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年支教实践总结
社会实践报告
——株洲茶陵县湖口镇北斗村支教总结
摘要:报告是较详细说明支教的背景与目的简述支教的时间地点过程
详细说明了支教的三点体会
总概个人收获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各大高校的下乡支教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来自学校社会各界以及国家都支持这类社会活动,让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这不仅能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扩展视野、丰富阅历、体验社会,还能让大学生把自己的知识学以致用,像师范类的学生来说,下乡支教可以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切身实践下,在实践中改正提升。更加实际点的是与其在家宅一个暑假还不如出去干点意义的事情。对于跨入大三的我来说,大四就要出去实习了,参加暑假下乡支教,可以提前体验作为一名教师的各种经历,提早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于是抱着这种心思我报名参加的学校支教社团的下乡义务支教。
支教时间:7月3日——7月18日,为期15天
支教地点:株洲茶陵县湖口镇北斗村关心下一代发展工作委员会(关工委)组织
支教过程:支教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是我们支教队友准备好教案,材料,以及参加解决突发事件的培训,还有对我们支教地点进行踩点了解。
第二是到了北斗村后对我们支教活动进行各方面的宣传,北斗村关工委的红纸海报宣传,进行家访宣传。
第三是正式上课,我们开设的课程包括课外语文,数学,英语,舞蹈,五步拳,地理,百科知识,手工,美术,手语等等,第四是17日的汇报演出,在短短14天的教学中,挑选一些节目汇报给湖口镇领导以及学生家长观看。
正文
体会:短短的15天支教活动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其一从授课来说,以前我参加过两次微型授课大赛,第一次紧张得思维出现混乱,站在台上讲话才真正体会台上台下的差距有多大。第二次虽然没有思维混乱,但是却讲话有点啰嗦,口语不简练。在支教的第一天我站在黑板旁边,面对我们大班4到6年级的学生们时,我出奇得没有紧张以及啰嗦,看着他们好奇的眼睛,我开始了我接下来的普通话课程。自认为上课反映与效果还不错,但是仍然很忐忑,担心我的授课不合格。晚上开例会时,听课老师指出了我授课的不足方面,如对讲台下的同学观察还不够仔细等,但是更多的是对我的授课方式与效果的肯定,上课有激情和热情,教师仪态好,语言有时幽默风趣,照顾到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等。我知道队友们是以一种欣赏的角度来评价我的课程,多少有点主观色彩。但是我也明白我能够站在讲台上不紧张得思维混乱这就是一种进步,而这种进步是靠多少次亲身经历而来的。只有真正站在讲台上了,你才能发现以及改变你的不足,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虽然经历了15天的支教,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对于要做一名合格与优秀的教师来说,我还是不合格的,自身还有很多缺陷;经验远远不足;对于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还不是非常灵活;因为在上课期间,没有出现过突发事件,我对于自己处理这类事件的能力不是非常自信;在授课方法上,形式不是很丰富,大都采用的是讲授法与提问法等等。因此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这条路还有很长很长。
其二从队友来说,我们是来自不同地方不同班级的不同年龄的一群人,在支教期间我们每个人收敛自己的个性,把自己无私的融入集体当中,而且各显所长,互帮互助,团结一体,就拿提水来说,因为在附近田之间有一口水井,口感不错,在我们洗衣服时,男生们就会早早洗完自己衣服,提着桶子去那提水来喝。毫无怨言,毫不推脱,坚持不懈。在生活各方面男生非常照顾女生,女生们在饮食方面也会照顾男生,非常温馨。这是一个非常时期,我们知道在支教期间,每个人都是纯粹的人,一旦融入到学校,社会我们就恢复了自己另外的一面。我非常珍惜每一位队友,感觉非常幸运,我们队友们都是多才多艺志同道合的一群诤友。我也非常感谢我的队友们,他们包容了我偶尔的小性子,经常给我们带来无限的乐趣,就像唐钶的一鸣惊人式的幽默,西波的嬉皮式的乐言,队长的傻乎乎等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在把每个人融入到一个集体中时,每个人都是别人的老师、自己的学生。我们在一个环境时只要抱着欣赏对方的角度去和别人相处,我们才能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同时也是服务大家。
其三从效果与影响来看,说实在的短短半个月的支教对那里的孩子们实际的效果与影响至于有多大,我们没有调查也就不清楚,但是因为时间的缘故,我们内心也明白有多大。那为什么还要坚持做下去,就像守望支教社所说,即使没有能力去改变,也有责任去改变,关注本身也许就是改变的开始。这是一份责任的力量在驱使我们行动,一份来自社会的爱的力量让我们关注,体验社会,回报社会。其实当下许多的关于大学生的不好传闻不尽如所言,很多人仍然是一群充满爱与善良,不断在向社会展示自己,能承担责任的当代大学生。
结束语:这次暑假支教活动是我从踏进大学一直很期待的一件事,在支教期间我在授课方面,与人相处方面都获得了新的经验和新的收获。为我以后从事教书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与经验,而且在亲身实际中更加清楚了解了我的不足与缺点。受益匪浅!
第二篇:实践支教总结
实践总结
从7月25日到7月31日,我们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同安竹坝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带队老师戴老师的组织下,在竹坝学校度过了疲惫却充实的一周。我们这次的实践主要秉承“永远跟党走”的宗旨,跟随党的深入群众的路线。在这短短的七天里,我们在竹坝获得了竹坝学生们的友情,获得了竹坝老师的肯定,获得了集体生活的乐趣,同时也获得了自我的成长。真的,这次竹坝之旅,我获益匪浅,我很感谢有这次集体的锻炼的机会。同时,我也感受到了竹坝在党的领导下与时俱进的风采。
7月25日早上7点钟,我们23个人就已经集合在囊萤楼前,准备出发。说实在,对于6点就要起床,我还是有抱怨的。毕竟我们前一天一直疲惫于回校搬迁的事中,现在又要马不停蹄地赶往实践基地。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们到达竹坝学校。虽然这一小时很痛苦(因为我晕车),但是我知道前面还有更多未知的挑战等着我,我必须学会忍和坚强。在当地吴老师的帮助下,我们顺利入住并且马上与竹坝学生们见面。竹坝学校这个实践基地真的很成熟,条件比我预想的好的多。
经过第一天的见面会以及下午的趣味运动会,我们与竹坝的小朋友们已然打成一片。少了陌生,多了对彼此进一步了解的渴望。因为事先我们已经分了组做好了行动的计划,所以我们顺利地开展了第二天的工作。我是调研组的。以前从没有经历过,我对这几天很期待,充满好奇。我们访问的对象有三个方面:归国华侨,三峡移民以及当地农民。
在采访归国华侨的过程中,我得知他们是60年代因为印尼反华而回国的。当时国家给予他们充分的保护和支持。经过此次调研,我们对侨民艰苦创业的奋斗史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以及他们在政府和各界人士的关怀协助下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改变。虽然说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坚信在政府的领导下,以及在当地侨民的努力奋斗下,侨民的未来生活会更加美好。
第二天对三峡移民的调研和第一天的归国华侨一样,我们也是挨家挨户到指定地点了解情况。使我映象深刻的是我们采访的第一家。家主李叔叔热情相待,并带着我们参观了他家已成规模的猪圈。其实,要进去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会儿。我很纠结,因为我以为我会受不了猪的气味,但这是我必须要做的任务,我必须
完成。这也是我来竹坝的原因,我要体验不同的生活,要学习经受考验。进去的每一步我都小心翼翼,尽量远离这群动物。经过围栏时,每当猪群涌过来,我都心惊胆战。
但是,幸运的是猪圈虽免不了有很浓的气味,但出乎意料的是环境还挺整洁干净。李叔叔还打趣地说,“猪也要干净的环境啊”。在猪圈的里屋是三只大种猪。每只都有五六百斤,而且还怀有小猪仔。就像每位待生的母亲一样,猪妈妈们也很痛苦地呻吟着。呆在猪圈里观察着猪的那20多分钟里,感觉很特别。其实小的时候在老家,周围邻居也有养猪的,但我从来没有近距离接触过,这次经历既心惊又值得纪念。
从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整体上绝大部分的移民表示对移民后的生活表示满意。与从前在老家相比,现在无论是对现居住房屋条件,治安卫生状况,还是对自身的就业状况,移民们都表示很是满意。
第三天是对当地农民。在采访中,我们得知他们对现在的生活状况基本满意,每个月的收入基本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开销并且还有结余,这有赖于当地政府对他们的有效扶持。从十几年前破旧的矮屋和黄土路到如今优质的民房和水泥路,农民的生活已经得到了质的提升。近年来,在竹坝政府的领导下,竹坝农业发展迅速。很多外来或者本地承包商承包农民的土地,开始进行农业规模化生产,这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
虽然这三天的户外行动很累,很热,但很有成效,我们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达到了我们关于民生问题的调研目的。
除了调研,我还经常在闲暇时去开设的班级看看并参与其中。我对日语二班的映象比较深刻,因为我是他们班的红歌老师。在接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他们的热情,可爱和对知识的渴望。在教授红歌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一些东西。我多了作为老师的自信和负责。
这次实践活动很充实,很有意义。与小朋友们的接触中,我学会了付出和关爱;在下地拔花生和插秧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感恩和珍惜;在和当地猖獗的蚊子的斗争中,我学会了忍耐和坚持。这一周的感受,一篇总结言不尽。总之,我体验了,我付出了,我锻炼了,我获得了,我多了一份值得一生回味的宝贵记忆。
第三篇:支教实践总结
2011年××××大学赴云南省泸西县
暑期社会实践小结
今年的暑假注定是一个非比寻常的假期,因为我们19名来自不同学院的师生聚到了一起,载着学校的希冀和服务社会的心愿我们奔赴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进行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短短七天收获的不仅仅只有实践中的历练,更多的还有当地孩子们纯真的爱和我们对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的进一步认知。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和责任感的深化,这样的收获是献给国家和学校最好的礼物!
爱心支教,辛苦却快乐,付出并感动。
从未经历过如此令人震撼的一幕幕:看见这些陌生的“老师”们,每一位孩子都跑过来90度弯腰鞠躬大叫“老师好!”;休息期间,孩子们自行组织唱歌背诵,有条不紊;课堂上回答问题争先恐后“异常”积极,声音嘹亮!这一切就像预先排练好的一样。不,就算排练一千次、一万次也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因为每一次行师生礼、每一次课堂回答、每一次歌唱和吟诵都是发自肺腑。他们不是用嗓子发音,而是用整个身体发音!对我而言,每一次铿锵的敬礼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这是第一次到泸西县中枢镇新华小学的感受。7月13日到达泸西后,我们进行短暂休整便拜谒了新华小学,希望了解清楚学校学生的情况以保证支教的质量。在与学校校长和目前学校仅有的两名义务开展教学工作的老师的交流中,我们认识到了这个学校的“真面目”。令我们触目惊心!新华小学是民办学校,学校主要硬件设施由香港商人集资建造,有学生1000多人但多为外出打工人员子女。校长笑称学校真名应该叫“打工子女学校”。而暑假仍在学校上课的学生主要是由学前班、一年级和四年级的200余名留守儿童组成。学校免费将孩子们召集起来由两位老师教授知识并带孩子们唱歌跳舞。由于是留守儿童并且义
务开展教学,学校学生流动性很强,这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校长坚持每天都在学校陪着孩子们,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另外,老师们的教学内容也十分独特。两位老师围绕着“孝道”和“感恩”两个主题教授孩子们传统文化中的《三字经》与《弟子规》。两位老师说:“如今的中国社会缺乏的正是这样的德行教育,留守儿童的特殊性质导致孩子们很少有机会与父母接触并且容易形成扭曲的心理,这些都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所以教孩子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感恩才是帮助孩子们学会做人、能够立于社会的第一步!”
在与校长和老师交谈话后发现校长和两位老师才是真正的义务教学工作者,他们是真正的祖国大花园园丁。面对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与教师低水平的社会待遇,很多老师变成了学校这个“公司”的员工,从事的不再是教书育人的工作,而是赚钱谋生的职业。而这里的老师们却能经得起良心的拷问,他们的梦中一定是孩子们的笑容和爱。正是在他们的辛勤呵护下,每一位孩子都成为彬彬有礼、顶天立地的少年。我们都应该向这里的老师们学习,他们肩负的是社会的责任,付诸实践的是弥散在孩子们心头涓涓细流般的爱,索求的只是孩子们能长大成人、幸福而快乐。此时,我们都暗自下了决心,从这次支教开始,做一个善于奉献自己的人,带动身边的人承担社会责任。
7月14日—7月17日我们队伍正式走进了校园,开展我们精心准备的爱心支教。针对四年级两个班级的孩子我们主要进行了语文、数学、英语、时政、体育、美术、音乐和科普课的教学。并且努力将他们已学的课本知识和趣味游戏以及拓展知识相结合,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针对学前班和一年级的孩子们,我们主要开展讲故事、做风车、学儿歌、识动物等趣味活动。我们这些小老师也为每节课准备了橡皮、垫板、笔盒、铅笔等丰富的学习用品作为奖品。面对孩子们
纯真的童心和对知识的渴望,恨不得每一节课都能再久一点,可以多给孩子们讲几个道理。
虽然每天都需要总结今天的情况并为第二天备课,大家都十分疲惫,但是我都努力以最饱满的热情迎接自己的每一节课。即便嗓子哑了,但依然竭力大声讲课,因为我们相信我们的用心教孩子们一定能感受得到。孩子们依旧对我们庄重行礼,我们的感情一天天加深。课间总有孩子来找我们签名,或是拉着我们玩老鹰捉小鸡。每一天都是那么的快乐而富有意义,每位队员都有自己的独特收获。一封孩子的感谢信让我们热泪盈眶,孩子尚未成熟的笔体和简单的言语字里行间表达对我们的感激,那封感谢信比任何物质回报都丰厚,因为孩子送给我们的是满纸的爱!
聚散若匆匆,转眼间支教结束了。7月17日的文艺联欢会上,孩子们为我们准备了精彩的节目,而我们大学生也通过一首《爱因为在心中》将我们的心声表达。在最后的捐赠仪式上,我们将在学校中和团队中募得的2600元爱心基金资助了学校中26位品学兼优的同学,并将价值500多元的学习用品赠送给学生代表。希望能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献出我们的绵薄之力。7月18日的告别仪式上我们还赠送给每一位孩子一份由我校校长制作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明信片并仔细讲解了各个国家场馆的特色。从孩子的眼神中我能读到他们对未来的憧憬,我们告诉大家在大山的那边有着无数繁华的大城市,那里有足够宽广的天空给每一位小朋友去闯,而成就一番事业最重要的就是修身,只有修好身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且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当自己拥有一片辽阔的天空时一定不能忘记养育自己的家乡,一定要回来帮助自己家乡的人民,因为家乡会在我们的努力下和其他大城市一样美丽。相信在这些孩子们有一天也将成为国家的栋梁。
徐徐离开新华小学,很多孩子哭着送我们。短短五天的时间,对于人生长河中只算沧海一粟,但对于我们每一位队员而言,它应该是最闪亮的五天。满满的爱心和重重的责任,将伴我们渐行渐远!
×××
××年××月××日
第四篇:支教实践总结
支教实践总结
这一段支教一共18天,9天在何屋村,9天在爱心之家,支教的圆满结束给予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段实践经历,更是一份内心清明的独特感受。
初见。在何屋村初见孩子们,从那一声声“老师”开始,我们那时的角色就已经不再是优越的大学生,而是期望能给孩子们带去更好成长的老师们。从一年级到初二,在何屋村来报名的孩子们有120多人,第一天比上课时间早1个小时就已经在上课的祠堂门口围了一大群孩子。他们说“起得早,今天要上课所以就早点来”。孩子们的质朴和天真,没有多么华丽的衣服,甚至会有些污垢,但是总是喜欢带着笑容喜欢亲近老师,喜欢绕着你跟你说话。他们这里没有太多攀比,相反的可能由于家庭原因可以感受到更会尊重人照顾人,会很听老师的话可有时也有小孩子脾气。第一次见面我们是陌生的哥哥姐姐,我们开始把孩子们摆在心里面,当成自己的可爱弟弟妹妹,希望更他们带去快乐的成长。
责任。自此次支教实践,我们所感受到的作为一名老师的责任。在何屋村和爱心之家,我们全天的重心都在孩子们身上,如何能让孩子们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如何给予他们良好的积极的改变,授予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无论是课堂上的集体授课还是课后生活中的单独引导,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眼里都是一样的需要被关爱,或者说在他们这样并不优越的条件下,如何带给他们最适合的教育,给他们的生命力增添真正受益的东西,是我们的责任。无论是每晚的总结分析,熬夜备课甚至于出现的分歧,我们在摸索中深深体会到一名教师的辛苦与骄傲。这一段支教经历,教授学生拥有责任感的同时,也是给予我们支教老师对责任更深的理解,更是让我们对教师这一职业深深崇敬。
独立。在何屋村的支教,感受到的是我们老师的独立。自己走20多分钟到集市买菜,一天8个人一共10块钱的伙食费,去找柴火生火做饭,打地铺睡地板,洗清凉的井水,到河里洗衣服,布置祠堂改造的教室,完成新生登记和安全教育,和家长们交流,处理各种紧急状况。在何屋村这边,因为偏远和师资缺乏,所以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安排,几乎没有外来帮助,所有问题自己解决。
在爱心之家的支教,感受到的是孩子们的独立。在爱心之家,50多名学生,分为孝、恭、礼、悌、勇、义、忠、智、仁、信十个小队伍,每队由一名支教老师带领。每天的值日分为卫生、洗碗、厨房、食堂、热水、洁卫、宿舍7组。各项事务主要都是分小组完成,看着小学年级的孩子们5、6个人洗50多个碗,用柴火烧50多个人的热水,挑粪水去倒打扫卫生间……看着他们平时从起床的叠被子,卫生的打扫,内务整理,洗衣服等等每一天每一件事情都是自己独立完成,这也是我们对这些家境和心里特殊的孩子们的培养目的,至少让他们尽早的学会独立能照顾好自己和身边人,学会真正依靠自己去解决问题,他们的未来可能会比其他人更加艰辛,所以他们必须从小就比他人锻炼出更强的能力和意志。
团队。老师们的团队。我们立信一行4个人,在支教过程中认识了南康义工联合会的会长、监事,认识了全国优秀志愿者候选人何叔,认识了很多默默奉献的义工叔叔阿姨。认识陆续而来的志愿者们,美国的沛燊,海大的许杨,诺丁汉的小白,赣师的晶晶,天津警官的笑笑,认识了华侨大学一行9人,南京财经一行9人。在整个支教过程中,我们的队伍不只4个人,我们这里所有人都是一个团队的,一个为孩子们的未来而组成的团队。We are a team,那种在朝夕相处而培养的友谊也是珍贵的礼物。
孩子们的团队,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教授“团队”这一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概念。即使他们还小,但是这是对于他们来讲未来成长非常有作用的一项能力。我们的课程里有团建课,平时分成小组小队进行,给他们授予主动贡献、协作互助、团结共赢的思想,引导他们在遇到自身无法完成的任务或者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通过团队与合作去使力量最大化,实现目标。在一个团队里,是具有一定引导性的,更容易让孩子们提高自身与身边人的交流能力,提高孩子们理解自身力量的局限和主动合作实现共赢的能力。对于可能家庭具有相似环境或者相同遭遇的孩子们,让他们也在这样一段时间的生活中交到真心的朋友,感受到同龄孩子的友谊和关爱。
尊重。尊重是相互的。从何屋村孩子们见到我们第一面起喊的“老师”开始,从我们前期关于支教老师形象的界定与调整开始,相互的尊重开始。从教师而言,作为在校大学生前往比较落后的村子支教,对于一名教师的形象尤为重要。首先我们不能对孩子们造成负面的影响,我们不能常使用电子设备,不能言语随意,不能在生活上邋遢不检点等,我们需要以身作则,需要保持微笑和亲近的语气,需要常和孩子近距离沟通玩成一片,需要在点点滴滴的事情中抓住重点给孩子们正确的习惯的引导。这些都是对孩子们的尊重,对支教这一事业的尊重。
从学生而言,尊重老师并且尊重同学。我们第一天到爱心之家,那天的晚饭前,当所有孩子整齐列队,双手抱拳,闭眼低头齐声念感恩词时“感恩天地滋润万物,感恩祖国培养护佑,感恩……请老师用餐,请大家用餐。”深深被打动。这么一群各色的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用同样的虔诚感恩。这是我们需要学生们掌握的必要素质,就像我离开的时候说的“无论如何,一定要坚持做一个好人。”这是我对孩子们的期望,最低也是最高的期望。我们都知道短短的十几天时间并不能给与他们多少知识技能的教育,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对于孩子的品质有好的引导,就像我们每天6:30起床必须所有孩子一起念“弟子规”里的内容那样,我们要授予的是对于他们个人而言为人处事上的正确价值观。虽然这些孩子们身上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家庭异常贫困,双亲残疾或者去世,父母打工孩子留守,先天的身体或智力上的缺陷,但是孩子们需要学会尊重,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平等,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我们更多地是应该给予帮助。在支教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年龄大的孩子照顾年龄小的孩子,孩子们的相互鼓励,生活上毫无芥蒂快乐游戏,深感欣慰。
成长与快乐。在之前,我们没都并没有支教经验,可以说我们在陪伴孩子们成长的同时,我们本身也在成长。这么一些孩子们陌生的哥哥姐姐,曾经也是娇生惯养的少年。我们在这里一天一天地与孩子们彼此熟悉,成为课堂上正正经经的老师,课下陪孩子们打闹游戏的孩子王,成为洗菜、烧火、做饭、洗碗样样精通的大厨。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学会礼貌,尊重,关爱互助,学会主动学习,学会感恩。他们会一下课就上来好几个拉住你的手,后面跟着一群,然后就一人一句的和你聊天开玩笑,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把你当成他们的哥哥姐姐一样。会主动要帮你盛水,教你叠衣服,问你吃的饭饱不饱,没课的时候叫你快回去休息,除了满满的感动以外,不知道怎么表达。有些自闭的孩子学会接纳身边人,可以一起做游戏一起笑,大家不会介意谁的出身怎么样,都像亲密的一家人。我从未想过这一趟支教给予那么大的感触,我们没有城市里的繁华灯火,却总是在孩子们身上感受到那种自然和宁静,简简单单的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不断改变不断成长,孩子们给我们的心底保留的那一份清明,那种不需要手机电脑游戏机,却是真实的有质感的触碰心灵的快乐,感谢这一段成长和快乐让我们明白其实即使孩子们生活的环境制约,但是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应该拥有一样平等的成长与快乐。
沟通。沟通是在支教中老师和孩子们的生活的主线。由教学的性质决定,全天的密切接触也是最重要的授课环节。很多时候更多的是生活中通过一对一、一对几的个别接触去鼓励和引导孩子们。有些孩子自闭,离群,老师们要不断不断地主动接触,要耐心地接近,要让孩子们认同老师。有些孩子性格暴戾,就需要软硬兼施,需要鼓励也需要斥责。做好沟通的挑战性才是真正的此行的关键。每位队员的角色都是老师,但是教育的方式都不同,温柔还是凶,白脸还是黑脸都在不同的时候不同情境下对不同的人。最终真正有效的沟通方式是耐心和爱心,主动和孩子们接触,有时候可能有些孩子特别自卑,但是相信爱是可以融化坚冰的,把孩子们都当成是自己的亲弟弟妹妹。对于有特殊问题的孩子们,都会安排特定的老师去开导,重点去接触孩子,让孩子慢慢地接纳你,让孩子们感觉到你是亲人一般,他们就会很听你的话。很多时候,孩子们更需要的是鼓励和夸奖,在指出他们问题之前,先说你哪里哪里做的不错,如果这里能这样……那就更好了。这些都是在实际接触中与孩子们沟通所应该学会的,但本质上讲还是耐心与爱心让我们与孩子之间更亲近。
生命。这并不是一个关于多大多小的话题。在我们的支教过程中,生命这个词带给我们很多很多思考。稍微大一点的孩子问“你们为什么回自己花钱来这么不好的地方教我们,给我们上课?”,我一直没法当面回答他们。为什么?每个人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但是从物质上而言每个人的出生都是不公平的,孩子们生在村子里,可能没有多好的物质条件,生下来就决定了成长会与家里那亩田息息相关,更有甚者家人的残疾啊,离世,都是谁越不愿意去承受的。我们这些大学生能够做这样一件事情,能够来教书是因为我们还有一定可支配的物质条件,出生在城市相对生活比较好。但是我们授课的他们,真的大部分是无法选择自己的一生的,我们来到这里给他们上课,不奢望我们去改变谁的一生,但是期望是我们教过的的孩子,能从这次支教中多少得到一些对人生有益的因素,对于他们的成长起到好的影响。生命开始或许是不公平的,但是我们希望他们的未来是公平的,是能够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去改变去打拼出来的。
在爱心之家的伍华兰给我的感触最深。她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却有先天性神经纤维癌,已经晚期。家里条件非常差,在之前,她已经在地上爬了10年,手脚的伤痕都已磨平,11岁的生日礼物是一对拐杖,终于可以依靠拐杖站起来。脚因为疾病已经化脓穿孔了,但她每天像正常孩子一样自己吃饭,自己洗衣服,她没上过学不会写字,但我们布置的作业,她从未落下过。她会请人帮忙,她口述别人记下。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可她的生命并不长。你无法想像她每天要经受多么巨大的疾病痛苦,可她脸上只有一种表情,笑容。无比阳光的笑容从来没有消失过,她是那么可爱,有礼貌,认真,那么好的一个女孩。在她身边陪她聊天所感受到的那种宁静,自然的气息,她不是张海迪,可她我的生命里标榜着乐观、坚强,她只是个11岁渴望快乐的孩子,她是拐杖上的天使,告诉我们生活的一切都可以变得很美好。
在眼泪中结束的支教之旅,我们感谢这些孩子,我们的下一步不是考虑要不要继续支教,而是如何能更将支教做得更好,如何更好地帮助到孩子们。
第五篇:暑期实践支教总结
情系社旗支教珪璋
践行青春使命,共筑美丽中国。为相应我校暑期三下乡活动,从七月一日开始,我们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赴南阳社旗支教团队在社旗县兴隆镇珪璋村开始了支教活动。以下是详细内容。
7月2日,我们来到了暑期实践第一站:社旗县兴隆镇中学,时值七八年级同学期末考试。夏季天气燥热,阅卷工作尤为辛苦,我们应张校长提议,协助老师们阅卷。初中的孩子们毕竟好奇心强,面对校园里突然出现的一队陌生绿色身影,也时不时投来目光,低声议论。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新奇劲,队员们索性在他们晚自习时走上讲台,或励志演讲,或谈心畅聊,或师生互动。整堂课下来,队员们展示了才能,同学们开趁热打铁,队员们走上讲台,或励志演讲,或谈心畅聊,或师生互动。整堂课下来,队员们展示了才能,同学们开阔了视野,愉快的氛围让大家彼此更加亲近,阵阵掌声从各个教室传来,大家其乐融融,忘记了下课铃声的响起。这一次的演讲,愉快而难忘。
乡中的实践告一段落。从7月5日开始,我们的阵地转移到了兴隆镇后门里村支部,在那里我们取得了当地村委的支持,在村部大院招收本村小学生进行支教。前期宣传时,村民们并不因为对我们陌生而抵触我们的活动,反而都把小孩放心地送到我们这里来交给我们辅导。孩子们好动,活泼不好管理,但是我们深知村民们对我们的支持和信任的不易,也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教导孩子们。期间,乡亲们都邀请我们去他们家里吃饭,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一位大妈,她看我们支教,中午请我们去她家吃饭,盛情难却之下大家应邀前往,虽然吃的是家常便饭,但是大家吃出了温暖,吃出了感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能我们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我们会为当地教育添砖加瓦,尽心尽力。
我们的活动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重视和支持,更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的活动被刊登在社旗网并作为头版头条。
我们的暑期实践活动历时十五天,在这十五天里,我们九个人团结一致,共同谱写了属于我们自己的青春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