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利益集团以维稳之名拒绝改革
报告指利益集团以维稳之名拒绝改革
“在今天,体制改革已经陷入困境,可以说是个不争的事实。近些年来,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被搁置,政治体制改革尚未进一步推进。”
清华大学凯风发展研究院社会进步研究所、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课题组今天发布2011年度“社会进步系列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目前最需警惕的是“转型陷阱”。
转型陷阱:改革中途,“不想过河”
在新的世纪走完10年后,国内的观察家说“中国社会的气质正在发生变化”;有人则认为改革已经终结,已经死亡。“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特征是改革,90年代的特征前期是改革后期是开放,而最新的这10年,维稳则成了最基本的基调。”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目前流行的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认为出现了发展中国家经历的“中等收入陷阱”,另一种认为是改革处于停滞甚或倒退状态。
而这份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教授主笔撰写的报告指出,中国现在最需要警惕的,不是上述两者,而是“转型陷阱”。
“转型陷阱”指的是,改革和转型过程会造就一个既得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会阻止进一步变革,要求把过渡时期的体制定型化,形成使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体制”,由此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畸形化和经济社会问题的不断积累。
“这就如同在一幢烂尾的大楼中,人们简单装修一下就搭灶做饭,娶妻生子,也俨然成为一片天地。”
报告认为:“过去,我们过多地强调了渐进式改革的优势,但现在看,一个渐进式改革的国家陷入转型陷阱的危险会大大增加。因为在渐进中,使转型过程停滞并定型化的机会太多,既得利益集团从容形成的条件更为有利。”
“其实,现在中国的改革困境并非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改革开始进入深水区,已经改不动了’。在改革初期,提出‘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但现在的问题是,可能是摸石头摸上瘾了,连河也不想过了。”
盘点五大症状:用“维稳”的理由,拒绝改革
报告分析了转型陷阱的“五大症状”。第一个症状是,经济发展步履沉重并日益畸形。
报告指出,中国在经济上最现实的问题“不是停滞,而是亢奋、畸形的发展”。一方面,落后地区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潜力等仍然存在,另一方面,体制决定了政府“反放缓”、“反停滞”的能力是极强的。“在转型陷阱的格局中,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处境艰难,经济活动的民间动力下降,于是,只能越来越依靠政府推动,大拆大建,上大项目,办大活动,盖大高楼,修大广场,甚至造大塑像。”
报告把这称为“增量依赖症”。“在转型陷阱中,人们没有通过重要的体制变革来解决问题,于是只能寄希望于做大蛋糕,在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用发展形成的增量来缓解问题。”
在这种增量依赖症中,经济增长了,民众不见得会受益;但如果不增长,民众则会受损。
症状之二是,过渡的体制因素被定型下来。
出人意料的是,报告指出“改革动力的丧失,并不仅仅是领导层的改革意愿问题,而是在民众中已经对改革发生了疑问”。
“如果现在是民众要求继续改革,而既得利益集团在那里阻挠和反对,事情也许还比较简单。”报告分析,“问题在于,既得利益集团让改革走样变形,以改革的名义获取利益,由此引起一般民众对改革的抵触。正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看到的,现在老百姓一说起改革就心惊肉跳。其结果是,不仅实质性改革受阻,而且这个字眼都在失去民心。”
比如,在一些地区的医疗改革中,需要降低不合理的高药价,相应提高医疗的价格,改变“以药养医”的现象。但过一段时间,压下去的药价又高了,结果是由过去的药价高、医疗价格低变成两者价格都高,患者的负担进一步加重了。
症状之三是,社会结构趋于定型,固化为“贫富分化”的断裂社会。
报告提醒,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社会氛围或社会心态:其一,由于社会中的门槛加高,社会活力大大下降。其二,阶层之间的对立情绪凸显,“仇富”与“嫌贫”的集体意识在蔓延。其三,普遍的不平衡感为部分人的绝望感所取代。“比如在农民、农民工和城市底层等群体中,存在看不到希望的绝望感。一些社会矛盾的激化往往与这个因素有关。”
症状之四,就是误判社会矛盾形成的拘谨心理和“维稳”政策导向。
“近些年来,社会矛盾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应当说,一些本来是市场经济中正常存在的矛盾,其中绝大多数并不会形成对政权和基本制度框架的严重威胁。但近些年来,有关方面产生了严重的误判,形成了一种不稳定的幻象。”
在这种判断的基础上,“大维稳”模式形成了。它将社会的大小事都与稳定联系起来,“动员社会资源进行全方位维稳,将一些特殊时期的特殊做法常规化、体制化,使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处于一种很不正常的状态”。
报告指出,用“维稳”的理由拒绝实质性改革,是“转型陷阱”的典型逻辑。“僵硬的维稳思维以及大维稳模式,最终结果往往反而是激化社会矛盾,甚至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矛
盾演变为对体制的怀疑和怨恨。”
症状之五,社会溃败日渐明显。“首先表现为一些地方政府权力失控,暴力截访、血腥拆迁;权力失控的直接结果,是社会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在降低。于是,社会底线失守,道德沦丧,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丧失成为相当普遍的现象。”
“转型陷阱”是如何形成的?
“转型陷阱”下的体制,是怎么逐步定型下来的?
报告指出,它以权力与市场的奇异结盟为特征。“往往是权力与市场手段的交替结合使用,在权力手段方便的时候使用权力手段,在市场手段方便的时候使用市场手段。”
报告分析,在既得利益群体崛起的过程中,下述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官倒”、国企改制、矿产资源开发、土地开发、房地产热、企业上市融资„„既得利益集团迅速支配了土地、矿产、金融资源,涉及遍布全国的基础设施、城市开发、公共工程、农村水利建设以及能源、电力、通信、制造等重要行业。
“所谓中国模式,就是在这种体制中派生出的发展模式。在行政能力继续强化的前提下,把市场体制打碎为市场因素,通过权力重组市场因素,实现对资源的高度垄断。”
由此,报告也解析了目前中国思想界“左派”和“右派”争论的混乱。“因为在过去许多年中,人们一直把权力和市场看成是两个截然对立的东西,两者关系是此消彼长的。”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左”理解为对这个混合型体制中“市场”或“资本”因素的警惕,将“右”理解为对“权力”因素的警惕。反过来说,“左”是在为“权力”因素呼唤,而“右”是在为“市场或资本”因素呼唤。
“在打破转型陷阱之前,无论哪种呼唤,都有可能被既得利益集团借用,变成完善利益最大化的手段。”
而当人们还在为我国“市场化改革不彻底还是过头”争论的时候,一些权力的非市场化和商品的市场化相衔接,已经成为最有利的牟利方式。“比如从行政上获得廉价的土地和资源,然后再以高价格卖到市场,还有比这种方式更有利于既得利益集团聚敛财富的吗?”
靠什么打破“转型陷阱”?
报告承认,目前变革社会的现实动力已经越来越微弱。“转型陷阱之所以能成为‘陷阱’,就是因为此时的体制已经对遏制变革作出了周密安排,资源垄断日益严重、利益集团坐大、社会控制愈益严密。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已经完全没有变革的动力。”
“目前对改革停滞的不满在增加,变革的要求也在凝聚,另外,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圈子在不断收窄,许多群体被甩出圈子之外。这都是进行变革的现实动力,问题是如何将这种潜在的动力变成现实的动力。”
报告认为,可能走出“转型陷阱”的道路只有三种:一是由政府实施改革顶层设计,并有相应的力量推动;二是利用现有可能的因素推动社会力量的发育,使社会力量成为打破现状的动力;三是在矛盾和危机推动下的被动改变,“但这要取决于既得利益集团的自省和觉悟”。
不管哪一条路,报告呼吁,有四大措施是“不可回避”的:
首先是,“汇入世界主流文明的方向”。报告认为,这个“世界主流文明”的核心价值包括“自由、理性、个人权利,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治社会”。
第二,“以政治体制改革再造社会活力”。
“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建设,是走出转型陷阱最现实的动力。”报告认为,可以将解决暗箱操作、促进权力公开运作、形成制约权力的机制,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近些年来,中央政府已在推进政务信息公开。
第三,在民众参与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顶层设计。
“实际上,近些年来,改革之所以会走样变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民众对改革的参与。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是由理想主义的激情来支撑的,缺少民众参与的弊端还没有充分显示出来。但在理想主义消退之后,利益成为主导改革的重要因素,缺少民众参与的改革很容易演变为大规模的‘分赃’。上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中就有很多明显的例子。”
第四,报告最后呼吁,用“公平正义”凝聚改革共识。
“在转型陷阱中,人们感受最深的、最不满的,是公平正义受到了破坏。因此,能够重新凝聚改革共识的,就是将推进公平正义作为改革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与法治建设应当是未来中国改革的核心内容。”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中国最需要的是一种勇气,一种能够正视既得利益格局,冲破既得利益格局,打破‘转型陷阱’的逻辑,走出目前僵局与困境的勇气。”报告最后写道。
第二篇:《以爱之名》
以爱之名
——听《梁祝》有感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嘉华学校六年二班唐建芳指导老师:何春晓
此爱绵绵无绝期
——题记
近来,听了一首名为《梁祝》的曲子,觉得非常好听。其音,其美,有道是绵绵悱恻,感人至深。
这首曲子的背后也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据说,从前有一个名为祝英台的女子,因为非常喜爱读书,为了读书学习,便女扮男装到学院就读,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梁山伯,两人便成了至交。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窗三年,两人将要完成学业,各奔前程,祝英台非常舍不得梁山伯,便撒谎称家中有妹,且待嫁中,让山伯来家中提亲,而事实却是英台家中无妹,此妹正是英台自己。当山伯来家中提亲时,方知英台为女子,可英台已被许配给马文才,山伯求亲不成,抑郁求度而亡。英台出嫁时路过了山伯坟前,突然狂风大起,送亲的人觉得不祥,便落荒而逃了。英台下轿后到山伯坟前祭拜,忽然雷电大作,劈开了坟墓,英台嘴里念叨着“生不能同衾,死同穴!”便不顾一切地跳入了坟中,天渐转晴,两只蝴蝶从坟头上飞起,有人说,这是山伯和英台灵魂所化的。
故事很委婉动人,使人感动落泪。
故事中,山伯的痴情,英台的殉葬,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可是有一点,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英台为何如此轻易便寻了短见呢?为了心中所爱,就可以轻贱生命吗?伴侣的离开固然让人伤心难过,但以死来证明爱,是不是过于偏激呢? 如果,我能与英台见面的话,我一定要问她:“你作为最爱山伯的人,如果你也离开了这个世界,又还会有谁比你更能证明他曾经的存在,谁能让山伯生活在美好的回忆里呢?为爱殉情,成全的到底是自己的爱,还是制造了更多的遗憾呢?你不顾一切地奔向坟墓时,你是否想过你的家人?他们该有多心痛啊!失去至爱的感受,你不是最有体会的吗?为什么却不能设身处地地为家人考虑呢?”
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的确让人欣慰,可是“月有阴晴圆缺”,总难得到完美的结局的,在当今的社会总有许多为爱痴狂的人,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作为自己爱的信条,以爱之名为死者而亡,不为生者而活,制造了更多的遗憾。
拿起遥控器,按下播放键,梁祝的音乐再度响起,我没再泪流满面,只是在心中暗叹:英台真的很傻,活着的人才有可能谈情说爱,活下去才能怀念所爱,让爱在心中绵绵无绝期!
点评:这篇作文的题记简洁明了,体现了作文的灵魂。以一曲梁祝引人走进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里,作者一反世人歌颂梁祝感人爱情的主题,另辟新径,批判为爱轻生的负面影响,主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具有人文关怀性,文中语句通畅,多处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的反思。
第三篇:以青春之名
以青春之名
曾吟“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今朝“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题记 青春是什么?这其中的回答可能会有千万种。最近一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电影,相信让每位观众都被那个“青春不朽”的梦想深深地感动着——向青春致敬!2012年7月,正值炎热天气,刚从艺术院校毕业的我怀揣着青春激情与美丽梦想,奔向淮矿蒙西基地。一路颠簸跋涉,下车之后看到的景象让我感到心灵强烈地震撼,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做“拔地而起”。当时泊江海子矿地面基建工程已经初具雏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两座井塔巍然耸立。它给你的感觉不是城市中高楼大厦的视觉高度,而是在塞外戈壁耸起的希望,凝聚着无尽的梦想和力量。蒙西基地的建设者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拓荒者。他们在严重缺水、沙尘暴、严寒天气的威胁下,克服种种困难,把青春献给开采能源的壮美事业。一个个不一样的名字常常带给我同样的感动:有的上有八旬的父母却因为工作忙碌没有时间回家探望;有的远离本土开辟事业,家里的一切无奈全部交给妻子;有的只在孩子出生时回去看一眼便又匆匆回到自己的岗位,默默无闻地坚守着„„有时,我甚至无法想
象,是什么样的一种信念让大家这样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
之后有一天,我到基层单位采访,想从那里寻找答案,解开久藏心中的困惑。其中一个跟我年龄相当的同事,二话没说把我领到井口,这时候一群工人刚刚上井,虽然戴了防尘口罩,但还是满脸漆黑,就像一幅未经修饰的油画。如果不走近,是认不出来的。他们咧开嘴巴露出被皮肤衬着的洁白牙齿,嘿嘿一笑,无不透露着完成当班工作安全升井以后的欣喜。把我带去的同事对我说,当工作遇到困难或者觉得自己难以坚持的时候,就会到井口来看一看,看一看矿工兄弟灿烂的笑容,就不觉得有什么难事儿是没办法解决的。因为自己身上也承载着他人的希望,唯有认真工作,让人人都能安全地露出这份笑容,青春也就无怨无悔。
每个人都如同企业里的一个零件,缺一不可,哪怕螺丝钉都会有自己的用处。如果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因为让别人过得踏实而变得更有意义,那么苦也不再是苦。
作为2012年新招聘来矿大学生,我从事的是宣传和播音主持工作,虽然在别人眼中,这个岗位普通而又平凡,但我感到富有意义,因为它传播了正能量。近两年来,我们在广播里开办了《创业者的风采》专题栏目,其中,宣传了中层管理人员的先进典型——集团公司模范党员,绞车队党支部副书记、副队长汪顺安,宣传了普通工人的先进典型——淮南市优秀党员、保供队职工金保玉,宣传了年青大学生的先进典型——保供队班长张爱雄。通过树立和宣传多层面的先进典型,我矿的干部职工都找到了身边的学习榜样,焕发了更强的工作激情。同时,我从中增添了工作动力,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片尾,主人公说,爱一个人,应该像爱祖国,爱山川,爱河流。我想,爱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也应该是这样。正如伟大的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的《青春》所写: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站在淮南煤矿千亿元规模新型能源企业建设的坐标轴上,我时常觉得自己是何其的幸运,被骄傲的称为“矿山青年”的我,朝着个人与企业的梦想迈进,脚步总是那么地坚定有力。
我愿以青春之名,用淮南煤矿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以实干、进取、奋斗的青春之歌,唱响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泊江海子矿 王丽婷
第四篇:以爱之名
以爱之名,温暖人间
有一首经典老歌这样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是美好人间„„说起雷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他是世间的微尘,有着一颗善良、无私奉献的心;他艰苦朴素,只为他人能生活快乐;他自强不息,一直默默地帮助与服务他人;他从不抱怨困难,总把自己的事情看得很轻很轻,心中时刻装着人民与祖国。在他那小小的肩膀上却扛起了服务众人的重担与责任。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了,可是他那默默奉献、自强不息、乐于助人、服务人民的伟大精神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们。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时代的“雷锋们”向我们走来,他们的感人事迹,传唱大江南北。你能说雷锋已经离开我们吗?
50年前,一个英雄倒下了,他的名字却传诵了50年,他的事迹感召了几代人,他的名字就是雷锋。在南京黄埔防灾减灾培训中心,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将自己20余年收集的近400张雷锋珍贵照片制作成展板公开展示,并在现场朗诵自己为纪念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所作的散文诗《怀念雷锋》。陈光标,他从1998年(30岁)开始慈善事业,截至2010年10月累计捐献款物约14亿元人民币。尤其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第一时间出钱出力救灾,被我们亲爱温总理称为“有良知、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并当选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被媒体称为“中国首善”。2010年9月,他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财产(50余亿人民币)。他常说:看到别人有困难马上发自内心的就想去帮助他。生活中,他一直践行的真心真意帮助他人。
“永远的雷锋,我永恒的榜样,这是当代雷锋郭明义的誓言。”从一名普通的钢铁工人到可以资助几千名失学、受灾的群众,到遍及全国14哥省份,160多支爱心团队,他们标榜“以爱的名义,把幸福给你”。他15年里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16年间为失学儿童、受灾群众捐款12万元,20年来55次无偿献血,挽救数十人的生命。
他常对妻子说,同那些特困家庭相比我们还算富裕,尽我们所能去帮助他们,会活得充实而快乐!他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类“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追求纯粹,做好事不求人知,矢志不渝地追求真善美。他坚信奉献使人快乐、助人使人幸福,数十年如一日地用自己的博大爱心、满腔热血铸就了人间大爱,被誉为“爱心使者”、“雷锋传人”。
“做好自己,用积极的行动去引导被人。”这是奥运会上有名的董明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她用来勉励自己的一句话。她担任过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形象大使,也是上海世博会唯一的轮椅上的志愿者。用残疾的身体追逐着一个个完整的梦想。她举起奥运火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她唤醒地震伤员,让我们看到了温情;她走进奥运会、残奥会,让我们看到微笑。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她努力说服父母,拿出1万多元的治疗费和四处借的一些钱,全家前往地震灾区,并成功唤醒了2名植物人,让5名父母双亡的孩子开口说话,让40多名重度残疾人重树生活的信心。作为一名残疾人,她自强不息,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
园丁们把自己的知识和道德力量传播给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工人们把自己汗水捐献给祖国的大好河山;警察叔叔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换来我们的和平与安宁。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有雷锋的身影,他们学习雷锋精神,实践雷锋精神,在平凡中创造奇迹,然而却默默地付出着,无怨无悔。
结合实际生活,我们这代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有建设家乡、服务人民,献身社会的精神与理想。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自以为是,自命不凡。我们要把自己有限的时间奉献到最有意义的事情中,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要义无反顾的服务哪里。对于我们这些医学生,我们更应尊重与珍惜生命,要做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有细心、有责任心的人。因为我们今后面对的是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短暂而美好。所以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也要坚持去抢救他人的生命。
回想着这十几年,感觉自己还真的没为自己的家乡,没有为我的祖国做过什么,我怎能期望祖**亲能为我提供什么?没有付出,怎会有收获?在新时代中,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曾经默默付出、为我们现在美好生活做出努力的人们,现在应该是我们服务他们的时候。不要说自己没有时间,问题在于我们愿不愿意去挤,愿不愿意去伸出我们的双手帮助那些处在水深火热、四处流浪的困难朋友们,愿不愿意把自己拥有的一切与他人分享。
我们不是草木,怎能无情?看着他人痛失亲人,我们心中难受;看着那些流离失所的孩子们,我们多么希望自己能给他们家的温暖;看着那双双天真无邪的双眼,我们多么渴望自己能帮那些失学的孩子们多做点什么 „„将心比心,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同样希望有人能帮助自己。我们不能再等待,今天就行动起来,手牵手,肩并肩,一起去点燃爱心火炬,即使只是绵薄之力,我想也能帮助他人分担忧愁与重担,让那些绝望的朋友们看到一丝丝希望,让曾经失败的朋友们重新振作精神,继续打拼自己的人生。
朋友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应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为人民服务不需要多少豪言壮志,只是我们要真心、坚持!就让我们一起趁青春年少把自己的精力与梦想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可爱的人民。让关爱传播美好河山,让阳光普照每一寸土地。
2008级一办临床19班
200810011934陈鸿羽
第五篇:飞翔,以梦想之名
飞翔,以梦想之名
记烟台“激光皇后”——杜杰
谁还记得千与千寻?记得那个鹿一般轻巧灵敏、小小身体却蕴含无穷力量的女孩?记得
那个似乎在一夜之间长大,可以独自承担责任默默前行的女孩?她说: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能变得简单。
十年前,这句话被一个女人铭记于心,那时的她稚气尚未褪尽,却已将一个发光的梦想
揣了很多年。她就是杜杰,抛开“激光皇后”和“华美掌门人”光环,她也只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一个男人的妻子,一个知性温婉、喜欢旅游、美食、懂生活爱情调的成熟女人。杜杰出生在70年代的鸭绿江畔,那里四面青山环抱,江河围绕。酷寒凛冽的大东北造
就她坚强的性格,而灵山秀水却赋予了她柔软感性的内心。她二十岁前的喜怒哀乐,都留在那里,留在漫山绽放的金达兰和缄默的青春暗涌里。努力读书、努力成长,彼时瘦弱内向的她,很少主动跟人交流。在缺乏娱乐的年代,她唯一的爱好是看书,除了普通课外书,更喜爱那些刻画红色战争的小人书、历史故事绘本、描写古代神话的连环画,画中人形态惟妙惟肖,尤其是女人形象,或英气或柔美,她开始用白纸覆盖在书上临摹,渐渐熟练之后,便喜欢在模仿时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树叶形状的耳环、带流苏的发钗、想象的领口式样„„这些美图加创意让她爱不释手,而画美人图成了她学生时期一份甜蜜的课外作业。八十年代《红衣少女》传遍大江南北,年轻女孩中掀起“安然”风,杜杰的人生梦想也
就是在那时初露端倪,她迷恋上这个有独立性格善于思考又有勇气的红衣少女,电影不同于黑白连环画的素淡,绚丽的色彩感让她对美的概念性和期望值更深刻。八十年代的流行风气感染到大部分年轻人,蝙蝠衫、喇叭裤、质量不算好的口红、式样算不得精致的连衣裙„„但在那时,这些东西已经足以让一个女孩认为自己美丽至极了,杜杰的爱漂亮让她渐渐对自己较普通的容貌不满意起来。
高中最后一年,家里人问她日后的理想是什么?她考虑很久,画画?化妆?服装设计?
貌似都跟心底的漂亮女人有关,她想做跟美丽女人有关的事,这就是她的梦想。填志愿时,她报了当时还很冷门的医疗美容专业,而后在大学里为自己赢得许多张漂亮的成绩单,并遇见生命中要一起走到地老天荒的那个人。他让她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坚强、勇气、灵敏、勤奋„„他也让她明白,从庄子那个著名的梦境开始,梦想就被插上翅膀,可以高飞可以展望也可以实现。那一年,她看了《千与千寻》,记住一句话:一件事情,只要心甘情愿,总能变得简单。之后,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一起辞职,一起创业,一起打拼,一起担负人生成败的点点滴滴,她内心潜藏的温暖和信念,是支撑她强大人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她像千寻一样找到自己,和最亲密的人并肩,建立了华美医疗美容医院。而第一份美丽
礼物,是送给她自己的,先后做了美眼综合术、面部注射、隆胸、黑脸娃娃、腿部溶脂等系列医疗美容,她并非是盲目勇敢,而是对自己和伙伴掌握的高科技美容的无比信任,科技渗透并开启人类世界的任何一个领域巅峰,同样具备改变人类命运的力量。她的梦想已经实现,她想要自己美丽,想要做美丽的事,像一只天鹅教另一只天鹅如何梳理羽毛爱护自己一样,认真的告知你:“女人的美丽,是一种权利”。
女人无论在哪个年龄段,内心都潜藏着永远的“公主梦”和“童话情结”,永远年轻、永远美丽、永远被人呵护在手心、永远有亲爱的家人相伴。可是圆梦只能靠女人自己,感慨容颜不复?观望不老传说?不,一辈子太短,时光又太强大,何妨多爱自己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