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如何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范文
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GDP的实际增长率与政府消费性支出比率呈现显著负相关,但是政府投资性支出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必要环境。2008年,陈仲常以保罗·罗默的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证明了在支出既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优化政府支出结构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采取怎样的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才是当前经济形势下最优选择呢?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是一个复杂繁琐工程,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冲突,在考虑如何优化时,应当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大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要重视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各级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在“市场失灵”时,依靠法律和经济手段间接调控经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要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取消对企业的各种补贴。同时,加大对科教文卫事业的支出比率,改善公共服务,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另外,针对当前存在的财政支出责任不清晰,支出结构中存在“越位”、“缺位”现象。地方政府应当强化预算约束,建立效益评估体系,积极规范转移支付制度,以强化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
其次,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保障支出水平。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要扩大医疗保险和事业保险的范围,使社会保险的范围可以涵盖每一位公民。不仅要关系关注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问题,同时还要留意他们的医疗救济,确保这些低收入者也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地方政府要着力提到当地的就业率,完善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降低失业率。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后,要提高行政效率。目前我国政府规模庞大,行政成本颇高。针对这一状况,地方政府应降低行政管理费用的支出水平,明确公共费用的支出范围,根据公共服务成本核算制度,明确哪些是由财政负担的,哪些不是;同时对政府机构实行人员精减,减少政府供养人员,节约财政支出,以减轻社会负担。
第二篇:“十二五”期间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问题
十二五规划与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关系
目前在我国,购买性支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基本建设支出,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工交商业部门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文科卫事业费,国防费及行政事业费等.转移性支出,又称为非生产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指政府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等方面的支出.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尽管也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政府付出了资金,但并无任何资源可得.在这里,不存在任何交换的问题.这些财政支出并不反映公共部门占用社会资源的要求,相反,转移只是在社会成员之间的资源再分配,公共部门只充当中介人的作用.转移性支出主要指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及政策性补贴支出以及国内外债务付息支出
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财政支出结构也在逐步优化。但也要看到,与构建和谐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相比,与广大公众的热切期盼相比,目前的财政支出结构还存在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在全球经济增长趋于缓慢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如何在不增加宏观税负的前提下,更好地满足公共需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如何对其规模、结构、方向进行科学规划?为此,本刊特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相关探讨。
“十二五”的主题和主线就是要贯彻科学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要把发展成果用在民生上。因此,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改善民生,调整结构,将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调。这就意味着我们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导向是调结构、惠民生。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输入性通胀不断提高、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住房、医疗和教育支出压力,日显沉重,社会矛盾和腐败不公问题突显等等,都警示着我们未来依然是任重道远。温总理在将“十二五”的年均经济增长率预期目标下调至7%这样“偏低”的水平时指出,“十二五”的主题和主线就是要贯彻科学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要把发展和所得到的成果用在民生上来。“我们绝不能再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换取高速增长、盲目铺摊子,那样就会造成产能过剩,环境资源压力加大,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这就意味着未来在经济总量增长趋缓,抑制通胀,不增加宏观税负的前提下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改善民生,调整结构,将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调。这就意味着我们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的导向:调结构,惠民生。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演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无所不包的国家财政,改革开放后,财政支出结构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不断得到调整,至今呈现出以下特点:
经济建设支出逐步下降,但比例仍然比较高。经济建设费在我国的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从1980年到2002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从2003年到2006年在27%左右波动,从2007年到2009年有所上升。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独特国情。在体制转轨阶段,为实现新旧体制的顺利过渡,政府要保持一定的政策连贯性,这就造成了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所占的份额较大。同时,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结构也不合理,政府参与的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方面的支出不足。
行政管理费支出膨胀严重,但增长势头得到遏制。行政事业管理经费支出急剧上升,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如事业的发展、政府活动的增加、必要的新增人员扩充,但更多的是由于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以及普遍存在的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的浪费,以至于增长过快、比重过大。1998年以后年年高于10%的国际平均水平,到2005 年,我国各级行政机关用于公车、接待的费用已经高达6千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20%,相当于全民教育投入的5倍。随着国家反腐倡廉力度和公车治理力度的加大,行政管理费增长势头得到遏制,从2006年到2009年在全国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趋于下降。
国防费用支出稳中有降。国防费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相对稳定,且呈下降趋势,从1980年的15.8%下降到2009年的6.5%。由于实行精兵简政的政策,国防费支出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社会文教支出缓慢上升。社会文教费用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缓慢上升趋势,从1980年的16.2%上升到2009年的26.9%,这说明国家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在增加。国家财政加大了对文化、教育、科学、卫生和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尤其是2006年以来,国家这些方面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2009年国家财政安排保障性住房资金725.97亿元,随着国家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保障性住房支出的比重有望进一步提升。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关键是理顺“两个关系”
财政支出在结构确定以后,主要就是政府主体间的分配问题,一般而言,政府间财政分配模式有三种:一是单一纵向转移,即上下级政府间的财力转移;二是单一横向转移,即同级政府间的财力转移,一般是富裕地区直接转移给财力不足地区;三是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相结合。鉴于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基本上是采用以纵向转移为主,横向为辅的混合模式。因此,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关键就是必须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上下级政府间的纵向分配关系,二是各级政府之间的横向分配关系。
由于政府不同层级在获取财政收入和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众多经济体通常倾向采用统一领导、分权财政的管理模式。1994年我国实施“分税制、分权化”的财税改革后,也建立了这种税权——财权——事权相匹配的管理模式,但由于传统体制和其他原因,分权分税不彻底,结果导致了事权下移,财权上移的扭曲的匹配关系,这种逆向运动撕裂了财政收支在政府间的合理配置:财政收入越往上越多,财政支出的责任越往下越大。因此,就财政收支而言,中央若要维持现有的财权结构就应考虑适度的“事权上移”,若要维持现有的事权结构则应考虑适度的“财权下沉”,这两者的本质均是通过转移支付理顺政府间分配关系,力达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以法律和法规的形式厘清上下级政府(包括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关系。第一,科学界定上下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是建立规范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前提。首先要加快政府机构改革,转换政府职能,将主要职能放到提供公共服务以及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上来。其次要给转移支付立法,明确转移支付的政策目标和原则、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核算标准、分配方法、支付规模和程序、转移支付的管理和机构以及监督和法律责任。通过健全的法律制度,实现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化,保证在转移支付实际操作中有法可依。
第二,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理顺职能分工,简化层级管理。政府层级过多,不仅人为的增加了信息传递层次、加大了信息衰减系数、拉大了中央与基层的距离、造成了大量的机构重叠和行政开支,还影响政府的行政效力,目前我国实施行政管理扁平化构想在经济的市场化、信息的网络化、管理的现代化以及多年的试点后,可行性已大大加强。行政机构的扁平化管理不仅可以减少管理层次,降低信息失真程度,避免官僚主义,还有利于调动基层的积极性,更可以有效降低行政成本。全面推行行政扁平化将大大地提高转移支付的效率。第三,深化省以下分税制改革,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让地方拥有稳定的财源,保障基层形成与其事权匹配的财力建设。首先要摒弃GDP的考评机制,建立以民生和幸福感为导向的干部绩效考评,使地方摆脱土地财政的盲目投资冲动,再按照分税制以及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完善地方税制体系,同时建立规范的地方融资平台以及地方债券市场,确保地方发展所需的稳定财源。
建立中央主导的横向转移支付专项基金及援助谈判协商机制,理顺各级政府间横向支付关系。由于多种历史因素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性和非均衡性的影响,我国地区之间财力差距呈加速扩大之势。分税制后,只注重上下级政府间的纵向分配制度的建立,忽视了各级政府间横向转移关系的确立,导致地区间财力差距呈现“马太效应”,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没有摆脱历史基数法的痕迹,仍处于过渡期。因此,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就显得愈加重要。
目前我国国力、财政收入的增长趋势以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导向都已经到了先富带后富的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国家财政的再分配职能,将富裕地区的一部分资金转移到贫困地区,以便尽可能缩小地区间的财力差距,实现地区间财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大体均等。一是建立中央主导的横向转移支付基金。可采取建立横向转移支付专项基金的办法,再结合人事激励制度,由富裕省份的各级政府派人去贫穷省份的各地区实行挂职或任职,挂职期满回原籍行政升半级或一级,任职者直接升级就地迁任,但在帮扶期间要动用援助地的横向转移支付专项基金,做到了“钱随人走,人到用钱”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确保横向转移支付制度运作的可行性,切实缩小地区间贫富差距。二是建立横向转移支付谈判协商机制。对于个别特殊个案可以通过中央主导的地方政府间谈判协商机制解决。
上述两种方法短期内很有效果,但从长期来讲,还应该逐步以立法形式,形成政府间均等化的转移支付体制,对各省的财政收入依法调整,从富裕省提取类似德国的“均等化资金”来支援相对贫困的省,从而实现财政支出能力的平衡。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制度保障:有效监督和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结构一旦确定,就需要有制度保障其有效实施,必须在制度上建立监督和绩效评价机制,保障优化的财政支出结构得以实现。
建立“一体两翼”的财政资金监督运行机制,即以人大机构为核心,财政内部监督和外部审计部门为主体的职责细化的多层次监督体系。这种分工可在现行政体内实现财政分权的法律制衡机制,使得每一笔专项财政支出资金都有制度约束,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人大应重视事前监督,从财政支出的源头、程序上确立监督的强度、权威和公正,以保证支出结构优化的方向和力度。财政部门监督应侧重事前、事中监督,并以日常过程监督为主。首先应细化落实财政监督的职责分工,切实按照相关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分类的规定,修改完善《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专员办就地监管优势,建立精细化的工作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制度,保障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完整性与准确性。其次要加强财政部门的内审工作,对重点业务部门实行一年一审,重要事项提前审,完善内审通报制度、整改落实情况反馈制度,强化资金使用部门的资金管理。审计部门则应重视事后监督。审计部门由于其独立的职能特点,对财政支出资金的事后专项监督能起到有效的规范作用。因此,从法律地位上应该确保国家审计机构的地位高于财政部门的专职监督机构,为有效实行再监督提供制度保障,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并在整个支出过程中建立追索有径,问责有人的责任制度,建立电子和文件考评档案以及预算项目执行系统的信用记录,为建立激励与惩戒机制做好事后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索的记录工作,从制度上防止预算监督流于形式,硬化对财政支出的预算约束。
细化落实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首先要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加快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法制化建设步伐,借鉴发达国家制度规范构建的有益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要建立衡量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可分量化和非量化的两种,前者要定量分析,是衡量财政支出是否存在问题的关键手段。而后者只能是定性分析的软指标,不过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取值依据应按照分行业、分计划、分经验、分历史等情况制定。
建立评价组织体系和评价方法。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实施主体、实施方法和实施流程。对于实施主体,应该由财政部门内设的绩效评价专司机构,包括各级政府成立的绩效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和评价实施机构包括评价工作组、专家咨询组和中介机构。实施流程主要包括成立组织管理机构、确定评价对象,下达评价通知书,成立评价工作组和专家咨询组,制定工作方案,组织实施评价,工作总结等。
落实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配套措施。要加强信息透明度,逐步建立有利于广大公民参与绩效评价监督系统;规范各种委托中介机构的评价行为,确保公正和效率;通过绩效评审来完善监督检查信息披露、通报和问责制度。
第三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
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关系就是我们每个人必
须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国家
正文:
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
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
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
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
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
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和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
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
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3)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四、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和任务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
加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任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献身现代化事业、献身祖国统一的事业
五、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
(1)经济全球化非经济利益一体化,各民族国家仍然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仍需保护民族工业
和品牌,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2)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政治一体化,在全球化条件下,一些西方强势国家倚仗其经济实力
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称霸世界。但是各国的政治制度是不同的,这不仅是对别国的侵害,而且是根本行不通的,只会危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以,要弘扬爱国主义。
(3)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文化一体化。文化的民族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文化的发展需弘扬爱国主义。
六、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独立
主体,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2)正确处理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民族自信心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积极勇敢的参与世界经济
全球化竞争,才能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这些都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作
为一个国民,需要有全球战略的眼光,用理性而积极的心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竞争中,力争互利双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发达
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开放市场,发达国家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他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政治观、文化观以及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更应该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促进祖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事业的发展。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一定能够像过去一样,再次创造辉煌。我们要放眼世界,心系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只有祖国繁荣,我们才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3)正确处理好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阶段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与威胁: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粮食耕地问题,水资源供应问题,反恐、贩毒、卫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爱国主义在新的 历史 时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一方面,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也应该放眼世界致力于解决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为国际尽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力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促进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促进人与 自然 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现代 化强国。(4)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意义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觉悟,更是一种行动。爱国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建设初期,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爱国科学家,他们放弃海外优厚的物质条件,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历尽艰辛毅然回到祖国,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无论是身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如何,作为中华儿女,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报效祖国。应当说,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个人报效祖国消除了许多障碍或阻碍,开辟了更多的渠道和更大的空间。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主权,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报效自己的祖国。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认真理解,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处理好各种关系,做一个新时代的爱国者。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当今时代,全球化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现在世界范围内也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交杂的局面,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大学生的各种爱国主义精神也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如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愫弱化,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正的爱国主义或者已经慢慢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就更加需要在观念、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创新爱国主义观,而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已经十分迫切。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 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关系就是我们每个人必 须考虑的问题.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爱国主义 国家 正文: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 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 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 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 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和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 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 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3)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四,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和任务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 加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任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献身现代化事业,献身祖国统一的事业
五,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
(1)经济全球化非经济利益一体化,各民族国家仍然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仍需保护民族工业 和品牌,维护国家经济利益;(2)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政治一体化,在全球化条件下,一些西方强势国家倚仗其经济实力 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称霸世界.但是各国的政治制度是不同的,这不仅是对别国的 侵害,而且是根本行不通的,只会危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以,要弘扬爱国主义.(3)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文化一体化.文化的民族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文化 的发展需弘扬爱国主义.六,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独立 主体,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2)正确处理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民族自信心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积极勇敢的参与世界经济 全球化竞争,才能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 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这些都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作 为一个国民,需要有全球战略的眼光,用理性而积极的心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竞争中, 力争互利双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发达 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开放市场,发达国家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利 用他的经济, 科技, 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政治观, 文化观以及生活方式, 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 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更应该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民族尊严, 促进祖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事业的发展.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 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应该树立民 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 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一定能够像过去一样, 再次创造辉煌.我们要放眼世界, 心系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只有祖国繁荣,我们才 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 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3)正确处理好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阶段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 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与威胁: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粮食耕地问题, 水资源供应问题,反恐,贩毒,卫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爱国主义在新的 历史 时期被 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一方面,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也应该放眼世界致力于解 决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 为祖国服务与为国际尽义务,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力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促进 经济 , 政治 ,文化,社会全面协 调的发展, 促进人与 自然 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社会主义 现代 化强国.(4)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意义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觉悟,更是 一种行动.爱国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建设初期,华罗庚,李四 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爱国科学家,他们放弃海外优厚的物质条件,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 历尽艰辛毅然回到祖国,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 国之心不应有差别.无论是身在国内还是国外, 无论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如何, 作为中华儿女, 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报效祖国.应当说,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个人报效祖国消除了许多障碍或 阻碍,开辟了更多的渠道和更大的空间.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主权, 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明确自己 的历史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报效自己 的祖国.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认真理解,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处 理好各种关系,做一个新时代的爱国者.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们每个公民必须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必须具备的情感。民族自尊心能增加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自豪感能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自信。我们要时时刻刻牢记祖国使命,为祖国争光,做一个优秀的中国人。总结:
以上我主要讲述了爱国主义精神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点认识,从以上的讲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由于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而保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我们民族更好的向前发展的需要。不可否认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魂,无论是在以前相对隔绝还是在现在全球化背景下,而没有统一的思想和灵魂精神支柱,一盘散沙,什么事也干不成。当然爱国主义内涵也是与时代感、现实性相适应的,我们必须根据社会时代的现实需要,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提高教育实效。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要走向世界,这要求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历史,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当然首先要做的还是我们更多地学习掌握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全球化时代,在我们的心中孕育出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情愫。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更好地开展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是真的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年轻人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册》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012.3.19
柯俊 45#
第五篇:13-财政税收论文-浅谈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浅谈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叶东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物流管理专业,南京 21004
4[摘要]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财政支出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其核心是解决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矛盾,力求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着力建立起一个支出合理增长、内部结构有保有压、能够有效地规范支出行为、管理方式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支出运行机制
[关键词]财政税收,财政结构,战略调整,运行机制
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1、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国家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局面。
这方面主要应解决三个问题: ①大力削减对城市居民的有关福利性补贴。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增长相当快,政府不必也没有能力再去承担对居民的庞大补贴了,必须彻底改革。有些补贴如近年来由国家统一出台的肉食、副食品、粮食等价格补贴,已经成为职工收入的组成部分,要结合工资改革将这部分“明补”改为工资。②治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事业单位并不都具有公共需要性质,财政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其经费开支进行统包统揽,要将市场机制进入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办法。一般地讲,事业单位按其服务性质,可以分为三类:即公益性的、准公益性的和经营性的。③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对一些特殊行业(如属于社会公共公益事业的水、电、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的价格和收费仍需由国家进行管理,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承担着政府特殊的责任,由此产生的亏损仍应由财政给予补贴。其它大多数属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其亏损补贴则应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予以取消。
2、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的膨胀。
从理论上讲,财政分配是为政府履行其各项职能提供财力保障,其中确保政府机器的正常运转是财政分配最基本的职责。但由于政府机器隶属于上层建筑,纯属非生产领域和消费性质,因此,无论是政府机器本身还是经费供给,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总量控制。当前的问题在于,行政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政府机器庞大,机构臃肿重叠,财政养人过多,行政管理费呈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具体建议:①在财政内部全面实行“下管一级”的管理办法,也就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辅之以一定的奖罚措施。②下决心推进行政改革,精简机构,这是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和压缩行政经费的治本之策。③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这不仅包括公务人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而且要逐步推
行机关干部的辞退制度,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这样就把动力和压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这实际上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
3、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
社会公共性开支涉及的面很宽,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是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支出,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支出。①教育投入属于社会性开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财政要继续把支持教育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②社会保障是事关中国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问题,需要纳入国家财政政策规划统筹考虑。为此,必须针对当前的问题,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完善养老保障、失业救济及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这是社会保障的三道防线,与国家财政都有密切关系。特别要看到,未来中长期随着老龄人口和失业群体的扩大,社会保障的资金需求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这无疑将对财政收支运行和分配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财政必须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进一步调整现行支出分配结构,尽快使财政资金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同时相应削减行政经费和一般事业经费支出,从而真正把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财政预算的一个重要内容。
4、着力强化国家重要产业和领域的财政投资,增强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后劲。
在我国未来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仅仅重视社会公共性支出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政府财政的经济建设投资。今后的财政投资应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财力,用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最急需的方面。我认为,中长期财政投资的方向和重点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①支持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和基本要素,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产业地位和战略地位。②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质产业,世界各国大多都把农业作为政府的保护对象,而财政是政府保护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③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支持力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加速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加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今后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地强化科技投入力度,从而真正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构想
1.目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理论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客观需要,并根据财政供给的基本范围以及需要和可能相结合的原则,我国近、中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目标应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界定公共产品的内涵,明确政府职能,充分保障社会公共需要,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财政法制化建设。从财政支出职能结构来看,在现行支出结构的基础上,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应逐步下降,行政管理费支出比重降中趋稳,社会文教费支出逐步增加等。要逐步降低政府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当然,财政支出结构的目标不是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需逐步实施,系统推进。
2.原则:在现阶段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体现政府职能原则。财
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存在紧密联系,政府职能的范围和方向决定着财政支出的范围和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财政参与社会资源配置,弥补市场缺陷,为社会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务。因此,财政职能必须服从于政府的职能,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也要服从政府职能范围。②体现社会公共需要原则。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社会公共需要是公共财政理论的基石,规范财政支出结构应体现社会公共需要,财政支出范围应与社会公共需要相符。在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中,必须以公共需要为原则来界定和规范财政行为。③体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效益涉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大都可由市场解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特别注重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政府应根据公共产品社会效益的不同,分层次、有重点地确定财政支出范围。④注重财政支出结构相互协调原则。财政支出结构的协调主要指结构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适应,是明确支出重点与非重点的平衡发展,而不是各个要素不分主次的平均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各要素在财政支出结构中的地位不同,有着明确的主与次、重点与非重点的分别。⑤体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原则。财政支出结构按行政级别划分有中央、省、市、县、乡各级财政支出,由于各级政府职责权限不同,财政支出范围也不同,即事权与财权应相一致。国家可通过立法等形式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根据各自事权确定相应的财权。在明确财政职责范围的前提下,合理、科学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支出范围。
3.总体思路: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前提是科学界定我国财政支出的范围,明确政府及财政应当承担什么事务,应重点支持什么,重点控制什么等等。因此,我国财政支出调整的总体思路可作以下考虑:①确保国家政权建设支出需要,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政权建设支出属社会公共需要支出,市场机制无法满足,只能由政府财政通过税收筹集资金予以解决。②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近年来,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逐年增加,但仍存在支出比重较低、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的问题,这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③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社会公益事业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私人投资者通常不愿介入或介入不充分,政府财政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有利于促进社会事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环境。④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的支持力度。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理论的客观要求,财政预算内投资要退出“竞争性”领域,逐步让位于市场,财政主要增加对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基础研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
要注重财政支出结构的制度建设。政策调整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一方面,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范、科学、透明的支出管理方式,还需要进行支出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如切实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零基预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