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反思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反思
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我发现我的教学方式方法,还有很多不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待我进一步去完善课堂教学。在近年来教育模式中兴起了“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法,我也在不断的使用着这种教学方法,这种新的教学方法着实给教师带来了收获,结合近几年的实际教学,我感到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下也存在不足之处。
教学课堂上盲目的进行合作探究,其效果并不理想,课堂设置了许多问题,一环紧扣一环,不管什么问题,难易程度如何,总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课堂形成一种新的定式:提问—— 讨论 ——回答,反反复复,一堂课下来要讨论十多次,每次的时间都不长,简单的问题不必讨论学生已经知道,可复杂的问题学生根本就没弄明白,这样的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学生根本没有体验。布置了探究任务之后,教师袖手旁观,任凭学生去交流,只等到规定的时间到了,叫几个同学说一说,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把答案统一一下,或对学生鼓励一番。我认为这些做法都是不妥当的,是有违于新课程理念的。任何教学方式一定要服从教育内容的需要,由内容决定形式,不能因为追求课堂的活跃而脱离学生的实际,脱离课堂授课内容和课堂环境的实际,生搬硬套地去模仿新的教学模式。我们提倡探究式学习,但不能夸大它的作用,不是什么科目、什么时候都适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其存在的空间,不能一味否决,要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加以继承。对于那些浅显的、没有深度的问题,要让学生独立完成。否则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庸俗化;那些难度很大、学生的能力无法完成的问题,交流讨论也得不出什么结果,这时教师仍要讲,新课程并不排斥教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地讲。总之,选择那一种教学方式,取决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不能盲目行事。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真正地设立一些必须经过讨论才能了解的问题,使学生在合作中得到智力的开发,合作探究中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在进行活动评价时不应只表扬某个发言的学生,应肯定整个小组学习的成功。
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我们每一位一线的教师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教研工作,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的同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课改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取得成效。
第二篇: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反思2
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反思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应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1)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这样培养学生显然不是很有效。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2)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3)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当然,能不能合理处理还需教师临场应变的能力,大凡名师上课艺术与一般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善于抓住并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这也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课的重要决定因素。
以上仅仅是我通过实践后认为农村小学课堂有效性教学中的一些策略,教师应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让我们在新课程“有效性教学”的理念下,研究教材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性教学的策略,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有效性教学是一个古老又永恒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第三篇: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反思有效性研究
一个人要想可以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除了后天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一点便是在中学课堂上能够接受到良好的英语启蒙与教育。倘若在初中时代可以学好英语,那么将会为自己之后的英语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之后我们学习英语将会变得更加简单。在我们的英语生涯之中,起着一个重要意义的平台便是初中时代。课堂上的教育水平便尤为受广大家长与学生的关注。由此可见,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做出反思是一个不可免去的环节。
一、反思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课堂授课枯燥乏味
根据我们的调查,初中的英语课堂普遍存在授课枯燥的现象。在这种教学之下,学生注意力根本不集中,无法把自己投入到英语老师的授课中去。而语言性的课程本身枯燥性就偏高,导致很多同学对英语这门课程的兴趣逐渐缺失,甚至有同学讨厌英语这一学科。当下这一类现象是消极的,我们需要针对这一方面做好整改工作。教师需要努力完善英语课堂教学,使英语课不再是单纯的授课,而是要从多方面整改,使自己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不再枯燥乏味。如,教师可以精心制作关于英语课程的PPT,搜集一些关于各国英语的图片,使学生课堂注意力更加提高;可以抽出一节课的时间为学生放一些正能量的英文歌,使学生注意到英语这门语言的魅力;将班内同学聚集在一起,鼓励大家给自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英文名等。
(二)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应学生
初中于广大学生而言是一个喜欢新奇事物的年龄段,他们会主观上偏向于一些有趣的事情。而传统的老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依旧保持着他们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他们都是出于想要把自己所学教授给学生的积极出发点,但却没有结合起来学生爱玩的天性,这就导致教学课堂存在着问题。所以,我们应该从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这一目的出发,对英语课堂进行改革。同时,我们需要招收一批新的年轻老师,他们拥有着同样先进的想法,知道学生喜欢怎样的教学方式。英语这门外来课程要想受到广大学生的接受,教师们的工作还需做到位。可以不定期在班内开展英语
演讲活动以及英语图书角等,以此来调动他们的活跃度与班内的学习英语的好氛围。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英语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本来就是一门新增的学科。这时候的英语不再像小学英语那般,对学生英语词汇与英语语法的要求逐渐增加。随着课程的增加与学校从各个角度对英语的重视,导致这门学科成为了一門重要的学科。而学习本身就需要大家自主学习,而一些同学因为本身语言的弱项,其次又很难对这门学课产生兴趣。这之间导致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低下。如果仅仅是课堂上听老师讲课,不记笔记,课后也不自行翻阅。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学生将会很难在英语这门课程上有一定的收获。由此,当下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能够运用一些专门的方法,从本质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督促他们课下自主学习。针对于这一问题,英语老师可以安排学生课下自主预习下一节的内容,安排部分同学在下一堂的课堂上为班内同学进行讲解,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针对初中英语课堂的问题做出改进措施
(一)强化教室课堂设备
学校可以改进教室内的教学设施及电子设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设备(如多媒体)把自己课下制作一些新奇的课件,放到教师的多媒体上投影,用课件进行英语授课。使英语课堂不再停留在黑板上的板书,而演化成为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者视频。
在这种情况之下的授课会更加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也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们对英语这门学科的兴趣,从而使他们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课堂上,而不是课上开小差,做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
(二)对教师做出高标准、严要求
由于英语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又因为这是一门国际性的课程。基于这样的情况之下,国家对初中英语教育十分重视。由此,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更加重视。一名英语教师需要具备着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针对于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教学方法的安排。并且在教育工作中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能够培养他们对英语这门学科的兴趣。同时管理好课堂,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定期对一些英语成绩偏低的同学做一些课下辅导,争取能够提高他们的成绩。
(三)班内推行小组学习英语
学习英语重在培养兴趣,我们可以在班内开展分组活动。由英语老师对班内同学进行分组,这些学生中英语偏好一点的同学为小组长。负责监督组内同学每天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每周周五可以在教室内推行小组比赛,由老师拟定本周的英语竞赛话题,各小组可以抢答,得分最高的小组胜出。在这种活动之下,可以充分调动班内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班级活动中去,在娱乐的同时扩展了对英语的学习。这对提高大家英语水平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基于我们国家的初中英语课堂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结合了自身多年的经验及相关资料对初中英语课堂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提出初中英语课堂上存在着课程枯燥乏味、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应学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高等问题,以及为此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以上便是我提出的相应观点。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海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总结
2008年3月—2008年8月
“有效教学”是一切教学的基本追求,所谓有效教学,简言之,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追求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是起点也是基点,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的再加工,精加工,将简单、静态的结果性的文本材料,设计成为丰富、生动过程化的教学内容,成为有活力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再“创造”的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这样的加工和开发过程中,如何努力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如何让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方法的同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熏染,创建出有效、高质量的数学课堂呢?下文以两个教学案例的简介和解读,来作一些策略性探讨。
五年级“体积与容积”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都听说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故事中的乌鸦用数学方法解决了自己的喝水问题。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聪明的乌鸦运用了怎样的数学方法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乌鸦喝水的故事吧!(动画演示)想一想:瓶中的水为什么会升高?从而揭示本课的课题。(体积与容积)
师:教师手中拿出两个文具盒,问学生哪个大?哪个小?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大?哪些物体小?
师:出示两个大小不等的土豆和红薯,这两个物体哪个大?哪个小?运用哪些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一样的量杯,装上相同的水。
师:先把土豆放入一个量杯,观察水面发现了什么?水面升高说明了什么?再把红薯放入另一个量杯,观察水面发现了什么?
师:比较两个量杯的水面,你发现了什么?
师: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那么谁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所占的空间较大?所占空间较小?
师:其实所有物体所占空间都是有大有小的,我们把所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定义。
师:老师和(××)同学比较,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思考的深刻程度是衡量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可以这样说:有“有效思维”才会有“有效教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有限的40分钟数学课堂上,紧扣教学主线,精减教学环节,让课堂变得简洁而高效,是我们整合教材的一条可行之路。
上述教学,紧紧围绕什么是“体积”这一教学难点展开,先创设学生熟识的问题情境“乌鸦喝水”,引出水面为什么升高这一问题,从而很好地为本课设下一个探究问题。在思维方向上,始终将“体积”这一概念与直观演示、操作、举例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对体积意义的直观理解,大大缩短了学生的思维途径,提高了思维效益,对教材的处理和加工是“寓丰富与简单之中”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教学效率。
五年级“分数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教材内容,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改组设计:导入新课后,师:同学们,请你先说一说1/4这个分数表示的意义,估计一下阴影部分能表示这张纸条的 1/4吗?生:发表各自意见。师:如果请你用阴影部分表示1/4的话,你打算怎样做?生回答,教师随机演示操作配合。师:如果阴影部分表示整张纸条的3/4,又该怎样折剪呢?(小组讨论,师演示)师:请大家把桌上的6张纸条折一折,让阴影部分分别表示出整张纸条的1/
2、1/
3、1/
5、2/
4、2/6和2/10,(6张纸条长度相同)通过操作,你能从中发现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感受想法,生:我发现1/2和2/4相等,1/3和2/6相等,1/5和2/10相等,师:观察这三组相等的分数,你又能发现什么?生畅想自己想法,生:我发现分数分子和分母都扩大2倍,分数的大小相等。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缩小2倍,分数的大小也相等。师: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那么由此你们还想到了什么?生:我想:如果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大小不变。师:是吗?你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分别写出几个与1/
2、1/
3、1/5相等的分数,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利用手中纸条折、对折,举例说明验证…… 师:我们翻开书看一看书上写的和你们的发现有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0除外”……
本课教学设计教师要求学生先根据分数剪纸条,在折、剪的过程中,引起学生对纸条长短的关注,从而发现问题,深入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在这节课的课堂上,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一系列的活动,探索与研究问题,整个课堂呈现出生命的活力。教材呈现的知识是静态的,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该着重考虑知识的“情景化”问题,以使教材知识变得活化和“生命化”,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搭积木”的过程,而是一个生态式“孕育”的过程。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解读教材,加强知识与生活、知识与学习者个人之间的联系,努力将“静态”的知识赋之以“生命”,还原成“过程”。在本课中利用纸条折、涂这个举措为学生经历“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创造了条件,课堂因此显得生动而具有吸引力。
有一则故事讲的是:一个秋日,葡萄园里的葡萄熟得透出紫色的亮光,让人垂涎。一只狐狸在园外转了几圈,发现有一小洞,无奈自己太胖,洞太小,进不了园中,它只好把自己饿了几天,终于得以进园,狐狸进园后,一会儿从下吃到上,一会儿从上吃到下,开心极了,待到它想出来时,却发现自己胖得不行,它只好又把自己饿了几天,才得以离开葡萄园。也许人们会嘲笑狐狸,而在我看来,该羡慕它,因为它已经拥有一种经历,而这经历又衍生出葡萄是什么味道,以及如何摘取葡萄的经验。这则故事启示我们,无论是课改中的教师,还是课堂上的学生,永远不要徘徊在“园外”,那样得到的只能是虚幻的诱惑,留下的只能是终身的遗憾,只有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中才能使我们的教育充满艺术。
第五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1、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就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因此,过去曾经叫响过的“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40分钟要质量”,努力提高单位时间效率等提法并没有过时。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睁大眼睛,密切关注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讲效率,要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率,力争用最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走“轻负高效”之路。
2、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或者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有的语文课越来越花哨、越来越复杂。形式化多了,热闹的课堂背后缺失的是教学的实效。有的不顾当地的实际,不看学生的实际,片面地学习模仿某一形式,或简单利用某一教学手段,盲目追求课堂教学的“轰动效应”,背离了课改的初衷,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有的地方或有的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简称“双基”)有被弱化的现象。
3、由于语文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三个维度”目标的统一)以及文本内涵的丰富性、多义性,知识体系的非明晰性等特点,语文课顾此失彼、挂一漏万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课教学目标不集中、不明确,有的脱离文本,转移目标,内容庞杂,操作随意,使得语文教学费时多、效率低的现象长期困扰着我们。因此,研究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尽量减少语文课无效的或低效的劳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轻负高效”的语文教学之路,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学规律,以学定教,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研究有效和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行动策略,努力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确保有效,增加实效,力争高效”是本课题研究的行动口号。
2、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把本课题研究融入常规状态下的校本教研。围绕“有效和高效”认真开展一堂好课的说(说课)、讲(上课)、评(评课)、思(教学反思)教学研究活动,引导教师通过经常性地研究,自觉加强教学反思,努力提高教师有效课堂或高效课堂教学的自我觉察水平。
3、大力加强有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研究。通过三年的研究,拟达到“三个提高”:
一是努力提高教师教的效率。强化目标(整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和一课书至一节课的目标)意识,在单位时间(40分钟)内,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教活动,使课堂上的“劳动付出”与教学目标规定的“达标”效果成正比。
二是努力提高学生学的效率(通过教师的教,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三是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自我诊断、自我觉察、自我矫正能力,尽量减少低效或无效劳动。让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都能完成预设的学业目标(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在规定的时间里,让学生有收获、有进步和提高,是衡量有效课堂的标准”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课题指导下,拟分层次、有计划地开展如下专题即子课题研究: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2、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3、小学生习作指导的有效性研究;
4、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5、课堂作业的有效性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突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宗旨,树立“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师生的发展,为了师生的一切发展”的意识,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鼓励教学创新或推陈出新。
2.发展性原则。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导向等有效功能,注重用客观的、动态发展的眼光去评价主体,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3.开放性原则。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开放的,搞好自我反思,不搞“一刀切”和硬性规定。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分析法:深入课堂,提倡听常规课。听课时既要看老师的教,更要看学生的学;既要看“过程和方法”,更要看“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要认真做好听课笔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分析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2、案例研究法:抓好教学案例研究,从教学案例中总结有效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要把听课、说课和评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我校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和诊断能力。提倡开展“同课研究”,同科老师互相听课、评课,使每一课都成为不断探索的研究课。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自然、真实、动态的工作情境。对我们来说就是活生生的课堂,即常态课研究。
六、主要措施
1、县成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组(组长何同三,副组长江全佐,成员分别是各实验学校子课题研究主要负责人),由课题组全面负责本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2、课题组下设实验学校(学校自愿报名和协商相结合)。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把理论学习、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3、课题组按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办法对实验学校进行跟踪研究、指导与服务。
4、把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联片教研结合起来。把课题中的子课题纳入校本教研专题,做到有计划地开展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阶段成果
本项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2007年秋——2010年秋)
1.实验启动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2月)
主要工作: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实验框架;上报实验学校名单,各实验学校拟定子课题方案并提交“课题研究立项申报书”;总课题组审查《立项申报书》并下发立项通知,完成实验的布点工作;召开课题开题会。
2.实验研究阶段(2008年3月——2009年秋)总课题与子课题研究同步展开。各实验学校在总课题方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方案,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案例征集”和“有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
3.总结深化阶段(2010年春——2010年秋)
各实验学校整理研究成果、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根据本校实情申请结题鉴定;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组织专家组的课题进行结题鉴定,编辑《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评价优秀案例》和优秀论文专集
八、课题研究的管理
1.本课题将在全县范围内展开研究与实验,县直小学和乡镇中心小学为重点研究试点学校
(面上学校自愿参加),经学校自愿申报后纳入县教育科研课题管理。
2.本课题研究纳入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教科研计划管理,由专(兼)职小语教研员负责全程指导。为确保本项课题研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实验学校可成立分管教学领导+语文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课题研究小组负责组织实施。
3.各实验学校除积极有效地依据方案有序开展实验研究工作外,原则上至少每学期应开展一次教学研讨活动(活动有记载、有报道);县课题组每学年组织一次“有效课堂教学”交流或研讨活动。
4.县总课题组充分利用“秭归教育”网站交流平台,为各实验学校开展课题研究交流与展示提供优质服务,及时上传课题实验工作情况以及各实验学校的经验、做法,积极创造条件,大力表彰课题实验学校先进单位和实验教师。
秭归县教育科研信息中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总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