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报告的新观点

时间:2019-05-13 04:1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六大报告的新观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六大报告的新观点》。

第一篇:十六大报告的新观点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很多新观点,有的是对已有命题的丰富和深化,有的是首次提出。按照创造学理论,这两类都具有创新性。经过初步归纳,主要有以下45点:

1.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号召全党要增强贯彻这一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把“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道列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并把“与时俱进”的含义规定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醒全党要注意我们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封的,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的。

3.提出理论创新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过去闹革命强调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行动;现在搞建设,同样是没有建设的理论,便没有建设的硕果。

4.提出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实践上的“发展”来落实,即“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既包括社会全体成员、多数人和个人的发展,还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发展,亦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的代际发展。

5.提出当前“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二是“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三是“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四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用活劳动创造财富是光荣的,而用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创造财富也是光荣的;五是既要保护社会强势群体(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劳动与合法经营致富群体)的发展活力,更要高度重视和关心困难群体(欠发达地区、困难行业与困难群众)的生存与发展,努力形成全体公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6.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我们既要敢于突破前人,还要勇于否定自我,更要欢迎后人突破我们。

7.提出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8.提出本世纪头20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我们把这一阶段命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9.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个目标不再是我们20世纪70年代所言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四个现代化,而是体现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指标在内的新四个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10.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

11.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即: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现有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发展乡镇企业和发展农村服务业相结合,科学规划与体制改革相结合,合理布局与引导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相结合。

12.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

13.分别阐述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目标,首次对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要求。

14.提出依法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作为出资人履行义务和享有权利;二是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三是划清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权限,使管理者不缺位、不越位,区分管理者与投资者的角色差异,不相互错位。

15.提出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

16.提出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17.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按贡献”系首次提出。

18.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19.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20.提出有条件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1.提出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着重加强制度建设。

22.提出要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结构。

23.提出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24.提出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

25.提出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既保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又要求党通过法治来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26.提出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论证制和责任制,以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27.提出推行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

28.提出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

29.提出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以解决司法权过于地方化、行政化等弊端。

30.提出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辞职制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制。完善干部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干部激励和保障机制。

31.提出改革和完善党的纪检体制,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实行多种形式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

32.提出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发展各类群众文化,增加了文化建设的层次性。

33.提出把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34.提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这一体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

35.提出国家支持和保障以非营利性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公益事业,它主要包括新闻媒体、社科研究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发展等。

36

“十六大报告的新观点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提出逐步建立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与法制。

37.提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央政府与台湾可以商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问题,可以商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问题,也可以商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

38.提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39.提出全人类具有共同利益,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40.提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 中,要成为“三个模范”: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

41.提出加强党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

42.提出扩大在县、市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探索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形式。

43.提出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

44.提出做好六种基层组织的党建工作: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纪律,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等;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大在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全面做好机关、学校、科研院所和文化团体的党建工作。基层党建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覆盖面,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

45.以“共同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作为全国党代会报告的结束语,系首次。

以上概括的新观点是《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一书中所未出现过的。

(摘自2002年11月22日《文汇报》,作者:郝铁川)

“十六大报告的新观点”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十六大报告

团的十六大报告“十个突出”和“十个关键词”

——宣传稿

6月9日,中国共青团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做重要讲话。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同志代表团的十五届委员会做工作报告。作为一名高校团干部,在关注会议进程的同时,认真学习了团的十六大工作报告,将个人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即团的十六大报告体现了“十个突出”和“十个关键词”。

“十个突出”

1、整体突出“全面”。

团的十六大报告篇章结构与以往不同,更加突出贴近党中央的工作安排和部署,更加突出当前团员青年的历史使命,更加突出共青团工作的职能作用。报告包括十个部分、八大主题、四个层次。即大会主题、五年总结、青年使命、光荣职责、组织青年、教育青年、维护青年、服务青年、团的自身建设、国际国内交流十个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青年、新时期共青团的光荣职责、组织动员青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年、把服务青年工作提到一个新水平、代表和维护好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团的建设八个主题;工作总结、工作任务(形势和职责)、工作部署、工作保障(团的自身建设)四个层次。报告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内容具体。工作总结简练而全面,工作任务准确而到位,工作部署明确而具体,工作保障有力而扎实。

2、部分突出“重点”。

报告中各个部分都重点突出,语言简练,概括准确。如“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青年”部分,总结了四代领导集体对青年工作的嘱托和期望,回顾了青年伴随着改革开放30年奋斗的足迹,分析了当代青年群体的时代特点,突出了团员青年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表现。“新时期共青团的光荣职责中”更加突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贯彻和落实。

3、主题突出“鲜明”。

报告主题很简练,但十分鲜明,就是将党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在共青团的实际工作中。努力方向更加明确,指导思想更加具体,奋斗目标更加清晰。

4、总结突出“简练”。

报告对过去五年工作的总结十分简练,围绕八个方面进行了具体总结,这些方面也是共青团的基本职能。同时,在总结的基础上,对当前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深刻分析,这为下一阶段工作部署指明了方向。

5、形势突出“挑战”。

在分析共青团工作面临形势中,重点突出了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团员青年的有效覆盖和联系、对团员青年的针对性教育、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切入点、创新工作方式的运用、团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等。这些挑战的提出,既是对当前工作的分析,也是对面临形势的警醒;既是提出目前面临的问题,也是希望在工作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6、更加突出“使命”。

报告中用一个部分,即第二部分“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青年”来论述当前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足见对当前青年工作的重新审视和深刻认识。将党的四代领导核心和集体对青年的嘱托和期望融会其中,更加突出了党和国家对青年工作的重视;将青年的奋斗与改革开放30年相联系,凸显了青年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成长的特点;对青年特点的准确概括,更加坚定了青年完成历史使命的坚强信心和决心;在历史重大事件中的突出表现,也说明了青年与祖国紧密相连的崇高追求。

7、重点突出“职责”。

报告中对新时期共青团的光荣职责进行了具体论述和说明。主要是在党的十七大后,伴随着十七大为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共青团职责和新形势下的青年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基础上的贯彻、落实和部署。这一部分,具体体现了共青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导思想和具体部署。凸显了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特点。

8、部署突出“职能”。

报告中,用第四、五、六、七、八部分进行了下一阶段工作部署,紧紧围绕组织青年、教育青年、维护青年、服务青年、团的自身建设五部分进行安排,突出了新时期共青团组织的四项基本职能,既考虑到面、又注重点,切实做到了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以面促点,新时期共青团组织的四项基本职能更加明确和具体。

9、建设突出“新型”。

报告中组织建设部分在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上,更加突出了“两新组织”和自组织建设,这是对青年群体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准备把握基础上做出的具体安排和考虑,充分说明了工作部署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10、发展突出“长远”。

报告中将“国家间友好归结为人民友好,人民友好要从青年做起”,这将青年历史使命提高到了和平发展的高度,将青年发挥作用提高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既考虑当前,又考虑长远,凸现了对青年工作的长远规划和放眼未来的战略眼光。

“十个关键词”

1、“生力军”(第一部分第3段)

说明青年在经济建设中不仅要发挥作用,而且要发挥生力军作用,这就为青年参与经济建设进行了准确定位,明确了出发点,显示了共青团组织青年参与国家建设的坚强决心和信心。

2、“排头兵”(第二部分第5段)

说明了共青团组织不仅要努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要利用青年群体的优势,充分体现出青年的作用,即带头、引领、争先,为共青团组织和团员青年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和提出了要求。

3、“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再一次强调了共青团组织和团员青年的奋斗目标,也提出了更加坚定和严肃的要求,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道路多么曲折,这个目标不能变,这个要求不能减。

4、“新局面”

为新时期共青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继承和发扬以往优良传统和经验基础上,在已经取得的工作成绩基础上,要充分认识目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准确把握青年的特点和需求,使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再取得一步新发展。

5、“组织动员”

这是共青团组织基本职能之首,强调了共青团在参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中所要发挥的首要任务,即组织和动员青年的作用。

6、“教育引导”

突出了共青团组织在思想建设和意识形态领域里所要发挥的作用,既是教育者,又是引导者;既要发挥教育的作用,不要发挥引导的作用。

7、“服务青年”

明确了新形势下共青团不断转型的方向之一,即从青年事务型组织逐渐向青年服务型组织转变。这一部分对服务青年的任务、对象以及需要具备的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足见工作的力度。

8、“代表和维护”(第七部分第1段)

表明了新时期共青团组织职能的逐渐转变,具体的说,代表和维护好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也是服务青年一种方式和手段,单独列出来,是说明代表和维护好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要性,也是新时期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9、“青年自组织”(第八部分第4段)

这是一个在共青团组织和青少年工作中比较新的词汇,在报告中几次出现说明这种组织形式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四需要重点研究和关注,并做好引导和服务的群体。

10、“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队伍”

在报告中出现这个词汇,体现了共青团组织对青少年工作发展需要的准备把握,以及对青少年工作队伍建设的准确判断,主要是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教育和服务的工作者队伍建设。

动物生物技术102班

第三篇:十六大报告

十六大报告全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事业新局面}

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三年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式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侯,我国时光飞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立竞争日赴激烈,形式逼人,不进则退。我们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在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

十五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断开拓

创新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国名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明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国防和军队建设迈进新步伐,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五年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党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不断深入。我们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讲集中教育和: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卓有成效。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全面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都争深入开展,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应该看到我们们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实践证明,十五大和十五大以来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是正确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成果。

五年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党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不断深入,我们提出并深刻阐述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讲集中教育和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卓有成效。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全面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深入开展,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应该看到,我们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实践证明。十五大和十五大以来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是正确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五年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党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不断深入,我们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卓有成效,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全面推进,廉政建设肯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取得新的明显成效,应该看到,我们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实践证明,十五大和十五大以来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是正确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五年来的成就,是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基础上取得的十三年来,我们思想统一,目标明确,工作扎实,取得国重大的历史性成就,人们公认,这十三年是我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名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我们党和我国人民作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必须 1

载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册,回首这十三,我们走过的道路很不平坦,成绩来之不易,我们从容应对一系列关系我国主权和安全的国际突发事件,战胜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风险,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排除种种干扰,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我们能取得这样的胜利靠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正确指引,靠的是党高度团结统一,靠的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顽强奋斗。2

第四篇:观点报告

观点报告:

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二度开发教材习作

浙江省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钱志英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专家、教师发觉现行教材习作中的一些问题,比如:

——一些习作命题主题性、思想性偏强。一些诸如“《我的理想》、《写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等“广”而“散”的命题主题性、思想性偏强,让学生无处下手,缺乏创意的命题形式也不能引起学生对作文的好感,甚至产生厌恶感。

——一些习作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教材一旦编订、审核通过后往往要保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稳定性,这一特性给人教版教材习作带来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内容的滞后性,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主题是“胜似亲人”,选择了王炳炎先生的图画(大致内容是少先队员慰问军属老大娘),要求学生“注意服饰,可能是谁?他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发挥想像写下来。这种经历是远离当下学生的现实生活,滞后的习作内容无形中给学生习作过程设置了一道较难跨越的鸿沟。

——一些习作指导不够具体,泛泛而谈。习作部分依附在每组单元的课文后,文字陈述所占比例甚少,内容单薄,过程简单。既不提供适用于习作指导课上的文字化的操作策略,也没有呈现适用于习作评改中的具体操作措施。习作提示语言笼统,针对性不强,习作目标不明确。一些简单的习作建议,诸如“试着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五年级下册习作七),对学生而言,究竟运用哪些课文中学习到的哪些写人的方法,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写出人物的特点,是模糊的,给教师的“教”,学生的“习”带来诸多不利。

——一些习作内容无法照顾地域文化差异性。人教版教材可谓举国通用,在编写过程中往往较多考虑地域、文化特点后采用较为折中的内容选择及编排方式,以求最大范围的考虑到受众的需要及特点。但对于个体(或局部范围内的群体)而言,教材习作的内容编排还是存在无法照顾到学生的地域文化差异这一缺陷的。例如三上第五单元习作“写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中,教材呈现的都是我国北方人民过传统节日的一些习俗,这与我们南方孩子的生活是无法实现链接的。

所以,开始抛弃语文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另辟蹊径,自由开发作文教材。毋庸置疑,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但对于大部分尚未构建自身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的教师,或者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教材中的习作仍是其实施习作教学的有效抓手。教材习作的编排充分体现了习作训练的有序性和连贯性,随着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一点,是单凭一位教师自由开发的作文教材所无法企及的。所以,相对于完全抛弃,更有效的策略是

1对教材习作进行生本化的“二度开发”。

策略:

一、转换

面对陈旧、老套的命题(主题),教师可将其改良、转换,使之更具趣味,让学生一见就喜欢,一见就想写,一见就跃跃欲试,充分唤醒学生的习作欲求,调动学生写作的情绪,从而让习作变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学生能够有滋有味地进入写作状态,乐此不疲地参与写作活动。

1.转换习作命题

现行教材中的一些命题比较传统,很难触发学生的独特体验,打开学生的言

语世界。这时教师如果能将命题转换,把题目命到学生的心坎上,尽最大可能增强命题的诱发力,那么习作就会成为一种需要,成为学生倾吐为快的乐事。

以五年级下册为例,对部分单元的习作题目进行趣味性的改版,学生的眼睛

二、松绑

尽管教材习作的编写者努力突破陈旧作文观念的藩篱,但是教材中的一些习

作命题、要求还是让人看了觉得很不合理,甚至别扭,比如:《我的理想》(六下习作三)、《我敬佩的一个人》(四下习作七)„„

要求学生写“高尚的东西,正面的东西”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顽疾,虽在课程

改革以来有所改变,但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还在,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突破,给习作内容松绑,引导学生把最真实的一面写出来。

例如,六下习作一《难忘的“第一次”》,教材当中罗列“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养小动物、第一次去野营、第一次登台表演,第一次得奖„„”都是正面的、正统的。我在教学中做了两方面的努力:

松绑第一次——那一次

突破教材中例举的都是正面的、至少是中性的,在课堂上,我很刻意地

想引导学生意识到,只要真实的生活就可以写(哪怕向打架、偷钱等)想突破这

些束缚。案例一:

这些努力,是针对选材的。我以为,孩子不缺乏生活,缺乏地是对生活的敏感。砸破“第一次”、价值导向这些紧箍咒,其实就是想在学生身上培养一种敏感的素材意识,打开了学生长期以来被遮蔽、被压抑的那方角落。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然会爆发出创作的火花,而教材习作中的一些要求、建议也会“好心办坏事”,往往是在无意间关掉了这一主动性,框定了学生的习作思维,使学生处于“被习作”的状态。面对这样教材习作,教师要真正“以人为本”,对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给予学生一种主动、自由写作的状态。

以上面提到的《我的理想》为例,特级教师张祖庆在教学这一习作时,就砸破了教材给学生习作带上的“紧箍咒”,将教材提出的 “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以及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一框死学生写作思维的要求去掉了,而且充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建议学生写写“自己第一份工作第一天的遭遇”也无妨。这样的松绑,给了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表达空间,原本特别难写的学生不仅可以写了,而且可以写出彩。

三、增补

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编写者们竭尽全力地贴近学生的生活,然而因为它要关照到使用教材的全体,一些命题拿到个体层面看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对于这样的现状,教师需要将教材中的这些命题结合地域特色、班级实际相进行再次开发,适度增补,以此缩小习作命题与学生的文化心理距离。

1.增补“读者对象”

所谓“读者对象”,即指预设好具体的读者,学生在习作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习作过程中要考虑到读者的特征,从而能够进入真实的写作状态,真实地习作。读者对象不同,写作方式可能也有别。其实,读者意识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习作内驱力。

——案例一:六上习作五《我的小伙伴》;

——案例二:四下习作一《写写校园里的景物》时就引入了“读者对象”这一写作要素:向老校友或一年级的新同学介绍我们校园。学生有了明确的倾诉对象,习作不再是一种类似于抄写词语一样的专门应付老师检查的任务,而是进入了相对真实的写作状态,内容的选择、情感的抒发、语言的表述都有了针对性,从而恢复了习作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2.增补习作内容

教材中的一些习作与孩子的生活相距甚远,与当下的儿童生活脱节的,孩子

看了无法与自己的生活链接,习作也就剩下了“抓耳挠腮”、“生搬硬造”。遭遇这样的主题,教师不妨适当的补充一些内容,拉近学生与习作的距离。

案例:四上习作六的命题为看图作文《胜似亲人》,提供的图片是一个小姑娘给一位军属老奶奶洗衣服,要求展开合理想象,写出真情实感。这样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是实情,写出真情实感更是无从谈起。怎么办?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将学生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诸如“同撑一把小雨伞”、“借我半块橡皮”之类的情景以照片的形式和教材习作中的图片一起呈现,供学生选择,让学生从一组图片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言语“尺码”,从而有话可写,有事可叙。

3.增补相关资料

教材中的一些习作内容编者为了符合单元的专题,却离学生比较遥远。此时教师也可以适当增加材料,填补空白,使其易于动笔。

案例:四下习作四是提供了一张日本侵略者轰炸南京火车站后一个小孩面对废墟哭泣的照片,要求学生仔细看图,合理想象,进行习作训练。面对这样与学生时间距离相隔甚远的习作素材,我们不妨增补了对于那段历史的动情描述(文字、影视资料),为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架起了一座桥梁,为习作铺平道路。

4.增补程序性知识

审视教材中的习作要求,有些看似“开阔”的启发、合理的规范、民主的建议常常令学生的习作无从下手,言语和精神裹足不前。笔者以为,教材习作中的要求更是一种指导,可以给学生的习作带来策略上的指导。

案例:三上习作四是写观察日记,要求学生“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写自己最想写的”。这项要求似乎很符合《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建议,给了学生很大的习作自由。但是,对于刚刚习作起步的三年级的孩子而言,习作自由与习作难度是我们必须同时考量的。日本小学写作教材中也有相关的写作内容(三年级调查作文),很值得借鉴:

——找一种你最感兴趣的虫,用放大镜、尺等工具进行调查、研究; ——记录下观察的日期、天气、气温、虫子的身体特征(形状、颜色、大小、构造等)、虫子的行动方式(叫声、食物等),记录下你认为最有趣的事和最奇怪的事;

——如有疑问别忘了问爸爸妈妈、老师,或查阅资料;

——根据记录,写一篇小结文章,注意不要遗漏重要的事;把图、表放到文章里去,要写得别人容易懂„„

综上所述,教材习作不应当成为习作教学的“镣铐”。只要我们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对教材习作进行二度开发,或趣化,或童化,或适度松绑与增补,让教材中的习作成为学生当下生活的倾诉需要,使其

有话想写,有话好写,我们一定会发现教材习作教学的广阔天地,给学生的童年留下一串鲜亮的言语足迹,构建一张快乐的习作地图。

第五篇:观点报告

把握教材三“度”,提高教学实效

新华小学 刘建萍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不少观摩公开课阅读教学中,表面上课堂热闹,学生唱主角,可有时事与愿违,教学的实效性并不理想。而在我们的常态课的教学中,不少老师觉得,课改以来,语文教材阅读量明显增加,课时相对减少,提高语文常态课的效率就成了我们迫在眉睫的问题。

提高常态课的效率,对教师如何把握和使材用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具有典型性,是语文学科知识极好的载体。但“教材无非是例子”,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文本的不同特点,灵活作一些处理,因“材”施教,以便更有效地利用。

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可从研度读文本入手,通过增加教材宽度,挖掘教材深度,增加训练的效度,以此来提高常态课的效率。

一、移花接木,增加教材宽度。

1.着眼全册,拓展阅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材编排时遵循一定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本册教材设计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每个单元都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点,对这些训练点的研究和分析,在整册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篇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以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以人教版第九册为例,教师可在教学时增补一些相关内容。如(1)思乡的古诗文诵读:可选内容有《西江夜行》、《梦李白》、《长安春望》、《鹧鸪天》、《题李凝幽居》、《灞上秋居》等;(2)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冰心的《繁星春水》、《林海音自选集》、季羡林的《我的童年》等(3)课外书屋推荐的作品:科普读物,苏联科普作家维比安基《森林报》,法布尔《昆虫记》„„感受父母之爱的作品,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法国罗曼加里的《我的母亲》等。(4)同步阅读读本《走进书里去》的推荐。

2.立足某篇,自主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教学时以某一篇目为基点,利用孩子的“阅读期待”,推荐拓展阅读,从而得到各方面修养的提升。如学完课文《松鼠》,学生们为小松鼠活泼可爱的形象所吸引时,不妨将《自然史》推荐给了学生,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外的世界更精彩,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沟通课堂内外,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3.优化整合,构建知识网络。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材,把同类的文本有效整合,这样的同类可以是内容同类,也可以是写作方法同类,亦可以是表达的情感同类,组合成一个大知识块,以便学生触类旁通。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九册《假如没有灰尘》一文时,在人们的眼里,灰尘通常是污染环境、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的罪魁祸首。课文却向我们介绍灰尘鲜为人知的另一方面: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假如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双眼,天空将始终是蔚蓝色的,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将影响生物的生存。学生了解后,对科普知识充满“阅读期待”,此时把本册的选读课《太空“清洁工”》并入一块学习,还可结合高士其的《细菌世界历险记》等有关科普文章,让学生充分阅读,领略科学的神奇。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可以更深层次、更广范地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潜心文本,挖掘教材深度

1.潜心文本,理解内涵。小学语文有些教材与学生实际有些距离,教师要“蹲下身”,充分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只有教师正确把握教材的内涵,才能有效引导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如《开国大典》是第九册最后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根据课标对五年级的要求,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体会“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成了教学难点。只有教师“蹲下身”,借助课外资料,指导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如人民曾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资料,努力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把学生的情知世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努力实现师生、生生间的多维互动与多元感悟。努力寻求语言训练与感悟的结合点,形成“情知交融、情语相谐”的语文课堂。课文“三维”目标才得以落实。教师研究教材的感受、体验全面、深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有基础。

2.整体把握,串联知识点。

我们备课时分析教材多处于对某篇课文或某课时的思考,对一单元(或专题)、一册书把握不够。既要贯通教材体系,弄清所学课文在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习方法和能力、思想内容和情感等方面在前后教材中的联系。又要了解、掌握所学课文与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的联系,即文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有机联系。

如教学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一课,如果只是引导学生读课文,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还对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作些了解、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一定要对全单元作认真的分析研究:本单元由《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的“长生果”》文章组成。“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的多项训练,引导学生收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与爱书的人交流读书体会,了解读书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并做书目,选择不同角度说、写读书经历或访谈、辩论等。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更为重要的是阅读中结合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习得读书的方法,明白阅读的意义,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受益终生。这也是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具体实践。至此,我们应感觉到教材这样安排是要教师在教学时借助文本引导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把阅读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使阅读成为成长的需要。教师只有这个认识,才可能自觉发挥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精心预设,增加训练的效度

百科名片: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而特级教师窦桂梅告诉我们:“任何一种有目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和理想效果,必须在此之前精心设计。”理想的教学预设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现状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选准“切入点”,有序引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课文的教学从哪里入手呢?既要根据教学重点的需要,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激励作用;又要因文而宜,考虑课文内容和表达的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阅读的规律和年龄、心理的特点。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引入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可由课题入手,先让学生自由谈对课题的理解,相机引导提出学习课文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为什么对巴迪七八岁写的同一首诗父母会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此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由浅入深的学习进程,为下文埋下伏笔。其二是启发学生自主质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渗透以疑启思,以疑促学的学习方法,培养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具体的语句描写中进行理解、体会、感悟,从而推进整个课堂教学。

2.紧扣“延伸点”,融入文本。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是认识的基础,丰富的感性认识会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将文本的相关资料(如一些背景材料)等引入课本,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要捕捉、发现教材中课内学习“延伸点”进行“前伸后延”,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为了更好地了解旧中国的耻辱和新中国的强大,有必要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祖国的昨天和今天资料(图片、故事等)。当这些不同信息汇到一处时,学生更完整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祖国逐渐强大与繁荣富强的无比自豪。学习课文前搜集相关信息,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走进心理学上认为的“心理近区”,接近事件、人物,由此更轻松地走进文本。无论是阅读延伸、表演延伸、还是探究延伸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在求实中创新,努力实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教育观,让学生在丰富感知活动中,快速融入文本。

3.挖掘“共生点”,促进生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走在最前头的应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这里的“潜心会文”不单单指教师面对文本,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加以揣摩、推敲、咀嚼,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更重要的是立足于学生,以儿童的眼光去会文,翻来覆去地去诵读、默想,当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学生读出文章的绝妙,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立意,这样就能很容易地找到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生点。捕捉教材内容和表达上的共生点,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如《生命生命》一文中,作者以“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的事例引发对生命的思考,在孩子们的眼里,飞蛾那鼓动的翅膀和香瓜子那冲破砖缝的弱小的身躯、身体中那发出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脏,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可爱的精灵,在翅膀的后面,孩子们肯定能看到它张大的小嘴,听到它的心声;在冲破外壳的那一瞬间,一个“竟然”让我们感受的作者对生命力的顽强的惊叹,又一个“竟”字,呼出了孩子的惊叹,涌出对逆境中生命顽强的由衷敬佩,从而引发对珍爱生命的思考。学生感悟生命的可贵,生命所赋予的力量,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自己的生命存在,从而发出要好好地使用,决不让它白白流失。这就是我们潜心会文时所要寻找并精心设想的共生点。

4.依托“结合点”,有效发展。在阅读教学中,依托教材,进行读写结合,是发展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寻找教材“结合点”,就是指要善于发现教材中读与写的最佳结合点,并进行有效的设计。融习作教学于阅读教学之中,形式可分为“改写、续写、仿写、拓展、联想等。如五年级《新型玻璃》一文学完后,可引导学生照课文写出想发明的玻璃。一个好的读写设计,能起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作用,产生教学做三者合一效果。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非常有限,教师若能在研究学生实际和教材实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因“材”施教,把教学活动聚焦在有效的目标内,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这样,提高教学实效岂不是水到渠成吗?

下载十六大报告的新观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六大报告的新观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六大报告诞生记专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诞生记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江泽民同志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所作的报告,激起了全体代表一次又一次热......

    十六大报告指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对于“虚拟经济”目前有多种说法,究竟什么是“虚拟经济”?专家分析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时强调......

    十六大报告题目

    十六大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我们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

    十六大报告学习体会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仅是人均GDp达到中等国家水平,它应该是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

    十七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

    十八大报告新观点、新提法、新要求(推荐五篇)

    努力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要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担负起......

    十八大报告新观点新提法新要求(5篇材料)

    努力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理论 努力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要成为建设中......

    十七大报告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释义

    十七大报告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释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报告〕“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