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改善金融服务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
关于改善金融服务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
闽农信〔2006〕111号
厦门市联社,各县(市、区)联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今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农信社作为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主力军,重任在肩,责无旁贷。根据党中央的重大决策,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时的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现就我省农信社支持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农信社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任务,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核心是发展,需要在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增加投入,其中资金投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赋予农信社的重大历史任务。
随着“多予、少取、放活”政策在农村的实施,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将农村作为财政投入重点。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将极大地创造金融需求,农村正逐步成为我国投资和消费的最大市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信社自身发展的需要。
农村金融需求逐步旺盛,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发育正吸引更多金融企业的目光,竞争将日趋激烈,农信社的农村金融主体地位将面临严峻挑战。要巩固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地位,必须抓住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巩固和占领农村市场。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农信社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统筹安排,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信贷资金投放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要加大对有利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项目的资金支持,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好、用足,力争支持新农村建设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社农双赢。今年全省农信社计划当年累计发放农业贷款37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0亿元,增长20%。
(一)继续完善农户小额信贷
农信社要继续坚持“小额、流动、分散”的信贷原则,要继续做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等小额农贷的推广、营销工作。要针对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新要求,把小额农贷从第一产业扩大到农民从事的第二、第三产业及农村合理消费领域,在城区业务对象扩大到社区居民等客户群体。同时对小额农贷的额度、期限等进行适当延伸,实现小额农贷的因需发放、动态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努力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今年全省农信社户均支农贷款余额要达4867元,比上年户均增加400元。
(二)支持现代农业
农信社要支持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积极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农业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1、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在优先保证粮食和种养业生产的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围绕建设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带(即:临海蓝色产业带、闽西北绿色产业带、闽东南高优农业带),四大主导产业(即:畜牧、水产、林产、园艺),九大重点特色产品(即:畜牧、笋竹、水产品、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烤烟),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2、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扶持发展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着力培育一批农信社支持的农产品名牌,支持“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农民”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增加对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支持农业对外开放。重点支持闽台农业合作,积极支持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支持台湾优良种子种苗、先进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以高效优质及出口创汇农业为导向,着重支持名、优、特、新、稀农副产品。
4、支持发展循环农业。支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项目,大力支持“畜-沼-果”、“畜-沼-菜”等循环农业模式,支持农户用沼气“一池三改”,支持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发展。
(三)支持农村小企业
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结构调整、压缩过剩产能的政策,突出重点,以农为本,重点支持农村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科技应用型企业和服务产业,支持外贸和新兴领域的农村商业企业,扩大对农村私营业主、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要建立和完善小企业“六项机制”,根据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特点,建立符合小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风险定价、财务核算、贷款审批、激励约束、人员培训、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机制。要对小企业市场进行必要的细分,制定符合小企业客户特点的市场策略,积极开展产品创新,推出符合小企业不同需求的贷款产品和金融服务,要按照银监会《农村信用社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指引》的精神,做好小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发放工作。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探索动产抵押、权利质押、林权、海域使用权抵押等各种担保方式。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优化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审批效率,为小企业客户提供快捷的服务。
(四)增强社区金融服务
要加强对社区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努力拓展社区金融服务领域。城区、近郊区的农信社要加强对以农产品加工、运输、商贸、服务为主业的个体工商户、农业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村集贸专业市场、农村专业户的信贷支持,因地制宜,创新方法,积极创建“信用社区”;中心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和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地区的农信社,要主动走出社门,融入社区,积极为居民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商贸往来等都市化、现代化生活提供方便、快捷、实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向社区居民营销个人业务产品和中间业务产品,可按照不同社区居民金融需求,提供个人贷款、代收代付、储蓄、银行卡等服务。可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创新、完善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
(五)支持林权、海域权制度改革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化,林业已成为部份市、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各有关联社要因地制宜,不断完善符合当地实际的林权信贷模式,积极探索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林权反担保贷款、林农联保贷款等各种贷款方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林业的资金投入,扩大信贷覆盖面,为林业企业和林农提供优质金融服务。三明、南平、龙岩等地重点林区,要将林权贷款作为信贷投放的重点之一,加大对林业的投放比例,其他地市要根据当地实际,积极开展林权贷款。
支持“海上福建”建设,创新服务品种,积极探索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广泛开展信用船、信用塘、场评定,加大信贷投入,有效支持海洋资源开发、运输、水产养殖、捕捞及渔港建设,支持水产品加工、流通,提高附加值,支持渔业技术改造,提高渔民收入。
(六)加强同业合作
今年省委1号文件提出:“鼓励商业银行委托信用社开展农村信贷业务”。农信社要充分发挥点多面广线长、服务灵活的特点,与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加强合作,实现农信社网点与银行资金的优势互补。要积极代理他行资金,通过委托贷款等方式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放。要在信贷资金投放的额度上相互衔接,除传统额度大小的互补外,可探索银团贷款等模式。要在信贷服务的领域上相互衔接,对他行撤销基层营业网点的,农信社要做好金融服务。此外,要在资金存放、拆借、调拨、清算、融通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三、以农户为载体,为新农村新型农民提供信贷支持
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着眼长远,农信社应以农户为载体,为新型农民提供信贷支持。
(一)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1、支持发展粮食生产。要积极支持粮食生产,对农民粮食生产资金要优先供应。要继续做好春耕生产的金融服务工作,要对辖区农民春耕生产资金需求状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摸底,认真测算资金头寸,根据农民的资金需要合理投放资金,对农民资金需求要做到早调查;对春耕支农工作做到早计划;对支农资金做到早筹措;对有贷款需求农民的资信做到早评定;对春耕生产资金做到早供应。新增贷款应优先用于满足春耕备耕生产,支持粮食产区稳定播种面积,保证化肥、种子、农药和农机具等生产资料的购进。继续支持“良种工程”,促进提高粮食单产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拓展农民创业类贷款。支持农民利用当地的优势开展创业,提高增收能力。开办妇女创业贷款,继续以“信用妇女”、“巾帼创业”等方式,扶持一批农村女能人发展、创业。对守信用的村干部、致富能手发放“双带”
贷款(“双带”指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致富”)。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担保贷款,支持农村失业人员创业。对外出务工回乡创业和返乡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视信用和偿债能力等提供信贷支持和相应服务。
3、支持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支持农民从事服务业增加收入,对农民以家庭经营的形式参与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和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提供资金支持,支持农民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就业能力。
4、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支持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业,对进城创业、具有偿债能力的农民,搞好跟踪服务,提供信贷、结算、咨询等服务,提高农民的打工、创业收入。
5、积极发放小额扶贫贷款。从2005年起我省农信社每年要发放1亿元扶贫贷款。要按省联社与省农办联合下发的有关文件要求做好扶贫贷款的发放和管理工作,通过扶贫贷款帮助农民摆脱贫困,脱贫致富。
(二)帮助农民改善生活条件
1、拓展农村消费类贷款。发展农村个人消费信贷,推动信用型消费,除了抵押贷款外,可因地制宜开展非抵押分期付款信贷、循环信贷,积极营销、拓宽消费贷款市场。要根据农村消费趋势和居民消费心理,开发老百姓住、行、用及旅游、文化教育和信息消费等贷款品种,走有农村特色的消费信贷路子。对村镇规划建设中组团式、公寓式规划拆迁户、新建户、改造户等,可在落实担保手续前提下,引进商品房按揭贷款方式,试办农民住房按揭贷款。在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乡村,落实有效担保抵押的农户,可发放农民公寓住房贷款。对诚信度较高的农民,与销售商协作,发展大件耐用消费类贷款,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消费观念。
2、开办基础设施贷款。在充分调查研究、认定项目可行、还款有保证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农村“两水”(饮水和灌溉用水)、“三网”(电、路、通讯网)、“两气”(沼气、液化气)等基础设施建设。
3、支持公益事业发展。积极支持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公益事业发展。代理发放政府粮食、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置和更新补贴、计生扶助基金等各种补贴资金和财政贴息涉农贷款。
(三)发展农村教育、技能类信贷
1、发展助学贷款。继续按有关助学贷款的文件精神,在还款有保证的前提下对农村的在校大学生直系亲属或法定监护人发放担保助学贷款。
2、开办教育技能类贷款。对农村职业技术培训给予信贷扶持,支持农民接受技能教育培训。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其他中介组织,可在落实有效抵押担保后给予信贷支持。
(四)加快信用村镇建设,塑造文明新风尚
各地要继续推进信用村(镇)的建设步伐,深入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和信用社区的评选活动,并进一步规范管理,要落实资金、利率、授信额度等优惠政策。对文明信用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优质的信贷扶持,对失信户予以信贷制裁,大力倡导诚信社会氛围,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此外,农信社要积极做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相关工作,参与搭建政、银、企信息平台,完善信息收集、发布、服务体系,努力营造农村诚信氛围。
四、不断创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一)创新服务思路
要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拓宽信贷支农的工作思路。当前农信社信贷支农的着力点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的种养或粮棉油生产方面,而应重点支持“三个转变”,即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从支持传统农民向支持新农民转变,从支持传统农村向支持新农村转变。农信社不但要支持农村简单再生产,也要支持农村扩大再生产;不但要支持农村生产,也要支持农村消费;不但要支持传统农业,也要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农业、高效农业、创汇农业。
(二)创新信贷产品
要加大信贷产品的开发创新力度,按照客户细分和市场匹配的原则,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量体裁衣,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出适合农村市场资金需要的信贷新产品,不断开发多样化的结算、代理、咨询、消费信贷等金融产品,大力打造“零售型”业务品牌。积极开办支农金融超市,推行“一站式”服务和“一条龙”作业,为农民提供综合信贷产品营销。
(三)创新服务制度
各联社可根据当地实际,推行支农客户经理制度,实行“包村包片包户”信贷服务,进一步延伸支农服务广角,为农民提供资金、政策、信息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特别是信用代办站撤销后,对撤站村镇要加强服务。
(四)创新工作作风
农信社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努力做到便民、惠民。要彻底改变“坐等上门”的工作作风,主动走出社门组织资金、营销贷款;要根据农村特点,提供农民所需的服务,如墟日延长服务时间、农忙季节实行上门服务,适当简化手续;要建立信贷员联络卡制度,公布管片信贷员名字、服务范围及联系电话等内容,方便农民办理存贷款业务;有条件的地方要帮助农户选准生产经营项目,合理安排贷款方式,为农户提供多方位的信贷服务。
五、练好内功,为支持新农村建设做好资金、技术、人才准备
(一)加强资金组织,多渠道筹措资金
农信社要充分发挥点多面广线长优势,定位农村市场,抓住农村金融市场客户众多、资金分散、交易量大、额度小的特点,发扬“背包银行”精神,积少成多,壮大资金实力。要充分用足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闽政办[2005]158号)出台的各项政策,加强与涉农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涉农资金、财政预算外资金,壮大支农实力。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抓住“海西”港口群、公路网、铁路网等一系列建设给资金组织带来的机遇,加大组织力度。同时,要利用深化农信社改革的有利时机,做好增资扩股工作;通过清收不良贷款,压缩不合理资金占用,盘活资金;在强化管理,用好现有支农再贷款的同时,根据需要争取人民银行再贷款支持;各地还可以利用时间差、区间差踊跃参与同业资金调剂,壮大支农资金实力。
(二)加快电子化建设,提升服务功能
要在全省电脑大联网、大、小额支付系统开通,支付结算体系构建基本完善的基础上,不断加快电子化建设。当前要尽快在全省发行银行卡,银行卡的发行是服务手段上的一次飞跃,要力争在短期内形成品牌效应,并以卡业务为突破点,积极组织存款、营销贷款,在市场占有份额上实现新突破。要以电子化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开发具有科技含量的、适应农民与社区需要的新产品,开发社保通、银证通、柜面通等,提供快捷便利的理财和资金结算服务。
(三)加强信贷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信贷队伍建设,提高信贷员素质,是做好贷款支农服务的保证。要做好学习培训工作,提高思想和业务素质,切实降低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当前要借推广五级分类之机,加强信贷队伍培训。延伸服务领域,扩大服务的组织网络。对全省农信社信贷队伍要逐步实行等级管理,制定信贷员等级评定制度,组织各级信贷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及考试,建立信贷队伍的优化、淘汰机制,提高信贷人员素质
第二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张健华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农村金融的改革探索始终贯穿于农村经济社会改革的进程之中;农村金融的发展创新在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和保持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特别是2003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合力推动下,以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启动为标志,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稳步推进。随着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农村金融领域发生了重要变革。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在中央银行和财政税收等部门多项政策扶持作用下,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逐步得到有效化解,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三农”服务主力军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推进,涉农业务不断拓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推进,各地根据农村经济特点和农户实际需求,创新试点了多种符合“三农”实际特点的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金融供给持续增加,“三农”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农村金融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农村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对改革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总体来看,近年来,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支持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支持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支持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民金融服务水平。
一、涉农贷款稳步增长,支农力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涉农金融机构加大了涉农信贷投入。农村信用社在加快推进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产品创新,推出了符合农民需要的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涉农贷款余额明显增加,在全部涉农金融机构中占比不断提高。农业发展银行逐步拓宽涉农业务,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主要涉农金融机构也逐步回到农村地区提供直接面对客户和服务中小企业的涉农贷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也拓展了农村地区涉农业务。在各金融机构共同努力下,涉农贷款大幅增加。截至2010年9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11.13万亿元,较2007年底增加5.02万亿,占各项贷款的比重达22.7%。其中,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为2.29万亿元,比2007年末增加0.78万亿元;农户贷款2.56万亿元,比2007年末增加1.22万亿元。
二、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深化,服务“三农”能力有所增强
(一)“花钱买机制”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2003年农村信用社改革之初,正是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出农村,邮储资金大量外流的时期,加之当时农村信用社自身历史包袱沉重,相当大一部分农村信用社难以维持正常经营。为化解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充分发挥其支农作用,中央提出“花钱买机制”改革思路,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思路启动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
在中央银行资金支持政策的激励下,地方政府积极出台配套政策,主动帮助农村信用社催收债务、进行产权改造和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也不断加强自身经营实力,完善产权结构。经过7年改革,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信用社长期积累的历史包袱逐步得到有效化解,资本实力和经营业绩明显改善。此轮改革通过央行专项票据、专项借款、财政保值贴补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扶持,对农村信用社提供资金支持超过2600亿元,占全国农村信用社2002年末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比例超过80%;共消化历年亏损挂账758亿元,降幅达到58%,共有1713个县(市)(占全国的71.8%)已全额消化了历年亏损挂账。截至2009年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本2829亿元,增幅14%;实现账面利润716亿元,增长23.9%;资本充足率6%,比2002年提高14.6个百分点;按四级分类的不良贷款率为7.4%,比2002年末下降29.5个百分点。二是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2002年末,有2356个县(市)为两级法人社,2009年末仅91个;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社由2002年末的94家发展为2009年末的2054家;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由2002年末的3家发展为2009年末的239家。三是支农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4.7万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251%;其中,涉农贷款余额30918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65.8%;农业贷款余额2.1万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的比例由2002年末的81%提高到95%;各项存款余额为6.97万亿元,增长237%。
经过七年改革,全国绝大部分县(市)的农村信用社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改革的效果来看,这一轮“花钱买机制”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方向正确、成效显著。农村信用社通过自身经营化解历史包袱的能力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升。
(二)主要涉农金融机构业务不断拓展
2007年以来,农业银行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进行了股份制改革,稳步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工作和“三农”
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拓展县及县以下地区的金融业务。截至2010年9月末,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1.4万亿元,较2008年末增长了近56%。
农业发展银行坚持深入贯彻党和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方针政策,积极拓展支农领域,形成了“一体两翼”的业务发展格局,通过开展新的涉农业务,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截至2010年9月末,贷款余额达到15347.67亿元,其中涉农贷款占比超过70%。
2007年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成立以来,继续发挥其贴近农村、网点众多的优势,不断拓展涉农业务,在大力发展小额信贷零售业务的同时,逐步探索向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批发贷款和开展银团贷款等模式加大支农力度。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逐步深入农村地区提供服务
2006年,“进一步放宽农村地区市场准入”相关政策出台以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于2007年正式开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进一步改善了“三农”和小企业金融服务,填补了部分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空白。截至2010年11月,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425家,其中开业319家。
2008年以来,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小额贷款公司在引导民营资本“支农支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0年11月末,各地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机构数达到2451家,贷款余额1741.6亿元。
三、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不断推进
针对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差异大,抵押担保物缺乏等特点,2008年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意见》(银发〔2008〕295号),在中部六省、东北三省开展农村金融创新试点工作。2010年7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198号),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随着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村微型金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得到扩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不断推进,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
四、人民银行积极推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金融生态环境
(一)推进农村支付系统建设,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便利
人民银行始终将解决农村金融机构“支付结算难”问题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吸收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加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成立全国性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中心、督促和指导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等方式,不断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清算服务。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共有27529家农村信用社、1231家农村合作银行、1066家农村商业银行、211家村镇银行接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
2009年,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224号),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推广示范县的经验做法,全面开展农村支付服务环境改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全国各地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提高农民对非现金支付的认知;因地制宜,推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推广普及,大力推广银行卡、转账电话、网上银行支付等其他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因势利导,加强农村地区银行结算账户的开立与管理。
(二)开展农民工银行卡服务,方便农民工异地存储汇兑
为解决农民工携带现金回乡的安全和便利问题,2005年12月,人民银行在贵州省率先开展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试点,农民工在打工地利用银行卡存入现金后,可以在家乡就近的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实现跨行柜台取现,并可享受比较优惠的费率。截至2009年末,贵州、湖南等23个省(区、市)辖内5.2万个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全国31个省(区、市)辖内1.5万个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受理业务。2009年,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实现交易221.02亿元,同比增长1.77倍。
(三)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近年来,人民银行从信用信息服务入手,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改善农村信用环境。通过组建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全国1300多万户企业和近6亿自然人建立信用档案,逐步扩大征信系统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同时,为配合并推动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在农村地区持续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截至2010年6月末,全国大部分县(市、区)开展了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建立了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共为
1.1亿多个农户建立了信用档案,评定了7600万个信用农户,7000多万个农户获得了支持。
五、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出台多项措施支持涉农金融机构支农工作开展
(一)有效发挥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正向激励作用,继续对农村信用社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
为保证农村地区信贷资金充足,在当前紧缩流动性的前提下,对农村信用社仍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共上调6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其中对农村信用社等中小法人金融机构,仅上调3次。目前,农村信用社执行比大型商业银行低6个百分点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其中,涉农贷款比例较高、资产规模较小的农村信用社执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比大型商业银行低7个百分点。据估算,截至2010年9月末因优惠存款准备金率而留存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约4608亿元。同时,村镇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照当地农村信用社执行。
(二)加大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引导扩大涉农信贷投放
近年来,按照向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倾斜的原则,人民银行加强了对支农再贷款额度的地区间调剂。同时,将村镇银行纳入支农再贷款支持范围。2010年春耕旺季,对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调增支农再贷款额度100亿元。调增后,以上地区支农再贷款额度所占全国的比例达到93%。支农再贷款对引导扩大涉农信贷投放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0年9月末,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余额为691亿元。
(三)对涉农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适时发挥再贴现促进结构调整和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
近年来,人民银行通过票据选择明确再贴现支持的重点,对涉农票据和中小企业签发、持有的票据优先办理再贴现,进一步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今年以来,累计对办理再贴现的涉农票据、中小企业票据占比较高的地区调增再贴现限额410亿元。2010年9月末,再贴现总量中涉农票据占19%,中小企业签发、持有的票据占63%,较好发挥了引导信贷投向、支持扩大“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
(四)研究制定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在当地发放贷款的具体考核办法 为促进县域信贷资金投入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2010年9月,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印发《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试行)》(银发〔2010〕262号),正式建立考核机制,明确了考核程序、考核条件和激励政策,并确定按照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力度的大小进行系统评价和分类扶持。从2011年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全部县域和东部地
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试点实施。这不仅鼓励加大农村资金投入,也为现有优惠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客观标准。
(五)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的政策措施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有利于为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培育创造更多的信贷切入点。2010年1月,人民银行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办发[2010]5号),要求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和激励金融机构为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提供有效融资支持。
第三篇:整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整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党委八届六次全会和中央、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党委、**人民政府决定于2006年**县连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同时要求各市、县、区选择城市包括县城和中心集镇周边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试点工作,探索我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为此,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科学发展观在广大农村的具体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从我区的实际出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是**党委、**人民政府贯彻中央部署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行动,对于扎实稳步地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将**市**县和原**县辖区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片试点,并要求各地在城市包括县城和中心集镇周边农村展开试点,有利于发挥中心城市(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尽快缩小城市(镇)与周边农村的差距,使条件成熟地区较快实现整片跨越式发展,率先成为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示范样板,在全区产生较大的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
在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必须通过艰辛的探索,付出艰苦的努力。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试点,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经验,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健康发展,努力实现工作的良好开局。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党委八届六次全会和中央、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扎实推进,促进试点地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发展。试点工作必须把握以下主要原则:
(一)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各级人民政府要明确职责,整合资源,强力推动。县级人民政府是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要加强引导、搞好服务。农民群众是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建设美好家园。
(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要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和农民群众的意愿,科学编制试点发展规划及其专项规划。根据发展可能制定阶段性目标,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试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发展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着重在现有基础上按照建设要求开展综合整治,一村一策,量力而行。以当地农民群众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格局,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四)基础先行,务求实效。要从改善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入手,集中力量搞好道路、水利、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整治,杜绝形式主义,确保农民受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试点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找准突破口,从基础条件较好、干部群众积极性较高的地方入手,集中力量,尽快达到目标要求,取得实在效果。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的工作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突出抓好“三化五建六新”。“三化”,即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农村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引导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农民市民化(村民享有的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设施水平及其生活方式逐步接近城镇居民)。“五建”,即建设好路水电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好中小学、农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等教育设施,建设好农村广播电视电讯设施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等文体设施,建设好村屯卫生站(所)等卫生设施,建设好房屋和村容屯貌等人居环境。“六新”,即培育新经济、新生活、新风尚、新村貌、新机制、新农民。
按照“三化五建六新”的目标要求和基础先行的原则,整片试点工作的目标是,通过一年的努力,试点片内50户以上的屯率先在基础设施方面达到或接近建设标准(标准详见附件2),农村面貌得到很大改观,为全面达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指标创造良好条件。2007年以后,由市、县(区)自行组织实施,到2010年使试点县(区)广大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全面跨越式发展,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5个方面达到标准(标准详见附件1)。
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
措施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不能片面追求速度、降低标准,也不能脱离实际、要求过高。围绕试点工作的目标要求,必须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广泛动员,调动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参与。各级要层层发动,广泛动员,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农民群众明白自己承担的任务,树立自信、自助、自立、自强、自建的观念,激发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内在动力。干部积极、群众主动的地方要优先安排项目建设,以此示范带动其他地方尽快铺开工作。各级各部门要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引导农民投资、投工、投劳,特别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回乡投资,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营造浓厚氛围,并开辟专题专栏及时报道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典型,树立新时期农民新形象。
(二)严格管理,规范规划建设。县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严格规划管理。凡是已有建设规划的村镇,要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衔接,不够完善的要修订;未作出规划的村镇,必须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未完成规划编制前,不审批公共设施建设和农民的宅基地及建房。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建设要突出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严格执行新村镇“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不得在规划区外审批建设项目;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村镇规划建设的具体管理工作,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各类建设项目要严格建设标准,加强工程施工和质量监管,确保建设安全和质量。
(三)搞好培训,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借鉴国外的做法和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功经验,建立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制度,市、县、乡、村四级分别设立若干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负责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工作。要加强对指导员和部分村干等骨干的培训,让他们掌握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知识、建设标准和方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和创造性。要层层培训,一级抓一级,市负责县、乡指导员的培训,县负责村指导员和部分村干的培训。要创新培训方式和方法,根据不同对象,采取相应的办法,增强培训效果。
(四)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支持建设。要根据试点建设内容及标准的要求,在深入细致普查的基础上,核定试点建设项目及规模,提出资金筹措办法,确定资金补助标准及构成(**县和原**县辖区整片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及资金筹措计划见附件3)。按照私有产品建设由个人负责,公共品和准公共品投入实行民办公助,以及各级相互配套的原则,各级各部门要多渠道筹集扶持资金。一是积极争取中央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各有关部门要向对应的国家部门汇报,并把新农村建设项目“打包”向国家争取资金支持,争取中央加大对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二是**、市、县三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公共品和准公共品建设。三是整合现有政府性专项资金,包括交通基金、育林基金、土地出让金、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产业开发扶贫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各类可用资金,集中投入,发挥政府性资金的投资效益。与此同时,要广泛发动社会捐助,通过组织**和**市各结对单位、驻邕各企事业单位、慈善机构筹集帮建资金,以及广大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回城知青捐助等形式,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运用市场化办法,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农村建设。积极争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
(五)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来展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用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推动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要通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新农村的长效管理提供物质保障。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把阶段性建设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强化村民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切实引导农民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的思想,自主建设新家园、自觉管理好社区事务。要制定试点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维护制度,明确责任主体,保证相关设施建得成、用得上并长期发挥作用。
五、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形成各方齐抓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
(一)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协调机制。为加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领导,**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区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有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与建立健全后的**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日常工作。
**市以及开展试点工作的各市、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负责本辖区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督查工作,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二)转变工作作风,形成工作合力。一是明确职责。**主要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负责有关政策措施的制定,督查工作进展等。**各有关部门从自身职能出发,负责试点工作的指导,制定试点地区的行业发展规划并提出工作要求,履行支持试点的职责(具体职责见附件4)。地级市负责本地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试点工作方案,做好有关现状普查,确定工作步骤,测算投入需求,筹措扶持资金,制定推进工作的具体措施等。县(市、区)负责试点工作的具体实施,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落实。特别是对县和乡(镇)通村的路网、管网建设,区域性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及培育,农产品市场规划及农村日用品市场建设等跨乡跨村的建设等工作,相关的县(市、区)、乡(镇)要搞好协调、统筹推进。
二是优化服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第一线,为群众排忧解难。各有关部门要特事特办、特事快办,涉及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收费项目,能免则免,能减则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交通部门要指导乡(镇)搞好乡村公路规划,并督促有关设计部门完成指定的勘察设计任务。建设规划部门要督促各级各类规划设计单位完成指定的设计任务,所需规划设计费用由市、县级财政统筹安排。
三是结对帮建。**和**市各部门分别挂钩帮建1个行政村,县直各部门分别挂钩帮建1个屯。广泛动员驻邕企事业单位参与结对帮建活动。市、县(区)两级四家班子领导要落实挂点单位。
(三)严格考核机制,加大督查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和促进工作落实的各项制度,层层建立严格的责任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组织有关部门建立**级的目标考核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把试点的成效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内容,作为对班子考核和干部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要建立新农村建设奖优罚劣机制,对工作抓得紧、成效明显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到位、进度慢或成效不明显的,要通报批评并在扶持资金、物资安排上予以扣减。
各市、县(市、区)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可参照本指导意见执行。
第四篇:城管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城管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城管局实施意见范文为主动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进程,按照**区委第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的有关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区委第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化“213”发展战略。自觉服从并服务于工作大局。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服务意识,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职能向下延伸,扩大城市管理覆盖面。配合全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努力建设“民富、村美、人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二、工作重点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
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加强以卫生整治、水环境整治、风貌整治、拆除违法违章建筑为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切实配合镇(街办)抓好城镇改造、新居工程、集中居住区的建设;帮助镇(街办)宣传、引导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向居住区集中居住;进一步加大对集中居住区、安置区市容秩序的管理力度,并积极将城市管理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
三、工作任务和职责
局直属执法大队和各镇(街办)执法中队要充分发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职能,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确保工作高效、有序开展,根据各镇(街办)的工作重点,现将各执法中队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安排如下:
(一)**执法中队:负责整治镇政府所在地及新居工程周边市容秩序;抓好芙蓉家苑市容环境执法管理工作;创建省级市容示范镇;配合镇党委、政府巩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对八角、花篱、天王、新庄即将建设的社区,协助镇党委、政府建好社区和做好对拆迁农户的宣传安置工作。
(二)**执法中队:负责抓好交易区、**路旅游快速通道沿线的市容市貌;配合镇党委、政府巩固省级文明村
镇成果;配合抓好**新城区及花乡民居集中居住区(**、**、**)市容环境卫生的规范管理。
(三)**执法中队:负责加强对**城镇的市容市貌管理;加强对惠民、正宗社区市容环境卫生的规范管理和治理整顿;配合新城办搞好新城区公平片区和做好城郊结合部市容环境卫生秩序的管理;在城镇改造进程中,主动协做改造工作,提出合理的建议,促进城镇改造的顺利进行。
(四)**执法中队:负责对**、**社区市容环境卫生的整治管理;对**大道、**园周边的流动摊点、商贩给予取缔;配合新城办搞好**片区和做好城郊结合部市容环境卫生秩序的管理;配合街办搞好城镇改造中人员安置等工作。
(五)**执法中队:负责对街办所在地和科技园周边流动商贩进行清理,整治违章摊点和出摊占道;配合街办搞好**、前进社区的安置工作,配合街办清理整顿前进社区违章搭建物;对需进行二次安置的**、**集中居住区协助街办做好人员安置工作。
(六)**执法中队:负责管理规范**大道沿线的市
容市貌;管理镇政府所在地和科技园周边的市容市貌。配合镇党委、政府做好光明苑、鱼凫家园建设的规范管理和人员安置工作。
(七)**执法中队:负责抓好城镇市容市貌;主动参与**集中居住区的建设,配合做好各项基础建设管理工作,为下一步安置新居的执法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八)**执法中队:负责抓好城镇市容市貌;配合镇党委、政府及建设部门,抓好柳岸花邻新居工程建设的规范管理以及人员安置工作。
(九)**:由**执法中队和城区执法大队抽调的人员负责抓好**城镇的市容市貌;配合镇党委、政府搞好农贸市场外围的市容秩序;配合镇党委、政府做好永盛场社区的市容环境卫生规范管理。
(十)城区执法大队下设四个中队:一中队和**中队协调配合抓好**社区市容环境的规范管理;二中队和**中队协同管理***、***沿线的市容市貌;三中队和**中队协同管理沙子沟集中居住区的环境卫生;四中队和**中队配合对**集中居住区环境卫生实施规范管理;城区
执法大队要积极支持、协同配合各执法中队的执法工作。
四、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为切实参与加快镇(街办)执法中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督促、协调、检查各执法中队参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职责分工,由***局长负责**执法中队;**副局长负责**执法中队;**副局长负责**执法中队;姚水洪副局长负责**、**、**执法中队;***纪检组长负责**执法中队、城区执法大队下设四个中队;镇(街办)管理科协调相关工作,各执法中队具体实施。
(二)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是全局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全面支持此项工作,采取如下措施;
1、抽调直属执法大队责任心强,执法经验丰富的同志充实到各镇(街办)执法中队,以加强中队的执法力度。
2、责任科室和镇(街办)执法中队要结合我局职能和各镇(街办)实际,统筹安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确保工作顺利、有序、高效地进行。
第五篇:浅谈司法所如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浅谈司法所如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针对优化环境暨“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群众最满意单位评议活动听证会有评议代表提出我局工作人员素质差、农村司法所不发挥作用等问题,我局现结合单位实际做出如下答复:
首先我们对听证代表给我局提出的问题表示感谢,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各界对我局的关注、支持和帮助。正是由于社会各界人士的理解和支持,经过我局全体干警的不懈努力,我们现以连续三年被评为市级一类单位,这不仅是市委政府、社会群众给我们的荣誉,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是对我局今后工作寄予的巨大期望,为此我局从领导班子到普通干警,在学习上、工作上始终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为了不辜负群众的信任,上级的重托,我们时刻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保垒型支部、创新型队伍、复合型干部为目标,号召全体干警,特别是各部门负责同志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听证代表提出的我局工作人员素质差、基层司法所不发挥作用问题,我局认为这样理解我局的全面工作还是有失公正、有所偏颇、过于臆断的。
欲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单位、集体、个人的完善和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撮而蹴。我局目前从机构设臵到人员的配备,从硬件设施到软件设备,基础设施建设到机关队伍建设,都是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发展和健全起来的。但是由于受时间和历史条件等的局限,我局的各项工作开展目前还没有达到一个相对高的水平,距离群众要求和社会的需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但我局没有
被眼前的暂时的困难所羁绊。在队伍建设和人员素质的提升上,我局针对全体干警年龄结构差异大,知识结构发展不均衡的特点,从科学谋划,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组织干部以个人自学和集体讨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干警个人的综合素质。为了进一步激发广大干警浓厚的学习兴趣,局里还建立了学习奖励激励机制,凡是通过自考、自修取得本专学历和专业资证的干警,局里都给予通报表扬并给予物质奖励。截止目前我局在编人员本专学历以上干警以达90%以上。同时,为了激发单位科室的工作活力和创造力,局内各科室基本形成了以中青年干部为骨干的工作机制,在工作中老同志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将工作中积累经验传授给新同志,新同志也可以在向老同志学习的同时,将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现代化办公信息和手段与老同志交流沟通,达到共同提高进步的目的。
其次,针对我局基层农村司法所不发挥作用的情况,我们认为造 成这种思想认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二点: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由于机构改革发展的需要,各乡镇司法所自2001年起在机构管理、人员编制、工资薪酬上从乡镇政府脱离,纳入我局统一管理以来,但大部分司法所一直没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场所,这使得基层司法行政职能相对弱化,不能全方位引起农民的重视。从2010年起,省司法厅提出了加大基层规范化司法所的建设力度,目前各乡镇司法所有了自己独立的办公条件,但还有部分乡镇司法所的办公业务用房正在施工当中,未完全投入使用。二是在队伍建设,省厅要求,规范化司法所在人员编制上是每所在2至3人,而目前在全市11个司法中只有2个司法所是2人编制,其它所还都是1人1所。我们知道“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农村司法所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承担的人民调解、基层法律服务、社区矫正、安臵帮教、法律援助、基层法制宣传教育等诸多职能,随着市场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司法所承担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工作越来越繁重,为了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我们克服了人员编制的不足,办公条件等设施相对滞后的困难,积极的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为了能弥补我们在工作中人员上不足,我们各乡镇司法所竟聘、培训、上岗的录用程序聘用了司法协理员,协助参与各司法所的日常工作。长期以来,根据农村的实际司法需求,我们广泛的开展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我们通过“法律五进”活动积极开展法律宣传、法律援助等工作。为了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动新农村建设,目前,在我局在全市11个乡镇(社区),85个行政自然村均设立了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发展人民调解员390余人,并通过实施“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切实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贯穿于解决农民矛盾纠纷实际工作中去,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最为关心和重视的根本问题,同江市作为国家典型的农业大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县市,我们基层农村司法所在推进我市农村法制化建设进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我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将继续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学习,扎实工作,将更加优质司法行政服务提供给广大农村和农民兄弟。
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就没有我们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没有来自
你我他的积极参与,就没我局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就不能更好更全面更周到的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但是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不仅是在当时还是在科技、信息、舆论广泛发展的今天都是适用的。我们诚恳的接受来自社会不同阶层、不同领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欢迎大家对我局工作中出现的不足及时批评指正,适时监督。但我们也希望您对对我们的提出的批评也是公正客观的,是实是求事的,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考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盖全,这样不仅不利于我们改正缺点,克服不足,同时也会给我们今后的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当然工作好坏与否也不是哪个人能说得算的,我们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当中,能够做到痛定思痛,居安思危,广言纳谏,与时俱进,时时处处装着老百姓,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做民之所盼,那我们的工作就一定会有做到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同江市司法局 2011年5月23日
同江市幅员面积6300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9个社区,85个行政村,总人口近2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60%以上。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县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而做好做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工作是我们司法行政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司法所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承担的人民调解、基层法律服务、社区矫正、安臵帮教、法律援助、基层法制宣传教育等职能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密切相关。针对农村司法所不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能更好的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这些问题,现结合我市司法所实际工作情况,拟提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强化法制宣传教育,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法制环境。首先围绕农村、农民生产生活需求,深入宣传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宪法、国家基本法律、市场经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法律法规,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增强农村干部群众法制观念、民主意识,自觉履行义务,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有序发展,落实各项民主制度,提高农民依法办事、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二是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乡镇(社区)”等创建活动,积极维护广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努力提高农村社会管理的法制化水平。三是不断创新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四是深化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法制讲座、法律知识培
训班、法律知识竞赛和法律考试等,努力提高其法律素质和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五是提高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实效,建立符合农村实际、农民喜闻乐见的普法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指导,建立有效的检查考评与激励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法治意识、依法管理和依法维权的素质。
二、要切实充分发挥“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在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主导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环境。
面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首先要注重“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的实施,切实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贯穿于解决矛盾纠纷的全过程,促进了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的对接联动,并形成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出人民调解在预防、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引导和教育群众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诉讼活动,利用人民调解便民、利民和不收费独特优势,积极化解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承包和流转、劳务纠纷、群体性纠纷等复杂疑难矛盾。落实人民调解在“大调解”机制运行中的优先原则,形成工作合力,增强调解效力,有效发挥人民调解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农村司法所是人民调解工作的具体指导者、实践者,需要大力加强人民调解基础建设,进一步调整、充实、巩固乡镇、村(居)委会调解组织,发展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组织,规范和加强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组织。定期开展调解员职业技能岗位练兵和业务培训活动,切实提高调解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二是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与乡镇大调解中心建立联合排查、联合调
处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及时发现和掌握社会矛盾纠纷动态,健全预防处臵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提高依法预防和处臵的能力。三是要坚持以防激化为重点,开展创“四无”活动,严防因调解不成而引起自杀事件、刑事案件、群体性械斗和群体性上访。四是要完善矛盾纠纷信息预警、排查调处、应急处臵、联动联调和考核奖惩等机制,严格落实矛盾纠纷定期排查、情况报告、案件分流、调处反馈、督查通报、台帐登记、责任查究制度,真正做到底子不清不放过、情况不明不放过、矛盾纠纷不化解不放过、隐患不消除不放过。
三、以社区矫正、安臵帮教为工作抓手,为新农村建设消除不稳定因素。农村司法所要发挥好牵头和协调职能,首先要加强社区矫正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不断提高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社区服刑人员动态分析、排查核查、监督考察、惩罚奖励和教育矫正工作机制,加强社区矫正人员的法制教育、公益劳动、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社区矫正人员融入社会的能力。二是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控,严防脱管漏管。三是会同边防公安派出所、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落实帮教力量,逐步实现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职责规范化,对有重新犯罪倾向的帮教对象进行重点帮教防犯,落实帮教措施,进行动态管理,力求做到不脱管、不失控。四是创新帮教形式,积极开展大墙内外联合帮教活动,将安臵帮教工作的技能培训、法律援助、亲情教育、社会帮教、职业介绍等向狱所内延伸,形成相互延伸、双向互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五是全力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臵帮教基地的建设工作,协调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
策,努力提高安臵能力。六是加强农村籍刑释解教人员的安臵帮教工作,认真落实农村籍刑释解教人员责任田,使其回归后有条件自食其力;对丧失劳力,符合特困户、“五保户”等符合社会救济条件的刑释解教人员,要落实社会最低保障制度等有关社会救助措施;对贫困农村籍刑释解教人员要做好帮扶工作,使其尽早脱贫致富;
四、充分发挥法律服务职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一是通过组织司法所工作人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乡镇、村(居)和民营企业的法律顾问,依法解决和处理农村反映强烈、农民迫切需求的问题,为新农村重点工程建设、农村旧村改造、优化发展环境和重大疑难涉法信访等问题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法律服务,正确引导群众在法律的框架内依法解决问题。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农民的法律援助工作力度,切实为维护农村群众的合法权益服务,真正形成以县市级窗口为中心,乡镇司法所为依托、村屯居委为便民点的全覆盖,扩大受援面,针对农村困难群体,深入开展法律帮困、法律扶贫、法律维权,简化法律援助程序,快速办理侵害农民利益的案件。
五、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提高服务新农村的能力。农村司法所作为一级政法组织,与边防公安派出所、基层人民法庭共同组成乡镇一级的政法体系,是司法行政机关扎根基层,直接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前沿。在今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一是要抓住中央关于基层农村“两所一庭”建设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争取乡镇党委、政府在司法所办公用房、硬件配臵、交通工具、现代化办公设施等方面的支持投入。二是要加强政治理论及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满足农
村多层次法律服务需求,增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三是要树立立足基层、面向新农村、工作重心下移,真心为民惠民的服务理念,不断深入农村,贴近农民,与农民朋友真心交朋友,找准服务新农村的切入点,帮助农民朋友走向致富道路,以为换位。
农村司法所要切实解决不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的问题,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是必经之路,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利用基层司法行政资源,才能全力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相信各基层农村司法所在中共同江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的“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推动同江经济社会科学跨迈越发展”的工作指导精神的鼓舞下,坚持一手抓队伍建设,一手抓业务工作方针,围绕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积极提供法律咨询和建议;围绕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和法制建设,大力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围绕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大力加强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帮教安臵等工作;要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这些举措将会从根本上促进农村司法所有效提高基层工作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新农村建设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
同江市司法局
2011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