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一点摄影体会
我的一点摄影体会
一土
作为一个在工厂常年上班的业余摄影爱好者,我认为他的活动天地主要在工厂范围内,而不可能象专业摄影记者和摄影艺术家那样,有着广阔的创作天地。因此,他的摄影活动、他的创作题材主要是工厂生活。我是一个业余摄影爱好者。刚开始时,总觉得工厂生活单调,沒有丰富的题材,车间里光綫阴暗,自已的设备又差,很难进行创作。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进行摄影活动,照相机经常锁在柜子里。当我不断从报纸、杂志、画报上看到有关工厂生活的摄影报道和艺术形象时,总要扪心自问,为什么人家周围有题材?同样是工厂,同样是业余摄影,为什么别人能发现好的新闻綫索?为什么别人能创造出好的艺术形象?相比之下,是自已如何去熟悉生活、深入生活的问题。实际上,工厂生活摄影的题材是很多的,比如企业内部改革、技术创新、产品攻关、好人好事等等,如何对这些素材进行选择、取舍和剪裁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题材本身的意义和作者的审美情感有机地结合是形成工厂生活摄影作品的关键。俗话说:“事在人为”。事是人做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人,因此,我们的创作就是围绕着人来做文章。基于以上认识,我对周围的人开始进行细致地观察分析、对周围的事物也留意起來了。我们厂有-位中专毕业生,当了+几年铣工,他长期坚持自学,刻苦钻研高难加工技术,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又把从实碊中摸索到的经验总结出来,他撰写的论文在国内国外都有一定的影响,我对他进行了跟踪釆访和摄影报道,从1985年在《株洲工人报》发表第一张有关他的新闻照片(也是我从事业余摄影的第一张作品)起,我先后在《株洲新貌》、《中国电力报》、《株洲日报》、《劳动时报》、《株洲市一线首长摄影展览》等报刊发表有关他的新闻照片十余幅,之后,我又在-些报纸上发表了有关一线生产工人的新闻照片十多张。新闻作品的见报更加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我的新闻报道和艺术创作的思路更广了,激情更高了。记得有一次,我得知市里要组织各单位离休老干部进行钓魚比赛,认定这是一个创作的好机会,便请假去了比赛现场。后来,《株洲工人报》在摄影作品专版刊登了我的《快上钩了》的照片,这是我的第一张所谓艺术作品。有一次,我去参加民兵打靶,看到女报靶员专心致志的神态,便寻找最佳角度拍了下来,取名为《好!又是-个十环》,寄给广州军区《科学文化报》很快就被作为“青年民兵”栏目的题图刊登出来了。一天中午回家时,恰巧踫到一个职工的小孩坐在家门囗往-个建筑物形状的储蓄罐里塞硬币,我抓住时机拍了两张,之后取名为《我也建大厦》寄给了《湖南储蓄报》,也很快就被发表了……..。这些都说明工厂生活不是单调的,而是丰富多彩的,摄影创作的题材也是多方面的。这些年来,总计我陆续在《株洲日报》、《株洲广播电视报》、《劳动时报》、《湖南电力报》、《中国电力报》、等多种报刊上发表新闻和艺术、风光摄影作品120多幅。
退休后,空闲时间多了,外出旅游时拍点风景,看到好的镜头抓拍一下,哪里有什么活动带着相机去凑一下热闹,拍点照片,如2011年株洲的汽车展、婚庆文化博览会,我都去看了看,拍了一些片子,除自我欣赏外,把自认为较好的拿出来与群组朋友们共赏,既能与大家交流,又能得老师们和朋友们的指教,受益匪浅,真是何乐而不为。
我认为搞摄影创作,除平时多拍多练习、努力提高实际拍摄水平外,刻苦学习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尤为必要,特别是对摄影报刊的学习和加入有关的摄影群
组,与老师们、朋友们交流,使我收益不少,摄影报刊是专家的经验总结,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宝贵财富。摄影群组是我们摄影爱好者交流的平台,是我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乐园。以往,对于摄影技术,特别是摄影艺术,我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学习使我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艺术熏陶,丰富了知识,增强了创作的欲望和灵感。
第二篇:摄影学科体会
摄影艺术学科论文
学号:
班级 : 姓名: 指导老师:杨春明
学科体会
短短的十几节课程就快要结束了,竟有些不舍,起初选这门课时并不是对摄影方面很感兴趣,只是想混个学分,又想到摄影这种活动是比较有技术性的,还得要求各种配套设备,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这些东西,对于这样一个陌生的课程,只是抱着一个无所谓的态度,这样的感觉竟在几节课之后发生了转变„„
原来老师讲的不是生涩难懂的摄影技术方面的东西,而是拿生动的图片展示给我们,我们讲解这些图片的故事和由来,后来我发现,老师展示的每一张图片不仅仅是张简单图片而已,每个背后都还有一个不简单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催人泪下,或激人上进,或发人深省„„而故事总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悄然淡化,甚至慢慢逝去,如若想留住这片刻的画面须我们去记载,文字是一种办法,这种办法却略显苍白,文字留给观赏人更多的是遐想,观者也不免会强加自己的理解于故事,给原来的故事蒙上一层面纱,使真实的场景难以重现。此时,相比文字,图片却成了这一故事扩展和传承的更好办法,图片鲜明直接,更具有表达力,观者能直接明其意,读到故事的真实情况,假若配以文字,那将是更好的组合。
照片也不仅仅是一种纪实,纪实的照片完全沦落为新闻图片,除此之外,我们会发现很多的照片是富有美感的,例如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些的景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如此美景,肯定会让人陶醉其中,假如此刻我们眼前有这样的景色,我们肯定会流连忘返的,摄影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
留下美景的机会。拿起手中的相机拍下来,这样我们就有永久保存这美景的机会了,后日里翻出来看一眼,重新感受这美好景色的同时,也记录了自己曾经的足迹,这大概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迷恋摄影的原因。因为爱记录生活和美,所以爱摄影,而因为摄影记录了美好生活的点点滴滴,通过它,发现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而更加热爱生活,从而培养了美的性情,陶冶了个人的情操。
就这样,慢慢喜欢上了这一门课,老师丰富多彩的讲解让人学习了解到了很多东西,每次一周繁重的专业课下来,总是让人头疼不已,而每周一次的摄影艺术课反倒成了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良好药剂。
第三篇:摄影构图体会
[摄影构图体会](1)黑白灰
无论彩色片还是单色片,都具有层次,(黑白灰),在色彩中一般红色紫色
深蓝明度低,感觉重,黄色浅绿等色明度高,感觉轻.有些片子感觉沉闷,就是层次没拉 开!一张片,要有一处“白”来透气,要有一处“黑”来点睛.(2)点、线、面
一张片子,不管内容多么复杂或简单,它内在的构图要素还是点线面.点线面是相对的,小的面可称为点,宽的线也可称为面.一张片,不能全是点,那就叫一地 芝麻!不能全是线,那是斑马!不能全是面,那叫有眼无神.最好点线面都具备,线与线最 好不要垂直相交.(那有种机械感)我们并不是追求点线面为目的,说穿了,点线面,就是在讲究画面内容形状的处理,避免 形状的雷同.通常,天空,地面,水面,房屋顶墙壁等可以称为面;路,树干,水纹,建筑物的边等可以称 为线;远处的人,近景中的几片叶,小的窗户,灯,云朵等,可称为点.(3)光线
光线---色彩之母,没有好的光线,一切景物都是死的!很多朋友容易忽视这一点.比 如有一位青岛朋友拍的教堂,看得出花了功夫,长焦广角都用上了,但说实话,效果一般, 还属于生活照,到此为一游,为什么?就是不注意选择光线,我们平时看电影,一看到下 雨刮风就会想到一场悲剧要上演,特别是一些香港电影中,在一些紧张情节的用光上, 简直夸张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比如晚上毒品交易,一条长街道,街道尽头一盏巨大的 蓝色背景灯,一人影或一线车从背景中出来,长焦,有用军用望远镜看的那种感觉,有时 为营造效果,还得放一些烟雾,在一些衔接镜头的处理上,也很夸张,嘎---的一声,车停, 门开,一双铮亮的皮鞋,逆光,长长的脚影.还有,仓库的排气扇不停的转,一道道的光 影.这些用光的表现手法虽然粗俗,但这是最好的教材料.(4)透视
透视---近大远小的视觉规律,还包括:近高远低,近长远短,近实远虚,近处色彩 鲜艳,远处色彩变淡变浅变灰,摄影构图体会。
透视---是表现空间感的有力手段!通常广角透视夸张,空间、立体感得到强化;长 焦则压缩透视,前后物体贴得紧,空间感不强。(我们有时也把这种强列的透视变 化称为视觉冲击力,但不是全部)(5)色彩
色彩--不仅仅指颜色,还是一种感受,一种比较,一种心理,一种修养。
可以这样分类:明度,纯度,色相,对比色,调和色,冷色,暖色,环境色,光源光,补色,视神经,色彩的联想,色彩的重量。太多了,讲不完,讲几条主要的。色彩的联想:
红色代表激情,精力充足,残暴。
蓝色:高贵,冷淡,伤感,忧郁,沉静,孺弱。黄色:天真,活泼,明朗。绿色:希望,和平。
紫色:高贵,高雅,不稳定,神经质。橙色:热情,外向,低档。
白色:(和黑色一样,严格的说不算颜色)纯洁,做作。黑色:死亡,消极、神秘。视神经: 举个例子,眼睛盯着一张红纸一段时间,红纸移开,眼前会出现一片绿色,为什么?视神经的调节现象。
补色:就是最相反的颜色(教科书上说的是色轮中对立的颜色)与人的感受有关,比如,红与绿,黄与紫,蓝与橙。
冷色:青、蓝、紫等象征冰和海水的颜色。暖色:红、橙、黄等象征火焰的颜色。
对比色:色相上差别大的颜色:红与蓝,蓝与黄,橙与绿,白与黑。
(调和色-类似色-龄近色):色相,明度上比较接近的颜色:红与紫,蓝与紫,黄与橙,黄与绿,绿与蓝,黄与白,橙与红。光源光:主要指光源的冷暖。环境色:色彩与色彩间的相互影响。以一个放在窗台上的红苹果为例:阴天,光源色是冷的,苹果的受光部可能变为带冷色的品红,背光部可能受环境色的影响而呈带暖灰的大红、蘸红色;晴天,则相反,所以说色彩不是孤立的固有色,而是受光源、环境影响的复合色!色彩的轻重:色彩有重量:红、蓝、黑、深紫、深绿属重量级;黄、粉红,浅绿,淡紫属轻量级。
---我认为最要注意的是色彩的轻重、冷暖协调。(6)质感与视觉心理
质感、视觉心理--(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放在一起讲算了:)--人的眼睛对什么亮度最舒适? 好像还没有谁研究过,不过肯定不是纯白或纯黑!就像我们的房子室内装修一样,我们现在一般不会用纯白色来涂墙壁,那样太刺眼,不柔和,心得体会《摄影构图体会》。--人的眼睛对什么色比较舒适? 有人马上会说:我喜欢蓝色、我喜欢红色。这只是性格决定对色彩的偏向。先把它放一边。我想,太灰,太纯的颜色对人的眼睛都不合适。整体而言,浅灰色是令人舒服的,但有时也需要有对比,比如说你喜欢吃牛肉,但不能餐餐吃牛肉:)你喜欢红玫瑰,但又讨厌到处都是玫瑰红。当然,有人喜欢强烈对比,喜欢刺激,喜欢红衣服绿背景,这。这。有点俗:)人的眼睛还有一些不喜欢:不喜欢抬头看太阳,不喜欢某些时候的逆光,不喜欢太光滑,太人造的东西。(说到质感上来了)质感--人的手也好,眼睛也好,都喜欢触摸令人愉快的东西,这可能就是质感吧。大自然中的一些东西,如水、石头,原木、沙滩,以及一些人造的东西,如丝绸、麻料、打火机、斑泊的旧墙,婴儿的脸。总是令人愉快的。是它们的质地使人愉快,没有社会原因,就象男人爱女人,是天性。(7)摄影的特征
我不能理解一些老玩家玩大型机器,好像很懂套路,什么区域曝光了,什么解像力了,什么颗粒了(职业需要的例外),那不是摄影,那只是玩过程,他们与工匠没区别!那么,摄影是什么呢?--我们应该跳出这个圈子,横向比较:
摄影、绘画、雕塑、电影电视、都是一门视觉艺术,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摄影的特点应该可以理解为,时间、空间、瞬间,(有人干脆说是瞬间的艺术)这是摄影的灵魂!
摄影作品---应该具有一种味道,一种照片味。(这里面应该包含一些元素:颗粒感、质感、瞬间的凝固。)有些人---对摄影走进了种种误区,就是把根本的目的忘了,而把一些技术手段当成了最终目的!比如,以单纯追求层次细节为美(那些玩大型机的最讲究这个了),以追求景物本身的美为美(千里迢迢出门,就算拍回了几张精致的明信片又怎么样?);比如以追求光线氛围为美;以追求质感为美;还有的干脆以各种焦段带来新鲜的视觉感受为美。这些都是脯助手段,是一盘菜中放的调料。
如果有人说:这片拍得好啊,像一幅水墨画。那么这不是一张很成功的照片。如果有人说:这画画得好啊,像一张照片。那也肯定不是一幅好画。
画有画的味:画画讲究笔触,讲究过程,讲究写意,讲究似是而非。特别是写意国画。我在想,时代在发展,相机的功能也在逐步变化,从一种非常严肃的记录工具,变为一种。一种创作工具吧。就像绘画,由最初的留影写实功能变为纯艺术,因为相机的出现,使最高明的画家也比不上最低劣的相机。而摄像机|电影电视的出现,使相机的作用又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相机可能介于绘画、摄像之间,这个位不好定。
有些人喜欢拍组照,一些大师们评片时总喜欢说:不错,如果拍成一个系列可能更好。我不这么认为,这是过份强调了相机的功能,拍组照,还不如拍电影记录片,因为电影更适合。单张、经典---正是摄影的魅力。(传世作品中,组照比例点极少。)(8)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画面中一个点与周边块面的关系。
我们平常说的黄金比,即0。618的比例,大约处在1/3的位置上,据说是从维纳斯雕塑中发现这一美的规律,不是说处在这个点上的东西就美,而是指处于这个点上,整体就协调,很舒服。数字1-10中,7是最有品位的,因为它正处于黄金比上:))有人认为黄金比是小儿科,用多了,就时不时玩一把正中的、对称的“破常规”构图,这很肤浅!最近我在想,黄金比绝不仅仅是把人或物体安排在画面1/3处这么简单!绝不是一条线中某个点的位置!--它是全方位的,立体、综合之比。它包括:
1、一条线上某个点的比例:---*--这根线可以是纵向的。
2、面与面之间的比例;
3、黑、白、灰之间的比例;
4、色调冷暖、色块颜色之间的比例;
5、光线明暗之比例;
6、。(没想好)我们见过高手下围棋,开局第一颗棋子落上去,嘿嘿,那是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气象万千,讲究的就是一个比例与精确啊。
一张照片,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如此。画面关键性的“点”的位置,起到了对整个画面的分割和分配作用!画国画的人最讲究这一点了,一笔下来,落在什么位置,对画面空间的分配起到什么作用,需要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并不是为画什么而画什么,实际上是在经营空间,而这个空间不能雷同。所以国画中的技法中常说什么:“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知白守黑”等等,其实都是指如何避免块面的雷同。
不厌其烦,再举些例子:拍一个物体,假设背景是纯的,如果这个主体在正中间,那么不是指这个位置不好,而是指这个物体四周空白的面积大小相同,不美!移动一下物体,周围空间面积大小便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我所说的画面中一个点与周边块面的关系。
不管拍什么,都可以把画面中的一切具象物体看成是一个点,一块面,一根线,(空白也是如此)这时候,你就达到了“看山不是山”的境界了(这可不是最高境界):)
第四篇:摄影创作体会和认识
谈谈摄影创作的体会和感受
主要谈三个方面的话题
一、摄影与摄影创作的关系
二、摄影创作的体会和感受
三、摄影创作的表现方法
第一个话题,摄影与摄影创作的关系
1.摄影是借助照相器材记录现实影像的一门专业技术,只要我们掌握了一定的摄影技术技法,就能够从事商业摄影、新闻摄影等专业职业。
在过去的胶片时代,对摄影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因为在按下快门之前,需要预测现场光线,然后根据光的强弱,手动调整适当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大小,控制胶片感光量;其次是要目测照相机与被摄体的距离,然后手动调准镜头焦距。这是胶片时代摄影者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功,不然就无法拍出一张曝光准确、影像清晰的照片。
进入数码时代,摄影成了一件人人都能操作、非常省力省心的事情。只要拍摄者按下快门,所有以前那些专业性很强的摄影技术完全由照相机自动处理,拍摄者要做的仅仅只是把镜头对准被摄物体就能够拍出清晰度、影调、成像十分完美的照片。所以有人说,数码时代人人都是摄影家。
2.摄影创作是一种复杂的审美认识活动和审美表现活动,它是摄影者借助照相器材料,从审美认识到审美表现、从艺术构思到艺术传达的过程。摄影创作最终的结果就是摄影艺术作品。通俗的说法就是,摄影创作就是从酝酿、构图到制作完成摄影作品的一系列活动及其过程。因此说:
摄影创作重要的不是照相器材如何先进,不是摄影技术如果精戡,最重要的是镜头后面的眼睛。
然而在现实中,却有不少摄影爱好者没有正确认识摄影与摄影创作的关系。比如有些人对摄影器材研究得十分透彻,他们对不同型号的各种照相机性能和镜头参数如数家珍,烂熟于心。他们经常在拍片时不断更换各种焦段的镜头、使用多种多样的器材配件,而对拍摄时最重要的诸如用光、选景、构图、主题表达却漫不经心。
其实,对于摄影创作来说,摄影器材只是画家手中的画笔、雕刻手中的刻刀,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才是摄影创作的关键。3.怎样区别一张普通照片和摄影艺术作品
打个比方,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拍了一张田里的稻子和稗子的照片,不管曝光怎样准确,不管影像如何清晰,它都只能算是一张记录现实影像的普通照片。但是,如果把稻子和稗子这二种自然植物进行巧妙取舍、构图,拍成一张漂亮的照片,就成为一张给欣赏者以审美愉悦和启迪的艺术作品。比如八十年李英杰拍摄的一张很有名的摄影作品《稗子和稻子》,(示图)
这幅作品,作者为表现无知者骄傲、博学者谦虚这一主题,仅仅选择了稗子和稻子这两种既形象又含蓄的植物,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赋予它们以人的性格,概括地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复杂问题,通过稗子和稻子这两种简单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出来,使得作品所包含的内容远远超过了作品本身的形象。
再说第二个话题,摄影创作的体会和感受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非山看水非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几句看似颇有禅意的话,是说从前有个出家修行的人,在离开家乡时看到的山水和修行后回来时看到的山水,然后经历再次离家修行后回来看到山水时三个不同阶段的心境。我觉得这与摄影创作所经历的感受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摄影创作一般也会经历这样三个阶段:
手上有机心中无机(初学入门阶段)手上无机心中有机(探索提高阶段)手上有机心中有机(融入思想阶段)先说第一阶段,初学入门
初学摄影创作时会觉得摄影其实并不是一件十分难的事情。这时候会觉得拍什么都兴奋、新鲜、有成就感。因为只要多按几下快门,一张自己认为漂亮的照片就完成了。但渐渐会感到失落、沮丧,慢慢会对自己拍的照片越来越不满意。因为往往在现实中看到的那些十分壮美的景色或场景,却在自己拍出的照片中并没有得到原本所期望的那种审美愉悦和冲击力。这时候,会觉得什么都不值得拍,觉得按快门是件很无聊而且徒劳的事情。一般情况下,这时候很多人会对摄影创作没有了激情、失去了信 2 心,最后选择了放弃。事实上,如果这个时候能够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问题的症结在那里,然后潜心学习,不断实践,并持之以恒,那么就会突然有一天,一张有份量的摄影处女作品就会诞生。而这时候你的摄影创作水平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上了一个台阶,从而进入了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你会逐渐清楚自己要拍什么和怎样去拍。
第二个阶段,探索提高
事实上,不论你以前对摄影一窍不通,还是已经有所造诣,无论提高摄影技术的目的只是做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还是做一名专业摄影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眼力”,也就是要学会观察。在摄影创作实践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知道应当追求什么。在日积月累地吸收了关于照片中应当追求什么东西之后,就会开始对如何观察、摄取周围现实中美丽景物或物景有自己的方法和见解。这种发现客观现实中美的景物或场景的能力和技巧,就是所谓的“摄影者的眼力”。
锻炼这种“摄影者的眼力”需要不断学习加勤奋,离开了这二点,摄影创作将寸步难行。为了在摄影创作中不断创新、不断有新的意境、新的角度、新的构图,不仅要走别人走过的路,就是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也要不断去探寻。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正是摄影创作的最高追求。因为读书是思考,行路也是思考,读书是从文化艺术修养上来充实、提高自己;而行路是原发性创作的思考。事实上,许多优秀作品,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靠在现实中“跳出一亩三分地”四处奔波,探索发现,靠双脚走出来的。
第三个阶段,融入思想
作为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摄影创作者,他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无论用何种手段,无论是什么形式和内容,都不可能不留下时代的烙印和个人的感情色彩。当我们举起照相机,面对的都是客观存在的形状、线条和结构,我们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将它们取舍后摄入镜头,实际上也就表达了我们自己的某种思想认识、感受和审美趣味。因此在摄影创作实践中,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不要迷信大师
摄影创作不仅仅是客观真实地记录下事物的存在和情景,也不仅仅是电子、数字化功能的体现。作为一种艺术,它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便主要的是摄影创作者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影像图式语言。摄影大师如此,摄影爱好者亦如此。
(2)不要刻意模仿
客观世界万物本身纷繁万千、丰富多彩,摄影创作者抓住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此时此 3 刻对这一情景的某一种理解、想法和特别感受的反映,正是在对这种特定时间、特定空间、特定场景的选择来寄托自己的感情表达和自己的思想认识。每一幅照片,都寄托着摄影创作者的情感,都是摄影创作者心声的真切反映,根本没必要去刻意照搬、模仿别人的东西。
(3)钓鱼不在吃鱼
我很敬佩爱好钓鱼的人,他们不仅要饱尝日晒雨淋、长时间等候,还要把自己千辛万苦钓上来的鱼支付比市场价高得多的价钱,最后还送了人。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是一种不图回报、不计得失的忘我精神,他们享受的只是钓鱼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这种精神实在值得搞摄影人的尊敬。
摄影创作是一件复杂的审美认识活动和审美表现活动,我们付出的所有努力其结果并不一定总是能够有成功的回报。如果摄影创作带有太重的功利心,那就失去了摄影创作的原始乐趣和意义。当然,自己付出努力创作的摄影作品能够获奖,那是赢得社会承认的一种重要途径,但衡量一幅摄影作品的价值并不仅仅只有获奖这一条阳光道。请记得,在我们身边还有一条独木桥,你也可以试着去走一走,说不定比阳光道走得更有趣味、更有意义。如果要说到是不是被社会所承认,那么十八世纪荷兰画家凡·高一生穷困潦倒,甚至被送进了疯人院。他的作品,只有一幅题为《红色的葡萄园》是他在世时出售的唯一作品外,根本就无人问津,更不要说获奖了。然而,凡·高的艺术成就却在后来的欧洲绘画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那么这种现象又当怎样去解释呢!所以我认为,摄影创作就像人生一样,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第三个话题,摄影创作的表现方法
(一)技术层面 1.光的运用
摄影是通过光和影来纪录物体,抒发情感的,光起着造型作用,也起着取舍作用和透视作用,同时光也可以起到美化作用,摄影的本质就是要善于驾驭各种光线,变幻出各种不同的画面,抒发各种不同的情感。(图例)
2.色彩运用
在摄影创作中,色彩是重要的艺术语言。摄影创作中,可以通过构图、角度、光线、特技以及后期加工等手段来控制色彩,在画面中建立起良好的色彩秩序,色彩的美感并不在于单一的色彩,而在于色彩的互相组合,互相映衬和对比。(图例)
3.构图决定一切
构图是表现摄影作品内容的重要环节,它可以让构成画面内容的内部结构得到适当的表现。可以说,要想拍出好照片,就需要掌握构图的相关知识并能灵活应用。
摄影构图是将照片构成所涉及的一切因素进行恰当的安排和处理,它包含全部造型因素和拍摄手段。具体是指如何把人、景、物安排在同一幅画面中以获得最佳布局。在形式上表现点、线、形态、质感、用光、明暗、影调、色彩等配合,以表现某个主题思想和审美情感。具体需要把握四点:
(1)运用黄金分割法
也叫三分法构图。即把影像画面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平均划分出九份,然后将关注点放在切线上或交叉点上。三分法是最有保障性的构图方法,能够突出主题,产生较好的视觉美感。(画图示例)
(2)疏可跑马,密不透风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讲究“寓情与景,借景抒情”、有“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的创作技法。所以国画中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之说。所以摄影作品常常需要根据不同题材运用大量留白。所谓“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这是中国画中表现高远意境的有效手法。留白是突出主题的需要,空白有助于创造画面的意境。(图例)
(3)绘画是加法,摄影是减法
画家需要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在画布上一点点加上景物元素,而摄影创作是要把已经存在的客观景物减少减少再减少,直到保留最基本的能够表达作品主题思想的影像元素。
(4)拍摄中需要避免一般性错误 ① 地平线横穿画面中心 ② 有分散主体的干扰物体 ③ 画面散乱、主体不突出 4.掌握后期处理
(1)尽量用RAW模式拍摄
RAW格式不是图像文件,而是一个数据包,这个数据包不经过相机内的影像生成器的转换,除曝光之外,一切都可以在后期改变。比如,使用RAW格式可以在后期任意地调整白平衡,在后期无论设定什么样的色温对画质都没有影响。RAW格式可以使图像处理游刃有余。这种模式是没有压缩拍摄的储存模式,其特点是拍摄后处理的空间很大,也 5 就是宽容度大,曝光可以找回两档,色彩、色温任意调整。
(2)必备的Photoshop处理技巧
画家需要经过数十年的训练才能够掌握绘画这门技能,他们通过笔和纸的演绎描绘自己抽象的思维,表现自己对艺术、美的理解。而Photoshop软件可以让一幅同样环境和焦距光圈下拍摄的照片,调整出不可思义的效果。虽然PS处理方法很多,但大部分照片的基本处理方法只需要4步:
⑴ 色阶调整 ⑵ 曲线调整 ⑶ 锐度调整 ⑷ 色相饱和度调整
(二)艺术层面
怎样尽快提高摄影创作水平
对于艺术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个主题 + 一个能够吸引注意力的主体 + 简洁明了,只要注意这三点原则,不久就能够用一种新的眼光去观看、分析和评价一幅美丽的照片;更重要的是,你将会开始用一种新的标准、新的方式去观察世界,用新的目光来拍照片了。
(1)学习提高摄影技术法则和艺术法则
技术手段的掌握与艺术技术的运用,前者容易,后者难;搞摄影创作需要掌握摄影技术法则和艺术法则,二者缺一不可。前者靠学习,后者靠积累和培养。平时多学习一些与摄影相关的东西,一个好的摄影师就是在千百人司空见惯的视觉中去发现美。一幅好的摄影作品应当是看时吸引人,过后有韵味。
(2)重视作品鉴赏
一幅水彩画,大山间的小溪水中有一群蝌蚪,标题是《千里闻蛙声》,作者没有表现千里之外的蛙,但观赏者能从画面上听到蛙声,这就是可视艺术想象延伸。当我们看到一张很美的照片的时候,能不能说出它为什么美?能不能说出作者是怎样制作这些照片的?
一幅作品的艺术价值不仅在它画面美不美,便取决于它蕴意深不深。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判断一幅好作品的最简单考量。(图例)
第五篇:儿童摄影体会和心得
儿童摄影体会和心得(非常实用)
来源:生命树数码冲印 http://
其实我也只是个业余摄影爱好者,只是接触数码摄影比较早,我最初买数码像机的动机就是为了记录即将出生的女儿的成长经历。到现在,女儿快四岁了,儿童摄影我也就在业余的生活中积累了一部分经验,也拍了些自己比较满意的儿童生活照。
经常碰到有人问我是如何拍好儿童生活照的。在这里就花点时间写些经验与大家共同分享,希望能帮到爱好和需要给宝宝拍照的爸爸妈妈们;
关于摄影基础技巧,大家可以再生命树数码冲印网了解很多基础数码摄影技术。
在这里,我主要讲密切相关的儿童摄影注意事项:
光线不足如何拍?
很多时候我们是在家里给宝宝拍照,在大部分情况下,室内光线是绝对不够的,尽管是白天,由于采光和天气原因,还是不够光线让我们拍好照片。那么如何判断光线不足呢?很简单;在数码像机的自动拍摄模式下(A),出现闪光,那肯定就是表示光线不足了。或者在快门优先的拍摄模式下(P),快门速度低于200。也表示光线不足,快门速度低于100,那就是严重不足。
那么到底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来拍好室内照片?
1;加强采光;例如开窗,或让宝宝尽量在窗边或阳台上。或者利用大块的泡沫板和大面积的白纸等反光材料来把室外的光线收集进室内宝宝身上。
2;加强灯光;打开家里所有的灯源,最好是落地灯、伸缩灯、甚至台灯,让光线尽量集中在宝宝身上,但要注意安全,不要让宝宝可以接触到或强光直射宝宝的眼睛。
3;利用像机的闪光灯;这个不推荐使用,而且要尽量避免使用,在逼不得以的情况下使用,也
要尽量少用,强调一点;千万不要对着宝宝的眼睛使用闪光灯。有条件(例如闪光灯可以旋转)
要巧妙利用反射闪光来加强光线,例如对着白墙来闪光。
4;加大光圈以及降低快门来增加曝光;如果你的数码像机有手动拍摄模式(M),可以把光圈
开到最大(例如2.0,一般也有2.4),以及降低快门速度(不要低于1/60秒,否则就很难拍
清楚了)。这样就是为了让更多光线进入镜头。
5;提高感光度(ISO)来增加光线的吸收;如果你的数码像机有可以调整感光度,你可以调高
感光度(ISO),一般的数码像机最低感光为50-100。如果光线不足,可以把最低感光度向
上调整一到两档。但要了解的是感光度调整后,对画面质量有直接影响;画面会出现糙点,感光度越高,糙点越严重。
6;用以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来达到解决光线不足的问题。
如何让宝宝的表情更可爱?更自然?
这也是爸爸妈妈最头痛的问题:往往拿着相机,面对宝宝,一个劲逗他笑,可他就是不笑,或者只要用镜头对着她,她就用手来抓。往往为了拍好一张好照片,把爸爸妈妈累个半死....而大部分拍的照片,回家一看,10张有九张不满意......确实,要给宝宝拍张好照片确实不容易,除了掌握好拍摄技术,还要宝宝的配合。而往往宝宝不会任我们摆布,那如何是好?
一般我是这样的;只要带宝宝出去玩,我都会带上相机,只要她自己玩得很开心的时候,我就会拿出相机开始准备拍照。往往我拿出相机,只是拿在手上摆弄,或等宝宝不注意的时候举起镜头对着她,跟随她的身形移动,不一定按快门。
她过来就放下镜头,盖上镜头盖,把相机给她摸玩。这样,她就习惯你的镜头对着她了。对相机没有距离感和恐惧感。而等她再次离开去自己玩的时候,我就可以开工了,根据环境,天气,距离调好拍摄模式和各种参数,开始追踪拍摄。
这样自己拍的比较从容,想按块门就按,时机不好就继续用相机跟踪她。反正拍一张是一张,就是把你的相机当作你的眼睛,想拍的时候就把按快门当作眨眼就可以了。
最高境界;她只知道你在看她玩耍,你只是把相机当作你的眼睛。这样,只要你按下快门,镜头中的宝宝和动作都是最自然最可爱的!我在照片处理网论坛发布的照片基本都是通过这个方式来拍摄的。
当然,如果有人来配合,例如让妈妈陪女儿玩,爸爸拿相机跟踪拍摄,这样往往事半功倍。
如何在阳光下拍摄?
很多时候天气好的时候我们都会带宝宝出去玩,当然拍照遇到太阳大就是常见的了,这个情况下往往拍出的照片对比太强烈,也就是说面部白的地方太白,暗的地方太黑,甚至一边脸白一边脸黑,更有可能背景很白,而面部却黑黑的。那如何避免上面的情况呢?
一般这个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光线进行分析,然后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采用不同的拍摄方法; 1;如果面部白的地方太白,暗的地方太黑,那就是因为在阳光直射下,光照的地方太白,而面部阴影则会比较黑,这时我们要避免阳光直射。例如打把伞啊,或者在树木阴影下来拍,技术过硬,也可以让面部背对太阳,就是逆光拍摄。
2;背对太阳逆光拍摄;这个情况下有可能背景很白,而面部却黑黑的,那如何避免这个情况?那就需要了解数码像机的测光系统,背对太阳逆光拍摄,一般我们要采用“点测光”。就是把测光方式调成“点测光”后,再用镜头对着背对太阳面部的暗处来进行测光。这样你就会发现这样拍出来的逆光照片,面部再也不黑了。
3;不了解点测光,或者没有点测光功能,身边也没有伞和其他类似树的阴影,那怎么办?没关系,我们就直接采用顺光来拍摄。就是面部直接面对阳光的方向,不要让脸部产生大量阴影。让脸部全部暴露在阳光下,这样拍出来的照片也就避免了“阴阳脸”,不过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方式下拍摄要注意要动作快,不然宝宝眼睛受太阳影响,会很累,也容易晒黑,且容易出现小眼睛甚至闭眼睛。
如何让画面主体(宝宝)更突出?
一般没用摄影经验的爸爸妈妈在拍摄照片的时候,很少考虑构图和取景方式,以及主题的表现方式。这样拍出来的照片背景杂乱,主体(宝宝)不突出,那么,如何避免我们常说的“纯生活照”,让我们宝宝的照片更有艺术感?
首先我们要解决构图问题,因为构图和清晰是一张好艺术照片最基础的要求。清晰好解决,只要对焦准确就可以了,而最值得学习的才是构图,因为构图没有公式,只有经验的积累和艺术的细胞。多看多吸收你认为好的照片,思考这张照片为什么好?只要多看多思考,才能吸收你看到的,并运用到自己的拍摄中去。
如何让画面主体(宝宝)更突出?在这里我只是讲几个拍摄构图技巧,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1;首先从颜色说;衣服和环境最好是有一个对比关系,这样宝宝会从环境中突出来。
例如;在草地上,给宝宝穿带不带蓝色色调的衣服,穿例如橙色,粉红,红色,白色,黄色等等....,在杂色背景,让宝宝穿纯色套装,例如在人多的地方。给宝宝来一套刺眼的纯色套装,往往就可以让宝宝在杂色人群中一下就能突出来。
2;采用纯色背景,例如宝宝后面背景是一片绿化带或树林,又或者宝宝后面是纯色窗帘或白墙,这样,不管宝宝穿什么衣服,都会突显出来。
3;虚化背景,让宝宝后面的景物都模糊不清,让宝宝显得格外清晰。
虚化背景的办法就是要大光圈(越小越好),长焦距(越长越好),如果这些名词你不懂,请先仔细阅读或了解自己的像机功能,然后用手动模式,调到你的最小光圈(例如2.0),再把你的相机变焦推到最大倍数(例如6倍),然后在距宝宝三米内来拍宝宝的特写,这样,宝宝后面的景物就会模糊掉。
4;从特写的拍摄上来突出宝宝的表情;让背景在照片中的比例很少。例如只是拍宝宝的头部或用竖构图拍宝宝的上半身,这样背景相对在画面中的比例相当少,更能让视觉集中到宝宝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