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渭滨区加快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调查与思考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4:5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宝鸡市渭滨区加快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宝鸡市渭滨区加快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宝鸡市渭滨区加快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调查与思考

宝鸡市渭滨区加快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调查与思考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党中央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当前乃至今后农村工作的一个战略重点,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如何抢抓新机遇,明确新思路,采取新举措,突破制约农民增收的“瓶颈”,加深对区情的认识,全面了解掌握渭滨区“三农”情况,努力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是我们实现小康的前提。“三农”问题关键就是农民增收问题,只有尽快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全面建设小康才有保证。渭滨区走在宝鸡市经济发展的前列,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稳居宝鸡市第一,但增速空间小。渭滨区处于由城郊区向新型城区转型阶段,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更加重要,不仅关系区域经济和城乡协调发展,关系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农村建设,还关系农村稳定和社会稳定,关系对周围近郊的影响和带动。针对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的要求4月-6月底,我们组织人力调查了渭滨区67个行政村,(除八鱼镇、马营镇外)15839户农户。通过逐村逐户调查了解,并结合渭滨区农村抽样调查数据,较为系统全面地了解渭滨区农民收入的现状、问题及原因,以期探索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的空间及有效途径。

农民收入增长现状及特点

一、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近五年渭滨区农民收入增长情况

(一)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渭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为2818元,2009年达到5679元,是2005年的2倍,年平均增速19.1%。2005—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了291元、591元、811元和1168元,增幅分别为10.3%、19%、21.9%、25.9%。

(二)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工资性收入也就是劳动报酬收入。包括了农民参加农村集体组织、各类企业与单位、外出务工等所得的工资性的货币收入,直接构成农民纯收入。2009年,渭滨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024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6%;比上年增加了434元,增长27.3%。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从2005年的1065元起每年以17.4%的平均速度递增。工资性收入的稳定增长,成为农民纯收入稳步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财产性收入总量占比较大,转移性收入增速平稳

渭滨区城市化进程由不断加快到目前趋于平稳,农村居民以租赁房屋和土地补偿为主的财产性收入大幅度增加。2009年,渭滨区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到97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2%,比2005年增长1.4倍,年均递增23.9%。其中,租金收入421元,占财产性收入的43%,比2005年增长90%。以各项惠农政策为主的转移性收入逐年增加,2009年,渭滨区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28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比2005年增长68%。年均递增13.9%。其中:救济金、报销医疗费、退耕还林还草、扶贫款、粮食等补贴人均171元,占转移性收入的59%,比2005年增长2.6倍。

(四)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呈多元化,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经营意识不断转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呈现出多元化态势。2009年,渭滨区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达到2390元,比上年增长22%,2005年-2009年年均增长19.6%。其中,人均从第一、二、三产业得到的收入分别为745元、731元、914元,分别占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的10%、45%和17%。

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非农产业收入已成为主要来源。由于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大量农民走出土地,加入到二、三产业行列。2009年,渭滨区农民家庭从非农产业得到的收入人均为1645元,占家庭经营纯收入的69%。其中,人均交通运输业收入达到621元,人均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经营收入为828元,两项合计占家庭经营收入的61%,是5年前的3.9倍。

二、“举措到户”全面调查数据分析近两年渭滨区农民收入增长情况

(一)以培养创业型农户,增加劳务型农户,发展种养型农户和兼业型农户,消灭贫困型农户为目标,实现农民全面增收。2010年创业型、劳务型、种养型、兼业型、贫困型农户户数分别为990户、8278户、2355户、3923户、293户,同比分别增长0.4%、2.1%、-2.6%、-2.6%、-4.3%。

(二)2009-2010年五种类型农户纯收入增长情况

2010年五种类型农户中创业型农户纯收入与其他类型农户纯收入之间的差距较大,与贫困型农户纯收入的差距继续增大,2009年差距是6倍到2010年达8倍之多;劳务型、种养型以及兼业型农户发展比较均衡,但其增收方式单一,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从2010年预计数据看,劳务型和种养型农户纯收入增速超过10%,较快增长;创业型和贫困型型农户纯收入增速9%,增速稳健;兼业性农户纯收入增速7%,增速平缓。

(三)2010年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6824元,比2009年增加995元,增长17%。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2491元,增长14%,家庭经营性收入人均3133元,增长18%,财产性收入人均724元,增长21%,转移性收入人均426元,增长19%。

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综观过去的五年,渭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贡献。农民收入尽管有了增长,且收入结构有了很大变化,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宝鸡市其他区县比较,人均收入还不高。按总量看:2009年渭滨区的5679元在全省名列第八位,与第一位雁塔区的7948元人均相差2269元,差距较大。按增速看:前三位分别是榆阳区27.1%、渭滨区25.9%、金台区25.2%,比第三位的金台区仅高出0.7个百分点,形势不容乐观。分析农民收入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与城市居民比较,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009年,渭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679元,净增1168元,增长2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口径略小于纯收入)为16612元,同比增长23.2%。(二者的区别在于从形态构成上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一种形态,即价值形态。它只是反映城镇居民的现金收入情况。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形态有两种,一种是价值形态,另一种是实物形态,主要是指农民自留的粮食、食油、蔬菜、肉禽蛋等。它不但反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情况,也反映了农民的实物收入情况。)前者总量仅相当于后者的34.2%。也就是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倍,可见,农民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市民,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城乡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二)财产性收入对纯收入的贡献不容忽视

2005年以来,财产性收入在纯收入中的比重以15.5%的速度逐年增加。其中: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人均由2005年的74元增加到2009年的243元,年平均增长34.6%,成为财产性收入中的“重头戏”;租金收入由2005年的人均222元增加到2009年的421元,年平均增长17.3%,是财产性收入的又一大项;相应的利息收入也由2005年的人均28元增长到2009年的人均221元,以每年平均68%的速度快速增长。这“三大项收入”构成财产性收入的支柱。但是,财产性收入中的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属突发和偶然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它的快速增长从某一方面来说,将使农民生产投入的积极性减少,使农民增收发展后劲不足,影响农民增收的潜力。因此,农民收入的增加应主要靠生产性收入来实现。

(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人的发展潜力值得关注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调查显现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低下。调查共涉及224人160个劳动力,突出表现为:一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绝大部分。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是:11%为小学及以下,55%为初中,25%为高中,9%为大中专以上。二是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劳动力掌握较为复杂的劳动技能,且技能较为单一。由于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和劳动技能的单一,许多农民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能科学、准确地判断市场变化规律,在生产经营中出现负效应或微效应后,便心灰意冷,感到增收无门。

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重要位置。但是,因为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掌握先进技术能力较差,成为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一个制约因素。其一,掌握先进技术能力与城市下岗职工比较,没有技术优势。与城市待业青年比较,没有文化优势。与远郊县农民比较,没有吃苦精神和心里承受能力优势。其二,在已转移劳动力中,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应对劳动力市场能力较差,而他们的劳动报酬低,收入增长缓慢是不争的事实。其三,鉴于前两种情况,相当一部分思想保守、满足于有吃有穿、生活过得去就行的农民,尤其是靠房租过日子的人,干脆呆在家里什么也不干,土地变现得到的补偿金也被他们当成了消费资金。

(四)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农业效益低下。

渭滨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企业相对较少,农民出售的只是最原始的初级产品,缺乏精细加工产品,使得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环节相脱离,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形成的高额利润不能向农业回流,形成了农业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

农民增收的对策及建议

当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千方百计采取综合性措施,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和空间。

1、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将传统的种粮转变为附加值高的种养业和深加工并举。渭滨区2009年末实有耕地面积76690亩,人均1.3亩,在这有限的土地上,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绿色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规模化生产,进一步壮大优势产业。以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带动农业链的延伸,带动农业综合效益的提高。同时,鼓励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的发展,加强同农业科研机构的联系,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的服务力度。围绕城市需要,大力发展城郊型生态农业。

二是发展以农业生态旅游,休闲游为特色的旅游服务行业。休闲观光农业把单一经营农业的农民变成经营特色产品、旅游、房地产项目投资的商人,把资源优势地理优势变成了

产品优势、文化优势、经济优势。渭滨区要进一步重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给这个朝阳产业以更多扶持:一是税收,在起步阶段,前三年给予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的农户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二是信贷,建立休闲观光农业信贷扶持基金,确定一批区级重点休闲观光农业开发建设项目,加大信贷帮助;三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用于扶持跟农民增收密切相关的农家乐等项目的发展;四是建立专门协调机构,整合农林、旅游等相关部门资源,通过专门协调或指导机构,协调处理农家乐、休闲农庄等发展的矛盾问题,从经营场地、接待设施、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特色项目等方面,加强对农家乐经营户行为的规范管理,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突出“三抓”:一抓规模化,即龙头企业发展。通过扶一批、引一批、靠一批、“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培育壮大渭滨区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和完善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建成几个新兴蔬菜瓜果卫星批发市场,加快农产品流通。二抓标准化,打造品牌。实施品牌战略,既要加快现有品牌企业发展,还要培育新的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并使其由区域性品牌向全省、全国性知名品牌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三抓信息化,即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创新是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抓好农产品检验、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业信息网络三大体系建设。强化区、镇、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建立乡镇农业信息网站,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积极推广良种良法,搞好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

3、加大农民经营二、三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服务。改变过去那种小打小闹,以家庭作坊式为主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增加二、三产业经营企业的技术含量,要有叫的响的品牌、叫的响的产品、叫的响的技术。市场服务,要有专业性市场建设,产品销售网络建设。

4、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能素质与诚信。

一是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着重抓好外出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加强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使培训内容与岗位需要紧密结合,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适应市场的能力。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政府应当在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诚信的培训,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素质低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二是开展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根据劳动力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培训规模和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探索和完善“订单”、“定向”、“储备”等培训模式,努力争取使培训与用工单位和就业市场的需求相一致,以需求定培训,以就业带培训。

三是开展“树先进,找差距,改变落后观念” 教育。争取在每个镇树立1-2个就业典型,以点带面。并有计划地组织部分有条件的村到发达地区去参观,开阔眼界,让群众亲身体会与发达地区农民在生活、收入、就业观念上的差距。通过培训和宣传,变农民“以农为本”、“以土立业”的守旧观念为“敢想、敢闯、敢试、敢干”的现代农民观念,教育农民克服“小富即安”宁愿守旧摊,不愿闯新路的思想观念,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从传统农业中分离出来,向现代农业过渡,向非农产业的广阔领域进军,向城市加速流动,谋求自身更大发展。

5、壮大就业载体,拓展劳务转移空间

一是努力整合城乡资源,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将本市城市建筑业、运输业、饮食业、社区服务业、休闲娱乐业等行业发展中的辐射影响通过有关组织与零散相结合的方式作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点领域;二是全面清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为城乡劳动力就业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要规范有序地组织劳务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制定城乡统一的劳务输出与就业服务政策,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和信息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工作,不断扩大输出规模。切实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新的产业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政府还应建立完善有效的监管体制和法律体系,使农民外出从业的就业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促使更多的人外出就业,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6、增加财产性收入,以财生财

首先,正确理财和多元化投资。改变那种坐吃山空,打麻将为生的生活方式,将土地出让金合理规划和多元化投资,确保以财生财,财产增值。其次,规范房屋租赁,确保房租收入稳步增长。一是改变一家一户零散式的租房行为,由村集体或专业中介公司合理调配房源,确保房租价格随行就市,保障农民收益;二是借新农村建设东风,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将人们印象中环境脏乱,污水横流,蚊虫滋生的旧农村改变为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新农村。

7、加大农民创业信贷支持。组织建立投资担保基金,衔接农银关系,落实国家小额贷款政策,支持农业信贷。

第二篇:加快畜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畜牧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宝丰县政府围绕“富民强县”发展战略,结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加快畜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共识。以下通过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畜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1、生产总量举足轻重。由于政府高度重视,政策优惠,措施得力,畜牧养殖业呈现快速、健康、蓬勃发展的好势头。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奶牛集中养殖区10个,生猪集中养殖区32个,其它畜禽集中养殖区18个,拥有各类规模养殖场133个。目前全县生猪存栏34.24万头,牛存栏8.71万头,家禽存栏245.1万头,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有11家畜牧养殖企业通过省级无公害畜产品认证,被确定为全省畜牧业发展重点县,洁康种猪场、石灰窑益农种猪场等9家企业获得生猪进沪资格。畜牧业已成为宝丰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规模养殖发展迅猛。据统计,2008年全县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3.4亿元,建成出栏万头以上的商品猪场6个,出栏3000头以上的14个,出栏50头以上的适度规模养猪户1200多户。其中投资过百万元的养殖精品示范场35个。规模养殖的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40%以上,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

3、区域养殖特色明显。2008年,全县围绕“四大板块一小区”建设,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小区,采取“依托龙头企业建小区、依托协会服务建小区、依托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带动建小区、依托乡村两级扶持建小区”等多种方式,已建成十多个。

4、标准化生产稳步推进。大力推广“150”养猪模式。在武汉正大集团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全县兴建标准化猪舍23栋,并相继投入生产。还有26栋正在规划建设中。按照各级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大力推广标准化管理,无公害生产技术,建成了一批管理规范、绿化到位、环保合格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场和养殖小区,为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奠定了基础。

5、品种改良步伐加快。近几年来,全县通过增加资金投入扶持、指导建好改良站点、抓好技术培训等方式,加大畜禽改良工作力度,尤其是猪、牛品种改良获得重点突破。目前全县已建成牛品改站6个,猪品改站12个。仅2007年,完成猪品种改良3.5万头次;牛品种改良2000多头次。

6、循环农业初具雏形。县乡两级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与“农业循环经济、文明新村建设”相结合,依托养殖场、养殖户,大搞“一建三改”建设,开发农村新能源,大力推广 “猪—沼—渔”等高效生产模式,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倡导“人畜分离,沼气配套,文明生活”模式,加快文明新村建设进程,形成了清洁、文明的农村生活环境。目前全县已建沼气池1.6万口。

二、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近年来,宝丰县畜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还没有形成做大做强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短缺成为制约畜牧业加快发展的瓶颈,农户苦于没有资金发展畜牧业;金融部门投入畜牧业发展放贷资金门坎太高,规模养殖场户融资困难,无力扩大再生产。二是畜禽产品加工率低。很大一部分活猪、活牛、活鸡、活羊流出县外,加工增值部分流失,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三是畜牧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还不尽合理,生产环节难与市场有效对接。四是科学技术没有普遍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传统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影响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五是社

1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滞后,不能及时了解外地畜禽产品价格和疫情动态,影响新技术推广和疫病防治的顺利进行。

宝丰县属低山丘陵平原地区,具有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养殖业的自然条件和资源。首先,从事畜牧业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经调查,养一头猪或二十只鸡或半头牛或两只羊,其经济效益就接近或高于种粮的亩效益。一些从事建筑业、运输业的民营业主,在比较了投入和产出效益后,已转向从事养殖业。其次,畜禽产品市场广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羊及奶制品消费也必将呈上升趋势。第三,全县平原面积广阔,饲草饲料资源充沛,具有发展畜牧业的坚实基础。第四,目前市场上畜禽产品行情乐观,养殖利润较高,加上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大大调动了广大农户投入养殖业的积极性。总之,就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而言,强项在畜牧业,优势在畜牧业,新增长点也在畜牧业,发展畜牧业是全县农业的真正优势,我们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真正把全县畜牧业做大做强。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推动畜牧业做大做强。政府应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领导力度,建立强有力的指挥服务系统,建议把畜牧小区建设作为畜牧产业开发的突破项目,纳入各级领导任期目标,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发展养殖业。

2、狠抓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把扶持和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动畜牧业发展的着力点,采取得力措施,建设高标准的养殖密集区,努力建成一批龙头企业。发展大型的养殖龙头企业和加工龙头企业。积极争取农业开发项目资金,组织金融部门安排支农信贷资金,实施“回归”工程,引导广大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入畜牧业,特别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些经济实力雄厚、信誉好的大企业、大经销商来全县兴办大型的养殖加工企业,通过深加工,拉长畜牧业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带动全县畜牧业走出大悟,参与市场竞争。

3、打造绿色品牌,提高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畜牧业生产,不仅要突出数量的增加,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和产品质量,使产品能够打入大市场。一是适应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安全、优质、无公害的绿色食品。重点抓好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建设。二是加强畜禽良种场建设。通过大力引进和推广畜禽优良品种,提高畜禽产品质量。三是加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广畜牧业先进生产实用技术,不断提高生产者科技文化素质,把科学养殖贯穿畜牧生产的全过程。

4、落实产业政策,创造畜牧业宽松环境。政府应研究和制定关于促进全县畜牧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一是加大对标准化生产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养殖小区建设用地政策、畜禽良种选育繁育和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二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对规模场、小区业主、适度规模户的政策性补贴标准及补贴方式,充分发挥其带动作用。三是设立畜禽疫病防疫、检疫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改变被动防疫的工作局面。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加大金融信贷的支持力度,加大养殖专业大户贷款优先和适度规模养殖户小额贷款支持力度。五是落实好配套项目建设的支持政策,土管、能源、交通等相关部门共同做好配套服务工作,为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5、完善服务功能,建立高效的流通体系和市场体系。一是大力推广畜牧先进实用技术,使畜牧业实用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广大养殖场户科技文化素质。三要加强营销网络建设,为客商和养殖场户提供准确的畜牧产业发展动态和市场行情信息。四要加强饲料检测和动物疫病防治服务,2确保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五要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全面落实乡镇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以钱养事”公益性服务政策,保证各项服务工作正常开展。

6、抓好环境保护,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关注规模化养殖场的粪水污染问题,加强对养殖大户的监管,把发展畜牧业同清洁家园结合起来,进一步配套完善相关设施,实现净化排放,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严禁在城乡居民集中区、饮用水源区以及其他禁止区建设养殖场。鼓励养殖场、小区充分利用废弃、排放物,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循环经济,提高养殖综合效益

参考书目

1.畜牧业经济与发展 2000-2005

2.畜牧业经济与发展 2006-2007

3.畜牧业经济学徐受琛主编

4.畜牧业经济管理方天堃主编

张存根著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张存根,王晓霞等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1.6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3

第三篇: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与对策

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与对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民收入呈逐年增长之势,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农业仍属弱质产业,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农民增收困难仍然是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

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寻求农民增收的新突破,拓宽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根椐我县农民收入情况,就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县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中央、省、市1号文件相续出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减免农业税、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限价、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对农业产品开辟绿色通道、改善农民工进城务工环境、加大清欠农民工资力度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虽然近几年我县自然灾害频繁,但由于狠抓了农业结构调整、科技兴农和产业化生产经营,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以及大力推进以发展生产、促进增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56元,同比增长19.92%;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57.95元,同比增长12.27%。从近两年农民收入增幅来看,均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速度。具体构成如下表:

2005年、2006年××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情况对比表

从近两年农民收入状况分析,我县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最大来源

在支农惠农政策和农产品市场价格上升的双轮驱动下,全县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家庭生产经营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6年,我县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人均为1867.8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10.47元,增长12.69 %。其中主要在于林改政策的全面落实,林业收入增长较大。据调查数据显示,2006年我县农民在林业方面的收入达到218.32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32元,增幅为73.26%。渔业收入同期也有所增长,2006年农民渔业收入为77.01元,同比增长11.81%。

(二)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2006年,我县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为756.39元,比上年增加114.46元,增幅为17.83%。其中主要在于外出打工收入增长较快。据统计,2006年我县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为555.95元,比2005年增加116.98元,增长26.65%。政策在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加中的作用最为明显。一是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取得明显成效,使农民收入人均增加32元左右;二是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加大,提高了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劳动技能。2006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中,接受过就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占18.5%,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三是外出务工人数继续增加。2006年全县农村常住户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达到8万人左右,增长6.4%,外出务工人数增加使农民收入人均约增加7元。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增收贡献突出

按照“一村一品”的目标要求,全县各示范村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确定了本村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特色水产、特种水果、肉牛、毛竹、无公害蔬菜等几大支柱产业。2006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7万多亩,完成毛竹低改面积0.7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6.4万多亩,肉牛出栏稳定在1万头,果业面积达2万多亩。同时,通过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农民的致富技能得到提高,就业渠道不断拓宽。2006年,全县农业产业化对农户的覆盖率达68%,依托新农村建设发展主导产业,为农民人均增收210多元。

二、影响我县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

农民收入问题,已由单纯的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就我县而言,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产品价格增收的空间有限。2004年以前,由于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增长水平也始终处于低速发展。2004年以后,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农民收入也出现大幅度增长。据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农民出售谷物综合单价为1.44元/公斤,比2003年增加0.29元/公斤,仅此价格上涨就使农民当年人均增收101.44元。而2004年到2006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基本保持均衡,所以今后几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很小,靠价格刺激农民增收的空间不大。

(二)农产品产量增收的可能性缩小。2004年

以来,国家1号文件的出台,以及粮食补贴、综合直补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实行,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增长,粮食产量增长迅速,有效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但由于受耕地面积的限制和单产的限制,粮食等农产品大幅增产的可能性也不大。2006年以后,农民增收靠播面扩大、产量增加推动的空间极其狭小。

(三)农民从二、三产业

经营增收较难。近年来,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第二、三产业投入减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

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是农村劳动力难以实现就业转移的重要原因。由于全县乡镇二、三产业规模较小,吸纳作用不强,且本地打工收入一直不高,从而无法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受农民本身文化素质偏低、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产业结构升级等因素影响,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增势趋缓,影响农民经营二、三产业的收入。近两年来,全县农民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不足17%,远远低于沿海城市(如浙江)的62%。

(四)农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农民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即农业收入和非农产业收入。过去,由于农产品短缺,农业增产就意味着农民增收。如今,由于供求关系、增收结构发生了变化,需求约束增强,农业增产不一定带来农民增收。从产业结构看,我县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直接造成农民收入结构的不合理。2006年,在农民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占58.6 %。由于第一产业比较效益低,而且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大,抑制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从产业和产品的层次上看,愈是初级产业和初级产品,其社会需求弹性和价格弹性往往愈低。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人们的需求总是逐步向多样化、高层次发展,要求有优质的农产品与之相适应。而当前优质高效农业发展不快,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较少,这就造成优质的农产品供不应求,低档劣质的农产品相对过剩、销售不畅、价值不能完全实现,农民增产也难以增收。

(五)牧业生产面临投入大、成本高、效益低下的问题。从近几年来的牧业发展情况看,牧业的比较收益始终低于种植业,投入多,而收益少。2006年,我县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为327.34元,同比减少55.63元,减幅为14.53%。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初级产品多、品种单

一、档次低,不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需求热点已经转到经过加工的优质、多样的畜产品上;二是农户家庭经营畜牧业仍以一家一户的散养经营方式为主,没有形成一定规模,规模扩大后又存在着投入大、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三是与畜牧业生产关系密切的粮食、饲料等相关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从而增加牧业成本。如2006年前3季度,生猪等主要畜牧业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到4月份,生猪出售价格最低跌至2.7元/公斤,仔猪价格2元/公斤,为近几年最低点。

(六)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强弱与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我县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基本还是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现有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方式并未达到三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济共同体只是量的形成,没有质的形成。一是农民“失位”。分散的千家万户由于资金缺乏,信息闭塞,经营规模小,加上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承担市场竞争主体的重任;二是龙头企业“不到位”。个别龙头企业不仅未能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反而一遇到市场波动,就将风险、损失转嫁到农民身上;三是中介组织“缺位”。目前农村缺乏中介组织和农产品流通“经纪人”队伍,造成市场与农户联系脱节,致使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服务水平较低,面对充满风险的市场,农民主要凭经验、凭感觉经营,农产品品种、品质不能充分适合市场需求,导致销售困难,严重影响农民增收。

(七)农民总体应用科技水平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加大了农民增收难度。由于农民在生产安排和结构调整上没有一个能够掌握市场行情、发展前景的组织来引导,常以当前市场价格信息为导向,误导农民“追涨”,导致新的结构雷同,产品积压,价格下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难以向纵深推进,加上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生产前,农民需要的生产要素供求,特别是良种良法和市场变化趋势的服务不及时,不准确,形成调整的盲目性;生产中,对生产经营指导不力,农民的技术需求得不到满足;尤其是产后服务跟不上,农户市场化经营缺少必要的“桥梁”,农户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流通、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问题得不到满足,加剧了农民增收的难度。

(八)农业投入不足,制约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是政府投入乏力。近年来,财政支农资金增长迅速,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迅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但与现代农业的需要相比,还远远不足。由于我县属财力弱区,对农业的投入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农业科技和良种、病虫害防治、质量安全保障、农村综合组织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入需求,影响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后劲。二是金融投入有限。由于受农业自身的弱质性、金融部门的效益性、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农民的诚信度等方面的影响,使农业信贷投入局限在很小的范围,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大面积发展需求;三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差。由于农民收入特别是现金收入不高,加上子女就学、就医、人情关系、农资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导致农民负担加重,客观上影响了农民对农业的投资能力,加之大部分农民受传统的经济意识和经营能力影响,对那些投入高、利益丰的产品涉足甚少或力不从心,同时目前农产品在城乡交易之间存在较大的“剪刀差”,影响着农民对农业生产的信心,也降低了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

(九)城镇化发展较缓慢,影响农民增收。加快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是实施城市带动战略的重要手段。城镇带动农村,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为农产品提供更大的消费市场和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找到一条既符合农民“离地不离乡”的传统观念,又寻找到一条促进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方式。但是由于我县城镇化水平较低,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吸引农民进城的体制性障碍存在,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仍然被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其结果是农民的非农收入仍不能提高,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清晰勾画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和实现途径。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尽管影响全县农民收入增加的因素较多,但增收的潜力仍很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必须要有新思路、新措施、新政策,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新途径、新领域。××作为传统农业生产县,要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全面落实“重点在田,希望在山,潜力在水,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要求,挖掘潜力,寻求突破,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一)推进结构调整,在规模基地、特色基地和示范基地建设上找出路。结构调整是农业升级、换代、增效的主要途径,我们应立足于建设水产大县、果业大县、肉牛大县,大力发展县域农村经济,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市场导向、区域布局、塑造特色、形成规模”的原则,着力抓好大水面开发、特种畜禽、高效经济作物,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把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载体上。一是注重规模基地板块发展。在窑头、枧头、潞田、高陂、百加、芙蓉、罗塘等乡镇,应抓好调粮扩经、立体种植,构建以蔬菜、特种经济作物为主的经济作物板块;在韶口、沙坪、五丰、弹前、涧田、武术、宝山等六个库区乡镇,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水面资源优势,搞好立体种养,构建以××玻璃红鲤、长吻、鱼为主的水产品板块;在枧头、窑头、百加等乡镇,积极引导农户大力发展草食动物,在规模上、经营上、流通上发展壮大,构建以生猪、肉牛养殖为主的畜禽养殖板块;在弹前、沙坪等乡镇,充分利用其土壤富含硒元素的有利条件,加大扶持力度,扩大种植规模,构建以富硒绿色大米为主的优质稻板块。二是注重沿路特色基地发展。在105国道、高速公路、云七公路、杨万公路两旁突出抓好一批“百千万”特色基地,重点抓好千亩蔬菜、千亩立体种植、万亩果园、万头良种猪、万头肉牛养殖、万只家禽养殖、万亩稻田养殖基地。三是注重示范基地梯次发展。狠抓高科技含量、高效益、高产量的“三高”农业示范区建设,重点抓好高产优质稻示范区,种草养鹅、种草养禽示范区,优质高效经济作物示范区,立体种养生态农业示范区,脐橙、甜柚示范区,低成本养猪示范区,种草养牛示范区。要求每个乡镇每年抓好1—2个以上的示范区,以点带面,力争用3—5年的时间在全县铺开,为农民增收打下扎实基础。

(二)推进科技兴农,在技术成果转化和网络建设上找出路。科技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份额只占4 2 %,与现代化农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需要不断寻求突破。一是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加快品种更新、技术创新步伐。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协作,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开展两系杂交水稻、高产优质稻、三元杂交猪,无公害蔬菜、特种养殖、绿色保健食品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农业中名、特、优、新产品比重,形成新的产业化优势和技术优势;二是农技网络建设与农民素质教育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深入推进农民知识化工程,着力培育新型农民群体。健全以县农业部门为龙头,以乡镇农技推广站为桥梁,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三级农技网络服务,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力争用2年时间使全县所有村干部和科技示范户都能掌握1—2门农业实用新技术,每户农户都有1个“明白人”,引导广大农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增强广大农民走向市场的信心和决心,成为自我创业、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实践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推动者。三是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种子产业化发展步伐。按照大田品种纯良化、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繁育推广供销一体化的要求,以县种子公司为龙头,建立县繁原种,县、乡联繁,大田用种的良种繁育体系,力争良种覆盖率达1 0 0 %,统一供种率达9 5 % 以上。加快建立三元杂交猪繁育体系,使三元杂交猪的比例在2年内达90 % 以上,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

(三)推进产业化经营,在流通体系、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建设上找出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对接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因地制宜,加快推进。一是突出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每个乡镇要新建2个以上流通组织,每个村要建立1支干部或能人牵头的运销队伍;县建立农民经纪人总会,乡镇设立分会。加强对农民经纪人的市场经济理论、法律法规、经营业务、国际贸易、期货交易、职业道德等方面培训,定期不定期开展信息交流活动,优化营销策略,形成聚集优势,联合开拓大中城市市场。二是突出专业市场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县水产品批发市场,使之成为赣中南地区水产品集散地之一。同时,依托规模基地,进一步建设发展具有知名度的××玻璃红鲤、宝山金丝小枣、弹前西瓜、库区水产品、城郊蔬菜等专业化市场,提高农产品集散能力,从而达到建一个市场,牵一片基地,富一方群众的效果。三是突出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资等措施,重点抓好无公害蔬菜、××玻璃红鲤、宝山金丝小枣、花生、水产品等加工企业的建设和改造,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包装,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加大名牌创建力度。将农产品名牌创建列为县级农业重点工程,实行一个产品、一个方案、一个专门班子,集中力量对农产品进行设计、规划、宣传推介,增强品牌意识,不断增加产品竟争能力和扩张力。重点推介××玻璃红鲤、“赣泉”水产水果、富硒大米等特色农产品,使之能在大中城市的重点超市现身。五是要优化流通环境。对各类农业流通组织办证,用地信贷、税费等方面充分地给予优惠,坚决制止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切实保护其合法权益,确保“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四)转移剩余劳动力,在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上找出路。我县是农业大县,农业比重大,农业人口多,占全县人口总数的8 0 %。从长远来讲,农村劳动力不转移到非农产业,死守“一亩三分地”,只能解决温饱,不能迈入小康。必须跳出农业想办法,在农业外部找出路。从我县实际来看,转移农村人口主要有三条渠道:一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要因势利导,大力引导和扶持私营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开发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培育一批适合家庭分散式生产经营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个体私营经济户群,逐步形成相对集中、配套成龙的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经营群体。要在税收、资源、政策、人才等方面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真正做到“政策上放宽,经营上放开,管理上放活”。对合法经营的农村流动经营者,除国家另有规定外,放宽工商登记和税费缴纳政策。同时,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将资源变资本,形成一批经商、种养、服务等方面的个体私营企业,让更多的农民从中增收。二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着力发展县城“一江两岸”的建设,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方面为县城新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发展小城镇是增加农民非农收入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放宽土地、户籍、税收和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吸纳民间资金向小城镇集聚,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坚持建设小城镇与发展服务业相结合,通过发展服务性产业,扩大劳动力充分就业,积极引农民入镇,使部分群众从常年外出务工,转为城镇稳定性就业移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达到兴办一个企业,带动一批项目,活跃一个城镇,致富一方农民。坚持小城镇建设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使小城镇成为一头通市场、一头连农户的桥梁。坚持城镇建设与市场建设相结合,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搭建舞台,提供载体,增加就业机会,确保农民引得出,留得住。三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抓好县工业园区征地扩面、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入推动全民创业,扩大园区规模,壮大园区企业队伍,为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提供广阔平台。四是组织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致富。要加强对农民务工技术的培训,提高打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加打工就业机会,既洗脚进城,又洗脑进城。要提高打工人员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劳务市场,职业中介组织,为外出打工人员提供劳务信息、职业中介、劳动力组织和输出等服务。劳动、司法等部门要为在外打工人员排忧解难,维护其合法权益。同时,要认真做好移民扶贫工作。受××水电站建设的影响,我县库区、深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对这部分群众,要积极筹措资金,尽快把库区和偏远山区的贫困群众迁移出来,认真落实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使他们有地可种,有空间发展生产,有条件增收。

(五)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在强化农民增收保障上找出路。一是要积极主动向上抢抓项目。抓住新农村建设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对“三农”的扶持项目,如土地整治、新能源建设、乡村道路整治等。在具体项目争取上,要明确目标、统筹规划、集中成片、打捆使用、突出示范、形成效应。二是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方面要建立以农民自主投入为主体,财政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创新产权方式,大兴“户办”工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队伍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村民“一事一议”工作,特别要广泛教育农民,两眼不能只“盯上”,要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愚公”精神,靠自己的力量,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增加自己的收入。三是要加大公共财政向农业与农村倾斜力度。虽然我县财力弱,国家转移支付资金有限,要全面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心有余力不足,但是我县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增强。因此,县财政在“十一五”期间,应逐年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业和农村资金的预算比重,要重点将资金投向发展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的项目。要增加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投放,重点是乡村公路、水利工程、公共卫生、人畜饮水、信息工程等;要向农民提供免费或补贴农技服务,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对农民种粮收益综合补贴的长效机制;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从2007年起农村学生义务教育期间免交学杂费,并逐步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排危改造长效机制。

(六)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在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上找出路。继续扩大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引导所有金融机构拓宽业务范围,创新金融品种,增加信贷资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发展。要延伸信贷支农的范围,扩大服务领域,支持农副产品加工运销和养殖业的发展。鼓励私有资本、外资参股设立多种所有制社区金融机构,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加快发展多形式、多渠道农业保险,建立农业担保基金,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同时,还应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包括农村住房和消费品的贷款,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作用。进一步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采取贴息、补助税收等措施,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开发农业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通过规划引导,统筹安排,明确职责,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七)推进政策落实,在农民减负增收上找出路。一是加速土地、林地流转。引导农民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股份合作、委托经营、租赁、收购等形式,合理进行土地、林地的转让、转包,丰富家庭承包制的内涵,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二是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及时安排收购资金,做到不停收、不限收、不拒收、不打“白条”,不压级压价、不代扣和代缴任何款项。三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要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严格落实“三补贴”、“两减免”的政策,巩固和扩大税改成果。四是规范涉农收费。坚持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体制和“两免一补”政策以及“一费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健全对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严禁在农民办理婚姻登记、子女入学等过程中搭车收费。五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在全县农村建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社会援助制度,形成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临时救助为补充,优惠政策相配套,基层组织为依托的长效救助体系。要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保险,有效解决农民因患大病住院医疗负担过重的困难。实施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训,提高医疗水平。六是健全公示制度。凡经省以上政府或部门批准,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均要实行公示。重点抓好农村中小学收费、婚姻登记收费、社会抚养费、农民建房收费等涉农收费的公示工作。七是坚持“一事一议”。对筹资筹劳要“一事一议”,明确议事范围,履行议事程序,加强资金管理,强化审计监督。八是加强督促检查。要经常开展涉农收费的专项检查、专项治理,对违犯规定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一经查出,要严格按照《农民负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予以处罚,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第四篇:关于加快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推荐]

关于加快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聚集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项非常有效的发展选择,是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由单个企业竞争走向产业竞争新趋势的有效途径。如何抓住特色培育区域产业集群,加快经济发

展,是各级政府应当深入思考、潜心运筹的实践课题。最近,结合赴南方考察学习,我对加快我市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现予以整理,供参阅。

一、坚持环境推动,搭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从外地经验看,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产业集群,是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决定着发展的最终效果,处于决定性地位;而政府力量不可或缺,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对我市而言,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要加快载体建设,吸引产业集聚。专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对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形成若干个特色园,但个别园区仅处于低层次运行上。对此,首先要抓紧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建议聘请有关专业机构,对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走势进行科学分析,做出总体规划。对已初具雏形的产业,如电子家电、食品加工、橡胶化工、汽车配件、机械铸造等实行集中发展,打造特色基地,力争做出特色,做出优势,做出品牌,做成xx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次要加快基础功能配套。加强对园区内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实现园区内公共资源的低成本共享。健全园区生产协作与社会化服务水平,完善质量检测、现代物流、产品研发等服务体系,着力增强产业配套功能,推进专业化协作。

二要制订规范政策,推动产业集聚。对市委、市政府出台的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重点在强化“三性”上下功夫。首先要把握政策文本的规范性。对不同时期、根据不同需要所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进行认真梳理,删繁就简,剪枝去蔓,重新整理出具有长效作用的规范性政策文本。其次要把握政策尺度的平衡性。所订立的优惠政策措施,无论是对本地企业还是对外来客商,无论是对新办企业还是对已有企业,无论是在吸引外资方面还是在促进现有企业发展方面,都要发挥激励作用。第三要严格政策执行的严肃性。要守信重诺,不折不扣地将政策执行到位,这对促进企业发展、提高政府信誉至关重要。

三要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许多地方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与区域专业市场在其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建设的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市场达到了**个,良好的市场网络有力地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年,东莞虎门镇接连有几位外商投资办起了服装来料加工厂,为此,镇政府决定建立一流的服装市场来服务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年,镇政府投资****万元建成了占地*.*万平方米,****多个铺位的富民商业大厦。如今富民大厦的服装批发以交易量大、经营服务好而享誉国内外,被称为“中国乡镇第一号时装批发商”,有力地推动了虎门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东莞市虎门镇常居人口仅**万人,而外来人口却高达**万;去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近**亿元,其中服装工业总产值为**亿元;财税收入**亿元,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乡镇首位。近年来我市在市场建设上加大了工作力度,但与我市工业产业相连的市场没有,发挥不了市场的产业集聚作用。如果在组建专业生产园区的同时,考虑依托专业生产园区来组建专业市场,园区这扇对外开放的窗口将会开得更大。生产企业向专业园区聚集,利在造势;专业市场以专业园区为依托,利在牵引。生产企业和专业市场互为依托、相得益彰,整个产业就可以保持长盛不衰。

四要强化行业自律,规范产业集聚。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序竞争能够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无序竞争则会造成资源浪费并影响行业的正常发育。从温州和明村镇橡胶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加强行业协作,实行行业共建,实现行业互补,实施行业自律,是发展区域产业集群的有效选择。促成行业联手,一条途径是通过培植龙头企业,发挥“龙头老大”对整个行业的牵引带动作用。另一条途径是通过组建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促进行业联手共建。从我市情况来看,在民间行业商会或者行业协会的建设上,要促其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协会组织由“虚”到“实”的转变。协会组织作为实体存在,要有常设的办事机构、办事地点和人员,围绕行业规划、企业管理、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价格协调、市场互动等实质性内容开展活动。二是协会覆盖面由“窄”到“宽”的转变。协会会员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几个企业,应动员行业内所有企业都加入进来。三是协会功能由“弱”到“强”的转变。协会组织自身要有凝聚力,对会员企业要有吸引力,树立行业协会组织权威。通过制订和完善协会章程,确保行业协

第五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

新场乡人大主席王顺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任务,要实现全国的小康就必须实现农民的小康,要实现农民的小康就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要发展农村经济,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强化

服务意识。即:从管理生产为主转变为管理市场为主;从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从命令性的管理转变为服务性的指导。从“只管种不管收,种了无用倒河沟”转变为“种前找市场,种中讲科技,出售凭合同”。政府要引导和指导兴办旨在服务农民的村级集体经济实体,引导农民自愿入股参与经营。即“政府搭台,农民唱戏”。

实践证明,发展经济再也不能办纯集体性质的企业了,必须探索新的组织形式,采取新的运行机制。把集体经济的发展合同制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合作制集体经济发展路子。这就是:围绕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村集体和农民通过资本联合、劳动联合和产品联合等形式,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把集体经济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各自优势融为一体,公私结合,统分结合在引导农民致富的同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兴办村级经济实体,乡政府的任务主要是思路引导、信息服务、宏观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主要以村集体牵头,并投入少量启动资金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民在经济实体内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村集体以投入的启动资金、场地、房屋等参股,通过专业社的有偿服务来获得收入。具体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选准项目,统一规划。首先立足当地资源和优势条件,瞄准市场,选择适合家庭经营的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风险小的项目。使农民愿意投资经营,并且在经济上承受得起。然后,本着典型引路、由小到大的原则,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分期实施方案。新场乡可以从蔬菜、瓜果的种植、加工、批发和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引导。

二、统分结合,共同发展。有些项目的前期工作,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或办起来不合算。村集体就应统一组织,统一开发,实现水、电、路和场地“三通一平”,并配套辅助设施。然后,以农民为投资主体,分户投资,分户经营。

三、建立组织,民主管理。为了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并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按照自愿、互助、互利、民主、平等的原则,依托主要发展项目,分别组建专业合作社。农民入股自愿、退股自由。股权设置既要有现金股,也要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既要有个人入股,也要有村集体经济组织投入的开发资金等作为集体股,形成适应农村多种经济成份发展格局的复合型股权结构。各专业社必须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通过《章程》,选举产生自己的经营管理机构,实行民主管理。最高权力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重大决策由社员参与做出,每个社员包括集体股权代表拥有同样的投票权。理事会由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负责日常经营业务。合作社独立核算,并实行财务公开制度,接受社员监督。

四、完善功能,综合服务。各专业社要从单项服务起步,逐步完善服务功能,向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发展。假如种植药材或特色蔬菜,集体经济组织首先要到大中城市进行市场调查,到企业厂矿签订销售合同。然后,通过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要统一购进良种,统一育苗,然后按照种植计划向农户供苗。生产过程中,及时提供技术指导和有关物资服务。收获后集体经济组织要组织车辆为农户代运代销。

五、微利经营,适当积累。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以服务为宗旨,追求的是产业整体效益,不以盈利为目的。虽然也收取服务费和管理费,但费率很低,而且所得收益除保证机构的正常运转外,按一定的比例实行盈余返还或股金分红。

集体与农民合作的灵活机制,可以增强集体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在选择项目时农民参与市场调研和项目论证,他们认为有利可图时才愿意投资。避免了因个别领导拍脑袋上项目而造成失误。

集体农民携手合作,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聚合效应。一是解决了合作各方投资不足的难题。“集体搭台”所需资金不多,只要想办法能够筹得到。“农民唱戏”也容易唱得起来,由于基础设施由村集体提供,被用土地的承包者以土使用权入股,农民只要自筹少量资金就可以迅速起步。二是促进了合作双方优势互补。农民办个体、私营企业头痛的是征地难、办手续难,而村集体出面解决这些问题就容易得多。生产经营管理是集体办企业最头痛的问题,而由农民自主经营,不需要集体操心,因而互补。三是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合作社将一家一户分散的同类产业或产品集中起来,联合发展,不仅节约投资成本和管理成本,而且能尽快形成规模,提高知名度,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好范文版权所有

围绕服务办实体,可以实现农民致富与集体增收同时并举。专业社就是中介报务组织,目的是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等系列服务,努力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或办不了的事情,在服务农民的同时增加集体收入。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促进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下载宝鸡市渭滨区加快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调查与思考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宝鸡市渭滨区加快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调查与思考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吉首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精选合集]

    关于加快吉首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发布人:来源:州政府督查室时间:2008-11-25 15:21:43点击:525吉首市人民政府督查室为充分利用吉首市文化旅游......

    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调研与思考

    对xxx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考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广大农民不能富裕起来,全面建设小康......

    关于加快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实施方案 为适应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加快我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步伐,确保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结合我镇实际,制定......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范文模版)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调查与思考作者:雷小平加入时间:2010-4-19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办课题组编者按:连续几年,党中央、国务院的1号文件,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2月3日,在省......

    加快工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近期,我对加快新田工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作了一些思索和思考。一、用辨证的观点看待新田工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县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推动力,大力实施......

    关于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按照县委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活动的要求,4月1日至4月7日,我先后到崇头镇栗溪、梅竹等村庄和县财政局等单位,就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

    关于##县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2004和2005两年中央都是以一号文......

    关于##县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合集)

    关于##县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影响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