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言描写教案
记叙文写作训练之----语言描写
教学内容:记叙文语言描写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
2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掌握人物语言描写的方法,并运用到作文之中。教学重难点:1掌握人物描写主要方法
2掌握语言描写方法
3能将所学方法用到作文里
课型与方法:写作课,讲授法,自主、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什么是语言描写?
通过对人物对话、独白及语气的描写,以表现人物身份、思想、感情和性格的写作方法。二写作指导
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
人物形象 :鲜明、富有个性。
描写人物要求: 彰显个性,形象生动。
三:语言描写方法
1例文修改前后对比
第一招心法:语言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写一大堆的废话
第二招心法: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即具有人物的个性特征,符合人物独特的身分、地位、年龄、职业、心理状态、文化教养等,(1)例文及分析
(2)情景设计:
第三招心法:语言描写还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
(1)例文对比
四:练习
1方法总结
(1)、语言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写一大堆的废话。
(2)、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
(3)、语言描写还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
2根据三招心法,修改文章
3请选择你身边的人,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字数:300字左右.
第二篇:语言描写教案
2、提问:“什么是语言描写呢?”(放映)
指通过对人物对话、独白及语气的描写,以表现人物身份、思想、感情和性格的写作方法。
3、语言描写有几种形式?(放映)一种是个人独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言自语。
如“唉,这鬼天气!又闷又热,蚊子也来捣乱,一夜没睡,真倒霉!”王老五不停地边拍着蒲扇边咒骂着。
第二种是一个人对别人说话。如:老马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去试试是不行的。”第三种是对话。第四种是几个人议论或交谈。
4、语言有什么作用?
(放映)这天,小明放学回家,在路上看到五保户李奶奶正背着一小袋米,艰难地慢慢往前走着,小明看到这种情况,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夺过李奶奶肩上的袋子,急急地往前走,李奶奶着急了,迈着小碎步跟在后面边追边喊:“哎,小孩,你这是干啥啊……”李奶奶追到自家门口,上气不接下气的,小明已经把那袋大米稳稳地放在了门口,微笑地看着李奶奶…… 问:请同学们仔细地看看这段文字,想想这一件事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明确:小明应该跟李奶奶说清楚,要帮助她,而不应该什么都不说就把李奶奶的那袋米拿过来背走,这样李奶奶会误会,会以为小明抢她的米。所以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语言。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语言可以让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可以消除不必要的误会.语言的作用妙不可言,所以我们的世界不能没有语言,语言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那么在作文当中,语言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呢? 再看下面的小故事:(放映)
天下大雪,秀才、县官、财主相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念一句诗。秀才说了一句:“大雪落地似鹅毛。”县官接了一句:“满天下皇家瑞气。”财主笑着说:“下它三年又何妨?”这时,来了一个穷人,一听就生气,嘟哝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
明确:•这段话表明了不同身份的的人有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思想感情,说的话当然不同。秀才读书人,用了个比喻来形容;县官不忘为皇帝歌功颂德;财主不缺吃,不愁穿,把下雪看作是乐事;唯独穷人,饥寒交迫,当然要埋怨。
师:我们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知道,语言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放映)
鲁迅先生曾指出,有成就的作家,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了” 而“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问:那么如何才能写活人物的语言,通过人物语言的描写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呢? •
1、人物语言的描写必须要个性化.•即作者笔下的人物语言应切合人物身份地位、年龄特征、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特别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面貌。
看前面的那个例子:
这天,小明放学回家,在路上看到五保户李奶奶正背着一小袋米,艰难地慢慢往前走着,小明看到这种情况,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夺过李奶奶肩上的袋子,急急地往前走,李奶奶着急了,迈着小碎步跟在后面边追边喊:“哎,小孩,你这是干啥啊……”李奶奶追到自家门口,上气不接下气的,小明已经把那袋大米稳稳地放在了门口,微笑地看着李奶奶…… 李奶奶这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激动地对旁边围看的人说:“现在的形势真是一片大好,学习雷锋蔚然成风,社会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你看,这位红领巾就是一个„活雷锋‟……” 问:思考,李奶奶说的这番话有什么问题?
小结:这段话中,李奶奶说的话就没有自己的个性,不符合自己的身份。作为一个五保户老奶奶,不会说出那么多大道理,更不会用上“蔚然成风”“层出不穷”等成语,她可能说::“这孩子真好”或“真是好孩子”。
有家哥俩闹分家,分了几天也没分清,决定请裁缝、厨师、船老大、车把式四人来说和。这四人觉得事情棘手,于是相邀先到厨师家碰个头,讨论一下。一个说:“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了碗了分不清。” 一个说:“咱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过去才行。”
一个接过话茬儿:“嗨,咱原先也不是没有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格就行。” 另一个听得不耐烦了:“我看别在这里哆嗦了,不如到他家再见风使舵。”
厨师的媳妇“扑哧”一声笑了:“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试问:从文中你能看出先后说话的都是谁吗?你知道厨师的媳妇是干什么的吗?
/这个问题就是要求我们读者根据人物语言去判断这几个人的身份。请同学们猜猜看
明确:这说明这些人物的语言能够表现鲜明的个性特征。“锅了碗了”“针过去线过去”“前有车后有辙”这些极具职业特点的用语显示出它们的使用者分别是厨师、裁缝、车把式和船老大。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透露出厨师媳妇的身份—商人。因此,我们要写好人物,必须写出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努力做到“话到人到”
2、人物的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要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心理状态。
所谓场合,比如上课时、游戏时、在家时、在外时……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句话,说的方式、语气都应有所不同。如果在有感情的因素掺在其中,那就更是大不一样了。环境不同,心情不同,对象不同,往往同一人物的语言的内容与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3、语言描写还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有些同学写人物对话的时候,只注意写人物说的话,而不注意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老是“我说”“你说”“他说”,写出来的文章干巴乏味。
例子: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拳头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说:“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说:“没看见。”旁边的张小勇还帮董小天说话。高芳芳说:“是董小天踢的。”董小天不承认。老师说:“还有谁看见了?”“没看见。”李星说。
师:这一段描写显得单调乏味。如果加上符合他们性格的个性化语言,就会好象真的听见他们的声音,同时添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就会加强对话的表达效果。(放映改动后的例子)
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瞪着眼:“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着:“鬼知道,又没有人叫我一定要看好门?”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鬼脸:“哈……,开了窗,好通风。”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班长高芳芳。“是董小天,他来时,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他就抬起脚,用力一踢。”董小天脚一跺:“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要耍嘴。”老师说:“还有谁看见的?”“我,……没看见。”李星使劲地咽了一口水,神情恍惚。
改动后我们可以看到捣乱鬼无事生非,油嘴滑舌,张小勇油嘴滑舌混淆是非,高芳芳正义,勇敢,不留情面,李星性格软弱,胆小怕事,各自的思想境界以及性格特点活灵活现。
4、在进行语言描写时,语言要简洁。
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写一大堆的废话,让“人物”说个没完。
学生练习:今天早上,有多位同学因迟到而被老师责罚。假设你是其中两位同学,试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他们的心情与感受。
同学甲:品行优良,对师长必恭必敬,知错能改。同学乙:品性顽劣,自以为是不听师长劝告。
小结:•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不仅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和个性不同的人说出的话也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随着思想感情的喜怒哀乐的变化,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内容也不会是相同的,同学们在描写人物语言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原则。
第三篇:语言描写教案
语言描写。
导入:《裴多菲智辩庄园主》故事
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出游时经过一个庄园,正好碰到了庄园主。这个庄园主对裴多菲说:“我是这里最有钱的,这里的人见到我要低头行礼,不然我就打他,你也要向我行礼!”裴多菲说:“我不认识你,不能向你行礼。”这时围观的人很多,庄园主怕下不来台,便低声对裴多菲说:“我口袋里有100元钱,只要你向我行礼,这钱归你。”
裴多菲拿到钱后说:“现在我有钱了,而你却分文都没有了,你应该向有钱的我行礼呀!”
提问:故事里裴多菲利用什么作为武器战胜了庄园主?
1、提问:“什么是语言描写呢?”
2、语言描写有几种形式?()一种是个人独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言自语。
如:“唉,这鬼天气!又闷又热,蚊子也来捣乱,一夜没睡,真倒霉!”王老五不停地边拍着蒲扇边咒骂着。
第二种是一个人对别人说话。如:
老马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第三种是对话。
第四种是几个人议论或交谈。
3、语言描写的作用。
这天,小明放学回家,在路上看到五保户李奶奶正背着一小袋米,艰难地慢慢往前走着,小明看到这种情况,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夺过李奶奶肩上的袋子,急急地往前走,李奶奶着急了,迈着小碎步跟在后面边追边喊:“哎,小孩,你这是干啥啊„„”李奶奶追到自家门口,上气不接下气的,小明已经把那袋大米稳稳地放在了门口,微笑地看着李奶奶„„
明确:
再看下面的小故事:
天下大雪,秀才、县官、财主相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念一句诗。秀才说了一句:“大雪落地似鹅毛。”县官接了一句:“满天下皇家瑞气。”财主笑着说:“下它三年又何妨?”这时,来了一个穷人,一听就生气,嘟哝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 明确:
4、如何写活人物的语言,通过语言描写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呢?
• 1)人物语言的描写必须有个性化,即作者笔下的人物语言应切合人物身份地位、年龄特征、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特别要写出任务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面貌。• 2)还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切忌老是“我说”、“你说”、“他说”,使文章显得枯燥乏味。
• 3)在进行语言描写时,语言要简洁。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写一大堆的废话,让“人物”说个没完。
片段举例:
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宝贝儿,在学校里上楼时可要留神呀,要不,摔下来可就没命了!喝水时可别对着水龙头,要不„„。”“好了好了,妈,人家都快背下来了!你就别说了!”我不耐烦了,夺下书包,拔腿就跑。“哎,我的宝贝儿,别跑那么快,要不„”我捂着耳朵,一口气跑到学校。
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拳头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说“谁踢坏的?” 捣乱鬼董小天说:“没看见。” 旁边的张小勇还帮董小天说话。高芳芳说:“是董小天踢的。” 董小天不承认。
老师说:“别吵了,还有谁看见的?” “没看见。”李星说。
练习:简单运用语言描写来叙述一件事或者是一个场景。
例: 当老板去接爸爸手中的钱时,看见了工商制服,立刻由刚才的冷冰冰变成了笑眯眯,他连忙拿回已递到爸爸手中的熟肉,慌忙说:“让我再给您称一遍!”爸爸奇怪地问老板:“为啥要再称一遍?”“刚才称错了!”老板边说边手忙脚乱地重新称肉。“你咋知道称错了?”老板用手抹了一把脸上沁出来的汗珠,脸涨得跟柜台上的猪肝似的,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这,这„„”爸爸严厉地问老板:“这什么?“老板低下了头,小声说:“这是七块钱的肉,不够半斤。”爸爸冷冷地看了看卖肉的老板,说:“平常看你怪老实的,谁知道你竟敢缺斤少两,欺骗顾客,跟我到局里走一趟吧!”
街上静悄悄的。妈妈背着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往前走。她用大衣把我裹得严严的。我什么也看不见,只听见自己急促的喘气声。
突然,有个响亮的声音在问:“大嫂,您是带小孩上医院看病吗?” “是呀!”妈妈着急地回答。“大嫂,您就坐我这平板三轮吧!” “能行吗?”
“行呀!您扶好了,我慢着点儿蹬就是啦!”“您刚拉完货,挺累的,该回家休息了。” “哎,大嫂,治病救人要紧哪!”
我被一双大手抱上了车。妈妈也坐上来了,把我紧紧地搂在怀里。透过大衣的缝隙,我模模糊糊地看到一个高大的背影,在前面蹬着车。过了好一会儿,我听见妈妈说:“同志,到啦!”
车平稳地停下来了。那双有力的大手,又把我从车上抱下来。我又听妈妈说:“同志,这个„„您拿去喝杯酒御寒气吧!”
“大嫂„„快,快„„看病要紧!我在这儿等您,等孩子看完病,再拉你们回家!” “同志,您拿着„„看情况,这孩子要住院呢!” “那好,大嫂,您快带孩子看病去,我走了!” “哎,你这个人真是„„”
可是车轮的声音已经渐渐地去远了。
第四篇:语言描写作文教案
语言描写教案--fengyongjian
一、教学目标
1、人物的语言描写。
2、语言的描写要精炼。
3、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二、重点难点
人物的语言要求精炼和个性化。(精炼就是言简意赅,用经济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人物语言个性化,是语文描写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所谓个性化就是什么人说什么话,每个人说的话都符合他的身份、地位、年龄、经历、教养、气质、习惯爱好和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环境,使读者观其言知其人,闻其声便明其性。)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裴多菲智辩庄园主》故事
多媒体放映: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出游时经过一个庄园,正好碰到了庄园主。这个庄园主对裴多菲说:“我是这里最有钱的,这里的人见到我要低头行礼,不然我就打他,你也要向我行礼!”裴多菲说:“我不认识你,不能向你行礼。”这时围观的人很多,庄园主怕下不来台,便低声对裴多菲说:“我口袋里有100元钱,只要你向我行礼,这钱归你。”
裴多菲拿到钱后说:“现在我有钱了,而你却分文都没有了,你应该向有钱的我行礼呀!” * 提问:故事里裴多菲利用什么作为武器战胜了庄园主?(语言)
复习一下写人的五种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语言描写”(放映)
2、提问:“什么是语言描写呢?”(放映)
指通过对人物对话、独白及语气的描写,以表现人物身份、思想、感情和性格的写作方法。
3、语言描写有几种形式?(放映)
一种是个人独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言自语。如:
“唉,这鬼天气!又闷又热,蚊子也来捣乱,一夜没睡,真倒霉!”王老五不停地边拍着蒲扇边咒骂着。
第二种是一个人对别人说话。如:
老马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去试试是不行的。”
第三种是对话。第四种是几个人议论或交谈。
4、语言有什么作用?
(放映)这天,小明放学回家,在路上看到五保户李奶奶正背着一小袋米,艰难地慢慢往前走着,小明看到这种情况,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夺过李奶奶肩上的袋子,急急地往前走,李奶奶着急了,迈着小碎步跟在后面边追边喊:“哎,小孩,你这是干啥啊„„”李奶奶追到自家门口,上气不接下气的,小明已经把那袋大米稳稳地放在了门口,微笑地看着李奶奶„„
问:请同学们仔细地看看这段文字,想想这一件事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明确:小明应该跟李奶奶说清楚,要帮助她,而不应该什么都不说就把李奶奶的那袋米拿过来背走,这样李奶奶会误会,会以为小明抢她的米。所以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语言。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语言可以让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可以消除不必要的误会.语言的作用妙不可言,所以我们的世界不能没有语言,语言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那么在作文当中,语言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呢?
再看下面的小故事:(放映)
天下大雪,秀才、县官、财主相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念一句诗。秀才说了一句:“大雪落地似鹅毛。”县官接了一句:“满天下皇家瑞气。”财主笑着说:“下它三年又何妨?”这时,来了一个穷人,一听就生气,嘟哝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
明确:•这段话表明了不同身份的的人有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思想感情,说的话当然不同。
秀才读书人,用了个比喻来形容; 县官不忘为皇帝歌功颂德;
财主不缺吃,不愁穿,把下雪看作是乐事;
唯独穷人,饥寒交迫,当然要埋怨。
师:我们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知道,语言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放映)
鲁迅先生曾指出,有成就的作家,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了” 而“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
问:那么如何才能写活人物的语言,通过人物语言的描写去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感情呢?(放映)
1、人物语言的描写必须要个性化.••即作者笔下的人物语言应切合人物身份地位、年龄特征、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特别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面貌。
看前面的那个例子:
这天,小明放学回家,在路上看到五保户李奶奶正背着一小袋米,艰难地慢慢往前走着,小明看到这种情况,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夺过李奶奶肩上的袋子,急急地往前走,李奶奶着急了,迈着小碎步跟在后面边追边喊:“哎,小孩,你这是干啥啊„„”李奶奶追到自家门口,上气不接下气的,小明已经把那袋大米稳稳地放在了门口,微笑地看着李奶奶„„李奶奶这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激动地对旁边围看的人说:“现在的形势真是一片大好,学习雷锋蔚然成风,社会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你看,这位红领巾就是一个‘活雷锋’„„”
问:思考,李奶奶说的这番话有什么问题?
小结:这段话中,李奶奶说的话就没有自己的个性,不符合自己的身份。作为一个五保户老奶奶,不会说出那么多大道理,更不会用上“蔚然成风”“层出不穷”等成语,她可能说::“这孩子真好”或“真是好孩子”。再看例子,(放映)
有家哥俩闹分家,分了几天也没分清,决定请裁缝、厨师、船老大、车把式四人来说和。这四人觉得事情棘手,于是相邀先到厨师家碰个头,讨论一下。
一个说:“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了碗了分不清。” 一个说:“咱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过去才行。” 一个接过话茬儿:“嗨,咱原先也不是没有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格就行。” 另一个听得不耐烦了:“我看别在这里哆嗦了,不如到他家再见风使舵。” 厨师的媳妇“扑哧”一声笑了:“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
试问:从文中你能看出先后说话的都是谁吗?你知道厨师的媳妇是干什么的吗? /这个问题就是要求我们读者根据人物语言去判断这几个人的身份。请同学们猜猜看
明确:这说明这些人物的语言能够表现鲜明的个性特征。“锅了碗了”“针过去线过去”“前有车后有辙”这些极具职业特点的用语显示出它们的使用者分别是厨师、裁缝、车把式和船老大。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透露出厨师媳妇的身份—商人。因此,我们要写好人物,必须写出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努力做到“话到人到”
2、人物的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要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心理状态。
所谓场合,比如上课时、游戏时、在家时、在外时„„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句话,说的方式、语气都应有所不同。如果在有感情的因素掺在其中,那就更是大不一样了。环境不同,心情不同,对象不同,往往同一人物的语言的内容与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3、语言描写还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
有些同学写人物对话的时候,只注意写人物说的话,而不注意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老是“我说”“你说”“他说”,写出来的文章干巴乏味。例子:
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拳头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说:“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说:“没看见。”旁边的张小勇还帮董小天说话。高芳芳说:“是董小天踢的。”董小天不承认。老师说:“还有谁看见了?”“没看见。”李星说。师:这一段描写显得单调乏味。如果加上符合他们性格的个性化语言,就会好象真的听见他们的声音,同时添上相应的表情和动作,就会加强对话的表达效果。(放映改动后的例子)
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瞪着眼:“谁踢坏的?”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着:“鬼知道,又没有人叫我一定要看好门?”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鬼脸:“哈„„,开了窗,好通风。”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班长高芳芳。“是董小天,他来时,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他就抬起脚,用力一踢。”董小天脚一跺:“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要耍嘴。”老师说:“还有谁看见的?”“我,„„没看见。”李星使劲地咽了一口水,神情恍惚。
改动后我们可以看到捣乱鬼无事生非,油嘴滑舌,张小勇油嘴滑舌混淆是非,高芳芳正义,勇敢,不留情面,李星性格软弱,胆小怕事,各自的思想境界以及性格特点活灵活现。
4、在进行语言描写时,语言要简洁。
• 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写一大堆的废话,让“人物”说个没完。
学生练习: 今天早上,有多位同学因迟到而被老师责罚。假设你是其中两位同学,试运用语言描写,写出他们的心情与感受。
同学甲:品行优良,对师长必恭必敬,知错能改。同学乙:品性顽劣,自以为是不听师长劝告。
小结:•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不仅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和个性不同的人说出的话也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随着思想感情的喜怒哀乐的变化,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内容也不会是相同的,同学们在描写人物语言时,一定要符合这些原则。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2008-10-05 17:42:08)
我的叔叔于勒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过程与方法:
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人手,探讨作品主题。
3、续写法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结局续写,以深层揣摩课文立意和波澜起伏的情节铺叙。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设计
我们有很多同学是独生子女吗?能告诉我还有哪些同学不是?(学生举手示意)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兄弟姐妹?(请一二位同学介绍)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关系怎样?如果有一天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在金钱、地位上发生变化,你们的这种亲情还会保持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引申)在现实生活中,手足之情是否禁得起世俗的考验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发生在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体会一下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二)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和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短短的一生中,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著名的有长篇《她的一生》、《漂亮朋友》,短篇《项链》、《菲菲小姐》、《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先听课文录音,然后请一位同学叙述故事情节。
2、理清故事情节,用三个字概括本文故事情节。(盼„„赞„„遇„„躲)
第一部分(1—4):故事的开端。菲利普一家人盼望于勒。
第二部分(5—19):故事的发展。夸赞于勒。作者用对比手法概括介绍了于勒去美洲前后不同的情况和菲利普夫妇对他由“恐怖”转为“希望”的心理变化。
第三部分(20—47):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面对已沦为穷水手的弟弟于勒,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第四部分(48—49):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
3、说说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因为于勒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四)品细节。
1、浏览全文,找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说明于勒处境不同便有不同的评价。贫: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
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的人、救星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2、提问:当他有钱时家人的心情如何?——盼 当他无钱时家人的行为如何?——避
板书:
于勒:穷―――富―――穷 菲利普夫妇:撵―――盼―――躲
3、自读全文,找出“盼”、“避”的主要细节。
如“永不变更的话”、“挥手帕”、“拟计划”;“赶到美洲”、“暴怒”、“躲避”等。(1)个别读完“盼”的细节,师问:为什么他们热切的盼望于勒归来?生回答。
明确:因为家庭生活十分拮据,样样都要节省,而于勒在美洲发了财,盼望早日归来过上幸福的生活。点拨:在菲利普夫妇心中,亲弟弟不过是金钱的化身。
(2)读完“避”的细节后,师问:当真的遇见时,他们反而不认,又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说明)回答这个问题由于学生是初步接触课文,思考问题或许过于表面化。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结果。
⑴
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⑵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⑵
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⑷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有钱,就会认下于勒。
⑸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⑹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⑺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明确:直接原因菲利普夫妇只认钱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点拨:说明他们的希望不过是个虚幻的肥皂泡而已,是一场欺骗自己的白日梦。
(五)重点研讨
1、《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①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②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2、“我”在整篇小说中的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②心中默念叔叔;③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形象: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六)、你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生自由发言。点拨:
1、不要把实现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去奋斗,去努力,去争取。2、在亲情和金钱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同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口头表达训练: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间将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展开联想,简要回答。
(八)续写《我的叔叔于勒》 板书设计:
课后记:
首先让学生各自口述撰写的于勒这个人物的小传。文章题为《我的叔叔于勒》,可于勒却是暗线。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小说对它的着墨不多。让学生撰写他的小传,结合自己的认知经验,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弥补这一空白。这一步可看成是复习旧课导入。
第二步: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1.分角色朗读“船上巧遇于勒”2.勾画人物描写的句段3.分组讨论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分析人物的性格。并由学生用“ 从 这一句看出了 ”或“ 这一句表现这样的句式发言。例如,从“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看出父亲的虚荣心,他想打肿脸充胖子。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接受美学的理论中,读者是“接受的主体”,文本经不同人的解读之后,成为了“第二文本”,“第三文本”。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可越俎代疱,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课堂中如果让学生独自地思考,一部分学生可能会罔然而无所得,因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促进学生对话,让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知识在交流中生成。有智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萍果,我有一个萍果,我们交换之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萍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则有两个思想。这是我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的理论基础。
第三步:走进人物内心,增强情感体验。小说中的“我”是故事情节的叙述者,其它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进出“我”的我的眼中。这一步骤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就母亲要射开于勒时,你会对母亲说什么?借这一问,指导学生在阅中应读出自己,融入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在情感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渗透。
第四步:探讨小说主题,提倡不同声音。
问题设计一: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那么描写重点是谁? 学生讨论明确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的写作目的就不难理解。
问题设计二:过去的教参对本文的主题思想是这样概括的,“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的金钱关系。”菲利普夫妇对金钱的贪婪与对亲兄弟的冷酷无情,显然与社会体制毫无关系,它是人性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弱点。要突破这难点,其实也不难,教师可以这样提示:我们的生活中会存在这样的人吗?一言中的,便可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一环节意在利用阅读批判环节,发展思维能力,教会学生会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只有会思考,才会有创新。
第五步:课外材料键接,联系实际生活。材料键接:
1.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无间起来,迫使互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马克思)2.金钱是一个无底的大海,荣誉,良心,和真理都可以灭在其中。3.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了上帝,它就像魔鬼一样折磨你。
阅读这些材料,结合课文用日常生活谈谈你对钱的看法。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并提高学生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
第六步:教学效果巩固,也就是课外作业布置。假如菲利普一家在旅行中遇到的是有钱的于勒,会有什么的故事发生,请编写小剧本。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及其作用。(2)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能力目标:
(1)学习运用个性化描写及对比手法刻画人物。(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锻炼创造性思维。德育目标
认识19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摒弃虚荣心,提高道德观念。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教学难点
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主题的分析。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
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人物形象,明确主人公,加深对描写、对比的认识。
(一)利用名言导入:
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现在、在我们周围,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两段精彩的论述。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由这两段可看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生答:纯粹的金钱关系。金钱能使水火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如同陌路。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个“嫌贫爱富”的故事。
(二)介绍作者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代表作有《羊脂球》《项链》等。其他 同学补充。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拮据:jié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阔绰:chuò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shà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诧异:chà觉得十分奇怪。褴褛:lán lǚ(衣服)破烂。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栈桥zhàn
牡蛎lì
2、学生自由朗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设题目的:培养学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品味、分析 讨论:①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
②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方法设计:学生先独立思考以上问题,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最后在班内交流质疑,并逐步明确。)(设题目的:从分析人物入手,让学生明确人物性格的塑造靠描写和对比。以课题的改变明确主人公。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各个人物在文章中的作用。)
归纳、明确:
①主要人物有菲利普夫妇、于勒、我。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惟利是图、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菲利普夫妇言行的变化有:于勒贫:坏蛋、流氓、无赖。于勒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于勒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恐怖——希望——恐怖、仇恨。②不可以。本文的标题能够体现出从“我”的视角看待社会,并且能够表明我和于勒的关系。其他几个标题不具备这个特点。关于主人公,允许有不同的见解。观点
一、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因为本文重点要表现的是他们的虚荣、势利、贪婪、残酷;对他们的描写刻画用的笔墨较多。观点
二、主人公是于勒。本文的情节主要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来展开,虽然对他多用侧面描写,但正是由于有于勒,菲利普夫妇才有了表现自己本性的舞台。不过我赞同第一种。
(五)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主要通过富有个性化的描写和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菲利普夫妇的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这点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分角色朗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合作探究,多元评价作品主题,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
(一)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旁白 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设题目的:重温课文,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
讨论:①我们一看到这篇小说,马上被它吸引,并急于读完,关键在于小说设置了悬念,能不能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设题目的:理解本文巧妙的情节,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②小说的结局往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怎样的社会现实?从中可见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可以有很多,比如: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这篇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态度的几度变化,揭露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的心理,也反映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同时,也通过写若瑟夫对穷于勒的怜悯,表达了看重骨肉情意、同情贫弱者的思想感情。(设题目的: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明确19世纪法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金钱关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感悟
请学生畅谈学过本课的感受、启示。
①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②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③对弱者应该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创新写作
1、假设在船上的于勒不是真正的于勒,而是与于勒相貌酷似的人,菲利普一家从哲尔赛岛到家时,出来迎接他们的竟然是发了大财荣归故里的于勒,这时„„
2、下面有一段情境,请续写。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3、假设破了产,又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
4、假设课文中出现的“于勒”是假的,这一切都是真正的“有钱的于勒”买通船长演出的一曲双簧戏。当真“于勒”为“若瑟夫”的言行而感动,拿着支票来到菲利普一家人面前时,请你发挥自己的想像,描绘一下菲利普夫妇的神态和心理。
5.假设在哲尔赛岛上,“穷于勒的事”被“我”的姐夫知道了,请设想一下事情会怎样发展,(五)
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关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让我们再说一次——让世界充满爱!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 定。远观近察,各擅其妙——《我的叔叔于勒》肖像描写浅析
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创作向来以体物察情的精微细致而称誉文坛。《我的叔叔于勒》是他的短篇杰作。其间对于于勒外貌形态特征的描写共有四处,文字不多,寥寥几语,轻描带过,往往不易为人们所注意,其实,只要对此深思细玩,我们不难于此窥见作家静观默察,求异翻新的潜在功力。
于勒第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是陌生而突然的,作品这样写道:“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这儿,水手于勒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模糊笼统的褴褛苍老;“一下撬开”、迅疾“递给”的动作描写,又表明了他干活的里手熟行,也暗示了他操此买卖为时久远,生活之穷困潦倒,可想而知。无论是人物的外貌形态特征还是人物的娴熟动作行为,都是“父亲”和“我”立足远处毫不经意之中偶尔瞥见的,可以设想,要是父亲没有被两位太太吃牡蛎的高雅高贵所诱惑,他怎么会注意贵妇身边这个缄默无闻的水手呢?更何况,父亲还看不清水手的面容,无法辨出他就是于勒呢!所以,他表现出一副视而不见、旁若无人的表情。而当父亲装阔摆富,主动建议为两个姐姐买牡蛎时,他照样是因为没想到水手就是于勒而对他毫不留意,我更是因埋怨父亲待人不公而心神不快,我们谁也没有留意于勒其人状貌如何,所以,第二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于勒仍旧是一介“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这淡淡一笔,道出了他(于勒)为人的卑贱无能,他象海边一朵毫不引人注目的浪花,稍纵即逝,在人们心目中没有零星半点的位置,与第一次外貌描写相比较显然毫厘不差,第二次描写的于勒也仍旧是“我”和“父亲”立足远处所看到的水手,形貌照样模糊不清,混沌整一,只不过,这一而再的不为人知反倒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卑贱可怜。
作品对于勒形貌的第三次描写是这样的:“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离不开他手里干的活儿。”这是“我”觉察父亲母亲的荒乱失态后着意观察的于勒叔叔,虽然我仍是立足远视,可是由于留心端详,因此,较之前面第一二次毫不经意要看得具体真切,于勒叔叔不仅苍老肮脏,而且满脸皱纹,他正目光专注埋头干活,显然,这不再是隐约模糊的人物整体轮廓,而是显豁夺目的外貌形态局部特征。小说正是通过这样具体细致的形态描写,进一步揭示了于勒穷困潦倒、饱经风霜的人世沧桑,也寄寓了作者隐秘难言的同情之心。最后,当我走近于勒叔叔,当面牡蛎付钱时,我对他再一次作了细致入微的观察:“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这段描写犹如电影艺术中的特写镜头,作者抓住了人物颇具特征的手,进行逼真细腻的描绘,传神地展示了人物的生活遭遇。布满老茧、皱痕累累的枯手,穷愁憔悴、神色窘迫的面庞,恰似静默无声的油画,含蓄而有力地传达出人物辗转悲苦的内心世界,激发读者深挚的同情和强烈的共鸣,难怪看到这副肖像画之后,“我”心里反复叨念,鸣抱不平。
上述分析表明,作品对于勒的四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从无意到有意,从整体到局部,从模糊不清到皱痕毕现,情态各异,生动传神,既层次鲜明揭示了人物悲怆无告的内心痛苦,又不露声的抒写了作者内心情绪的嬗变历程,的确可以称得上“体物察情,曲尽其妙”,无疑,这对我们的文学创作是一个重要启示。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法)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莫泊桑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我的叔叔于勒》也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人物的心理描写,有人物内心独白和作者从旁描述等方法。本文主要是采用作者从旁描述的方法,也就是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写菲利普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他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其妻子和女儿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菲利普夫人则怕花钱,迟疑不决,“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这些语言、动作,揭示了菲利普装阔气好虚荣的心理,菲利普夫人虚伪、爱面子的心理。
如菲利普认出了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穷水手,怕他(于勒)认出来;“瞪着眼看了看”穷水手旁的女儿女婿,是怕被女儿女婿发现这秘密。“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妻子说: 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这相遇对菲利普来说太意外,看到的于勒的境况太凄惨,菲利普一家十多年来的美梦突然破灭了。菲利普还害怕这个穷弟弟又要拖累他。突然遭到沉重、痛苦的打击,内心充满了恐惧和希望破灭后带来的慌乱痛苦。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作者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把主人公菲利普夫妇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刻画得透彻深刻惟妙惟肖。小说开始时,热切盼望于勒回来,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在船上遇见时,看到于勒那贫穷的样子,就像躲瘟疫那样躲开他。这对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的变化,由于于勒穷富的变化,可截然不同的分为三个阶段:穷——富——穷。
作者刻画人物的复杂心理,很有层次感,就以菲利普在船上撞见穷水手这段为例:
菲利普无意中刚遇见于勤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向旁边走了几步,“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低声对其妻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他还是放心不下,让妻子亲眼去看看,把事情弄个清楚。
菲利普向船长打听于勒情况后,脸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神色张皇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表现出丧魂失魄、惊恐狼狈的神态。
2.本文的构思十分巧妙。
分析:①选材巧。A.先请学生口述课文大意。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B.根据学生叙述、讨论,明确:这篇小说写的事情很平常,人物也很普通,像于勒这样的在家中挥霍钱财的浪荡子,出外冒险、升降浮沉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屡见不鲜,可以说是见怪不怪了,作者却能在这极为常见的普通人的遭遇里,集中笔墨写出反映当时社会人情冷暖,揭露社会病态的文章,以小见大,以个别见一般。
②处理安排巧。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可是文章对于勒并没有作正面描写,试问:重点描写的人物是谁?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明确:如正面描写于勒,只能说明一个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遭遇,反映不出一般人的生活悲剧。本文则着重写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随着于勒的暴发与沦落,我们看到的是菲利普夫妇的冷暖炎凉。作者从解剖一个家庭成员的关系入手,着重描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的利害关系,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了”。
③小说自始至终都有一个“我”存在。这也是小说构思的特点之一。明确:A.“我”是小说事情叙述者,但又不同于《竞选州长》中的“我”,这“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线的作用。B.因为“我”是于勒的侄儿,由“我”来叙述“叔叔”的遭遇,父母的态度变化,使人感到更真切,意义更深刻。C.“我”是家中唯一同情于勒的人,设置这个对立面,可使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显得突出。
④双线交织,情节完整而紧凑。A.提问:于勒到美洲前后经济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明确:穷——富——穷。提问:伴随于勒经济上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同学发言后,老师归纳明确:撵——盼——怕——躲。
可见本文情节是由于勒与菲利普夫妇这两条线交织发展构成的,围绕着于勒身世的浮沉来展开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前后不同的变化。B.根据以上板书内容,由学生自己划分段落,教师巡回指导,最后归纳明确:第一部分(1~4段),开端,全家盼望于勒从海上归来;第二部分(5~19段),发展,全家夸赞于勒去美洲后赚了钱;第三部分(20~47段),高潮,船上巧遇于勒,得知其沦落的底细。第四部分(48~49段),结局,全家躲开于勒。
3.本文的情节有什么特点?
分析:全文情节总体上是大起大落,这急骤变化,不使人感到突然,却让人感到真切、可信,这就是“曲折”的妙用了。讨论要点:(1)开头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境况之后,并不忙着介绍于勒,却突然用了一句“可是每星期日„„”,像电影的短镜头似的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人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这一家都盼望他回来?于勒的情况就是用这种曲折的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出的。
(2)接下去,作者又回过头来,前后对比着介绍于勒。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介绍是介于同样两个镜头之间(“每到星期日”——“于是每星期日”),是插叙。既简洁交待了事情因果,又使我们产生了不得不看下去的欲望。这插叙的内容本身,就形成了情节的“曲折”。
(3)一般说,接下来就可以直接告诉读者,这一家人终于见到了于勒或没有见到手勒,但这样一来未免直露了,使文章故事一览无余。这里需要“曲折”的布置。而“乘船游玩”这一情节就是“曲折”的设计。开辟了一个让人物充分表现自己的舞台,让希望的肥皂泡一直吹到最大限度,再突然破灭、消失,使故事更加强烈、感人。
(4)于勒的出现,如果用兄弟俩突然撞见的方式就没戏可看了,不吸引人。作者故意安排吃牡砺这个小插曲,让人物有更多的表演余地,这里面又可设计更多的波澜。
(5)船上相遇,由“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到“出大乱子了!”突出了菲利普夫妇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父亲)猜测——否定——不放心——与船长搭话——真相大白。(母亲)莫名其妙——怕——哆嗦——马上回答——暴怒。人物感情变化曲折复杂。如果直面相对,一下认出来,内容就简单直露了,人物也显得单薄。
4.本文是怎样巧设悬念引人入胜的?
悬念是欣赏小说、戏剧、电影或其他文艺作品时的一种心理活动,即关切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作家和导演为体现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在处理情节结构时常用各种手法引起读者或观众的悬念,以加强文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章回小说中,往往在情节紧要关头或人物命运起落之时,作者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就是故意设置的悬念。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莫泊桑巧妙地运用了悬念,不仅把读者紧紧地吸引住了,而且将故事一步步地推向高潮。故事一开始,作者抓住几件琐细的小事,渲染了菲利普拮据的家境后,立刻引出“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为什么“父亲”急切地盼望于勒归来?于勒归来会改变他们家的境况吗?于勒现在在哪里?他是干什么的?这一连串的问号,就是作者设下的一个个悬念,它让读者怀着迫切的心情急于看下文。接下去作者写于勒两次来信,说他发了财,“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可是一转眼10年过去了,菲利普一家人望眼欲穿,但仍不见于勒归来,这又是为什么呢?作者再次设下悬念,把读者的胃口吊足。最后菲利普一家在去哲尔赛岛游玩的渡轮上遇到了一个衣衫褴楼的老水手,他很像于勒,可那人究竟是否是于勒呢?他怎么会在渡轮上卖牡蛎呢?又一个悬念产生了。至此,作者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任何一个读者都已欲罢不能了。
教学设想:
借助听范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致了解,并初步理解主题思想。
重点研讨课文内容、主题、写法等方面的几个问题,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利用本文情节大起大落的特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一个结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作者。
(结合“图书箱”简介作家作品)
二、教师范读课文,提出听读时的思考题:
1、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用几个句子来概括故事情节。
3、于勒是一个怎样的人?
4、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这样的变化?
三、正音。
方法:出示小黑板
四、理出全文的故事情节。
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概括出菲利普夫妇的活动、态度)。
先要求用简单的几个句子,然后要求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并据此划分段落。
提示: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五、讨论问题。
可先由学生以小组形式议论,然后全班讨论。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最终使学生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写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成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后来于勒破产了,变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家,在船上靠卖牡蛎为生,他有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简单归纳板书:穷——富——穷
(说明:这个问题不难答,要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课文这归纳于勒的“简历”。从于勒入手理解全文内容,既切合题目,顺应学生阅读心理的流向,又为理解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进而理解全文主题做了必要的准备。)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对于这一问,学生很容易回答:恐怖——希望——恐怖
△为什么盼望?
可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盼望的原因:菲利普夫妇家家境怎样?于勒这时怎样?父亲知道于勒发财了,做了什么,姐姐怎么样?
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菲利普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最终使学生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回答这个问题,学生由于是初步接触课文,思考问题或许过于表面化。如:
1、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怕女婿知道,于婚事不利。
2、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3、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
4、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5、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只认钱)造成的。
6、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是是金钱关系。
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让学生说出根本原因。
六、理解小说的主题。
在上面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小说的主题思想。
小说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这个对比(变化)里我们可看出是什么在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金钱。由此,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
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表现了这一主题?
提示:插叙部分——普遍性
二姐的婚事——无孔不入
七、布置作业: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研讨本课的主人公是谁。
2、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3、为小说另拟一个结局,坐口头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刻画。
1、默读课文,思考:
a、小说中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说出他们的名字)
b、对于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并从文中找出例子,说明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或性格。
注意这样几个问题:①每天到海边栈桥去散步(名为散步,实际是盼望;也初步揭示了人物爱慕虚荣的性格特征。)②为什么写请吃牡蛎一事?(从内容上看,表现了他们小资产阶级的虚弱心:菲利普要模仿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进一步表现了他的爱慕虚荣,妻子一番装腔作势的表演则表现了她既怕花钱又死要面子的心理。从情节上看,自然地引出于勒。)③重点阅读遇到于勒后的态度的转变。
2、学生讨论回答。(略)
语言 如:克拉丽丝原来赞美于勒:“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有办法的人。”后来认出于勒后,立刻说:“可要多加小心„„吃咱们!”前后两次不同的语言对比,揭示出她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特征。小说曾两次写菲利普总是重复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可一旦证实卖牡蛎的就是于勒时,边一反常态,神色很狼狈,说:“出大乱子了!”妻子也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前后语言的对比充分揭露了他们的拜金心理。
动作和神态 如:当菲利普发现卖牡蛎的很像于勒时,作者着力描画了他的脸色和眼神,显示了内心的惊恐;当船长证实后,菲利普的脸色和眼神是:“脸色早已煞白”„„,显示了内心的绝望心理。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单作结。
人物 描写方法 性格或心理
菲利普夫妇: 语言、神态、动作 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爱慕虚荣
拜金心理、惊恐、绝望的心理
于勒 侧面(外貌)
“我” 心理、动作 善良、纯真
二、研讨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这篇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只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明确:小说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的主题思想的,因此,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于勒却是最为暗线来写,是小说的线索人物,他的命运决定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说中还有一个“我”,写“我”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论,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家的理想和希望。
说明:可提示学生抓住“我”最后心里默念的那句话去体会。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什么心理?(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
三、体会本文构思巧妙及情节的曲折(讨论思考和练习二)。
1、故事情节有哪些出人意料之处?
2、作者是怎样合乎情理地设计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同在一条船上并且近在咫尺?又是怎样设计于勒并未发现菲利普一家的?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安排得十分巧妙,使故事曲折,引人入胜。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面几个问题,深刻体会这一特点。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就介绍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这样的叙述是在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人都急切盼望他归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有吸引力。
(2)文章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待的?这部分内容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答: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答: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这才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答: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心,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故事情节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答: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唯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四、做想象性口头作文。(选一题)
1、有教师提供下面一段情境,学生口头续写。
父亲急忙想我们跑来。“克拉丽丝!”他眼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同样的心情。“快,快去„„侃侃咱门的亲弟弟„„”
2、假设破了产,有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夫妇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将口头作文写成书面作文。
第五篇:人物语言描写教案
《人物语言描写训练》教案
宿城第一初级中学
薛楠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语言描写把人物和事件写得生动形象;
2、初步让学生了解和学会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通过赏析和修改等方法了解如何进行语言描写。教学难点:通过片段练习初步掌握人物语言描写的几种技法。
教学方法:赏析比较法、修改法、训练法
教学材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僧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走到了一个荒郊野地,又饿又渴,于是分头寻找食物。真巧,他们每个人都看见了一个绿油油的大西瓜。„„
你猜猜,他们各自会说些什么呢? 出示一个被打乱的对话,孙悟空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沙和尚说:“哈哈,太好了!俺老沙早就渴了。” 唐僧说 :“别急!这荒郊野地的,哪来的西瓜?待贫僧看看再说。” 猪八戒说:“还是听猴哥的吧!” 请学生说有没有问题。
(学生发言。师可追问,适时简短评议)(我们再看一个优秀示例):唐僧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猪八戒说:“呵呵,太好了!俺老猪早就渴了。”
孙悟空说:“别急!这荒郊野地的,哪来的西瓜?待俺老孙看看再说。”
沙和尚说:“还是听大师兄的吧。”
二、作文指导:
1、什么是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的独白、对话及其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的描写,其主要作用是刻画人物性格。(生齐读)
2、人物语言描写五把钥匙(1)、第一把钥匙:身份年龄联系法。
人物的语言必须个性化,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心理状态、文化教养等,使读者闻其言便知其人。
例1:邻居家四岁的孩子看见我在打电脑游戏,便对我说:“你怎么总是打游戏,不学习呢?这样你考试会不及格的,以后一定考不上大学。”
这样的语言描写符合说话人的年龄吗? 例2:不识字的农民李大伯说:“今天的菜真咸,氯化钠(食盐的化学名称)放得太多了。”
这样的语言描写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吗? 课堂小练笔:
初一新生李林偶遇小学三年级班主任王老师,请写出他们之间的对话。要求:
符合人物年龄身份。(学生写完找两位代表读,老师出示自己的例文。)例文:
李林发现王老师后叫了声:“王老师。”
王老师说:“是李林呀,长这么高了,我都快认不出来了,读初一了吧?”
李林说:“是啊。”
王老师说:“不错,加油啊!”说着,王老师笑着走了。(2)、第二把钥匙:场合情境融入法
人物的语言描写还要注意场合情境,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语言。比如上课时、游戏时、在家时、在外时„„即使是同一个人,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说的方式、语气都应有所不同。
例:小明的语文课本不见了
1、课堂上不见课本:他小心翼翼地翻着书包,心里默念道:“语文书,语文书呢,在哪呢?”
2、下课时不见课本:他着急地翻着抽屉,大声喊道:“语文书哪里去了?谁见过我的语文书呀?书!书!”
3、在家里不见课本:“老妈!快来呀!我的语文书飞了!快,帮我找找!” 课堂小练笔:
初一新生李林偶遇小学三年级班主任王老师,请写出他们之间的对话。要求:
1、符合人物年龄身份。
2、体现人物对话场景。
(要求学生先设置一个对话场景,然后在第一篇练笔的基础上加以删改。学生写完找两位代表读,老师出示自己的例文。)
情景设定:新华书店 例文:
李林发现王老师后轻轻喊了声:“王老师。”
王老师说:“是李林呀,长这么高了,我都快认不出来了,读初一了吧?”
李林说:“是啊!这不,我买参考书来了。”
王老师说:“初中学习挺辛苦吧?”
李林说:“苦是苦,但总得学啊!再不努力就迟了。”
王老师说:“小伙子,好好学。争取考个好高中。”说着,王老师笑着走了。
(3)、第三把钥匙: 神态动作辅助法
语言描写还应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这样人物性格就会更鲜明、生动,人物形象更富感染力。有些学生写人物对话的时候,只注意写人物说的话,而不注意描写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老是“我说”、“你说”、“他说”,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干巴、乏味。
(师:我们先看下面两种叙写方式。)(第一种叙写)
玻璃窗被砸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走了过来,说:“谁弄坏的?”董小天说:“没看见。” 高芳芳说:“是董小天踢的。”董小天不承认。
(第二种叙写)
玻璃窗被砸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走了过来,瞪着眼:“谁弄坏的?” 董小天斜着眼,冷笑道:“鬼才知道,又没有人叫我们一定要看好玻璃窗?” 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她大声说道:“是董小天砸的!”董小天一跺脚:“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高芳芳理直气壮:“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耍嘴。”老师望了望四周,说:“还有谁看见了?”“我„„没看见。”李星使劲地咽了一下口水,神情恍惚。
课堂小练笔:
初一新生李林偶遇小学三年级班主任王老师,请写出他们之间的对话。
要求:
1、符合人物年龄身份。
2、体现人物对话场景。
3、加入神态动作描写。
(要求学生在第二篇练笔的基础上加以删改。学生写完找两位代表读,老师出示自己的例文。)
例文:
李林发现王老师后轻轻喊了声:“王老师。” 王老师抬起头,惊疑地看着面前这位十二三岁的小伙子。李林上前一步:“我是李林呀,是您以前的学生。” 王老师上下仔细打量着他:“是李林呀,长这么高了,我都快认不出来了,读初一了吧?” 李林挠挠头:“是啊!这不,我买参考书来了。” 王老师说:“初中学习挺辛苦吧?”李林笑了笑:“苦是苦,但总得学啊!再不努力就迟了。” 王老师欣慰地说:“小伙子,好好学。争取考个好高中。”说着,王老师笑着走了(4)、第四把钥匙:多种对话交替法
为了使语言描写更活泼,更生动,还可以交替使用多种不同的对话形式。结合学过的课文《羚羊木雕》来认识人物描写的不同对话形式。人物语言描写的基本形式有五种: A、提示语在前面(牵羊式)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选自《羚羊木雕》)B、提示语在后面(推车式)“那只羚羊木雕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选自《羚羊木雕》)
C、提示语在中间(挑担式)“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
(选自《羚羊木雕》)
D、提示语在两边(挤压式)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选自《羚羊木雕》)E、没有提示语(省略式)
直接引用人物说话的内容,以增加语言的交流速度,这种形式必须在一定的环境里使用,可增加现场感。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选自《羚羊木雕》)课堂小练笔:
初一新生李林偶遇小学三年级班主任王老师,请写出他们之间的对话。
要求:
1、符合人物年龄身份。
2、体现人物对话场景。
3、加入神态动作描写。
4、综合多种对话形式。
(要求学生在第三篇练笔的基础上加以删改。学生写完找两位代表读,老师出示自己的例文。)
例文:
李林发现王老师后,轻轻喊了声:“王老师。”(牵羊式)王老师抬起头,惊疑地看着面前这位十二三岁的小伙子。“我是李林呀,是您以前的学生。”“李---林„„你是那个捣蛋鬼呀!”“对呀。”(省略式)“长这么高了,我都快认不出来了。”王老师上下仔细打量着他,“今年该是„„哦,读初一了吧?”(挑担式)“是啊。这不,我买参考书来了。”“初中学习挺辛苦吧?”王老师关切地问。(推车式)李林挠挠头,“苦是苦,但总得学啊!小学没努力,现在再不抓紧就迟了。”他有点不好意思。(挤压式)“不错,小伙子,好好学。争取考个好高中。”说着,王老师欣慰地笑着走了。技法总结:(我把这些方法总结成了几句打油诗,大家齐读下)
语言描写须辨清,身份性格与场景。
神态动作来辅助,多种对话色彩增。
(师:当然,这几种方法只是语言描写方法中的一部分,我们以后会接触到更丰富的方法。言为心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我们的身边有很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给我们灵感,成就我们多姿多彩令人心动的美文。)
三、写作
家庭作业:看一幅漫画《错怪》写出父亲错怪儿子以后父子俩的对话。要求:运用课堂所学语言描写的方法,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