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实行这种经济制度的原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与这一基本国情相适应,我们国家必然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原因:在我国现阶段,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腰酸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
基本内容: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前提条件: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条件:生产力水平.直接原因:旧的社会分工和劳动差别的存在.原则: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胡锦涛:收入分配改革要更重公平
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征求对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胡锦涛指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符合国情、科学合理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收入分配问题,中共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强调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揭秘最佳电子商务平台 秘闻!行情近期可能发现大逆转 机构资金流向已发生巨变!主力资金正密谋全新布局!胡锦涛强调,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加强领导,统一认识,齐心协力,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好。各地区各部门都要讲党性、讲大局、讲纪律,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周密方案,完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政策。
温家宝
在4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今年第7期上,温家宝总理发表文章《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提出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改革分配制度。温家宝指出,当前,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防止两极分化,再次分配须更重视公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温家宝尤提出,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形”分配格局。为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重点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二,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研究适时开征物业税。第三,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等等。
作为上述措施的一部分,与之相应,温家宝强调要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为此将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社会保障投入。
同一时间,财政部长谢旭人撰文称,财政部正研究开征社会保障税,并且今年将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通过逐步提高我国直接税的比重,更好地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积极运用税收手段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由现在的社保费转向社保税,改制过程不会太难。
对此,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肖耿接受本报采访表示,官方的上述表态,意味着我国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即将启动,并将以缩减贫富差距、扩大中等收入阶层为目标。为扩大加强社会保障而进行的社保费改税,是与之相辅的。“现在只是开端,”肖耿说,“还需要一个过程。”
重点或在增加工薪阶层的收入
尽管如此,肖耿认为,收入分配改革乃至税收改革的首要点,应该是降低税率、增加大多数居民的收入。肖耿分析,目前我国居民尤其是广大的工薪阶层整体收入水平偏低,相反缴纳的税费较高。以社保费为例,占到基本工资的40%,其实比例已经很高。因此,肖耿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想办法增加工薪阶层的收入,而这或许也是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形”分配格局的必由之路。
要增加工薪阶层的收入,在肖耿看来,首先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提高人力成本。而要提高人力成本,就必须降低整体税率。其次,是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通过税收来调节不合理的收入,尤其深化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改革。肖耿举例说,比如房地产行业、电信行业等,就应该重新分配其收入。
而从官方表态中,明显可看出,此次收入分配改革,跟扩内需、调结构密切相关。发改委有关人士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作为增强内需的重要抓手,发改委正在抓紧研究调整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思路,切实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要消费,就得有钱。事实上,今年已经出现工资上调的趋势。继广东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后,4月1日,浙江省也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上海市月最低工资标准从960元调整为1120元,增加数额为历来之最;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从8元调整为9元。杭州市(不含萧山、余杭区)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由960元提高到1100元,非全日制工作最低小时工资标准由8元调整到9元。
而最近密集发表的研究报告也普遍认为,我国劳动力成本已开始进入上升通道。中金公司发表报告认为,我国农村可转移剩余劳动力为数已经不多,正逐步从过剩走向结构性缺乏。由此,工薪阶层尤其是低收入工薪阶层的工资上调,已不可避免。
提高居民收入占比促消费升级
中金公司最近发布的报告认为,在我国,劳动者收入偏低、占比下降一直是遏制消费的重要因素。从1990年代初至今,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已从原来的55%下降到目前的略高于40%的水平,而对应的则是消费在GDP中的占比从49%下降到37%左右。
那么,在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导向,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既定趋势下,我国的内需消费能够有效扩大吗?
中金公司认为,从日本的经验看,增加居民在收入分配中的占比、提高劳动者薪酬,可明显拉动消费,进而促进产业转型。
上世纪60年代之前,日本出现了严重的城乡“二元化”问题。同时,国民收入增长远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个人消费增速明显落后于投资与工业增长速度。为此,日本实施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具体内容包括,以城镇化的方式和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方式提高农民收入;肯定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保证其发展的方式提高工人收入。
日本进入1960年代后,随着劳动者报酬的改善,制造业规模相对萎缩的同时,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大。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在1960-1970年间从39%提高到45%,到1980年占比进一步提升到53%。由此看出,消费占GDP的比例与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关系密切,表明收入分配向劳动者倾斜有利于促进消费。
中金公司近日发表的报告认为,中国的消费升级或将遵循以下路径:
饮食方面的消费支出占比将下降,但在外就餐和饮料的支出增长将好于饮食平均增速;衣着消费的整体增速不突出,但升级,消费品牌化、高档化。
住房相关支出保持快速增长,家庭耐用消费品的进一步普及,对舒适、美观、清洁、方便等方面的需求会增加;汽车、燃油、汽车保险、航空、通信设备以及通信费用支出均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增速高于平均。
康乐方面,对医药、医疗设备及医疗服务的需求随收入水平提高,对文教、娱乐的需求会加速增长,支出占比提升。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肖耿认为,随着收入分配改革深化,当居民收入切实提高的时候,消费升级才会随之而来。
第二篇: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
主要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当前改革思路:
1.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2.完善政府财力分配制度一是通过完善税制,加强征管,规范收费,建立财政收入与GDP合理比重增长机制,不断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二是按照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依法制定、完善政府财力的预算管理体制、财力配置结构、预算执行有序的规范理财机制,保证各级政府存量、增量财力用于解决和谐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发展中的利益失衡问题。三是建立转移支付财力规模增长机制和中央、省、市、县四级政府保证增长的责任机制
3.完善税收调节分配制度。一是通过直接、间接两种税收模式调节垄断行业超额利润,可考虑实行法人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二是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个人所得税超额累进计征办法,调整消费税,同时,加强税源、税基管理,认真实施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三是对高收入阶层的财产分配、生活消费两大行为设计行为调节税,适时开征遗产税、赠予税、财产交易税、房地产超面积使用税、高消费行为的消费税,建议提高累进所得税率,对最高收入者税率可达80%,严格申报制度,加大逃税处罚力度,强化管理,由此缩小与低收入者的悬殊差距;四是实行社会保障费改税。改依规交纳社会保险费为依法交纳社会保险税,确定税基,统一税率,同时,建立社会保险税全社会统筹机制。
4.完善转移支付分配制度。一是明确财政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长,困难领域、困难地区、困难群体与先进领域、先进地区、富裕阶层实现利益同步增长的政府法律责任,建立公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法律机制;二是明确价格转移支付对垄断行业、高收入阶层收入的调节作用,以此发挥对政府转移支付的补充作用。政府通过制定价格政策,引导价格收入所产生的价格收益用于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消费利益;三是运用利率分配可以承担转移支付的功能,探索实名制存款限额差别利率政策,用以调节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群体间在存款收益上出现的分配差距。
5.完善社会保障分配制度。
6.完善土地收益分配制度。
第三篇:中国分配制度看法
总之,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不是虚拟的,不是写在纸上和说在嘴上的,应是实实在在的。要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国家应有 法律 规定、政策约束; 企业 应有具体的制度规范、落实措施、并有外部执法监察和内部职工民主监督。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现阶段基本分配制度的一个主要内容,是 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具体来说,包括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和按管理要素分配等等。
按劳动要素分配,是普通劳动者凭借其劳动要素产权获取收人的分配形式。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参与分配的劳动要素是狭义的,是与技术、管理并列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要素,而且指活劳动要素而不包含物化劳动要素。在 现代 生产过程中,劳动要素依然是主导因素。生产过程中各个要素之所以能够形成协同关系,仍然依赖于其中的劳动要素的主导、整合和调控功能作用的发挥。因此,现实生产过程都是多个生产要素在有机组合中发挥功能的过程,也是劳动要素发挥全覆盖作用的过程。因此.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下,劳动要素也和其他要素一样参与收入分配。
按资本要素分配,指资本所有者以其资本所有权参与收入分配的分配形式。这种分配形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属于私有制范畴的.主要在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实行。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现在国有、集体和国有控股企业进行资本经营,企业互相参股取得资本收入,是从社会经济运行的角度而言的按资分配,是企业独立产权的部分经济实现,是资本要素参与分配所获得的收益。个人所获取的财产性收入也属于此类分配形式,它也成为个人收入的来源之一。
按技术要素分配。是指科技工作者通过提供新技术取得收入的分配形式。技术应分三个层次:一是技术工作。工程师、技术人员的工作属于科技劳动,而且是复杂劳动,他们的收入也是劳动收入。二是科技发明与创新。这种发明与创新的成果凝结着科技人员的复杂劳动,其成果转让的收入也是科技劳动的收入。三是技术入股。技术是劳动成果,但技术自身不等于劳动。因而是非劳动生产要素。术人股可能获得高额收入,其中除去技术发明成果的劳动收入外。其余的高额收入属于非劳动收入。在现代生产中.科技劳动、科技发明与创新,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应重视现代生产中的技术要素并使其要素所有者获得相应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劳动者在生产经营中发挥出来并得到社会承认的管理要素来分配个人收入的分配形式。其实,管理也是劳动。马克思把管理称作指挥劳动、监督劳动。如同一个乐队需要指挥一样,社会化生产的共同劳动也需要指挥和管理。管理劳动是一种高级复杂劳动。在现代生产中,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更显得重要。其收入形式主要是劳动者的经营劳动收入,即企业经营管理收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和个体经营等收入。因此,按管理要素分配可以激励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并存的多种分配方式.既有相互协调发展的一面,又有矛盾和对立的一面。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妥善处理矛盾冲突。使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结构尽量发挥出良好的整体功能。
三、具有 中国 特色的分配制度模式的特点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分配制度模式。具体来说有以下的一些特点:
(一)多元性。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有制结构的多元性决定了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多兀性。
(二)主体性。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其发展又是不平衡的.在一个复杂的事物中,如果有多种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矛盾是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和轨迹。在我国多元化的收入分配制度中。由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所决定,按劳分配方式必然处于主体地位,它决定着我国分配制度的性质,也决定着我国分配制度的发展方向和轨迹。
(三)混合性。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在宏观上是多元的,各种分配方式共同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微观上,企业的分配方式也是多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各社会成员的收入来源上.既有按劳分配收入,又有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各种收入相比较而存在,在相互对立中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社会的有序运行。
(四)激励性。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具有激励作用。其主要表现为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按劳分配能利用利益的激励功能刺激劳动者的潜能。多种分配方式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各种非按劳分配的合法性,进一步调动了各种要素所有者要素投入的积极性。
(五)分享性。在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既有按劳分配方式.又有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社会成员既可获得按劳分配收入,也能以生产要素产权获得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体现广大社会成员对社会发展成果的分享性。
(六)人本性。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使劳动者既能获得按劳分配收入,同时又能以劳动要素产权获得要素收入。充分体现了劳动者的主导性和劳动者物质利益的主体性,从而体现了收入分配的人本性质。
(七)和谐性。这样的分配制度模式正确处理了劳动者与要素投入者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既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又调动了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使他们相互协作,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体现了分配制度及社会的和谐性。
(八)历史 性、过渡性。我国现阶段的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产方式一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现成基础:同这种独特的、历史规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人们在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生产中所处的各种关系,——具有独特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最后,分配关系本质上和生产关系是同一的,是生产关系的反面,”因而,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关系、分配制度及其运行模式具有同样的历史性和暂时性。我国现阶段分配关系、分配制度及其运行模式的历史性和暂时性,决定了这种分配关系、分配制度及其运行模式的过渡性。我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然通过向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过渡,进而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
上述特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结、相互依存和互为条件的。也正是因为具有这样一系列的特点.更凸显了这种分配制度模式的中国特色。
第四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
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精神,适应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改革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制度,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宏观调控机制,逐步实现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改革的原则
(一)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
(二)适应事业单位聘用制改革和岗位管理的要求,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的倾斜力度。
(三)建立体现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四)坚持搞活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
(五)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分配秩序,理顺分配关系。
二、改革的基本内容
(一)建立岗位绩效工作制度
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
1.岗位工资
岗位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所聘岗位的职责和要求。事业单位岗位分为专业技术岗位、营理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13个等级,管理岗位设置10个等级,工勤技能岗位分为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技术工岗位设置5个等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不同等级的岗位对应不同的工资标准(附表一至三)。工作人员按所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
2.薪级工资
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对工人设置40个薪级,每个薪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附表一至三)。对不同岗位规定不同的起点薪级。工作人员根据工作表现、资历和所聘岗位等因素确定薪级,执行相应的薪级工资 1
标准。
3.绩效工资
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实绩和贡献。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进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
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后,取消现行年终一次性奖金,将一个月基本工资的额度以及地区附加津贴纳入绩效工资。
4.津贴补贴。
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分为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
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主要是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生活的工作人员给予适当补偿。艰苦边远地区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执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所需经费,属于财政支付的,由中央财政负担。
特殊岗位津贴补贴主要体现对事业单位苦、脏、累、险及其他特殊岗位工作人员的政策倾斜。国家对特殊岗位津贴补贴实行统一管理。
(二)实行工资分类管理。
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其功能、职责和资源配置等不间情况,实行工资分类管理。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绩效工资根据单位类型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
(三)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
1.正常增加薪级工资。
在考核的基础上,对考核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工作人员每年正常增加一级薪级工资。
2.岗位变动调整工资。
工作人员岗位变动后,按新聘岗位执行相应的工资标准。
3.调整基本工资标准。
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财政状况、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动等因素,适时调整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
4.调整津贴补贴标准。
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财政状况及调控收入分配关系的需要,适时调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标准和特殊岗位津贴补贴标准。
(四)完善高层次人才和单位主要领导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
1.完善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
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力度,继续实行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建立重要人才国家投保制度,采取一次性重奖以及协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逐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
2.建立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
逐步建立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探索多种分配形式,规范分配程序,合理确定收入水平,加强对事业单位主要领导收入分配的监督管理。
(五)健全收入分配宏现调控机制。
实行工资分级管理,明确中央、地方和部门的管理权限,完善收入分配调控政策,规范工资收入支付方式,加强工资收入支付管理,建立统分结合、权责清晰、运转协调、监督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纳入调控范围。加强监督检查,健全纪律惩戒措施,维护国家收入分配政策的严肃性。
三、相关政策
(一)新聘用人员工资待遇。
新参加工作的大学本科(含获得双学士学位的本科生和未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及以下毕业生,实行一年见习期,并执行见习期工资;长学制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见习期工资待遇可适当提高。见习期工资执行期满后,岗位工资按所聘职位确定,薪级工资按转正定级的标准执行。
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和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不实行见习期。在明确岗位前,执行初期工资;明确岗位后,岗位工资按所聘岗位确定,薪级工资按转正定级的标准执行。
到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的大中专及以上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定级时薪级工资适当高定。
其他新聘用人员工资待遇,由聘用单位比照同等条件人员确定。
(二)部分行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待遇。
地质、测绘、交通、海洋、水产、民航等行业事业单位中野外、水上作业工作人员以及飞行人员的工资标准另行制定.体育运动员仍实行体育津贴奖金侧度,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三)离退休人员待遇。
截至2006年6月30日已办理离退休手续的人员,不实行新的收入分配制度,适当增加离退休费。
这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后离退休的人员,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前,相应调整离退休费计发办法。
四、经费来源
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所需经费,按单位类型不同,分别由财政和事业单位负担。由财政负担的经费,按现行财政体制和单位隶属关系,分别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负担。对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具体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定。
五、改革实施时间
这次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从2006年7月l日起实施。
六、组织领导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到广大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各地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切实负起责任,精心组织实施,严格执行政策,严肃工作纪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级纪检、组织、监察、财政、人事、审计等部门共同做好管理和监督工作,凡违反政策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并追究领导者责任。同时,要切实做好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确保改革平稳实施。
第五篇:收入分配制度并非贫富差距根本原因
人民日报:收入分配制度并非贫富差距根本原因
人民网-人民日报
收入分配制度固然重要,但在贫富差距中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直接获取各种资产,以及资产的增值、贬值远比通过收入分配所造成的贫富差距要大得多
分配制度改革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但各种讨论不由自主地集中在“收入”的分配制度上。收入分配制度固然重要,但在贫富差距中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财富分配”与“收入分配”时常混用,但二者有重大区别。前者是指分配存量,而后者是指分配流量。分配存量体现为财产存量,具体而言,即实物资产、金融资产和无形资产。在现实生活中,直接获取各种资产,以及资产的增值、贬值远比通过收入分配所造成的贫富差距要大得多。例如,廉价获得国有矿山的开采权,由此形成的财富差距并非收入分配上的差距造成的,而是在公共产权制度的漏洞中直接转移本来属于全民的资产所致。
金融资产也是如此,居民手中的大量金融资产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升值,有的金融资产如储蓄存款甚至贬值了。居民手中的金融资产价值通过银行存款、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在隐性地向金融部门转移,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高薪高福利,实际上就是把广大居民手中以金融资产形式存在的分配存量做了再分配,使居民部门的一部分财富转移到了金融部门。如果造成分配存量转移和再分配的制度不改革,则财富集中化还会加快。
分配存量的转移和再分配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是隐性的,不像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那样摆在明处。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观察,与当前的三大制度有内在联系:一是城乡分治导致的财富转移。过去是通过农产品剪刀差来为我国的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后来是通过户籍、土地来为城镇化提供资金积累。户籍制度维持了低成本的人口城镇化,农民进城了,提供廉价劳动力,但城市政府的公共服务并未因农民进城而同步扩大,因为农民没有市民待遇。土地制度维持了低成本的土地城镇化。城乡贫富差距由此继续扩大。
二是公共产权制度导致的财富转移。公有制下的自然资源和国有资产归全民所有,其资本化收益也应归全民所有。但公共产权制度存在漏洞,不少自然资源如煤炭、矿山廉价地转移给了私企,等到开采完了,其资源的公共产权也同时消失,部分地下的国民财富变成了私人的巨额财富,而生态、环境成本却由社会承担。
三是垄断导致的财富转移。任何国家都有垄断,有些垄断是有利于老百姓的,如公用事业的国家垄断。但有些垄断则不然。在财富极度金融化的社会,不完善的金融制度往往成为财富差距扩大的加速器。因此,上述这些制度不改,分配制度的改革仅仅从“收入”着手都只是治标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