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课堂数学论文----让合作、探究走进数学课堂

时间:2019-05-13 03:5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卓越课堂数学论文----让合作、探究走进数学课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卓越课堂数学论文----让合作、探究走进数学课堂》。

第一篇:卓越课堂数学论文----让合作、探究走进数学课堂

让“合作、探究 ”走进课堂

目前,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何谓学习方式?就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意识的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仍然在传统的课程理论与课堂流程中徘徊不前。因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课改研究的主要目标,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是值得每个教师探究的问题。近年来,我校课改的研究与探索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一定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多次教学实践,反思,结合卓越课堂建设活动,我镇提出了“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作为卓越课堂推进的目标。于是我们教研组教师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努力探究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以“双主共学”为理念,建构“问题导学、探究体验、展示交流、检测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学习兴趣。

一、经历发现问题的过程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只有提出了一定深度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教学设计的重点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有效的问题,起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效果。数学问题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起点提出来,也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探索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更浓厚的兴趣,一个恰当有效的问题一经提出,就会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西师版教材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老师创设了一个“套圈游戏”的问题情境。大家先是随意站着投圈,发现这种方式很不公平,于是要求按规则站:如站成一横排,两边的同学就很“吃亏”;如站成正方形,四个顶点处的学生最不好投„„看来有的规则也不公平,最后同学们通过思考、观察发现如果站成圆形,对大家就都很公平。这时问题自然也就产生了:为什么站成圆形对大家就公平了呢?圆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圆的特征的兴趣,自然过渡到了探究新知的环节。

二、参与探究体验的过程

“探究体验”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探究,并在同伴之间交流自己的发现。这一过程包括三个学习活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在教学西师版六下教材“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先请学生说一些比值是2的比,并将这些比按前项从小到大排列,引导学生观察得到初步规律:“前、后项都变了,比值不变”,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的呢?”从而得出比的基本性质。教学时,首先要求学生在这些算式任选几个作为研究对象,先独立思考,寻找其中的规律。接着请同学们在学习小组内讨论,每个同学依次发言,交流自己的发现。最后由小组同学共同提炼本组的意见向全班交流。这一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研究的是自己提供的学习材料,具有强烈的学习、探究的欲望,并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发现规律,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及其余分数;除法性质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充分表达意见,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注重展示交流的过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是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这一环节是在小组学习探究、合作交流后由小组同学共同提炼本组的意见向全班交流的过程。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在交流时,教师要教会学

生做到正确的角色定位:

1、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让学生懂的倾听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并且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引导学生学会用用数学语言准确地进行表达,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精练且重点突出。

3、要求学生要把说与听结合起来。有所倾听,才能有所表达,有了听与说,才有对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在交流活动中,不能成为旁观者,也不能只注重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忽略了别人好的建议。在小组合作学习后的交流时,代表小组进行交流的同学,不仅要汇报自己的观点,还要概括小组合作学习中集体的学习成果,也可以代表他们组提出疑难问题向同伴和老师请教。在交流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倾听,以便对交流的内容进行评价,并对他们的发言提出质疑或补充他们的不足,培养学生边听边想、先想后交流的习惯,提高交流的水平与交流的效果。

四、落实应用拓展的过程

“应用拓展”是运用在探究中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拓展”,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要求学生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设计练习题时,比较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在拓展时设计一道开放题,训练学生的思维。在设计开放题时,我们的基本方法是:

1、条件开放:条件不足或多余。

2、结论开放:有多个合理的答案。

3、策略开放:有多种合理的策略。

同时要注意开放性问题的趣味性、综合性、与实践性。如在复习“长、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后,我提出了如下问题:把8个规格为16×8×4(单位:厘米)的学具盒包装成一盒,怎样包装更省保装纸?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用表面积的相关知识发现了规律:把同样多的物体包装成厂方体,长、宽、高越接近,表面积越小,包装用纸越少;物体重合的面积越大,包装用的纸月少.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五、完善检测反馈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习的水平的提高,更要关注对探究活动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既要有教师评价、同学互相评价,更要激发学生自主评价、反思。因此,教师在检测反馈的过程中,不但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水平上的表现,更要反思自己在数学思想、数学学习方法上的领悟。例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堂课上,我在课堂小结时请学生谈体会,经过引导,学生体会到:“面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样的新问题,根据商不变规律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这种转化的学习方法是我们学习数学最常用的方法”。这样使同学们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上有所领悟,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也就有了基础。

第二篇:让自主、合作、探究,走进卓越课堂

让自主、合作、探究,走进卓越课堂

——浅谈低年级儿童学习方式激趣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学习方式即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种理念要求改变过去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索,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那么,如何让低年级儿童学习方式更具有趣味性呢?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一 自主学习,引导发现

主动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中最重要的特征。它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教师要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1.还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教材无非是个凭借”,教学中在达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如教学《四个太阳》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哪个季节的太阳,就读哪段,由于学习内容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发言也闪耀着智慧的灵气。

2.还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

在落实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选择学习方法,并不断进行优化,使学习活动卓有成效。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有的学生喜欢猜字谜识字;有的学生喜欢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字;还有的同学利用同音字来识字等,在识字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绝不千篇一律,厚此薄彼。

3.还学生选择理解的权利

在阅读教学中,因不同阅历、不同个性的孩子对课文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因为人人都有选择理

解的权利。例如学完《司马光》这课后,我问:“你想对司马光说点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司马光是个爱动脑的孩子,机智勇敢。但也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用石头砸水缸非常危险,有可能把水缸里小朋友的头砸破。此话一出,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我肯定了他独特的理解后,便顺势引导他们说说还有什么救人的方法。当学生理解文章不唯书、不唯师时,他们的个体感受才能得到尊重,他们的独特理解才能得以继续发展。

二 合作学习,引导共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分工、协调和互补,让学生初步学会沟通、合作的技巧,如倾听、接纳、欣赏等,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那怎样才能使合作学习变得有趣?从而达到对课文深刻而全面理解的目的。

1.把握时机、结合实际开展合作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盲目滥用。合作学习必须根据需要进行。就一堂课而言,也有许多环节可引入合作学习:“导入时合作激趣”、“新授中启发心智”、“小结中评价提高”。为了不趋于形式,使合作学习收到实效,“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

2.建立和谐、民主、共同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理解学生的异想天开,甚至无理的想法和做法;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赞美学生的一切努力;宽容学生的幼稚,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真诚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

3.培训学生合作学习技能,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训练。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时,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这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提高了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

4.合理分组,提高合作学习时效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好奇

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故学习小组也应该灵活组合,这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培养其学习能力。例如,学完课文之后,组织全班学生召开小小交流会,其中具体的内容有两点:(1)学了这篇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或者懂得了什么?(2)用课文中学过的好词好句说话。具体的程序有三点:(1)对选择的问题思考两分钟;(2)在小组内寻找伙伴自由交流;(3)推荐代表上台交流。这个小小的交流会,学生收获极大。教师为他们创设了开放的言语交际环境。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知识,促进了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趣味性。

三 探究学习,引导发展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在操作上不讲究科学的方法,探究随意性大,只注意了发散思维的训练,而不注意内容整合以及优化,远离教学内容、天马行空。要怎样改变这种无度开放的探究,让探究学习的方式更有趣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经历过的教学过程来探究知识。(3)通过合作探究,激活发散思维,展开想象,以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护探究的创造性。(4)要给予学生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教给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法,提供充裕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学习。

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教师要敢于放手,允许学生大胆探究质疑,自由讨论,获得新知。比如在学完《乌鸦喝水》一课之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多数学生认为乌鸦聪明、爱动脑筋。但是有的小组在肯定其他小组看法的同时,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乌鸦的办法很慢,虽然能喝到水,但是耽误了很多时间。听到孩子的回答后,我马上让同学们接着讨论,如果你是那只乌鸦你会用什么办法喝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他们的想象就像装上了风火轮一样,越转越快,越飞越远。

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本多样化的解读,集中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确立,有助于学习方式的激趣。作为一名教师,要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习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学习方式趣味化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体。

第三篇:让自主、合作、探究,走进课堂

让自主、合作、探究,走进卓越课堂

一 自主学习,引导发现

主动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中最重要的特征。它特别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离不开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教师要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

1.还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教材无非是个凭借”,教学中在达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的内容。如教学《四个太阳》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哪个季节的太阳,就读哪段,由于学习内容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学生学得兴致勃勃,发言也闪耀着智慧的灵气。

2.还学生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

在落实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选择学习方法,并不断进行优化,使学习活动卓有成效。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有的学生喜欢猜字谜识字;有的学生喜欢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字;还有的同学利用同音字来识字等,在识字教学中,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绝不千篇一律,厚此薄彼。

3.还学生选择理解的权利

在阅读教学中,因不同阅历、不同个性的孩子对课文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和观点,不轻易否定,因为人人都有选择理解的权利。例如学完《司马光》这课后,我问:“你想对司马光说点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司马光是个爱动脑的孩子,机智勇敢。但也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用石头砸水缸非常危险,有可能把水缸里小朋友的头砸破。此话一出,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我肯定了他独特的理解后,便顺势引导他们说说还有什么救人的方法。当学生理解文章不唯书、不唯师时,他们的个体感受才能得到尊重,他们的独特理解才能得以继续发展。

二 合作学习,引导共享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合作、分工、协调和互补,让学生初步学会沟通、合作的技巧,如倾听、接纳、欣赏等,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合作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经常

被采用的形式,那怎样才能使合作学习变得有趣?从而达到对课文深刻而全面理解的目的。

1.把握时机、结合实际开展合作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盲目滥用。合作学习必须根据需要进行。就一堂课而言,也有许多环节可引入合作学习:“导入时合作激趣”、“新授中启发心智”、“小结中评价提高”。为了不趋于形式,使合作学习收到实效,“合作时间”的安排也是很关键的。

2.建立和谐、民主、共同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转变观念,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理解学生的异想天开,甚至无理的想法和做法;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欣赏和赞美学生的一切努力;宽容学生的幼稚,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真诚的指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

3.培训学生合作学习技能,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开展合作学习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训练。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时,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实践,人人都有一定的合作能力。这在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体同学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提高了合作的参与度与合作效率。

4.合理分组,提高合作学习时效

开展合作学习,首先应合理地划分好学习小组,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好奇心强,学生之间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故学习小组也应该灵活组合,这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进行合作,培养其学习能力。例如,学完课文之后,组织全班学生召开小小交流会,其中具体的内容有两点:(1)学了这篇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或者懂得了什么?(2)用课文中学过的好词好句说话。具体的程序有三点:(1)对选择的问题思考两分钟;(2)在小组内寻找伙伴自由交流;(3)推荐代表上台交流。这个小小的交流会,学生收获极大。教师为他们创设了开放的言语交际环境。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巩固了知识,促进了口语交际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趣味性。

三 探究学习,引导发展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在操作上不讲究科学的方法,探究随意性大,只注意了发散思维的训练,而不注意内容整合以及优化,远离教学内容、天马行空。要怎样改变这种无度开放的探究,让探究学习的方式更有趣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动机。充满诱惑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经历过的教学过程来探究知识。(3)通过合作探究,激活发散思维,展开想象,以不同的途径、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护探究的创造性。(4)要给予学生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教给切实可行的探究方法,提供充裕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学习。

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变被动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教师要敢于放手,允许学生大胆探究质疑,自由讨论,获得新知。比如在学完《乌鸦喝水》一课之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多数学生认为乌鸦聪明、爱动脑筋。但是有的小组在肯定其他小组看法的同时,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乌鸦的办法很慢,虽然能喝到水,但是耽误了很多时间。听到孩子的回答后,我马上让同学们接着讨论,如果你是那只乌鸦你会用什么办法喝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他们的想象就像装上了风火轮一样,越转越快,越飞越远。

语文学习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综合实践活动,“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本多样化的解读,集中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确立,有助于学习方式的激趣。作为一名教师,要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习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学习方式趣味化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体。

第四篇:让合作、交流、探究,进入卓越课堂

 让自主、合作、探究,走进卓越课堂 

 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这种理念要求改变过去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索,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2013 年 4 月 10 日下午,全镇的数学老师在小磨滩小学参加了“数学卓越课堂建设” 教研活动,首先由两位老师上课,听完红岩小学徐克勤老师执教的五年级的《体积和体积单位》后有很多感触,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从理解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点的发展和飞跃,但是如何在上课时很好的给学生建模,一直以来是困惑我的问题。她的这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特别是整节课,她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了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和参与的过程上。

通过预习,学生对要学的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课堂中适当调整了教法,做到有的放矢,突出了重难点。课堂上也节约了很多的时间。情景引入、亲切自然:从《乌鸦喝水》这个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这样的导入设计,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新知的探究、水到渠成:在学生有了初步的空间这个词后,通过实验操作得出;物体要占空间,物体大,所占的空间大,物体小,所占的空间小,验证并且延伸了对空间的初步感知。接着出现实物图,冰箱、电视机和手机。通过判断谁占的空些间大、谁占的空间小,揭示并且规范了体积的概念,一个反问,为什么冰箱的体积大,是因为它所占的空间大,进而把占空间的大小与体积的本质联系起来了,这样学生不但知其不过且还知其所以然。最后出现肉眼不容易比较体积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理解到要描述物体体积的大小必须要引入体积单位的必要。这时,老师很巧妙的设计一个学生参与的活动,让学生在口袋里面摸出体积是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通过猜一猜、量一量、握一握、摸一摸、想一想、比一比、说一说、联系生活举例等活动,特别是教学 1 立方米的时候,因为有充分的准备,学生通过在 1 立方米的空间里能够装下几个同学的活动,真正感知了它的大小,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上显得很活跃,学生真正是在亲自经历和体验下理解体积单位,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值得一提的是,因为

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以“辽宁号”为素材,就很巧妙的把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区分开来,学生不再感觉枯燥无味,学生学起来也很有兴趣。

练习的设计符合学生的特点:选择学生熟悉的物品,灵活使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

个人建议:课堂上在学生建立 1 立方厘米、1 立方分米、1 立方米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探究和体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更注意全部学生的情况,特别是中差生的参与,对他们的注重要多一些,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我感觉效果会更好。教师的提问要在点上,如果能更好的引导,如:在出现三种单位比较前提问时,能够问:如果要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应该用学过的什么单位?比较手掌的大小,要用到学过的什么单位?比较他们所占空间的大小,应该用学过的什么单位?这样能够节约更多的时间,为学生的练习留出更多的时间。在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教师如果能适时的实行点拨和引导,是、课堂上会更出彩一些。

个人反思:通过这次教研活动,我深深的体会到:要建立好学生的空间观点,必需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对教材的理解、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具、学具的准备等,只有做好了课前的准备,课堂上才能以学生为基础,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突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和活动空间,教师才能与学生有效的交流互动,即时对学生实行评价,教育教学效果才会提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灵活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学习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学习方式趣味化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体。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重、难点等,坚持“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变革中的主导作用,以“双主共学”引导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构建师生课堂学习的共同体,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努力向卓越课堂迈进。

第五篇: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

让阅读走进数学课堂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谈及阅读,人们联想的往往是语文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仅具语文阅读能力的社会人已明显地显露出其能力的不足,如他们看不懂某些产品使用说明书,看不懂股市走势图,等等。由此可见,加强数学阅读教学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以“疑”导读

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指导阅读时,设疑要有层次性和启发性,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养成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例如 “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强调的是“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粗读第一遍时我先设疑:这段话中哪几句话比较重要?怎么理解?学生提出:“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句话要重点理解。再细读第二遍,让学生在再读再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书上要讲是“一个最简分数”?我让学生换个角度再问:换成是“一个分数”结论还成立吗?然后抓住时机让学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最后精读第三遍,我让学生边读边想举3个典型的例子,学生举出了:。通过以“疑” 导读,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二、以“动”带读

以“动”带读就是边读边让学生做一做、画一面、写 一写。在各年级的应用题教学中,以“动”带读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像低年级可以把题目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或数字。在中高年级要让学生学会边看题边画线段图、几何图或简单列出条件、问题以帮助解题。例如“画平行线”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的画图的步骤,以求学生对平行线的画法能初步感知。再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依葫芦画瓢,试画一组平行线,比一比自己画的和书上画的有什么不同,对在试画时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最后教师再简明扼要地抓住重点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画“平行线”,也学会了如何看书学画法。

三、以“议”促读

以“议”促读就是读读议议,让学生在相互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相互协作以解决问题,提高认识,积极创新的一种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读读议议,对知识的内容、形式和形成过程,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角度开展思考、讨论,可以内化知识、深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例如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教学时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规律后,再让学生仔细看看书,交流一下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看法。有的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一定要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吗?抓住这个思维灵感的闪现,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研究,结果大家发现:不仅三个、四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能适合“乘法分配律”,而且几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后来还有学生提出:是不是也可以发明一个“除法分配律”。

四、以“比”引读

以“比”引读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来掌握课本知识,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书方法。边读边比可以在知识形成的初始阶段,把知识进行有层次的、系统的区分和整理,可以防止概念之间、规律之间、计算方法之间的相互交叉、泛化、滥用,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以后灵活应用和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分数与除法”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受分数意义的影响,很多学生不理解为什么每个孩子分得是块而不是块。于是我让学生比一比“每个孩子分得3块饼的几分之几?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这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求的是什么?它们在意义和叙述上有什么区别?通过比较,学生对“分数和除法”的意义、区别、联系就进一步理解了,以后如果再遇到这类题,学生就能正确区分,灵活运用。

总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学会认真看书、用心思考,养成讲讲议议、动手动笔、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的好习惯,真正学会读“数学书”。

下载卓越课堂数学论文----让合作、探究走进数学课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卓越课堂数学论文----让合作、探究走进数学课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教学植根于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只有如此,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探索。一、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

    让猜想走进数学课堂

    让猜想走进数学课堂 (摘要):猜想是数学思维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手段。运用猜想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与验证相结合,对学生的猜想鼓励引导,从而使学生通过猜想积极......

    让数学故事走进课堂

    让数学故事走进课堂 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对学生说:“小猴子的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又遵守纪律,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实际问题抽象带入到数学......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大靖初级中学朱成宏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数学和学生的......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发包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

    让故事走进数学课堂

    让故事走进数学课堂 山西省寿阳县宗艾镇中心小学郝凯丽 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往往很多,不爱听故事的学生却很少遇到,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让法制教育走进数学课堂范文合集

    让法制教育走进数学课堂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法律越来越完善,正向着法制社会发展。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