认为,解决外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已成为普及教育的难点与薄弱环节。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低素质、低文化、贫穷的现象将在这一群体中世代延续下去。
2、学生状况的现实需要
贺村镇距江山市区10公里。浙赣铁路、205国道、46贺村镇省道穿境而过,是江山市重要的工业基地、浙西商贸重镇、衢州市经济强镇。全镇常住人口5.2万人,外来人口2.1万人。在这些外来人员中,既有来兴工办厂的,更有来务工的。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贺村小学现在校生共1372名,其中外省市、外乡镇学生共625名,占全校学生的45.56%。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子女的生活、学习习惯差异很大,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所以我们更有义务和必要重视外来人员子女的教育。
为此,我校展开“外来人员子女小学阶段教育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的课题。
二、本课题相关信息分析
(一)同类综述 国内最早涉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文字,是1995年1月21日《中国教育报》刊登的记者李建平的文章《流动的孩子哪上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探讨》。但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大致是从1998年前后开始的。张斌贤以1997年~2001年发表的“有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文献”为基础,对该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梳理。这一时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总体状况的调查、流动人口对其子女教育的意向调查、民工学校的调查、对造成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原因的探讨等几个方面。代表成果有:曾昭磐的《厦门市未成年流动人口状况及其对教育影响的分析》、米红和叶煜的《未成年流动人口受教育特征及其管理对策研究:来自厦门特区的调查报告》、周拥平的《北京市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就学状况分析》、黄志法和傅禄建的《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等。
(二)理论依据
1、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强调爱、创造性、自我表现、自主性、责任心等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的培育,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作为人本主义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强调人的自我表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他们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 因此,教育应努力培养适合时代发展要求,使人的各方面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教育公平的理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体现了古代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柏拉图被认为最早提出实施初等义务教育,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民的教育权利。在教育领域,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教育权利平等的理念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它有利于促进社会平等,有利于促进个人心理和道德生长的“发展”。在存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者摆脱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现代社会的教育,被视为是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是马克思在表述未来社会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和统一的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能力、志趣精神,道德审美情趣等获得全面的发展。理论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预期目标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了解本学区小学阶段外来人员孩子的具体接受良好教育的状况及实际存在的问题。
2、通过调查研究,树立教育者及被教育者正确的教育理念。
(二)研究内容
1、通过理论学习,端正对待外来人员子女态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社区等了解这一群体的家庭情况,及存在问题。
3、利用多种形式端正家长对教育的态度,及时了解现代教育子女的信息。
四、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对象
江山市贺村小学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二)研究方法设计
1、调查法:调查务工子女受教育的状况,实际水平,调查外来人员的家庭教育情况,以便在今后的研究有的放矢地采取方法、策略。
2、文献法: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内容,阅读有关流动人口的报道、调查报告,了解社会生活中,人口流动促进经济发展,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专著,增强课题研究意识,学习相关课题。
3、访谈法。
4、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中,不断地阶段交流、总结,完善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课题组成员在对外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分析。开展了很多家庭教育的辅导活动,真实地开展了一系列效果明显的教育活动,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配合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了解存在问题,分析成因
对外来人员子女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全面掌握家长姓名、原籍、打工地址、联系电话等情况。建立外来人员子女的专项档案,由各班主任负责管理,学校备案。要求班主任对此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定期家访,指导他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孩子。调查建档工作主要包括如下三个大的方面。(1)学校外来人员总体情况统计。
(2)外来人员子女父母基本情况调查:①父母双方来务工的情况;②父母单方来务工的情况;③外来人员子女原籍;
(3)外来人员子女基本情况调查:①外来人员子女对父母外出务工的态度调查;②外来人员子女生活状况调查;③外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状况调查;④外来人员子女学习状况调查;⑤外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状况调查;⑥外来人员子女身体健康状况调查;⑦外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对比状况调查。
这些详实的调查资料为课题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课题组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外来人员子女的人头档案,以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跟踪。
2、广泛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为使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外来人员子女能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发展,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性教育活动,主要有:(1)启动“五·五”系列活动
①对学生的“五自”教育。针对外来人员子女意志薄弱、自由散漫,草率懒惰等特点,课题组提出了“五自”教育原则,即教师在对外来人员子女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的能力。围绕这一原则,课题组教师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如开展春游活动,让外来人员子女体验集体生活的温情和快乐,陶冶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定期召开外来人员子女座谈会、心理辅导讲座、“关爱外来人员子女成长”、“让爸爸妈妈放心”主题班会、争做小主人签名活动、外来人员子女“一帮一”活动、节假日文艺活动、生活小常识技能比赛、自强自律的小故事演讲比赛、在年级内开展的“比、学、赶、帮、超”活动等。
②开展学生“五个一”活动。具体内容是“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交一份满意答卷,做一个合格学生,为学校添一份光彩”。由于活动开展得扎实有效,一年多来,许多学生的不良言行明显减少。学校很多班的同学在“五个一”活动过程中经常去养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并多次利用课余时间上街道打扫卫生。③教师的“五心”教育要求。即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必须以“关爱、尊重、科学”为前提,工作中要有“爱心、细心、耐心、匠心、恒心”,师生之间要建立起融洽、信任、真挚的感情。
④开展教师“五个一”活动。具体内容是要求教师每期读一本有关教育方面的好书,写一篇教育人的好文章,辅导教育好一个学生,每个月互相交流一次辅导经验体会,对辅导的外来人员子女一月家访一次,每周电访一次。
⑤对家长的“五个一”要求。具体内容是倡议家长每天给学生检查作业,每天询问学生当天在校情况,每周给任课教师一个电话,每月到学校与老师交流一次,每学期参加家长会一次。此倡议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学生成绩进步明显,同时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2)启动了“外来人员子女”的关爱工程
为了关爱外来人员子女的成长,学校启动了“外来人员子女”的关爱工程。学校要求要班主任做到“三知三多三沟通”。“三知”指的是班主任要对外来人员子女的家庭情况、转学前的基本情况、父母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及联系电话等三个方面做到知情。“三多”指的是学校老师要多与外来人员子女谈心、交心,多开展一些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家访。“三沟通”是指要定期与外来人员子女沟通,与他们父母沟通,定期与帮教教师沟通。外来人员子女是一个特殊群体,关爱工作要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老师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让老师的鼓励变为他们学习内在的监督和动力,老师的爱是抚慰学生心灵的灵丹妙药。(3)开展外来人员子女与学校领导教师“结对帮扶”活动 在全校开展学校领导、教师与外来人员子女“结对帮扶”活动,活动要求全校每位教师至少与一名外来人员子女结对帮扶。活动前,每班向学校推荐3—5名班里需要帮扶的外来人员子女对象,由学校统一落实到位。(4)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模式
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引导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积极开展好家长评选活动,激励家长争创学习型家庭。加强个案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指导的效果。多次活动后,很多家长都感慨地说:“这些活动我收获很大,让我学到了许多教育子女的方法,希望你们多开展这样的培训,以后我一定会积极与学校配合加强对子女的教育。”我们采取各项措施的实施,使“学校——家庭”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更加紧密,促进了对学生的教育成效。
(5)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体系
我们将外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育教学体系,对其心理健康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咨询工作。为此,课题组专门设立了外来人员子女“心理咨询信箱”,定期对外来人员子女举办心理辅导讲。还分别采取团体咨询模式、个别辅导模式、活动辅导模式、教学辅导模式、书面辅导模式五种模式对外来人员子女多渠道、全方位地开展心理辅导。另外,课题组成员还多次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到学生家里看望学生,同他们进行心灵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题组在一年多的行动研究历程中,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思考中不断地总结,最终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效果。
(一)外来人员子女的生活习惯明显好转
课题研究之前课题组的调查问卷显示:很多外来人员子女的生活习惯很差,多数人不讲卫生。不爱洗头、不洗澡、不换衣服、不扫地、好吃零食、乱花钱,有的长期不吃早饭。但经过课题组近两年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教育辅导、纠正,外来人员子女身上表现出来的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得到了有效的矫正。如针对他们的上述不良习惯,课题组成员一是加强正面的教育引导;二是开展“健康生活,健康人生”的竞赛活动;三是结合学校定期加强对全校学生寝室内务和个人卫生的检查评比。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改变了外来人员子女的不良生活习惯。
(二)外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课题组一年多持之以恒的心理辅导,外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厌学心理得以有效控制;持逆反心理的学生人数较以前有很大幅度的降低;学生抑郁、孤僻、闭锁、自卑等心理障碍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案例:在课题组的研究个案对象中有一个姓刘的女生,论学习成绩,她应该是一个中等生,智力较好,但她从不与人交谈,在班里也没有朋友,偶尔只是莞尔一笑。对她不熟悉的人可能会以为她是个哑巴呢。当我们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对该生各方面情况进行了再一次的全面调查了解。知道了她四年级刚转入的时候,与班里一位调皮的男生坐在一起,该男同学经常在班里大声说她长得难看,身上有异味。久而久之,原本内向自卑的她,就更不敢在同学们面前说话了。该生的问题出在了心理上,必须通过“治心”来“治行”。为此,我专门对该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心理辅导,多次有意在学校的“五个一”活动和“三知三多三沟通”活动以及文体活动中,安排她担任重要角色,在活动中感受到了与人交流的快乐,逐渐改变了她的自闭的心理。
最近,我们课题组再次对该生在班上的“受欢迎度”进行调查,结果有95%的学生明确表示:“我愿意与她交朋友”。
(三)外来人员子女的不良行为得到了有效矫正
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情感体验得到了升华。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两年多的研究教育转化,在我们最近开展的外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效果问卷调查分析得知: 68.3%以上的外来人员子女在课题研究前所表现出来的抑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不良性格得到了有效的矫正。他们与家长、同学、教师交流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在家里能主动做家务,在学校能关心集体热爱劳动,与家长、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亲密了,很少乱花钱和吃零食了,能理解父母、老师和同学,有心事、遇困难和挫折时比以前更爱找同学和老师帮助。有很外来人员子女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他们总是争先恐后,积极为班级争取荣誉;以前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控能力差,懒惰、自由散漫、小偷小摸等等,常有的违规、违纪现象也得到了基本扼制。
案例:外来人员子女张某在课题研究前后的变化,也是一个典型范例。该生来自江西,父母在锯木厂上班,父母均为小学文化,不懂得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对孩子的教育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刚转入学校时,他就经常以身体不适为借口不上学,即使在学校里也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目的不明确,严重表现在怕读书、怕动脑、怕作业,贪玩好耍,只想在家里随心所欲地玩。经过周老师的耐心教育引导,多次找她谈心,登门家访指导家长科学地教育引导。该生变化甚大,谦虚有礼貌,改变了以前的懒惰等不良习惯,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并能自觉维护班规校纪;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勤奋踏实,与教师的交往明显增多,能注意时间安排,劳逸结合,克服了基础差的困难。
(四)“结对帮扶”,学生转变喜人
为使外来人员子女的教育不留“死角”,课题组很慎重地把不同状况的外来人员子女,分别落实给任课老师、班主任、校领导进行经常的教育管理,建立了“结对帮扶”制度。
案例一:王副校长帮扶的六年级江西籍学生宋某,就是一个典型的后进生。该生不思学习,经常欺负同学、偷窃同学财物、顶撞教师,还时常逃课。王副校长经常找他谈心,节假日还送上一些学习和生活用品。通过一年时间的引导教育,该生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转变,学习态度端正了。
案例二:教务处戴主任辅导的四年级班的女生方某,该生任性孤僻、厌学逃学。在戴主任的经常性的教育下,该同学逐步转变好了,能安心在教室里坐着听课,学习成绩也有明显进步。案例三:课题组郑老师辅导的五年级学生王某,更是一个典型的后进,该生不仅学习成绩倒数,而且非常倔强,从不听任何人的话。郑老师经常找他到家里交流谈心,反复耐心地开导他如何学习做人的道理,怎样做人才能有益于社会,受到社会上人们的尊重。要想别人尊重你,你起码应该有一技之长,你虽然学习基础差,但是你的智力很强,你应该发挥你喜欢爱好体育的长处,将来终身受益。节假日郑老师还经常邀请他到家里做客,从生活上给予帮助和温情。经过耐心辅导启发,该同学彻底地改掉了以往的恶习,学习有奋斗目标了,现在成绩也大有进步。尤其是参加了学校的羽毛球队后,训练刻苦,与同伴一起取得了江山市首届羽毛球比赛团体第一名、衢州市羽毛球比赛团体第五名。
还有其他领导和老师辅导和帮扶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一活动制度深受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五)大幅度提高学生家长家庭教育水平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为了让家长更科学、高效地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引导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积极开展好家长评选活动,激励家长争创学习型家庭。学生家长教育水平得到了全面地提高。
案例:《关爱改变了他》
学生A,男,来自遂昌县,父母在锯木厂打工。有着农村孩子的淳朴,也比较温和,与同学从来不发生争吵,但学习总是跟不上。学习成绩总是“红灯”高挂。主要原因分析:
1、父母教育孩子能够投入的时间非常有限,特别是没有父亲的教育。
2、父母教育孩子能够提供的知识面是狭窄的。有这样一段话很是发人深省:妈妈不会教我,每天问我功课写了吗?不会写呀!明天问老师去。真是的、到了明天怎么敢问老师呢?不仅仅是作业的空白,长次以往的只是知识的空白、大脑的空白。
3、更深次的原因还在于缺乏与小伙伴之间的“碰撞”,没有“火星”的出现往往是孩子智力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他的活动空间就是家,听到的就是父母的抱怨声和责怪声。
采取了两条主要措施:
1、利用“家长学校”活动时机,进一步做好家庭思想工作,以改变家庭教育的观念,让父母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现在的家庭其乐融融,母亲操持家务,父亲辅导功课。
2、通过家访进一步增强家庭对学校教育的信任感,同时提出建议: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与孩子的语言交流、要让孩子与周围的小伙伴多接触多交流不要横加干涉,要为自己的孩子购买一些书籍最好是能够带孩子到外面活动等。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该生能够很好的融入班集体并与自己的同学密切的交往,作业也能够天天按时完成,最可喜的还是成绩上来了,都及格了。反思:
消除“红灯”高高挂的的案例,再次说明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学校教育成功的基础在于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成功又需要依靠学校教育的成功,只有构建好家、校教育的桥梁才能共同发展,并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断的培养和造就出健康的下一代,当然这一案例的侧重点还是在于家长教育观念转变以后所出现的新亮点。
(六)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研修能力
1、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的能力。参研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相关资料,参加了课题研究的培训,进行了多次的教育实践和总结提炼,已掌握了一套教育、矫正、转化后进学生的有效方法,全面地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2、课题研究加快了学校教育科研的步伐,使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该课题实施一年来,全体成员在开展对“外来人员子女”的调查分析,教育实验和行动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同时也从中摸索出了一系列规律,创造性地实施了一系列的对策,总结出了好的经验,丰富了教育理论。为我们对这一群体更好的关心,进一步研究都打下了基础。
七、课题研究的几点反思
课题研究实施以来,我们课题组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但是由于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取得成效步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我们深知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逐步完善:
1、对学生心理特征的调查得知:外来人员子女胆小居多,竟占70.74%,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孩子从小产生的胆怯心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如不加以克服而变成习惯,那会造成终身的遗憾。
2、这部分子女家长与孩子的交往沟通少,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56.91%的家长很少与孩子交往,也就谈不上对子女学业的关心和督促。
3、由于外来人员子女的“先天不足”(部分没有接受过学前启蒙教育、城乡地区差异、转入前的各方面差异大等因素),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外来人员子女家长本身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初中以下的父亲占68.7%、母亲占81.7%),但他们对子女的文化期望很高(大学学历的占87.9%),因此反差是十分明显的,但最为关键的还在于他们的期望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真正意义上的关心帮助在行动上仍然是严重不足和明显不够的。总之,通过对外来人员子女小学阶段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更坚定了我们对科研兴教的信心。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将更加努力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与时俱进地继续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教育科研永无止境,课题研究的实验始终在研究中不断完善,敬请教育专家对我们的课题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八、附录与主要参考文献
1、《让”流动的鲜花”沐浴阳光》——《人民教育》2008.9 张会富
2、《努力实施均衡发展战略 不断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上城教育研究》2005年第四期 陈小娅
3、《流动儿童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研究》——《中小学管理》 2008.5王广新
4、《做好家长的四十条建议》——戴维·刘易斯(美国)
5、《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与策略》——张仁贤
6、《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三个层面分析》——《教育科学研究》2008.6 明航
7、《对于创建学校、家庭、社区协作新体制的几点思考》——《教育科学研究》2007.7 罗洁
第二篇: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
中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
研究班级:高二 244班
研究成员:鹿如强、张璇、张浩、张帆、郝旺
组 长:胡拯纲
人员分工:
胡拯纲——整体负责、设计问卷、组织座谈、采访、整理并完成调查报告.。
张浩、郝旺——上网调查资料、分发和收集调查问卷、打字、撰写。
鹿如强——整理问卷和调查的数据、实地采访。
张帆——组织座谈会,实地采访校园内的教师及同学、整理资料。
胡拯纲——采访、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论文并打印成果。
指导老师:陈云
研究方式:理论学习、上网搜索、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座谈会等
研究背景: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走向全面小康,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已发生着转型。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通讯发达、科技先进、经济繁荣时代的——高中生的消费已成为商家争夺的生产经营新动力。琳琅满目的饰品、漂亮的服装、款式新颖的文具,所有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们,刺激着我们的消费欲望。面对现代市场的诱惑,我们高中生的消费出现超常,触发我们学习小组的极大关注与思考,为更深入的调查、分析高中生消费现状,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研究目的:
(1)从榆社中学学生的消费额、消费准则、消费对象等方面,了解目前榆社中学学生的普遍的消费状况,进而透视高中生的消费现状。
(2)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3)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实践、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能力。
研究过程:
2010年1月立题、(xiexiebang.com www.xiexiebang.com)制定计划方案
2010年1月分工布置任务、搜寻资料和理论学习
2010年2月问卷调查、采访校医疗站、食堂、快餐厅和超市、开座谈会等
2010年2月结题。汇总资料、分析数据、讨论、撰写并修改结题报告、做课件
根据我们寄宿制学校实际及调研的安全,我们把调查对象锁定在自己的学校,经过分工,相关理论的学习,设计调查问卷、网上搜索、整理资料、采访、座谈等研究性学习活动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我们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二十三个选择题以及三个开放题,我们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6份,效果良好。
研究结果分析:
一.理性分析榆社中学学生消费状况:
1.你认为你家的经济状况是:0.5%的同学认为非常富有,1%的同学认为富有,43%的同学认为中等,55.5%的同学认为一般。这表明三中学生普遍认为自家的经济并非十分富有。
2.你的零花钱主要来源是:压岁钱1.6%,父母主动给的78%,其他长辈2%,向父母要的18.4%,靠自己打工或者其他方式的为0%。这说明中学生的零花钱都是父母,亲戚辛勤工 作的换取的。
3.每个月零花钱的数目:
其中200元以上者,41%是男生,59%是女生,女生的零花钱较男生多些。
4.对零花钱的使用:52%的同学有计划,19%的同学不坚持计划,48%的同学无计划但有节制,36%的女生无计划有节制,64%的男生有计划,相对而言男生的计划性较强。对零花钱不能够很好地安排及管理,消费较自由,容易造成盲目消费、随意性强。
5.对零花钱的自主支配程度:
45%能够支配
10%不能 28%多数能
17%偶尔能
6.零花钱的开销结构
零花钱的流向构图:
排序
选项
百分比
(1)
零食/饮料
48.8%
(2)
学习辅助书籍
32.4%
(3)
服装/鞋子
26.6%
(4)
社会交往
25.4%
(5)
课外书报
18.2%
(6)
VCD/DVD/影带/Mp3
15.8%
(7)
电脑软件/上网娱乐
13.5%
(8)
其他
10.2%
在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占绝对优势,精神投资比重少。零用钱用途中排在首位的是“买零食”,而购买学习资料、课外书报的比重较低。“请客送礼”与友情交往的开支居第四,同学生日、节日互赠礼物日趋高级,甚至在饭店摆酒祝福。对于无任何经济来源的学生来说,这种消费明显是不合理的。
此外,我们还设置了三道开放题
如,其中问及如果你有一大笔钱会如何使用。多数同学认为要享受人生,完成目前不能完成的事,并把剩余的存入银行,极少数同学会去帮助他人。这表明对金钱的支配已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观念,知道该这样去花,但同时也说明帮助别人的意识较单淡薄,以自我为中心,这也是独生子女的通病。
问及对于捐款的看法:极大多数同学赞同,表示愿意尽力而为献一份心意,极少数同在表示赞同的同时也提出对政府的质疑,希望不会让政府贪污或录用。这说明目前社会上的贪污受贿的风气已给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使他们对社会,对政府产生了不信任感。
二.通过上述调查,我们分析认为,高中生目前的消费状况具有以下特点:
1.经济上依赖父母长辈,很少考虑价格因素,想买就买。
2.对时尚、对生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追求。一方面,关注时尚,追求流行。另一方面,又崇尚个性化的独特风格,喜欢标新立异,较少受别人左右,只要自己喜欢的就好,反感于千篇一律,装扮出富有“个性”的自我,这就容易造成盲目消费,浪费金钱。
3.消费的目的不再仅仅为了吃饱穿暖,而是为了吃好穿好,享受生活,而这种享受是以金钱为代价的。
4. 在金钱的支配和消费两方面自主性较大。
同时,也有些误区:
1.追求名牌。较注重外表,希望穿名牌,吃名牌,用名牌,否则认为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不论家庭条件如何,也要打肿脸充胖子,逼迫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希望在服饰着装得以自身价格的升华,反映出虚荣与肤浅,这是很浮躁和浅显的举动,容易造成盲目消费和攀比。
2.追求时尚。这实际上是一种盲目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发生在中学生身上,并不奇怪,中学生整天生活在集体之中,自然会受集体中其他人的影响,但是在这种从众心理的支配下,消费常常会出现浪费。
3.过早受社会风气影响,人情消费向成年人看齐,同学之间送礼成风。“礼上往来”,用贵重礼物为自己支撑面子。
三.对高中生正确消费的合理建议
高中生是纯粹的消费者,每天都有消费行为,而且很大一部分都是又自己来决定的,那么我们高中生怎样消费才合理呢?
为了培养正常合理的消费能力,自觉地规范和调控消费行为,我们课题小组认为:
1.学校要加大力度对学生理财引导和勤俭节约的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适度、科学、文明消费。
2.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适度。对不合理要求,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在金钱上加强“宏观调控”,促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3.我们高中生要树立适度的消费观。既要考虑家庭的经济承受力,又要适中学生正常需求之度。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课题的同时,我们得益匪浅。
首先,在访问他人及调查的过程中,我们提高了自己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并培养了我们的责任心及动手能力。
其次,从我们的消费额、消费准则、消费对象等方面,发现自己日常消费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对今后如何正确消费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大家的辛勤劳动,我们充分感受到课题研究的乐趣,也尝到分工合作的力量。
在次,也非常的感谢在调查过程中给予我们帮助的人们。
高二(244)班 2010年3月
第三篇:关于农村小学学困生的调查与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如何转化农村小学学困生的调查报告
王丽玲
基础教育作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其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保障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让每一个适龄儿童入学,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因此,教育是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能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由于生源素质的差异,也由于学生入学后自身发展的差异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环境教育产生的不同影响,导致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学习产生分化现象,从而出现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这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如何使这类学困生的学习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符合义务教育的质量标准,是涉及到保证和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行素质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类学生的转化。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转化学困生,单靠主观的、盲目的、随意的个别化尝试与实践是不够的,必须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和科学的教育理论支撑下,有组织、有目标、有系统地进行集体性攻关研究,才能在转化学困生的理论与实践上有突破,见成效。
1、学困生现状调查
(1)调查内容
归因问题研究的创始人海德把行为的原因基本上划分为两种,即内因和外因。从学生学习的过程看,影响其学习变化的条件也应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部分。内因为与学习有关的学生心理素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外因一般是家庭、学校教育环境、社会对学生的影响。
纵观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我们筛选出智商、个性、学习成就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等十个方面的表现对我校六(甲)、六(乙)班学困生进行调查,从中找出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以更好地帮助他们排除各种障碍,使他们早日脱困,健康地成长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材。
(2.)调查方法
首先界定学困生?确立研究对象。学习成绩是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志。学生在低、高年级时学习成绩的对比,会给我们说明其智力水平和发展状况,再通过进一步研究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即可找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根据我校具体情况,我们从我校六(甲)班和六(乙)班中选出九位一年级和五年级下学期学习成绩对比退步比较大的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我们对这些学困生情况的调查,一是借助于我国对初中学困生教育的研究成果及国内、外有关理论,结合我校这些学困生历年成绩发展变化情况,对学生进行智力调查与分析。二是参照包括学习成就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
1意志、学习方法、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八个方面的《影响初中学生学习因素诊断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
(2)调查结果
①学生学习成绩不良,产生学习困难,主要不是智力因素造成,而是非智力因素的原因。
从上述两个表中可以看出:1)优生与学困生在一年级时成绩相差不大明显;
2)在一年级时,除个别学生的个别科目不够优秀外,绝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都是比较好的,智力水平可视作正常;3)到了五年级,优生与学困生成绩的距离拉大了,但也存在着个别学困生在某科目中成绩比较好的现象。通过上述情况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小学生中,就差生而言,他们的智商与学习成绩呈非常低的负相关,他们成绩不良,产生学习困难,主要不是智力因素造成,而是非智力因素的原因。
②从学困生的表现,可以看出影响小学生学习的因素以内因为主,特别是非智力因素中的个性、成就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对学生的获知尤其重要。外因的影响,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的教育环境也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我们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调查发现学困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过于内向或好动,不易与人交往。
学生性格过于内向,甚至不合群,会产生负面效应。它不仅影响思维的发展和听课效果,而且缺乏健康的人际交往,不易在互动中获得帮助和增知。而性格过于好动,引导不得法,不仅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听课效果,而且影响到周边同学,同样造成人际交往的危机,不易在互动中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增知。
2)自制能力差,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欠佳,经常受到挫折,自卑心理比较强,缺乏前进的信心。
学困生一般都有获得成功的欲望,但由于平日失败的记录较多,逐渐产生自卑心理,战胜困难的信心自然不足甚至变得非常小了,这就更谈不上要如何通过努力去排除成功的障碍了。
学困生一般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对头,再加上缺乏自制力,学习上的失败便常常光顾到他们身上,久而久之,兴趣全无,丧失了前进的内驱力,所以学困生往往表现为学习不自觉,畏难情绪比较浓,战胜困难的勇气很少。
3)性格不够开朗,心理压力沉重,逆反心理比较强,对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不大遵守纪律。
在家庭教育环境方面,概括起来,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家庭经济环境比较好,但父母教育方法不协调,不知道如何激励孩子前进,致使孩子不知所从,或者是对孩子期望过高,往往让孩子感到力不从心;或是家校配合脱节,使孩子受不到和谐,一致的教育和及时的鼓励与引导。另一种是家庭环境一般能满足孩子学习的需要,但由于家长过份溺爱,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再一种是家庭环境比较差,父母不在身边,甚至失去了父母而寄人篱下,使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怀照顾,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亲深切的爱。所有这些,很容易使孩子心理受到压抑、伤害,难以承爱挫折,而变得郁闷、孤独,以致不能愉快、健康地成长。
在学校教育环境方面,大体上都能受到老师的关怀和同学的帮助,但由于学校目前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经常受到单一评价标准下竞争失败的威胁,而导致心理压力的沉重感,久而久之,心态失衡,遂成病态。再加上有些教师思想工作比较粗,缺乏耐心,与家庭教育缺少有效的配合,对出现行为问题的学生不能因材施教,甚至受到自己心情的影响,对工作时松时紧,对学生教育缺乏信心,不作正确的引导,从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变得不守纪律,厌恶学习。
在社会教育环境方面,虽然学生年纪比较小,参加社会活动的机会比较少,家长、老师都盯得比较紧。但由于我们学生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加上家长中文化素质高的也比较少,所以,互相影响的因素很多,往往导致孩子被引诱去玩耍,不安心学习。比如不少学生喜欢上了打老虎机和电子游戏等。同时,当前的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际竞争日趋激烈,价值观念呈多元化势态,使我们纯净的学校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现实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往往与实际看到的社会现实大相径庭,这对于模仿性比较强,分辨是非能力比较弱的小学生来说,最容易产生负面影响,造成认识上的混乱。
2、深入研究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相信“我能行”
学困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严重,总以为自己低人一等,他们常常遭受到好学生的歧视、家长的打骂,教师的讽刺,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从而产生了“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要想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树立他们自强的信心,相信我也能行。
作为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学困生用心要精、要细,不可打击、挫伤他们,要像慈母一样,把全身心用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间接喜欢你任教的科目,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学习上,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要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切忌训斥、恐吓、体罚。教师对这些学生要低目标、小起点,让他们也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感。学习成功带来的愉快感,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而且可以使他们产生新的需要和更浓的学习兴趣。教师再不适时机地帮助、鼓励,便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向更深更广处发展。还可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收、发作业本,也
可安排他们跟好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上,教师要关心、体贴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逐步帮助他们树立起“我也能行”的信心。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特别是学困生,对学习毫无兴趣,有一种消极情态,抵触、厌倦,这种消极情态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因此,要想转化学困生,培养其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我们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进行激趣
呆板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是枯燥乏味的,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在课堂上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例如,在教学中设置“悬念”,通过设疑,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在课堂中组织学生争辩、讨论,通过增加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对知识的关注;或者以形象、生动的手段展示知识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趣味;或者找准联系,以旧引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2)明确责任,督促学生生趣。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即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兴趣。
如:统计图表的知识就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通过这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好了数学,生活的本领也就增强了。这样,也会对这些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3)开展活动,巩固兴趣。
学生受其年龄特征的影响,对数学产生的兴趣往往不稳定,因此,教师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来巩固兴趣,如:“口算比赛”、“小小诊所”、“聪明小博士评比”等。特别注意为学困生设计特长比赛,分成小组,根据他们本身的能力特点开展活动,发挥他们的优势,促使兴趣的巩固。
(3)、指导学习,切实提高学困生的成绩
1)、让学困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
要想真正提高学困生的成绩,就必须让学困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来。如:为了让我们班的学困生张*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事先作准备。为了提高张*的自信心,我就在课前告诉他老师要问的题目,让他事先做好准备。上课时,我就特意让他回答这些题目,并伺机表扬他。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我发现张*上课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第二步:让张*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上黑板做一些基本题。到实验第二步时,我不再事先给他题目,而是在上课时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什么叫做圆锥的高?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等。有机会,我还会安排他上黑板做一些基本题,如:解比例、四则混合运算等。第三步:让张*学会评价别人。当别的学生回答了问题或板演了题目,我总把“小老师”的头衔给张*,让他来评价。使他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身也不断得到提高。第四步:独立回答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随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要试着让张*回答一些思维强度比较大的题目了。如,我在复习《四则混合运算》这一知识时,首先出示了几个式子,让学生分别说出每个式子的运算顺序。接下来就让张*来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首先思维要有广度,其次思维要有顺序。起初,张*不太有信心,我就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似乎是说“你一定行!”在我的鼓励和提示下,张*终于把这个问题完整地回答了出来,而且很有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张*终于敢举手回答难题了。有时,他会出错,但我从不批评他,而是用“再想想,你准能行!”这些话来激励他。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现在的张*已经完全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由于听课效率的提高,知识掌握得较好,他做作业的速度也逐渐加快,正确率也提高了。
2)有效地安排课后辅导。
对学困生来说,教师给他们吃偏饭,开小灶,是很重要的。当然这个偏饭和小灶要吃得合适,开得及时。教师必须根据学困生当天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及时补缺补漏,做到“当日知识当日清”。也可安排好差结对,让他们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不仅可以帮助学困生改进学业,也可使优等生进一步得到锻炼,同时还可以减轻老师的负担,如让优生代替教师给学困生开“小灶”,教师给以点拨。
我的具体做法是采取分组学习: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异质组,即每组都含有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等不同素质的学生。然后每组选出两个优生做辅导组长,协助本组学生预习、作业、复习。从作业完成的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性、测试成绩等方面进行各组比赛,在比赛的同时,又强调组与组之间的互助协作,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在平时的作业中,我要求优生在完成自己作业的基础上,还要督促和帮助本组学困生完成他们的作业,对于学困生实在无法理解的疑难问题,优生就给他们开“小灶”,从理解入手,帮助他们逐步消化进而巩固。已经完成作业的小组也要派人去帮助还未完成作业的小组,从而使全班的作业完成达到最好的程度。实践证明,分异质组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协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受益,尤其学困生在互助气氛中体会平等,更有信心参与学习,其益处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学困生不仅仅是受助者,同时也是助人者,他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中体会到助人和学习的乐趣。这必然会增强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学困生的作业“量体裁衣”,合理评分
学困生基础差,起点低,如果对他们的要求也和其他学生一样,就容易挫伤他们的自信心,所以在布置作业时,我常常采取“分层练习”的方法。即在布置的作业中,对于较难的题目,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性地完成。
而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工具,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按照一贯的优胜劣汰的评分方法,学困生往往得到的就是坏分数,而坏分数又常常使学困生心惊肉跳、无地自容。前苏联合作教育学派认为,简单地用坏分数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判决”,会直接挫伤他们学习的情绪和动机。因此,我们认为要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应改进评分方法,我们采用的评分方法有:
A、不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只要学生能完成相应层次的作业,即可打个好分数;或者在学生作业完成得不好时暂不打分,直到他们改正错误后再打个好分数。这种评分方法对于学困生是可行的,尤其适用于各科的课堂小测验。因为课堂小测验是一种形成性测验,目的是想发现学生的问题,以便及时反馈纠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技能,而不应简单地用分数来“评判”他的潜力,应给他一个改进的机会。如我班有位男生,开始每次课堂测验成绩都不好,有时甚至交白卷,但我发现他智力好,只是经常忘记做作业,经了解,原来这位学生迷上了电视,一看电视就什么都忘了,而其家长成年在外又无暇顾及,于是我首先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指出他存在的缺点,然后在改作业时,只要他能答几题就给他60分,如果他能在一天内补做完,还可以打高分。渐渐地,他尝到了甜头,学习的积极性高了,考试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
B、鼓励性的评分。只要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可以得到一个好分数和好的评语。如上文提到的分层作业,只要学生在完成相应层次作业的基础上完成了高层次的作业,即可加分或打高分。在平时测验中也可采用这种评分方法。
以上两种评分方法不局限于作业或测试的评定,在课堂提问、课堂讨论时都可灵活运用。这样学生每一阶段知识的掌握都得到了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激发起的学习兴趣和成功的愉悦使他们更愉快地参与教学,积极配合,从而就营造了一种浓厚、热烈、融洽的课堂气氛。
4)家校生沟通,相互配合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学校教育,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电话联系等多种形式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校表现,让老师知道学生的另一面,架起了学校与家庭的桥梁,真正做到了学生在校由老师教,在家由家长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良好的教育方法,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互通信息,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保持和增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第四篇:《我校部分教师拖堂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我校部分教师拖堂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要想真正改善教师拖堂现象,应从学校管理和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和提高个人素质两方面入手。
一、学校加大监管力度。
1、学校制定对拖堂教师的处理办法。
(1)教师每次拖堂纳入年底的教师奖励性绩效工作考核,由该班的纪律班长记录,并在每周的校务公开栏中公布,以示警戒并每拖堂一次扣除绩效工资10元。相当于教师该节课没上,教师白劳动了。
(2)实行评选先进教师,教师拖堂一票否决制。
作为一名教师,连基本的教师任务都不能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怎能称得上一名优秀教师呢?
(3)实行教师拖堂责任自负制。如果教师拖堂,造成的后果有拖堂教师承担。例如:低年级儿童因为教师拖堂造成没有来得及去厕所而尿裤子的由拖堂教师负责送该儿童回家,拖堂教师不得把责任甩给班主任。教师拖堂造成该班的学生没能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品而影响下节课的学习,下节课的老师可直接到教务处投诉。最后一节的任课教师不得拖堂,确保学生在放学铃响后的快速把队伍排好按时回家。如果因为教师拖堂,造成该班晚放学,家长可向校长室反映。出现一次校长谈话,二次书面检查,三次向学生家长道歉。
2、学校加强师德教育。
学校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师德教育,建立师德继续教育机制。说到底,拖堂现象的普遍存在和教师的教育观念有关,有怎样的教育观念
就有怎样的教育行为。通过师德培训,使教师认识到拖堂首先是一种十分不礼貌的行为,因为拖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不能把拖堂变成惩罚学生不认真听讲的手段。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己职业行为对学生的影响,追求自我完善,维护良好的师德形象。
3、更新评价教师观念。
评价一节好课的基本尺度就是不拖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提倡教师上有利于健康的课。坚决反对拖堂,下课铃就是法,要求教师必须遵守。你可以拖堂,就是说规矩可以破坏。就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破坏规矩,不遵守纪律。另外,不要一味加大课堂教学密度,要张弛有度,留给学生思考、提问的时间,休息的时间。
作为学校领导,要合理的评价教师,首先要知道,学生眼中的“快乐教师”,最起码需要这些条件: 有丰富的知识,性格幽默,尊重学生,不拖堂。评优秀教师时,要先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这样做,不仅改变了评选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借此转变教师的观念。现在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视角评选,旨在促进教师在教育行为中体现这种观念,引导教师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4、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因为学生不注意听讲,教师要多次组织教学,耽误了教学时间是教师拖堂的原因之一。让同学们明白课上遵守纪律,也是避免教师拖堂的有效方法。教育学生上课时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让老师抓紧时间把课讲完。同学们应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便于上课时能很快地
理解新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二、提高教师素质。
1、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要能够熟练的驾驭教材和课堂。
由于教师个人驾驭课堂能力不高和对教材的不熟悉而耽误课堂教学时间是造成拖堂的主要原因。
一、课堂意外中断因素。正常环境的突然变化(强声、教室外多人走动等),更多的是由于学生违纪(如迟到、讲话等),都会使课堂受到惊扰。大多数中断都是很短的,但是它们的影响面却很大,特别是对教学的进程影响最大(老师需要重新组织教学)。有些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几次中断,这些中断的时间是一种教学时间的浪费,并使学习内容受到损失。教师要特别注意避免随意性的课堂小段(如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小插曲等),不能让“非必要的组织教学”和说教(如批评某个学生而影响了全体同学等)占用较多的时间。这就需要教师掌握课堂教学艺术,加强堂教学的调控能力。素质较高的老师能快速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把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了耽误时间造成拖堂。
二、过渡时间。可能流失的第二个方面。在一节课内教学内容的变动需要占用时间。比如:数学课要学生拿出学具操作,有的学生很长时间也拿不出,然后全班学生都在那等他。对于这样的时间浪费,教师首先要熟知教师内容,课前就让学生准备好,有条件的可提前对学生进行训练。
三、不妥当的课堂练习是第三个方面。课堂练习,学生若能在教师限定时间内完成,教学时间使用率最佳。但在教完新内容以后,教师
就安排学生做练习,如果练习难度太大,学生们就可能做不下去。特别是错题,不仅浪费时间,更会影响学生的情绪。这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情,根据教学目标,靠船下篙,精心选题。
四、讲、讲、讲,一讲到底只顾自己讲,抓不住学生。一节课从头讲到尾,拖课了还要讲,就怕学生不会。如果把教师的讲比做一个广播喇叭在广播,要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在听。教师“讲”得累,“讲”得苦,而学生注意力涣散,“坐”得更难受,没有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听”了还真不会。作业有困难,甚至不会做,错误多,老师下节课不得不“补讲”…… 对策:学学体艺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抓学生“专心”学习时间。没有位哪体育教师上课,让学生在一边站着,而自己却一直在操场跑、跳的;没有哪位音乐教师上课,让学生坐着,而自己却一直在唱歌、弹琴的;没有哪美术教师上课…… 教育学家鲍尔曾对时间进行过简洁的概述:“时间是教育王国的金钱,教育需要时间,它可能而且确实是发生在时间的任何一个瞬间的过程”。经济学家把时间视为课堂的一种资源,心理学家认为时间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控制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自觉”流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合理利用每一分钟是解决因时间不够(问题没讲完)、不拖课值得注意的地方。
“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是长流水”这是老生常谈了,作为教师,如果本身掌握的知识是贫瘠的土地,那么学生知识的幼苗又怎么能茁壮呢?所以我们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从中汲取营养,还要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设计出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过程。
作为教师,一定要备好课,决不打无准备之仗。要精心设计教案,了解教材的难点和重点,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重点、难点学生已经掌握,何必搞那些让学生烦心的拖堂呢?
2、教师要自律,要提高自身的各种素养。
进入21世纪,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引人关注的社会问题。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智健全的学生。作为一名好的教师除了应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是一位心理学专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以最佳的方法(最起码不拖堂)解决问题,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增强民主意识,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多替学生考虑。作为教师,课前多考虑学生的情况,备课详细一点;上课时提高40分钟的功效。这样,你就不会拖堂。教师们,你再想一想,上课总嫌40分钟太少,讲了还想讲,搞得学生下课像打仗。有的同学上厕所急得半路就拉裤子,解腰带。上完厕所,穿裤系扣,全在回教室的路上解决,那急匆匆的样子,多可怜!
教师更要还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课间。课间保证了学生自由活动,调节了大脑机能,让眼睛得到了休息,学生学习效率就提高了。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前提就是:教师必须作到不拖堂,按时下课。
第五篇:城乡之间教育差距比较与调查的研究 结题报告书
许昌市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课题 结题报告书
学 科 分 类 综 合 课 题 名 称 城乡之间教育差距比较与调查的研究 立 项 编 号 L2015G298 课题主持人 马志民 所 在 单 位 鄢陵县彭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联系电话(固定)0374-7661270(移动)*** 主 要 成 员 胡伟 胡红霞 唐亚丽 谢会霞 韩彩玲 成 果 形 式 研 究 报 告 完 成 日 期 2016 年4月
许 昌 市 教 育 局
材 料 目 录
【内容摘要】--------------04
一、本课题问题的提出------04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05
三、创 新 程 度,理 论 意 义,应 用 价 值-------06
四、本 课 题 在 国 内 外 相 关 研 究 文 献 的 综 述--------------------------07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重点问题,预计突破的难点--------------------------08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课题具体实施步骤,时间安排与人员分工----------------------11
七、对后阶段研究工作的思考12
八、本课题参考文献--------15 九.调查报告分析材料------16
十、“城乡之间教育差距比较与调查的研究”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与思考------------------------20
十一、城乡之间教育差距比较与调查的研究报告--------------------------23
【内容摘要】
中共中央《关于均衡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国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只有实现了教育均衡发展,整个社会的协调、和谐才能实现。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各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但是在这一问题的具体研究上,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课题便致力于在衡量我国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产生我国城乡教育差距的主要原因,以及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每年六月份,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惊觉“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考不过城市学生”——高考就像一个透明的量杯,将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差距,以分数的形式精准暴露。近年来,各地相继推进素质教育,并实施新课改,但是在教育改革快速推进的同时,农村学校由于受经费、师资、环境等因素影响,对各种改革举措无法像城市学校一样落实到位,从而使得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孩子在求学路途中越来越处于劣势,这是一个极其严重且备受关注的问题!针对目前出现的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大的状况,农村师生呼吁,推进素质教育,要充分考虑农村教育的现状,不能让农村孩子越落越远。“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怎么去比素质?城市学校的一座实验楼就抵上我们学校的全部家当,教育资源的配置上本来就对大城市多,对重点学校多,这能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吗?”一位一线的农村教师说。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在目前城乡素质教育存在巨大差距的前提下,如果让农村孩子一直用着为城市孩子编写的教材,和城市孩子参加一样的评价,显然有失公平,这只能使农村孩子在一轮又一轮的教育改革中被边缘化。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美术、音乐、微机操作等都是空白,他们无法在基础教育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见识方面来说,北京等大城市的孩子能够去各种博物馆补充课外知识,而农村学生很多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在的县乡,哪有机会见识这些?
新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又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农村实施新课改既要遵照国家新课改的教学标准,又要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农村实际,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新课改教学,尤其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具体教学方法上,应该提倡教师大胆自如地表现出农村特色和地方特色。所以本课题将要调查一下农村学校的学生与城市学校的学生的差距究竟严重到什么程度,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一些具体有效的措施,缩短城乡之间教育的差距,使农村的学生也能看到曙光。
二、研究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重要过程,也是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但社会离不开农村,同样教育也脱离不了农村。来自农村的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学生在受教育的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差距,被视为实现社会最为严峻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导致在城乡的其他的很多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此,我们要对城乡的教育差距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改善城乡在教育的差距上的不平等。
三、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创新程度:
本课题以调查问卷表的形式,深入到学校师生中去,了解城乡教育差距较大、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总结出更具有普遍性、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同时,希望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对于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差距较大的现状,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教学条件,特别要加强新课改所需要配套的图书馆、实训基地、电教设施建设;充实农村教师队伍,配齐新课改所必须开设课程的专业教师,同时多给基层老师提供充电培训机会,并将一些展演、研讨交流会放到农村学校来举行,以加速农村学校领导、教师观念的转变,帮农村学校适应新课改。
2、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课题从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短缺、师资队伍素质不强、硬件设施不齐等多种因素出发,针对农村学校教育中的硬件配备、实践训练、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滞后问题,提出改革的新思路与操作实施方法,从而为缩短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加快农村教育的建设,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以达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最终目的。此外,还应通过多方努力,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资力度,促进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要走向世界必须培养优秀的人才,而“农民的问题是中国的问题,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问题”,农村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高素质的人才,这使我们必须关注农村的教育事业,缩短城乡教育的差距。
四、国内外城乡教育差距的相关研究
1962年,日本全国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的平均值为29879日元,超过该平均值的只有东京都和京都府;1968年,日本全国初中生人均教育经费为85277日元,生均经费最高的东京都为117787日元,最低的宫城县为73364日元,前者是后者的1.61倍。如果考虑到物价的因素,两者的实际差距应该更小。从中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来看,1978年,熊本县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为130361日元,初中生人均教育经费为152398日元。熊本县政府所在地的熊本市小学生、初中生的人均教育经费分别为121676日元、130118日元,分别比全县平均值低6.7%和14.6%。与此相反,农村小学生和初中生的人均教育经费大都高于全县平均值,其中田原村的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为1014208日元,是全县平均值的7.8倍;久木野村的初中生人均教育经费高达1949052日元,是全县平均值的12.8倍。因此,单从1978年的数据看,该县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的倾向非常明显。
在日本都市化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如东京、大阪、京都及周围地区的小学和初中的师生比较大、教师的学历较高、年轻教师的数量较多,而都市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如东北地区、九州地区的中小学的教师特征正好相反。总体来说,日本大部分都道府县间义务教育阶段的师生比、教师学历、教师年龄等师资力量的指标比较接近,差距不甚悬殊。
对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都十分显著,居民受教育程度与其能够获取的收入水平之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居民普遍认为受教程度因素已经成为仅次于“有事业心和上进心”因素的影响个人事业成功的第二大关键因素。因此,倘若居民个体之间或群体之间在受教育这一层次上不平等,那么必然会导致他们未来获取收入能力上的不平等,进而造成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合理以及各种收入差距的产生和扩大。由此推及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教育发展水平上一直存在较大差距,必然是造成我国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必须先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大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重点问题,预计突破的难点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现代社会,教育公平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取向,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目前我国的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差距,成为制约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
我调查了城市各个学校的在校学生状况,又深入到各个学校进行招生宣传工作,对目前城乡教育现状有一些大概的了解,现简单总结如下:
大量农民流向城镇,特别是市区,偏远农村出现无人村,或者是人数较少的微型村,农村学校有校无生源,绝大部分农村学校的在校生人数不足百人,教育教学水平明显下降,大量的教育资源闲置,甚至浪费。农民为了子女上一所好学校,被迫选择进入城市,造成农村学校学生急剧减少,教师教学同时也失去了积极性,教育质量比较落后,更谈不上素质教育了。
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在教育投资体制上一般是以城市为主,重点学校为主,这些城市的重点学校获得的教育经费最高,其次是一般市县的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差距拉大,“农村学校像非洲,城市学校像欧洲。”而且,近年来学生和教师大量向城镇流动,使得农村学校生源和师资严重流失。资料显示:城乡分割办学制度使农村儿童一开始就处于劣势,从而使80%左右的农村适龄人口无缘参加高考。为了上大学,农村孩子要比城市孩子付出更艰辛的努力。
通过走访、调查分析城乡教育差距较大的原因,把握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明确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与意义。调查城乡教育发展的状况,研究城市教育发展的优势与农村教育发展的劣势及导致城乡教育差距的原因,调查城乡教育资源状况,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师队伍、干部队伍建设等问题;研究扩大农村教育优质资源途径与方法,并对教育发展不均衡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分析传统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因素、调查城市化社会结构变化给城乡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子女上学等问题,研究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策略。建立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标准;制定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机制、管理机制;构建城乡教育良性互动模式。对农村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良性互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途径、方法,实现城乡教育机会均等,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短城乡教育差距,是以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要求相适应,以城乡学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机会公平为基本出发点,以办学设施和师资的基本均衡配置为必要条件,以在城乡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环节,以全面提高城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为最终目标。
课题研究旨在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法定的责任,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并与其工作实际结合起来。从调查入手,立足对本地区教育现状分专题进行调查的同时,借鉴省内、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经验。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涉教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政府在关注教育的城乡均衡发展并制定相关的政策,使学校优质的硬件设施、教育的优质管理、优质的教师队伍形成合力;使研究与工作形成合力;使政府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实施素质教育、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以及社会和谐发展。优秀教师流向城市,除了城市优越的环境因素外,主要是由于农村教师工资不高,而工资以外的福利差距更大(城市老师有很大的补课生源,每个老师的补课收入远远超过工资收入),近几年教师的收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主要惠及城市教师,绝大部分的农村教师生活依然清贫。现在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整体上是严重缺编的,大多数农村教师优而则走,于是,农村学校成了优秀教师的培训基地。相反,城里的教师几乎没有往农村去的。致使农村的师资力量江河日下,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农村教育存在的普遍现象:越是贫困农村的人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学,“考出去”,一旦出去了就不想再回来,结果大批的贫困农村优秀人才被输送到了城市,而原来那些贫困农村由于缺少人才而变得更加贫困,农村教育没有享受到自己辛勤耕耘的果实,反而承担起所有耕作的成本,城市成了农村教育的“收获者”。
教育之所以出现这么混乱不堪的局面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政府在资金投向、办学方向以及旧体制的束缚方面,没有魄力敢于打破常规,甚至说是互相推诿扯皮的行政不作为造成的局面。所以,要缩短城乡教育差距,我认为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坚决取消重点、示范学校制度,坚决取消收高价现象。
3、消除城乡结构体制,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4、明确职责,统一管理。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途径,课题具体实施步骤,时间安排与人员分工
本次课题研究大体的方案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立题目,立项阶段。
通过一些参考题目,集合自己的阅历与自己的生活环境,初步把本次的课题研究的主题为“城乡之间教育差距比较与调查的研究”。第二:搜集材料,求证阶段。
经过我们的实地考察,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分析,初步决定以调查问卷表的形式,抓住问题的重点、数据说明与分析对策。第三:撰稿修改,成型阶段
经过自己到网站相关数据的搜集,整理成文。加上自己的修改,最终得以本报告的成型出版。
本次课题研究在时间上主要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准备工作阶段:2015年4月----2015年6月
主要任务:从事报告的构思,相关的走访,相关的实地调查,当地学校教育的现状分析,材料的获取、求实。通过对多个农村学校及城市学校的考察,访问的相关的老师,了解学校的教学的难题与状态,听取他们关于城乡教育差距的看法。从当地的一些学生的口中获取一些关于现在学习的情况。
第二阶段: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2015年6月----2015年9月 主要任务:材料的搜集,通过网络、报纸等获取相关的数据进行搜集,材料的整理,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加上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相关数据。
第三阶段:材料的过滤与修改:2015年10月----2016年3月
主要任务:负责把搜集整理的材料,结合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数据,进行归纳成文。并作出一定的分析。
七、对后阶段研究工作的思考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重要过程,也是社会进步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但社会离不开农村,同样教育也脱离不了农村。来自农村的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学生在受教育的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差距,被视为实现社会最为严峻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导致在城乡的其他的很多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
1、城乡对教育投入的力度不同。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城市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对教育的投入明显高于农村。所以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育设施,城市学校明显优于农村学校。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差距就会不断增大。如果我们把这当作国家或社会对教育的投入的话,那么,学生个人的家庭投入也会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已逐渐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的方式。但农村学生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接触网络的机会较少。所以城乡学生在对待新事物,接受新事物方面的能力明显存在差异。而城市家庭对教育投入的力度明显高于农村,如城市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各种补习班或特长培训,课余学习的机会明显多余农村学生。
2、城乡对家庭教育重视的程度不同。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努力。近年来,大量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不少学生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留下爷爷奶奶照顾孩子的生活,有的父母甚至将孩子寄宿在亲戚家,这就给学生的教育制造了“真空地带”。因为爷爷奶奶大多溺爱孩子,只知道从生活上照顾他们,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灵交流和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中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时期,而他们所处的社会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一些不良影响,有的学生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的道路。还有,一些家长由于长时间没有机会照顾孩子,感觉内心愧疚,于是用金钱来填补这种愧疚。殊不知,这样做恰恰适得其反,不仅滋长了学生骄奢浪费的习惯,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毋庸置疑,城市学生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所做的工作远远多余农村学生的家长。
3、城乡对待就业的观念不同。就业形势和就业观念也会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上人口的不断增长,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不少农村的家长错误地认为,既然大学毕业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工作,早点挣钱。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而学生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就会厌学,甚至逃学,等着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还有,少数学生的家长或亲戚朋友在外打工干出了一些成就,这对学生更是有直接的影响,它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即便没有文化知识,也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一些家长或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它必定会给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的教育事业带来消极的影响。而在这一方面,城市家长的观念则迥然不同,就业形势的严峻更让他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对教育的关注程度更高。除此以外,城乡教师的待遇差距较大,一些优秀的农村教师流向城市,也是造成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之所以出现这么混乱不堪的局面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政府在资金投向、办学方向以及旧体制的束缚方面,没有魄力敢于打破常规,甚至说是互相推诿扯皮的行政不作为造成的局面。所以,要缩短城乡教育差距,我认为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2、坚决取消重点、示范学校制度,坚决取消收高价现象。
3、消除城乡结构体制,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4、明确职责,统一管理。
八、主要参考文献
《从教育经济学看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李强
《农民中的教育问题与对策思考》杜玉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陆春燕;张威林
《二十年乡村教育发展事略——兼论“三农”话语框架下的农村教育问题》李尚群
《二元社会结构下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考与对策》刘怀杰
《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村教育投资问题的理论探析及政策取向》唐卫东;周波;苏昌平
《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化研究》李秉中 《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共供给问题研究》肖晖
《河南城乡子女教育差距的分析与对策》张晓;武有才;寇自锋《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研究》孙绵涛
《城乡教育统筹背景下教师流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吕莎
《中国城乡教育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王静媛
《教育公共品供给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研究》任重
九、调查报告材料:
关于城乡教育信息的调查问卷
家长问卷:
1、您的家庭经济状况在本地属于:()
A.较差 B.一般偏下 C.一般偏上 D.较好 F.很好
2、您家有孩子上学吗()A.有 B.没有
3、家里学费负担情况()A.负担很重,不能支付,需借款读书。B.能支付学费,但占家里收入的比例大。C.能支付学费,占家里收入比例小
4、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为()A.家庭种植业 B.本地乡村集体收入分配 C.外出打工 D.投资E.从商F.国有企业发放工资
5、您的文化程度是__,您认为文化程度对你的收入是否有影响()A.毫无影响 B.有一定的影响 C.很有关系
6、对于教育目前您最关心的是()A.学校的教学环境 B.教师素质 C.学费 D.教育体制改革
7、学校乱收费现象()A.十分严重 B.有但不多 C.没有
8、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情况你了解吗()A.很清楚 B.了解一些 C.完全不知道
9、您怎样看待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A.应完全由国家拨款 B.完全由学生家长出钱 C.应由国家和个人共同出资
10、假如您的孩子成绩优秀,而家里钱不够,你会怎么办()A.借款贷款供他(她)读书 B.变卖东西供他(她)读书 C.只好让他(她)退学
11、您怎样看待读书()A.读书是最好的出路,多读书才能多赚钱。B.只要能赚钱,不必多读书。C.读书关系孩子的人生幸福,赚钱倒是次要的。学生问卷:
1.您现在的教育水平()
A、小学 B、初中 C、高中或中专 2.您来自()
A、城市 B、乡镇 C、农村
3.您所在地学校基本配备了以下()(多选)
A、基本教学用品 B、实验室.音乐.美术专用教室 C、基本齐全的体育设施 D、电脑 E、空调 F电风扇 G、投影仪 4.你们班有多少人()
A、20人以下 B、20到40人 C、40到60人 D、60人以上
5.你平均每天晚上要做多长时间的家庭作业()
A、一般没有家庭作业 B、1小时以 C、1到3个小时 D、3小时以上
6、除了假期,您大概每天睡多久?()
A、8小时以上 B、7至8小时 C、6至7小时 D、5至6小时 E、5小时以下
7.周一到周五您每天上______节课?(含自习课)8.你一般看哪些课外书()(多选)
A、《十万个为什么》、《未解之谜》之类的科普书籍 B、世界名著 C、《读者》之类的期刊 D、实时热点、政治之类的书籍报纸 E、青春校园小说、武侠奇幻小说 F、漫画 G、从不看课外书 9.你个人所拥有的电子产品()(多选)
A、电脑 B、手机 C、MP3 D、点读机 E、其他 10.你上网一般干些什么()
A、玩游戏 B、聊天 C、逛网站 D、学习E、我很少上网
11.你参加过乐器、舞蹈、绘画等兴趣培训班吗()A、参加过 B、没参加过 12.你觉得,你将来会在哪里发展()A、本市内 B、本省的省会城市 C、北京、上海等大都市 D、出国
13.在你周围,被要求缴纳择校费的情况普遍吗?()
A没听说 B较少 C一般 D比较多 E很常见
14.在周末,您在学习上一般都做些什么?(多选)()A、家教辅导 B、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 C、自学自己喜欢的东西 D、参加兴趣辅导班 E、到学校参加统一辅导 F、其他_______ 15.您所在学校进行实验教学时使用实验室的频率?()A、从未使用过,都是老师在课堂上演示 B、偶尔使用,大多数是老师演示 C、经常使用,除了少部分实验之 D、每次实验都使用,并且额外还会对有兴趣的学生开放 16.、您是否使用过学校的图书馆? A、有(选此项则跳过第13题)B、没有 17.如果您没有使用过图书馆,为什么?()
A、学校没有 B、学校不开放 C、有但不想用 D、其他_____
18、图书馆资料书籍是否丰富()A是B否
19、图书馆对学生开放吗()A.是B.否
20、学校的文体设施,如体育器械,文艺器材等怎么样()A.根本没有B.有,很少C.丰富多样
21、学校教学有没有用电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A.有B.没有 22.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经常组织集体活动吗()A.从不举行B.有时,偶尔C.经常 23.学校组织的活动有()
A.去春秋游B.去科技馆学习C.去祭扫烈士D.去观看各大学校的辩论赛E.去博物馆学习F.去看教育片G.去看有意义的电影H.无组织任何活动
24.你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是()
A.非常爱学习B.比较爱学习C.一般D.对学习没兴趣
25.在学习生活中,你感到最苦恼的问题为前三位是什么()A.学习压力大B.经济困难C.学校办学条件差D.人际关系紧张E.对学习无兴趣F.家庭问题G.周围人对读书的不理解H.其他 26.您自己对于读书的看法是什么?()
A、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拥有知识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B、除了读书,还有其他许多成才和成功的途径 C、读书要花费太多的钱和精力,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好 D、其他 27.您认为学习是()
A、一种乐趣 B、不得不做的事 C、没有意义的事 D、不清楚
十、“城乡之间教育差距比较与调查的研究”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与思考
农村教育问题有很多,但是我感受最深的则是城乡教育之间的差别。这方面的直观感受往往会让有良知的人痛心疾首:从北京市某所花费3亿元人民币建设的小学,到贵州、甘肃乃至于距北京数十公里内存在的“危险校舍”;从城市的“中产阶级”或“白领”们每年要花费数千元去培养其子女的“综合素质”,到农村那些尚未实现温饱的家长们要为筹集数十元的学杂费而一筹莫展;从城里重点小学或“实验小学”的教师们到欧洲去度假旅游,到广大农村里的多数教师领不全他们每月的薪水„„同在新世纪的天空下,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两幅图景却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对于以上的各种情况的了解,往往来自报纸电视等媒体的报道,特别是作为一个在城市土生土长的孩子,我在大学以前对于农村教育的了解途径也确实就这么点。可是自从上了大学以后,身边不乏来自农村的同学,而且还有一些是特别贫困的同学,记得第一次知道他们要骑车一个多小时才能到镇里找到一个上网的地方时,我才深刻的体会到农村同学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确实不易。
首先,我们班里来自农村的同学往往家里都不止一个孩子,使得本来就拮据的家庭要供养全部孩子上学就变成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我们班一个男生,本来他姐姐考上了大学,但就是因为家里只能供一个孩子读书,他姐姐就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去打工,这样才能让他——家里唯一的男丁去上大学。而我们城市的孩子,家庭条件本来比起农村孩子就好很多,又都是捧在手上怕丢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独生子女,家长为了培养其成才,不惜一月砸几千块甚至上万块去上各种奥数班、钢琴班、美术班。其次,即使能读书,农村的孩子接受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在农村完全就是天方夜谭,“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现象非常严重。我记得我读初中和高中的时候,每年都有一个创造节,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还有什么十佳歌手大赛、美食节、英文演讲比赛等。除了高三初三是那种每天都辛苦地埋头在卷子的海洋中以外,其余时间还是劳逸结合的。可是农村的同学告诉我,她们几乎整个高中都是在做卷子,吃饭都是十分钟就搞定,每天都学到一两点,这样还不一定能保证考上和我们一样的大学。即使她们每天都比我们辛苦,但是学到的也就是数理化那些东西,综合素质比起城里的孩子仍然差很多。比如我们以前寝室有个女生,她到大学还一直是早上六点就起床了,晚上学习到12点才回宿舍。但她了解的就是书本上那学知识,对于文化、艺术等知之甚少,平时寝室同学谈论起一些社会现象或者是艺术表演等她都不知道,可以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更有甚者,在高中的时候受压抑太大,到大学来完全变了一个人,拿着贫困助学金,可是却天天逃课,整天在寝室看电影打游戏,频繁挂科,几乎全班倒数。只学会了做题,却没学会做人,这真的是我国教育的一大悲哀。想要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这一现实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应该从“软件”抓起。第一、转变教育观念。农村的孩子不是不聪明,而是老师的观念落后,很多农村学校把主科副科分的很细,主科、副科成绩分别统计,导致一些孩子只学数理化而不学音体美。那里的老师对综合素质的概念很模糊,甚至没有像样的音体美专业老师。单科统考成绩名列前茅,综合评定却名落孙山。第二,理念导致的投入少。把好硬件关,投资要给力。有些乡镇政府领导不懂教育,对学校的投入很苛刻,减了又减。以为有教室,有课本,有老师就能教出好学生。而没有考虑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更谈不上如何教的问题。第三,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提高教师素质事关教育的成败。提高教师待遇,加强思想及理论培养,是缩小教育差距的关键。推荐老师去城市的学校观摩学习;让城市的优秀教师下乡支教。可以通过提高补贴以及在评先树优、职称评定、岗位设置时最为重要的参考条件。现在很多大学生去山区支教一年,就是为了获得保研资格,虽然这种行为有点不单纯,但是支教也不可能全凭奉献精神。去乡村支教,需要精神奖励,也需要物质奖励,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流向农村教育事业。
十一、城乡之间教育差距比较与调查的研究报告
城乡之间教育差距比较与调查的研究报告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日益明显,教育资源的失衡已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报告从加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拨款制度、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财政“低保”政策、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等几个方面,提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城乡经济差距逐渐拉大,直接导致城乡教育出现不平衡的局面。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而且当今时代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中国要走向世界必须培养优秀的人才,而“农民问题是中国的问题,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农村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人才的支撑,农村要转型,必须有农民思想、心态、人格的转型,这使我们必须关注农村的教育事业。
据本课题组成员的走访及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目前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并与当前城乡教育进行了对比。
1、教学设施
城区学校:此次调查发现,位于城区的学校基本上都已经配备了适合于学生的标准化课桌椅,各种教学所需要的工具一应俱全,教室的墙面张贴了许多名人事迹的宣传画,以及各种常识性的学习资料,整个教室显得明亮整洁,学习氛围浓厚。
现代技术教学方面,走访的几所学校教室已基本上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并已投入使用。
体育教学方面,这几所学校都拥有比较完善的体育设施,适合于学生的单双杠,篮球架,以及缩小版的平整的足球场,器材室内各种球类种类齐全,基本都保持在五成新以上,可以看出,学校的体育教学水平相当高,完全能满足学生日常体育教学的需求。
乡村学校:在校舍方面,由于最近几年的建设,乡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的差距已经不太大,但是在教室内教学设施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课桌椅方面,城区的课桌椅都是统一采购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标准化课桌椅,但是乡村学校的课桌椅基本上有手工制木质课桌椅为主,高度参差不齐,许多课桌上还存在可能会给学生造成伤害的毛刺,也没有专业的桌椅修理人员,课桌椅如果损坏,或者长时间得不到修理,或者有学校老师客串修理工进行修理,保证不了质量。由于近年来推行农村远程教育,有两所乡村小学都配备了一件多媒体教室,并且由于资金,教室素质等各种原因,开放的次数十分有限,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日常教学需要。
体育教学方面,两所学校仅有一所拥有水泥地面的操场,另一所学校则还是原来的泥土地面,仅仅是简单的平整了一下,还能看到突出的石块,毫无疑问,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在这样的场地上活动很容易受到伤害。体育器材方面,除了拥有几副羽毛球拍以及已经锈迹斑斑的双杠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可供使用的器材。
2、文娱设施
城区学校:娱乐文娱设施方面,学校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操场上的空地上安装了乒乓球台等各种适合学生年龄段的课后娱乐设施,我们询问了暑假期间在学校值班的学校工作人员,学校的这些娱乐设施都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维护,保证这些娱乐设施时刻都保持在最佳状态,杜绝一切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除了这些供学生们娱乐的地方之外,学校还设置了图书阅览室,我们征得学校值班人员的同意后,进入学校的图书阅览室参观,学校的阅览室里摆放的图书种类比较多,有各种儿童读物,包括童话故事,画册,插图版名人传记,学生们可以在阅览室内阅读,也可以把喜欢的图书借回家阅读,学校还会定期跟新图书,以保证院阅读的质量。乡村学校:在我走访的两所乡村学校中,只有一所小学拥有比较完备的娱乐设施,对于教育设施都不大完善的学校拥有能和城区学校相媲美的娱乐设施我感到很奇怪,便在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了家住的离学校不远的这所学校的校长,据校长透露,这些娱乐设施来自于一位慈善企业家的捐赠,同时它还给学校的学生捐赠了许多课外读物。在校长的带领下,我看到了这位企业家捐赠给学校的各种少儿读物,但是其中只有一部分摆放在外面供学生们阅读,大部分都是摆放在一个类似仓库的房间里,校长解释这是因为学校的校舍有限,腾不出足够的空间来布置能够供恨锁学生同时使用的阅览室。另外一所学校娱乐设施非常简陋,图书虽然有,但是要不就是已经破损,要不就是已经过时,真正能够拿来阅读的书其实不太多,所以课外时间学生们都是以游戏为主,这就导致了学生们的阅读两与城区的学生相比有着明显的不足。对于这个问题,学校的老师也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近年来国家对于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多,但真正能够到达它们这些乡村学校的还是不足,尽管与以往相比有着很大的增加,但是由于学校的校舍等基础需要定期维修,所有并没有太多的富余资金来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只能一直搁置。
3、教师素质等软件的城乡差异
城区学校:为了了解城区学校的教师组成,我拜访了其中一所学校的校长,另一所小学的校长犹豫去了外地,我们没有见到,下面是校长向我介绍的该校的教师组成情况。
该学校的教师主要有40岁以下的中青年组成其中30岁以下的占60%,80%以上拥有本科以上学历,每个假期学校都会组织教师骨干外出培训,以适应不同阶段的教学需求以及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每年学校都还会引进新人教师,新引进的教师一般以青年为主。就是因为学校的这种思想,现在这所学校聚集了一大批年轻能干、充满朝气的优秀教师群体,他们平均年龄不大,但是却能被学生们最大程度的接受,因此,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一直名列前茅。
乡村学校:在拜访学校校长时,我同样询问了他关于学校教师组成的情况,据校长透露,他所在的这所小学因为地处偏远地区,所以很多年轻的老师不愿意到这所学校来执教,所以学校的大部分老师都还是原来留下来的老资格教师,近几年,县教育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下派了不少教师,但是这些教师除了少部分愿意留下来继续执教的外,其他的都陆续转往了县城的学校或者其他条件比较好的学校,现在学校的青年教师只能占到教师总数的三成,而且由于专制教师缺少,像体育、科学这类可都是其他教师客串上的,也正因为这点,学校的英语教学根本无法展开,校领导多次向教育局反映这一情况,但是一直没有老师愿意过来,造成在这里就读的学生在英语上与城里的小学生们拉开了较大的差距。
另外,还有诸多因素影响到城乡教育差的距较,如:
一、家庭
许多农村家庭认为,有了钱才是孩子最大的幸福,可是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许多乡亲长年外出打工,父亲单独外出打工的占有很大的比例,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又当爹又当妈,上有公婆,下有孩子,农活家务一大堆,自己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而且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家长表示高中和大学高额的学费是他们更愿意认孩子学习一点专业技能(比如电工,修车,焊工等)的重要原因。
家庭对于教育孩子的态度往往不如城市家长,只看重文化成绩不注重课外素质的拓展,他们衡量一个孩子往往只注重文化课的成绩,总认为文化成绩一好能带百好,这样的关心,给孩子产生一种概念,学习成绩丝毫不能马虎,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受宠,家长也误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将来就能有出息,他们忽视了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应该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在我们支教过程中也发现许多孩子在音乐、美术、体育等方面都有天赋,但由于家庭方面对教育要求的单一化,导致孩子身心发展不平衡。而我们在许昌市则可以看到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各类的艺术辅导班进行学习,拓展孩子的全面素质。家长的文化素质在很大方面影响了孩子的教育,城市家长一般文化水平都较高,在教育上占有优势,而农村家长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合理的认识,难以用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对待教育。
教育消费负担过重,儿童失学仍然存在。农村家庭教育消费负担过重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高,农村家庭实际可支配收入相当少。二是教育费用有明显增加趋势。我们在当地村民访谈时,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告诉我们,不少孩子才初中毕业,因家庭负担不起学费,早早地出去赚钱谋生了。而且,这种现象在农村比较普遍。
二、学校
1、教师素质偏低
现在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
在走访中,我发现学校中中专毕业的是较高学历,中专生、初中毕业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闭塞,几乎无科研能力可言。
2、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同时,农村小学教师负担也比较重。一些生源少、教师缺的农村小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师担任,甚至还有一位教师担任几个年级课程的现象。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加之不少农村小学教师处在半耕半教状态,农耕必然占去相当一部分时间,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也无法保证。目前,中国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比城市教师低,工作条件也比城市差,因此,有文凭、素质高的教师都奔向大城市,致使农村中青年优秀教师流失严重。中青年优秀教师的外流直接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失调,具体表现为民办教师、教师年龄偏大的比重较大,正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不多。这种现象在当地学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民办教师、老教师知识层次低,缺乏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这使得他们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只能“照本宣科”,所传授的知识也明显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正因为如此,才会有50%的村民把本地农村教育问题归结于教师素质差。
3、教学设施落后,办学条件较差。
从调查中我们得知至少有一半的村民认为农村教育问题主要在于学校教学条件差。的确,从整体上看,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不少农村中小学既没有电脑、语音教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图书馆和实验室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场所。虽然全国小学统一都要开设外语课和计算机课,但很多农村学校因为缺乏师资或者设备不齐全,这些课程基本都是形同虚设,即使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走走形式。在我们给孩子们上课时,孩子们既然告诉我们,他们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接触过音乐、美术、舞蹈、电脑这些课程。这些在我们看来非常普通的课程,却是农村孩子的心里唯一的向往。
但即便如此,农民们告诉我们对下一代的智力投资是必不可少的。很明显,这投资也是有在读子女的农民的主要负担。但他们表示:就算教育费用再高,他们也一定要让子女完成学业。因为他们深知没有知识(或者说没有文凭)在如今的社会是越来越行不通了。就像他们自己,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外出打工好一点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到工地、矿井当劳工,这些地方的劳动条件很差,生活很艰苦。虽然他们自己不说,可家人都知道,他们在那些地方干活是拼了命的。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很简单,子女能好好学习,将来学有所成。虽然他们自己的生活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很艰难。但对于子女的要求,他们大多都给予满足。被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们毫不犹豫地回答:现在的困难只是暂时的,等孩子们完成了学业后情况就会改观了。这短短数语听起得如此轻松,可知他们流了多少的汗水?而这一切,作为子女的又有几人能真正了解呢?
而就在我们支教基地楼院小学,目前学校所有的建筑只有一幢两层的教学楼,学校围墙到我们支教结束仍然由于经费不足在那该了半拉。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此提出几点意见,以供参考。(一)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制,改善农村教学环境,提高农村整体素质.这对减轻农民负担,培养农村人才,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具有长远意义。
(二)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城市拥有信息、科技、文化等无形资源的优势,而这些城市先进文明,目前没有充分辐射到广大的农村,造成了农村信息资源的匮乏,使农民难以增收,制约着农村的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关键在于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极力架设城乡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在城乡信息“高速公路”的带领下,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发展。
(三)从源头上拓宽教师入口渠道,逐步淘汰现有不称职教师,建立合理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真正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要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落实“科教兴区”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积极培养高水平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建设一支符合新世纪发展的合格的教师队伍。从选拔、培养、保障、管理、激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确保师资队伍建设顺利推进的工作机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上去了,就大有希望。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同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之所以能得到大面积推广,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农村富余劳动力之所以能大量向沿海地区和城镇转移,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数以亿计受过义务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作为基础和支撑,农村普及义务教育有很大成绩,功不可没。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关键的发展阶段,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等,都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对广大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没有农村全面“普九”,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在支教中,我了解到农村教育的现状,这更激发了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我们会以我们的热情投入到祖国的文化教育当中,为解决我国城乡教育问题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