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考研政治毛泽东和邓小平著作总结完整详尽版
毛泽东和邓小平的部分著作
1925.12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分析中国社会的各阶级状况及其在革命中的地位;划分了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1926.7 《国民革命和农民运动》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1928.10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1 月《井冈山的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重要文献之一。阐述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1930.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明确的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确立了要以“乡村为中心”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他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无产阶级领导下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
1930.5 《反对本本主义》这是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献。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提供了认识依据;已经包含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因素;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的革命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状况”;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法;首次明确反对教条主义;提出必须洗刷唯心精神,坚持“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
1935.12 《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路线。
1935.12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之后的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的报告。根据瓦窑堡会议决议充分说明和民族资产阶级在抗日条件下重新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着重指出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领导作用。分析指出:“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并且,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的动摇性、妥协性是由其软弱性决定的。
1936.12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科学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系统说明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和战略战术。
1937.7 《实践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揭示了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两次飞跃),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整理性的唯一标准。
1937.8 《矛盾论》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辨证关系原理;论述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
1937.8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洛川会议)制定出全面抗战路线。
1938年《论新阶段》,六届六中全会报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
1938.5 《论持久战》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分析了中日双方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虑,阐明了积极防御理论;阐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
1938.10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政治报告。首次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向全党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伟大历史任务。
1938.11 《战争和战略问题》指出战争和军队的重要性,提出注意研究军事问题。说明“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1939.10 《<共产党人>发刊词》1.提出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指出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一部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这样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的”。武装斗争也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的重要部分。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宝的中心一环。2.提出建立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政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3.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
1939.12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全面阐述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提出中华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辩证统一关系。
2.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部分,首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3.系统的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
4.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地重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地重要性。
1940.1 《新民主主义论》标志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明确完整的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
1941.5 《改造我们的学习》 延安整风的文献:科学解释了“实事求是”概念;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提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著名对联以讽刺主观主义。
1942.2 《整顿党的作风》延安整风的文献:依据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关系的原理,揭示和阐明了党内团结与斗争的辨证关系。
1942.2 《反对党八股》延安整风的文献:剖析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主观唯心主义是党八股的主要哲学基础;形而上学是党八股的最主要思维模式。
1943.6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群众路线做了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我党的一切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945.4 《论联合政府》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讲话。提出从实际出发,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般纲领具体化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和战斗任务;再一次强调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辨证统一关系;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提出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阐述废除国民党***,建立由各党各派代表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对人民战争的思想作了概括。
1947.12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提出土改中必须注意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提出十大军事原则(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1948.4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土地改革路线;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列为革命对象;首次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概念。
1948.12.30 《将革命进行到底》第一次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1949.3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西柏坡会议)
1、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
2、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阐明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3、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党的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国内各个阶级的状况及其采取的政策;分析了当时中国的五种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和党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
4、提出两个“务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要求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和攻击。
1949.6 《论人民民主专政》 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阐述了专政的内容、基本任务及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提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的国内和国外基本经验。1956.4 《论十大关系》 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道路的根本思想,标志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1.提出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重要思想和基本方针。
2.首次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3.将对立统一规律应用于对社会主义现实的分析,提出了十大关系: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建设方面的五种关系,即重、轻、农的关系,沿海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之间关系,中央和地方关系。
4.第一次就民主党派问题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56.4 《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毛泽东首次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1957.2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关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经典文献。
1.第一次系统地阐释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及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
2.提出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论及了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再次提出和详尽论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促进科学进步的根本方针;
4.辩证地论证了重、轻、农的关系;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
5.单列一章阐述知识分子问题。
1978年11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重申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
1979年3月30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首次提出“四项基本原则”的概念。
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一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科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标志着拨乱反正的完成。
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阐述“三个有利于”,“发展才是硬道理”,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第二篇:考研政治毛泽东著作记忆
《国民革命与农民问题》:1926年9月,毛泽东在此文中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所谓国民革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
《古田会议决议》:1929年12月,毛泽东在此文提出要“纠正主观主义”
《星星之后,可以燎原》:1930年,毛泽东在此文中回答了“红旗可以打多久”的疑问。
初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通过的这篇决议
阐明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毛泽东在此文中总结了土地革命中党内
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的说明了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问题。
《实践论》《矛盾论》:1937年夏,毛泽东在这两篇文章中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
《论持久战》:1938年5月至6月间,毛泽东发表了此篇文章,系统阐述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11月,毛泽东在此文中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定下来。
《论新阶段》: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所做的政治报告“最先提出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命题”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毛泽东在此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
《<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11月,毛泽东在此文中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
次失败的教训,并指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毛泽东在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整
风运动在党的高级干部中展开。
《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1942年,毛泽东发表这两篇文章,整风运动在全党
展开。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毛泽东完整地概括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
级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在此文中对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经验做了概括:党、军队和统一战线。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是工、农、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其中主要是工农联盟。
《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在此文中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关系。以及中央向地方分权,扩大企业自主权。本文围绕的一个基本方针是: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文化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毛泽东在此文中系统提出社会主
义基本矛盾的学说,指出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其他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
议上的僵化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是开辟新时期、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它实际上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邓小平在这篇讲话中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这
个文件科学评价毛泽东思想
南方谈话:邓小平1992年在视察深圳等地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
手段,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并且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第三篇:毛泽东著作总结
毛泽东著作总结
1925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指出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2)把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
(3)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1928-1930.5 毛泽东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取得全国胜利的理论,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作了初步论述。
1930/5 《反对本本主义》
(1)提出了后来被称为“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方面的基本因子,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并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这个概念。
(2)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个著名论断。(后在《关于调查人口和土地状况的通知》中改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1939/10 《<共产党人>发刊词》
(1)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三个主要法宝。(2)指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一个全国范围的、有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939冬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分析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指出认清国情是认清中国革命一切问题的基本依据。
(2)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
1940 《新民主主义论》 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目标: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的民主共和国。
(2)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纲领。
1941 《改造我们的学习》
(1)对“实事求是”做出了科学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从此实事求是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
(2)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1942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1943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强调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第一次对群众路线做出了理论概括。
1945《论联合政府》(在七大上的报告)
(1)论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第一,我们将来的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第二,现阶段中国人民的任务还是反帝反封,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2)概括了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当时的报告中是“批评”,后作了修改)
(3)已基本形成了关于中国工业化的思想,首次提出了“使中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目标。
1947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纲领
(2)提出了人民战争的十大军事原则,其核心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1948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概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明确把官僚资本主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一起,并列为中国革命的三大对象。
(3)提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1948/12 《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一次使用“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概念
1949 《论人民民主专政》
(1)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
(2)全面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国家(即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国体与政体、民主与专政的不同内涵及其辨证关系。
1955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1956 《论十大关系》
(1)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个根本思想,成为全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先声。
(2)提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3)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57/2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划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
(2)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关系的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
(3)提出我们的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60 《关于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
(1)提出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和比较发达的两个阶段
(2)提出建设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问题。
第四篇:毛泽东著作总结
萌芽时期(21-27中共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
二大 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
三大 确定了于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
四大 无产阶级领导权与工农联盟问题
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中国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深刻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领导者、动力、前途等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集中体现了中共把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形成时期(28-35遵义会议前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初步阐述了中国革命创新道路的理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确立了以乡村为中心,标志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初步形成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反对本本主义 首次明确反对教条主义,阐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基本思想;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以乡村为中心思想的确立和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成熟时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实践论矛盾论 论持久战 战争和战略问题 <共产党人>发刊词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 论联合政府
共产党人发刊词是1939年毛泽东为《共产党人》创刊所写的文章,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指出取得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提出“建设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把这件事称为“伟大的工程”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写于1939年,毛泽东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强调认清国情的重要性,首次明确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概念,系统阐述革命对象动力等
新民主主义论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论联合政府对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进行了论述,进一步提出废除国民党***,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七大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王稼祥首先提出毛泽东思想)
继续发展时期(45-78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三次国民革命时期)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第一次完整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执政党建设的问题 将革命进行到底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完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奠定了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基础,进一步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论十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这篇讲话,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中国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并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到了党和人民面前;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建成”作了明确的区分; 阐述了指示分子的问题。
附:容易混淆的概念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 武装斗争 根据地建设
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在一起 自我批评
第五篇:2017考研政治史纲总结:史纲人物及其著作串讲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2017考研政治史纲总结:史纲人物及其
著作串讲
学史纲其实从根本来讲就是学人物,人物的著作,行为,是历史的产物也推动历史的发展,下面是凯程网考研频道总结的史纲人物及著作,大家可以考前背背看看。
2017考研政治史纲总结:史纲人物及其著作串讲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9月、11月,他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并且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表明,李大钊已经成为中国的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还提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观点。
(5)《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 10月,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6)《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此著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7)《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
(8)《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毛泽东在此文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9)《论联合政府》:1945年,毛泽东在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纲领联系起来,进行具体阐述。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解放战争时期
(1)《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毛泽东完整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明确指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80%-90%。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他指出,我们还必须利用一切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者,也不应当在国家政权中占主要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
(1)《论十大关系》: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概括提出了十大关系。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毛泽东在论述十大关系的前三条时指出,在把重工业作为国内建设重点的同时,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并处理好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从而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