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03年初,县委、县政府把茶叶产业确定为我县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两年来的努力,我县茶叶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加快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步伐,推进茶叶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按照县委主要领导的安排,6月*——**日,县委办、县委农工委、县茶办组成联合调研组,对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地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
1、基地规模扩大。两年来,全县高标准、高质量新建无公害茶园*万亩,其中无性系扦插*.*万亩,种子直播*.*万亩;改造低产茶园*.*万亩,加上原有老茶园*万亩,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了*.*万亩,比2002年末增加了*倍多。
2、品种品质优化。新发展的*万亩茶园主要有湖鼎大白、名山***、名山***、龙井**等四个国家级或省级推广的优良品种;由于采用了无公害栽培新技术,茶苗成活率高达**%以上,且长势良好,有望近*年内陆续投产;全县*.*万亩茶园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有*项产品获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项获省级认证,××县桃源茶业公司和米仓山茶业公司的产品、产地均获国家有机茶认证。
3、产量产值增长。2004年全县产茶***吨,实现产值****万元,与2003年相比,产量增长**.*%,产值增长**.*%;其中名优茶产量达到**吨,实现产值***多万元。今年春茶再创历史新高,产量达***吨,可实现产值****万元,名优茶最高售价达****元/斤。
4、茶农收入增加。两年来,全县鲜叶收购价平均在**元/斤左右,比2002年增加*元/斤。其中,优质鲜叶收购价格持续稳定在**元/斤,比2002年增加**元/斤,茶农出售鲜叶年收入最高可达万元。据测算,2004年,茶叶产业使茶农人均收入***元左右,茶农为茶叶业主务工的劳务收入累计在***万元以上。
5、业主实力增强。全县有茶叶产业化经营业主**家,其中米仓山茶业公司、桃源茶叶公司、黄梁茶厂的年产值在***万元以上,米仓山茶业公司生产能力达**吨/年,桃源茶业公司达**吨/年,米仓山茶业公司已成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旺茗茶叶公司、仁和商贸公司、双龙茶叶公司的年产值在**万元以上。
6、产业机制创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业主制等模式运作,把企业、政府、农户的责、权、利有机结合起来,产业化运作机制日趋成熟;全县**家业主建茶园****亩,共带动茶农发展茶叶*.**万亩;业主和茶农实行“订单收购”后,每斤鲜叶的收购价比市场价平均高出*——*元。
7、品牌价值提升。桃源茶叶公司生产的“桃源毛峰”先后获国际名茶金奖、日本国大赏奖和中茶杯一等奖,其名优茶最高售价达****元/斤,在北京、成都等地销路看好;米仓山茶业公司生产的“米仓山雪芽”获中茶杯一等奖,其名优茶最高售价达****元/斤。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制约着茶叶产业进一步发展。一是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的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我县虽然把茶叶产业作为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来抓,但在具体执行中,对发展茶叶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思想还不够统一,抓茶叶产业发展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相关部门对发展茶业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大。我县虽然针对每一个较大的茶场都确定了帮扶单位,但帮扶单位中真正参与帮扶的只有县地税局和县农业局,其余单位有其名而无其实。目前,茶叶加工用电均按工业用电*.*元/度收费,没有按相关政策给予龙头企业优惠;对乡镇发展茶叶的年度目标考核未纳入县委、县政府年度考核,仅由县委农工委进行考核,不利于提高乡镇发展茶叶产业的积极性。三是乡镇发展茶叶力度有待加强。大部分乡镇为了完成种植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虚夸种植面积的现象;引进的部分茶苗不适宜于××种植,栽植成活率较低。四是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一些乡镇反映种植面积已经饱和,没有发展茶叶的土地,要求重新进行茶叶种植面积调整。同时,这也说明一些干部对发展茶叶的土壤、海拔条件认识不够,很多能够发展茶叶的地方,他们都认为不能种茶。五是茶农意识不到位。调查表明,我县的茶农目前仍然以粮为主,以茶为辅,**%以上的茶园为粮茶混作,导致茶叶产量不高,污染重。
2、科技含量不高,制约着茶叶品质的提升。一是茶叶良种特别是无性系良种推广应用比例相当低。现有茶园**%以上为种子直播,与无性系良种茶相比,开采迟、芽头不整齐、鲜叶质量低,严重影响茶叶成品质量。二是茶园田间管理技术落后。特别是茶园的机械化修剪和机械化采摘技术、茶叶的无公害栽培技术、无性系良种繁育技术等普及应用率较低,导致茶叶生产成本相对上升、茶叶产量不高,严重阻碍了茶叶商品率、茶园效益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三是茶园老化退化严重。低产茶园面积较大,放荒茶园面积较多,管理粗放,重采摘,轻管护,茶叶生产中短期行为突出。据调查统计,我县目前有低产茶园近****亩,放荒茶园近****亩,这两类茶园面积近*万亩,约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四是茶叶综合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较低。主要表现在茶叶多为初级产品,结构单一,茶叶深加工产品如速溶茶、茶饮料、袋泡茶和茶叶天然产物的提取等几乎是空白,严重影响着茶叶产品档次、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五是技术力量薄弱。目前我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人,其中从事茶叶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仅*人,其余**人是凭多年经验积累形成的技术人员;各茶场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茶叶生产管理及相关专业技术培训,生产企业的一线操作人员多是在生产季节就地临时聘请的农民工,对茶叶生产加工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仅凭经验和习惯对初级产品的生产加工进行简单操作,先进实用的茶叶生产技术在相当一部分茶场难以推广,茶叶产品质量很难快速提升。
3、产销衔接脱节,制约着茶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一是产加销一体化程度很低。目前我县茶叶生产和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建立在生产者的小农经济思想和经营者的最原始的买卖关系上(鲜叶和半成品),存在着生产的盲目性和经营者对生产(原料)的依赖性,茶叶销售仍然是“提篮小卖”,千家万户奔市场,市场风险大。二是茶叶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我县茶叶专业经纪人缺乏,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分配和联接机制,缺乏连接生产与市场的载体;中介组织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我县茶叶发展总体水平低、规模小、市场流通无序。三是缺乏专业化市场。目前,我县虽有**家茶场,但还没有一个正规化的茶叶交易市场,经营分散带来市场秩序混乱,对茶叶产业化建设有很大负面影响。
4、投入相对不足,制约着茶业发展后劲的增强。一是对茶业建设资金的投入不足。茶叶生产是典型的多投入高产出,少投入低产出的产业,我县茶叶产业投入相对不足以及后期管理脱节,导致田间管理跟不上、基础设施不配套、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茶叶单产低,效益差。二是对茶园管理的投入不足,特别是茶园有机肥料、田间管理用工和茶园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茶园形象差、茶园退化。除旺茗茶业公司***亩基地、米仓山茶业***亩基地、桃源公司***亩基地外,我县其余茶园的形象都比较差。三是茶叶加工环节投入不足。对名优茶生产机械、茶房建设、环境卫生建设等投入不足,导致茶叶产品加工水平较低、产品质量受影响、产品趋同缺乏特色。目前农村大部分地方还是靠手搓锅炒的办法将鲜叶加工成低档茶,这种粗制滥造的“大路货”,市场价格平均每斤**多元,低的只有*元左右。四是基础设施滞后。据调查,我县茶场普遍存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的问题,大部分茶场甚至连灌溉都成问题,严重制约了茶叶产业进一步发展。如五权镇有几个村还可以大面积种植茶树,但由于不通公路,业主不愿投资建设。
5、运行机制落后,制约着茶业规模的扩张。一是经营体制僵化,运行机制明显落后。全县大部分茶场仍然存在着“吃大锅饭”的现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一些茶业公司缺乏开拓市场和做大做强的意识和动力。不少茶业公司由于资金缺乏,安于现状,产品销售仍然主要依靠集团消费,还没有真正走向大市场,企业经营规模难以扩大。到目前为止,全县茶叶企业经营规模最大的只有米仓山茶业公司和桃源茶业公司,但产值也不过***万元左右。三是名优茶开发力度不大。2004年我县名优茶产量仅为**吨,占全年茶叶总产量的*.*%,名优茶产值***多万元,占全县毛茶总值的**%;名优茶的平均单价偏低,每公斤仅***元左右,桃源毛峰虽然每公斤高达****元,但数量十分有限。四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目前我县龙头企业很少,进入市级的龙头企业只有米仓山茶业公司*家。五是优势品牌尚未形成。××茶叶品牌虽然不少,近几年参加全省、全国和国际性评比,拿回来的奖杯也不少,但是奖杯拿回来以后却束之高阁,没有花大力气去宣传,没有一个真正叫得响的品牌,发挥不了品牌效应。
三、发展的茶叶产业的几点经验
1、宣传发动造氛围。一是县上先后四次组织县级机关、乡镇干部及业主共***余人次赴峨眉、名山、川北及浙江的杭州、松阳、绍兴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别人发展茶叶产业的成功经验。二是县上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茶叶产业的决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和企业、业主发展茶叶产业的积极性。三是通过举办“米仓山杯”茶叶品评会,在县有线电视台制作发展茶叶产业的专题公益广告,书写发展茶叶产业的宣传标语,举办茶叶生产技术电视讲座,利用报刊、板报、墙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2、基地建设扩规模。一是高起点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成片,突出规模”的原则对全县茶叶生产进行了统一规划,绘制了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蓝图。二是高标准栽植。新建茶园一律采用无公害栽培技术,一律采用国家级或省级良种。三是大投入推动。近两年,县财政共拿出***万元资金用于茶园建设补助(每新建一亩扦插茶园和直播茶园分别给予***元的种苗和**元的种籽补助,改造一亩老茶园给予**元的专项补贴),用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扶贫开发等项目支持茶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抓示范带动。在全县上下大抓专业乡镇、专业村、专业社和专业大户建设,现已建成高阳、五权等五个茶叶专业乡镇,木门、化龙、农建万亩生态茶叶示范园建设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三个千亩茶叶村、**个***亩以上生态茶叶示范园。
3、技术推广提质量。一是狠抓科技队伍建设。初步建起了“县茶办——乡镇农业服务站——村社茶技员——农户明白人”的“四位一体”的技术服务队伍。二是狠抓技术培训。按照“一级负责一级,一级培训一级”;“先大户后大户,先干部后群众”的原则,深入乡镇、村、社采取现场会、院子会、举办科技讲座等形式,让茶区农户家家都有种茶的“明白人”。三是狠抓技术指导。坚持点上指导和面上指导相结合,把技术服务的重点放在现场指导上,聘请中国茶科所专家白堃元教授为全县的茶叶技术顾问,在每一个乡镇派驻一名专业技术人员蹲点,实行技术人员包乡镇、包茶场责任制,从园地规划、整地、放线、开沟到茶树栽种管理及老茶园改造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确保了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
4、市场运作促经营。一是做强龙头企业。坚持从政策上激励、项目上扶持、资金上支持、技术上服务、机制上引导,使龙头企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强,一些小企业主动向龙头企业靠拢,资源共享,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二是打造知名品牌。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严禁使用重金属超标化肥和高残留农药,在五权建起了全县第一个省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基地,桃源茶业、米仓山茶业等公司的产品已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并顺利通过了有机茶认证。三是做大茶叶市场。现已形成五权、高阳、木门等鲜叶市场,鲜叶最高交易价达**元/斤,干茶年交易量已突破***吨大关。四是加强专合组织建设。成立了县茶叶协会,有效地遏制了茶叶产业的无序竞争,为全县茶叶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服务。茶叶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专门从事茶叶交易的人员达***余人。
5、组织领导强化服务。一是县上成立以县长为组长,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重点产茶乡镇还专门确定了一名副职领导专抓茶叶生产。二是县上实行四大班子领导联系重点产茶乡镇、县级相关部门联系重点茶场制度,与各产茶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人头。三是重点督查生产进度和质量要求,及时解决茶叶发展中具体问题。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坚持点上考核与面上考核相结合,并将考核验收结果作为年度目标考核的依据,严格实行奖惩,确保了茶叶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加快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我县茶叶产业发展之所以进度缓慢,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些部门和乡镇信心不足,毅力不够,对我县发展茶叶产业具备的优势认识不充分。因此,全县上下一是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要充分认识到我县发展茶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要充分认识到我县发展绿色茶、无公害茶、有机茶,具有广阔和长远的发展前景,是一项既能保护生态环境,又能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双赢”工程。二是坚定思路,长抓不懈。各级各部门要始终围绕县委、县政府关于茶叶产业发展的既定思路,把加快茶叶产业发展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一个产业,一个班子,一套方案”,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常抓不懈,一以贯之,尤其要克服工作中时冷时热的现象,坚决杜绝伤害茶叶龙头企业和茶农的感情和利益的现象发生。三是健全机构,落实责任。县茶叶工作领导小组应切实履行职责,领导小组成员应经常深入茶叶基地、龙头企业,了解和解决茶叶产业发展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在全县形成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乡镇各尽其职,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进一步健全和落实部门联系帮扶制度、定期工作汇报制度和县级领导联系重点基地和龙头企业制度,充分发挥帮扶协调作用,切忌帮扶联系流于形式。四是严格考核,逗硬奖惩。县委县政府应把发展茶叶产业工作纳入对乡镇和部门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与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坚持以实绩论英雄,对在发展茶叶产业中工作出色、成效显著的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扬和奖励,对工作不力、进度迟缓的要认真追究有关乡镇、部门和领导的责任。
2、创新体制,培育龙头。一是引进龙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经济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经营理念新、市场营销好的龙头企业,通过资产并购、品牌合作、技术入股等形式改造现有茶叶加工企业或新建规模更大的龙头企业。二是舞活龙头。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模式,使“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内部形成合力,各个层次的经营主体充满活力,努力推进松散型关系向紧密型关系发展。具体说,就是要在高阳、五权、木门、化龙、农建等发展较快的乡镇,把基地作为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第一车间”,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大力发展“订单茶叶”,实施保护价格机制,由公司、基地、农户三方共同制定原料和半成品各个级别的收购样,共同制定各个收购样的最低保护价,形成产供销有机衔接。三是做强龙头。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克服茶叶基地建设“小而散”,茶农卖茶难,企业收茶难,出了问题调解难等问题。整合退耕还林、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打捆”用于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市场开发、精深加工等项目,重点提高米仓山茶叶有限公司的科技开发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农户带动能力。引导龙头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的改造,不断调整产品结构。鼓励支持茶叶加工企业加大科技开发力度,不但开发春茶,也开发夏茶和秋茶,变一季茶为多季茶,变季节性生产为均衡性生产,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3、整合资源,打造品牌。茶叶市场的竞争,不仅仅是质量、价格的竞争,更主要的是品牌的竞争。因此,一是统一品牌。突破当前以行政区域抓茶业发展的思维方式,牢固树立“大品牌、大产区”意识。针对我县茶叶品牌多、规模小、效益差的实际,建议对我县茶叶品牌进行整合,推出*—*个知名度高、前途好的品牌作为我县茶叶的主打品牌,做大做强。二是做强品牌。充分发挥茶叶协会的自律、服务、协调等功能,集中力量打造品牌,按“协会+企业+农户”等方式指导生产、加工和销售,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对主打品牌严格进行统一的宣传、质量检验和包装设计,并实行市场准入,对不符合品牌要求的产品,取消其以该品牌进入市场的资格。对因生产环境差异而形成茶叶品质的不同,可以采用在同一品牌下分设不同等级的办法予以解决。三是加强营销。积极引导企业树立现代营销理念,培育专业营销队伍,不断拓展产品销售市场。县茶业协会要发挥好政府引导与个体经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特别要加强会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克服互相杀价、互挖墙角的弊端。政府和企业要进一步增强广告促销意识,舍得花大成本在报刊、广播、电视上宣传××的茶叶产品,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茶叶展销会、研讨会,提高我县茶叶品牌的知名度。
4、增加投入,建好基地。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虽然我县宜茶地带十分广泛,但各地的小气候和土壤类型对不同茶树品种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要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成片、分步实施的原则,将全县茶叶发展重点安排在五权、高阳、农建、化龙、木门等**个宜茶乡镇的**个村。农业技术部门要在对区域特性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各乡镇宜茶区域、宜茶品种作出具体规划,明确划分新老品种,有性系与无性系的种植范围,促进不同品种、不同季节的合理搭配。要突出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对现有老茶园要制定分次分批进行良种化改造的规划。龙头企业应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茶叶基地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把基地建设规划和措施落实到村、社和农户。二是方向明确,突出重点。针对我县茶叶良种特别是无性系良种比例低的现状,要积极抓好无性系无公害茶园的规划建设,运用有机茶生产规程逐步对现有树龄老化、树势弱化的茶园进行全面改造。三是创新机制,加大投入。龙头企业可以为茶农提供一定的垫底资金或向农户垫支部分种苗、肥料等费用,为茶农提供小额贷款担保,与茶农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政府应充分利用政策,把退耕还林、种草养畜、水土保持、以工代赈等项目和资金打捆使用,帮助基地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同时,县乡财政也应从年度预算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奖励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引导茶农增加对茶叶生产基地的投入,在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通过茶叶协会建立茶叶担保基金,帮助企业和农户融资。四要搞好示范,辐射带动。由于茶园建设投入大(建一亩无性系良种茶园,一次性投入需****元,一般茶园需****元左右)、见效慢(建投产周期一般*—*年),农户一般不敢贸然涉足,因此,可以采取“农民出一点、企业投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办法,在五权、木门、高阳、化龙、农建等茶叶基地建立示范点,将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示范和推广,带动基地全面建设。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5、完善政策,强化服务。一是制定和落实好茶叶产业化的促进政策。政府可以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通过财政贴息、项目倾斜、以奖代补等形式,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老茶园改良、新茶园建设及各种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二是建立健全茶叶生产服务体系,为茶农提供有效的社会化服务。引导茶叶加工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引导茶农建立专业生产合作社,充分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提高茶业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经营、自求发展的能力。三是加大茶叶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坚持以县农业局、县茶办和乡镇农业服务站为依托,建立健全茶叶科技服务体系,切实加大无公害茶叶生产加工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同时要抓好茶树机剪、机采、节水灌溉及机制名茶等生产加工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茶叶生产从简单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四是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县工商部门要对本地注册的茶叶经营企业进行清理,对不符合条件特别是不属本地而以本地名义注册的企业予以注销,对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有力查处。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茶叶质量标准的监督管理,对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的有关产品进行及时检验和认证,对未经检验和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予以及时处理,保护和支持茶叶的正常经营。五是加强对外宣传。通过网络、电视、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体,重点加强对米仓山茶、桃源风香牌系列茶叶等知名品牌的宣传。农业部门要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组织茶叶生产企业参加各类茶叶展销会、促销会,办好一年一度的米仓山杯茶叶品评会。文化部门要适时组织大型茶事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我县茶叶的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
第二篇:茶叶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茶叶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
茶叶作为XXX县五大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本文在全面总结了XXX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下一步发展对策,以为做大做强XXX县茶产业提供指导。
[关键词] 茶产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XXX县
XXX县位于宜宾市南部,坐落在长江第一支流南广河畔,北距酒都宜宾50公里,享有“乌蒙西下三千里,僰道南来第一城”的美誉。全县幅员面积1323平方千米,辖7乡12镇285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农业人口46.4万,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是全国茶叶2009-2015 年重点区域,“四川省第一批名优茶生产基地县”,四川省政策着力培育的10 个重点产茶县。1XXX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1.1茶叶基地建设情况
茶叶是XXX县五大农业特色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XXX县围绕“三带四园五龙”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立足自然和资源优势狠抓山区6大茶叶产业经济带建设,以生态、安全为目标,“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三化并举,基本形成羊田、蕉村、“916”、文江、庆符、胜天红岩山等6大茶叶产业带。生态茶园建设也取得较好成绩,现有绿色食品基地5000亩,有机茶叶基地930亩,认证绿色食品茶叶2个(早白尖、林湖),有机茶1个(早白尖)。建成茶园万亩以上乡镇2个、5000亩以上乡镇2个;茶叶专业村30个,茶
业产值千万元村21个。2013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24.1万亩,良种茶园面积约22万亩,良种化率达91%,建设成为全国茶叶生产基地、优质出口茶基地县和全省茶叶良种繁育基地。
表一:XXX县2013年鲜叶采摘品类统计表
茶叶品类 产量(吨)所占比例 名优茶 1843 19.36%
大宗茶 6412 67.35%
黑茶 365 3.84%
边茶 900 9.45%
全县合计 9520 100% 从表一可以看出:2013年全县生产各类茶叶总量9520吨,其中以名优茶和大宗茶居多;总产值突破十亿大关,达11.58亿元,其中加工产值约5.6亿元;全县农民人均茶叶年收入达1150元。1.2茶叶产业化经营情况
近年来,XXX县坚持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依托茶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订单、合同等形式带动XXX县近万户农户发展茶业,促使公司、基地和农户间建立紧密的利益风险联结机制和产销联系机制,产销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比如:川红集团原料基地已辐射到XXX县四烈乡、来复镇及筠连县、云南盐津等地近10万亩茶园,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连建茶园基地达16万亩以上,88%的茶叶通过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进行生产和经营,促进了产销连接,拉长了产业链,茶叶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表二:XXX县2009年制2013年茶叶产量与产值统计表
时间 类别 产量(吨)产值(亿)4708 1.68
5862 4.02
7423 7.26
8510 9.67
9520 11.58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从表二可以看出:2009年—2013年,XXX县茶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量从4708吨增长到9520吨,增幅79%;产值由1.68亿元增长到11.5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3.94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5.62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2.02亿元。茶叶产销两旺、价格平稳增长,形成了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茶农积极性高涨的良好局面。1.3茶叶产业科技投入情况。
紧扣“科技、效益”主题,加强茶树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制定了《XXX县现代茶园基地建设技术标准》和《XXX县标准化茶叶初制厂技术质量标准》,推广“四新”、“五良”配套,加快产业标准化步伐,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了全县茶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年均举办专业培训62期,培训茶农和业主12万人次,茶叶技术入户率达98%,良种茶园面积从2009年的7.8万亩增长到22万亩,增幅182%,茶树良种化率从65%增长到现在的91%,产品无公害率达100%,产业科技含量大为提升。比如:2013年,在羊田、罗场、文江等10个乡镇的32个村,组织建设高效茶园;一是组织推广名优茶的生产技术;二是开展高效益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推广茶梨、茶李间作技术0.8万亩,茶花套作1.6万亩,提高茶园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三是积极开展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杀虫灯防控面积达6.5万亩,生物农药防控面积达5.5万亩,有色板防控面积15万亩;四是开展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XXX县茶区土壤进行了取样分析;五是茶园作业机械化技术进一步推广,茶园作业机械近1.68万台,作业面积达17.5万亩,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茶业经济效益。目前,我县拥有1个年出圃优质茶苗2亿株的茶树良繁基地和3个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万亩亿元核心示范区,同时成果选育适合我县的茶叶品种两个,荣获市级科技进步奖。1.4茶叶龙头企业培育和品牌打造情况。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政府也高度重视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开展茶业深加工,合理延伸产业链,使茶产品上档次、增效益,做优、做强、做大XXX县
茶产业。一是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以“早白尖”、“川红”为重点,支持进行技术改造和示范基地建设,争取产业化扶贫项目、技术中心建设等资金,鼓励企业与省级以上茶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科研合作,从事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新产品、新设计等科技创新,对成功完成创新研发并报有关部门认定的,奖励研发企业1万元/个;二是积极协助茶叶加工企业申请“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对申请“中国驰名商标”成功的奖励2万元,申请“四川省著名商标”成功的奖励1万元;三是鼓励企业、基地加强“三品一标”的申报工作,并分别给予资金奖励,获得有机食品奖励5万元,绿色食品1万元,无公害食品0.5万元;四是推荐“早白尖”、“川红”、峰顶寺、科毅等茶叶企业参加全国、省、宜宾茶事活动的评比、展销,支持企业开展电视、路牌等广告方式进行产品宣传。比如:2013年,组织XXX县重点产茶乡镇羊田乡中心村的采茶能手参加早茶节采茶技能比赛,获得团体二等奖、个人第一名。目前,XXX县茶业有四川省著名商标2个、四川省名牌产品2个、宜宾市知名商标3个 1.5茶叶产业利益分配情况。
XXX县茶叶加工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利益分配主要以保护价格为主导方式,但也有免费扶持、预付定金等方式,如早白尖茶业在发展茶叶基地建设上采取了先建自有茶园,再向农户推广的做法。在农户建园初期,公司向农户提供茶苗,免费指导培训,在农户茶园有收益时,才收取茶苗款,这种方式减少了农户在茶园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在当地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2XXX县茶叶产业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2.1宣传力度大
一是XXX县县委县政府每年都在西博会和宜宾早茶文化节上面大力宣传XXX县早茶产品,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二是各骨干企业每年花巨资进行
广告宣传,仅2013年川红、早白尖、峰顶寺等茶叶龙头企业投入就达200万元以上。2.2产品结构优
首先,基地建设是根据优质茗茶的品质特点进行配臵。其次,高起点、高标准建起了标准化生产车间。再次,名优茶产值在茶产品中所占份额高达40%以上。茶农、加工厂、营销企业效益高,2013年有5家企业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茶农每亩产最高达10000元(含套种经果林收入)。2.3销售渠道宽
全县在外设有办事处80余个,建有500余个销售网点。分别设在宜宾、成都等地的茶叶城。3我县茶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1各乡镇反映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羊田乡:不规范的小加工厂较多,推行标准化生产难度较大;基地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合理、科学规划;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形成茶氛围。建议县委政府以“富民工程、生命产业”来支持茶叶,宣传茶叶;对加工厂的建设要加强指导,建高标准加工基地;加强对羊田“华早”等品牌的包装和推介,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
罗场镇:融资难度大;名优茶开发乏力。建议今后重点抓好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即早白尖茶叶有限公司;抓好两大块,即名优茶内销和外销出口创汇工作;县茶叶技术站应带队走出去学习营销,培养营销骨干队伍。
可久镇:由县里组织一部分资金有针对性的扶建一批名优茶加工厂,以达到激活全县产品结构调优的目的;做好现有重点龙头企业领导的工作,要站在全县茶叶事业上来规划和新建企业。
落润乡:须将项目扶持改革为奖励机制,避免拿钱不做事,把有限的项
目资金用在刀刃上;投资重点应向名优茶生产、营销上倾斜。
峰顶寺茶业有限公司:基地茶园以改造为主,新建为辅;投资方向应转移到加工上;提高名优茶的比例,培育名优品牌;规范初制加工厂清洁化生产,完善纳税体系,要与国际接轨,培养一批营销骨干。
3.2综合对县内重点产茶乡镇的调研结果,认为我县茶叶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3.2.1标准化生产推广力度不够,速度缓慢。
一是XXX县名优茶地方标准尚待完善,实施工作还没有进入正轨。二是全县茶叶加工呈“小、散、广”的特点,给推行标准化生产设臵了较大难题,给生产劣质茶叶者提供了条件,打击难度较大。三是茶叶无公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需要进一步推广。四是全县还没建成农产品检测中心,不能发挥质量安全监管职能。五是在规范茶叶营销市场时,配套服务又没有跟上。如对自产自销茶叶市场的规范和对该部分茶农的利益保护的矛盾。3.2.2基地建设带有盲目性,质量不高。
一是大量远距离调运茶苗,成活率较低。二是没有根据我县茶叶产品的品质要求选择茶树品种,如前几年发展的安吉白茶,就存在着优质不高产的现象。三是下达建园硬指标后,没有进行园地选择.没有按技术规范进行建园。
3.2.3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调优。
全县产品以绿茶为主,占茶叶总产量的70%以上,而直接进入消费者市场的名优茶发展缓慢占总产量比例不到20%。没有全面科学规划出名优茶加工生产网点,基地建设效益没有发挥出来。3.2.4企业扩大再生产的主观能动性较弱。
全县现有的5家龙头企业,在开发新产品、宣传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上
很少主动出击,没有一家在省级以上电台、报刊上打专门广告。对政府优惠政策、项目支持的依赖性过强。3.2.5茶叶产业的项目建设效益偏低。
在“
十五、十一五”期间,茶叶项目建设确实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县茶叶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效益低下,一些企业经不住市场的考验,面临倒闭或停产。3.2.6企业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调研中了解到,部分职能部门在服务工作中,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如有的企业反映收费有待进一步规范。3.2.7茶叶产业后续竞争力不强。
一是XXX县茶叶近几年迅猛发展,种植面积几近饱和,靠“数量取胜”的优势即将殆尽;二是茶叶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业产品仅停留在初级阶段,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拓展文化内涵、打造品牌,延伸上下游相关产业链的工夫下的不够。
3.2.8技术服务要进一步加强。
我县的茶叶技术服务主要还是立足于基地建设服务上,在茶叶加工、新产品开发、特别是市场营销、信息收集等方面还很不足。4关于我县茶叶产业化建设的建议 4.1着力夯实基础,加快建设现代茶园。
一是建立健全茶园经营权流转制度。鼓励部分小型茶园在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向种茶大户和茶叶龙头企业流转,通过依法、自愿联户经营的方式扩大单体茶园面积,为建设标准化、机械化的现代茶园打好基础。二是加大茶叶基地建设力度。以羊田茶叶产业带、“916”茶叶产业带、文江茶叶产业带、蕉村茶叶产业带、庆符茶叶产业带、胜天红岩山茶叶产业带等为基础进行分
片打造,力促茶园种植更加规模化和集约化;通过项目扶持、村企共建、村民筹资投劳等多种方式加快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减少茶园的种植成本。三是加快推进茶园升级改造。通过资金补助和政策倾斜,提升茶农种茶积极性,加大优良品种的繁育与种植力度,优化茶园结构布局,在茶园中普遍安装喷灌等防霜冻设施,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设一批管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与辐射功能。4.2着力标准生产,调优结构培植品牌。
一是加快推进XXX县早茶地方标准及相关技术规程的实施,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普及人户率;二是加快加工企业技术改造,积极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如绿色食品、有机茶及QS认证,淘汰一批设备和厂房简陋、生产假劣低质茶叶的加工厂家,提升茶叶加工业整体素质;三是新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要体现政府资源的公益职能,每年对农产品安全检测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茶叶主管部门协同工商部门统一印制带有自产自销特征的包装,进行规范管理,确保茶农利益不因规范茶叶市场而受损害。四是继续扶持川红、早白尖、峰顶寺等一批茶叶经营龙头企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培植l—2个实力雄厚的集团式大型企业,培育出真正的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五是要出台优惠政策吸纳国际贸易人才,提升国贸素质。支持建立国外办事处,让产品直面消费者。扶持注册国际商标,树立自己的品牌。4.3着力培育骨干,增加县域内的竞争力。
一是按照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的要求,多形式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以“早白尖茶业”和“川红茶业集团”为核心,加快全县茶叶品牌标准的制定和品牌的共享战略,逐步提高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和销售收入占全县总量的比例,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的利润水平,实现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递增率达30%以上。二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引进具有全
国领先水平的生产线,开展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工作。通过企业工艺、产品升级,一方面提高对茶叶原料的要求,反向刺激种植水平。另一方面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支撑全县产业发展。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出台优惠政策,争取引进知名企业来共同开发整合经营“XXX县茶” 4.4着力宣传造势,多管齐下营销“XXX县早茶”。
一是龙头企业组建精干的专业营销队伍,政府每年安排部分资金,由农业局组织,指导培训一批茶叶营销骨干;二是建好产地集散市场。政府采取税费优惠、完善服务设施、对市场外紧内松的政策,集中规范县城茶叶经营点,可利用县城东区开发,选址建设XXX县茶城,由县茶叶局会同县工商局进行规划管理;三是加大对XXX县茶产品的宣传力度。建议政府对在省级以上电台、报刊上打广告的企业按实际广告费用的30% 行补贴奖励。应积极申请举办茶文化节,广泛渲染本土茶文化,营造出茶文化氛围。4.5着力提质增效,全力打造生态茶园。
一是实施立体开发,充分利用好茶叶“喜阴”这一特性,广泛推广茶果、茶林套种,提高单位面积产值,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二是实施统防统治和物理防治,以专业合作社为引领,严格茶叶用药标准和配药标准,坚持在茶叶采摘间隙期用药,减少农药残留,大力推广太阳能杀虫灯和色诱板,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全力走绿色无公害生态茶叶发展之路。三是实施链条延伸,在做好现有茶叶产销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自然和人文资源,推出与茶品有关的新产品,比如保健茶、养颜茶、滋补茶等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茶叶产品,不断增加茶叶产业的附加值。四是大力开发特色茶叶旅游文化。充分利用XXX县境内自然生态、人文历史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建设一
批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茶韵庄园项目,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与吃、住、乐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场所,让游客参与其中,探知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赏茶的知识,领略茶趣,品味茶文化。4.6着力“环境兴茶”,认真搞好产业建设服务工作。
一是加强对扶贫项目的管理,将有限的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加强对援企干部的管理,援企干部应由大企业延伸至适度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为避免虚挂 “援企”的牌子,实钻政策的空子事件发生;三是规范各职能部门的服务,营造宽松环境。特别是对管理收费部门、执法部门,要规范服务,不能借服务之名,增加企业负担,甚至刁难企业。四是支持新建名优茶加工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电力设施建设。对负荷不足的变压器要免费升能增负,应执行农业生产电价;优先安排道路项目建设。
5、参考文献
[1]陈学芝.关于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贵州茶叶,2006(4):28-31.
[2]马士成,曹明方,吴建华,等.和平白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茶叶,2008(2):102—106.
[3]陶智全.关于宜宾茶产业发展的思考.中国茶叶,2005(6):4-5.
第三篇:关于加快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查与思考[推荐]
关于加快我市产业集群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聚集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项非常有效的发展选择,是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由单个企业竞争走向产业竞争新趋势的有效途径。如何抓住特色培育区域产业集群,加快经济发
展,是各级政府应当深入思考、潜心运筹的实践课题。最近,结合赴南方考察学习,我对加快我市产业集群发展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思考,现予以整理,供参阅。
一、坚持环境推动,搭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从外地经验看,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产业集群,是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决定着发展的最终效果,处于决定性地位;而政府力量不可或缺,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对我市而言,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要加快载体建设,吸引产业集聚。专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对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形成若干个特色园,但个别园区仅处于低层次运行上。对此,首先要抓紧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规划要坚持高起点。建议聘请有关专业机构,对我市产业集群的发展走势进行科学分析,做出总体规划。对已初具雏形的产业,如电子家电、食品加工、橡胶化工、汽车配件、机械铸造等实行集中发展,打造特色基地,力争做出特色,做出优势,做出品牌,做成xx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次要加快基础功能配套。加强对园区内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实现园区内公共资源的低成本共享。健全园区生产协作与社会化服务水平,完善质量检测、现代物流、产品研发等服务体系,着力增强产业配套功能,推进专业化协作。
二要制订规范政策,推动产业集聚。对市委、市政府出台的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重点在强化“三性”上下功夫。首先要把握政策文本的规范性。对不同时期、根据不同需要所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进行认真梳理,删繁就简,剪枝去蔓,重新整理出具有长效作用的规范性政策文本。其次要把握政策尺度的平衡性。所订立的优惠政策措施,无论是对本地企业还是对外来客商,无论是对新办企业还是对已有企业,无论是在吸引外资方面还是在促进现有企业发展方面,都要发挥激励作用。第三要严格政策执行的严肃性。要守信重诺,不折不扣地将政策执行到位,这对促进企业发展、提高政府信誉至关重要。
三要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引导产业集聚。许多地方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与区域专业市场在其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建设的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市场达到了**个,良好的市场网络有力地带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年,东莞虎门镇接连有几位外商投资办起了服装来料加工厂,为此,镇政府决定建立一流的服装市场来服务企业、拓展市场空间。****年,镇政府投资****万元建成了占地*.*万平方米,****多个铺位的富民商业大厦。如今富民大厦的服装批发以交易量大、经营服务好而享誉国内外,被称为“中国乡镇第一号时装批发商”,有力地推动了虎门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目前东莞市虎门镇常居人口仅**万人,而外来人口却高达**万;去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近**亿元,其中服装工业总产值为**亿元;财税收入**亿元,多年来一直稳居全国乡镇首位。近年来我市在市场建设上加大了工作力度,但与我市工业产业相连的市场没有,发挥不了市场的产业集聚作用。如果在组建专业生产园区的同时,考虑依托专业生产园区来组建专业市场,园区这扇对外开放的窗口将会开得更大。生产企业向专业园区聚集,利在造势;专业市场以专业园区为依托,利在牵引。生产企业和专业市场互为依托、相得益彰,整个产业就可以保持长盛不衰。
四要强化行业自律,规范产业集聚。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序竞争能够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无序竞争则会造成资源浪费并影响行业的正常发育。从温州和明村镇橡胶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加强行业协作,实行行业共建,实现行业互补,实施行业自律,是发展区域产业集群的有效选择。促成行业联手,一条途径是通过培植龙头企业,发挥“龙头老大”对整个行业的牵引带动作用。另一条途径是通过组建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促进行业联手共建。从我市情况来看,在民间行业商会或者行业协会的建设上,要促其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协会组织由“虚”到“实”的转变。协会组织作为实体存在,要有常设的办事机构、办事地点和人员,围绕行业规划、企业管理、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价格协调、市场互动等实质性内容开展活动。二是协会覆盖面由“窄”到“宽”的转变。协会会员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几个企业,应动员行业内所有企业都加入进来。三是协会功能由“弱”到“强”的转变。协会组织自身要有凝聚力,对会员企业要有吸引力,树立行业协会组织权威。通过制订和完善协会章程,确保行业协
第四篇:加快工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近期,我对加快新田工业发展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作了一些思索和思考。
一、用辨证的观点看待新田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推动力,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吹响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号角,拉开了架势,搭建了平台,取得了成效。2010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5.02亿元,同比增长2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09亿元,同比增长33.9%;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4.93亿元,同比增长16.6%。实现工业增加值4.8亿元,同比增长19.8%。2010年底,全县共有工业企业509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30家。基本形成了设施比较完备、功能比较齐全、管理比较规范的“一园四区”发展格局,即龙泉工业区、循环经济工业城、方达工业区、石羊工业区,规划面积共23平方公里。
尽管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问题仍然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总量小。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5.02亿元,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4%;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10.09亿元,仅占全市的3%,是祁阳县的20%;全县规模工业增加值2.6亿元,居全市倒数第二,是全市的2.4%,是冷水滩区的10%;全县工业用电量1598万千瓦时,居全市倒数第一,是零陵区的3.1%;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仅30家,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5.3%;年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仅1家,占全市的1.9%;年产值5000万元的工业企业只有3家。
2、发展慢。XX-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24.8%、20.6%、19.8 %,XX年年比XX年回落4.2个百分点;2010年,江华县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比我县高4.9个百分点。2010年,我县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排名全市倒数第三,比零陵区低14.1个百分点。XX年年我县没有新增的规模工业企业;2010年,我县新增规模工业企业3家,是全市新增数的2.7%,是东安县新增数的20%。
3、贡献少。一是对gdp的贡献少。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4.8亿元,占全县gdp的17.7%,比全市低7.7个百分点。二是对财政的贡献少。2010年,工业税收1098万元,占全县总税收的11.5%,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8.1%。
4、后劲弱。一是企业融资难。银行对中小企业持慎贷态度,调查的14家规模企业中,近三年从银行拿到贷款的仅7家,总共不到3000万元,平均每家企业三年中只拿到400万元的贷款,其中有一家企业XX年的贷款现在还未到位。90%以上的企业认为银行的贷款门槛高,贷款难、融资难。二是自主创新差。90%以上的企业主学历较低,科技创新意识不强。企业中科技人才缺乏,中高级技术职称人才不足20人,平均每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到1人,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很弱。三是土地制约大。土地审批越来越严格,土地征用越来越难,直接制约工业园区建设和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如万家鹅业公司在工业园购地40亩新建屠宰厂和熟食加工厂,直到开工时仍有十余亩土地未征收,影响了该项目的进度。四是产业层次低。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很小,全县被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仅一家。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份额不大。
二、用理性的思维分析新田工业发展问题
上述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理性面对,科学分析,认真对待。
从客观上来讲:一是资源不充足。新田境内没有大江大河,水资源缺乏,也没有具备工业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还是永州市唯一没有220kv电网网络的供电区域;仅有的两回110kv网络电源都是从宁远县220kv桐山变电站供出,达不到n-1要求,供电可靠性大打折扣。据龙泉工业区的一些企业主反映仅2010年停电就达12次以上。仅有的两座110kv变电站都集中在城区周边,南部供电区域电压质量不足,石羊工业园因为没有稳定的电力保障,已签约的几家企业也无法按期入园。二是交通不方便。境内无铁路、国道、高速公路经过,没有航运,只有两条省道过境,柏新坦二级公路宁远县路段还未贯通。由于境内的公路建设标准较低,大型货柜车不能通畅运行。到广州需要8个小时车程,到长沙需要6个小时车程,物流成本较高。三是基础不牢实。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民间资金严重不足,民营工业发展缓慢。同时,随着国有工业企业破产、改制,烟厂政策性关闭,目前全县除自来水公司外没有一家国有工业企业。
从主观上来讲:一是认识还不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但有的县直部门及乡镇对发展工业的认识还是不高,认为新田发展工业没有优势,缺乏信心,安于现状,甘于落后,全县上下还没有形成大张旗鼓大抓工业、抓大工业、抓好工业的浓厚氛围。二是措施还不硬。比如,近年来,我县制订了加快工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但真正落实起来,还不够到位。又如虽然对发展工业实行了目标管理,制订了奖惩办法,但是没有严格执行,没有坚决兑现,齐心协力、争先恐后发展工业的工作格局难以形成。三是服务还不优。在引进企业时,主动为企业服务不够。如电力部门因故停电时只在电视上发布公告,没有通知到企业,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安排,特别是对冶炼企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有一家冶炼企业正在生产时因突然停电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余万元。企业引进后,当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困难和问题时,不能及时帮助解决,导致企业主不敢增加投资,甚至撤资。
三、用战略的眼光谋划新田工业发展举措
新田的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必须坚持“工业强县”的战略不动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站在战略的高度来谋划新田工业发展,强化工作措施,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1、要有分有合。分,一是功能要分区。“一园四区”每个区的产业布局要有所侧重,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龙泉工业区侧重发展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生物制药、纺织服装等产业,循环经济工业城侧重发展洗染化工、电镀、建材等产业,方达工业区侧重发展电子、制鞋等产业,石羊工业区侧重发展冶炼产业,每一个项目的落地必须符合产业布局。二是干部要分工。招商引资、园区建设以及整个新型工业化的调度、服务、考核均分别确定县级领导主抓。三是产业要分类。全县工业产业适当分类,明确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建材、轻纺、冶炼、外向型(电子)加工等六大重点发展产业。要围绕现有的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建材、轻纺、冶炼等相对优势的产业招商引资,扩大聚集,形成链条,尽快培植成有新田特色的产业集群。四是任务要分解。把新型工业化的任务分解到“一园四区”、相关职能部门,并实行分类量化考核,一月一调度,一季一小结,年终结总账。
合,就是形成发展工业的合力。工业发展是一个整体,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牵涉到上上下下,必须有统一的领导,统一的规划,统一的调度,统一的考核。全县工业经济由县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总负责、总调度、总服务、总督查、总考核。“一园四区”分头抓实,工作相对独立,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强大合力。
2、要有攻有守。攻,一是主攻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工业的重中之重,不断丰富招商手段,采取领导招商、专业队伍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产业链招商等方式,不断拓展新渠道,做到第一时间了解信息,第一时间研究对策,第一时间采取行动,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组织专门力量做好项目的筛选、论证和包装,切实建好招商项目库,并及时更新,将项目的开发和储备情况纳入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既要引铺天盖地的小项目做大工业总量,又要引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做强工业支柱。二是主攻园区建设。园区建设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要在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上有新的突破,让引进的项目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创新园区建设投融资机制,通过引资开发、垫资开发和贷款开发等方式,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标准厂房建设。不断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创新园区管理模式,使园区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抓工业、抓招商、抓项目中去。三是主攻产业集群。认真实施既定的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培植壮大支柱产业,确保主导产业真正发挥支撑作用。围绕产业延伸上项目、搞技改,不断提高集群化发展水平。
守,就是要守住两条底线。一条是环保底线。不管利益诱惑有多大,环保底线必须死死守住,这既是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创新环保投入机制,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不断提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另一条是用地底线。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宝贵的财富。现在中央和省里对土地管理越来越严,控得越来越死,每批一亩地都不容易,必须始终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守住底线。对达不到每亩土地30万元投资强度的,只给予所投金额相应的土地,剩余土地要予以收回;对一年内不动工建设的,依法收取闲置费;对两年内不动工的,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
3、要有破有立。破,就是要破解制约工业发展的难题。一是破解交通难题。以打通出县通道为重点,加快二广高速两个互通的连接线、京珠高速复线新田连接线建设,争取柏新坦二级公路嘉禾县和宁远县路段、省道s323改扩建工程早日完成,着力构建便捷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二是破解电力难题。抓紧实施循环经济工业城和石羊冶炼工业区的用电设施配套建设,加快220kv变电站建设项目的申报和石羊110kv变电站建设,加强电网改造升级,为工业用电提供保障。三是破解供水难题。抓住国土资源部和国土资源厅对口扶贫的机遇,开发利用我县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同时,加快两江口水库的供水工程建设。四是破解企业融资难题。认真落实省政府有关扶持中小企业的财政政策,积极帮助企业向国家、省市争取企业贴息资金等各类政策性扶持资金。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和中小企业贷款贴息资金规模。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参股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贷款规模。积极组织银企座谈
第五篇:巴中茶叶产业调查及发展建议
茶叶是巴中的特色产品,是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茶业产业对壮大绿色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城乡的消费,具有十分重要的重要意义。最近,通过对部分茶叶产业主管部门、茶业生产企业、茶园和茶农的调查,我们发现全市茶叶产业在逐步发展壮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一、巴中茶叶产业基本现状
(一)经济效益逐年增加
2002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4.5万亩,产量2070吨,产值0.94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为600吨,产值0.57亿元。2003年,全市茶叶总面积15.0万亩,同比增长3.4;产量2400吨,同比增长15.9;产值1.1亿元,同比增长16.5;其中名优茶产量700吨,增加100吨,产值0.65亿元,增加0.08亿元。2004年,全市茶叶总面积达15.5万亩,同比增长3.3;产量达2700吨,同比增长12.5;产值达1.3亿元,同比增长18.2;名优茶产量达800吨,同比增加100吨,产值达0.8亿元,同比增加0.15亿元。
(二)基地建设初见规模
全市茶叶基地建设面积达4多万亩,其中,南江县6.3万亩,主要集中在正直片区、长赤片区、下两片区;通江县5.5万亩,主要集中在民胜片区、瓦室片区、永安片区、铁溪片区、至诚片区;平昌县2.7万亩,主要集中在得胜片区、西兴片区、笔山片区、镇龙片区;巴州区0.5万亩,主要分布在九镇和梁永片区。全市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达4.55万亩以上,其中,南江县大叶茶(绿色食品)基地面积2万亩,通江县绿色食品茶基地面积1.5万亩,平昌县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52万亩,巴州区有机食品茶基地面积0.3万亩。
规模较大的茶园有:南江县元顶子茶场(1500亩)、红顶茶场(800亩)、燕山茶场(740亩)、兴马茶场(524亩),通江县华家坪茶场(2000亩,规划发展4500亩)、火天岗茶场(1000亩)、南教城茶场(1000亩)、罗村茶场(集中连片2000亩)、至诚园艺场(1000亩)、康家梁茶场(800亩)、至诚古楼台茶场(1500亩),平昌县得胜连片茶场(1200亩)、西兴皇山茶场(1000亩)、尖山七里坪茶场(900亩)、岩口红旗茶场(800亩)、镇龙肖家坡茶场(1200亩)、镇龙望京连片茶场(500亩)、镇龙乡8村茶场(200亩),巴州区九镇连片茶园近1000亩。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
AA级绿色食品茶、A级绿色食品茶、有机食品茶品牌共6个。南江县元顶子茶场的“云顶茗兰”和“云顶绿芽”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同时还获得了“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南海特供饮品茶称号,产量为320吨,年产值达0.07亿元以上。通江县火天岗茶场的“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通过“A级绿色食品”认证,获“95年中国北京第二届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产量为350吨,年产值达0.6亿元以上。巴州区九镇凤凰山茶场的“凤凰山牌”茶叶和平昌县西兴镇皇山茶场的“皇山”茶叶获“有机食品茶”认证,认定的有机食品基地面积、有机食品产量分别为300亩、30吨和235亩、5吨。
(四)龙头企业稳步发展
目前,茶叶龙头企业较好的有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康梦公司、九镇凤凰茶场等.全市700吨机制精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元顶子茶场和火天岗茶场,其中元顶子的为300吨,火天岗为200吨,其它茶场共200吨。罗村茶业依托罗村丰富的茶叶资源,招商引资成立通江县罗村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罗村茶园为基地,拥有现代先进生产工艺的茶叶加工包装机械化生产线,年精制罗村系列绿茶50吨。康梦公司采取“公司 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茶园200亩,建成高产示范片100亩,建年加工生产100吨茶叶的加工厂。九镇凤凰茶场与香港蔡氏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港方投资510万美元在巴州区九镇乡建设有机茶基地,开发生产有机茶,拓展海外市场。
二、巴中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带动不强。全市茶叶产业效益低,规模经济不突出的主要原因就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龙头企业本身实力小,缺乏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元顶子茶场、九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量也很小,不足以带动全市整个茶叶产业发展。
2.科技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品种、生产技术、质量标准等方面。(1)品种差。良种化速度缓慢,茶树改良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茶园大多为80年代以前发展的小叶品种,已经不能适应“名优茶”制作的“大芽头”需要。同时无性系良种比例小,近年新发展茶园少,仍是老品种占主导地位。(2)生产技术落后。大多数茶园处于粗放生产的状态,往往是能采多少就采多少,没有从施肥、修剪、改良土壤上入手来提高产量,处于低投入和低收益的生产经营状态。无公害生产技术
尚未全面普及。茶叶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和小作坊制作的粗加工为主,占茶叶产品总量的60左右。机制精加工能力仅为700吨,半机械加工能力仅为600吨。大多数茶场的设备陈旧,加工机械都是过去的大宗茶加工机械,没有更换或添置名优茶精制加工机械。(3)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全市没有茶叶质量检测机构,没有制定地方名优茶的地方标准。茶叶生产企业和
茶农标准意识淡薄,无标准生产普遍存在。
3.品牌竞争不力。只注重品牌的创建,不注重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六大绿色食品茶和有机食品茶都处在“有品牌无形象包装、有品牌无规模支撑”的尴尬境地。同时,各茶场都有自己的品牌,甚至都想申报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认证,品牌杂乱、形象差,产品数量少、包装落后,竞争优势不强,市场占有率低下。
4.规划引导不善。茶园分散,各自为政,与名优茶生产的品牌化和规模化不相适应。一些乡镇只注重种苗的组织供应,而忽视良种基地的规划和布局。全市没有茶叶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没有在产品布局、技术改良、人才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做详细周密的部署。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认识不足。部分领导和茶叶生产者依然存在着“茶叶非粮食,不能饱肚子,致富太渺茫”的陈旧观念,对茶叶生产不重视或重视不够。对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市场变化情况、技术发展情况不分析研究,沿袭传统的茶叶种植、营销模式,短期行为,掠夺式经营。
2.人才缺乏。专门学习茶叶生产技术的人才回巴中工作的很少,巴中本地的职业教育机构也没有培养茶叶生产人才,使茶叶生产技术人才的来源很小;而过去专门从事茶叶生产技术研究和技能操作指导的专门人才,有的已退休,有的已从事其他工作,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全市茶叶专门人越来越少。少量的专业人才由于经费限制和收费服务开展较难等原因,也很少为茶场、茶农服务,使茶叶生产者的科技素质越来越低。
3.投入不足。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财政都没有对茶叶产业的专项投入,茶叶生产企业和茶农由于贷款条件的限制也不能从金融机构获得大量资金,自身积累能力有限,仅有少量生产经营性投入。科技投入也严重不足,大多数茶区只注重茶叶生产和经营,忽视科技投入;业务部门除人头经费外,无任何业务经费,技术推广难以完全
到位,仅印发一些技术资料和抓一些重点场(园)。
三、加快巴中茶叶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做大做强龙头
一是要建设一批龙头园区,即道路园林化、管理机械化、产出高效化、品种良种化的面积在300亩以上的茶叶示范园区,增强示范辐射功能。二是要着重培育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带动型、上档次的茶业龙头,开展茶叶深加工,拓展茶叶消费领域。特别要鼓励和扶持元顶子茶场、火天岗茶场、罗村茶场等相对而言发展较好的茶叶生产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其他茶场、与其他茶场重组等形式做大。三是引导鼓励一批茶叶企业和农户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茶业集团或茶叶协会,发挥龙头企业联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四是重点建设一个信息、服务、辐射、文化交流和质量监控功能齐全的市级茶叶发展中心。五是积极鼓励一批能人走出市外设点、布网、建窗口,加快我市茶叶与大中城市的对接,开拓营销市场。通过龙头园场、龙头企业、龙头协会和发展中心、营销网点,要使全市的茶叶生产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提高科技水平
一是加快茶叶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逐步创造吸引、留住茶叶中高级人才,并让其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环境,努力使中高级茶叶技术人才稳步增加。加大对基层茶叶技术人员和茶场工人、茶农的培训力度,力争3年内各种形式的培训能覆盖所有从业人员。二是推广良种茶树。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通过淘汰一批劣质茶园,采取嫁接换种等方法改造一批低产老茶园,新发展一批规范化茶园,努力加速无性系良种茶园发展步伐。对南江大叶茶、通江火天岗茶、通江罗村茶等良种树种进行重点培育,形成母本园、苗圃园、生产示范园配套,早中晚熟配套的良种体系。三是改革生产技术。充分挖掘现代高新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加快新型实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早生栽培、名优茶冷藏、茶苗扦插地膜覆盖、遮阳网栽培等优质、高效、节本的茶叶生产适用技术,提高茶叶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四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市、县为重点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主体,企业和基地自测自检相配套,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检测网络,全面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要推行质量认证和标识制度,严格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
(三)扶优扶强品牌
一是整合品牌资源。在摸清全市现有茶叶品牌的基础上,通过企业(茶场)整合、收购初级产品、有偿使用商标等形式,在符合质量要求的条件下,运用市场的手段,对已有的六个名优品牌共享。禁止以次充好,假冒名优产品;同时要防止各茶场争先恐后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避免浪费经费和恶性竞争。二是提高名优产品数量。加快六个名优品牌基地建设,使其自身生产能力不断扩大。通过良种推广、生产技术的改进、质量标准体系的完善,使其他茶场逐步被认证为六个名优品牌的基地,从而六大品牌的生产规模增加。三是塑造品牌形象。要通过精心包装、广泛宣传,使“云顶茗兰”、“云顶绿芽”、“天岗银芽”和“天岗云雾”等品牌改变在省内外市场上只是中低端产品的形象,逐步成为与“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齐名,高中低配套的产品。
(四)合理组织引导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茶叶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尽快制定全市茶叶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三是拓展投资渠道。国家的退耕还林资金和扶贫资金可部分用于条件成熟、项目符合要求的茶场或茶农。协调茶叶生产企业、茶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为他们获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创造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用优势资源吸引市外资金发展巴中的茶叶产业。四是加快国有、集体茶场改制,制定相关鼓励政策,鼓励有技术、有资金的人才投身茶叶产业,引导茶园土地合理流转,使茶叶产业的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技术人才、有资金实力者、专业大户集中。五是开展富有特色的茶文化活动,促进茶消费,促进茶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