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作者:徐爱娣教学管理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374更新时间:2006-1-9
我们知道《数学课程标准》有这样一个重要理念:“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们都在认真地学习这一理念,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实践这一理念。课堂教学跟以前相比,的确改观了许多,鲜活了许多,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许多。但在探究学习时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的有:
1、把“被动探究”看作“真探究”。
所谓“被动探究”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看似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其实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老师牵着鼻子走,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探究”活动不能体现探究学习本身的要义,其实是一种“假探究”。反映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想“放”又不敢“放”或不知道怎么“放”,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课堂提问琐碎,学生的思维空间狭小,缺乏自主思考与探究的余地。
案例
有一位教师在上“圆的认识”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圆心、半径与直径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下问题: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画圆的?
生:把圆规的一只脚固定在一个点上,另一只脚转圈。
老师示范:固定的一点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圆心有什么作用呢?
生茫然。
老师:你们的圆在哪里,老师的圆在哪里?
生:圆心决定一个圆的位置。
师:观察两脚间的距离有没有变化,你用什么方法表示出这一距离?
生:从圆心到圆上画一条线段。
师: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
生:在圆心和圆上。
师:连接从圆心到圆上的线段叫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谁能说说半径有什么作用?
……
这样的一问一答式教学,学生的思维被牢牢地束缚在老师所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圈套中去了。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师没有创设好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的问题情境,问题提得太零碎,对学生来说没有思维的挑战性。导致整个探究活动由老师牵着鼻子走,失去了探究学习本身的意义。
我觉得这个环节可以这样设计:
1、学生画圆,初步体会画圆的方法。
2、交流画圆的方法并作小结、示范。
3、比较讨论:同学们画的圆位置相同吗,为什么?画的圆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4、师生共同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
2、按图索骥,探究流于形式。
案例:“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片段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一下,看看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学生操作后: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再请同学们拿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一下,看看能否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怎么也拼不成。
师:请同学们停一下。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沿着它第的高剪开(边说边演示剪法),剪开以后再拼一下。
学生操作。
师:再请同学们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用刚才的方法拼一下,看看能否拼成一个长方形。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又顺利完成了操作。
师:观察、思考一下,长方形的长与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三角形的高又有什么关系? 生答略。
师: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多少?
生:一半。
师: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生:1/2。
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
本例中,看似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探究活动,每个环节学生都在探究,但这种探究活动完全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当学生碰到困难时,不是给学生充分的时空,不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而是用教师的指令代替学生的思考。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就能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探究过程无须学生太多的思考与创新,失去了探究学习所能体现出来的价值。
3、非关键性环节随意探究,浪费时间。
新课标倡导把探究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师讲授内容的多与少,似乎成了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老师也似乎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谈“讲”色变,不择时机、不择问题地要求学生探究。
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时,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
师:“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同学们看这个分数象不象我们的三口之家,它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同学们一起讨论讨论。
生1:“2”叫爸爸,“1”叫妈妈,“—”叫小孩。
师:“2”可以叫分母,大家再讨论讨论“1”可以叫什么?
生2:“1”可以叫“分父”。
教师让其坐下。
生3:“1”可以叫“分女”。
师点拨:我们三口之家有的孩子是女孩,有的是男孩,那“1”可以叫什么?
生4:“1”可以叫分子。
师如释重负,终于露出了笑容。
……
实质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是人为规定的,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就行了。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化了近十分钟的时间“探究”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还提示孩子们想想自己的三口之家,搞得学生云里雾里,乱猜一通,难道这样就是探究学习?在这非关键性的环节,随意探究,任意浪费时间,这就必然导致在理解和探究分数的意义时间相对不足,必然导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和完成。
4、不顾学生的真实基础探究,学生没有兴趣。
问题的难度与认知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适当提高问题的认知水平,将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中,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知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
第二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
谈谈我对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几点体会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研究内容,为学生提供自学、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一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景,学生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我对探究式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探究目标。
首先要根据课本内容,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学习提纲。把学生引入与学习有关的情境,既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又使学生有了 明确的探究目标。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去,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好难度,过难和过易都不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
二、引导学生独立探究,获得数学思维方法。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提纲中提出的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构对现教案的过程,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要给学生思考性的指导。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把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的思考。通过自学,教师要检查自学效果,检查要有针对性,多给差生表现的机会,发现差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激发差生的学习兴趣。
三、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听的技能、说的技能、交往的技能。四人一组,进行组内合作交流,充分发表意见,组内解决不了的可进行组间交流
四、抓住知识的重、难点合作探究。
越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越要通过合作让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攻克教学的重点、难点。例如:“教学圆柱侧面积”时,教师提出问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能是什么叫图形?剪成哪种形状求面积比较简单?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和讨论。接着让学生交流,汇报合作的过程和结果,组际之间进行质疑和交流,从而共同找到答案:将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的长方形求面积比较简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究知识,从而提高了探究的效率,提高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五、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先让学生简要表述探究中的难点,要求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教师不必过早的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合作探究,可以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好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通过合作交流,回报交流结果。一个小组回报结果,其它小组听,听完后可以提出不同的见解,以达到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的效果。如果还有疑问,教师要引导全班学生共同解决。六巩固练习,当堂达标
练习题设计要有梯度,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题目,二是实际应用性题目,三是推展延伸性题目。在练习题处理上要做到因人而异,不同水平的学生做不层次的题目。要尽量照顾差生,成就优生。七课堂小节
在教学结束时,要把本节课的知识点概括起来,尽量让学生总结,教师加以引导,给学生新的启迪和感受,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形式,探究的方法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探究形式,就可以积极去做。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部提出“素质教育”的理念,这一理念是针对我国教育现状,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世界科学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而提出的。进入21世纪,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区域性发展的极不平衡;多元文化、多种价值取向并存的发展环境。因此我国基础教育必须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新课程改革为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打破以往的单一教学模式,探寻适合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不同教学模式。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提出的前提
人与人之间永远都存在智力差异和个性差异,小学生也不例外。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生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方面的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个体间差异在学生中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学业成绩有很密切的关系;个性差异的不同使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不同,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促进作用。但同龄的学生身上总能找到他们共有的心理特征,如:每个学生都有一份好奇心,渴望对未知事物了解和认识;他们都会因为听到褒奖而高兴好几天;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事或一项任务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作为一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共性与差异,在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探讨上以此为据。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还要通过学习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要想达到以上目的,就不能只一味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上几方面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成为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理论依据和前提。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阐述
探究式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 学观,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教学方式和学生一味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达到由原来学生“使动”状态到“能动”状态的转变,使学习成为学生一种能力,并且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以实现由若干个问题的研究、分析和验证最终通过学生不断解答心中的疑惑,使新知融汇到旧有的知识结构中,充实学生认知、形成技能、提升学习能力。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探究——验证探究结论——练习、运用。教师以提问、找到特例或指出思维漏洞方式加深学生探究力度,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结论,最后将所理解的知识运用到练习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中去。探究式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以下几点要求:第一,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不断深入。也就是说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或通过与其他同学的合作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第二,教师设问要清楚明确,要有导向性,不能因设问不精导致学生错误理解知识或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第三,教师为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可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探究氛围。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学习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加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更好地解决集体教学中因材施教的问题。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符合学习认知规律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探究——验证探究结论——练习、运用。这一操作程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个人在接受新事物时,先是由不了解而产生好奇,然后是对新事物有些初步的认识。当然这时的认识不会十分透彻,总是需要一个深入再学习的过程,探究式教学模式完全符合这种认知规律。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入符合 2 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学生乐于在这种模式中学习。
符合学科特点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知识系统环环相扣(不论纵向还是横向知识线条清晰),要求考虑问题要缜密,且数学知识应用性较强。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学习知识,条理清楚,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协作关系,有利于学生能动的学习。数学学科特点也保证了探究范围的适度,有利于教师有效的发挥主导作用。
简约性
探究式教学模式简化了教学结构,以精练的语言、精练的引导、精练的应用来概括和表述教学过程。它使一节课的结构更加清晰,目的性更明确。小学生年龄小对复杂的事物或程序接受慢且效果不好,而探究式教学模式这种简约的特点很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学习作风。
开放性
虽然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是固定的,而且十分严密,但其内容和思维方式是开放的。它不拘泥于某一种思考方法、解决形式、运用技巧,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一个开放的空间;开放的教学环境也为每名学生提供了表达自己见解的可能。所以说探究式教学模式从指导思想到实际操作都是开放性的。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
下面以五年级数学“比例尺”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谈谈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创设情境
一上课教师没有直接说明今天要学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分组画教室黑板面的形状示意图,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时教师为学生提供黑板的实际长和宽,并要求分组研讨画出示意图。经过几分钟的研讨合作学生完成了示意图,教师选出其中一部分在黑板上展示,并要求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制图的方 3 法。再由全班学生对这些图进行点评,同学们七嘴八舌评价起来,这时就会有学生说有的图画得不像。本课所学“比例尺”对于五年级小学生来说接触并不多,为了让学生切实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教师设计了从学生天天都要见到的黑板入手,黑板对于学生再熟悉不过了,因此学生画示意图时自信满满,可画完一看又会发现许多毛病,从而产生一种急切的探究动机,兴致勃勃地开始了一节课的探究,达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蕴涵所学知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使他们情趣盎然的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
(二)提出问题
由于全班学生对这些示意图进行点评发现许多图画的不准确,教师适时提问:“那怎么办呢?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问题产生了,从而引出本课课题“比例尺”。这时教师问学生“看到‘比例尺’这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我想知道什么是比例尺?”“我想知道比例尺有什么用?”“比例尺的知识能帮我们解决哪些问题?”学生会提出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虽然现在课堂教学要求素质教育,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由于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通常还是被教师领着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要打破以往师带生的模式,从上课伊始就通过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要掌握的知识。学生有备而学,为解心中疑惑精神集中,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了积极的思考状态。由师带生思考方式转向知识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式。这一环节虽然用时少,但它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起点。
(三)学生探究
有了问题就要解决,由于五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自学能力,因此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找答案,学生边读边想,记下自己的疑问。作为探究式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其中自学能力的培养在高年级中要加大力度,通过自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学会自己找到答 4 案的方法。
由于是新知学生自己探究总会有疑问或疏漏,然后小组讨论互相解答小组同伴的问题,有全组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研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开展学习,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达到了在本课初始阶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生生之间互动的目的。通过自学、讨论、小组探究,学生对新知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学生面对实际问题,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得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教师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再次实践(给黑板面再画一幅平面图)。这次探究实践活动学生的目的性更强了,也有了一些方法,知道将长和宽都按相同比例进行缩小(也就是找到一个比例尺来统一缩小的比例)。学生再次完成平面图后,教师又选出其中几幅展示,并请学生叙述其制图方法。这次学生方法叙述的十分详尽,这个过程的完成说明学生对比例尺有了初步的理解,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就在学生认为任务圆满完成时,老师又抛出了新问题:“都是画黑板的面为什么有的大,有的小?”通过学生的思考学生会找到其不同的原因在于——每组使用的比例尺不同,所以图画的大小也不相同。
整个探究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由浅入深,由一点引向全面,由不严谨向思维严密发展。探究过程紧紧围绕着问题进行,环环相扣。在探究中学生学会了知识,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验证探究结论
学生在自学后画出符合黑板比例的示意图,验证了学生对比例尺知识的初步感知是正确的,同时又引出了新的问题,教师用问题不断提出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深处探究新知,做到了师生之间有效互动。教师要求学生得出的结论要验证,是教给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环节不是可有可无的,知识只有经过验证才能在实际中应用。本节课验证环节是通过画同一标准的黑板示意图来完成的。当学生画出同样的黑板示 5 意图时,学生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这种喜悦的心情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成为驱动他们热爱学习的内动力。
(五)练习、运用
学生对比例尺的本质有了较深的认识,下面就是实际练习和应用新知解决问题了。为了让学生对比例尺有全方位的认识,使其更深入的明白比例尺的作用,老师拿出一个很小的零件,让学生画出它,学生觉得这个小东西太小了不好画。教师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来解决,聪明的学生就会利用比例尺画一个放大的平面图。练习中体现了知识在生活实际的应用,是知识在一节课中的再循环。
五、探究式教学模式使用后效果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以系统的观察、摆弄常见物体、测量为基础,对物体及其属性加以检验和定性描述,从事分组和分类的探究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知识本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设计和完成简单的实验来探究科学问题。由于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了宽松融洽的氛围,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心态下内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没有被禁锢,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开放的思维方式,还学到了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作风,因为这种教学模式的验证环节,使学生思考问题更加缜密。学生乐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还因为这种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与同学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是向其他同学学习思维方法的机会。相比较于其他教学模式学生更乐于这种模式,不仅如此探究式教学模式更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更多是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
六、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各环节时间安排要合理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决定了学生学习探究过程需要比直接传授的教学方式更多的时间,只有让学生充分感知、充分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很好的探究新知。可是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不能有 6 效地控制时间,协调活动和总结、练习的时间,就会导致探究无结果,使探究流于形式。
教师课前充分备课
探究式教学模式对教师课堂设问提出很高的要求。一节课的整体调动和时间调控,探究引伸都依赖于教师的设问,问题的提出必须目的明确、指向性强、有利于知识的层层推进。若教师课前备课不充分,必然会对学生不同理解方式不知所措或由于学生想法、解法太多而无从解答,失去教师的主导作用,反而被学生想法所左右。
验证要充分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严谨性就表现在它不单只是探究,对探究结果一一接受,而是对探究结果进行整理归纳,筛选出好的思维方法和好的做法。不仅如此,验证的环节使最终归纳的知识点进行科学论证,验证同时也是对前面不完善的思考加以补充,这样使学生能更为科学地得到学习方法的指导。
综上所述,理论上的探究式学习在实践中呈现出许多不同的表现,不同实践者根据自己的个体情况,无论进行怎样做,都始终应该把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作为实践的追求。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要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潜力,使学习成为自己的需要,树立学习者创新精神、提升学习者的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南开区五马路小学
胡怡宁
第四篇: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组稿:薛立国
131103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额如中学教导处
电话:***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八郎镇蒙古族中心小学
刘凤辉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体现新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关注个性,培养兴趣,发展能力,激发创新意识,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老师所授予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以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
(二)再创造学习理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二、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行为、教学方式。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教师在观念上必须更新。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
(二)提倡和谐的教学观。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师生之间的关系要谐和融洽;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余地;要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
(三)形成新型的教师观。教师是教学法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决策者。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合理地进行教学法加工,更好地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三、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
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分为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激活思维自主探究、合作建模拓展应用、创新求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要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设计了如下环节:教师首先提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玩具,当学生回答出喜欢积木时,就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积木拿出来,再让他们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积木,用它的一个面在白纸上画图形,看谁画的又多又好。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积木入手创设情境,学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同时,学生画出了很多的图形,也为下一步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材料。
(二)提出问题、激活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当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便为探究提供方向。例如: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时,当学生都已描画出很多图形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自己画的图形用剪刀剪下来,比一比谁剪的好。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面对这些图形,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如果学生提出可以给它们分类时,教师就鼓励学生,同学们可以试一试,你分为几类。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明确了探究的目标,探究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三)自主探究、合作建模。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自主探究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感知表象模型)设计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讨论、交流等活动,自主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拓展应用、求异创新。必要的应用练习是形成技能技巧的保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当学生认识了长方形之后,设计了必要的练习:
1.基本题。①判断谁是长方形?谁是正方形?(用屏幕分别出示每一个图形)。②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正方形?
2.综合题。屏幕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指出其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并数出一共有几个长方形和正方形。
3.开放创新题。利用学具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颜色不一)纸片,你能拼摆出什么图案,看谁拼得最美丽。
该题留给学生很大的活动空间,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美。
四、自主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一)学习的环境宽松、民主。自主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探索问题,大胆猜想、自由讨论,甚至允许学生到处走动,学生可以用极富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不同的观点。
(二)课堂学习以自主探究为主。自主探究式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困难由学生自己克服,能力由学生自己在自主探索中形成。
(三)课堂上信息交流以多向交流为主。传统的课堂教学,信息交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或教师问学生答的双向交流。而在自主探究式教学中,信息交流的渠道是多向的:小组内组员之间的交流;集体讨论时全体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建模时师生之间的交流等等。
五、自主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切忌课堂教学放羊式。自主探究式教学虽然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集体讨论,但绝不是放羊式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调控,把握所讨论问题的量和度,使课堂得以高效地进行。
(二)注意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集体合作相结合的原则。独立思考是自主探究式教学最主要的特点,但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小组讨论和集体合作,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讨论时要注意保留自己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人的建议,学会与他人合作,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
西关小学
五年级数学组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设计一些具有探索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的试一试,不怕出错误,使更多地学生尽快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我们五年级组制定出了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尝试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阐述
探究式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是“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的教学观,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教学方式和学生一味接受的学习方式,实现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达到由原来学生“被动”状态到“能动”状态的转变,使学习成为学生一种能力,并且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以实现由若干个问题的研究、分析和验证最终通过学生不断解答心中的疑惑,使新知融汇到旧有的知识结构中,充实学生认知、形成技能、提升学习能力。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①创设情境,引入探索。②探索新知,合作交流。③实践运用,拓展创新。④评价体验,总结延伸。
教师以提问、找到特例或指出思维漏洞等方式加深学生探究力度,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结论,最后将所理解的知识通过练习去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创设情境、引入探索: 新课的导入,通过创设情境,抓住新知识的起点,使复习铺垫做到新旧知识紧密联系,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这样,既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同时,又使学生明确探索目标与方向。创设情景要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创设的情节可以是现实的问题情景,也可以是虚拟的童话情景,可以以文字、图像展示,也可以以故事、游戏、模拟表演等为呈现形式。情景的创设不仅蕴藏学生将要学习探究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内容,同时还要求情景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相适应,这样的情景创设才能达到“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课时,先和学生谈话,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故事,但这个故事讲着讲着会有问题出现,请你们认真听,看谁最先发展这个问题。“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呢?从前有……我说第三遍时,我们班学生也跟着集体来讲这个故事,讲着讲着他们突然大笑起来,有个学生就站起来说了:“老师,这个故事讲不完呀,它在不断的重复”,其它同学也跟着说:“是啊!是啊!”师:你们都是善于发现问题的聪明孩子,像刚才这种一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现象,就称为“循环”现象。
让我们找找日常生活中的循环现象。
师举例:星期
一、星期二……星期日 生一举例:白天、黑夜夜……白天、黑 生二举例:一年四季冬……春夏秋冬
师:生活中有许多循环现象,教学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我们一起去找找。
上面这个例子,利用游戏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很自然地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在游戏中发现有“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并通过寻找生活中的重复现象以及用语言描述循环现象的这些活动,使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循环现象的理解,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合作交流:学习新知阶段,教师要重视加强操作感知的指导和加强知识迁移的指导,善于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导方法,作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规律,又注意启发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之后,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探讨它的面积,锐角、直角、钝角,师通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后,1.提问:哪怎样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准备的三角形,以四个人为一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我们学过的那些图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摆。3交流反馈:生展示他们小组的拼法。4.比较归纳:在交流比较中概括出结论,即用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形状不一样的三角形拼不出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接着用课件出示题目,(1)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有时什么关系?那么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5.揭示公式:(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2。同桌两人互相讨论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师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注重学生的亲身感悟,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为学生探索新知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打开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汇报交流,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三),实践运用,拓展创新:在巩固练习阶段中,要求练习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联系实际生活,将书本知识转为能力。
练习题的设计从易到难,一般分为巩固性练习题和综合性练习题。巩固性练习题注重基础知识练习和专项知识练习。综合性练习题注重深重深化练习和发展练习,尽量设计一些切合学生实际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了平均数后,可让学生求出本班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了解班级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窗户上缺失
了一块玻璃,买多大面积的玻璃,又如在学习了《众数》后,想想服装上的“均码”是怎么回事吗?请大家寻找生活中那些地方可以用到与众数相关的知识等类似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评价体验,总结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根据学生目标要求进行总结,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学习表现及学习收获体验,教师及时评价,表扬课堂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欢乐,增强追求成功的欲望和信心。如果课堂中还有那些问题不明白,师生共同解决,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探讨。
例如“在学习了《商的近似数的实际应用》一课后,让学生回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各抒己见:生1:我知道了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可以用四舍五入法。生2:还有进一法,去尾法。生3:比如用油桶装油,算需要的油桶的个数就要选进一法。师:及时予以肯定,大家的收获真不少,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对于计算题我们一般选用四舍五入法,对于应用题,通常根据题目的实际意义和具体要求决定取近似值的方法。到底那种情况要用进一法,哪种情况要用去尾法,大家课后去探讨一下,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以上几个环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按照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四、探究式教学模式使用后效果
小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以系统的观察、摆弄常见物体、测量为基础,对物体及其属性加以检验和定性描述,从事分组和分类的探究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知识本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设计和完成简单的实验来探究科学问题。由于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了宽松融洽的氛围,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心态下内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没有被禁锢,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开放的思维方式,还学到了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作风,因为这种教学模式的验证环节,使学生思考问题更加缜密。学生乐于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还因为这种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与同学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是向其他同学学习思维方法的机会。相比较于其他教学模式学生更乐于这种模式,不仅如此探究式教学模式更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更多是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
五、通过实践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1、自主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更好的组织与调控,自主课堂中产生的非预设生成问题如何应对等。
2、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要求与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了,有的学生倒不会听课了,看似热闹的课堂背后,学困生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拉越远了,学生中产生的的两极分化的趋势。如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
式教学模式的课堂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将是我今后需要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
今后我们要在小学数学探讨学习方面,还要做更多的尝试与探索,以探究为基石,以探究为动力,促进学生成长,提高高效课堂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