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构建和谐社会报告
年,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团结一致,扎实工作,较好地实现了年初人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全面实现“”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7亿元,可比增长28.1%;财政收入130.5亿元,同比增长22%;地方财政收入41.4亿元,同比增长23.7%;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城镇职工人均年平均工资31617 元,同比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9426元,同比增长10.3%;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4.0:55.4:40.6,二、三产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显现。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完成总产值1055.3亿元,同比增长38.6%,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983.3亿元,同比增长44.5%。第三产业增势喜人,全年实现增加值184.8亿元,可比增长2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2亿元,同比增长20.1%,有力地拉动了内需。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超过600万标箱,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近5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取得新进展,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8.2亿元,可比增长5.1%。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实现增加值46.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1%。
产业集聚进一步凸显。工业进一步向园区集中,主导产业贡献率不断提高。康桥工业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1.6亿元,同比增长72.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0%。工业园区、国际医学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出快速增长,各都市型工业园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及医疗器械、汽车及零部件等主导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93亿元,同比增长86.2%,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0.2%,已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三产逐步向重点区域集聚,夯实了发展基础。惠南地区以乐购超市、豪布斯卡名品村等为主的商贸业快速发展,周康地区以美特斯邦威、康桥先进制造技术专业孵化基地等为代表的总部研发、生产性物流发展初露端倪,航新地区以建材、家具及车市为主的商贸业增势良好。
招商引资与存量盘活取得实效。建立了招商展示平台,成功举办了康桥工业区大型投资环境说明会等一系列招商活动,威盛、宏达、大连万达等重大项目正式落户,招商引资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年完成合同外资5.1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4.4亿美元,同比增长20%。主导产业吸引合同外资占总数的74%,同比增长37%;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含增资)项目25个,占全区合同外资的70%。累计引进内资企业3319户,注册资本62亿元,上缴税收55.4亿元,同比增长17.4%。专门成立了产业项目推进办,制定实施了推进产业项目、盘活存量土地的配套政策。年内,已开工项目91个,占地面积7569亩;已竣工项目87个,占地面积7334亩;已协议回购土地项目13个,占地面积1074亩;土地储备或调整项目投资主体8个,占地面积1677亩。全年累计盘活闲置土地6114亩,占闲置土地总面积的30%,基本实现了年初提出的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回购一批的目标。招商引资质量的不断提升和产业项目的有效推进,有力地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二)临港、临空开发效应不断显现
临港开发建设快速推进。年内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1亿元,同比增长50.1%;工业总产值89.8亿元,同比增长84.1%。城市功能逐步完善。主城区年内开工126万平方米建筑量。一批行政、公共服务及社会配套设施已经建成或即将建成,区机关办公中心即将投入使用,海事大学顺利开学,水产大学按计划加快推进,中学临港分校开工建设。相关公共交通、会展、商业、文化、旅游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申港街道办事处紧紧围绕港城开发建设的大局有序开展工作,有效发挥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产业塑造进一步加快。装备产业与物流产业“两轮”联动的临港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临港地区引进产业投资101亿元。重装备产业区逐步形成了发电及输变电设备、船舶关件配套件、海洋工程装备、工程机械、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等五大装备产业发展形态。电气特高压变压设备等26个重装备产业项目签约落户,船用曲轴等10个重大产业项目竣工投产。物流产业快速集聚,中远物流、国家储备局临港仓库等先后开工建设。目前已有44家中外知名物流及配套企业落户,总注册资本76亿元。洋山保税港区开发建设和营运管理取得新进展,港口运作日益成熟,集装箱枢纽港地位基本确立。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开发建设前期工作启动。临港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期城市主次干道和河网水系工程基本完成。两港大道延伸段、白玉兰大道污水管线、芦潮港车客渡码头扩建工程建设顺利。
临空地区开发有序展开。注重地区联动发展,整合开发资源,设立了临空经济功能区管理委员会,形成了临空地区开发管理和联动发展的协调机制。注重产业功能塑造,参与规划了浦东空港保税物流园及仓储物流区两个功能区,祝桥空港工业区以发展航空设备、飞机维修改装、航空食品加工等临空产业为着力点,产业开发有序进行。注重社会配套服务建设,基本完成空港保税物流园及仓储物流区的动拆迁和劳动力安置,航空聚星城、汤臣大酒店等配套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夯实了临空地区发展基础。
(三)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各项规划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区区域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的编制。全面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成了基本农田划定的概略和精确落地。区域“1860”城镇体系规划稳步推进,惠南、祝桥和航头等新市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进展顺利,周康一体化规划编制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心村规划有序推进。轨道交通4个站点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完成。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十二横十六纵”道路建设已累计完成179公里,占规划的36.3%,在建122公里,占规划的24.7%。沪南公路东延伸、西乐路北段工程顺利完工通车,机场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川南奉公路北段、下盐公路西段等6条道路建设完成节点任务。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基本确立了开发建设和投融资平衡机制。建成41.2公里防御200年一遇高潮位一线海塘,启动50万伏变电站和高压线建设,敷设天然气中压管道80公里。
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加强。稳步推进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20万吨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主体结构基本完成,南芦公路、横新公路污水管道工程竣工,完成了污水总管和污水支管建设的年度目标任务,全区管网覆盖地区污水纳管率达到65%,工业园区污水纳管率已经达到市规定的要求。重点污染企业的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完成32家企业燃煤锅炉脱硫技术改造。周康黑臭河道整治、咸塘港整治等工程完成节点任务。万河整治工程进展顺利,共疏浚中小河道1236公里。启动 “一镇一园”建设,新增绿地93公顷,新增林地6375亩,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9.2%。
城镇管理力度切实加大。逐步完善城镇管理综合执法机制,一批道路沿线市容环境顽症得到有效治理,城镇面貌逐步改善。土地利用管理措施有力,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复垦力度不断加大,土地储备工作有效开展。积极探索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制定《区关于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若干意见》,社区建设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康桥镇社区建设试点稳步推进。启动住宅小区综合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改造旧居住小区56万平方米,受益居民8292户。公共交通得到新的发展,基本完成汽车站改造工程和15个港湾式车站、13个候车亭建设,加大公交线路延辟调整,“村村通公交”工程正式启动,道路交通执法管理和宣传得到进一步加强,客运市场综合治理深入开展。
(四)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
农村综合改革顺利实施。镇级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教育经费统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镇财区管镇用”和“村财镇管村用”改革成效初显。积极推进“三个中心”建设,康桥、万祥、六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服务平台初步建立,规范化建设逐步展开;推进文化服务阵地建设,新建3个镇和9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区财政拨出1亿元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加大对村(居)委的扶持力度,直接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农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合作社新增29家,总数达到139家。农业龙头企业新增5家,总数达到41家。区域特色农产品基地项目在建1个、立项3个,完成2.1万亩设施粮田项目建设任务。异地种养新增58户,总数达到880户,总产值4亿元。科技强农和科技入户工程全面实施,水蜜桃、西甜瓜、鲜鸡蛋标准化示范项目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农业功能得到拓展,休闲观光、农家乐等农业旅游功能挖掘取得初步成效。
农村面貌持续改善。“人人动手、清洁家园”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改善环境、维护环境的意识明显增强,参与率不断提高,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建立。样板村民小组和样板区域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完成样板村民小组创建2600个、占村民小组总数的76.3%,完成样板区域创建20个。马路菜市场整治、环境卫生门前责任制等8项重点工作顺利推进,河道保洁基本实现全覆盖,82个村完成了“市村容整洁村”创建。航头海桥村等自然村落综合整治试点成效初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完成乡村等级道路建设30公里、乡村公路危桥改造20座、农桥改造381座。完成朝阳农场供水网和11个村的水网改造。
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9426元,同比增长10.3%,近年来增幅首次突破两位数。大力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年纯收入的76.4%,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积极落实反哺政策,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农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通过举办农博会、建立销售网站、开设专卖店、组织合作化销售等现代营销渠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经营性收入有效增加。
(五)民生工作力度不断加大
就业促进取得新成效。全区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完成市下达计划的150.4%,净增就业岗位1.97万个、完成计划的164%。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和劳动力资源信息库,搭建村级就业服务平台,成立70个村就业指导服务之家。切实加大就业培训力度,促进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完成各类就业培训近两万人次,推荐就业率达到90%。认真落实征地动迁失业、无业人员就业扶持政策,惠及人数达2.2万人。着力解决重点人群的就业问题,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完善对“双困”人员的就业托底机制,安置“双困”人员1784人。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新增镇保4736人、农保929人,综保在册15.7万人。农村合作医疗投保39.5万人,年人均基金从330元提高到400元,报销率达到56%。65周岁以上农民养老金从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120元,年满60周岁困难家庭老人入住敬老院每人每月发放伙食补助100元。社会救助“一口上下”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救助标准进一步提高,救助行为更加规范,全年累计救助各类人员29.8万人次,发放各类救助金7087万元。老龄事业深化发展,老年活动室达到251家,新增养老床位948张,为4906名老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与此同时,慈善救助、红十字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安置和动迁工作扎实推进。积极探索公开、公正、公平的安置方案,群众安居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安置动迁居民14673户、面积157万平方米。配套商品房建设有序推进,新开工196万平方米,结构封顶119万平方米,交付使用188万平方米,动迁安置压力得到有效缓解。严格规范动迁行为,加强动迁过程管理,努力营造规范、统一、透明的动迁环境,切实维护了动迁居民利益。严格控制动迁总量,优先保证市、区重大工程动迁需要,全年共完成动迁基地130个,拆迁房屋6000户,面积达150万平方米。
平安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八项重点工作和基层平安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深入开展治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序推进来沪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八类案件”和“两抢”案件明显下降,社会治安形势持续稳定。认真开展“三访”集中整治和“矛盾不出村”星级单位评选活动,落实信访矛盾领导包案工作,一批疑难复杂信访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基本实现了信访秩序的有序可控。继续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大力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加强药品监管力度,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处于可控状态,消费者权益得到有力保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完善,预防、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民武装、人民防空、防汛防台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六)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全面展开。年是我区创建市文明城区的攻坚之年。围绕创建目标,全区上下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包块管、同创共建,聚焦文明城区创建中的重点、难点和薄弱点,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和推进工作,全区创建整体达标率接近70%。着力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宣传格局,不断激发全区干部群众的创建热情,“人人知晓、参与创建”的氛围逐步形成,争做文明市民的氛围日益浓厚。深化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航头镇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镇,全区共有894个单位正在积极开展市、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系列创建活动,为年创建成市文明城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教育、人才事业得到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年获得国家、市创新基金项目16项,发展市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产学研合作项目16个,申请专利1400件。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区内外教育合作成效初显,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启动幼儿园建设17所。基本完成惠南镇第二中学新校舍的建设。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取得新进步。认真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积极引进、大力培养、合理使用各类人才。全年引进各类人才2876名、新储备公共管理人才35名、招录公务员126名,选送75人到国外培训,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卫生、文化、体育与人口计生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启动第二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低下水平。社区卫生服务 “六位一体”功能进一步加强,综合改革惠民成效初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37%。卫生实事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区医疗卫生中心进入全面装修阶段,区公共卫生中心启动建设,周浦医院迁建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文化建设取得新成效,说唱《桥》获得国家文化部“群星奖”,锣鼓书等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市级保护名录,成功举办了桃花节、区文化艺术节和海洋论坛。全区有线电视用户增至16.2万户,新增宽带网络用户3.1万户,102个村建成了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圆满完成年世界夏季特奥会社区接待和柔道比赛承办与参赛工作,成功举办了“滴水湖杯”年中国国际摩托艇明星对抗赛等体育赛事,促成全国排球联赛主场落户。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功创建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合作交流工作扎实开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民政和双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新闻传媒、区志编撰、档案管理、宗教侨务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得到新进展。
(七)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服务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年内专门成立了产业项目推进办、税源管理指导办,积极推进盘活存量土地资源、规范税源管理等工作,有效地破解了发展瓶颈,有力地增强了发展后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制度建立并开始实施,以推行相对集中审批为主的“七项机制”得到全面落实。建立行政审批责任制,“一门式”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了资金统筹平衡与循环机制。国有(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经营类直属公司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国资监管体系逐步健全,国资营运能力得到增强。撤制村队资产处置工作有序开展,资产处置率达到80%。
廉洁高效政府建设力度继续加大。深入推进机关作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通过强化学习、深化公开、细化督查,机关工作作风和领导干部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继续开展机关示范科室创建活动,示范达标率达到60%,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强化落实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制度,不断健全干部轮岗交流、离任审计等制度,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依法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切实保障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民主党派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强化责任追究,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得到进一步巩固。
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书面意见和政协提案,146件书面意见和239件政协提案按时办结。盘活存量土地的议案被列为政府重点工作加以推进,福泉寺古树古钟归还、新场坦仁路桥通行、惠南镇惠东路整治等一批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正在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完善办理流程,落实跟踪办理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和反馈,人大代表议案、书面意见和政协提案的作用得到更大体现,群众的满意率和政府的公信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区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区人大的监督和区政协的支持,更离不开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个岗位上的全区人民、各级干部,向给予政府工作积极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界人士,向驻部队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建设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加快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加大。经济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土地、资金的压力持续加重,招商引资形势日趋严峻,投资增幅继续放缓。二是民生改善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就业形势还不容乐观,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农民增收的渠道还不宽,社会事业欠账还不少。三是政府自身建设的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政府职能亟待继续转变,工作作风需要不断改进。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研究、积极应对,切实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党的十七大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宏伟蓝图,也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片热土,更是迎来了加快发展、和谐发展的大好时机。坐拥两港,是国际航运中心国家战略实施的前沿,浦东空港二期即将运营,洋山港三期正加紧建设,临港新城城市形态逐步形成,具有实现大发展的独特优势。经过多年的奋斗,的经济基础、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水平已跨上新台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我们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民生改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此,在新的一年,我们要坚定信念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立足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跨越。
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坚持“北联浦东、南拓临港”,紧紧抓住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机遇,全面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和海洋产业,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注重改善民生、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剔除不可比因素增长2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工商业固定资产投资、合同外资及实际到位外资与去年持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5%和8.6%;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10%以上;新增就业岗位2.66万个,净增就业岗位1.2万个。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好字优先,着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紧扣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布局,加强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健全产业扶持政策,明确产业发展导向,切实把两港开发的效应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依托工业园区,着力做优、做大、做强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及医疗器械、汽车及零部件等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和核心企业,整合延伸产业链,加快优势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园区要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项目落地和开工建设,努力突破发展瓶颈。康桥工业区要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产业优势,以华硕、延锋江森等优势企业为重点,注重配套产业链招商。工业园区要推进罗尔斯?罗伊斯船舶制造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大先进装备制造业;跟踪普罗新、海微太阳能等重点项目落地,做强光伏产业。国际医学园区要注重招引科技创新型企业,推进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链招商,着力打造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基地。同时,重点园区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基础设施和环境配套建设力度,加强工业社区建设,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临港配套产业园及都市型工业园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提高开发效应。
拓展提升现代服务业。紧紧围绕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格局,充分依托工业园区产业集聚优势,加快“总部湾”、“电信园”、生物医药服务外包基地建设,重点引进地区总部、投资公司、研发机构、信息服务等项目。加快康桥先进制造技术专业孵化基地建设,力争年内中小型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入驻率达到50%。紧紧围绕国际口岸物流、长三角区域物流、市域配送物流协调发展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格局,整合物流资源,重点发展以销售物流为主的第三方物流和重点企业为依托的生产性物流。紧紧围绕城市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的现代商贸业发展格局,重点推进大连万达、五角世贸等大型商贸项目的建设和运行,推进航新地区商贸业的快速发展,推进港城地区商贸基本业态的形成。紧紧围绕 “一区二带”现代旅游业发展格局,重点打造“都市桃花源”旅游新形态,推进港城新貌、滨海森林、新场古镇等特色旅游资源的优化发展。
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推进力度。继续强化招商引资,加快盘活存量资源,着力培育经济增量。进一步调整招商引资策略,健全招商展示平台,创新招商引资方法,积极招引符合区域功能布局、有利于主导产业集聚的优势项目。深入挖掘现有核心企业潜力,鼓励企业增资扩股。健全投资服务机制,努力营造“亲商、兴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完善投资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和企业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以服务推动项目早日落地、产出,以服务推动企业做优、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大产业项目推进力度,继续完善项目推进机制,建立健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绿色通道。按照“控增逼存”的要求,全面推进存量项目建设,推动在建项目的竣工投产和新增项目开工,防止产生新的闲置土地。加大闲置土地回购力度,对超过期限、因企业自身原因无法开工的闲置土地,按照相关法规予以收回。
全面加强节能减排工作。高度重视对重点耗能和排污企业的节能减排管理,严格实行“批项目、核土地、核能耗、核总量”制度和环保“区域限批”制度,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积极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继续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总量,削减老污染源存量。加强节能环保监督管理,加快淘汰劣势企业,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组织实施绿色照明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大节能减排、节约资源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企业加强能耗管理,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二)抢抓机遇,着力融入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全力聚焦临港发展。坚持市区联手、合力推进,坚持主动对接、融合发展,围绕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目标,大力推进临港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30亿元。加速城市功能的形成。加大口岸服务、行政办公、商业服务、生活居住、社会事业等功能项目建设力度,促进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逐步实现区机关办公中心的全面转移,努力确保海事大学、水产大学全面搬迁。充分发挥申港街道办事处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构筑临港系统、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为临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推进产业功能的深化。延伸现代装备产业链,努力打造“临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推动现代化综合物流园区建设,切实提高物流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提升保税港区集装箱国际化枢纽功能,优化和完善区域配套服务环境,大力培育国际中转、国际配送、转口贸易等航运服务业。深化主产业区、综合区分区规划研究和功能定位,抓好主产业区和综合区的开发准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轴线大道、水系绿化、主城区城市公园等的建设。积极推进大学共享区交通枢纽站、LNG登陆管和首末站、天然气电厂等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加大芦潮港、万祥、泥城、书院四个分城区的开发建设力度。
加快开发临空地区。进一步健全临空产业开发和投资服务机制。完善临空地区产业规划,整合临空地区开发资源,加快形成联动开发、合力推进的运作机制,不断增强区域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临空地区开发效能。积极参与空港保税物流区建设,加快空港工业区、仓储物流区开发步伐。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加大产业项目的引进力度,尽快促成临空地区产业集聚、联动发展,推动临空经济早日成为我区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进一步提升临空地区城市综合配套服务。加快临空地区的道路、管线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航空聚星城、商务楼、星级酒店等项目建设,争取早日凸现航空港配套区域新形象。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以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快编制海洋发展规划,努力构筑新型海洋产业体系。继续发展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探索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信息服务等新兴海洋产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合作,加快完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规划编制,尽快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促成海洋发展研究中心、海洋检测和应急指挥中心等项目落地。加快推进海上风电场、中国航海博物馆、“数字海洋”示范区等重点项目建设。精心打造“海洋论坛”,使之成为发展海洋产业和塑造海洋文化的一大平台。
(三)建管并举,着力提升城镇化水平
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道路建设为重点,加快与浦东、闵行和奉贤地区道路的对接,加快与机场高速、林海公路等市级道路的配套,提升道路能级和道路使用效益。完成下盐公路(南六公路??西乐路段)、川南奉公路北段等在建道路建设任务,启动林海公路、两港大道北段、下盐公路东段、闸航公路等道路建设。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步伐,深化研究“地铁+物业”的资金平衡机制,及时启动前期动迁工作。加大对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推进天然气中压管道等工程建设。积极配合市有关部门做好机场高速、大芦线二期、50万伏变电站和高压线、芦潮港水闸外移等工程的建设,不断改善市政基础条件。
积极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努力实现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大力推进污水厂网建设,完成20万吨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使用,完善污水系统“三横四纵”总管网络,推进各镇区支管网络建设,确保全区管网覆盖地区的污水纳管率达到80%。坚持“截污纳管先行、河道整治跟进”的原则,以周康地区为重点,对全区35条段黑臭河道进行整治。继续推进万河整治工程,力争疏浚中小河道757公里。加强环境绿化,全面推进外环生态专项建设和 “一镇一园” 建设,优化、拓展公园绿地的文化、体育、休闲功能。
切实提高城镇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区域总体规划,开展各镇建设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推进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重点治理占道经营等城镇管理顽症,健全堵疏结合、差别化管理的乱设摊综合治理机制。切实加大违法用地和违章建筑的整治力度,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坚决遏制产生新的“两违”。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继续做好土地储备工作,加强对征而未用土地的管理,防止产生二次动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交通执法管理,努力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按照循序渐进、分类指导的原则,深入开展社区建设,科学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资源,完善社区公建配套设施,逐步实现社会服务、就业和保障服务、城市管理和平安建设到社区,不断提高社区建设和管理水平。
(四)统筹城乡,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不断推动农业增效。坚持市场引农、组织强农、科技兴农,努力突破农业发展瓶颈,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手段,大力推进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品牌资源,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优化种养业结构,扶大做强优势农产品,发展异地种养,逐步实现农业产业梯度转移。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物流基地建设,积极打造高端农业。加强农业组织化建设,力争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60家,形成一批吸纳农户多、带动能力强、具备不同服务功能的农村经济组织。广泛开展对外科技合作,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继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不断加大农业经营主体和流通主体培训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旅游,拓展农业功能。
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继续深入开展“人人动手、清洁家园”活动,切实提高群众参与率,不断增强群众自我管理意识,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着力推进中小型养殖场的综合治理,加强样板村组创建工作,样板村民小组的创建率达95%以上。进一步落实环境卫生门前责任制,全面推进菜市场有序管理,巩固样板区域创建成果。注重拓宽环境整治的广度和深度,全面完成城乡结合部与城中村的专项整治。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完成乡村等级道路建设35公里、乡村农桥改造430座。进一步加大自然村落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完成500个自然村落生活污水处理。
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按照提升农民素质和减少农民数量并重、务农增收和非农增收并举、援助性政策和发展性政策兼顾、外部拓展和内部挖潜结合的原则,认真落实《区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意见》,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进一步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进一步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鼓励农民以“股金”、“租金”等方式,与农业龙头企业等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拥有财产性收入。进一步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谋职业,发展传统手工艺制作、社会服务等家庭经营和个体私营经济,通过非农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进一步完善反哺农业政策,稳步提高农民保障、农村救助水平,不断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五)以人为本,着力促进社会和谐
积极做好就业促进工作。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66万个,净增就业岗位1.2万个。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区内高职学校资源,加大职业培训,转变择业观念,促进非农就业。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加强万人、千人就业项目的管理。全面推进充分就业镇创建工作,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切实解决零就业家庭和“双困”人员就业问题,大力实施对农村低收入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完善多层次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
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扩大农保覆盖面,覆盖率由82%提高到93%。加大 “农保”基金征缴力度,积极探索完善农保养老金的平衡增长机制,不断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农村65周岁以上老人养老金从每人每月120元增加到130元。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分层次、可持续”的要求,以征地人员为重点,继续稳妥地推进镇保工作。努力扩大综保覆盖面,切实维护来沪从业人员的利益。进一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年人均基金从400元增加到430元,报销率从56%提高到60%。继续完善社会救助“一口上下”运行机制,认真做好困难群体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切实解决困难群体就学、就医等实际问题。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大力推进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区建设。健全社会扶贫帮困救助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人民团体、慈善机构和其他社会力量的综合救助作用。
扎实推进“安居工程”。进一步加强对配套商品房建设和安置的监管,建立健全配套商品房房源信息平台,按照“以需定量、以量定产”的原则,推进配套商品房的建设。开工建设配套商品房90万平方米,交付使用215万平方米。有序推进廉租房保障工作,逐步提高实物配租比例,不断扩大廉租房受益面。切实增强动迁工作的规范性、透明度,形成较为合理的补偿机制,保障动迁居民的切身利益。重点推进临港新城、周康地区及重大建设项目的动迁工作,年内力争完成现有存量基地的80%。
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创新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积极推行来沪人员服务管理新模式,稳步推进基层服务管理站建设和社区化自治管理工作。继续推进信访矛盾领导包案工作,深入开展“矛盾不出村”活动,进一步健全维稳预警机制,切实加大矛盾纠纷调处力度,确保实现“五个下降和一个不发生”的工作目标。坚决消除各类安全生产隐患,切实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断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努力提高应急处置与管理水平。继续做好人民武装、人民防空和防汛防台等工作。
(六)注重协调,着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全力确保文明城区创建成功。全区上下要将文明城区创建作为推动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抓手,集全区之力,建立健全常态长效创建机制,全面加强形态文明、功能文明、素质文明建设,整体提升文明程度和城乡居民素质。依托桃花节、“文明行万家”主题系列活动及其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提升特色创建水平。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城区创建宣传教育,着力提高群众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
切实加强科技、教育、人才工作。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继续推进科技“小巨人”企业工程及“产学研联盟”企业项目建设。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努力构筑海洋科技传播平台,推进航头镇创建“市科普示范镇”。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规划布局,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中学临港分校等的建设步伐,积极筹建临港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软实力,加强教育合作与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第二轮优教工程。坚持教育公平公正,严格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提升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水平。依托区内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建设人才高地,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才服务环境,不断提高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水平。
稳步加快卫生、文化、体育、人口计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区医疗卫生中心建设,确保中心医院等医疗机构搬迁并投入使用,加快周浦医院迁建、区公共卫生中心项目建设,加快临港三级医院建设启动步伐。稳步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基本医疗资源纵向整合,促进医疗服务均衡发展。加强海洋文化建设,全面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扶持文化社团,创建文化特色镇。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健全文化设施管理机制,建成3个镇文化活动中心和一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努力构建区、镇、村三级图书馆网络。认真组织新场古镇 “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申报工作。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组织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参赛工作,努力完成奥运会火炬首站接力传递、全国排球联赛等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着力打造体育形象品牌。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扩大对内对外交流与合作,切实做好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民政与双拥工作,加快发展新闻传媒、区志编撰、档案管理、宗教侨务等其他各项社会事业。
(七)改革创新,着力增强政府服务发展能力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行政审批责任制,切实加大“七项机制”的落实力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建立积极稳妥的统筹资金平衡与循环机制,努力健全借、用、还良性循环的投融资体系。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财政资金监管,推进区级机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集中管理及支农资金整合,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加强税源规范管理,努力挖掘税收增长潜力,确保财税收入稳步增长。深化国有(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区属国有资本,构建经营类直属公司新框架,组建集团型公司,提高国资运营效益。加大对国资的监管力度,完善法人治理机制,试行国资经营预算,加强绩效考核,提高监管效能。继续做好撤制村(组)资产处置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利益。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镇级机构改革成果。继续通过“以奖代补”专项资金扶持村(居)委,不断提高村(居)委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为抓手,努力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切实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序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等机制,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接受政协及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接受新闻舆论与群众监督。进一步加强责任意识,落实行政过错责任追究等相关制度,确保政令畅通,切实增强政府履职尽责能力,不断提高服务改革发展水平。进一步健全拒腐防变教育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坚决惩治权钱交易、商业贿赂等腐败行为,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各位代表,过去的成就,令人鼓舞;未来的目标,催人奋进。历史激励着我们,时代召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面对宏伟蓝图,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让我们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奋发有为,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全面部署,其中,明确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着眼全局,审视度势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确立的条件下,政府必须加快角色转变和管理创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专项公共服务型政府。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社会等方面出现了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从现实的情况看,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治理,但关键在于实现政府专行。这是因为,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产生,说到底与政府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与政府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密不可分。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主要功能在于能有效地配置各类社会资源。市场注重的是效率,但解决不了公平问题。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则正好是要弥补市场的缺陷。政府应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市场环境的监管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政府通过公共财政、公共政策来化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维护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政府只有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从具体的经济建设和经济活动中抽身出来,才可以真正回归到政府作为公共物品提供者的角色上来,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因此,政府改革已成为我国下一步改革的中心和重点,我国政府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我国社会发展中之所以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的滞后。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由于政府的职能转换和角色转变不到位或严重缺位,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大量的事实说明,改革不到位,尤其是政府改革滞后是造成和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只有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全体任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就,有效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篇:政府公共关系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政府公共关系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领导人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面对这个理念,我们的政府在公共关系管理中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成为了当今政府公共关系管理的问题。本文将从政府公共关系的概念及和谐社会的概念入手,谈谈怎样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管理的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我国政府 公共关系管理 和谐社会
正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领导人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面对这个理念,我们的政府在公共关系管理中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成为了当今政府公共关系管理的问题。本文将从政府公共关系的概念及和谐社会的概念入手,谈谈怎样发挥政府公共管理的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一、政府公共关系的概念
政府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一般理论在政府活动中的运用,是政府部门通过传播、塑造政府良好形象,争取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认同、理解和支持的一系列活动。公共关系所处理的是一个社会组织与它的公众之间的关系,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因此,公共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组织行为,政府也属于社会组织的范畴,但它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共关系。
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处理好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对于各项政策的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能够更好地提高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对国家各方面事务行使着指导、管理、服务、协调、监督等职能。政府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必须运用各种传媒手段与公众进行相互交流,相互适应的社会沟通活动,以此争取公众的信任、理解与支持。这就是政府公共关系的职能所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政府的职能转换,政府公关已成为政府沟通内外关系的强有力手段,成为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二、“和谐社会”的理念
胡总书记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应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同时还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本着眼点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而离开发展这个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就没有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然而科学发展观的基
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就是兼顾,兼顾才能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国家带领人民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的重要任务。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也是在和谐与不和谐的矛盾统一中发展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范畴。小康社会的建设包含和谐社会的内容,和谐社会相比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更为长远。
三、怎样发挥政府公共关系管理的作用
和谐社会是政府公共关系事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政府公共关系要追求的最终目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其中之一是“坚持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发挥政府公共管理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为和谐社会服务就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政府部门要转变管理理念,在强化公共关系意识的前提下,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点,一切以人为本,建立服务型政府,建立人性化的公共关系管理理念。同时,不断学习,提高政府人员的素质,做到一切为社会公众服务,一切为经济建设服务。
2、建立适合发展的组织构架。在政府机构中设置统一的政府公共关系机构,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执政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要做到职责到位,分工明确。这样才能摆脱“踢足球”的不良作风,真真实实为老百姓服务。
3、实行政务透明制度。政务透明就是指政务公开,让公众能理解、信任和支持政府部门。实行政务透明应采取的措施包括:建立和完善政府发言人制度,以保证政府信息来源的畅通;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设立政府公告栏;借助大众传媒,把政府的大政方针、计划方案等告知公众,并取得人们的支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
4、为民众提意见提供多种渠道,促进公众参政议政。政府要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就需要对公众的意见有所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政策和措施。了解社情民意应把握好以下渠道:一是信访部门。二是建立领导部门和领导人深入基层、考察民情的机制,这样才会得到真实的信息,掌握可靠的民情。三是建立民意测验机制。四是积极开展公众建议征集活动。培养公众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可提高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五是建立与社会团体的沟通与协商机制。各种社会团体都联系着相当一部分群众,代表着一部分人的愿望和利益。由于这些社会组织的代表性和专业性,政府部门与其建立定期协商和沟通的制度,可以发挥他们参政、议政和政策咨询的作用。
5、建立专业的公关危机管理团队。政府要增加透明度,畅通渠道,充分发挥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因为危机管理的最佳途径是优化程序性决策从而有效避免危机的发生。当代的危机公关管理团队的治理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变为由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各方有序参与的合作集体;治理规范由过去单纯的国家法令变为法令、道德和社会及公民的自主一起治理;治理程序从仅仅考虑效
率变为公平、民主和效率等并重;治理的手段由过去单纯强调法治变为重视法治、德治和社会公民自觉自愿的合作相互补充。这样才能有效的应对各种公关危机,从而保证国家的安定团结。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强政府公共关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迫切要求。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事业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政府公关主体自身认识不足;对公众有倾向性的选择造成政府公关的偏失;传播沟通渠道不畅等严重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当树立并强化公关意识;理顺公众关系,多办实事,取信于民;注重公共关系传播,完善协调沟通机制,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同时,构建和谐社会是政府公共关系的目标,要求政府组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加强政府公共关系,营造和谐的行政环境,拓宽公众政治参与的渠道,防范政府组织风险和危机,增强政府的感召力,提高政府协调社会矛盾的能力,巩固执政的基础。我相信,只要努力以人为本,勤政思民,建立国际对话机制,纠正不正之风,我们的政府公共关系管理体制将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不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潘红梅 公共关系学 科学出版社 2009
第四篇: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愿。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动员力,实现党的执政任务,让人民群众满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去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
第五篇:构建和谐社会(本站推荐)
1.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极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口号。可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没有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只是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甚至等同于GDP的增长。在这种片面发展观的指导下,长期实行高投入推动和维持的速度型增长路线,使得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背后,付出了极高的增长成本。结果导致在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偏差,并逐步积累和暴露出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而这些问题决定了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第一,收入分配失衡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贫富阶层之间的冲突。第二,劳动关系失衡导致的强资本弱劳工格局,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劳资之间的利益冲突。毋需讳言,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我国资金短缺的局面并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我们对投资者给予了多方面的保护,这种保护迅速提升了资本所有者的地位,而劳动者的地位却在不同程度地下降,在全球性的强资本弱劳工格局背景下,我国的劳动关系在过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间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关系已经处于不和谐状态,劳资之间的冲突正在日益显性化。第三,城乡发展失衡导致的城乡差距扩大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城乡之间的冲突。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是短期内形成的,也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这种差距因农民工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城乡融洽而显得更加明显。“三农”问题的突出,表明了城乡之间的发展确实处于不协调与不和谐状态,其妨碍的当然不仅仅是乡村的发展,而且必然是包括城市在内的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第四,地区发展失衡导致的地区差距扩大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地区之间的冲突。上一届政府推进西部大开发,近两年来国家又开始着重关注东北地区的发展,200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概念,这是基于地区发展的失衡或者不和谐而做出的调整努力,它一方面表明了地区差距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这种差距及其带来的不和谐急切需要调整,这是国家发展大局的需要。
第五,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失衡导致的价值观扭曲,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道德滑坡。如官德、医德、师德的下滑已经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先富起来的群体形象急切需要改善,等等。这些现象表明了在物质文明日益发展并进入繁荣阶段后,精神文明或者与时俱进的新道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却未能够跟上时代步伐,两者亦是处于一种不和谐状态。换言之,新时期的伦理道德与价值取向并未随着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而同步进步。
以上五个问题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2)重要性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我们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任务”。“三大建设”要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状态呢?这就是四中全会所提出来的“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即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建设”的任务再加一个和谐社会建设任务。
第二,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借用了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小康”提法,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邓小平同志赋予“小康”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就要实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础是变化,一些人的利益满足了,一些人的利益得不到满足,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动之中,不稳定、不和谐的问题很多。在社会变动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政权的安危。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达到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国家的执政党来说,如何处理好社会稳定与和谐,至关重要。
以上便是构建和谐社会必要性与重要性。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五个方面讨论,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思想道德体系和先进文化建设,这都与和谐分不开。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3.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究竟应该怎么做
第一,维护社会稳定是社会建设的根本前提
社会稳定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前提条件。一个和谐的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稳 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大局总体是稳 定的。但是,由于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空前的社会变革也积累了一些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因素,需要我们采取对策,加以妥善解决。胡锦涛同志在党 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强调:“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 础。”由此可见,要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就必须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只有把社会上不安定的因素一个一个解决了,才能营造社会和谐的大氛围,夯实 社会建设的基础。
第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基本价值理念
改善民生是社会建 设的重中之重,“民生”是与“国计”密不可分的。民生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直接影响到改革发展全局。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 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 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但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当前,“上学难”、“就业难”、“养老难”、“看病难”、“购房难”等呼声不绝于耳。这就说明,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和政府在解决民生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但是要解决 的问题还很多,要完成的任务还很艰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第三,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着力实现“五有”目标
“社会体制”是政府社会职能、社会政策、社会治理、社会保障、社会服务、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子系统的构成方式和运作状态。早在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努力实现“五 有”:第一是,通过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学有所教”。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学有所教”,就必须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第二是,要通过推进劳动就业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实现“劳有所得”。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不仅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劳有所得”息息相关,而且也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第三是,要通过推进养老保障体制改革,实现“老有所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
定的重要保证。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第四是,要通过推进基本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现“病有所医”。健康是人 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基本医疗卫生体制是社会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 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都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所必须的。第五是,要通过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实现“住有所居”。住 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安定,因而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总之,要从根本上改善“五难”等民生问题,就必 须从根本上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同时,也只有将社会体制改革作为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来抓,才能真正实现“五有”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