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和加强国有集体资产管理情况汇报
构建财政国资惩防体系有力铲除腐败滋生条件
**市财政局**市国资办2008年1月4日
近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按照市“三防”工作的总体部署,积极探索源头防腐举措,充分体现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稳步推
进财政体制和国资管理改革,强化财政国资监管,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41.46亿元,同口径增长34.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6.02亿元,同比增长43%,继续领跑苏中、苏北。现将我市推行财政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和加强国有(集体)资产管理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创新模式,完善制度,全面实行财政集中支付
我市于2002年10月在泰州市率先进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成立会计核算中心,撤销单位银行账户,撤销单位会计核算岗位,对全市112个一、二级预算单位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和财务监督。2007年8月,又在全市推行了镇财务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对镇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结算、统一核算、统一票据、统一管理的“四统一”财务集中支付制度,推进了财政集中支付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进程,实现了市、镇、村三级立体推进的总体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做法是:
(一)建立健全机构。一是成立改革领导小组。明确由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任副组长,市委农工办、市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等部门领导为小组成员。同时,市直各单位、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为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领导保证。二是成立市、镇财政集中支付中心。主要职责是:统一管理财政集中支付业务,集中管理各预算单位的财政性资金,为单位办理资金结算和收付手续;完整记录资金活动情况,定期与单位核对资金结存数额,为各预算单位提供共用银行账户服务,保证资金的安全、完整。镇财政支付中心除履行市财政集中支付中心的基本职责外,还负责为各行政事业单位提供财务会计核算服务,处理各单位日常会计业务,向单位、财政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会计信息。三是理顺“双代管”办公室与镇集中支付中心的关系。原有各镇设立的“双代管”办公室,隶属镇集中支付中心,具体负责村、组财务管理,(二)改革运行机制。下发了《财务集中支付的实施意见》,规范运行机制。一是明确集中支付的基本原则。即:集中管理,统一开户,统一收付,分户核算;实行集中支付“三不变”,即预算管理体制不变、财务管理职能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二是明确集中支付的范围。所有镇、部门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全部纳入集中支付中心。三是规范运作方式。财务集中支付具体运作方式为“两取消”、“一直达”、“四统一”。取消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取消单位会计核算岗位,明确1名兼职或专职财务管理员,单位所有预算内外收入直达财务集中支付中心专户,实行统一资金结算,统一会计核算,统一票据管理,统一会计档案管理。
(三)加强制度建设。一是加强收入管理,从票据管理着手。严格执行国家及省有关规定,严格票据管理制度,建立规范和完整的票据登记、申领、审核、保存、缴验等一整套监管制度,严禁打白条和收费不开票、票据混用,以及转让、代开和丢失财政票据的行为。二是加强支出管理,从明确支出方式入手。建立用款计划申报和支出审批制度,预算单位根据审批的预算和用款计划,按规定提出申请,单位报账员持经单位领导审批后的单据到支付中心报账,经审核后,通过财务集中支付中心单一账户直接支付到收款人帐户。严格备用金使用管理制度,严禁将备用金用于个人消费;严格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凡超过50万元以上的政府采购项目及重大工程建设资金,一律实行招投标制度。三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从监督检查入手。规范会计核算业务,建立内部岗位责任制度,会计凭证审核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为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我们对市镇村三级财务集中支付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地检查和财务互审,确保财务集中支付工作落到实处。
财政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实行,使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真正实现了财政的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的有机结合。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市、镇集中支付中心累计退回不合规原始凭证811张,拒付不合理支出1329次,共235万元,从源头上预防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今后我们在巩固财务集中支付成果的基础上,将在预算单位全面推广使用公务卡结算,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规范财政财务管理,提高公务支出透明度。
二、科学监管,规范运行,强化国有(集体)资产管理
近年来,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国资监管的特点,拓展国资监管工作思路,有效整合政府财力资源,使国有资产在经济发展中运行自如、流转顺畅,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
(一)组织全市资产清查工作,规范国有产权的转让处置。开展清产核资,实行资产登记,是弄清资产实际规模,掌握资产布局结构,加强有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2006年、2007年我们本着全面、真实、准确的要求,分别组织人员,对全市国有企
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进行核查,掌握了全市国有资产的总量和质态,取得了较为全面的存量信息。(列入清查填报范围的284家单位账面反映资产总额52.88亿元,负债23.20亿元,净资产29.68亿元)。同时积极推进国有产权转让的阳光操作,落实国有产权转让的责任体系。与市纪委、监察局共同制定出台了《**市国有(集体)产权转让纪律规定》,下发了《关于做好我市国有产权转让进场交易通知》,推进国有产权公开透明交易,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健全国资监管的政策规章,加强全市国有资产管理。结合我市实际制订了《**市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实施细则》、《**市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实施细则》、《**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暂行办法》、《**市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管理暂行办法》等强化国有资产监管的政策性文件,促进国资监管工作步入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轨道。2007年全市国有产权转让收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2.03亿元。针对我市一些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不善、闲置浪费、擅自处置等问题,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意见》、《**市国有(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落实有效措施,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
(三)规范企业破产清算行为,积极处置不良债务和资产。为避免国有集体资产在企业破产清算过程中流失,我们对全市各类清算组进行了清查,定期跟踪检查清算费用使用情况,督促清算组尽早完成清算工作,确保职工分流费支付到位,促进社会稳定。为化解企业不良债务带来的隐患,专门设立了资产经营公司,对不良金融债务进行“集中打包、国资收购、统一调配”。2007年先后用1300万元向信达、东方等资产经营公司购买了**大厦7239.46万元的不良金融债权,用80万元向华融、华泰等资产经营公司购买了**钢厂、外贸公司、粮油贸易公司、供销社等单位15053.3万元的不良金融债权,妥善解决了不良债务,维护了国家所有者的权益。
(四)加强财务会计监管,依法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企业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工作是国有资产财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加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监督,对有关部门、市属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目前实施财务快报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较好,销售收入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61.7%。同时加强了出资企业的日常监管,一是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拆迁、施工、供应等涉及财务收支的合同建立台账登记管理制度;二是认真审核工程进度和工程量,做到按轻、重、缓、急和先工程支出后费用支出的原则合理安排资金支出;三是加强费用支出报销管理,严格要求企业按照小额、必须、合理的原则从严控制业务招待费支出;四是实行办公用品政府采购和领用制度,杜绝虚列和浪费现象的发生。
下一步我们将针对一些单位国有资产出让或租赁随意无序的现象,推行出租资产的事前审批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租金底价事前评议制度、租金收益管理制度;整合重组融资性国有公司,打造投融资平台,推动国有资本的集约优化配置,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强出资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经营业绩考核,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发挥国有企业董事、监事作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二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改了什么?
传统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多头设置账户,财政资金由预算单位分散支付到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脱离了财政监督,这种运作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发展需要。因此,要对传统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现代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前后对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一、改变了账户设置——将多头开户改为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账户管理是整个财政支出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管好账户,才能管好资金,管好支出。改革前,各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有的单位在银行开设几个、甚至十几个账户,财政部门无法掌握预算单位资金的全貌,财政资金体外循环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小金库”等违规现象始终是屡查屡禁不止。改革后,财政部门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包括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开设的国库单一账户、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在商业银行开设的财政零余额账户和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
1设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以及经财政部门批准开设的具有特定用途的特设账户等五类银行账户的集合体,各单位自行开设的账户要统统取消。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所有的财政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实行封闭运行。这样,加强了对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的监控,从源头上控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改变了财政资金拨款方式——由财政拨款改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
改革前,各部门拨款申请只要符合预算安排,财政国库即将资金拨付给各主管部门,由各主管部门层层下拨到基层预算单位,再由基层预算单位支付给供应商,使得财政资金在预算单位支付行为发生前就流出国库。这种模式的弊端是财政资金一旦离开国库,到了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口袋”里,即由各部门和各单位控制,如何分配使用,什么时间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管理规定,有没有专款专用,财政部门难以实施有效的监控。
改革后,财政资金拨款方式改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所谓财政直接支付是由预算单位向财政提出支付申请,财政部门开具支付凭证(即支票),通过银行将资金直接支付给供应商。所谓财政授权支付是由预算单位根据财政
部门授权,在规定限额内开具支付凭证,通过银行将资金拨付到收款人账户,无论是财政直接支付还是财政授权支付都是由财政国库单一账户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这样,实现了财政资金“直通车”,取消了中间环节。
改革后,财政部门掌握了财政资金支付的最终环节即各部门各单位的出纳环节,对不符合预算管理规定的支出申请可以拒绝支付,减少单位支出的随意性。同时,有利于强化预算约束,有利于财政部门及时、全面地了解整个财政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情况,以便为预算执行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
三、改变了资金存放方式——将财政资金分散存放在各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改为集中存放在财政国库单一账户。
改革前,大量的财政资金分散沉淀在各预算单位账户上,并在银行低息存储,而政府为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缺少资金,却反过来还要向银行高息借贷,这样加大了政府的运行成本。改革后,只有在预算单位发生实际支付行为时,才引起国库资金的变化,在实际支付行为发生前,预算单位应支未支的财政资金(即计划数)都集中存在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资金专户。这样有利于政府加强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集中资金办大
事。
四、改变了资金结算方式——先存款后支付改为先垫付后清算
改革前,预算单位必须先在银行开户并存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商业银行依据预算单位账户实有资金额度控制单位支出。改革后,财政性资金都存放在国库单一账户和预算外资金专户,而“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每日余额为零,当预算单位发生实际支付行为时,财政部门开具支付凭证(即支票),但暂不动用国库资金,由银行先行垫付,并依据财政部门下达的授权支付额度控制单位支出,每日终了,商业银行再与国库单一账户和预算外资金专户进行资金清算。使资金及时、准确、安全支付到用款单位。
五、改变了监督方式——将事后监督改为全过程实时监督
改革前,预算单位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财政资金流经环节过多,对财政资金支出缺乏全过程有效监督。单位自行管理银行账户,并拥有资金实际支配的决定权,导致支出行为随意性较大,资金使用中被截留、挤占和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专项资金,往往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缺斤少两”。财政部门只能在事后进行检查监督,发现问题时已
经“生米煮成熟饭”了。
改革后,各单位所有资金统统进入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财政部门依托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通过银行每天反馈的支付信息,实现对每笔财政资金流向和流量的全过程监控,将传统的事后监督,转变为预算单位支付全过程实时监督,使财政资金充满“阳光”。
第三篇: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摘要]摘要: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公共财政的必然选择。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也遇到了重重阻力,离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对此,本文拟从加强改革的认识、解决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的委托代理问题以及深化配套改革、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等角度来探讨进一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关键词]国库改革问题
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概述
(一)什么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我国建立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现阶段建立现代财政国库制度的核心内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改变现行的财政资金层层拨付程序,由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在指定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所有预算单位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库支付机构审核后,将资金直接从单一账户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是解决财政资金使用中诸多问题的治本之策,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大措施,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公共财政的必然选择。目前,已有33个省份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并向城市、县级推进。按照中央的统一设计和要求,2005年起我国将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现状
近几年来,财政工作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加大监督力度,实现资金优化配置,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推行政府采购。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在预算单位动用财政性资金购买商品、劳务和支付款项时,由其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将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这改变了过去先将财政资金层层拨付到预算单位,再由预算单位分散支付给收款人的做法,从而有效减少中间环节,减少资金占用,方便单位及时用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为了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订出台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并由中央财政选择国家水利部等6家中央单位率先开始试点,财政部门对各试点单位的经费不再事先预拨,资金的使用,由各单位根据细化的预算自主决定,财政部门核对后由单一账户进行转账结算。在实际支付之前,所有的资金都集中在国库,财政部门可以统一调度。这种制度减少了财政支出的中间环节,有效防止了财政资金被挤占、截留、挪用等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了腐败,确保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可以说,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相关主体的既得利益,从而影响了制度执行的积极性
国库集中支付是一项需要代理银行和各级政府、单位全力配合协作的系统工程,一旦这些主体的既得利益受到破坏,制度执行起来就会异常困难。在传统的财政收支管理方式下,财政预算性比较弱,资金按额度拨付给各个预算部门,预算部门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通过挪用、挤占、坐收坐支等方式实现部门利益;对于银行来说能获得大量的信贷资金,并且就业务处理而言也比较简单。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预算单位必须专款专用,在资金支配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并且由于账户分立核算,年底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用事业经费冲抵行政经费的缺口,原有的一些不规范的资金使用行为被严格限制;而银行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处理比以往复杂得多而手续费却很少的业务,而且还面临着诸如垫付资金、资金损失等风险,这些都对利益主体的积极性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打击,使得该支付制度实施起来比较困难。
(二)支付流程比较繁琐并且难以依法理财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从项目发生到预算单位或供应商收到资金需要经历二十多个环节,任何环节出问题就会影响整个工作流程,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在政府制定采购计划时,由于审批程序复杂致使财政资金不能及时到账,从而对工作进度和资金使用效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且由于财政资金性质复杂,涉及的业务和部门比较繁琐,不仅增加了相关部门的工作量,而且也使得支付效率相对低下。另外,由于预算批复时间在每年的3-4月份,而在此之前往往有些经常性专项由于没有预算指标无法支出,迫使预算单位利用其他项目资金垫付或者延迟专项支付,导致预算项目的混用和窜用,难以满足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依法理财的要求。
(三)业务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
由于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处理每一笔支出均需要由预算单位主动发起,所以对于诸如银行代扣代缴业务(税款、电话费、水电费、物业费)的扣缴等被动扣款业务还难以运用目前的业务模式进行处理,否则委托代收的“零余额”账户就会出现“负余额”,滞纳金的问题随机产生,致使需要保留一些预算单位的基本账户。并且现有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下一年的经费的拨付指标参照本资金的使用情况,这样容易导致预算单位年终大量支取零余额账户资金,把不该财政用款的支出也用财政经费支出或者采用提取现金方式、转储大额定期存单以及向本单位其他账户划拨资金的方式使年终零余额账户不会出现结余,以避免财政会因本的资金未用完而减少单位下一的经费。
三、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对策
(一)提高预算编制和管理水平
编制预算时应将以“基数加增长”编制方法为主的改变为“零基预算加项目预算”、“因素编制法”为主再与其他方法相结合,这样可以综合考虑税源情况、政策性减收和经济增长预期等多因素的基础上进行预算编制;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将预算工作分支细化,并结合单位当年的财力状况和实际需求对支出额度、方向和用途等做出具体核定。在执行预算时候要做到统筹兼顾,不断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严禁随意超越预算、扩大预算范围和调整预算等行为发生。
(二)要进一步推进和细化预算编制改革
财政资金不再区分预算内外。即将所有的财政资金都纳入预算,从而使国库收支真实反映所有的财政收支状况,并使所有的财政收支都纳入国库的管理和监督范围。改变预算的历年制为跨年制。我国的预算是1月1日到12月30日,即历年制,但审批预算的各级人大一般都是在3月或更晚一些时候开会,这使得前几个月的预算执行缺乏法律依据。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实行跨年制,这样可使预算草案在预算执行前就得以通过,全年的预算都有法律依据。细化预算科目,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部门预算具体而准确,而我国目前的预算编制比较粗糙、预算科目比较笼统,不利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运行,所以有必要从功能上、性质上进行预算科目规范分类,建立多级预算体系,每项支出都要有相应的科目,并在一套科目中反映。
(三)简化业务流程,提高资金支付效率
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提高财政资金支付效率。进一步简化用款计划审批程序,特别是
要简化财政内部对用款计划的审批环节。如对人员和公用经费的审批程序可直接报送到国库部门予以审批,或直接按照均衡拨款的原则在每月底自动产生下达用款计划;进一步规范财政部门的审批时限,尽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审批,保证单位及时用款;改进和简化资金清算程序,节省清算时间,延长单位使用资金的时间,方便单位用款。同时,建议人民银行制定电子住处的使用和管理办法,逐步取消纸技凭证的传递,实现网上资金的无纸化清算。
(四)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利益
财政会计、代理银行、国库和预算单位等都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利益主体,虽然它们之间存在着博弈关系,看似利益冲突,实际上只要它们相互鼎力配合协作,完全可以使各利益主体的利益最大化,实现“共赢”。例如,代理银行和国库之间加强沟通和联系,代理银行认真把关,决不允套取国库资金的现象发生,否则取消其代理资格;与此同时,国库也应积极配合代理银行的工作,及时清算代理银行的代垫资金,如果由于财政困难等原因难以及时清算,则应该及时和代理银行沟通协商,把代理银行的代垫资金作为政府的贷款处理,及时还本付息。只有互惠互利,确保各方的利益,才能顺利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2011年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推行的第十年。被称为一场“财政革命”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给我国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带来了根本性变革,确立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我国财政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基础性地位。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扎实有序推进,我国实现了财政资金运行由“中转”变为“直达”,财政资金运行监控能力和使用效益大幅提高,基层预算单位每一笔收缴和支付信息,都可以实时传输到财政部门。同时,财政资金运行安全得到切实保障,通过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实现了财政部门对预算执行全过程的实时、明细和智能监控。
参考文献:[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财政部国库司。国库集中支付基本业务释要
(一)———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5,(7)。
[3] 寇铁军.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分析[J].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4]李安泽.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的四条过渡路径[J].当代财经,2005(7).[5]刘敏.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J].企业研究,2006(12).
第四篇:浦东新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会计核算暂行办法
浦东新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会计核算暂行办法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
(一)国库存款账户核算:对通过财政集中支付结算专户支付的资金根据财政集中支付结算专户每日报来的按支出功能分类“类”、“款”、“项”汇总的《预算支出结算清单》与新区国库行划款凭证核对无误后列报预算支出,会计分录为:
借: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
贷:国库存款
(二)财政预算外专户核算:对通过财政集中支付结算专户支付的资金根据财政集中支付结算专户报来的按支出功能分类“类”、“款”、“项”汇总的《预算外支出结算清单》列报预算支出,同时冲转原先垫付资金,会计分录为:
借:一般预算外支出
财政各专户支出(如涉及其他财政资金专户)
贷:暂付款
(三)为便于财政集中支付结算专户日常拨付资金,由财政预算外专户不定期向财政集中支付结算专户拨付备用金,会计分录为:
借:暂付款
贷:财政专户存款(或银行存款)
二、财政集中支付结算专户会计核算
(一)财政集中支付结算专户收到财政预算外专户拨付的备用金 时,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贷:暂存款
(二)财政集中支付结算专户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的《预算支出结算清单》、《预算外支出结算清单》、按单位汇总的《部门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清单》与代理行划款凭证核对无误后,列报预算支出,会计分录为:
借:暂付款――预算内―各单位
预算外―财政各专户-各单位 行政事业单位结余资金―各单位
贷:银行存款
(三)财政集中支付结算专户按照国库存款账户拨款以及《预算外支出结算清单》《结余资金使用清单》列报收入,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贷:暂付款――预算内-各单位
预算外―财政各专户-各单位 行政事业单位结余资金-各单位
三、财政国库收付中心会计核算
财政国库收付中心会计是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延伸,其会计核算执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根据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核算的特点需要在《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资产类和负债类分别增设“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编号103)”、“ 已结报支出(编号213)” 会计总账 科目,并设立预算支出明细账。预算支出明细账应当按一般预算 支出、基金预算支出、预算外支出的类款项及预算单位记载会计分录。
(一)财政直接拨付账户核算:财政国库收付中心在银行办理财政直接支付的业务,资金来源为“财政集中支付结算专户”拨款,采用备用金形式,会计分录为:
借:其他财政存款
贷:暂存款
为预算单位直接支付款项时,根据银行支付凭证回执联按部门分“类”、“款”、“项”列报预算支出会计分录为:
借: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财政直接支付
一般预算外支出
各财政专户支出 行政事业单位结余支出
贷:其他财政存款
(二)财政直接支付零余额账户核算:增设“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科目,用于核算财政国库收付中心在银行办理财政直接支付的业务,本科目贷方登记财政国库收付中心当天发生直接支付资金数;本科目借方登记当天国库单一账户存款划入冲销数;本科目当日资金结算后余额为零。
“已结报支出”科目用于核算财政国库资金已结清的支出数额,当天业务结束后,本科目余额应等于一般预算支出与基金预算支出之和。年终转账时作相反分录,借记本科目贷记“一般预算支出”、“基 金预算支出”科目。
财政国库收付中心为预算单位直接支付款项时,根据银行支付凭证回执联按部门分“类”、“款”“项”列报预算支出会计分录为:
借: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财政直接支付
一般预算外支出
各财政专户支出
行政事业单位结余支出――各单位―项目结余
贷: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
财政国库收付中心每日将按部门分“类”、“款”、“项”汇总的《预算支出结算清单》与代理银行划款凭证核对无误,会计分录为:
借:财政零余额账户存款
贷:已结报支出――财政直接支付
(三)财政授权支付零余额账户核算:财政国库收付中心对于授权交付的款项,根据代理银行报来的《财政支出日(旬、)月》报表》,与付款银行划款凭证核对无误后,列报支出,并登记预算单位支出明细账,会计分录为
借: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单位零余额账户额度
一般预算外支出 各财政专户支出
行政事业单位结余支出――项目结余―各单位 贷:已结报支出――财政授权支付
(四)年终,财政国库收付中心将预算支出与有关方面核对一致后转 账时,会计分录为:
借:已结报支出
贷:一般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 一般预算外支出
一各财政专户支出
行政事业单位结余支出—项目结余—各单位
(五)财政国库收付中心对财政局批准下达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用款额度,不作正式会计分录,但需要备查登记。
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一)对财政直接支付的支出,预算单位根据财政国库收付中心委托代理银行转来的《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及原始凭证入账,会计分录为: 行政单位:
借:经费支出、库存材料等
贷:拨入经费――财政直接支付
预算外资金收入――财政直接支付
暂付款
如果财政直接支出部分的支出构成新增固定资产的,应同时登记固定资产账,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事业单位: 借:事业支出材料等
贷:财政补助收入――财政直接支付
事业收入――财政直接支付 应收帐款
如果财政直接支出部分的支出构成新增固定资产的,应同时登记固定资产账,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二)对财政授权支付,预算单位收到代理银行盖章的《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与分月用款计划核对后记账,并在资产类增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会计总账科目(行政单位编号107,事业单位编号103)进行核算会计分录为: 行政单位: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拨入经费――基本支出 ――项目支出
预算外资金收入――基本支出
――项目支出
暂付款 事业单位: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 ――项目支出
事业收入――基本支出 ――项目支出
应收帐款
(三)预算单位从零余额账户支取使用时,会计分录为: 行政单位:
借:经费支出、库存材料等――基本支出 ――项目支出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事业单位:
借:事业支出、材料等――基本支出 ――项目支出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四)预算单位从零余额账户提取现金和支用时,会计分录为: 行政单位:
借:现金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借:经费支出、库存材料等――基本支出 ――项目支出
贷:现金
事业单位:
借:现金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借:事业支出、材料等――基本支出 ――项目支出
贷:现金
(五)预算单位使用备用金时,会计分录为: 行政单位: 收到额度时: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拨入经费――基本支出
――项目支出 预算外资金收入――基本支出
――项目支出 支出时:
借:暂付款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备用金清算时:
借:经费支出、库存材料等――基本支出 ――项目支出
贷:暂付款
事业单位: 收到额度时: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财政补助收入――基本支出
――项目支出 事业收入――基本支出 ――项目支出 支出时:
借:应收帐款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备用金清算时:
借:事业支出、材料等――基本支出
――项目支出
贷:应收帐款
(六)年终结余资金帐务处理:预算单位年终预算结余资金,是指按照有关财政、财务制度的规定,核准预算单位跨结转使用的资金,包括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结余、政府采购资金结余、留归预算单位使用的项目经费结余等。各基层预算单位根据财政局核批的结余指标数登记入帐,在资产类增设“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行政单位编号115,事业单位125)。财政直接支付年终结余资金帐务处理时,借方登记单位本财政直接支付预算指标数与财政直接支付实际支出数的差额,贷方登记下实际支出的冲减数;财政授权支付年终结余资金帐务处理时,借方登记单位零余额账户注销额度数,贷方登记下恢复额度数(如单位本财政授权支付预算指标数大于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下达数,借方需要同时登记两者差额,贷方登记下 单位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下达数)。
1、财政直接支付年终结余资金帐务处理
行政事业单位年终依据本财政直接支付预算指标数与当年财政直接支付实际支出数的差额作相关会计帐务处理: 行政单位: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
贷:拨入经费
事业单位: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
贷:财政补助收入
2、财政授权支付年终结余资金帐务处理
(1)年底额度注销帐务处理,行政事业单位年终依据代理银行提供的对帐单作相关注销额度的会计帐务处理: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如单位本财政授权支付预算指标数大于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下达数,根据两者间的差额作相关会计分录: 行政单位: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
贷:拨入经费
事业单位: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 贷:财政补助收入
(2)恢复额度帐务处理: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依据下年初代理银行提供的额度恢复到账通知书作相关恢复额度的会计帐务处理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
(七)年终结余资金及其分配的帐务处理按照财政财务管理相关规定执行。
(八)预算单位上缴结余资金帐务处理:行政事业单位上缴结余资金至财政集中结算资金专户时(或如果出现完工项目的结余资金已转入财政集中结算资金专户,而结余数挂在预算单位帐面),其帐务处理: 行政单位:
借:暂付款 或 借:暂付款
贷:银行存款 贷:银行存款
财政应返还额度
年终时:
借:结余――净结余
贷:暂付款 借:结余――项目1 ――项目….贷:结余――净结余 次年预算使用结余资金安排项目,收到额度时: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预算外收入(结余资金收入)――项目1 ――项目… 事业单位:
借:应收帐款 或 借:暂付款
贷:银行存款 贷:银行存款
财政应返还额度
年终时:
借:结余――净结余
贷:暂付款 借:结余――项目1 ――项目….贷:结余――净结余
次年预算使用结余资金安排项目,收到额度时: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预算外收入(结余资金收入)――项目1 ――项目…
(九)特别事项(1)对于年底由财政返还至行政事业单位专户的基本支出结余资金,帐务处理如下: 行政单位专户:
借:银行存款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事业单位专户:
借:银行存款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2)因考虑单位年末调帐,出现国库单一账户系统与预算单位财务核算数存在差异,一律以国库单一账户系统中数据为基准,差异数一律挂在往来款项中,次年待用款额度到账后,予以调整。
(十)年终决算仍由各预算单位负责编制并逐级汇总由主管部门上报财政局。
五、对账
财政局国库处、财政国库收付中心、预算单位、代理银行都应建立全面的对账制度,在认真处理各项账务的基础上,加强对账工作,定期、及时地与有关部门和单位核对账务。
(一)财政局国库处在处理完当月账务后,分别与国库代理行和财政国库收付中心核对账务。
1.与国库代理行核对月末存款余额,对账单由国库代理行提供对账内容为“国库单一账户”结存数、支出数。
2.与财政国库收付中心核对预算支出按部门分“类”、“款”、“项”的支出数。
(二)财政国库收付中心在处理完当月账务后,分别与财政局国库处、代理银行和一级预算单位核对账务。
1.与财政局国库处核对按部门分“类”、“款”、“项”的支出 数,对账单由财政国库收付中心提供,内容主要包括分“类”、“款”、“项”的财政支出的当月发生数和当年累计发生数。
2.与代理银行对账,对账内容为代理银行提供的“财政零余额账户”当月分“类”、“款”、“项”的支出数和预算单位的财政直接支付数;同时与各代理银行核对各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额度支出数”和“财政授权支付额度结余数”。
3.与一级预算单位对账,对账内容为该一级预算单位及所属各级预算单位汇总的分“类”、“款”、“项”的预算支出总数,其中包括财政直接支付数、财政授权支付(零余额账户)的额度数、支出数、余额数,对账单由财政国库收付中心提供。
(三)预算单位在处理完当月账务后,应就“单位零余额账户”与代理银行核对财政授权支付的额度、支出数、额度结余数,对账单由代理银行提供。经双方签证后的对账单由预算单位随同月份会计报表逐级上报。每日终了,预算单位应计算当日现金收入合计数、现金支出合计数和结余数,并将结余数与实际库存数核对,做到账款相符,编制“库存现金日报表”。
(四)年终,财政局和预算单位设臵10 天的整理期,用于处理未达账项等事宜。在整理期结束后,财政局国库处、财政国库收付中心、预算单位之间、上下级预算单位之间的各有关账务必须完全一致,不应再有未达账项。
第五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改了什么?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改了什么?
左楠
哈尔滨日报 2005-09-07 15:24:
53我国现行的财政国库支付制度是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基本特征是预算单位多重设置账户、财政资金分散支付,这种运作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工作的重点。改革前后对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变化一:改变了账户设置———将多头开户改为单一账户
账户管理是整个财政支出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管好账户,才能管好资金,管好支出。改革前,预算单位在代理银行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有的单位在银行开设几个、甚至十几个账户,财政部门无法掌握单位资金的全貌,财政资金体外循环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小金库”等违规现象始终是屡查屡禁不止。改革后,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在代理银行开设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和为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各单位自行开设的账户统统取消,经批准设立的账户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未经批准,单位不能擅自在代理银行开设任何新的账户。
变化二:改变了支付方式———以财政直接支付为主,授权预算单位自行支付为辅改革前,各部门和单位的拨款申请只要符合预算安排,财政国库即将资金拨付给部门,部门层层下拨到基层预算单位,再由基层预算单位支付给供应商,使得财政资金在预算单位支付行为发生前就流出国库。这种模式的弊端是财政资金一旦离开国库,到了各部门和单位的“口袋”里,即由部门和单位控制,如何分配使用,什么时间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管理规定,有没有专款专用,财政部门难以实施有效的监控,容易固化财政资金从国库到单位就是单位所有的观念,预算约束软化,财政支出的执行结果也容易出现偏差。
改革后,财政支付方式改为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直接支付是由预算单位向财政部门提出支付申请,财政部门开具支付凭证,通过代理银行将资金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主要
包括统发工资支出、集中采购支出和额度较大的工程、物品、服务等项支出。授权支付是由预算单位根据财政部门授权,在规定的月度限额内自行开具支付凭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拨付到收款人,包括未实行统发的工资支出、分散采购支出和零星支出等。改革后,财政部门掌握了财政资金支付的最终环节,对不符合预算管理规定的单位支出申请可以拒绝支付,减少单位支出的随意性。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有利于强化预算约束,有利于财政部门及时、全面地了解整个财政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情况,以便为预算执行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
变化三:改变了资金存放方式———将财政资金在实际支付行为发生前分散存放在预算单位改为统一存放在财政部门
改革前,大量财政资金沉淀在预算单位,并在银行低息存储,而政府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缺少资金,却反过来还要向银行高息借贷,加大了政府的运行成本。改革后,只有在预算单位发生实际支付行为时,才引起国库资金的实际支付,即财政资金在实际支付行为发生前,预算单位应支未支的财政资金都保存在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有利于政府加强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集中资金办大事。变化四:改变了资金结算方式———代理银行由先存款后支付改为先支付后清算改革前,预算单位必须先在代理银行存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代理银行依据预算单位账户实有资金额度控制单位支出。改革后,财政性资金在支付行为发生前均存放在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每日的银行存款都为零。财政部门或预算单位开具支付凭证办理支付业务时,暂不动用财政资金,由代理银行先行垫付,并依据财政部门下达的授权支付额度控制单位支出,每日终了,代理银行再与人民银行或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开户行进行资金清算。这种做法,改变了目前资金层层下拨的支付方式,基层预算单位无论何时用款,均可在一天之内拨给收款人,减少了资金流转环节,方便了单位用款。
变化五:改变了预算执行信息反馈方式———将事后反馈改为实时反馈
改革前,财政资金层层转拨,支付过程不透明,支出信息只能事后层层汇总后才反映出来,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和执行分析提供准确依据。改革后,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人民银行、代理银行等部门通过不同的网络系统进行连接,预算执行信息实时反馈,可及时向有关部门乃至社会公众提供预算执行情况,增加预算执行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了财政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变化六:改变了监督方式———将事后监督改为全过程实时监督
改革前,预算单位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财政资金流经环节过多,对财政资金的支出使用缺乏全过程有效监督。单位自行管理银行账户的使用,并拥有资金实际支配的决定权,导致支出行为随意性较大,资金使用中被截留、挤占和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专项资金,往往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短斤少两”。财政部门只能在事后进行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往往是“事过境迁”。
改革后,单位所有资金统统进入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财政部门依托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手段,通过代理银行每天反馈的支付信息,实现对每笔财政资金流向和流量的全过程监控,将传统的事后监督,转变为对预算单位支出全过程进行实时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