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区域地理教育的基本模式
中学区域地理教育的基本模式
把握特色,学习区域,掌握学法
第一步:展示一些当地特色的图片,让学生从中选择印象最深的最直观形象的图片说出解当地大概属哪个地方?
第二步:利用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该地位置,第三步:通过图片景观,让学生和本区域进行比较不同,得出当地的特色,再进行物色的介绍。(比较法)
第四步,通过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从一个地理区域包括的自然、人文等各个角度进行 探究,结合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来得该地的特色。(分析、综合法,)
第五步,引导学生分析制约发展的一些问题,一分为二看待,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第六步,归纳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最后是一些小结。(辩证法)
最后作业布置是利用学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几个可供探究的区域,进行自主探究,巩固学习方法。
第二篇:区域地理教学法
区域地理教学法
区域地理是在初中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对区域地理位置、存在问题、开发条件、趋利避害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主要涉及到一个区域的位置、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人口发展状况三大模块。其内容多,涉及面广,地名等记忆量大,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学、难记、难区别。教学中我采取了一下几种方法,自认为效果良好。
1、串联法:对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之初,我举了一个例子:有人买了一堆小鱼,没有篮子和袋子可以拎回家,怎么办?找根细绳将鱼串起来,呵呵,拎起来是一串,放下来是一片,省心省力。那么区域地理学习中如何找到这条看不见得细绳呢?从大处来看,区域分析无非就是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资源、工业、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入手分析;从小处来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无非就是分析成因、危害、治理措施,而成因可从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入手,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和政策法规等,形成分析的套路,大部分学生能很快掌握。此方法在地名记忆中,作用也很明显:如城市用铁路线串联。在举一反三,学会迁移知识后,则进入下一个环节。
2、综合分析法:区域特征的形成实际是地理整体性的表现,其地理位置与地形会影响气候、植被、水文条件的不同,进而影响社会经济活动。如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高山环绕使气候干燥,东北地处较高纬度又近冬季风发源地,冬季漫长而寒冷等,多找几个突出的和不突出的区域进行分析,就能找到方法和学习套路。
3、比较法:区域是不同的,这就表现为区域的差异性。明显的差异大多数学生掌握较好,相似但又不同的最容易混淆,此时用比较法最好。比如日本和英国、鲁尔区和辽中南、黄土高原与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我国秦岭南北等
其实,区域地理学习最难的是空间定位,如果是哪里都不清楚,接下来的分析就可想而知了。对于这一点,没有捷径,多看、多练、多讲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篇: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高二地理
缪瑾
区域地理是高中必修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区域地理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要内容之一,更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知识考察点,地位非常之重要。下面我浅谈一下区域地理教学的方法:(1)地图法
区域,简单而言就是一个地方,既然是地方,就可以借助地理图,将学生们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通过动眼、动脑、动手,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挖掘学生的读图能力、画图能力、析图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综合能力。如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地理环境特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区域地图进行挂图教学,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又可以锻炼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总之,借助各类地图进行地理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一是教会学生如何读图,因为读图过程是发现区域地图分布规律的过程;二是让学生学会画图,因为画图过程是进一步熟悉区域地图分布规律的过程,三是使学生学会析图,因为析图过程则意味着对区域地图的真正掌握和地理空间能力的真正形成。(2)综合法
事物是有着联系的,在相同的一个地理区域中,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区域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区域综合性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如能够采用综合教学法,找到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两地,从地形上看同属于地形,有着“平原丘陵”的相似之处,从气候上看,两地属于季风气候,降水较多。那么,二者的相似之处会有什么影响呢?答案是影响到农业,借助平原地形和降水较多的相似特点,这两地可发展种植业。通过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两地地形、气候两个主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与农业生产的联系进行教学,就可以让学生较为准确地理解区域内地理要素之间的综合,进而使得学生形成区域地理的综合思维能力。(3)比较法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不同地理区域的地域特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即使是同一区域也有不同之处。那么,在教学中,通过对比,就可以准确地掌握各地理区域的不同特点。例如,在进行中国四大地理区域教学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法,从“地理环境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两个大方面、“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农业”、“商业”、“工业”等七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借助表格进行展示,让学生能跟好地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不同点,明白在不同点基础上所形成、发展的区域经济,达成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对比教学法能令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的乐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归纳法
在区域教学中,教师针对一些较为分散和零乱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归纳法,把具有相同特点的地理区域进行分类归纳,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区域的深入理解。例如,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学习中,就可以根据各大洲的气候类型进行分类归纳:热带型:非洲、大洋洲、南美洲;温带型:欧洲;寒带型:南极洲;复杂型:亚洲、北美洲。
总之,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只要注重对区域的正确定位和对区域特征的分析、加强地理知识的联系、正确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把握好区域研究的“法”,就是最好的地理方法。
第四篇:如何描述区域地理特征
如何描述区域地理特征:
(1)区域自然地理特征从以下几方面描述。
①区域地形特点:包括地形类型是否复杂多样,以哪种地形为主、地势特点以及典型地貌,有时也要描述主要地貌单元的分布状况,有些题目通过给出一个小区域的等高线分布图或地形剖面图进行分析。此时应根据图像给出的高度、坡度等信息具体分析其地形类型、地势特点等。
②区域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的复杂程度、以什么气候为主、气候的分布特点以及典型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③河湖状况的描述:需要描述河流、湖泊的分布密度、类型(内流湖或外流湖),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如水量大小、含沙量高低、有无结冰期及结冰期的长短。
④生物、土壤特点的描述:描述主要植被、土壤类型及其分布状况,代表性的植物、动物的名称和典型土壤。
在描述一个区域的特征时我们一般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还要根据区域的特点以及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合理取舍,以突出重点,真正把一个区域的“特点”表现出来。
(2)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口、民族、宗教特征:包括人口的数量,增长快慢及分布密度的高低、所属种族、民族,信奉的宗教。
②农业生产特点:包括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生产水平、农业商品率的高低、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状况、农业生产结构等。
③工业生产特点:包括工业生产水平、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主要工业区的分布等。
④交通状况:分析以什么交通方式为主,主要交通线路(铁路、公路、水运航线)及其分布。
⑤商业贸易:主要描述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主要贸易对象,商贸的变化情况(如外贸结构、贸易对象的变化)等。
⑥其他人文地理特点:如生活习惯、房屋建筑特点等。
第五篇: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新.基于发展诉求的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训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王坤.中学地理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3]蔡晓婷.影响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2):6-7.[4]李红立.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地理教师素养的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5]梁宇丹.中学地理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D].陕西师范大学.2012.[6]李忠志.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八性”[J].地理教育.2013,(11):8-9.论文题目: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继续推进,中学地理学科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内容、教学方法,都出现了巨大改变,对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由于农村地区地域跨度大,学校的地理教育认识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参差不齐,农村中学地理教师更是面临着巨大挑战,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诉求的培训任务更为艰巨。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学地理教师培训工作的迫切性,并提出了基于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诉求的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迫切性;区域培养
所谓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诉求指的是教师或教师群体因学科教学工作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提出的具有学科特征的知识、素养、技能等专业发展方面的培训需求。区域培养指的是由区县教师继续教育进修院校的专门培训机构组织实施的,教师在区域范围内的教研、科研、进修等相关的培训工作。众所周知,农村中学教师整体素质与城市有一定差距,地理教师与城市相比,差距更大,在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背景下,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专业化问题逐渐成为阻碍新课改前进和地理教学改革的主要障碍,这就使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区域培训机构往往拥有较多培训资源,对农村教师品格素养、学科知识、专业能力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农村教师保留方面发挥着很大价值,而培训的有效性取决于培训组织者、策划者对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专业发展诉求的了解程度,取决于能否根据教师专业发展诉求对培养策略进行优化。
一、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训的迫切性
农村中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地理学科教师与城市相比,差距更大,且不同地区学校的地理教育认知识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出参差不齐,地理教师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等令人堪忧,普遍存在本科学历少、地理专业少、高中职称少、中青骨干少、专职教师少的现象,地理教师队伍非常薄弱。
当今,“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而农村教育问题作为“三农问题”的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之一。近几年,农村面临着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地理学科作为研究经济、气候、健康、资源、环境、人文的高跨度学科,在解决这些问题、实现这些目标方面占有巨大优势,这就决定了要加强对农村公民的地理教育,提高其地理素养,以更好应对上述问题和挑战。农村孩子是农村的未来,他们接受地理教育的程度不仅反映着教育统筹城乡和科学发展状况,还关系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和现代农工业化发展进程,关系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瞻观当前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现状,显然不能完全胜任地理教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地理教学工作的内部质量,将提高地理学科教学质量的眼光首先聚焦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上,基于农村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实施区域培养计划,采取各项积极措施,为保留农村中学的教师力量、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二、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策略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是确保教育公平、推进素质教育进步、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区域培养对本区范围内教师专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的区域培养工作首先要了解全农村地区中学地理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了解全体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诉求,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提出优化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区域培养的策略。
1.双管齐下,提升中学地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地理专业思想受到自然因素、历史因素的限制,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加上地理学科地位不稳定,导致农村地理教师经济待遇、自我成就感方面明显低于城市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