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业答案(仅供参考)

时间:2019-05-13 04:12: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学作业答案(仅供参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文学作业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作业答案(仅供参考)

中国古代文学作业答案(仅供参考)

一、名词解释

1、九流十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西汉学者刘歆作《七略》,其中《诸子略》将先秦和汉初诸子学派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十家中小说家属于艺文,除去不算,称为九流。

2、楚辞:一是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诗体,代表作家有屈原和宋玉等,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九辩》等;二是指战国以及汉人用这种新诗体写出的作品;三是指汉人把上述作品编辑在一起而成的一部作品集。

3、《淮南子》:西汉淮南王刘安与门客集体编著一部的系统论说散文集,今存《内书》二十一篇,也称《淮南鸿烈》,约完成于武帝初年,编撰的目的是要总结古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寻天道、人事的规律,以备帝王之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先秦诸家,文风不拘一格。它是汉代学者对古代文化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汇集和综合。

4、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6、《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7、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

8、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9、七体:七体形成于枚乘的骚体赋《七发》。七发就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并以七段文字构成文章的本体。这种结构引起了后代的诸多模仿,《文选》遂将这些著作单列,命名为“七体”。

10、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二、论述题

1、论述《诗经》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1)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氓》。

(2)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如《周颂》中的《臣工》;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

(3)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君子于役》;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小雅•采薇》。

(4)颂歌。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如《文王》;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殷武》;有的颂宴饮赞嘉宾,如《鹿鸣》。

(5)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的借古讽今,如《荡》;更多的是针砭时弊,指斥昏君,如《民劳》;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硕鼠》。

(6)周民族的史诗。《大雅》里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

艺术特点:

(1)写实和抒情的融合①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③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2)赋、比、兴的艺术手段

①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它可以直接叙事,也可以是直接的刻画描写,可以是直言其志或直抒胸臆。

②比一般说就是比喻。

③兴就是起兴或发端,一般处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位置。就兴与诗歌情思的关系而言,基本有相关和不相关两种情形。

(3)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①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

②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③节奏鲜明,音韵谐洽,有天然的音乐美感。

(4)语言也很有特色

①词汇十分丰富。

②是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不但增加了诗歌的韵律美,更细腻地传达出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情状。

2、简述《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

(1)提出了“美政”理想,要求政治革新。“美政”的具体内容,即效法古圣贤君“举贤授能”、“修明法度”。诗人主张不分出身贵贱,唯贤是举;改革弊政,取消贵族垄断政治的特权。他竭力抨击违背法度的黑暗政治,指控腐朽贵族钻营取巧,谄谀求宠,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嫉贤妒能;他还大胆揭露楚王的反复无常和昏庸无能。

(2)诗中洋溢着热爱国家关心人民疾苦的强烈爱国激情。诗人关心祖国的前途,为了改变祖国昏暗政治,他不顾个人祸福荣辱。他始终为祖国的富强而斗争,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即使追求救国的幻想破灭,他也始终不离开祖国一步,最后以身殉国,表现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3)坚持正义,反对奸邪,表现出“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诗人的一生,始终处于险恶的现实矛盾之中,但他坚持理想,决不同流合污,更不向恶势力妥协,一种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贯穿在《离骚》全篇之中。

艺术成就:

(1)《离骚》的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诗人通过神奇的幻想,借助绚丽多彩的神话传说构造非现实的境界。情感炽烈,具有鲜明的自我表现色彩。

(2)《离骚》创造性地运用了香草美人比兴象征的手法。

(3)结构宏伟严密。幻想与现实、记叙与议论、描写与交待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安排得错落有致,波澜起伏。在结构上,以“岂余心之可惩”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4)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离骚》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诗体,句式参差错落,通篇隔句句尾用“兮”,形成了完整而富于变化的新体诗。《离骚》多采用楚国方言,富于地方色彩。

3、分析《左传》的文学成就。

(1)善于叙事,精于剪裁。它叙述战争和复杂的历史事件时,真实生动,重点突出,有条不紊,委婉周详,富有故事性。

(2)善于刻画人物形象。《左传》或选取富有个性特征的语言和行动来显现人物的生动形象,或在诸多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心理活动与性格特征,或通过故事情节的补叙丰富人物形象,或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深化人物的本质特征等,手法非常高妙。

(3)语言简炼而丰润,含蕴而畅达,曲折而尽情,极富表现力。特别是书中写出的大量外交辞令,更充分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能力。

4、结合作品,谈谈《史记》的文学成就。

(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其塑造人物形象,善于准确捕捉历史人物的特征和精心选材,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划人物。

(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史记》的叙事和场面描写,还有诙谐滑稽的喜剧美。这类描写虽不及前者 多,但也不在少数,最集中的表现是《滑稽列传》,其中的人物言谈行事,均注重讽谏,诙谐风趣,轻松幽默,逗人发笑。

(3)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使他满怀悲愤,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

(4)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史记》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总体上看,全书以阳刚之美为主。这主要表现在:气魄宏伟,笔力千钧;内容奇伟,惊心动魄;气势凌厉,一泻千里。

(5)结构和语言。《史记》整体结构系统宏伟,人物传记的结构,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姓氏、籍贯,中间是记叙主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作者自己之意见。具体每篇传记的写作,有时又比较灵活。其人物传记,又有分传、合传、寄传、杂传,这也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事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对后世史书及传记文学的创作有深远影响。语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争之言、毛遂自荐之语,最突出的是陈涉、项羽、刘邦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的不同表现;其次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语言接近当时口语,有的直接用民谣、谚语,这使其语言更丰富,富于表现力。

5、汉乐府民歌主要反映哪些内容?

(1)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这类民歌,远超先秦民歌“怨刺”的界限,反映了新的时代特点。

(2)控诉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3)反映爱情、婚姻、家庭问题这一永恒主题,并藉之歌颂了当时人们追求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

(4)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些寓言诗,善用拟人手法,想象奇特丰富,曲折暴露了统治者地凶残,表现了人民忧生惧祸的心理,并留下了一些有益的社会生活经验。

(5)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篇以劳动为题材的名篇——《江南》,用反复咏唱的形式,描绘鱼儿在莲叶四周戏游的情景,表现了采莲青年男女欢愉的心情,展示了江南水乡明媚秀丽的风光。

6、《庄子》散文在艺术上有哪些成就?

(1)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服力、感染力。

(2)《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庄子》的语言,在诸子中成就也最高,不仅嘻笑怒骂,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而且语汇丰富,造语新词,如“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至今还广为运用。

7、汉大赋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作家和作品?

特点:

(1)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

(2)善于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

(3)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

(4)主旨则既美且刺。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

(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序、正文(主客彼此夸耀)、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

主要作家和作品:

(1)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2)扬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

(3)班固《两都赋》。

(4)张衡《二京赋》。

8、简述《孟子》的艺术特色。

(1)雄辩色彩

①把握对方心理,循循诱导,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投入到自己设置的机关中,使对方心悦诚服。

②气势丰沛,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被纳入,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逼近,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

①典型事例,如《齐恒晋文之事章》中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实。

②比喻,如为了说明“不能”与“不为”,以“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这折枝”。③寓言故事,如《梁惠王》“五十步笑百步”、《公孙丑上》“揠苗助长”等。

9、试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1)香草意象有两层含义:

①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诗人有时以香草自称,有时又用来指称他尊敬的人,所有这些人,都具有高洁的人格。

②是与恶草相对,象征者政治斗争的双方。

(2)美人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喻君王,或自喻,其中最集中的表现在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以男女婚约的变化喻君臣关系的改变,不仅形象生动,还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10、结合具体作品,简述汉赋发展不同阶段的三种主流形式。

(1)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这一阶段流行骚体赋,贾谊是其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吊屈原赋》、《鵩鸟赋》;大赋也开始形成,出现了枚乘的《七发》。

(2)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著名的汉赋四大家皆出此期,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

(3)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代表作有张衡的《归田赋》。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学作业

1.第1题

清代常州词派的代表人物是()。

A.张惠言B.朱彝尊 C.陈维崧 D.纳兰性德

您的答案:A 2.第2题

李清照是今()人。

A.河南 B.江西 C.湖南D.山东

您的答案:D 3.第4题

《桃花扇》的基本故事是()。

A.李甲和杜十娘的爱情故事 B.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故事 C.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 D.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您的答案:C 4.第5题

元末杨维桢以诗得名,其乐府诗多揭露社会黑暗,竹枝词则饶有民歌风味,当时人称他的诗歌为()。

A.铁笛体B.东维体 C.铁崖体 D.廉夫体

您的答案:C 5.第8题

下列作家不属于金代的是()。A.蔡松年 B.党怀英C.吴激 D.刘因

您的答案:D 6.第10题

竟陵派提倡的诗风是()。

A.典雅工丽 B.幽深孤峭C.清新自然D.温柔敦厚

您的答案:B 7.第11题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提倡的口号。

A.公安三袁 B.袁枚C.前后七子 D.沈德潜

您的答案:C 8.第12题

《窦娥冤》的作者是()

A.马致远B.关汉卿C.白朴 D.王实甫

您的答案:B

9.第14题

晚明思想和文学革新的旗手是()。

A.李贽B.袁宏道 C.钟惺D.谭元春 您的答案:A 10.第15题

《四时田园杂兴》是()退隐石湖时所作。

A.范成大B.杨万里 C.陆游D.张耒

您的答案:A 11.第17题

桐城派后期的中心人物是()。

A.方苞 B.曾国藩C.魏源D.梅曾亮

您的答案:B 12.第20题

钟嗣成的()是研究元杂剧最早的珍贵资料。

A.《青楼集》B.《录鬼簿》 C.《曲律》D.《元曲选》

您的答案:B 13.第24题

()编刊《六十家小说》,即《清平山堂话本》,成为最早的话本专集。A.洪楩 B.凌濛初C.陆人龙 D.冯梦龙

您的答案:A 14.第29题

王士禛诗歌理论的主要主张是()。

A.格调说B.神韵说 C.肌理说 D.性灵说

您的答案:B 15.第35题

《娇红记》是部爱情剧,作者()。A.孙钟龄 B.汤显祖C.孟称舜 D.李渔

您的答案:C 16.第38题

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

A.黄庭坚B.杜甫C.陈师道D.陈与义

您的答案:B 17.第39题

晏几道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词写与歌女重逢时的情形,今昔对比,百感交集。此词的词牌名为《

A.鹧鸪天B.临江仙 C.踏莎行 D.木兰花慢

您的答案:A 18.第40题

《白石词》是()的作品。

A.姜夔B.吴文英C.辛弃疾 D.李清照

您的答案:A 19.第42题

》。

柳永流传至今的词作共二百多首,其词集名为《

》。

A.乐章集B.花间集C.珠玉词D.小山词

您的答案:A 20.第44题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是黄庭坚《

》中的诗句。A.登快阁 B.寄黄几复C.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D.题竹石牧牛

您的答案:A 21.第3题

关汉卿的杂剧有()

A.《汉宫秋》B.《窦娥冤》 C.《西蜀梦》 D.《张生煮海》

您的答案:B,C 22.第9题

周邦彦的词以(CE)内容为主。

A.政治斗争B.田园风光C.羁旅之愁D.爱国豪情 E.艳情

23.第13题

永嘉四灵指(ACDE)。A.徐玑B.陆游 C.徐照 D.翁卷 E.赵师秀 24.第16题

《三国演义》在语言上吸收了()的成就,使用了一种比较平易浅近的文言进行创作。

A.传记文学 B.诗歌C.说唱文学 D.才子佳人小说

您的答案:A,C 25.第23题

下列作家属于江西诗派的是()。

A.陈师道 B.陆游 C.苏轼D.黄庭坚

您的答案:A,D 26.第30题

清初的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下列系统()。

A.为〈金瓶梅〉系统,以家庭生活为描写的中心,著名的有署名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B.为《水浒传》系统,写英雄传奇,著名的有陈枕的《水浒后传》。

C.为《三国演义》系统,主要是演义历史的通俗小说,著名的有《梼杌闲评》。D.为才子佳人系统的小说,较有成就的署名名教中人的《好逑传》。

您的答案:A,B,C,D 27.第33题

下列属于辛派词人词集的是()。

A.《龙川词》B.《碧山乐府》C.《草窗词》 D.《后村别调》 E.《须溪词》

您的答案:A,D,E

28.第34题 朱彝尊的词标榜南宋,推崇()。

A.苏轼B.李清照C.姜夔 D.张炎

您的答案:C,D 29.第41题

清词中兴的表现是()。

A.出现了不少词作大家B.词的创作数量不仅超过了元明两代,而且超过宋代

C.创作了大量新的词牌D.词学理论得到了很大发展E.词作的整理和编辑获得很大的成就

您的答案:A,B,D,E 30.第43题

张先被人称为 “张三影”。这三影指()。

A.云破月来花弄影B.帘压卷花影C.堕轻絮无影D.洞户银蟾移影

您的答案:A,B,C 31.第6题

江西诗派都为江西人。

您的答案:错误

32.第7题

陈维崧词学姜张一派,风格委婉。

您的答案:错误

33.第18题

王实甫的《西厢记》有五本二十折。

您的答案:正确

34.第19题

陈师道作诗力求“朴拙”之美。

您的答案:正确

35.第21题

袁枚论诗主张肌理说。

您的答案:错误

36.第22题

元好问的独特诗风是情感悲凉而骨力苍劲。

您的答案:正确

37.第25题

南戏《琵琶记》的作者是王实甫。

您的答案:错误

38.第26题

章回小说是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您的答案:正确

39.第27题

《金瓶梅》是经过作者完整构思独立创作的作品。

您的答案:正确

40.第28题

公安派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词曲,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

您的答案:错误 41.第31题

侠义公案小说的开山之作是《施公案》。

您的答案:正确

42.第32题

《水浒传》全书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独立与整体一致相结合的特点。

您的答案:正确

43.第36题

李渔的传奇无一不是地地道道的场上之剧。

您的答案:正确

44.第37题

《儒林外史》属于讽刺小说。

您的答案:正确

45.第45题

元好问的一些诗歌作于身陷蒙古兵围城之际。

您的答案:正确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形考作业4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1)》形考作业4答案

一、填空(共10分,每空1分)

1、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是东汉班固 的《咏史》,这首诗所咏赞的是缇萦救父的故事。

2、建安时期的咏物诗多借咏物来寄托情志,其中最著名的当推 刘桢 的《 赠从弟》三首,其二“亭亭山上松”更具代表性。

3、盛唐诗人王维的送别诗名作《送元二使安西 》后来被谱成名曲《阳关三叠》,广为传唱。

4、南宋词人姜夔创作的咏物词很多,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作品是他的两首咏梅词:《暗香》(旧时月色)和《 疏影 》(苔枝缀玉)。

5、西晋诗人 左思 的《咏史八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咏史诗的代表,其中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反映了在门阀世族社会里出身低微的士人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愤懑。

6、“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历来被认为是写景的佳句,这是宋代词人 王观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句子。

7、唐代诗人 骆宾王 的 《在狱咏蝉》借赞美蝉的孤高贞洁,抒发了自己身世之感和坚持操守的决心。

8、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初唐咏史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诗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9、周邦彦怀古词名作《西河•金陵怀古》化用了唐代诗人 刘禹锡 的《石头城》和《乌衣巷》中的句子,但却浑化无迹,没有斧凿的痕迹。

10、唐代大诗人杜甫伤悼诸葛亮的绝句《 八阵图 》结尾写道:“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也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竞的无限惋惜。

二、简答题(共3题,每题10分)

1、以七绝作品为例,分析盛唐送别诗的特点

唐代离别现象的普遍存在和人们对离别之情的高度重视,构成唐人送别诗繁荣的根本原因。同时,诗人们的精心创作,前人描写送别诗的艺术经验的积累,以及唐代音乐与送别诗的结合等条件,使得唐人送别诗不仅繁荣,而且以其对离别心理的专门、全面、深刻、细腻的描写,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1)、唐代的离别现象大致涉及征戍使边、行旅漫游、迁谪下第等。

(2)、送别诗除了表现双方的深厚感情,还表达诗人进步的人生观、社会观、理想抱负和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等思想。如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示自己不再留意于污浊的官场等。

(3)、充满风景、风俗的新奇画面,如李白送孟浩然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岑参送武判官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柳、草、水、云、月、酒成为送别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2、南宋咏史怀古词有什么特征?试以辛疾弃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1)内容上不以抒写离愁别恨为主,而是在词里抒写对入侵的外敌的仇恨、对朝廷苟安的愤怒、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并以此来共勉。

(2)风格上摆脱了婉约缠绵的送别词风,表现为激昂、豪放、悲壮。

(3)风格慷慨悲壮。代表作: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3、分析杜甫的咏物诗《房兵曹胡马》

这首《房兵曹胡马》诗属于杜甫早期的创作,它俊朗洒落的风神固然和杜诗后期所表现出的深沉苍茫气象不同,但仍不失为一首精彩之作。诗人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对骁勇善战、义干青云的胡马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圆,使读者不仅欣赏到胡马的俊健的体形,更为它所呈现出的精神感奋不已。

一、二句写其骨相不凡,三、四句写其体态雄奇,五、六句写其气概品质,七、八句总揽全篇,揭示主旨。而重点在于胡马的“不凡”,以此为主脉,描刻形容,不即不离。同时,句句写马,而又处处关人,以健马喻猛士,豪迈之情溢于言表。恰好说明杜诗咏物“遗形取貌”的特点。

四、论述题(共3题,每题20分)宋代以言志为主的送别词有什么特点

宋人的送别词可以分成以抒情为主和以言志为主。前者重在抒写离愁别恨,而后者则在送别中寄寓胸怀抱负,如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辛弃疾《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贺新郎》(绿树听鹈鴂)等,这些词不以抒写离愁别恨为主,而是在词里抒写对入侵的外敌的仇恨、对朝廷苟安的愤怒、对恢复中原的渴望,并以此来共勉。风格上摆脱了婉约缠绵的送别词风,表现为激昂、豪放、悲壮。

二、1、试分析古典诗词中的“南浦”这一意象

浦,本意水滨。南侧水“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广为流传之后,“南浦”就成了送别之地的别称,在这个意象上,积淀了历代诗人的离情别绪。人们只要一看到这个词,就会引发离别的感伤。南唐词人冯延巳《三台令》中写道“南浦,南浦,翠鬓离人何处。当时携手高楼,依旧楼前水流。流水,流水,中有伤心双泪。”就是由“南浦”联想起往事,触景伤情。[陆游《游西山村》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和情景交融的意蕴,完全脱胎于《过故人庄》,只不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既写景明丽,又颇含哲理,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妙!唐人送别诗极多,唐人送别诗代表作: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渭城曲》、高适《别董大》、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赠王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其中的佳作。

宋人的送别词代表作:张元干《贺新郎》(梦绕神州路)、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辛弃疾《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贺新郎》(绿树听鹈鴂)]

2、试以王维和李白的咏史怀古诗为例,分析盛唐咏史诗对“诗言志”的传统继承。

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更重要的是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而盛唐是封建社会大繁荣的时期,士人心中对功名的热望和积极进取的心态十分强烈,他们往往通过咏史表现对自我价值的无比自信的肯定。王维的《西施咏》借对西施美貌的赞颂,透露出对自身才能价值的肯定,并寄托着有朝一日为君王所赏识的愿望;《夷门歌》也是通过对侯嬴任侠行为的礼赞,寓托着作者渴望有人赏识的心理和和建功成名的热望。李白《古风》其十五“燕昭延郭隗”写燕昭王筑黄金台以招纳贤士之史事,借以抒发自已满腹高志,却无人赏识的愁闷;《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表达诗人对鲁仲连的仰慕和他意欲追步古人的超迈情怀。

3、结合作品,分析苏轼和周邦彦咏物词的异同

苏轼的咏物词大多直抒胸臆,自然明白,在诗文写作上,注重主张气的流贯,但这样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即平白直露,缺乏含蓄蕴籍之美。周邦彦作品安排巧,采取的布局结构也不同于以往任何词人,其情感表达隐微曲折,缠绵连复,苏轼《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巧妙运用了前人的想象,把别样的伤心情怀融入其中,饱满的呈现在读者面前,由花及人,离愁别恨,回环往复,情不能己,全文笔致空灵,体物细微,一气贯通,是不可多得得咏物佳作,周邦彦的《元丑•

蔷薇凋谢作》此词题面为咏落花,实则全篇落到一个“惜”字。起初一个“怅”字,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章法回环曲折,起落无端。周词章法回环往复,绵密婉转,羁旅行愁之意,吞吐而不 能放纵。

四、讨论题

田园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种重要题材,请大家认真阅读导读教材中选录的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的作品,以小组形式讨论下列问题:(1)陶渊明田园诗的创作心态、情感内容和艺术手法。(2)孟浩然、王维田园诗的创造心态、情感内容和艺术手法。(3)陶渊明对盛唐田园诗的影响。

讨论之后,请选取其中一个问题,将自己的观点整理成六百字左右的小文章,作为本次作业的书面材料。答:(3)陶渊明的田园诗最大的特色是平淡自然而有意味醇厚,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既生动的勾划出淡雅素净的田园风光,又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恬淡心境真率的书写出来;一切都仿佛是从胸中自然流出,谢尽炉冶、斧凿之痕。正如苏轼所赞:“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东晋后期,陶渊明把农村田园生活大量写入诗中,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大创举。陶渊明将自己的杰出才华倾注到田园诗的创作上,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一下子便将田园诗推上了峰巅。

唐宋及后代的田园诗领域里,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优秀诗人,写出了一批又一批反映各自时代田园生活的田园诗,有的也有自己的特色;但是,从根本上、或者说从整体上他们的田园诗的成就,都没有能超过陶渊明。可以说,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广阔天地,一直是在陶渊明的浓荫覆盖之下。

唐代田园诗的创作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尤其是盛唐田园诗,多用白描的手法写田园生活的美好和愉快,风格自然清新,情趣盎然,神韵天成,受陶渊明影响较大。王维和孟浩然是其最重要的代表。孟浩然田园诗特色:清新淡远,简朴纯净,代表作:《过故人庄》

孟浩然的田园诗清新淡远,语言简朴纯净,他的《过古人庄》写景清新秀丽,写故人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可爱,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并且对后世田园诗的写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宋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就是从《过故人庄》脱胎而来的。

王维田园诗特色:淡雅优美、意境清远,代表作《渭川田家》、《新晴野望》

王维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着色不浓,而意境清远。他的《渭川田家》、《新晴野望》等都是有着永恒艺术魅力的田园诗珍品。

第四篇:中国古代文学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文学史一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诗经》中风、雅、颂三个部分是根据 音乐 划分的。

2、《战国策》的编定者是 刘向。

3、《论语》是一部 语录 体散文集。

4、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含义是 遭遇忧愁。

5、《汉书》共有作品 100 篇。

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采薇》。

7、汉乐府民歌中以想像的方式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作品是《战城南》。

8、曹丕的 《燕歌行》 是一首著名的七言诗。

9、《哀江南赋序》的体裁是 骈体文。

10、《西洲曲》属于南朝乐府民歌中的 《西洲曲》。

11、《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时代是 东汉末年。

12、被称作“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 王粲。

13、正始时期的著名作家除了阮籍、嵇康,还有 向秀(或刘伶)。

14、左思 的诗歌《咏史》八首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15、谢灵运是东晋时期最著名的 山水 诗人。

二、解释题

1、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赋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是比喻;兴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2、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文学是指正始年间至西晋建立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家有阮籍、嵇康、刘伶和向秀。

3、乐府是汉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中所采集和创作的作品当时称作歌诗,魏晋以后,人们称这些作品为乐府,后来文人采用乐府诗的形式进行创作,其作品也被称作乐府。

4、建安时代的作品大力表现时代**和民生疾苦,表达人生忧患和建功立业的理想,内容深厚,风格刚健清新、慷慨悲凉,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这些特点统称为建安风骨。

5、《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与其门下文士编纂的一部轶事小说。全书分“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等36门,记载了从东汉末年到东晋末年的名士们的言论和行为。其特点是“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三、简答题

1、简析《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的艺术特点。

本诗的构思极为巧妙。诗中以神话传说为题材表现人间夫妇别离之苦,本身就带有浪漫色彩。诗人又把星辰的特点与人的特点融合在一起,生动地刻划了一个美丽而深沉的织女形象。既通过“终日不成章”这一典型细节写出她内心的愁苦,又用银河、星光与她的形象相映衬,创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歌意境。本诗的语言浅显生动,尤其是叠字的运用生动巧妙。这些叠字从不同角度刻划了织女的形象和她的生活环境,富于表现力;同时,它们平仄相间,清浊相配,用在诗句的开关,产生了悦耳的音乐美。

2、简述骈文的文体特征和南朝骈文的主要成就。骈文在体裁上有三个基本特征:

(1)讲究句子的对偶。定型化的骈文又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因此又称作“四六文”。(2)重视藻采和用典,形式华美。

(3)讲求声韵之美,特别是注重平仄的合理搭配,以造成抑扬铿锵的世奏感。

南朝骈文的主要成就:

代表作家作品有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孔稚珪的《北山移文》、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徐陵《玉台新咏序》等。

3、简析陶渊明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陶渊明的诗能够敞开心扉,表现真挚的情感、真实的体验和真率的个性,有一种自我表现的色彩;风格自然平淡,不事雕琢,不作夸饰,常用白描手法;善于创造境界,其中不仅情景交融,而且往往包含哲理。

4、简析《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的写作特点。本文表现了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孟子在论辩中善于针对齐宣王的心理,因势利导,使对方转变态度,愿意听自己讲仁政的主张;本文具有强烈的感情和强劲的气势;语言浅显生动,善于运用比喻。

答题指导: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某部作品的艺术特点、某一时期文学的创作成就、作家的创作特点、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在回答的繁简上一定要注意与论述题有区别。在回答简 答题时,应首先从总体上把握好这一问题应分几个层次或有几个要点,然后准确、清晰地一一列举或进行简要的解释说明,不需要像论述题那样展开过多,只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并做到条理分明清晰、层次分明、表述准确、不漏要点。

四、论述题

1、论述《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离骚》的内容

《离骚》全诗共370多句,2400多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诗人自序身世、现实以及因参与政治革新而受谗被疏的过程,抨击了楚国的黑暗现实。后一部分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诗人被疏之后的不懈求索和最终选择。《离骚》的内容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

一是表现了屈原的进步理想。这种理想就是实现“美政”。屈原的政治思想接近于儒家,他主张效法历史上的圣君贤相,励精图治,举贤授能,修明法度。

二是表现屈原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不懈努力,以及因此而遭受的打击,暴露了楚国的黑暗现实。三是表现屈原坚贞洁白的品质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离骚》的艺术成就(1)《离骚》是诗歌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诗人驰骋丰富的想象和幻想,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驱使各种神话形象、历史人物、禽鸟花草,纷至沓来,构成了瑰丽奇伟的艺术境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异常芳洁高大,从精神世界到外表服饰都带有理想化的特点,远远高出于世俗之上。

(2)《离骚》中广泛运用了比兴手法。屈原使比不再局限于以物比物,兴也不仅仅用于作品的发端。他用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比喻人的品质和志行,诗中的比兴带有普遍的的象征意义。诗中还大量“引类譬喻”,使比兴的意象互相联系,各成系统。

(3)《离骚》中的感情非常强烈。《离骚》中自始至终奔涌着火山爆发般的激情。诗中表现了主人公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的及在斗争过程中作出的巨大牺牲,表现了主人公与环境的尖锐冲突以及他内凡的剧烈冲突。全诗带有浓厚的悲剧性,具有崇高的美学风格。

(4)《离骚》篇幅宏伟,内容丰富,在抒情中带有叙事的成分,诗中出现了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如同诗人的自序传。

2、分析汉乐府民歌《陌上桑》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思想内容: 诗中写一个太守凭借权势调戏采桑女子罗敷,遭到拒绝,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横暴荒淫,歌颂了下层妇女的坚贞和机智。

艺术特点:(1)诗中生动塑造了一个劳动妇女罗敷的形象。她勤劳美丽、忠于爱情,同时又勇敢、机智,不仅敢于反抗,而且善于斗争。这一形象从外貌到精神都是光彩照人的。

(2)诗中采用虚实结合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写罗敷的美貌。(3)此诗在描写中多处运用铺陈手法,尽情渲染,具有夸饰性。

(4)此诗叙事性强,情节引人入胜,带有喜剧性,体现了民歌的浪漫色彩。

3、联系具体作品,分析《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成就,作为谋臣策士游说活动的记录,其文章也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在记言和叙事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1)辩丽横肆的辞令。A、游说辞令是《战国策》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这些说辞纵横驰骋,辩丽恣肆而又浅显生动,富于形象性,与《左传》的行人辞令有了很大不同。从陈说方式来看,战国游士在游说人主时,已不再讲究谦恭文雅的风度,也很少用道德礼义去说服人。为了打动人心,往往无所顾忌的分析形势,指陈利害,甚至不惜张大其辞,危言耸听。

B、《战国策》的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

C、《战国策》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这些寓言大都是说者根据临时需要而顺手拈来,取材广泛,寓意鲜明,富于现实感。它们虽未独立成篇,但有些故事已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叙事也颇为生动。

(2)富于传奇色彩的叙事。A、书中围绕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描写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其范 围之广泛,上至国君贵族,下至闾巷细民。其中刻划最精采的,还是那些“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作者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他们在战国政治舞台上的卓越风采。

B、与《左传》在编年叙事中随事写人有很大不同,《战国策》往往在一篇作品中集中叙写一个人的事迹,在叙事中又有不少夸张、渲染乃至虚构,作者不仅通过富于特征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而且注意揭示其内心世界,这样就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形神兼备。

C、《战国策》叙事记言,都以人物为纲;书中所记,多为权谋之士出奇智谋异策,转危为安,运亡为存的事迹,作者又往往着意渲染,因此,奇异曲折的情节与恢奇卓异的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是作品带有传奇色彩。

D、作者在写人叙事时,往往不惜笔墨,加以细致入微的描写。

答题要点:应结合《冯谖客孟尝君》、《庄辛说楚襄王》等篇目,掌握《战国策》的艺术成就。《庄辛说楚襄王》的内容和写作特点也要重点把握。此文是庄辛对楚襄王的两次进谏之辞。其写作特点是:(1)夸张渲染,危言耸听,以声势夺人。(2)善于引譬设喻,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文章逐段铺叙,层层深入,掀起五道波澜,构成逼人的气势。(3)语言精彩传神,描写生动。段与段之间构成排比,一段之内时有对偶,句式灵活,节奏感强。(4)富于文采。文章通过君臣问答,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辞藻丰富而华美,最后以一方表示心悦诚服而结束。这些都和后来的散体赋颇为相似。

3、《战国策》的辞令辩丽横肆,铺张扬厉,富于气势和文采,并且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如《苏秦说齐宣王》、《庄辛说楚襄王》;叙事生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富于传奇性,例如《冯谖客孟尝君》、《苏秦以连横说秦》。

4、分析《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形象以及作者刻画这一人物的主要手法。项羽的形象特点:

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他的祖父被楚将王翦所杀,他的家族与秦国有刻骨仇恨,因此,他以复仇的心态参加了反秦起义,并且为推翻秦朝立下了大功。但由于他顽固地站在旧的贵族立场上,在推翻秦朝之后,他未能顺应历史潮流,实现天下的统一,反而重新分封诸侯,使天下又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他自己也在战乱中走向灭亡。无论是他的反秦还是最后的失败,都能使人看到他作为一个旧贵族的特点。

项羽早年就胸怀大志,他学书不成,学剑也不肯学到底,表示要学万人敌,他见到威焰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极为藐视地说:“彼可取而代之。”他的英雄气概和过人才气在这时就已初露端倪。在陈涉起义之后,他和项伯果断地杀死秦朝的会稽太守,发动了起义。当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首领宋义畏敌如虎,不顾反秦起义的大局,一味按兵观望时,又是他当机立断,杀死宋义,率领渡河救赵,和秦军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大破秦军,挽救了危局,他自己也成为诸侯军的领袖。即使在失败的时候,项羽这种英雄气概和过人才气也显示得淋漓尽致。东城之战,项羽以二十八骑冲入汉军重围,仍然所向披靡,不失“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本色。最后,他感到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把自己的名马和头颅也送给故人作了人情,显得那么坦然、从容,表现出他性格中刚直厚道,宁折不弯的一面。相比之下,项羽的对手则显得那么怯懦、委琐。项羽性格中这些英雄气质使他成为一个受后人喜爱的艺术形象。

项羽的缺点和弱点也是非常突出的。他缺乏政治远见和谋略,不善于把握历史的动向和机遇,他只是为复仇、为夺回失去的天堂而参加反秦斗争,在推翻秦朝之后却失去了明确的行动目标,拿不出任何建设性的方针与措施。他性格豪爽憨厚,同时也粗疏寡谋;在关键时刻,他一方面优柔寡断,轻信别人;另一方面又刚愎自用,不听忠臣范增的劝告;他自恃强大,低估了对手,同时又高傲自负,争面子,图虚名,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铸成大错。此后,他又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举措,终于导致了垓下的失败。在失败之际,他仍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再三强调这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这些缺点使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司马迁如何塑造项羽的形象:

司马迁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项羽的性格特点,既突出了他“气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为了刻划项羽的形象,司马迁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等最具典型性的情节和场面,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性格的碰撞和对比中,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司马迁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声有色的描写和渲染,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例如写项羽在垓下被围,面对美人名马慷慨悲歌,生动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东城之战”的酣畅淋漓,则进下展示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与才情;而乌江自刎前的一系列表现,则又使人深深感受到项羽性格中憨厚、刚直、豪爽的一面。这些细致的描写和渲染,从历史著作的角度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但对于刻划人物,却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使人物形神毕现,生动感人。

答题要点:项羽的身份、立场、抱负、英雄气概、以及他的缺点和弱点。司马迁刻画这一人物,既突出了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倾注了自己的感情。

答题指导:论述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重大的文学史问题的理解和阐释能力,分值很高,在答题时要求不仅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还要举例子较深入地展开,在语言组织能力上相对于其他题型也有更高的要求。以本道论述题为例,这是一道要求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论述题,主要是要考查学生对作品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作品人物的理解能力。回答时要充分调动自己对作品的记忆,书写时应改做到条理清晰,观点明确而使人信服。回答这道题时,项羽的形象可从他的身份、立场、抱负、英雄气概、以及他的缺点和弱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司马迁刻画这一人物的手法,可从司马迁既突出了项羽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倾注了自己的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在阐释的过程中需要具体的例证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理又有据。其他要求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结构等的论述题在答题中同样要遵循这种言之有理有据的原则,在确定了从哪几个方面回答之后要通过例子具体深入地展开说明。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中的(D)A.《王风·君子于役》 B.《陈风·月出》 C.《秦风·蒹葭》 D.《小雅·采薇》

2、《左传》是一部(B)史书 A.国别体 B.编年体 C.纪传体 D.纪传体兼编年体

3、战国后期的诸子散文不包括(A)A.《庄子》 B.《荀子》 C.《韩非子》 D.《吕氏春秋》

4、司马迁认为,“离骚”的意思是(A)A.遭遇忧愁 B.离别的忧愁 C.楚国曲名 D.抒发忧愁之情

5、《归田赋》的作者是(C)A.枚乘 B.扬雄 C.张衡 D.蔡邕

6、《汉书》比《史记》减少的体裁是(B)A.本纪 B.世家 C.书 D.表

7、汉文学史上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是(D)A.《十五从军征》 B.《战城南》 C.《陌上桑》 D.《孔雀东南飞》

8、《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时代是(D)A.西汉前期

B.西汉末年 C.东汉前期 D.东汉末年

9、被称作“七子之冠冕”的建安作家是(C)A.孔融

B.曹植 C.王粲 D.刘桢

10、《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A)

A.阮籍 B.嵇康 C.刘伶 D.陶渊明

11、左思的诗歌代表作是(B)

A.《咏怀》 B.《咏史》 C.《游仙诗》 D.《拟行路难》

12、玄言诗主要产生于(C)时期 A.正始 B.西晋 C.东晋

D.南朝

13、被钟嵘评价为“才秀人微”的作家是(B)A.孙绰 B.鲍照 C.江淹

D.吴均

14、下列赋中不属于庾信作品的是(D)

A.《春赋》

B.《小园赋》 C.《别赋》 D.《哀江南赋》

15、《搜神记》的作者是(D)A.张华 B.刘义庆 C.任昉

D.干宝 主观题部分:

一、简答题

(一)举例说明什么是《诗经》中的赋、比、兴。

1、赋就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在《诗》中,它是一种积极修辞手段。诗人往往用这种手法对客观事物展开具体细致的描绘。

2、比就是比喻。《诗》中的比喻丰富多样,或用明喻,或用暗喻,或用正喻,或用反喻,都十分生动形象,富于情趣。有时,诗人运用博喻,把一连串比喻排列在一起,从不同角度突出事物的特征。

3、兴用于一篇或一章的发端,用以引出后面的句子。有的兴句与后面的内容没有内在的联系,只是起个引子的作用。但多数兴句具有类比、象征的意味,能使人产生联想,或用于烘托、渲染气氛。有些起兴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可在诗中产生多重艺术效果。

(二)简述汉代散体大赋的形式特点。

(1)普遍采用虚构人物进行主客问答的方式,引出后面的大段描写;末尾又总是以一方压倒一方而结束。这种写法是古代隐语和战国散文留下的痕迹,在散体赋中形成了固定的程式。

(2)赋的中间用铺陈夸张的手法对事物进行穷形尽相,绘声绘色的描写,极力表现客观对象广阔性、无限性、丰富性,渲染其种类之多、形态之美、变化之繁富,场面之豪奢。从而形成宏大的结构、令人眼花缭乱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气势。

(3)辞藻丰富华美。作者常常在赋中堆砌大量生僻的词汇,又喜欢把很多同一偏旁的字罗列在一起,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句式以散体为主,灵活多变,但也有不少四字句和骚体句。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有的地方还押韵,非常便于诵读。

(4)结尾往往寄托一点讽谏,但这种讽谏的效果非常微弱,完全被前面的大段铺陈描写所掩盖,很难被欣赏者的发现。

三、论述题(每题5分,共2题)

1、分析《庄子·逍遥游》的艺术特色。

1、本文浪漫气息浓厚,突出体现了《庄子》富于想像力,诗意与哲理交融的特点。首先,本文所提出的逍遥游的理想就带有浪漫的特抽。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展开了奇思遐想,运用高度夸张的手法,创造了绚丽斑斓的艺术境界。在作者的笔下,小小的鱼子竟有必千里大,还能化作大鹏。雄伟的大鹏鼓翼高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千里”。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乘云气,御飞龙,游于四海之外”。而蜩、斥鴳、鸴鸠等小动物也有人的情感和语言。这些奇幻诡异的艺术形象纷至沓来,使人应接不暇,拍案称奇。作者运用这些出人意表的想像,展开了大与小的对比,他嘲笑了那些狭隘、拘执的思想、行为,展示了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文章使人的思想豁然开朗,具有荡胸涤臆,发蒙解惑的效果。

2、文中巧妙灵活地运用了比喻和寓言,形象生动,寓意丰富而深刻。全文除中间点明主旨的几句话外,全都是借助于形象来说理。其中有比喻,有寓言,也有妙趣横生的人物对话,这种对话也包含着寓意,具有寓言的性质。作者对比喻、寓言的运用也极为自由灵活,有的是正面比喻,有的是反喻,有的是几个譬喻层见叠出,有的是譬喻中套譬喻,故事中有故事。前人称此文“文复生文,喻中夹喻,如春云生起,层委叠属,遂为垂天大观。真古今横绝之文也。”(宣颖《南华经解》)

3、本文行文跌宕纵恣,大开大阖,挥洒自如,具有章法结构的变化之美。文章紧紧围绕绝对自由这一中心,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笔触自由驰骋。各段落之间跳跃起落,似断实连。开头突兀而来,经过层层转折,反复譬喻,方点出中心论点,使人恍然大悟,原来前面所说的一切都是铺垫。结尾在与惠施的反复论辩中,以无用之用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篇中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议论。以为断而非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异观。(林云铭《庄子因》)

答题要点:

(1)本文浪漫气息浓厚,突出体现了《庄子》富于想像力,诗意与哲理交融的特点。本文所提出的逍遥游的理想就带有浪漫的特质。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展开了奇思遐想,运用高度夸张的手法,创 造了绚丽斑斓的艺术境界。

(2)文中巧妙灵活地运用了比喻和寓言,形象生动,寓意丰富而深刻。其中有比喻,有寓言,也有妙趣横生的人物对话,这种对话也包含着寓意,具有寓言的性质。作者对比喻、寓言的运用也极为自由灵活。

(3)本文行文跌宕纵恣,大开大阖,挥洒自如,具有章法结构的变化之美。文章紧紧围绕绝对自由这一中心,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笔触自由驰骋。各段落之间跳跃起落,似断实连。

2、分析《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形象,并说明司马迁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

项羽的形象特点:

项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他的祖父被楚将王翦所杀,他的家族与秦国有刻骨仇恨,因此,他以复仇的心态参加了反秦起义,并且为推翻秦朝立下了大功。但由于他顽固地站在旧的贵族立场上,在推翻秦朝之后,他未能顺应历史潮流,实现天下的统一,反而重新分封诸侯,使天下又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他自己也在战乱中走向灭亡。无论是他的反秦还是最后的失败,都能使人看到他作为一个旧贵族的特点。

项羽早年就胸怀大志,他学书不成,学剑也不肯学到底,表示要学万人敌,他见到威焰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极为藐视地说:“彼可取而代之。”他的英雄气概和过人才气在这时就已初露端倪。在陈涉起义之后,他和项伯果断地杀死秦朝的会稽太守,发动了起义。当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首领宋义畏敌如虎,不顾反秦起义的大局,一味按兵观望时,又是他当机立断,杀死宋义,率领渡河救赵,和秦军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大破秦军,挽救了危局,他自己也成为诸侯军的领袖。即使在失败的时候,项羽这种英雄气概和过人才气也显示得淋漓尽致。东城之战,项羽以二十八骑冲入汉军重围,仍然所向披靡,不失“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本色。最后,他感到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把自己的名马和头颅也送给故人作了人情,显得那么坦然、从容,表现出他性格中刚直厚道,宁折不弯的一面。相比之下,项羽的对手则显得那么怯懦、委琐。项羽性格中这些英雄气质使他成为一个受后人喜爱的艺术形象。

项羽的缺点和弱点也是非常突出的。他缺乏政治远见和谋略,不善于把握历史的动向和机遇,他只是为复仇、为夺回失去的天堂而参加反秦斗争,在推翻秦朝之后却失去了明确的行动目标,拿不出任何建设性的方针与措施。他性格豪爽憨厚,同时也粗疏寡谋;在关键时刻,他一方面优柔寡断,轻信别人;另一方面又刚愎自用,不听忠臣范增的劝告;他自恃强大,低估了对手,同时又高傲自负,争面子,图虚名,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铸成大错。此后,他又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举措,终于导致了垓下的失败。在失败之际,他仍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再三强调这是“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项羽这些缺点使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司马迁如何塑造项羽的形象:

司马迁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项羽的性格特点,既突出了他“气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项羽的悲剧性格。

为了刻划项羽的形象,司马迁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通过“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战“等最具典型性的情节和场面,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在不同人物性格的碰撞和对比中,突出项羽的性格特点。

司马迁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有声有色的描写和渲染,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例如写项羽在垓下被围,面对美人名马慷慨悲歌,生动表现了他的内心矛盾,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氛围;“东城之战”的酣畅淋漓,则进下展示了项羽一往无前的气势与才情;而乌江自刎前的一系列表现,则又使人深深感受到项羽性格中憨厚、刚直、豪爽的一面。这些细致的描写和渲染,从历史著作的角度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但对于刻划人物,却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使人物形神毕现,生动感人。

答题要点:项羽的身份、立场、抱负、英雄气概、以及他的缺点和弱点。司马迁刻画这一人物,既突出了他的英雄气质,又写出了他的缺点、错误和失败。精心选取了最能表现项羽悲剧英雄特点的材料,倾注了自己的感情。

第五篇:古代文学作业

《窦娥冤》是关汉卿杂剧中最出色的代表作。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认为它“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①”。关于这篇作品的主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说它“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窳败的政治,异常强烈地表现了长期遭受压迫的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②”。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则认定它是表现“对传统的封建制度以及维护这个制度的思想、道德、习俗表示抗争③”这个主题。总之,学术界大都认为这部作品的主题是反封建。对这个学术界比较笼统的看法,我不敢苟同。本文拟从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关汉卿对原型的创造两方面剖析作品主题,从而揭示《窦娥冤》的悲剧实质。一

文学作品是通过其描写的生活和塑造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的。分析《窦娥冤》的主题就应由此入手。这部作品反映的内容是窦娥与张驴儿、桃杌的冲突。张驴儿这样的恶棍流氓和桃杌这种贪官污吏的产生,固然与封建社会有关,但他们毕竟不是封建社会的化身,何况封建制度对他们也是严惩不贷的。只有在封建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时,这些人渣才可能肆意横行而逍遥法外。因此,惩治流氓和贪官,从根本上说也是一种恢复封建秩序的努力,当然也体现了人民的某些愿望。我们不可简单地把这种行为看成是反封建的表现。窦娥反抗张驴儿和桃杌的行动,是一种善与恶的斗争,而不是反封建的表现。

如果再结合窦娥的形象作一些分析,这个看法就会显得更清楚明了。窦娥的抗争举动依据的思想武器是封建礼教对它灌输的“三从四德”。她身上带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她的悲剧性格是封建文化道德塑造而成的,这主要表现在对命运的逆来顺受、贞节和孝的思想行为上。七岁的窦娥被生父窦天章以四十两银子为代价,卖到高利贷者蔡婆婆家做童养媳。可是还不到二十岁,她就与婆婆一道守寡了。经历了幼年失母、少年离父、青春丧偶的窦娥,在遭受深重苦难时询问道:“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④”显然,她独守空房,对“长则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尘皱”死水般的生活是哀怨的。但她把这种悲惨遭遇归结为“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认为今生苦难是前世注定的。这是典型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思想。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在《论语·季氏》里告诫人们要敬畏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后世儒家紧步其后尘,把知命、畏命、安生立命当作共有的人性要求。这样,命定观念在中国也就影响深远,它让人消极处世,顺时而处,随遇而安,消蚀了人掌握自身命运的愿望,把人变成了天命的奴隶,导致人性萎缩。窦娥在悲剧命运面前,没有想到改变现状,她为了脱离苦海,情愿逆来顺受,尽孝守节:“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一副活脱脱对天命小心敬畏的神态。有的学者列举窦娥在第三折里唱的曲词,即(正官·端正好)“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中“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以此断定窦娥不信天命,“是她对封建秩序所表示的怀疑⑤”,这种说法值得推敲。其实,窦娥在这里怨天恨地只是一种愤怒感情的抒发,窦娥这样一个安分守己的善良女子,竟遭冤刑,不能不产生一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屈原式怨愤。还有窦娥指责天地昏庸糊涂,并不意味着她不信天命,说明她还是承认有天地这样一个神在,她临刑前发下的三桩誓愿就是明证,并坚信“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她的天命观并没有动摇。在这里,不管老天是糊涂得善恶颠倒、贤愚不分,还是清醒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都统一于窦娥主体意识丧失的精神状态,既然一切皆由命定,皆天数,那么希求脱离人世苦海,只能借助于超现实力量的实现,当然是一种虚幻的实现。这种宿命论式的心理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特质。

封建文化塑造窦娥另一个性格是贞烈观念。面对流氓张驴儿父子的逼婚,蔡婆婆无奈只好顺从,而窦娥则坚决不从,这是她倔强个性的闪光,是对自己人格和尊严的维护。在张驴儿诬陷窦娥毒死其父并以此来要挟时,窦娥仍大义凛然地严辞拒绝。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促使她反抗张驴儿的道德力量来自封建礼教的贞烈观。豆蔻年华的她想的是:“我一马难将两鞍,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他人,其实做不得。”极力克制人的自然本能的要求。虽然她曾有过空房难守的感叹,却始终恪守“一女不嫁二夫”的戒律,从未想到也不敢想寡妇再嫁的事。她不但是贞节观的自觉遵守者,还是这种思想的维护者。她对婆婆“妇道”的动摇进行指责:“婆婆也,怕没的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这村老子,领着个半死囚。”并用“黄金浮世宝,白发故人稀”非议她婆婆的行为,极力用“妇无二适之文”的妇道坚定其婆婆的封建礼教立场。我们不妨这样假设,假如窦娥不是面对张驴儿,而是碰上怜香惜玉如贾宝玉那样的英俊少年,同样也会被拒之门外。因为再嫁对窦娥来说,是奇耻大辱。

这是一种扭曲的人性。自宋代二程和朱熹对贞烈态度加严后,夫死守节,差不多成为每个妇女应尽的义务。但即使是提倡“饿死事小,失节是大”的程颐在家族面前也会恢复一点人性。程颐的甥女丧夫后,程怕胞姐过于伤心,遂即迎甥女归家,后再嫁他人。他不恪守自己倡言的信条,说明他也知道节烈观违背人性。窦娥自觉抵制正常欲望。从某种程度看,这种悲剧烈似法场屠戮。

关汉卿着力描绘的窦娥性格是孝。在《窦娥冤》第一折里,我们看到,窦娥虽遭年幼失母、少年离父、青春丧偶等一连串的人生打击,但她想的是“我将这婆待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她活着仿佛就是为了尽孝。她劝阻婆婆再嫁,既是出于封建礼教的立场,也是出于对婆婆的关心:“我替你到细细愁:愁则愁兴阑珊咽不下交欢酒”。在大堂下被打得皮开肉绽,她没有屈服,当昏官要打她婆婆时,她却忙说,“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宁可冒被杀的危险,也要尽力保护婆婆,表现她性格的善良。在她被押往刑场的路上,她请求绕道走后街,不要走前街,以免被她婆婆看见,这样好减轻她的痛苦,写出悲剧主人公的心地高洁。冤案平反以后,她想的不是自己,不是官居要职的父亲,而是那个曾和自己相依为命,眼下年老衰迈、无依无靠的婆婆。她嘱咐父亲收养她婆婆。她这种温顺、善良、孝顺的品格,千载之下尤令人动容。这样一个温顺的人,却无端地被社会黑暗势力蹂躏而死,悲剧也具有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孝是美德,然而过分的孝也是一种人性的悲哀, 窦娥所体现的牺牲精神便是如此。封建社会,孝与不孝,既是伦理问题,又是法律问题。在古代,一方面通过行政表彰孝,对孝子孝女摇着甜蜜的橄榄枝,另一方面又用刀剑惩处不孝之人,不孝是“十恶不赦”之罪。在教化和屠刀的强制下,孝终于积淀为中国人普遍的伦理精神。子女在这种文化气候中,被训练成循规蹈矩小心敬畏的义务型人格,没有个体意识。这种礼教对女性要求尤严。《仪礼·丧服》中最早规定“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限定了女子终身处于卑贱的地位。在《礼记·昏义篇》有所谓“妇顺者,顺于姑舅,和于室人”的说法,并要在出嫁之前三个月“教以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亦即“四德”。班昭的《女诫》是“女四书”之首(其他三部是唐宋若莘《女论语》、明成祖的徐皇后《内训》、明刘氏的《女范捷录》,这几部都是女人写的,由此可见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对“三从四德”进行详尽阐述。其中有所谓“曲从”,就是公婆的意愿,不管对否都要俯首贴耳,不可失其欢心,否则就可能被丈夫遗弃。窦娥为了“孝”,竟献出宝贵的生命,这更是一种悲哀。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窦娥的形象是按封建文化的形象设计而成的,她的宿命论、贞烈观和只知尽义务的孝便是明证。这当然与那个时代的封建礼教的熏陶分不开。透过窦娥温驯、倔强的个性,我们可以感到她人性扭曲的一面,她严格按照封建礼教要求,压抑个人的正常欲求,只知守着清白宁静的生活,没有肉体的感情冲动;只知尽孝义务,从没想到自己。这是一种人性的悲剧,当然,这也许并非关汉卿原作的本意,他不可能用现在的眼光来理解人生,可幸的是他按生活本来的样子记下来了,窦娥的形象也就显得血肉丰满,给后人留下了分析思考的空间。但窦娥决不是反封建的形象,这是可以肯定的。

二、仅仅从人物形象理解悲剧主旨是不够的。按照西方新批评派人物罗兰﹒巴特的理论,读者分析作品的主题不一定是作家的本意。为了进一步探索《窦娥冤》的作品主题,我们有必要分析作家对原型的改造。

众所周知,关汉卿是借助“东海孝妇”这个原型创作了震耳发聩之作——《感天动地窦娥冤》。这样,《窦娥冤》也可看成是历史剧。“东海孝妇”的故事最早见于刘向《说苑﹒贵德》,叙述东海有孝妇“无子、少寡,养其姑甚谨。其姑欲嫁之,终不肯。”他婆婆怕耽误她的青春,上吊自杀。她姑子却以孝妇杀母告官,竟被锻炼成词。于公(于定国之父)虽对此有疑议,但“数争不能得”,“太守竟杀孝妇。郡枯旱三年。”后来于公在新太守前为孝妇陈述冤情,天降大雨,此后的干宝《搜神》里除上述内容外,又有新情节,孝妇周青行刑时,车载十丈竹竿,上悬五幡,对众人立誓道:“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⑥”。此外《淮南子》有段话对关汉卿也有启发:“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谗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天为之霜。”此事也被关汉卿移用到窦娥身上,也可看成是《窦娥冤》的原型之一。

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载体。集体无意识是凝聚着几乎人类有史以来的情感经验而又是很难被个体意识证明的心理层次。而作为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也是一种传统,人类不仅在血缘上继承着祖先的传统和历史,而且在文化上也继承着祖先的传统和历史。不过,这传统同我们的主体意识中的传统不是一回事,因为原型所包含的传统存在于人类无意识的范畴中。精神分析理论者认为:“艺术家从无意识中激活原始意象,并对它加工造型精心制作,乃有一部分完整的作品的诞生。⑦”这里的原始意象即原型。荣格认为,太阳下没有新的东西,一切新说皆有其历史的原型,关汉卿创作只是让原型复活,赋予传统美德的讴歌,那么,《窦娥冤》中也就不会有反封建的主题。

仅从理论上讲还显得空泛,我们不妨看看关汉卿是如何进行艺术构思,重新诠释这个古老的故事的。

“东海孝妇”旨在表明于公断案公平。关汉卿同时的杰出作家王实甫、康进之都是根据这个故事写就一个同名剧本——《于公高门》。从剧目中就可看出他们太过依赖原型,这也许是他们的这部剧作没有流传下来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关汉卿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着眼点并不仅止于故事的传奇性,而是让孝妇作为悲剧主角,并赋予悲剧深刻的社会内涵,使窦娥的悲剧产生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戏剧效果。

在剧中,孝妇作为主人公,并名之为窦娥,关汉卿在她身上加上多重社会悲剧成份,作家把自己的时代复活到古代去。关汉卿在此创作过程中对原型孝妇作了较大的“变形”,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窦娥因高利贷而成为童养媳。蒙古人打到欧洲,也带回了西方民族善于放羊羔利(高利贷)的那一套方法。朱东润先生对此在《元杂剧及其时代》有详尽的考证和论述,这里就不赘言⑧。高利贷在当时对朋友也不例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蔡婆婆被关汉卿作为高利贷者而存在,当然蔡婆婆不同于那些茹毛吮血的恶棍,她听天由命,是一个敦厚、善良的老人。窦娥因父亲借蔡婆婆二十两银子而成为蔡家童养媳,开始了她人生的悲剧旅程,这是她的第一层悲剧。

其次,窦娥吃官司不是因为婆婆自杀被姑子告发,而是由于流氓的无理取闹。在剧中,蔡婆的放贷对象蔡卢医因无法还钱,便将蔡婆婆骗至荒郊野岭企图杀她灭口赖帐,正巧张驴儿父子路过,救下蔡婆婆。这对无赖的爷俩儿遂以救人之恩要挟蔡婆婆和窦娥招之入赘。这样蔡婆婆引狼入室也就顺理成章,显出关汉卿的艺术手段的巧妙。窦娥也为此吃官司。与“东海孝妇”中的婆婆自杀而死相比,这样更突出窦娥的“孝”感天动地,强化了戏剧效果。写张驴儿的横行无忌,也写出那个时代的秩序扰乱。关于流氓横行,《元史》中也有记载,据陆德阳著的《流氓史》载⑨,流氓集团在元代达到鼎盛时期,元代有著名的扁担社集团。我们不妨看看元代对流氓众多的专称。无徒,《救风尘》第四折“淫乱心情歹,凶顽胆色粗,无徒,到处里胡为做。”以光棍和棍徒在元以后的书籍中广为使用,并加上修饰词,均专指流氓,如大棍、滩棍、青皮光棍、讼棍、恶棍、奸棍、流棍、赌棍、讼棍等等,由此可见元代流氓的猖狂。身受流氓的欺凌,是窦娥身上的第二层悲剧。

再看窦娥的第三层悲剧。张驴儿嫁祸于窦娥,企图用“官体”和“私体”来逼窦娥顺他,窦娥天真地相信官府“如明镜、清似水”,情愿与张驴儿见官。残酷的现实教育了她。楚州太守桃杌是个“告状来的要金银”的贪官。张驴儿向他跪下,他也跪下,祗候道:“相公,他是告状的,怎生跪着他?”太守道“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几句插科打诨勾勒出元代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虽夸张,却真实。我们知道,元代郡邑正官完全是蒙古人或色目人。他们不了解中国文化,也不接受中国文化,如此郡邑正官,其治绩也可想见。元初军官与州县官都没有俸给,其必然的结果是掳掠、贪污。还有,元代科举制中断,由士人进身的官员很少,而由胥吏进身的却司空见惯,即使恢复科举后,“由进士入官者百之一,由吏致显要者十之八九。重要胥吏的情形仍十分严重。这些成年累月“手挚哭丧棒,囊揣滴泪钱”胥吏,上台以后,只会大行其搜刮之能事。这一切造成元代吏治的黑暗。你看,当窦娥辩诬时,桃杌的审判方式为“人是贱虫,不打不招”,在太守眼里,老百姓只是一条虫而已!这也是漫长封建社会人民地位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妇女,还有“三从四德”的法律折磨着精神和肉体,如窦天章在剧中首先对女儿施以一连串的呵诉,怕女儿有违礼教,然后才代为伸冤。这里,窦娥在这位青天大老爷兼做父亲眼里,仍然是一条“虫”,一条循规蹈矩的“虫”。太守的“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的这句直白暴露了 封建官僚严刑逼供的反动实质。窦娥捱尽严刑拷打,昏了又醒,醒了又昏,太守就是想屈打成招。只凭口供定案,而且不再复勘,法律野蛮、粗疏于此可见一斑。所以窦娥的一曲“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这喷射血泪的呼号是对草菅人命的封建吏治的强烈抗议,也是元代吏治黑暗的真实写照,据元史载,大德七年,一次就查勘出贪官污吏一万八千四百七十三人,而当时元代官吏总数不外两万六千人⑩。这样,关汉卿通过这对原型的加工,着重表现善良弱小百姓与强大黑暗势力之间的冲突,揭示窦娥悲剧的社会根源。窦娥遭受社会黑暗势力的层层压迫,她因高利贷的剥削而卖身为童养媳,因地痞流氓的横行霸道而吃官司,因贪官污吏的残民以逞而被冤杀。而官场的黑暗是悲剧的根源。联系第一部分的论述,我们可以认为,《窦娥冤》的悲剧主旨是人性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相交织。这样,人性的悲剧也就有了具体的社会内涵和历史背景。

对《窦娥冤》悲剧主旨分析,我们不能不发出这样的感慨:如果对扭曲、异化人性的封建文化不进行清理,而单单依靠好皇帝和清官来为民作主,那么,类似窦娥这样的悲剧,还会在中国大地上以生动丰富的形式一次次上演,经久不衰。

下载中国古代文学作业答案(仅供参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文学作业答案(仅供参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文学作业

    《全宋诗》诗人姓名汉语拼音索引 曹雨婷 a ai 哀谦 72-45610 ai 艾丑63-39704 ai 艾可叔68-43178 ai 艾可翁68-43181 ai 艾性夫 ai 艾申 an 安德裕 an 安鸿渐 an 安积 an 安......

    中国古代文学 试题即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下)测试卷(A)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50分) 1、苏轼于熙宁年间写诗对新法弊端进行讽谏,遭新党中小人陷害而引发的事件是(乌台诗案)。 2、称为“奉旨填词”的词人是(柳......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期末复习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期末复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易见的元杂剧刊本有明代 藏懋循 编的《元曲选》和近要隋树森编的《 元曲选外编 》。 2、在元杂剧剧本中, 宾白 (简称 白 )是剧......

    13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作业4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 25 道试题,共 100 分。) V 1.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一诗的作者是谁? A. A杜甫 B. B韦应物 C. C张继 D. D刘长卿......

    2012华师作业最新古代文学答案五篇范文

    1.第1题 所谓“先秦文学”是指( )。 A.从上古至秦统一前的文学 B. 从上古到秦朝灭亡前的文学 C.先于秦国建国时期的文学 D.指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 您的答案:A 题目......

    中国古代文学

    一、填空 1、 隋朝李谔的《上隋高帝革文华书》 2、 “初唐四杰” 王勃 杨烔卢照邻 骆宾王 3、 “文章四友”:杜审言 李峤 苏味道 崔融 4、 “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

    中国古代文学(范文大全)

    一.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1、 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2、 马克思将上古神话科学地定义为“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得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3、 保存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