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河 》(张承志作品)读后感(5篇)

时间:2019-05-13 04:13: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方的河 》(张承志作品)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方的河 》(张承志作品)读后感》。

第一篇:《北方的河 》(张承志作品)读后感

《北方的河》读后感

在老师强烈的推荐下,我最近一直在看这本小说,虽然刚开始看的时候,一切都感觉都很平淡,没什么太吸引人的地方,比如文章刚开始讲述一个即将要考研究生的男主人公对河的热爱,我几乎是比较忽略对河流描写的细看,随着作者思路的延伸,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以有血有肉的社会,包括那个时代的各种黑暗、各种压迫、各种不自由和无奈以及反抗.....老师上课拿着本书的作者对人物情感处理的描写与金庸小说作对比,在《北方的河》里有表现情感,比如在刚开始的时候,男主人公在车上看见文艺女青年的背影,内心的独白,对女青年的远距离“审美”;然后到在黄河边上两人之间互相倾诉童年,男主人公没有父亲,女青年在十二岁那年父亲被红卫兵杀害,两人之间的表情及内心独白都描写的非常真实而且不突兀;在回到北京之后,女青年的压力和“研究生”的一系列遭遇和不敢互相倾诉导致最后的分离让读者感到很惋惜;对比张承志的描写和金庸笔下的描写,我确实感觉到金庸老师不太擅于进行感情的描写,而且也没有三角恋的情节(在张承志的书中最后就有华北和女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三角恋关系),简化了人物的感情表达,反正有些怪异读起来。

我特别欣赏张承志能把人物描写的特别逼真,感觉这样的人就活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我在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和书中女大学生的感觉一样,感觉“研究生”太理想主义了、太孤芳自赏了、不太喜欢。但是看到最后,我还是很喜欢“研究生”的角色,他敢拼,虽然有的时候也会害怕比如在他知道自己准考证拿不到的时候,但是这个时代不会停止他前进的脚步;女青年和华北比较适合在一起,男主人公应该有一个和他一样大方、敢拼的女子和他成为伴侣,但是文艺女青年不行,她需要一个能让她成功的人来指导她前进,而这些“研究生”给不了,华北是一个可以真正帮她成功的人,文中有一段讲述华北和“研究生”大吵的事,从侧面也写出了那个时代对青年人的束缚和压迫,生活的艰难等等,感触很深。

最后一个感触就是,文章到处都是河,作者先是写自然景观的河,然后写河像自己的父亲,最后写各种人是各种河,又不一样的体会,这也将河的精神得到了升华,河的品质得到了阐释,是一部很优秀的作品!

好的作品教会我很多东西,我也一直在从中受益,以上是自己的一些小心得体会,期待老师批评指正!

第二篇:奋进者的赞美诗——评张承志的《北方的河》

奋进者的赞美诗

奋进者的赞美诗

——评张承志的《北方的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古以来,奋进者以其无畏的求索精神,赢得了无数的赞誉。张承志于1984年发表的《北方的河》,则可视为众多赞美篇章,一篇极有分量的的壮阔的奋进者的赞美诗。

《北方的河》原载于《十月》1984年第1期,是张承志继《黑骏马》之后的又一部成功之作。小说一经发表,就以其沉郁的抒情风格、强烈的思辨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引起文坛强烈反映。王蒙读后曾叹道:“看过他写的河,我想,你他妈的三十年别再写河了。”王安忆则说“不想再写小说了”。虽是戏言,却可窥见此作的力度非同一般。作品曾获1984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创作奖。

张承志,回族,1967年于清华附中毕业到内蒙古乌珠穆沁旗插队4年。1981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主要进行北方民族史研究工作,他在蒙古历史和北方民族史的研究工作中有一定成果,在小说创作上也是硕果累累。他的初作是蒙文诗《做人民之子》和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并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荣誉奖。此后发表的小说有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第一届《十月》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黑骏马》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春天》获1983年北京文学奖。

《北方的河》被评论界评定为一部主观抒情的小说,亦有人也称它为“心态小说”。“心态小说”是“五四”时期新小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当代的“心态小说”更注入了西方现代派“意识流”的优秀部分。《北方的河》几乎没有故事,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

《北方的河》曾被王蒙誉为“大地和青春的礼赞”,“青年奋击者的壮美诗篇”。一翻开这小说,我们就会被主人公“他”那种击水三千里的奋斗胸怀所吸引。如其题记所言,小说试图写出一代人的“独有的奋斗、思索、烙印和选择”。作品是以一种雄浑的气势来描绘北方的河流,叙述我们的主人公“他”的追求、探索和选择等逐渐成熟的心灵的历程,用“摄像机”记录那个未来地理专业的研究生“他”考察河流、复习考研、照料母亲、为准考证奔波、与女记者分手等经历,从始至终洋溢着高昂、明朗、振奋人心的格调,表现出一种‘杰出的壮阔美”。

这是一个河的世界,到处是生命的喧嚣。作品通过主人公“他”的活动——自费考察河

奋进者的赞美诗

奋进者的赞美诗

流而奔走于无定河、黄河、徨水之间,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大自然,通过五条大河,容纳了祖国整个北方的辽阔空间。小说的每条河流都包含着复杂而又深邃的象征意义,几条河流如同“他”几块生命的里程碑,几个人生的新起点。“他”,每每是河的昭示之下,完成的性格发展与成长奋进的。河,在文本中是小说阐述其思想的载体。作品“不但写了北方的几道河,而且写了生活的河,生命和青春的河,这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河”。

③作品随着“他”风尘仆仆踏上黄河故道的脚步,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浩大的空间——黄土高原。主人公“他”有这样的思想与话语:

“‘我觉得—这黄河象是我的父亲!’他突然低声说道。他的嗓音沉重沙哑,而且在颤抖,‘父亲’,他说”。

“哦,真是父亲,他在粗糙又温暖地安慰着我呢”。

“合理的答案只有一个,这个答案你今天自己找到了:黄河是你的父亲,他在暗中保护着他的小儿子。”

“今天我才明白,你是仗着黄河父亲的庇护和宽容才横渡成功„„真的,黄河在保护着我呢,他想。”

小说中,“没有父亲”的“他”把黄河比喻为自己的父亲。通过“他”的话语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黄河在文本中已不再是一条挟带黄沙的河流,其意义已超越本身的自然属性。从小说对黄河的描写与赞美中可以看出,作品是把黄河作为一个抽象化的父亲来崇拜的:黄河即是父亲,也是“北方的河”的代表,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正如小说的前记中所写:“对于一个幅员辽阔又历史悠久的国度来说,前途最终是光明的。因为这个母体是会有一种血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使活泼健壮的新生婴儿降生于世,病态软弱的呻吟将在他们的欢声叫喊中被淹没。”这就揭示了这部写河的小说赞颂这个民族的奋进的主题意向。

主人公“他”横渡黄河充分展示了他的奋进搏击精神与对黄河父亲的礼赞。他的游黄河表面上是对自然的一种对抗,实质上是一种奋进、一种青春与生命力量的价值追寻,也是对自我的挑战与肯定。这是一个象征:他在阅读一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沦聚着向未来奋进的力量。在黄河面前,他得到的,是一种顿悟。原来,使他来到这里,使他一步步地走向地理学的王国,并不是一时感情的冲动或一种仅仅属于个人愿望(分配)未能满足的发泄;而是一种理想,一种奋进,一种无私的献身精神。黄河,让他找到了将来。

在女记者的的说服下,他和她站在了湟水边。在湟水,古老的彩陶流成了河。他们在一条水沟里看到了彩陶的碎片,一块块碎片对上罐子的缺口,最后只缺腹部的一

奋进者的赞美诗

⑩⑨⑧⑦

⑥⑤

奋进者的赞美诗

11块。世界上的事情就这么拗人心意,生活常常是这样残缺!当女记者不无伤感地低声喃喃着“可惜碎了”时,他却显得心不在焉,表现出异常的冷漠。历史的痕迹与生活的缺陷,让我们涌起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情感,但我们需要的不是这种喋喋不休的述说创伤。我们需要的是直面痕迹和缺陷,抗争现实,奋勇前进。他想到了高老汉,那个在垂暮之年还挣扎着要为子孙后代留一片青杨林的高老汉。高老汉倒下了,在他倒下去的地方,却站起了一片青杨林;他想起了在额尔齐斯河边插队的时候,曾经认识的一个哈萨克的老母亲,她用自己的双手抚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代,在她去世的时候,草原上走来了整整一个家族为她送葬。那一片用涅水浇灌的青杨树不也代表着被前辈养育的当代青和青年身上的那种奋斗进取精神吗?而小到个人发展,大到民族的发展,能脱离传统的滋养与传承吗?

古老的彩陶汇成了河。一条彩陶流成的抽象化的河,中华民族的血脉,供给中国以血液,炎黄子孙才得以生生不息。它蕴藏着我们民族的衍衍不息的全部奥秘。

从黄河到湟水,我们看见,他的根努力挣扎伸向深处,他变得更坚实些,在高处不再感到寂寞。

从湟水回来后,他开始复习,啃大部头书;开始尽一个儿子的义务,为家庭操劳,照料入院的母亲。令他着急的是,他碰上了钉子,于是不得不为准考证而到处奔忙。

更遗憾的是,在他备考的日子,他和女记者分手了。他们之间在性格、理想、气质和对生活的看法上的相互冲突,显然这幕爱情悲剧是注定的了。她的追求却始终未能摆脱世俗的羁绊。因此,她的成功也就意味着追求和奋进的终止。这种成功并不能给她的生活带来任何改变,包括不能改变她的心灵的孤寂。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上,她需要一块岩石,一个依靠。他无法变成这样一块岩石。他奋进、勇敢。他是河流,他是流动奋进的生命。

而徐华北的介入,则使这场爱情纠葛变得更为复杂起来。徐华北才华横溢,但却心术不正,几乎在他每一首华美的诗章后面,都蹲着个人赤裸裸的阴私。这对于主人公“他”而言,是不能忍受的。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权不断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这种选择却必须是坦荡、正直和无私的,因此,他和徐华北之间,实际上潜伏着两种伦理道德观念的冲突。

他感到了苦恼。他来到了永定河。曾经把北京西北的威尔山脉劈开了深峡长谷的永定河因地势平坦而变得细浪汨汨,可怜巴巴。永定河并没有用它惊人心魄的景观来振奋他。然而,“永定河没有屈服,„„,这并不是一道屈辱的驯服的浅流。”永定河,制造了一片无法改变的青灰色,它的声音“饱含着深沉的坚忍和力量”。他为自己在顺利时充满自信、挫折时无比懊恼而后悔,他对自己说“你应当变得深沉些„„在号角吹响的时候,小这永定河一样,奋进者的赞美诗

2奋进者的赞美诗

14带着惊雷般的愤怒浪涛一泻而下”。在永定河的昭示下,他终于完成了从青年到成人的转化过程。这意味着:挫折并未损害他的热情,他在今后的道路上,将拥有一种自觉性,他将一如既往,自信而奋进。这一次转化,意味着他将达到一种更为雄浑壮丽的人生境界。“他”梦中解冻的黑龙江,则暗示“他”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被“黑龙江送向那辽阔”的“新的人生”的入海口。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奋进者“他”的形象。主人公“他”有着躁动不安的灵魂、粗犷的性格、开阔的胸襟、顽强的毅力、自信的奋进态度。作品中,他以奋进者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他有过苦闷的迷惘,有过痛苦的反思和真切的顿悟,历经坎坷而不向命运低头,为实现人生的价值、追求生活的真谛,毅然抛弃了世俗的舒适生活,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向新的人生目标冲刺。他没有一味沉浸在额尔齐斯河的流连、永定河的烦恼、湟水的沉思中,没有让女友的离异、朋友的陌膜、事业的曲折打掉他进取的勇气,而是让“黄河托浮着”,被“黑龙江送向那辽阔”的“新的人生”的入海口。在表现人物性格时,作品通过主人公的心理、女记者的眼光、横渡黄河、准备考研、照顾生病的母亲等的描写,塑造了一个丰满的青年奋进者的形象。“仅仅为了调回内地,仅仅为了当一个农场加工厂工人的前途”,海涛就背叛了爱情。他受伤的心灵经过磨难,不断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无奈变为坚强。对女记者他有着兄长般的怜爱,然而他知道:“不,那不是我渴望的爱情。”作品通过女记者的眼写他“浑身冒着热情和一股英气。”“有一双烫人的眼睛”,“一个奔向雄浑大河的男人,一个精灵般的河的儿子。”通过徐华北的口说他“就是这样,干什么都不顾一切。”作品逐层地、多方位地使人物形象愈来愈鲜明,愈来愈丰满。作品中,“他”代表了一代人的苦闷、追求与奋进,向我们展示了一代人昂扬奋进的风貌,表现了多层次的奋进激情和深刻执著的人生思考。

小说中,两个男女主人公只用第三人称“他”“她”,作者也是别有用意的。作者曾说:“我原想写一篇客观冷静的小说,然而《北方的河》却写成了一篇主观抒情的非小说。我说它是‘非小说’,是因为我知道,也可能去塑造好里面的人物,把握好持论的公平„„把它写成一篇地道的中篇小说的。但是写作时我忘了这些,只想一诉为快,只想与我陌生的朋友倾诉一空。”所以采用第三人称,作者可以自如伸展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可以毫不受限制、毫不拘谨地挥洒优美而充满激情的大笔。让作品的主人公失掉其具体姓氏名称变为一种抽象的形象,从而获得某种更高层次上的代表性,严格说来,这并非张承志的独创。美国作家福克纳在《愤怒与喧嚣》里就不断地让那个白痴喃喃地念出一连串极不确定的人称代词,以致在读者心中激发出无限暇想:他(He)、她((She)是谁?他们(They)又是谁?在另一位美国作

奋进者的赞美诗

奋进者的赞美诗

家斯托弗·伊舍伍德的《单身汉》里,主人公乔治醒来时居然也无名无姓而只有四个代词:它、我、他、你。英国评论家乔纳森·雷班的看法是,《单身汉》的这种人称转换造成了一方面使读者与主人公在若干方面等同起来,另一方面又使双方之间产生一层隔膜的特殊效果。不过《北方的河》却有独到之处。作者不仅通过在同一主人公身上交替使用“他”、“你”、“我”,从而使其变为具有三个观照角度的立体形象,并把他置于广阔跳荡的社会背景之中,使这一符号化了的形象跃升为形象化了的符号—一代人的某种象征。“他”和“她”是一代人的象征,作者使用第三人称,就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融进时代找到自己的契机。

作品整篇采用象征的手法,作品中的“他”和“她”象征着一代人,黄水边的彩陶象征着历史,残缺的彩陶又象征着生活,黄河又象征着我们民族。作者差不多通篇运用象征的手法,使作品有一种灰泓的气势美。

作品采用主观抒情的笔法,结构上采用“意识流”式的时空交错的方式。作品开场的时间是现在,“现在”在跳跃地发展,“过去”不时地以现在时态回闪。人物经历的每一事件,人物心理的每一活动都好似一组组分镜头被匠心独运的作者剪辑得贴切得当。蒙太奇手法交叉运用,使读者必须紧紧抓住人物的行踪——外在的、内在的,当读者把握了作品的节奏,跟上“他”的意识流动,便会全身心地融入作品中,把“他”变成了“我”,“我”变成了“他”,思维的跳动、记忆的回闪丝毫没有零散之感,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线穿缀成一幅绚丽的画册。然而,作者没有把这种意识流主观抒情手法的运用处理得很完美,导致了文章在主线“考研究生”的叙写上,显得乏力苍白。同时,作者把大部分的场景放在乡野而刻意回避都市的描写,这种安排却也是值得商榷的。但是,这种文风,与作家的唯美主义诗人气质有关,我们不能苛求。

张承志曾经说过:“我喜爱的形象是一个荷戟的战士。”“我的小说是我的憧憬和理想,我的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我盼望成为的形象。”在张承志的精神世界,战斗和奋进是主旋律。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的奋进者所高歌的一组赞美诗。它通过主人公对生命价值的探寻追索,多层次、多方位地表现了一代知识青年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努力,以深邃的风格、恢弘的气势、澎湃的热情肯定了主人公对历史、自然、人生的积极行动,并以北方的河作为抒发情怀的客体展示了一代青年虽然背负历史的重负仍乐观自信、不断追求奋进的精神。小说开头的序可视为是作品主题的一种注解,“会有一个公正而深刻的认识来为我们总结的:那时,我们这一代独有的奋斗、思索和选择才会显露其意义。但那时我们也将为自己曾有的幼稚、错误和局限而后悔,更会

奋进者的赞美诗

奋进者的赞美诗

感慨自己无法重新生活。这是一种深刻的悲观的基础。但是,前途最终是光明的。因为这个母体里会有一种血统,一种水土,一种创造的力量使活泼健壮的新生婴儿降生于世,病态软弱的呻吟将在他们的欢声叫喊中被淹没。从这种观点来看,一切又应当是乐观的。”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7王蒙 《大地和青春的礼赞》 文艺报 1984 第4期

王蒙 《大地和青春的礼赞》 文艺报 1984 第4期

晓东《时代的强音是开拓—读<北方的河>》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1987年01期 王蒙 《大地和青春的礼赞》 文艺报 1984 第4期 张承志 《北方的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版 第80页 张承志 《北方的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版 第81页 张承志 《北方的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版 第82页 张承志 《北方的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版 第86页 张承志 《北方的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版 第65页 张承志 《北方的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版 第97页 张承志 《北方的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版 第97页

蔡翔 《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读<北方的河>》 《读书》1984年09期 张承志 《北方的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版 第144页 张承志 《北方的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版 第144页

徐新建 《一个被河惯坏的野孩子和他的一系列社会角色—也评<北方的河>》贵州社会科学 1986年06期

张承志 《生命的流程 ——为小说集<北方的河>而写》《读书》1986年10期

张承志 《北方的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版 第65页 11121314151617

奋进者的赞美诗

第三篇:张承志《黑骏马》与《北方的河》的叙事分析比较

张承志《黑骏马》与《北方的河》的叙事分析比较

全*(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西安,710119)

摘 要:本文以张承志的两篇中篇小说《黑骏马》和《北方的河》为研究对象,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分析两部小说叙事特色,分别探究了两部小说的叙事交流,叙述结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的特色,并将两部小说对比,从二者的比较研究之中发现张承志作品中一贯的主题,同时又可以窥见张承志在小说创作中精心的叙事安排。两部作品既有统一的主题,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充分显示了张承志的小说的艺术价值,和他作为“人文理想的旗手”不懈探索的精神。关键词:张承志;叙事视角;叙事交流;时间;空间

张承志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曾被称为“最后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小说语言充满诗意,洋溢着青春热情的理想主义气息,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他以丰硕的创作成果和鲜明的艺术个性证明了自己独特的价值。

从 1978 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以来,他先后创作小说 36 篇,其中长篇 3 篇,中篇 5 篇,短篇28 篇。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十月》第一次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短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获 1978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黑骏马》和《北方的河》分获 1982 和 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此外,他的小说《残月》、《黄泥小屋》、《金牧场》等也深受重视。他的小说作品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这是因为,一方面他小说中一直存在着“理想”的主题,一方面是他的优秀的叙事能力为小说添彩不少。

但是,根据当下各种针对张承志的研究资料来看,对张承志小说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张承志的作品的美学意蕴研究,宗教文化研究以及对于思想价值和社会影响进行探讨,对艺术形式方面的研究却不多。本论文拟采用叙事学相关理论,以张承志两篇重要的小说文本《黑骏马》和《北方的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本解读分析,分别研究分析二者有别的叙事特色并横向比较,同时又通过贯穿于两部作品的整体思想将二者统一起来,来说明两部作品既有统一的主题,又有不同的形式表现,从而来显示张承志小说在艺术形式上的价值。

一、《黑骏马》与《北方的河》的叙事交流

结构主义叙事学将叙事看成是一种交流行为,它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达故事以及故事的意义。小说叙事也如此,美国学者布思在《小说修辞学》的序言当中将小说看成是“与读者进行交流的艺术”。[1]3因此,叙事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在理论上探讨小说叙事的交流过程,进而说明不同的交流方式所产生的修辞效果。

在张承志的中篇小说中,无论是《黑骏马》还是《北方的河》,都有很强的 1 可读性,在阅读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很强的交流愿望。能够轻易的发现作者试图向读者传达某种思想。而张承志主要是借助叙述者和暗含读者来实现的。

在谈及这些元素时。必须先要清楚叙述者与真实作者以及“暗含作者”异同,首先,真实作者是指现实中的作家,即从事创作的那个人,而叙述者是作品中那个讲故事的人,胡亚敏在《叙事学》中谈到:“真实作者是创作或写叙事作品的人,叙述者则是作品中的故事讲述者。”[2]33显然,叙述者是真实作者创造的,二者之间存在某些联系,在某些环境中,叙事者有可能就是真实作者,但是二者并不总是对等的,而在另外一些环境中,叙述者只是有真实作者的影子。真实作者和叙述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必然存在本质的不同。其次,叙述者和暗含读者也不同,暗含作者,又称:作者的第二自我”。1它是真实作者创造出来的理想的作者形态,“这个自我通常比真实的人更加文雅,更明智,更聪慧,更富有情感。”[1]80暗含作者是作者和读者交流的构成因素之一。

(一)叙述者在小说叙事交流中的作用

叙述者指的是叙事文中的“陈述行为主体”或者“讲话者”。是叙事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也是叙事文的重要特征。在对叙事者的分类过程中,有两位叙事学家值得我们注意,第一位是布思。布思在他的《小说修辞学》中,以叙述者是否以戏剧的角色参与到故事中为依据,将叙述者分为“戏剧化叙述者”和“非戏剧化叙述者”。[1]3第二位则是热奈特,他以叙述者是否出现在他讲述的故事中为依据,把叙述者分为同故事叙述者和异故事叙述者。这和布思的分类方法类似,但是他在分类的时候还注意到了叙述者所处的叙述层次,并以此将叙述者分为四类。第一种是外部--异叙述型:叙述者处于第一层次不参与故事;第二种是外部--同叙述型,叙述者处于第一层作为故事的参与者;第三种是内部--异叙述型:叙述者处于第二层次不参与故事;第四种是内部--同叙述型:叙述者处于第二层次作为故事的参与者。比较而言,热奈特的方法更加科学,他不仅考虑了叙述者是否参加到故事中,也考虑到了叙述者在作品中的位置。

我们根据热奈特的分类方法来分析张承志这两篇小说,可以看到,《黑骏马》属于内部--同叙述型,而《北方的河》属于外部--异叙述型。在《黑骏马》中,叙述者是就是小说的男主人公白音宝力格。小说是以主人公的口吻来写的,既是叙述者,又是故事的参与者。而在《北方的河》中,叙述者只负责叙述,和故事中的人物并无关系,也不参与故事。

在《黑骏马》中,叙述者是主人公白音宝力格,也就是“我”,年幼时因为母亲去世,被父亲送到草原上“老额吉”家,和另一个被收养的女孩“索米亚”一起长大。其间,白音宝力格还得到了一匹“黑骏马”。老额吉在两个孩子长大后主张二人结为夫妻,在送白音宝力格去参加兽医培训的车子上二人表白了心意

[]80 2 并决定翌年结婚。四年后,白音宝力格回家,发现索米亚已经怀孕了,原来索米亚被黄毛希拉奸污。白音宝力格伤心至极,欲报仇又被额吉阻拦,于是痛苦离去。十年后,白音宝力格再次回来寻找老额吉和索米亚,但是老额吉已经去世,索米亚也远嫁给达瓦仓。白音宝力格找到了索米亚一家并停留了几日,最后带着新的人生感悟离开。叙述者从“我”骑着黑骏马走在草原上,也就是十年后回来寻找老额吉和索米亚开始叙述整个故事,在随后穿插进对过去的故事的回忆,从而为读者展示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不仅如此,叙述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给读者的印象就是:小说叙述的就是叙述者的故事,读者正在听叙述者叙述自己的故事,这样就拉近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在这样的语境中,叙述者充满感情与激情的声音也深深的影响了读者。叙述者的交流意图不仅得到了很好的传达,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接受效果,可以说,在《黑骏马》中,作者选择了这样的叙述者所取得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作者在《黑骏马》中提出了两个问题:“《黑骏马》究竟是一首歌唱什么的歌子呢?这首歌为什么能这样从远古唱到今天呢?”[3]61目的就是为了传达自己的理想,“古歌《黑骏马》无疑是一个象征,它代表了一个关于人类生活的古老理想。这种生活应该是朴素的,但却是幸福和温暖的。现在,尽管这个理想正在和草原文明一样走向失落,但是,对这种理想的怀念和寻找,[4]71仍然会让置身现代文明的人保持内心情感的丰富。”而这样的交流意图也得到了读者的理解与认可。

而在《北方的河》里,作者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的,叙述者称呼主人公为“他”和“她”,叙述者也不参与到故事中。在叙述的过程中保持着冷静的立场,和读者保持一定的距离,也不随便对故事进行主观评说或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叙述者主要是一个故事情节的组织者和故事的讲述者。“叙述者站在故事之外用冷静,客观的手法,自由出入文本去叙述两位所见所谓所想。”[5]当然,应该注意到,作者并非完全是中立客观的,在叙述的过程中,叙述者偶尔也以第二人称“你”来插入。比如在小说的第二章开头部分:“那是你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投进一条汹涌的河···那时你当然不会吸烟····那时你还是个孩子呢,就不假思索地跳下了这条河。”[6]33

在叙述的故事里,“你”既是此时的他对过去的“自己”的称呼,也是叙述者对主人公“他”的称呼。在这样的情况下,小说就由叙述切入到了叙述者与故事的主人公的对话。读者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了叙述者的存在。在《北方的河》中,叙述者能够自由灵活地处于故事中的人物之间,无论是那位没有姓名的考察过黄河,额尔齐斯河等河流的男青年,还是那位北京女知青,甚至是徐华北,颜林。叙述者是全知的,叙述起来就不存在死角,这样就能把整个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显然,这对于叙述者传达交流意图和读者接受都是有益的。

(二)隐含作者在小说叙事交流中的作用

“隐含作者”的概念最早是由布思提出来的,布思在《小说修辞学》中说:“我们对于隐含作者的感觉,不仅包括所有人物的每一点行动和受难中可以推断出的意义,而且还包括它们的道德和情感内容,简言之,它包括对一部完整的艺术整体的直接理解;这个隐含作者信奉的主要价值,不论它的创造者在真实生活中属于何种党派,都是由全部形式表达的一切”。[1]83

我们可以根据布思的观点看到,“隐含作者”代表了一个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它和真实作者有密切联系,但是又不等同于真实作者,而是真实作者的理想化产物。隐含作者的形象是要高于作者的形象的。在《黑骏马》与《北方的河》中,作者也是借用“隐含的作者”来传达自己的交流意图的,《黑骏马》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深爱着草原文化同时又具有现代知识文明的“我”,由“我”来观照这个草原,所见所闻,所为所感,必然都会带上“隐含的作者”的影子。而在《北方的河中》中,“他” 是一个充满斗志的青年,给人以坚定执着的印象。这其实都是作者所创造的隐含形象,读者对隐含作者的了解过程其实也就是读者对于作者的思想的了解过程。

二、《黑骏马》与《北方的河》的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叙事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2]19。而在众多的对视角类型划分的理论中,以热奈特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他在《叙事话语》中提出了“聚焦”的概念,而且把视角分为三大类。第一种是非聚焦型,第二种是内聚焦型,第三种是外聚焦型。第一种又称为零度聚焦,“零聚焦”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来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都多。这通常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7]250。第二种的特点是叙述者从一个单一的角度来讲故事,叙述者参与到故事中,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他”只能讲自己知道的故事。而在第三种视角中,“叙述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维和情感”[2]32。我们可以根据热奈特的理论来分析《黑骏马》和《北方的河》。在《黑骏马》这部小说中,叙述者以“我”这一人称来讲故事,“我”也参与到故事中了,可见作者主要采用的是内聚焦型。尽管在小说的开头,我们会注意到有一部分叙述是站在“我”的对面来进行叙述的,在这里,叙述者称“我”为他:“辽阔的大草原上,茫茫草海中有一骑在踽踽独行···他双眉紧锁,肤色黧黑,他在细细地回忆往事,思想亲人,咀嚼艰难的生活。”[3]58

在小说的开头,作者有意采用的是零度聚焦的全知视角,对于“他”的活动了如指掌,将“他”的形象展现给读者,从而造成一种距离感。显然,内聚焦叙 4 事会受到视角的限制,难以表现 叙述者外在形象,作者这样做就在叙述过程中增加了一个叙述层次,轻易的解决了这个难题。所以,作者很快又调整了视角,开始由“他”来讲故事,“他”从被叙述的对象变为叙述者了,开始直接面对读者。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叙述者开始以“我”的口吻来讲述主人公白音宝力格的故事,尽管叙述者“我”详细的讲完了整个故事,但是,“我”并非全知全能的,其中一部分故事是由故事中其他人说出来的,“我”只是扮演了一个引用话语的角色。比如,在第四部分中,“我”骑马回来,准备寻找老额吉和索米亚,现实情况却是其他人反映出来的:“我谨慎地像他们询问索米亚的消息。煮面条的老头说:“知道啦,你问的是大车老板达瓦仓的老婆。不过,唔···他们不在草原上住。好像住在公社那边····”3

叙述者要完整地讲述故事,但是又必须顾及到将自己不知道的事件叙述到,所以必须由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来完成这个任务。作者采用这样的视角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叙述更多人物熟悉的情况。这样可以在阅读中缩短人物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获得一种亲切感。在整个叙述过程中,叙述者尽力叙述自己熟悉的东西,充分叙述了自己的故事,尤其是自己的心理活动。比如第三部分结尾:“直至如今,我仍然认为,即使我失去了这美好的一切,即使我只能在忐忑不安中跋涉草原,去寻我往昔的姑娘,而且明知她已不复属我;即使我知道自己无非是在倔强地决心找到她,而找到她也只能重温那可怕的痛苦---我仍然认为,我是个幸福的人。”3

叙述者将“我”返回时的心理活动详细的表现出来,让读者很容易感受到“我”不计痛苦,为自己再次回来感到幸福的激动心情,这对于读者充分认识“我”起了重要作用。同样,在整个故事中,叙述者也尽情的讲述自己的心理活动。在车上和索米亚结为夫妻时的激动,欢乐与幸福和在得知索米亚被黄毛希拉侵犯后的愤怒,狂躁与痛苦以及在离开时的淡然,都被叙述者充分展现出来了。和其他的视角比较,内聚焦在展现叙述者的内心世界更具有优势。

而在《北方的河》中,作者采用的是零聚焦叙述,以第三人称形式叙述作品。但是,作者并没有完全利用零聚焦叙述的全知视角来安排整个叙述。“现代的第三人称叙述作品有一类不同于“全知全能”式叙述的变体,作者放弃了第三人称可以无所不在的自由,实际退缩到一个固定的焦点上。”[7]250作者尽量采用男主人“他”的视角来讲故事,其他的人物都是作为与男主人公有关的人物出现的。所以在《北方的河》中,“他”尽管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不妨碍“他”成为整个故事的焦点,整个叙述都是围绕着“他”对黄河,额尔齐斯河,湟水,无定河等河流的考察以及考研活动进行的,在他周围的人物,只是与主人公相关的人物角色,作者并没有将焦点放在他们身上。虽然也有一部分内容是以“女知青”的视[]9

1[]93 5 角来叙述的。比如第四章:“她茫然站在家门口。这家伙不知道跑哪儿去啦,她怅惘地想······她高兴地向徐华北伸出手来告别。”[6]77但是,在整部作品中,“女知青”叙述的内容有几千字,男主人公“他”视角中的叙述内容占了几万字。以“女知青”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篇幅远远小于男主人公的篇幅。而且,女知青叙述的聚焦对象还是“他”。在《北方的河》中,摄影记者“她”有少量的叙述语言,当她叙述时,我们发现,聚焦对象是“他”,她眼中的“他”强壮刚毅,充满让人心跳的力量。”[8]44作者灵活的运用了这种第三人称的“变体”,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灵活自由。

三、《黑骏马》与《北方的河》的叙事结构

在研究《黑骏马》和《北方的河》的叙事特征中,叙事结构是不可忽略的内容,“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7]242叙事作品的结构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可以称之为“表层结构”,根据叙述顺序来研究句子之间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可以称之为深层结构,主要研究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一)《黑骏马》的叙事结构

分析《黑骏马》的表层结构,可以把整个故事按照发生顺序分为几个叙述句:

1.“我”在草原老额吉家生活。

2.“我”和索米亚一起长大并产生了爱情。3.“我”去了兽医站学习。4.索米亚被黄毛希拉奸污并怀孕。5.“我”知道了真相并离开了草原。6.老额吉去世,索米亚嫁人。

7.“我”返回草原探望额吉和索米亚。8.“我”和索米亚重逢。9.“我”离开草原。

在这九个叙述句中,第一、二、三句都是初始的平衡状态,主人公的生活平静幸福。但是到了第四,五,六句就开始由平衡状态转为不平衡状态,主人公的生活秩序遭到破坏。而第七八九句,不平衡状态翻转到否定性的平衡,进入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的生活又发生了改变。表层结构可以被总结为:平衡--不平衡--否定性平衡的结构。而在讲故事过程中,叙述者有意将前六句冷落,从第七句开始讲述,然后又在“我”的行动进行过程中插入对过去的故事的回忆。

而更值得人注意的是深层结构,在叙述者叙述的过程中,贯穿全文的是古歌《钢嘎·哈拉》,叙述者不仅在开头追问这首古歌是一首什么样的歌,而且在全 6 文八个部分的开头,分别引用两句歌词。古歌的内容是:心爱的妹妹嫁到的远方,哥哥骑着黑骏马去寻找她,结果却没有找到。同时,整个故事也和这首古歌对应了起来。故事中的“我”也是骑上一匹黑骏马去寻找索米亚,而结果是虽然找到了索米亚,但是索米亚已经不属于“我”了。这组对应关系暗含了叙述者探索答案的失败,同时也隐喻了叙述者理想的失落,“我”在索米亚最需要保护和关心时愤而离去,而“我”再次回来时,老额吉已经去世,索米亚远嫁他方,“我”成为了一个多余的人,草原上没有了“我”位置,“我”的爱情在这里终结了。当初“我”愤而离去也是一种逃避,逃避了自己需要宽容和照顾索米亚母女的责任,所以索米亚的女儿其其格还是本能的排斥“我”。在这方面,“我”并没有真的明白“爱情”,更没有践行爱情。最后的“我”也只是处于“在而不属于”的状态。“我”骑着黑骏马离去是一个必然。我们可以将这个故事看成是“我”和索米亚的爱情悲剧,而在爱情悲剧后年隐藏的是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老额吉和索米亚习惯了古老的草原文化,当索米亚被黄毛希拉奸污时,额吉和索米亚除了伤心难过之外是惊人地选择了对苦难的忍受。老额吉反对“我”去惩罚黄毛希拉,认为希拉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过错,甚至认为这样能知道索米亚有生育能力。“我”作为一个接受了现代知识教育的知识分子,自然无法忍受。“我”不能容忍奶奶习惯了的那草原的习性和它的自然法律,尽管“我”爱它爱得是那样一往情深。在“我”看来,额吉那一套规则是不符合现代文明的,是落后的,愚昧的。“我”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这驱使“我”去追求更纯洁,更文明,更尊重人的美好,也更富有事业魅力的人生。“我”想用自己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结果遭到失败,暗含了“现代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冲突与对立。

(二)《北方的河》的叙事结构

《北方的河》的整个故事也可以被化简成为若干叙述句:

1.“他在新疆插队。

2.“他”到无定河考察并结识女摄影记者。3.和女摄影记者一起到黄河,湟水和北京。4.开始准备研究生复习考试。5.母亲生病。6.参加考试。7.梦到到达黑龙江。

这七个叙述句,也是由平衡状态到不平衡状态,最后又回归到平衡状态。“他”遇到女摄影记者打破了先前的平衡状态,准备复习考试又打破了“他”和女摄影记者在一起的平衡状态,而母亲生病又打破了准备复习考试的平衡状态,到了参加考试,又进入新的平衡状态。而在叙述的过程中,叙述者并不是完全按照事件 7 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他”是先去无定河并结识女摄影记者,然后回忆在新疆插队以及考察额尔齐斯河的,再将故事会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作者这样组织叙述也有原因,当涉及到较多的人物和较为广阔的空间,如果跳跃性太大,必然会导致读者阅读困难,反而影响了作品的接受效果,大部分以时间顺序来叙述,方便读者理解,小部分穿插叙述又让整个故事不显得呆滞枯燥。

《北方的河》的深层结构则是:“他”的人生轨迹与河流紧密联系起来了。“《北方的河》就是以几条北方的河作为抒情描写的客体来抒发一代人青春奔放流逝的悲壮过程,整个作品是一个完整的象征对应:一边是无定河,黄河,湟水和追忆中的额尔齐斯河与黑龙江,一边是那个充满青春活力的‘他’的青春足迹;一个作为抒情描写的客体,一个作为作家的主体和人物的主体两者相互构成一个有机艺术整体。”[10]125一方面,作者笔下的北方的河是具体的,因为作者确实把它们当做自然风景做了仔细描述。另一方面,北方的河又是抽象的,它们既象征了“他”的青春不断逝去,也象征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象征了“他”对于生活和事业的坚定,执着与热爱。总之,北方的河不是简单的自然物,也不是独立的个体。它们具有深刻的内涵同时也和“他”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黑骏马》与《北方的河》的叙事时间与叙事空间

在以叙事学的理论分析小说时,需要注意的是小说的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一方面,小说叙述存在着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等一类的概念,这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小说叙述的故事也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展现出来。“它既是叙述的潜在结构,又是特殊的意义载体,它既被话语所描述,同时又像话语一样具有显示意义的叙事功能。”[9]227正是时间和空间的紧密结合将小说展现出来。

(一)叙事时间

在叙事作品中,时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讲故事必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表现出来就是时间。如果没有了时间,叙事作品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这个过程中会有两个“时间”,一个时间是讲故事这个活动所要消耗的时间长度。而另外一个时间是故事本身所包含的时间长度。前者被称为“文本时间”,后者被称作“故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的“文本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前者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联系,而后者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7]247在叙事作品中,文本时间和故事时间并不总是是对等的,二者往往存在差异。作者为了达到理想的叙事效果,往往要调整文本时间来处理故事时间。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主要通过三个要素表现出来:时序,时距和频率。

时序可以理解为作者对故事时间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时序研究事件在故 8 事中的编年时间顺序和这些事件在叙事文中排列的时间顺序之间的关系”[2]64。当文本时间顺序和故事时间顺序一致时,这样的叙述就是顺时序叙述,又称之为“顺叙”。而当文本时间顺序和故事时间顺序不一致时,称之为“逆时序”。往往先叙述故事高潮前的一部分,再回溯原因,最后把整个故事推向高潮。作者这样安排通常可以取得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的效果。逆时序叙述还有一种特别的方式即插叙。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突然插入一件和故事前后都无联系的故事,试图扰乱故事正常的叙述节奏,造成延宕效果。

时距又叫时限。表示的是故事时间的长度和文本时间的长度的对比差异。在叙事作品中,有的作品用大量的篇幅描述一件时间跨度很小的事,有的作品则用很短的篇幅去叙述一件时间跨度很大的事。这主要是时距的作用。根据时距可以把叙述分为等述,概述和扩述等形式。叙述频率,就是叙述一事物次数的多少。叙述频率反映的是故事中的事件发生的次数与叙述者叙述次数的关系。“根据故事中事件与叙述的重复关系,叙述频率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叙述一次发生一次的事件,叙述几次发生几次的事件,多次叙述发生一次的事件,叙述一次发生多次的事件”[2]85。

在《黑骏马》中,作者显然是运用了逆时序来处理故事的,叙述者从“我”骑着黑骏马去草原寻找额吉和索米娅这里开始讲故事,然后回溯过去发生的事件,再找到索米娅,最后离开。但是故事本身的顺序是:“我”在小时候被父亲送到草原奶奶家生活,到了十七岁去参加兽医培训,四年后学成回去,然后因为索米娅怀孕之事离去,九年之后返回草原。叙述者并没有按照故事中时间的发生顺序来叙述,而是先以现在时间的故事开头,再回忆过去发生的事件,然后把故事推向高潮。逆时序的叙述可以使叙述内容具有很大的跳跃性,让叙述在开头就产生了悬念,也能避免顺叙平淡和结构单调的问题,读者阅读时会产生更大的兴趣。

就这部小说的整体时距而言,这部小说是概述的。故事的时间可以从“我”小时候被送到草原上生活开始,再长到十七岁,加上兽医培训的四年以及离去的九年,将近二十年的故事时间实际上被一部左右的四万字中篇小说叙述出来,显然,叙述者不是等叙的。而在这将近二十年的故事时间中,叙述者是有选择的来叙述的,有的故事详细叙述,比如“我”和索米亚在去兽医站的车上的故事,可以称之为扩叙。有的故事叙述则几乎和时间同步进行,比如“我”见到达瓦仓那一部分,至于其他的故事,叙述者或者省略,或者概叙,多样的时距使得整个故事富有弹性,此起彼伏,有主有次,避免了读者的审美疲劳。在叙述频率上,叙述者多次叙述一件事件。在故事中的事件多是出现一次的,而叙述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总是多次叙述,如《黑骏马》这首古歌,在故事开头出现过,而叙述者在叙 9 述过程中反复提起,在文本八个部分中,每一部分的开头都是两句古歌,叙述者努力让这首歌曲贯穿全文,能够深入读者心中。这样的安排其实正是在强调“我”一直在追求的理想,便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加深读者的印象。

《北方的河》的叙述整体上呈现出顺叙的特征,以主人公“他”的人生经历来叙述整个故事,但是又有一部分是穿插的内容,比如“他”和女摄影记者在考察湟水时叙述到姓高的“老汉”的故事,在其他的章节中也穿插了许多关于“他”过去在新疆插队时的学习和工作的故事。作者这样安排整体的叙述,是为了使得整个叙述路线清晰而不混乱,避免给读者造成太多的阅读困难,使读者能够明了“他”的活动经历,不因为文本中出现了许多的河流而不清楚整个线索。中间的部分倒叙,实则为了调节整个故事的叙述节奏,力图避免整个故事的顺叙给读者带来的审美疲劳。作者精心的安排使得整部作品脉络清晰,叙述精彩而不失单调,能够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

(二)叙事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的存在基本形式,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小说艺术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因为叙述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其叙述的内容也是具有时间特征的故事。但是,研究者往往注重于叙事时间的研究而较少注意叙事空间的研究。实际上,叙事空间也应属于小说分析的重要部分之一,在小说中,故事必然要在一定场所里展开,如果没有空间,小说的叙述就难以进行,小说有时间维度也具有空间维度。

在《黑骏马》中,叙述者留给读者的整体空间是“草原”。整个故事以草原空间为背景,并且叙述的故事也和草原紧密相关。虽然“我”是一个具有现代知识文明的年轻人,但是在草原上十几年的生活仍然深深的影响了“我”,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精神,都打上了“草原”的烙印,至少在“我”找黄毛希拉复仇之前,“我”对于草原文化的还是持认同感的。而且,小说中频繁出现的草原古歌《黑骏马》,骏马“钢嘎·哈拉”以及索米娅和额吉这样的草原文化的代表,更加深化了小说的空间特征。在小说叙述中,故事一直以“草原”为背景,“我”归来前生活的草原和归来后到达的“公社”实际上都属于“草原”,具体的场景的转换仍然是在整体的不变的草原空间中进行的。可以看出,“我”是深深的爱着草原的,只是因为理想的破灭,最后只能“在而不属于”,所以“我”告别了索米亚。

而在《北方的河》中,叙述者为读者展现的空间则是多样化的,其中包括了无定河,黄河,湟水和家庭以及永定河等空间,“他”在黄土高原上考察无定河时用“地理科学知识”来分析河流的地理特征。在到达黄河岸边时认为黄河是他的“父亲”。因为费用问题和“女摄影记者”去湟水,在家里要面对家庭的琐屑 10 生活以及紧张的研究生考试复习,还有那梦中的黑龙江。如果说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而这些空间也含有相同的意义,这些“北方的河”象征着“他”的年轻的生命,像河流一般充满着生机,而且奔腾不止。“他”为了自己的理想的奋斗正如河的奔流,强劲有力。

张承志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空间来叙述故事,《黑骏马》中的草原空间与张承志的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融合。“草原”是“我”热爱的地方,它有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场景,也有善良健康的人性,更有流传到今天的古老的爱情理想。可惜的是残酷的现实击碎了“我”的理想,“我”只能遗憾的离开。美丽与邪恶并存,理想与现实对立,爱与遗憾交错,使得小说充满的气势又有深沉的悲怆。

而在《北方的河》里,作者展现的是“北方的河”的空间,具体场景与自然景观的不同并不影响这些河流作为一个整体出现。这些河流都是奔腾不息,充满活力的,它们和“他”的奋斗一样,充满力度。如果说《黑骏马》充满气势又带有悲怆,《北方的河》则是充满着阳刚之美和挺拔的气势,激荡着作家动人的理想的温热。

无论是草原还是河流,张承志选择的叙事空间都充满力量,带有豪放阳刚的特点,而每个叙事空间又和叙述者的精神世界紧密联系,所以两部小说有着各不相同的风格,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感受,可见作者在进行小说创作时的用心之深。

五、总结

通过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张承志的中篇小说《黑骏马》和《北方的河》,可以发现张承志这两部小说有鲜明的叙事特色。从叙事交流来看,在《黑骏马》中,“我”是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叙述者,处于这样的位置可以拉近“我”与读者的距离。在这样的语境下,“我”的喜怒哀乐,我对索米娅和草原的热爱能够更深刻的影响读者。作者的交流意图得到了读者的理解与认可。也得到了很好的传达。而在《北方的河》中,“他”作为叙述者,能够自由灵活地处于故事中的人物之间,视角是全知型的,不存在死角,这样就能自然地将整个故事直接呈现给读者。传达交流意图更为直接。从叙事视角来看,《黑骏马》属于限制视角,仅仅从“我”的角度来讲故事,在小说中,无论是和索米娅发誓结为夫妻时的激动,欢乐,幸福。还是在得知索米亚被黄毛希拉侵犯后的愤怒,狂躁,痛苦以及在离开时的淡然,都被叙述者充分展现出来了。和其他的视角比较,内聚焦在展现叙述者的内心世界更具有优势。而在《北方的河中》,作者灵活的运用了这种第三人称的“变体”。一方面采取全知视角,顾及到整体,另一方面又将“他”作为聚焦对象,使得整个叙述更加灵活自由。从叙事结构来看,《黑骏马》和《北方的河》都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黑骏马》的表层结构可以是“我”和索米 11 亚的爱情悲剧,而在爱情悲剧后的深层结构是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我”。《北方的河》表层结构是“他”考察北方的几条大河的故事,深层结构是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对事业与生活的执着与热爱。前者可以被看做是“离去--归来--再离去”的结构,后者则可以被看做是“放射”结构。从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来看,张承志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将故事的办法,而是将顺序,倒叙等结合起来,从而造成小说波澜起伏的景观。而且作者还选取了独特的空间。北方的草原与北方的河,一方面让小说更具有地域特色,一方面也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深化。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张承志的两部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理想。《黑骏马》是理想的悲歌,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对立,逼迫“我”离开,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理想”的逝去的焦灼心情。尽管会遭遇许多困难,但是“我”意识到理想不能丢下,所以“我”最后还是挚爱着那片草原,那首古歌仍然在回荡。《北方的河》则是理想的赞歌,“他”不怕任何困难,为了事业和生活充满斗志,就像北方的河流一样,雄奇有力,充满气势,整部小说洋溢着理想的激情。我们可以发现,张承志确实是一位高举“理想”的旗手。理想的光辉始终闪耀在整部作品中,这在当时整个文坛上都是少见的。更难为可贵的是,他没有选择简单的理想灌输,而是精心安排小说叙事,让小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从而达到理想宣扬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布思.小说修辞学[M].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2] 胡亚敏.叙事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 张承志.黑骏马[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4] 张宏.新时期小说中的苦难叙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5] 窦中超.从叙述学角度对《北方的河>解读》[J].文学界(理论版),2010,第3期.[6] 张承志.北方的河[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7]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8] 孔婧桃.张承志小说的叙事艺术[D]云南大学 2010年.[9] 祖国颂.叙事的诗学[M].安徽大学出版,2003年.[10] 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致 谢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大学四年匆匆逝去。回首大学,我发现自己成长了很多。在师大四年,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严谨治学的老师,善良热情的同学,是师大赠我的最珍贵的礼物。在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的指导老师霍老师在繁忙工作中抽出了宝贵的时间耐心指导我,细心的帮我修改论文,为我的论文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周围的同学也及时给了我许多中肯的建议。舍友在生活上照顾了很多,家人和朋友也积极的支持我。对此,谨向我的老师,同学,朋友和家人表示真挚的感谢。不管未来的路是什么样的,我也一定会铭记师大对我的教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将继续努力,不负你们的期望。

感谢!

全* 2016年4月10日

第四篇:《北方的河》读后感

破碎的生活,需要什么来拯救

——《北方的河》读后感

两个人弯下腰,在河沟里的陶片堆里一块块翻找着,试着把陶片对上罐子的断口。一块块陶片天衣无缝地对上去了,彩陶罐渐渐地复原着最后,只缺腹部的一块找不到。光洁流畅的线条从陶罐的肩部流到底部,只是中间残缺着黑洞洞的一块。“你瞧,多美啊,”她低声喃喃着,“可惜碎了。”世上的事情多么拗人心意啊,生活也常常是这样残缺。“可惜碎啦。”她重复地说。

以上这段,摘自著名作家张承志的代表作《北方的河》。在书中,主人公游历了北方的大河、小河,磨练自己,增强心智,坚定了自己考研的决心。小说塑造了一个热情、努力奋斗、坚忍顽强、不甘平淡生活的热血青年,表现了年轻一代的坎坷经历和追求。

我认为一本好的小说,总能启发人们对生命的反思。当我读完这本书,眼前浮现的不是北方那波涛汹涌的河流,而是在它旁边那不起眼的陶罐,一个破碎的陶罐,被喻为生活的陶罐。我不禁想问:拿什么来拯救你,破碎的生活。

有人说,残缺也是一种美丽,不必一直追求完美。但我认为,没有追求完美,就没有我们如今的生活,因为当今的科学技术是人们追求完美的产物,没有了科学技术,哪里来现今的生活呢?已过世的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乔布斯有一句名言:“这辈子没法做太多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到精彩绝伦。”由于他的这种精神,苹果的产品才能风靡全球,苹果公司才能成为世界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文中的主人公也是如此。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就算生活支离破碎,我们也决不会让它轰然倒塌,追求完美的精神就是生活的基石。

有了基石,还必须努力、勤奋的工作,才能搭建起一幢结实的高楼。文中的他,为了实现考上地理研究生的梦想,走遍北方,寻找河流,一路上千辛万苦;在回北京后,努力复习,知道凌晨二三点······虽然结尾没有交代考研的结果,但我相信,努力、勤奋之后的结果,一定不会让他失望。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这是达·芬奇的一句话,可见,努力勤奋是这位杰出人物的“制胜法宝”。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也是一个努力勤奋的人。他在读书时,每当晚上寒冷,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最终成为一名名垂千史的人物

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生活中,常有多多少少的不如意,把美好的生活挖去了一块,于是便成了破碎的生活,被人们所厌恶,但,生活的意义不就在于用更鲜艳的颜色、更结实的材料把洞补上吗?

第五篇:北方的河读后感

从《北方的河》中追寻理想

张涵文

《北方的河》是当代作家张承志的小说,这部小说史关于河流的,以第三人称展开叙述,抒写了一个立志报考人文地理专业研究生的青年人对北方河流的热爱,崇拜和追求。

北方的河象征着他的梦想,追求,他不怕困难,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对河的热爱,其实也就是对生命,对理想的热爱。

作品中的主人公的父亲抛弃了他们母子,他恨父亲,但是缺少父爱的他又在寻找中父亲,他把河当做是他的父亲,两次游过黄河,他没有被黄河水冲走,他坚信那是黄河这位父亲在保护着他,他给自己找到了父亲,其实是张承志自己找到了“精神之父”。

在经历了文革,艰苦的插队,四年的大学生活,被分配到婚姻登记处,他不甘心,带着对河的热爱和追求,他历尽艰难要考人文地理的研究生,而这样的选择也注定了他的孤独与生活的清贫。他放弃了心爱的姑娘,为的是她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他是自私的同时又是无私的。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青春。

尽管这样,他依然热爱青春,相信青春,认为只要是青春就是美丽的。可是作者六次写到他横渡黄河后右肩膀的疼痛,并且不能再恢复到以前,认为自己开始老了。这说明作者还是很矛盾,那个时代的青春不在的痛苦,和追求理想的艰难。“你是在奔跑着生活,你不觉得累吗?”一句话到处了那个时代青年的青春,也道出了作家的苦衷,即使是这样他的身体是累的可是心里却是自由的,轻松的,充满了希望,张承志也向我们展示了乐观,积极,自信的心态,他要让青春继续。

“他就是这样,干什么都不顾一切,”“瞧,他又朝着他的目标冲上去了。”徐华北的话恰到好处地说明了主人公对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始终相信自己,义无反顾,这就是作者的追求。《北方的河》就是他的理想。即使爱情没有抓住,他并没有灰心,而是坚信一定会有一个合适的姑娘陪伴着他。他在坚守着信仰,不为尘世所惑,执着地坚守着他的理想和人生。

这让我想到了现阶段的中国梦。一样是理想,一样是追求,只有我们拥有自信,坚毅,乐观的精神就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下载《北方的河 》(张承志作品)读后感(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方的河 》(张承志作品)读后感(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方的河》读后感

    《北方的河》是张承志继《黑骏马》之后的又一部成功之作。作品曾获1984年《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创作奖。《北方的河》是一部主观抒情的小说,有人也把它叫作“心态小说”......

    张承志《黑骏马》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 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承志《黑骏马》读后感,欢迎阅读!张承志《黑骏......

    北方的河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方的河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北方的河......

    读北方的河有感

    激情迸发重获信心 ——读《北方的河》后感 “我相信,会有一个公正而深刻的认识来为我们总结的:那时,我们这一代独有的奋斗、思索、烙印和选择才会显露其意义。但那时我们也将为......

    张承志黑骏马中学生读后感(共5篇)

    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这就是所谓读后感。下面小编带来的是 张承志黑骏马中学生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哟,栓在门外那榆木的车上,善良心好......

    北方的河语言分析[推荐5篇]

    《北方的河》的语言特色分析内容摘要:《北方的河》的语言大气磅礴,其中含有神秘性和民族性,包括作为北方人的豪爽和民族的特色,而语气词的大量使用和句子长短不同也带来了不同的......

    喋血北方狼读后感

    《喋血北方狼》读后感 《喋血北方狼》为我们讲述了动物世界的生死传奇:血染的王冠、雪地、小鹿波波、梅花鹿角、虎迹、哨猴、春驼、喋血北方狼、山蛟……这些动物小说充满了......

    雨果作品读后感

    雨果作品读后感(一)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