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论文
主题:改革开放30周年
大纲:
1.改革开放的综述
2.原因以及关键
3.启示及展望
改革开放伊始
改革开放的体现——制度和影响
成就
改革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成功——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
把握规律,三十年,对于一个人而言,是差不多是半辈子了;三十年,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不算是一段非常长的时间。转眼,中国的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
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但是站在这个起点的是“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人按职能分,可以分为三类:思考者、宣传者、实践者。同样,改革开放也经历着思考、宣传和实践这样一个过程,随着时间的前移不断反复,不断进步。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是这么一个思考者,他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从一个设计者的角度思索着祖国未来发展的蓝图。发展建设,蓝图是根本,所以设计者就显得特别重要,当然,除了小平同志,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设计者为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在贡献者里面,我们不能忘记马克思,任何行动,思想先行,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对我国影响极大,其思想结晶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思考方向,所以无论时代如何变更,我们不能忘记马克思,在改革开放的过程是设计者将马克思的理论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这是一个历史的转变,思考以及设计的成果在改革开放中就体现于理论创新,“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这不是一句空话,虽然它常被挂在嘴边,可能因为“司空见惯”,许多人对它也就麻木了。在设计者们精心的思索下,改革开放的指导理论日臻实用和完善,正是有争取和适时的理论的指导,改革开放才能够不断焕发出新气息、大成就。
第二篇:改革开放论文
乘改革开放之风,建西北现代化小城镇群
————*旗城镇化建设之我见
改革开放是我国探索强国之路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对内改革(生产责任制);经济特区的设立;国民经济调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改革经济体制,提出商品经济概念;国有企业改革;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分税、金融体制、外贸体制改革;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科学发展观等几个过程,这些过程也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完善的过程。可以说最后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目前我国最完善的改革开放政策,而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基本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对于我旗,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实现这三个基本点的根本办法,而小城镇建设又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小城镇是以集聚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务为特征的地域系统,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我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加快小城镇建设,走符合地区实际的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一、发展小城镇、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意义 我旗地处祖国的大西北,立地条件差,环境恶劣,产业结构较发达地区单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也比较典型,扶贫任务艰巨。加速推进城镇化,既是我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历史阶段,也是解决目前以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问题的关键。
1、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牧区,特别是像我旗这样经济十分落后地区,加上近几年退牧还草工程和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项目的实施,传统农牧业已经不能实现农牧民的小康梦想。要让农牧民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推进城镇化,实现农牧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牧民的数量,提高人均产出比率,这样农牧区留守劳动力的价值也就大大提高,收入相应增长。同时,我旗现阶段正在依托各个苏木镇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化,各种企业数量逐年增加,对劳动力需求也不断增加,致使各城镇对人口的吸纳能力较以前有了大幅度增强,因此,农牧区人口大批转移得以实现,这将对我旗实现城镇化,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要素的合理分布和自由流动,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产生重要意义。
4、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旗地形地貌以沙漠戈壁为主,巴丹吉林沙漠横贯全境,占到全旗总面积的60%。境内无地表径流,年均降水量 100毫米,年均蒸发量 4100毫米,植被稀疏,生态脆弱。只有通过城镇化,将农牧民集中起来,采用现代化圈养和转变部分农牧民的谋生方式,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给大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最终才能解决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5、推进城镇化,将有利于扩大经济增长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通过推进小城镇建设,一是可以调节各类人群的资金投向,特别是农牧民的资金投向,将资金投向城镇基础、企业、住宅建设等方面,扩大投资需求。二是在小城镇就业的人口增多,其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消费结构更趋于城市化水平,随之消费金额也会相应增加,对经济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6、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牧民素质修养
大力推进城镇化,把广大农牧民引进城镇,开阔眼界,转变传统观念,有利于集中开展各种教育,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水平,改变其传统的生活方式。
二、我旗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我旗着眼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大了撤乡并镇力度,将原有的13个苏木镇撤并为目前的5个。并整合社
而第三产业80%以上却都集中在了额镇地区。四是发展规划难以全部落实。每次规划都规划的十分详细,同时还经过了多次修改,但却缺少了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和约束能力,造成许多项目落地困难。
三、加快我旗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1.强化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的权威性
加强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和规划管理工作,必要时成立专门的规划实施监督小组或部门。规划必须通过专家的论证和居民的审议,一经通过确定,不得随意更改。如要变动,必须经专门机构审议通过,以保证了发展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严肃性和约束性。
2、抓好小城镇建设与小城镇经济建设,促进小城镇和谐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发展小城镇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涵盖建设,建设要为经济发展服务,二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必须正确处理好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经济的关系,注意克服重建设轻经济、或先建设后经济、或以建设代经济,认为小城镇建设搞得好,经济自然就上去了,或认为经济上去了,建设自然就搞好的倾向。着重考虑小城镇的产业布局、经济区域布局,同时搞好小城镇社会事业建设。
3.把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重点 城市的发展与产业发展有直接的关系。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的城市发展积累因果论理认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
过引进竞争机制,来提高我旗特色产业活力,促进产业发展;或是由政府部门介入,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与相关高校合作,培养定向的高技术人才,然后用以招商引资或出卖给旗内相关企业,以达到促进产业发展的目的。
5、建立特色产业监督制度,搞好企业服务
目前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实施情况来看,对于独特的、民族的产业,国家持支持的态度,不但办理相关手续相当简便,同时还经常下达产业引导资金,由于这样我们更应该为特色企业着想,帮助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并积极为企业申请国家引导资金,借此可以利用国家资金介入企业管理,建立企业监督制度,监督企业运行状况,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6、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可以实行财政资金为引导、吸纳民间资金为主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一是财政资金可以向小城镇倾斜,在注重抓好水、电、路及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增加与农牧民利益有密切联系的、有巨大消费、利益空间的项目,以此吸纳民间投资和吸引外资,加快建设速度,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的经济实力。二是,通过小城镇安居工程,吸引农牧民建房资金。三是把市场机制引入小城镇建设。政府通过在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健全规章制度、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等软件上下功夫,使小城镇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并以“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9-
第三篇:改革开放论文
成绩
论文题目:改革开放30年家乡之变化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授课教师:王丹
学生姓名:邱晓瑜
院(系):经管系 年级:09级 班级:3班
改革开放30年家乡之变化
我的家乡山西朔州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诞生的一个新兴城市。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朔州市走过了他生命中最辉煌的一段。在这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过去几十年中,朔州市在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留下了一道道闪光的轨迹。特别是在1989年朔州正式建市后,区域经济发展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形成了几个历史性的发展高潮,经过建市20年的发展,朔州这座年轻的城市已经初具规模,一座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北方生态园林工业城市正在茁壮成长。从1978以来,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三十几年弹指一挥间,而今,朔州这片热土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北京到晋北矿区,反差太大了,车站、民居那样破,一切是那样落后,人们那样穷,我看到唯一的水泥建筑就是县里的招待所。”这是安太堡露天煤矿的英国专家威廉姆斯1985年初到朔州的感受。那时,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刚刚建立,它催生了朔州这座年轻的城市,也给它深深打上了改革开放的烙印。
从那以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朔州人民面对薄弱的国民经济基础,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努力克服自然条件恶劣,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的各种不利条件,依靠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激发出来的活跃生产力,取得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解决了广大农民生活温饱问题。随后,在国民经济其他行业,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呈现出逐年旺盛的发展态势,传统产业逐步焕发生机,新兴产业逐年成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开始向多元化、合理化迈进,特别是第三产业从小到大,快速增长,整个国民经济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取得的一系列进步无不在昭示着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恩泽。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节奏明显加快。经济总量从1949年的4961万元,1964年首次突破亿元,用去15年时间;到1973年跃上2亿元,用去9年时间; 1977年超过3亿元,用去4年时间;到1980年超过4亿元,用去4年时间; 1982年跃上5亿元,用去2年时间。到1987年突破10亿元,用去7年时间; 1990年突破20亿元,1993年跃上30亿元,都只用去3年时间。此后的节奏进一步加快,每年基本上以10亿元的增量扩大,1998年突破80亿元。上世纪末由于煤炭市场衰退的消极影响,再加上自然灾害对第一产业的袭击,从1998年到2001年连续4年经济实力没有取得明显提高,始终维持在80亿元左右,直到2002年,全市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性发展,再次跃上快车道,当年完成经济总量突破百亿元大关,从此每年的增量均在20亿元以上,并呈逐年加速态势,2005年增量34亿元,2006年的增量提高到52亿元以上,2010年增量达到110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朔州市严格执行国家人口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取得显著成绩,1979—2010年,全市总人口仅增长1.3%,比改革开放前26年的年平均增速下降0.5个百分点;而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7.7倍,年均增长10.6%。
(二)财政收支大幅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朔州市地方财政收支大幅增长。2010
年与1978年比较,全市地方财政收入由2553万元增加到30.2亿元,增长117.3倍,年均增长17.9%。其中1989年朔州建市到1995年,财政增速明显快于建市前水平,年均增长13.6%;“九五”期间,由于经济增长受制于煤炭市场萧条,财政增收速度明显放慢,年均仅增长4.6%;“十五”时期,随着市场对能源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推动了朔州主导产业大发展,地方财政收入随着全市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年均增长22.7%;“十一五”以来,地方财政收入连上两个新台阶,年均长63.4%。
2010年与1978年比较,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增长140倍,达到44.1亿元,年均增长18.5%。1978年全市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5元,2010年增加到2013元,30年增长78倍多,年均增长16.3%。
(三)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的钟声首先在农村敲响,也为朔州市农村迎来了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二次春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贯彻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快速地释放出农业生产力,农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生态畜牧基地建设成为朔州产业转型的一大基本方略,奶业已成为该市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奶牛存栏和鲜奶产量均占到了全省的一半。
在山阴县八里庄人畜分离奶牛养殖小区,养殖大户李文平说,早些年奶牛都是各家各户散养,牛群混居,牛棚内粪便横流,活动场所也不够大,牛奶产量、质量都难以保证。如今养殖小区里,一排排标准化的牛棚整齐排列,牛舍、饮水区、干草棚、机械化挤奶站,场区分工明确,棚外的奶牛运动场上,一头头刚吃饱的奶牛正悠闲自得地晒着太阳,饮着水……
(四)工业经济发展迅猛
改革开放以来,朔州市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依托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通过中央地方共同投资,形成了以煤电工业为支柱,乳品、陶瓷、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经济体系,为全市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并非一蹴而就。在好多人的印象中,过去朔州地方煤矿挖煤都是赶着牛车到井下去挖,不仅不安全,而且工作效率低。而如今在山阴县,一条亚洲最长的超远程带式输煤专线,不仅让附近居民免受煤尘、噪音污染,每年还可节省运费1亿元。同时,它也演绎了一出完整的煤炭深加工历程。
(五)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朔州这座年轻的城市,既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也是沐浴改革开放春风迅速成长起来的一座新兴能源工业城市。1989年朔州建市后,朔州人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一张崭新的白纸上,描绘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城市新画卷,由最初确定的煤都、电都、奶都,进而提升为建设北方生态园林工业城市。朔州建市后近20年来,经济大规模集中投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位显著提高,一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北方生态园林工业城市已初具规模。朔州市加大城市污染综合治理力度,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晋北次中心城市的能力逐步形成。
(六)人民生活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是朔州人民得到实惠最多,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生活质量改善最明显的时期。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顺利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学杂费,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建立……
在朔城区居住了30多年的席鹏老人对记者说,过去一到冬季,家家户户用火炉
取暖做饭,市区上空从早到晚烟雾笼罩,连鸟雀都不见影踪。但如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蓝盈盈的天,前些时还飞来了白天鹅……
如今,那位外国专家所说的景象完全不见了影踪,“城市、建筑、交通、医院、学校、宾馆、饭店就像魔术师变出来的一样。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难‟,我要出去吃饭,西餐、中餐都有,小饭馆和星级酒店一家挨着一家,我该选择哪一家?从一个落后于全国的北方内陆地区到生产总值突破三百亿元的塞外明珠,从一个祖国地图上很难找到的无名小城到如今成为颇具经济竞争力的魅力城市,从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矿产资源沉睡千年的“处女地”,正在迅速成长成为一个朝全国、全世界煤炭之都、陶瓷之都、电力之城、园林城市、畜牧大市、旅游新地迈进的城市!聚焦今日,朔州大地林草茂盛,乳香飘溢,乌金滚滚,贸易活跃,到处生机勃勃,令人无限遐想!是改革开放赋予了我们新的生命,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朔州人民,必定能突破种种困难,使我们的家乡朔州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历史台阶!
参考文献:
《朔州日报》 2010年11月第四期
《山西志》 曹晓宇编
《论我眼中的朔州》 李遹
第四篇:关于改革开放的论文
关于改革开放的论文(2500左右)
浅谈改革开放
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我们对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实施有了深刻的认识——改革开放是中国领导人依据中国国情,立足中国人民利益,为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和实现国家富强和名族振兴而作出的英明决策,是一项伟大工程!
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到现在,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5年的征程,这35年充满喜悦,充满沧桑,总的结果是给我们国家的广大人民带来了幸福生活!下面通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我国老百姓在衣食住行用方面的对比,我们更能体会到改革开放的实施给我国带来的深远影响。
衣: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住: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
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交通很糟糕,高速公路很少,跟别说铁路,航线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
用: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
以上充分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的日常生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
当然,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绝非仅此而已,而是在我国各项事业的方方面面。
一,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5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二,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5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三,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四,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五,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六,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35年的时间里,中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八,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九,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十,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总之,由于改革开放,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改革开放,我们“改”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直观地考察我们的现实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同三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的改革开放任重道远。观察我们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市场秩序还不够规范,市场的发育程度还比较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还有残存,旧体制的思想、观念、习惯、活动方式、领导方法还存在,等等。还要看到,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还存在一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这主要是指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邓小平曾指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存在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这些弊端都带有封建主义色彩。最近揭露出来的山西黑砖窑,是比封建主义还要落后的东西,带有奴隶制的色彩。以上这些,其性质都是非社会主义的,都在革除之列。
改革开放35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我们必须坚持吸收利用这些宝贵的经验财富,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二是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三是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四是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五是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六是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七是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八是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九是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十是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一百年不动摇,我国人民必能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中华民族必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五篇:改革开放三十年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调研报告
——从我家乡的变化谈起
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班级:化学类1班 编辑小组:张福庆、邱成伟、何政、王静、蒋安南、朱凯帅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二、改革开放期间的措施
三、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四、改革开放的意义及未来之路
目录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一、国内背景
中国从1956年选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党的八大对于如何以苏联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很好的思路。但是,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从1957年开始,我们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开始了‘长达二十年左的错误’。到1976年后,我们来看一下文革结束后的中国是一个什么图景。
(一)“文革”结束时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图景
“文革”结束时的中国,是一副怎样的图景呢?
1.政治上,“文化大革命”严重混淆敌我,严重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造成冤假错案堆积如山。据统计,“文革”十年中,全国被立案审查的干部高达230万人,占“文革”前夕全国1200万干部的19.2%。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专政机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都被搞乱了。
2、经济上,“文化大革命”造成我国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1977年12月,据李先念在全国计划会议上估计,“文革”十年在经济上仅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1978年2月,华国锋在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由于“文革”的破坏,仅1974年到1976年,全国就“损失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钢产量2800万吨,财政收入400亿元,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3、文化上,这场由文化领域肇始的“大革命”,对教科文的摧残尤其严重。无数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遭受浩劫,一大批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受到残酷迫害。
4、思想上,“文化大革命”还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
二、国际背景:中外经济科技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使中国面临沉重压力
(一)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
新科技革命,也称作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兴起于二战以后的美国。这次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二战期间积累的本来服从于战争需要的军事技术转移到民用上来,使得原子能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等尖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使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美欧日经济实力的大发展、大提升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欧洲、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一直持续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这个时期也被称作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在这期间,中国周边原来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等,也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实现了经济起飞。
二、改革开放期间的措施
一、1978年12月,具有战略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根本上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及重大调整。经济建设取代了阶级斗争,改革开放取代了闭关自守。
二、1979年,在中国首创经济特区。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的试验田和向世界展示的窗口。
三、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
四、1984年,提出并实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商品意识、商品经济得到宣传和落实,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多元所有制主体纷纷出现并得到中国法律的承认与保护。“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破茧而出,极大地改变了国营、集体经济大统大独的局面。
五、1986年,以税制改革及政府分权、放权为契机,全民所有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全面推进。
六、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执政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策、路线正式确立,成为10年改革最成功的经验和法宝。“
七、1988年,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再次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向社会、世界传递了重要的信息:中国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建设中,务必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要在世界高科技、尖端科技占有一席之地、重要之地。
八、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已逾古稀之龄的邓小平再一次南巡,组织和倡导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第二次“大讨论”与思想“大解放”,结束了“姓社姓资”毫无意义的争论。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九、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前,香港国归祖国,“一国两制”成功实施,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先例。
十二、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
十三、2005年,在中国延续并实施2600多年的农业税被取消,建国后的《农业税条例》废止,农民在封建社会期盼的轻税薄赋终于得以部分实现,农民种地从此不但不交税、不交费,反而得到多种补贴。
三、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1、农业篇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更能感受到改革 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因为新的 事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改变就是发生在眼前的,是肉眼可见的。下面以农村农业的变化谈谈改革开放对我家乡的影响。
把思绪拉到2013年的夏天,那时小麦刚从地里收裝完毕,望着那摊了一地的麦粒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不是因为我的任务就是负责摊晒和装收而是感慨这变化的差距之大,有点令人不可思议。去年在全国小麦遭受干旱和虫害的情况下我家小麦的亩产仍维持在1200斤左右,在一个普通家庭如果有十亩出去的田地的话,不出意外 一年的小麦产量应该可以达到一万五六千斤左右,除去化肥农药及其他方面的投入,这个收成让一个家庭一年的温饱是没有问题,况且国家每年还有相应的地亩及其他补贴政策,这大大的提高了农民的耕作积极性和解放了生产力。
自1978年三中全会以来,农村作为改革的先锋军为全国经济作试探点取得了良好的模范作用。从农民公社到责任制承包到户,这是百废俱兴后思想和行动的巨大跨越,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且在2003年我国结束了已有两千六百多年历史的“皇粮制”,依稀记得那年全村老人露出的那前送所有的笑容,出门走到哪里都是笑容,那笑容永远的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这是他们遇到了祖祖辈辈都没遇到的时代,这巨大的福音让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感谢和对明天抱有了更大的希望。
虽然说土地是国之根本不能有太深的变革,但它的一点改变就可以带来巨大的变化,就现在的农村而言无论是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还是在农业结构上都不是当年可以比拟的,也许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都受到了严格地要求,这就促进了一大批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拉动了农用机械的消费,就拿我们村而言,以前很少人知道用技术都是人工耕作靠天收,而现在都比着讲技术,其中就包括种子的种植密度、农药的搭配,就连生物方面的什么插扦、稼接、打顶等等技术在农村基本上是家喻户晓,而在农机方面的使用更是快速更新和换代,极大的改变田地耕种的新面貌和提高了农民工作质量。目前,基本上家家都有农用现代化机械,就连私家车也有很多。
农业的改变不仅体现在技术上,在结构上也有很大的改变,以前都是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若是谁家种了一分地的西瓜那绝对是叫做奢侈,而现在似乎相反,农家人越来越注重对副产品的种植而对小麦大豆一些主产品有所偏低。就拿我家而言吧,在西瓜、红薯、玉米方面的种植逐年提高,当然大豆的种质量就会下降。更有甚者有的人家会大量种植蔬菜,尤其在冬季舍弃小麦而利用大棚种植大量芹菜 青椒等。还有很多在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的东西现在就出现在我的家乡。从这也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不仅在生产劳动上改变了劳动人民更在思想观念上影响了他们,使他们从传统的朴实劳作中更为灵活的劳作,这也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和提高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在此仅希望改革的春风能给辛苦了几千年的劳动人民带来更多的实惠,能让更多农民的笑脸出现在田间地头。
2、经济生活篇
回望祖国大地,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了。30年来,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3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30年前,当拖拉机第一次驶入农村时,农民群众还十分好奇。而现如今,传统的耕作方式正逐渐被轰鸣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农机所代替,许多农民已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农民买拖拉机或汽车,已不再稀奇。而现在在城里,购买轿车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在宽阔的道路上,“大众”“尼桑”等品牌家用轿车正自由地疾驰,体现出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公民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们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城市居民更是从以前的平房转变成现在的小高层,复式住宅,人们的居住都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保”发展,处处折射出人们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空调、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离不开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换上了高档的家庭电器了。试想30年前的夏季,人们只能靠摇着蒲扇来解暑,如今也被空调所替代了。30年前,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资金主要是优先考虑吃饭,加上国家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生产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极个别家境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今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大发展、大飞跃,城市基础道路建设、交通设施大大改善,人们平时上班、出行的工具更是多种多样,近途有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公交车、私家车,出远门地上有火车、汽车,天上有飞机,水路有轮船,可随意挑选组合,使居民时时处处感受到方便快捷。30年前,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大大丰富了百姓的业余生活。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许多居民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不再害怕得病,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飞速提高,居民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过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三十年努力拼搏,三十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富足!
3.文化教育篇
不可忽视的是,改革开放,不但让民众单纯的解决了温饱,更在文化教育的进步上取得质的飞跃。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文化事业的发展变化,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有了根本转变。电影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象征活动。有人曾经把电影比作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对待特定社会和时代变迁的想象和记忆。在电影方面,引起的文化传媒的变革,足以折射出文化事业发展文化的历程。
改革开放前及初期,城市居民文化生活比较枯燥,方式单一。城里有为数不多的电影院(或影剧院),而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途径之一是看露天电影。听奶奶讲:一九七八年前,老家的农村生产队每月一次或两月一次放露天电影。晚上天还没怎么黑,(公社)电影放映队的车子就拉进了村庄的打谷场或小学校的操场上,村民收工后,早早地吃完晚饭,大人带上小孩,自带小板凳。上自老人,下至小孩,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有说有笑,陆续赶到现场。有的社员不顾白天下地干活的劳累,甚至从好几公里外的村庄赶到放映点来。近千名村民聚集在放映点,不时传出欢快的笑声。当时露天电影放映的多是一些科教片,反映革命历史题材的故事片,片头还会插播一些时政新闻。这在当时可是农民最好的文化享受,它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带给了农民卫生知识,科技知识„
而如今,电影行业蓬勃发展,各类新的贺岁大片,好莱坞大片充斥着全国各地影院。
改革开放前,“国产电影”大都是样板戏,故事片,戏剧色彩浓厚,披着一层社会教化功能的外衣。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电影最重要的变化和转变就是传统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和样式方面的突破和创新,其突破口就是人物形象从符号变化到“人”,其创新不再简单地体现人物,而是从思维上创造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不仅如此,影片内容题材也更加丰富,出现了百花齐绽放的景象。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改革发展可划为四个时期:1977—1984年,拨乱反正,恢复整顿的阶段;1985—1989年,全面开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3年,教育发展的经济主义时期;2003年至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的时期。邓小平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也是这一时期教育方针和教育改革方向的奠定者。1977年5月,他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著名讲话,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新时期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价值:“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五年小见成效,十年中见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见成效。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重点大学。”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为中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我父辈那一代,只要是能够本科毕业甚至是专科毕业就能分配一个好工作,成为一辈子的铁饭碗,而如今,就算你是个硕士毕业也未必一定能找到称心的工作。从中不难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人们学历水平的提高,当然人们的知识素养也提升了一个层次!尽管更有人会说现阶段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弊端,不能更好的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但是任何事物发展不可能全是十全十美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更好的得到提高!
30年的非凡历程,教育事业改革的每一次努力,都在为国家和民族书写着更加辉煌的未来。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固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绩,但钱老的“世纪之问”仍在耳边回响。我们的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还要坚持不懈的推行教育改革。
四、改革开放的意义及未来之路
一、解放了思想、实现了思想的解放
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封闭、僵化的状态中走出来,逐步形成了求真务实、勇于变革、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 党的思想路线变化深刻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轨迹。世界现代文明中各种先进元素不断被中国人民所接纳。人们的思想观念实现了从束缚、封闭到解放、进步、务实,再到开放、科学、创新的历史性跨越。人们的价值观向多元多样转变,科学、民主、文明、生态、公平等新的理念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和价值尺度。
二、、思想解放的结晶——开辟了道路、创新了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而一切――这一条伟大道路正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这一个伟大理论正是思想解放的结晶,这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根本的意义和最伟大的成果。
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
从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开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中国未来的改革开放之路
现在的中国不管是经济还是其他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难道我们就满足了吗?这肯定是否定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无不需要进一步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