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射线装置及工作人员健康检查管理办法(精选)
陇县人民医院
关于射线装置及工作人员健康检查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射线装置和放射诊疗工作的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对我院射线装置管理和进行放射医学诊断工作及射线装置操作技术人员健康检查等活动。
第三条我院射线装置设备,CT机、X射机、小C机、牙片机均为X射线影像诊断范围。
第四条医院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放射设备、防护、安全与放射诊疗工作质量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五条为了加强射线装置设备的管理和从事放射诊疗工作人员的全面管理,医院应成立以法人为主要负责的专门的安全和防护管理组织机构,定期督促检查此项工作的落实情况,其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制定并落实放射诊疗和放射防护管理制度。
(二)定期组织对放射诊疗工作场所、设备和人员放射防护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健康检查。
第二章射线装置设备管理
第六条医院设备科应对全院医用射线装置设备,以及上级部门下发的文件分别建立专档管理,以备检查。
第七条医院在安装或拆除射线装置前,对房屋、机器的安全,依照国家规定标准,必须进行评估,然后写出书面材料,提前申报卫生行政监督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八条对新装的射线装置设备科技术人员必须在场监督、拆箱、验证、安装、验收,直至投入使用全过程跟踪。
第九条《放射诊疗许可证》、《辐射安全许可证》,按规定每五年换证一次,为了保证工作正常开展,不受影响,应由设备科负责按照换证要求准备相关资料及时换证。
第三章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
第十条医院为了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防护条例》、卫生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要求执行。
第十一条放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年满十八周岁
(二)经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人员的职业健康要求;
(三)放射防护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考核合格;
(四)遵守放射防护法规和规章制度,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和个人剂量监测管理;
(五)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
第十二条从事放射工作的女职工,哺乳期、妊娠初期三个月绝对避免接受射线环境及照射,以免发生意外。为了防止发生意外,对已婚未生育的女性,本人计划生育孩子的,作为特殊情况对待,可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脱离放射线工作环境,由医院安排其他工作一年或请长假一年,医院按规定发给待遇,待生产后,休完产假回原科室上班。
第十三条对从事放射线诊疗、检查技术的男性未婚或已婚未生育的人员,要求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操作,穿戴一定的防护用品,加强自身防护,以防发生不良后果。
第十四条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工作。医院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的要求,安排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对其监测结果由医院负责建立并终生保存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第十五条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方可参加相应的放射工作。对上岗后的放射工作人员每两年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查,必要时可临时性检查。对健康检查中出现异常情况的经有资质的体检单位提出建议,使其脱离放射工作休息或直接调离放射线工作岗位,从事其它工作,医院应尽快办理。
第十六条放射工作人员脱离放射工作岗位时,医院应当按规定对其进行离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检查结果按规定入档保存。
第四章放射工作人员保健待遇
第十七条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津贴(放射津贴),按照国家规定的医用二类射线每日7元标准执行,医院按月计算发放。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体检、休假、住院治疗期间照常享受保健津贴。
第十八条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休假,应根据工龄长短,每年除其他休假外,可享受放射保健休假15-30天,对从事放射工作20年以上的在岗放射工作人员,每年由所在单位利用休假时间安排健康疗养待遇。
第十九条长期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因患病不能胜任现职工作的,经职业病专业机构诊断确认后,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提前退休,住院治疗费用和生活方面给予照顾。
第二十第放射工作是有害工种:属特殊岗位,医院应在效益工资核算方面给予倾斜。
第二篇:选煤厂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管理办法
同煤浙能麻家梁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放射源事故 管理及应急预案 审核: 编制:
麻家梁公司放射源事故管理及应急预案
为加强对带有放射源仪器、设备事故的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危害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应急救援预案。
一、应急救援预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应急救援预案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体现以人为本,真正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落实到实处,一旦发生放射事故,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点,维护厂区安全和稳定。
二、适用范围:麻家梁选煤厂放射源涉及使用、管理等环节。
三、事故类别及处置措施
放射性仪器、设备的主要事故是泄露。采用隔离、覆盖等措施进行处理。
四、放射性事故区域划分
放射性事故根据危害范围分为3个区域:
1)事故中心区域。中心区即距离事故现场0—10米的区域。此区域放射强度大,对人员具有很大的危险。
2)事故波及区域。事故波及区指事故现场10-500米的区域,该区域放射强度较大,有可能对人员造成伤害。
3)受影响区域。受影响区域是指事故波及区外可能受影响的区域。该区域可能有从中心和波及区扩散的小剂量的放射线。
五、放射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及职责
(一)放射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
麻家梁矿成立放射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放射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组长:李云江 副组长:张彦军
成员:吕叶文王东王晓天马坤赵鹏郭文王强郝海滨
(二)领导小组职责
放射事故发生后,组长、副组长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进行现场指挥,成立现场指挥部。组织协调决定事故救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按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抢救;负责组织放射源事故应急救援演练;监督检查各系统应急演练。负责建立应急救援专家组;组织专家开展应急救援咨询服务工作;迅速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赶赴事故现场,为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提供咨询及救援技术方案和安全措施;实事求是、公正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
(三)各专业组职责
1、副组长负责管理放射事故应急救援的日常联络,监督检查各带有放射源的仪器、设备单位制定本单位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应急救援模拟演习;承接放射事故报告;请示组长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通知各成员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协调公安、交警、消防、环保、医疗单位的抢险救援工作;矿调度及时向集团公司总经理办公室报告事故和抢险救援进展情况;落实集团公司关于事故抢险的指示和批示;组织开展放射事故调查处理。
2、后勤保障:负责组织抢险物质的供应;组织车辆运送抢险物资,为现场救援人员提供防护装备和其他所需物资;组织现场相关人员和受辐射群众的撤离及安置,并提供生活必需品。
六、应急救援程序
1、选煤厂发生放射源泄露事故,事故现场人员远离现场。既不要接触,也不要擅自移动这些物品,更不要因为好奇而打开容器。同时立即向选煤厂值班领导、厂负责人汇报,厂负责人在接到汇报后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并按照本矿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立即组织抢救,并立即报告公司值班领导、安全副总,同时拨打市环保局辐射监督科电话0349-2021732,向上级专业部门请求技术援助。
2、发生放射源丢失事故,现场人员立即向厂值班人员、负责人汇报,厂负责人在半小时内向公司矿调度、矿安全负责人、值班人员汇报,值班人员接到报告后,立即拨打110报警,并保护好现场,等待勘察。
同煤浙能麻家梁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同煤浙能麻家梁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放射源 制度汇编 审核: 编制:
麻家梁选煤厂放射源操作规程
一、操作前的注意事项
1、操作人员应接受放射防护法规、专业知识培训,并在取得放射源操作证件后方可上岗。
2、操作人员在操作前应对现场周围环境进行监测,经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操作。
3、操作人员在操作前应穿戴防护服。
二、操作注意事项
1、操作前,操作人员都必须对现场环境进行认真的检测,并将检测结果进行登记。经检测符合安全标准后方可进行操作。否则应立即通知放射源应急救援办公室,同时设立警戒,避免人员进入危险区域。
2、操作时,操作人员应穿戴防护服,找到放射源密封罐将其打开。
3、操作时,操作人员应远离放射源,并尽可能减少操作时间。
4、放射源设备运行时,严禁人站在放射源正面。
三、放射源停止使用注意事项
1、遇放射源长时间停用时,操作人员应按相同的操作顺序先将放射源密封罐关闭。
2、遇放射源需要检修时,操作人员应将放射源放置在保险柜中,并安排专人进行管理。麻家梁选煤厂放射源设备检修制度
1、本制度包括含密度计、灰分仪及其他一切放射性装置。
2、每周要对放射性装置周围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判断放射源周围是否具备正常操作的条件。检测结果要登记在案。
3、检修前,检修人员要向安全主管部门提出检修申请,经过登记许可后方可开始检修。
4、检修放射源时,操作人员要先对周围环境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不超标时,方可开始检修。
5、检修时,操作人员要穿着防护服先将放射源关闭,严禁在放射源的开启状态下进行检修。
6、检修时,安全负责人应对检修现场进行全程监督。
7、检修过程中,检修人员要每隔15分钟对现场进行检测一次。
8、检修期间,检修人员对放射源要轻拿轻放,严禁违章操作。
9、检修终了,检修人员要将放射源装置安装到位,经检测无异常情况后,方可开启射源。麻家梁选煤厂放射源人员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的
强化全体职工对放射源知识的学习和了解,达到操作维护人员正确操作维护,不发生放射性物质泄露事故的目的。
二、培训内容
1、讲解放射源及各种射线装置的工作原理。
2、讲解放射性元素的各种技术指标。
3、讲解放射源及各种射线装置的操作注意事项。
4、讲解放射源的防护知识及事故应急预案。
三、培训计划
1、每季度对操作人员进行一天的培训。
2、每季度对救援人员进行一天的培训。
3、每半年进行一次应急预案演习。密度计(灰分仪)操作人员岗位责任制
1、上岗前,操作人员应熟悉密度计(灰分仪)的性能、原理、构造及放射性防护的相关知识,遵守精煤分公司《安全规程》、《操作规程》、《岗位标准》的规定,具备安全自保,互保能力。
2、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密度计(灰分仪)。
3、每班接班前要使用个人剂量测量报警仪对密度计(灰分仪)的周围区域进行放射性剂量检测,确保工作区域安全可靠。
4、岗位操作人员要定期对密度计(灰分仪)装置进行例行检查,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向集控室和厂值班汇报。
5、遵守选煤厂放射源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持证上岗,按章作业。
6、认真做好工作记录,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7、对本岗位放射源设施的损坏、丢失承担直接责任。麻家梁选煤厂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为了确保放射源周围环境的安全,了解拟用放射源位置周围环境的辐射现状,特制定本方案。
一、委托山西省辐射环境监督站承担拟用放射源位置周围环境的辐射剂量的监测。
二、对于放射源周围辐射环境背景值监测,按GB/T14583《环境地表剂量率测定规范》进行。对于放射源安装后周围辐射环境的监测,按HJ/T61-200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进行,监测数据认真记录,妥善保存,并报上级环保保护主管部门。
三、监测内容:放射源运行期间,监测的主要内容是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率的监测。
四、监测频次:
1、放射源正常运行时,每年进行两次监测,数据存档备案。
2、放射源维修前后,应分别进行一次监测。
3、事故发生后,在事故处理前后对其周围环境分别进行一次监测。
4、放射源退役时,应进行一次退役监测。
五、监测点的位置:
1、放射源正常运行和维修前后的监测点位置为:铅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处。
2、发生事故时,监测点的位置为: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区域。
3、放射源退役时的监测点位置为:铅罐表面。距源罐表面1米处,过去安装或存放场所。麻家梁选煤厂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为了加强我单位放射源管理,避免辐射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安全管理制度。
1、公司对放射源采取三级管理:同煤浙能麻家梁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选煤厂、车间班组。
2、公司负责放射源采购计划的审核、放射源的采购、监督,检查放射源的保管、使用情况。
3、选煤厂负责放射源的保管、使用、安全防护,建立、健全放射性台账
4、车间班组要做好放射源的安全监护及维护、维修。
5、建立放射源台账,放射源从订货、接收、运输、安装、存放必须有专人负责,并做好放射源档案,做好记录。
6、建立暂存库,对放射源的在检修期间、停产期间、放射源购回未安装前和报废后,使用暂存库存放放射源,避免丢失。
7、暂存库周围设立明显的电离辐射安全防护标志牌,安装防盗门,实行双人双锁,做好放射源出入库记录。
8、放射源所在场所设立明显的电离辐射安全防护标志牌。放射源工作场所要悬挂醒目的责任牌,注明现场责任人、放射源核素、活度、编码、出厂日期。
9、放射源安装现场和暂存库必须有监控、报警系统,采取安全和防盗措施,并24小时有人值守,做好交接班记录。
10、放射源的出入库、拆卸、安装必须经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并做好记录。
11、放射源一旦发生丢失,要立即保护好现场,上报公司,并立即上报上级公安、环保部门。麻家梁选煤厂放射性同位素使用登记制度 为加强对放射源监督管理,防止放射事故的发生,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的规定,特制定有关放射性工作使用许可登记制度。
1、执行国务院关于放射性同位素工作许可登记证制度,并在登记范围内开展放射性同位素工作。
2、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部门,应制定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操作规程。双人、双锁保管、查检登记制度、安全防护制度。做到用好、管好放射性同位素。
3、必须是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的职业性放射工作人员方可从事放射性同位素使用工作。
4、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专职人员需加强安全教育,有强烈责任心,并采取必要的保护与安全措施,保证人身及物品安全。
5、从事放射性同位素操作的人员要熟悉放射性同位素操作基本知识,认真阅读放射性同位素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制度等项规定。
第三篇: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添加日期:2011-5-1 14:46:22】 【作者或来源:环境保护部令第18号】 【打
印】 【关闭】 [收藏这篇文章] [在线安全生产系统]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已由环境保护部2011年第一次部务会议于2011年3月24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第
第一条 为了加强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场所、人员的安全和防护,废旧放射源与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的管理以及豁免管理等相关活动。
第三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辐射安全和防护工作负责,并依法对其造成的放射性危害承担责任。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 第
第五条 生产、销售、使用、贮存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场所,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其入口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设置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
射线装置的生产调试和使用场所,应当具有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二章
场
所
安
全
和
防
护 的安全和
防
护
工
作
实
施
监
督
管
理
。一
章
总
则 二○
一
一
年
四
月
十八
日 环境
保
护
部
部
长
周生
贤 的 安全措施。
放射性同位素的包装容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设备和射线装置,应当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放射源上能够设置放射性标识的,应当一并设置。运输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的工具,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或者显示危险信号。
第六条 生产、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场所,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防
第七条 放射性同位素和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应当单独存放,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等
贮存、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性同位素时,应当进行登记、检查,做到账物相符。对放射性同位素贮存场所应当采取防火、防水、防盗、防丢失、防破坏、防射线泄漏的安全措施。
对放射源还应当根据其潜在危害的大小,建立相应的多重防护和安全措施,并对可移动的放射源定期进行盘存,确保其处于指定位置,具有可靠的安全保障。
第八条 在室外、野外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应当按照国家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划出安全防护区域,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必要时设专人警戒。
第九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环境监测规范,对相关场所进行辐射监测,并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不具备自行监测能力的,可以委托经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
第十条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涉及的辐射监测和退役核技术利用项目的终态辐射监测,由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委托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
第十一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加强对本单位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状况的日常检查。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整改;安全隐患有可能威胁到人员安全或者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应当立即停止辐射作业并报告发放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发证机关”),经发证机关检查核实安全隐患消除后,方可恢复正常
作
业
。准的有相应
资
质的辐
射
环
境
监
测
机
构
进
行
。一起存放,并
指
定
专
人
负
责
保
管
。止运行故障,并
避
免
故
障
导
致
次
生
危
害。
第十二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评估,并于每年1月31日前向发证机关提交上一的评估
(三)辐射工作人员变动及接受辐射安全和防护知识教育培训(以下简称“辐射安全培训”)情
(四)放射性同位素进出口、转让或者送贮情况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台账;
第十三条 使用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场所,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场所,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确定的甲级、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使用场所,以及终结运行后产生放射性污染的射线装置,应当依法实施退役。
依照前款规定实施退役的生产、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在实施退役前完成
(一)将有使用价值的放射源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的规定转下
列
工
作
: 评估
发
现
安
全
隐
患的,应
当
立
即
整
改。
(九)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落实情况。
(八)存
在的安
全
隐
患
及
其整
改
情
况
;
(七)核技术利用项目新建、改建、扩建和退役情况;
(六)辐
射
事
故
及
应
急
响
应
情
况
;
(五)场所辐射环境监测和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及监测数据;
况
;
(二)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及措施的制定与落实情况;
(一)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的运行与维护情况; 安全和防护状况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报
告
。让
;
(二)将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单位、返回原出口方或者送交有相应资质的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
第十四条 依法实施退役的生产、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在实施退役前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原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机关审查批准;未经批准的,不得实施退役。
第十五条 退役工作完成后六十日内,依法实施退役的生产、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向原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机关申请退役核技术利用项目终态验收,并提交退役项目辐射
依法实施退役的生产、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自终态验收合格之日起二十日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变更或者注销手续。
第十六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在依法被撤销、依法解散、依法破产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前,应当确保环境辐射安全,妥善实施辐射工作场所或者设备的退役 第
第十七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部审定的辐射安全培训和考试大纲,对直接从事生产、销售、使用活动的操作人员以及辐射防护负责人进行辐射安全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
从事下列活动的辐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中级或者高级辐射安全培训:
(二)在甲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操作放射性同位素的;
(三)使
用
Ⅰ
类
射
线
装
置的;
(一)生
产、销
售、使
用
Ⅰ
类
放
射
源的; 第十八条 辐射安全培训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三章
人
员
安
全
和
防
护,并承担
退
役
完
成前
所
有的安
全
责
任
。环境终态
监
测
报
告
或
者
监
测
表
。单
位
贮
存。
(四)使用伽玛射线移动探伤设备的。
从事前款所列活动单位的辐射防护负责人,以及从事前款所列装置、设备和场所设计、安装、调试、倒源、维修以及其他与辐射安全相关技术服务活动的人员,应当接受中级或者高级辐射
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其他辐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初级辐射安全培训。
(四)有核物理、辐射防护、核技术应用及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教师。
拟开展初级辐射安全培训的单位,应当有五名以上专业教师,其中至少两名具有注册核安全工
拟开展中级或者高级辐射安全培训的单位,应当有十名以上专业教师,其中至少五名具有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外聘教师不得超过教师总数的
从事辐射安全培训的专业教师应当接受环境保护部组织的培训,具体办法由环境保护部另行制
第二十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从事辐射安全培训的单位进行评估,择优向社
环境保护部评估并推荐的单位可以开展高级、中级和初级辐射安全培训;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评估并推荐的单位可以开展初级辐射安全培训。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其推荐的从事辐射安全培训的单位名单,并定期对名单所列从事辐射安全培训的单位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除名,并向社会
推
荐。
定
。30%。程师
执
业
资
格。
(三)有与培训规模相适应的教学、实践场地与设施;
(二)有
常
用的辐
射
监
测
设
备
;
(一)有健全的培训管理制度并有专职培训管理人员; 第十九条 从事辐射安全培训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安
全
培
训
。会
公告。
第二十一条 从事辐射安全培训的单位负责对参加辐射安全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并对考核合格的人员颁发辐射安全培训合格证书。辐射安全培训合格证书的格式由环境保护部规定。
取得高级别辐射安全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不需再接受低级别的辐射安全培训。
第二十二条 取得辐射安全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应当每四年接受一次再培训。
辐射安全再培训包括新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辐射安全与防护专业标准、技术规范,以及辐
不参加再培训的人员或者再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其辐射安全培训合格证书自动失效。
第二十三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环境保护和职业卫生标准,对本单位的辐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发现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的,应当立即核实和调查,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机关。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安排专人负责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建立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档案。个人剂量档案应当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工作岗位、剂量监测结果等材料。个人剂量档案应当保存至辐射工作人员年满七十五周岁,或者停止辐射工作三十年。
辐射工作人员有权查阅和复制本人的个人剂量档案。辐射工作人员调换单位的,原用人单位应当向新用人单位或者辐射工作人员本人提供个人剂量档案的复制件。
第二十四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不具备个人剂量监测能力的,应当委托具备下列条件的机构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第二十五条 环境保护部对从事个人剂量监测的机构进行评估,择优向社会推荐。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从事个人剂量监测的其他条件。
(二)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主管部门计量认证;
(一)具有保证个人剂量监测质量的设备、技术; 射事故案
例
分
析
与
经
验
反
馈
等
内
容。
环境保护部定期对其推荐的从事个人剂量监测的机构进行监测质量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予
第二十六条 接受委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个人剂
接受委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机构,应当及时向委托单位出具监测报告,并将监测结果以书面和网上报送方式,直接报告委托单位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二十七条 环境保护部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数据库,并与卫生等相关部 第
第二十八条 生产、进口放射源的单位销售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给其他单位使用的,应当与
转让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转让双方应当签订废旧放射源返回协议。进口放射源转让时,转入单位应当取得原出口方负责回收的承诺文件副本。
第二十九条 使用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单位应当在放射源闲置或者废弃后三个月内,按照废旧放射源返回协议规定,将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单位或者返回原出口方。确实无法交回生产单位或者返回原出口方的,送交具备相应资质的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单位(以下简称“废旧放射源收
废旧放射源收贮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环境保护部颁发的使用(含收贮)辐射安全许可证,并在资质许可范围内收贮废旧放射源和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
第三十条 使用放射源的单位依法被撤销、依法解散、依法破产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的,应当事先将本单位的放射源依法转让、交回生产单位、返回原出口方或者送交废旧放射源收贮单位贮存
第三十一条 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应当在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单位或者送交废旧放射源收贮单位贮存活动完成之日起二十日内,报其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并承担上
述
活
动
完
成前
所
有的安
全
责
任
。贮单位”)
贮
存,并
承
担
相
关
费
用
。使用放射源的单
位
签
订
废
旧
放
射
源
返
回
协
议
。四章 废旧
放
射
源
与
被
放
射
性
污
染的物
品
管
理 门实
现
数
据
共
享
。量监测,并
对
监
测
结
果
负
责
。以除名,并
向
社
会
公
告。
废旧放射源返回原出口方的,应当在返回活动完成之日起二十日内,将放射性同位素出口表报其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二条 废旧放射源收贮单位,应当建立废旧放射源的收贮台账和相应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废旧放射源收贮单位,应当于每季度末对已收贮的废旧放射源进行汇总统计,每年年底对已贮存的废旧放射源进行核实,并将统计和核实结果分别上报环境保护部和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环境
第三十三条 对已经收贮入库或者交回生产单位的仍有使用价值的放射源,可以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的规定办理转让手续后进行再利用。具体办法由环境保护部另
对拟被再利用的放射源,应当由放射源生产单位按照生产放射源的要求进行安全性验证或者加工,满足安全和技术参数要求后,出具合格证书,明确使用条件,并进行放射源编码。
第三十四条 单位和个人发现废弃放射源或者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的,应当及时报告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经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同意后,送废旧
废旧放射源收贮单位应当对废弃放射源或者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妥善收贮。
禁止擅自转移、贮存、退运废弃放射源或者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
第三十五条 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应当建立辐射监测系统,配备足够的辐射监测人员,在废旧金属原料入炉前、产品出厂前进行辐射监测,并将放射性指标纳入产品合格指标体系中。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含有废旧金属回收熔炼工艺的,应当配套建设辐射监测设施;未配套建设辐射监测设施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予通过其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辐射监测人员在进行废旧金属辐射监测和应急处理时,应当佩戴个人剂量计等防护器材,做好 个
人
防
护
。放射
源
收
贮
单
位
贮
存
。行
制
定
。保护
主
管
部
门
。
第三十六条 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发现并确认辐射监测结果明显异常时,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并在四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对辐射监测结果进行核实,查明导致辐射水平异常的原因,并责令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采取措施,防止放射性污染。
第三十七条 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送贮废弃放射源或者被放射性污染物品所产生的费用,由废弃放射源或者被放射性污染物品的原持有者或者供货方承担。
无法查明废弃放射源或者被放射性污染物品来源的,送贮费用由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承担;其中,对已经开展辐射监测的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经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核实、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所属废旧放射源收贮单位可以酌 第
第三十八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其依法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单位进行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委托下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接受委托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其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工作实际,配备辐射防
各级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应当具备三年以上辐射工作相关经历。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应当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通过
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应当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并 通过初
级
以
上
辐
射
安
全
培
训
。中级以
上
辐
射
安
全
培
训
。护安
全
监
督
员
。监
督
检
查
。五
章
监
督
检
查 情减免
其相
关
处
理
费
用
。禁止缓报、瞒报、谎报或者漏报辐射监测结果异常信息。
第四十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由环境保护部认可,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由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
取得高级职称并从事辐射安全与防护监督检查工作十年以上,或者取得注册核安全工程师资格的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可以免予辐射安全培训。
第四十一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监督检查大纲,明确辐射安全与防护监督检查的组织体系、职责分工、实施程序、报告制度、重要问题管理等内容,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制定相应的监督检查技术程序。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生产、销售、使用活动的类别,制定本行政区域的监督检查计划。
监督检查计划应当按照辐射安全风险大小,规定不同的监督检查频次。
第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公安、卫生、财政、新闻、宣传等部门编制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二)应急人员的组织、培训以及应急和救助的装备、资金、物资准备;
(五)辐
射
事
故
信
息
公
开、公
众
宣
传
方
案。
(四)辐
射
事
故的调
查、报
告
和
处
理
程
序
;
(三)辐
射
事
故
分
级
与
应
急
响
应
措
施
;
(一)应
急
机
构
和
职
责
分
工
; 辐射事故
应
急
预
案
应
当
包
括
下
列
内
容
: 六章
应
急
报
告
与
处
理 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应当定期接受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
可。
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还应当包括可能引发辐射事故的运行故障的应急响应措施及其调查、报告和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根据可能发生的辐射事故的风险,制
第四十四条 发生辐射事故或者发生可能引发辐射事故的运行故障时,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方案,采取应急措施,并在两小时内填写初始报告,向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发生辐射事故的,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还应当同时向当地人民政
第四十五条 接到辐射事故或者可能引发辐射事故的运行故障报告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消除事故或者故障影响,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信息公开、公众宣传等外部应急响应工作。
第四十六条 接到辐射事故报告或者可能发生辐射事故的运行故障报告的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在两小时内,将辐射事故或者故障信息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逐级上报至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辐射事故的,应当同时向环境保护部报告。
接到含Ⅰ类放射源装置重大运行故障报告的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在两小时内将故障信息逐级上
第四十七条 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辐射事故报告,确认属于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或者重大辐射事故的,应当及时通报省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并在两小时内上报环
环境保护部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核实,确认事故类型,在两小时内报告国务院
第四十八条 发生辐射事故或者运行故障的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制定事故或者故障处置实施方案,并在当地人民政府和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机关的监督、指导下实施具体处置工作
。,并通
报
公
安
部
和
卫
生
部
。境
保
护
部
。报至原辐
射
安
全
许
可
证
发
证
机
关
。府、公安
部
门
和
卫
生
主
管
部
门
报
告
。定本单位的应
急
方
案,做
好
应
急
准
备
。处
理
程
序。
辐射事故和运行故障处置过程中的安全责任,以及由事故、故障导致的应急处置费用,由发生
第四十九条 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每半年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辐射事故和运行故障情况进行汇总,并将汇总报告报送环境保护部,同时抄送同级公安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
第
第五十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基本标准》及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对射线装置、放射源或者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管理的豁免出具备案证明文件。
第五十一条 已经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单位,使用低于《基本标准》规定豁免水平的射线装置、放射源或者少量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经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后,可以
前款所指单位提请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时,应当提交其使用的射线装置、放射源或者非密封放射性物质辐射水平低于《基本标准》豁免水平的证明材料。
第五十二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使用单位,报请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时,除提交本办法第五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证明材料外,还应当提交射线装置、放射源或者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使用量、使用条件、操作方式以及防护管理措施等情况的证明:
(一)已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使用较大批量低于《基本标准》规定豁免水平的非密封放射性
(二)未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使用低于《基本标准》规定豁免水平的射线装置、放射源以及
第五十三条 对装有超过《基本标准》规定豁免水平放射源的设备,经检测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确定的辐射水平的,设备的生产或者进口单位向环境保护部报请备案后,该设备和相关转让、使用
前款所指单位,报请环境保护部备案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辐射安全分析报告,包括活动正当性分析,放射源在设备中的结构,放射源的核素名活动
可
以
被
豁
免
管
理
。非密
封
放
射
性
物
质的。物
质的; 被
豁
免
管
理
。七
章
豁
免
管
理 辐射事故
或
者
运
行
故
障的单
位
承
担
。称、活度、加工工艺和处置方式,对公众和环境的潜在辐射影响,以及可能的用户等内容。
(二)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出具的证明设备符合《基本标准》有条件豁免要求的辐射水平检测报
第五十四条 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其出具的豁免备案证明文件,报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对已获得豁免备案证明文件的活动或者活动中的射线装置、放射源或者非密封放射
经环境保护部公告的活动或者活动中的射线装置、放射源或者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在全国有效 第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原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机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三
(五)发现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未进行核实与调查,并未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原辐射安全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废旧放射源收贮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发证机关收回辐射安全许可
证
: 许可
证
发
证
机
关的。
(四)未
按
规
定
开
展
个人
剂
量
监
测的;
(三)未按规定对辐射工作人员进行辐射安全培训的;
(二)未按规定时间报送安全和防护状况评估报告的;
(一)未按规定对相关场所进行辐射监测的; 万元
以
下的罚
款
: 八
章
法
律
责
任,可以不再
逐
一
办
理
豁
免
备
案
证
明
文
件
。性物
质
定
期
公
告
。
告。
(一)未按规定建立废旧放射源收贮台账和计算机管理系统的;
(二)未按规定对已收贮的废旧放射源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上报的。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废旧放射源收贮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第五十二条的有关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或者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辐射安全许可证;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十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十万元的,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取得环境保护部颁发的使用(含收贮)辐射安全许可证,从事废旧放射源收贮的;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未开展辐射监测或者发现辐射监测结果明显异常未如实报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
第五十九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违反本办法的其他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以及其他相 第(一)废旧放射源,是指已超过生产单位或者有关标准规定的使用寿命,或者由于生产工艺的改变、生产产品的更改等因素致使不再用于初始目的的放射源。
(二)退役,是指采取去污、拆除和清除等措施,使核技术利用项目不再使用的场所或者设备的辐射剂量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主管部门不再对这些核技术利用项目进行辐射安全与防护
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1年 5月1日起施行。
(二)未经批准,擅自转让已收贮入库废旧放射源的。
下的罚款。
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九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监管。
第四篇: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
第18号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已由环境保护部2011年第1次部务会议于2011年3月24日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环境保护部
部长
二○一一年四月十八日
主题词:环保 法规 放射性 令
1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目 录
总则
场所安全和防护 人员安全和防护
废旧放射源与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管理 监督检查 应急报告与处理 豁免管理 法律责任 附则
2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场所、人员的安全和防护,废旧放射源与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的管理以及豁免管理等相关活动。
第三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辐射安全和防护工作负责,并依法对其造成的放射性危害承担责任。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场所安全和防护
第五条 生产、销售、使用、贮存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场所,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其入口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设置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
射线装置的生产调试和使用场所,应当具有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的安全措施。
3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放射性同位素的包装容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设备和射线装置,应当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放射源上能够设置放射性标识的,应当一并设置。运输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放射源的射线装置的工具,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或者显示危险信号。
第六条 生产、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场所,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运行故障,并避免故障导致次生危害。
第七条 放射性同位素和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应当单独存放,不得与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等一起存放,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
贮存、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性同位素时,应当进行登记、检查,做到账物相符。对放射性同位素贮存场所应当采取防火、防水、防盗、防丢失、防破坏、防射线泄漏的安全措施。
对放射源还应当根据其潜在危害的大小,建立相应的多重防护和安全措施,并对可移动的放射源定期进行盘存,确保其处于指定位置,具有可靠的安全保障。
第八条 在室外、野外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应当按照国家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划出安全防护区域,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必要时设专人警戒。
第九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环境监测规范,对相关场所进行辐射监测,并对监测数据
4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的真实性、可靠性负责;不具备自行监测能力的,可以委托经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定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测。
第十条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涉及的辐射监测和退役核技术利用项目的终态辐射监测,由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委托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的有相应资质的辐射环境监测机构进行。
第十一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加强对本单位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状况的日常检查。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整改;安全隐患有可能威胁到人员安全或者有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应当立即停止辐射作业并报告发放辐射安全许可证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发证机关”),经发证机关检查核实安全隐患消除后,方可恢复正常作业。
第十二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评估,并于每年1月31日前向发证机关提交上一的评估报告。
安全和防护状况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的运行与维护情况;
(二)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及措施的制定与落实情况;
(三)辐射工作人员变动及接受辐射安全和防护知识教育培训(以下简称“辐射安全培训”)情况;
(四)放射性同位素进出口、转让或者送贮情况以及放射性同位
5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素、射线装置台账;
(五)场所辐射环境监测和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及监测数据;
(六)辐射事故及应急响应情况;
(七)核技术利用项目新建、改建、扩建和退役情况;
(八)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整改情况;
(九)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落实情况。
评估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整改。
第十三条 使用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场所,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场所,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以下简称《基本标准》)确定的甲级、乙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使用场所,以及终结运行后产生放射性污染的射线装置,应当依法实施退役。
依照前款规定实施退役的生产、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在实施退役前完成下列工作:
(一)将有使用价值的放射源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的规定转让;
(二)将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单位、返回原出口方或者送交有相应资质的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单位贮存。
第十四条 依法实施退役的生产、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在实施退役前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原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机关审查批准;未经批准的,不得实施退役。
第十五条 退役工作完成后60日内,依法实施退役的生产、使
6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向原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机关申请退役核技术利用项目终态验收,并提交退役项目辐射环境终态监测报告或者监测表。
依法实施退役的生产、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自终态验收合格之日起20日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变更或者注销手续。
第十六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在依法被撤销、依法解散、依法破产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前,应当确保环境辐射安全,妥善实施辐射工作场所或者设备的退役,并承担退役完成前所有的安全责任。
第三章 人员安全和防护
第十七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按照环境保护部审定的辐射安全培训和考试大纲,对直接从事生产、销售、使用活动的操作人员以及辐射防护负责人进行辐射安全培训,并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岗。
第十八条 辐射安全培训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
从事下列活动的辐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中级或者高级辐射安全培训:
(一)生产、销售、使用Ⅰ类放射源的;
(二)在甲级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操作放射性同位素的;
(三)使用Ⅰ类射线装置的;
7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四)使用伽玛射线移动探伤设备的。
从事前款所列活动单位的辐射防护负责人,以及从事前款所列装置、设备和场所设计、安装、调试、倒源、维修以及其他与辐射安全相关技术服务活动的人员,应当接受中级或者高级辐射安全培训。
本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其他辐射工作人员,应当接受初级辐射安全培训。
第十九条 从事辐射安全培训的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健全的培训管理制度并有专职培训管理人员;
(二)有常用的辐射监测设备;
(三)有与培训规模相适应的教学、实践场地与设施;
(四)有核物理、辐射防护、核技术应用及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教师。
拟开展初级辐射安全培训的单位,应当有5名以上专业教师,其中至少2名具有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
拟开展中级或者高级辐射安全培训的单位,应当有10名以上专业教师,其中至少5名具有注册核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外聘教师不得超过教师总数的30%。
从事辐射安全培训的专业教师应当接受环境保护部组织的培训,具体办法由环境保护部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从事辐射安全培训的单位进行评估,择优向社会推荐。
8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环境保护部评估并推荐的单位可以开展高级、中级和初级辐射安全培训;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评估并推荐的单位可以开展初级辐射安全培训。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其推荐的从事辐射安全培训的单位名单,并定期对名单所列从事辐射安全培训的单位进行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除名,并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一条 从事辐射安全培训的单位负责对参加辐射安全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并对考核合格的人员颁发辐射安全培训合格证书。辐射安全培训合格证书的格式由环境保护部规定。
取得高级别辐射安全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不需再接受低级别的辐射安全培训。
第二十二条 取得辐射安全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应当每4年接受一次再培训。
辐射安全再培训包括新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辐射安全与防护专业标准、技术规范,以及辐射事故案例分析与经验反馈等内容。
不参加再培训的人员或者再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其辐射安全培训合格证书自动失效。
第二十三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家环境保护和职业卫生标准,对本单位的辐射工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发现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的,应当立即核实和调查,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辐射安全许可证发
9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证机关。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安排专人负责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建立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档案。个人剂量档案应当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工作岗位、剂量监测结果等材料。个人剂量档案应当保存至辐射工作人员年满75周岁,或者停止辐射工作30年。
辐射工作人员有权查阅和复制本人的个人剂量档案。辐射工作人员调换单位的,原用人单位应当向新用人单位或者辐射工作人员本人提供个人剂量档案的复制件。
第二十四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不具备个人剂量监测能力的,应当委托具备下列条件的机构进行个人剂量监测:
(一)具有保证个人剂量监测质量的设备、技术;
(二)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主管部门计量认证;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从事个人剂量监测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五条 环境保护部对从事个人剂量监测的机构进行评估,择优向社会推荐。
环境保护部定期对其推荐的从事个人剂量监测的机构进行监测质量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除名,并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六条 接受委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负责。
10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接受委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机构,应当及时向委托单位出具监测报告,并将监测结果以书面和网上报送方式,直接报告委托单位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二十七条 环境保护部应当建立全国统一的辐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数据库,并与卫生等相关部门实现数据共享。
第四章 废旧放射源与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管理
第二十八条 生产、进口放射源的单位销售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给其他单位使用的,应当与使用放射源的单位签订废旧放射源返回协议。
转让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转让双方应当签订废旧放射源返回协议。进口放射源转让时,转入单位应当取得原出口方负责回收的承诺文件副本。
第二十九条 使用Ⅰ类、Ⅱ类、Ⅲ类放射源的单位应当在放射源闲置或者废弃后3个月内,按照废旧放射源返回协议规定,将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单位或者返回原出口方。确实无法交回生产单位或者返回原出口方的,送交具备相应资质的放射性废物集中贮存单位(以下简称“废旧放射源收贮单位”)贮存,并承担相关费用。
废旧放射源收贮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环境保护部颁发的使用(含收贮)辐射安全许可证,并在资质许可范围内收贮废旧放射源和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
第三十条 使用放射源的单位依法被撤销、依法解散、依法破产
11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的,应当事先将本单位的放射源依法转让、交回生产单位、返回原出口方或者送交废旧放射源收贮单位贮存,并承担上述活动完成前所有的安全责任。
第三十一条 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应当在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单位或者送交废旧放射源收贮单位贮存活动完成之日起20日内,报其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废旧放射源返回原出口方的,应当在返回活动完成之日起20日内,将放射性同位素出口表报其所在地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二条 废旧放射源收贮单位,应当建立废旧放射源的收贮台账和相应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废旧放射源收贮单位,应当于每季度末对已收贮的废旧放射源进行汇总统计,每年年底对已贮存的废旧放射源进行核实,并将统计和核实结果分别上报环境保护部和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三十三条 对已经收贮入库或者交回生产单位的仍有使用价值的放射源,可以按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的规定办理转让手续后进行再利用。具体办法由环境保护部另行制定。
对拟被再利用的放射源,应当由放射源生产单位按照生产放射源的要求进行安全性验证或者加工,满足安全和技术参数要求后,出具
12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合格证书,明确使用条件,并进行放射源编码。
第三十四条 单位和个人发现废弃放射源或者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的,应当及时报告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经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同意后,送废旧放射源收贮单位贮存。
废旧放射源收贮单位应当对废弃放射源或者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妥善收贮。
禁止擅自转移、贮存、退运废弃放射源或者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
第三十五条 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应当建立辐射监测系统,配备足够的辐射监测人员,在废旧金属原料入炉前、产品出厂前进行辐射监测,并将放射性指标纳入产品合格指标体系中。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含有废旧金属回收熔炼工艺的,应当配套建设辐射监测设施;未配套建设辐射监测设施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予通过其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辐射监测人员在进行废旧金属辐射监测和应急处理时,应当佩戴个人剂量计等防护器材,做好个人防护。
第三十六条 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发现并确认辐射监测结果明显异常时,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并在四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对辐射监测结果进行核实,查明导致辐射水平异常的原因,并责令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采取措
13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施,防止放射性污染。
禁止缓报、瞒报、谎报或者漏报辐射监测结果异常信息。
第三十七条 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送贮废弃放射源或者被放射性污染物品所产生的费用,由废弃放射源或者被放射性污染物品的原持有者或者供货方承担。
无法查明废弃放射源或者被放射性污染物品来源的,送贮费用由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承担;其中,对已经开展辐射监测的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经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核实、同级财政部门同意后,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所属废旧放射源收贮单位可以酌情减免其相关处理费用。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其依法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委托下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接受委托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其颁发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工作实际,配备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
各级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应当具备3年以上辐射工作相关经历。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应当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通过中级以上辐射安全培训。
14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应当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并通过初级以上辐射安全培训。
第四十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由环境保护部认可,设区的市级、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由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可。
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应当定期接受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
取得高级职称并从事辐射安全与防护监督检查工作10年以上,或者取得注册核安全工程师资格的辐射防护安全监督员,可以免予辐射安全培训。
第四十一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监督检查大纲,明确辐射安全与防护监督检查的组织体系、职责分工、实施程序、报告制度、重要问题管理等内容,并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制定相应的监督检查技术程序。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生产、销售、使用活动的类别,制定本行政区域的监督检查计划。
监督检查计划应当按照辐射安全风险大小,规定不同的监督检查频次。
第六章 应急报告与处理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公安、卫生、财政、新闻、宣传等部门编制辐射事故应急预案,报
15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应急机构和职责分工;
(二)应急人员的组织、培训以及应急和救助的装备、资金、物资准备;
(三)辐射事故分级与应急响应措施;
(四)辐射事故的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五)辐射事故信息公开、公众宣传方案。
辐射事故应急预案还应当包括可能引发辐射事故的运行故障的应急响应措施及其调查、报告和处理程序。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根据可能发生的辐射事故的风险,制定本单位的应急方案,做好应急准备。
第四十四条 发生辐射事故或者发生可能引发辐射事故的运行故障时,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方案,采取应急措施,并在两小时内填写初始报告,向当地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发生辐射事故的,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还应当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公安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十五条 接到辐射事故或者可能引发辐射事故的运行故障报告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消除事故或者故障影响,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
16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信息公开、公众宣传等外部应急响应工作。
第四十六条 接到辐射事故报告或者可能发生辐射事故的运行故障报告的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在两小时内,将辐射事故或者故障信息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逐级上报至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辐射事故的,应当同时向环境保护部报告。
接到含Ⅰ类放射源装置重大运行故障报告的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在两小时内将故障信息逐级上报至原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机关。
第四十七条 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辐射事故报告,确认属于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或者重大辐射事故的,应当及时通报省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并在两小时内上报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核实,确认事故类型,在两小时内报告国务院,并通报公安部和卫生部。
第四十八条 发生辐射事故或者运行故障的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制定事故或者故障处置实施方案,并在当地人民政府和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机关的监督、指导下实施具体处置工作。
辐射事故和运行故障处置过程中的安全责任,以及由事故、故障导致的应急处置费用,由发生辐射事故或者运行故障的单位承担。
第四十九条 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每半年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辐射事故和运行故障情况进行汇总,并将汇总报告报送环境保护部,同时抄送同级公安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
17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第七章 豁免管理
第五十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基本标准》及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对射线装置、放射源或者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管理的豁免出具备案证明文件。
第五十一条 已经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的单位,使用低于《基本标准》规定豁免水平的射线装置、放射源或者少量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经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后,可以被豁免管理。
前款所指单位提请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时,应当提交其使用的射线装置、放射源或者非密封放射性物质辐射水平低于《基本标准》豁免水平的证明材料。
第五十二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使用单位,报请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时,除提交本办法第五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证明材料外,还应当提交射线装置、放射源或者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使用量、使用条件、操作方式以及防护管理措施等情况的证明:
(一)已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使用较大批量低于《基本标准》规定豁免水平的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
(二)未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使用低于《基本标准》规定豁免水平的射线装置、放射源以及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
第五十三条 对装有超过《基本标准》规定豁免水平放射源的设备,经检测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确定的辐射水平的,设备的生产或者进
18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口单位向环境保护部报请备案后,该设备和相关转让、使用活动可以被豁免管理。
前款所指单位,报请环境保护部备案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辐射安全分析报告,包括活动正当性分析,放射源在设备中的结构,放射源的核素名称、活度、加工工艺和处置方式,对公众和环境的潜在辐射影响,以及可能的用户等内容。
(二)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出具的证明设备符合《基本标准》有条件豁免要求的辐射水平检测报告。
第五十四条 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其出具的豁免备案证明文件,报环境保护部。
环境保护部对已获得豁免备案证明文件的活动或者活动中的射线装置、放射源或者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定期公告。
经环境保护部公告的活动或者活动中的射线装置、放射源或者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在全国有效,可以不再逐一办理豁免备案证明文件。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原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机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规定对相关场所进行辐射监测的;
(二)未按规定时间报送安全和防护状况评估报告的;
19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三)未按规定对辐射工作人员进行辐射安全培训的;
(四)未按规定开展个人剂量监测的;
(五)发现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未进行核实与调查,并未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原辐射安全许可证发证机关的。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废旧放射源收贮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发证机关收回辐射安全许可证:
(一)未按规定建立废旧放射源收贮台账和计算机管理系统的;
(二)未按规定对已收贮的废旧放射源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上报的。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废旧放射源收贮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照《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第五十二条的有关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或者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辐射安全许可证;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的,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取得环境保护部颁发的使用(含收贮)辐射安全许可证,从事废旧放射源收贮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转让已收贮入库废旧放射源的。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废旧金属回收熔炼企业未开展辐
20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射监测或者发现辐射监测结果明显异常未如实报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九条 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违反本办法的其他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废旧放射源,是指已超过生产单位或者有关标准规定的使用寿命,或者由于生产工艺的改变、生产产品的更改等因素致使不再用于初始目的的放射源。
(二)退役,是指采取去污、拆除和清除等措施,使核技术利用项目不再使用的场所或者设备的辐射剂量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主管部门不再对这些核技术利用项目进行辐射安全与防护监管。
第六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21
第五篇:射线装置评估报告
射线装置评估报告
(五)辐射工作单位应当建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台帐,记载放射性同位素的核素名称、出厂时间和活度、标号、编码、来源和去向,及射线装置的名称、型号、射线种类、类别、用途、来源和去向等事项;
(六)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台帐、个人剂量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长期保存;
(七)辐射工作单位应当编写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状况评估报告,于每年1月31日前报原发证机关。
(八)评估报告应当包括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台帐、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的运行与维护、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及措施的建立和落实、事故和应急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九)新建、改建、扩建放射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放射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验收;验收合格的,主体工程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1.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第三十条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评估。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进行整改”。环境保护部18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第十二条对安全和防护报告的内容提出了要求:“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
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评估,并于每年1月31日前向发证机关提交上一的评估报告。”
安全和防护状况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的运行与维护情况;
(二)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及措施的制定与落实情况;
(三)辐射工作人员变动及接受辐射安全和防护知识教育培训(以下简称“辐射安全培训”)情况;
(四)放射性同位素进出口、转让或者送贮情况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台账;
(五)场所辐射环境监测和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及监测数据;
(六)辐射事故及应急响应情况;
(七)核技术利用项目新建、改建、扩建和退役情况;
(八)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整改情况;
(九)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落实情况。
评估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整改。
既体现了辐射工作单位应对其安全和防护全面负责,又通过对本单位的安全和防护状况的自查、自评和自纠提出了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安全和防护水平,进一步规范了安全和防护评估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一、单位信息
(一)基本信息
要求提供单位名称、许可证编号、单位地址、法人代表、辐射安全负责人、联系电话及核技术应用的类型。
(二)基本信息变动情况
要求提出基本信息的变动情况。
(三)重大活动
要求提供重大活动的情况,如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台帐变动情况,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的重大技改及缺陷,新的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和措施的建立和落实,事故核应急等方面的内容。
二、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的运行与维护情况
要求提供辐射安全和防护设备的运行情况及维护活动。
(一)安全和防护设施的定期检查
根据辐射安全和防护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对定期检查进行描述和评价。
(二)安全和防护设施的维修与改进情况
辐射安全和防护的维护制度的执行情况,设施的故障及消缺情况的统计和评价。
三、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及措施的制定与落实情况
要求提供现有的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及措施的制定与落实情况,随运行经验的积累,新的制度的建立和老制度的完善及其执行情况的描述。按照辐射工作单位的档案管理要求,对本单位的档案进行有效管理的情况
四、辐射工作人员变动及接受辐射安全和防护知识教育培训(以下简
称“辐射安全培训”)情况
要求提供所有辐射工作人员变动、培训记录的情况,及其改进的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