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

时间:2019-05-13 05:2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

第一篇:论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

作者:高海荣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4期

【摘要】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是实现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但是,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存在受案范围小、起诉主体范围受限制等缺陷,本文在于通过对国外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的比较研究来完善我国的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进一步健全与政府采购相关的法律制度。

【关键词】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具体行政行为

一、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是指政府采购当事人不服财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而提起诉讼,受诉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认定和法律依据以及所适用的行政程序进行合法性审查,并作出相应裁决的活动。具有如下特征:

(一)属于行政诉讼

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五十八条规定,投诉人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投诉处理决定不服或者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逾期未作处理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是法院针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三)对事实认定、法律依据和行政程序进行合法性审查

二、国外的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比较研究

(一)WTO《政府采购协议》

WTO《政府采购协议》尽可能大的将政府采购范围纳入其中,来促进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和国际自由贸易的发展。但考虑到政府采购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政府采购协议

(GPA)在确定了其基本标准后将具体的范围交由各成员国通过承诺表的形式列出,这样,各国对外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大小就由各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二)美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

美国是世界上政府采购制度最完善的国家之一,无论在政策的制定、机构的设置,还是相关法律框架的构建、监督监管体系的组成,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上,美国的采购管理机关和采购执行机构是分开设置的;在采购主体上,包括联邦政府机构,加利福尼亚等37个州地方政府,田纳西河流管理、能源部下属的机构、圣老伦斯航路开发公司等共计11个政府下属机构;采购的对象为货物、工程和服务与我国相同,但对货物的规定比我国详细。美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体现了公开竞争原则、公众利益和供应商利益的平衡原则、保证承包过程的完整性原则、政府要认真考虑所有的标书和投标文件的原则,可以看出,美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突出保护竞争与承包商的利益,以及对采购过程规范性的关注。

三、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的现状

(一)受案范围小,仅限于投诉

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五十五条规定“质疑供应商对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的答复不满意或者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未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答复的,可以在答复期满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向同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投诉。”第五十八条规定“投诉人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投诉处理决定不服或者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逾期未作处理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起诉主体范围受限制

政府采购中的起诉主体只限于投诉人,即供应商(排除中标供应商)凡是认为政府采购行为损害了自己合法权益的当事人均拥有投诉的权利。

(三)缺少回避制度

根据我国《政府采购法》第十三条、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六条的规定,我国政府采购立法时没有建立同级监督中的回避制度,没有建立起独立有效的行政审查或司法审查制度而仅仅考虑到同级监督,导致实践中一系列尴尬问题无法解决。

(四)缺少暂停制度

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在投诉处理阶段,监管部门可以暂停项目,也可不暂停项目。即使监管部门暂停项目的话,也只限于投诉阶段,而且暂停时间以30个自然日为限,而投诉处理决定期间为30个工作日,就意味着,实际上暂停的时间短于投诉处理时间,甚至投诉处理过程还未完成,政府采购合同就已经开始履行了。这不符合国际上通行的政府采购供应商救济暂停的做法,即便最终认定采购项目违法,也有可能因为政府采购合同已履行完毕而无法保护供应商的合法权益。

四、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

(一)拓宽政府采购的受案范围

政府采购的受案范围仅仅限于投诉主体,而且人民法院仅对政府采购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享有司法审查权,因此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应该拓宽人民法院对政府采购的受案范围,规定允许对政府采购文件的合法性提起行政诉讼。

(二)对政府采购的案件实行回避制度

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缺乏独立有效的制度,目前的司法审查制度难以保证承办法院对财政部门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客观、公正、高效审查,对供应商的合法权益还不能进行有效保护。因此立法机关应完善我国《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规定政府采购司法审查中的回避制度。

(三)完善投诉暂停制度

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在投诉处理阶段,监管部门可以暂停项目,也可不暂停项目。即使监管部门暂停项目的话,也只限于投诉阶段,甚至投诉处理过程还未完成,政府采购合同就已开始履行。这不符合国际上通行的政府采购供应商救济暂停的做法。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供应商的合法权益,应完善暂停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淑玲.政府采购方式的国际比较[J].对外开放,2008(3).[2]彭扬,王珊珊.采购与法律实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4]王晓光.美国政府采购制度简析[J].中国物价,2007,(06).[5]中国政府采购网().

第二篇: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政府采购,规范政府采购工作。健全政府采购监督约束机制,提高采购透明度。实现政府采购“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逐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政府采购监督不仅是对“钱”的监督,还包括对“事”和“人”的监督,健全政府采购监督约束机制,必须充分发挥财政、监察和审计等部门的职能作用,将监督的关口前移,进一步强化“防”和“堵”,确保有效的监督体现于采购活动全过程。日常工作中,我单位的政府采购管理

一是在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方面,使用了政府采购管理系统,实现网上申报,网上审批。对机关、事业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政府采购品目表》内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都纳入政府采购预算并按法定方式和程序进行。利用政府采购网,充分体现政府采购的透明度,以及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二是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及时向单位领导、财务负责人及相关部门通报政府采购工作情况;

三是建立专管员、监督员制度,设立政府采购专管员、监督员。专管员专门负责政府采购的申报、审批和执行采购。监督员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组织和操作行为的监督;

通过建立起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政府采购监督体系,提高政府采购监督的整体效能,确保政府采购活动依法规范运作。

第三篇: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司法完善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司法完善

桂文强

【提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法律制度之一。然而,限于司法体制等多种原因,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设计上存在着司法功能缺失的遗憾。完善司法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功能,对于促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实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功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司法功能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对环境公益的维护的缺失。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司法介入不足的原因,建议建立起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建立以国家检察机关作为环境公益公诉的主体,加大司法介入的力度,从而达到维护环境公益的目的。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 制度 司法完善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最早是在1964年加拿大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质量评价的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是美国1969年颁布的《 国家环境政策法》首创的,因这一制度对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重大作用而被世界众多国家竞相效仿。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这一制度,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最为基本的法律制度之一。①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开始的,强调的是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和管理。立法模式是先通过授权政府制定行政法规,以政策的宣示与行政命令作为规范上的基础,然后要求立法。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设计目的和立法模式上的局限,致使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和实践都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司法介入不足”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这也是环境公益问题得以解决的切入点。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已达相当数量,且日臻完善,但我国的环境司法实践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完善的立法不能通过司法程序保障无疑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本文意在分析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重要的法律关系的基础上,找出“司法介入不足”的原因,积极探索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关司法问题现状,提出完善司法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功能的建议,使环境公益问题最终通过司法途径得以解决。

①我国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最先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大致有以下几种:

1、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人类活动进行预先评估,或者对拟议中的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后果进行分析。①

2、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的各种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这就是环境影响评价。②

3、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③

和环境影响评价有一个相似的概念,那就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规划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两类规划,其共同点就是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同点就是评价的程序有所区别。指导性的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考虑到保守国家机密的需要并且规划对环境影响较小,因此不必经过“公众参与”和专家评审的程序。而非指导性的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之前由组织编制该规划的机关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对该专项规划必须经过“公众参与”和专家评审。

可见,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预防我国政府行为对环境的重大影响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与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相比,还是存在范围过窄的问题。另外,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程序、责任以及公众参与等内容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饱尝了自然对人类的无情报复,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并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来应对、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英文简称

EIA)正是在这么一种背景下产生的,它的终极目标便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下简称环评制度)是指在从事工程建设、开发行为或国家制定规划、政策、法律时,应当于计划阶段或正式实施前,就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采取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④这是一项科学的社会性活动,但不是运用自然科学那种纯数字计算的活动,而是在法律框架内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而进行的一项科学活动,是具有前瞻预测性、科学

①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学》2001年7月 技术性和内容综合性的一项活动。显然这是我国环境管理和环境立法的迫切任务。

环评制度通过立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对象、范围、内容、程序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等进行规定而形成一套规则化、法制化、制度化的体系,以达到预防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灾害等环境资源问题的产生,从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控制新的污染源,鼓励清洁生产的施行并进而激励企业的技术革新。科学的环评制度的建立定能为良好的环境质量建立制度性保障,进而改善其国民的生存现状。

(三)司法和司法权

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涉法性问题的专门活动。换言之,司法就是国家法律认可的机关按照法律的规定和法定程序,评判涉法性案件,并对具体当事人施予保护和制裁的活动。① 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司法主体,在实行“三权分立”体制的国家,司法主体主要是指拥有司法权(审判权)的法院,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我国司法机关包括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我国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共同对权力机关负责并接受权力的监督,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三权分立”状态下的权力制约关系,而是司法对行政的监督。

司法权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国家权力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司法权指的是审判权,即司法机关通过对诉讼案件的审理、判决以执行法律的权力;广义的司法权则除了审判权之外,还包括检察权、审判监督等方面的权力。司法权本质上是一种判断权,②是审判组织所享有的对当事人之间不确定的社会关系进行裁判加以确定的权力。

(四)对“司法完善”的理解

司法完善包含两层含义。发展,实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功用具有重要意义。保总局正式发布《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使公众在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活动中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进一步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①2006年3月7日据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介绍,环保总局将以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为准则,推出五项改革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一是依法推进规划环评。对未列入专项规划且规划未经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原则上不受理项目环评报告;项目在规划中,但规划未依法进行环评的,应依法先做规划环评后再受理项目的环评报告。环保总局将进一步制定有关规划环评的管理细则,促进规划环评的有序开展。同时组建国家环境与发展专家咨询机构,对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咨询。二是改革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机制,建立全国环境影响评估体系,完善分级审批规定,推进环评审批的政务公开。三是建立审批长效监管机制,建立适应投资体制改革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审批行为评议考核制度,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环保工程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过程监管和后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今年将召开重大、敏感项目的环境听证会。四是加强环评队伍管理,加强评价单位的定期考核和管理,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执业资格制度和竞争机制。五是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办事质量与效率,立即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评估行为准则。② 这些制度的建立为进一步搞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了依据,我们期待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当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五、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司法完善的建议

我国环境保护行政机关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通过监督管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来维护环境公益。其无论是从环境公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等主体,还是从对环境公益诉讼主体来讲,以其身份提起诉讼的资格没有确立。

1﹑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设想

2004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世界环境名人聚会北京探讨科学发展观”大会上提出,公众应该成为环境污染事件中的诉讼主体,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让任何公民、团体和国家机关都能与污染环境者在法庭上一论高低。据潘岳副局长介绍,环境权益并不仅仅属于私人,它更多地属于社会公益,而要加大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惩治力度,环境诉讼的主体就应从直接的受害者扩大到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环保组织、公众,把污染企业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并形成污染企业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态势,从根本上扭转污染反弹的现象。

结合我国国情,我国应该构建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型环境公益诉讼体制,如建立环境民事公

①沈 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是一个新起点》,2006年2月28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②《环保总局五项改革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06年3月21日,新华网。

益诉讼,使私人为了公共利益而提起民事诉讼;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当行政主体的违法行政行为侵害了环境公共利益时,法律允许无直接利害关系人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建立环境公诉制度,也就是特定国家机关在法定情况下,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以国家的名义将此类案件提交人民法院审判,① 在这个体制中应以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公诉为主,严格限制的民事﹑行政公益诉讼为补充。具体来讲,应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明确的赋予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诉和行政公诉的职权,并规定公民对于损害环境公益事件向检察院举报控告的权利,若举报后一定期限内检察机关不立案或立案后不起诉,则公民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2﹑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建议

(1)建议增加“公共权益”民事法律保护制度。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4)建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诉的立案﹑调查取证﹑提起公诉﹑出庭应诉各个阶段的具体程序制定细则,以与民事诉讼法的相关制度配套。

参考文献:

[ 1 ] 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学》2001年7月

致 谢

本篇论文在书写时力求反映和体现我国现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存在的司法介入不足问题,在初稿完成后得到了西北政法学院窦玉珍老师的多次精心指导,参考了环保方面专家金瑞林、韩德培等专家、教授的重要文献,引用了一些环评方面学者的资料,在此对窦玉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参考、引用其文献、资料的专家、教授、学者致以深切的谢意。

第四篇:政府采购司法审查的尴尬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中国第一法律门户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资料下载

政府采购司法审查的尴尬

谷辽海

政府采购司法审查,是指政府采购当事人不服财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受诉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认定和法律依据以及所适用的行政程序进行合法性审查,并作出相应裁决的活动。

我国《政府采购法》赋予财政部门对政府采购活动享有巨大的行政权力,如果行政机关不按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必然会对政府采购当事人以及社会产生巨大的侵害,故财政部门的权力必须受到相应的监督和制约。司法审查是法院监督、纠正财政机关违法行为,对行政相对人进行权利救济的最后一道屏障。司法审查是WTO法律框架中的重要内容,我国也建立了政府采购的司法审查制度。依照《政府采购法》第五十八条规定,投诉人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投诉处理决定不服或者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逾期未作处理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我国《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至今已经三年多时间,随着全国政府采购规模的逐年提高,政府采购争议普遍增多。然而,我国政府采购当事人寻求司法救济的并不多见。这里的原因有许多方面,其中之一是司法审查制度本身存在某些缺陷。

法院审查财政部门具体行政行为常常遭遇尴尬。在我国目前法院的经费管理体制中,法院与财政部门是相互依附的“锅与碗”关系。法院吃拿地方财政这碗饭,法院的财政预算、诉讼费的收支管理完全受到财政部门的制约,法院的所有经费由财政部门作出预算,由财政部门审核、拨付、管理,财政机关决定法院的经费使用权和分配权,在法院的财政体制完全受到财政机关控制和监督的情况下,法院如何独立、客观、公正地审查财政部门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呢?

政府采购活动在同级监督制度中也常遭遇尴尬。根据我国《政府采购法》十三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是负责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的部门,依法履行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职责。各级财政机关对投诉人举报政府采购活动的违法行为,必须在法定时间内依法作出投诉处理决定或者行政处罚决定。依照《政府采购法》第五十五条、第五十

六条规定,质疑供应商对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的答复不满意或者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未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答复的,可以在答复期满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向同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投诉后三十个工作日内,对投诉事项作出处理决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投诉人和与投诉事项有关的当事人。

由于我国政府采购立法时仅仅考虑到同级监督,而未曾建立同级监督中的回避制度,没有建立起独立有效的行政审查或司法审查制度,导致实践中一系列尴尬问题无法解决。例如,2005年8月10日,采购人广东省某市人民法院的办公自动化设备在政府采购网上进行公开招标,同年8月26日在政府采购网上公布了预中标供应商的采购信息。看到公示的采购结果后,落标供应商认为,本次办公自动化设备的招标程序中,采购人该市人民法院违反了我国二十天“等标期”的强制性法律规定。质疑供应商在向采购人质疑无效的情况下,向同级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管理部门即某市财政局提出投诉。市财政局审查后认为,本市人民法院作为采购人在本次公开招标采购活动中存在着严重违法行为,侵害了众多投标供应商的合法权益。为此,市财政局拟对被投诉人也就是本市人民法院作出行政处罚,但在这个时候,市财政局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境地:如果依法对本市人民法院作出行政处罚,被处罚的采购人倘若不服具体行政行为而提起行政诉讼,受理的法院也就是采购人,被告则是市财政局。在这样的司法审查过程中,原告既是被处罚的采购人,也是受理的法院。在此情形下,市财政局担当被告的诉讼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市财政局不对本市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行政处罚或者逾期进行处理,那么众多的投诉供应商必然会将市财政局作为被告,向市财政局所在地的人民法院也就是采购人提起行政不作为的诉讼。最后,某市财政局选择了后者,对众多的投诉供应商不予理睬。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我国《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对市财政局不作为的行政行为享有司法审查权的也就是本市人民法院,即享有管辖权的法院与被投诉人是同一的。由此而来,受到伤害的供应商寻求司法救济的权利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下是很难得以保障的。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还缺乏独立有效的制度,财政部门与管辖法院存在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同级监督的法律制度存在着利益冲突,目前的司法审查制度难以保证承办法院对财政部门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客观、公正、高效审查,对供应商的合法权益还无法进行有效保护。故立法机关应完善我国《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建立起政府采购司法审查中的回避制度。

质疑和解惑

——读《法治下的政府采购》

陈贲 陈峥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了我国招标投标中的巨大„猫腻‟,第一次亲身感受到这一领域的„监督体系‟,第一次发现这部法律存在着严重缺陷。”《法治下的政府采购》一书作者、北京辽海律师事务所主任谷辽海在后记中写道。2000年,也就是招标投标法实施的第一年,谷辽海接手了第一例政府采购民事侵权诉讼案,诉讼结果却给身为代理人的谷辽海留下了抹不去的灰色记忆。从那以后的四年光阴,谷辽海基本关闭了常用的通讯工具,谢绝了大部分法律事务和应酬活动,潜心于政府采购领域的研究。

现行的两部公共采购法即《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两者之间相互冲突、矛盾的现象十分严重:不同的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的选择具有巨大的随意性;公开招标是政府采购制度的核心内容,可我国政府采购法中却没有具体的操作规程;现行监督机制因为两部公共采购法的抵触而几乎处于瘫痪状态;陪标、围标、串标等暗箱操作随处可见;虽然有形式上的质疑和投诉机制,但实际执行效果却微乎其微„„市场上虽然有10余种相关书籍,但由于缺乏深入研究,这些书籍要么寻章摘句、流于浅层次的注释,稍有理论的著作,也多半有生硬嫁接外国法律的嫌疑,加上缺乏政府采购方面的实务经验,读起来总给人一种隔膜的感觉。

这本书一扫同类书籍注释介绍的风气,涵盖我国《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的主要内容,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冲突和矛盾,同时介绍了国际上公共采购制度的相关内容,既有质疑,更有解惑。读完它之后,相信大家会或多或少得到一些答案。

公共采购监督检查制度有待完善

谷辽海

任何国家和地区实现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有效监督,一般来说,必须具备五个构成要素,即:政府采购法的监督主体、监督的客体、监督的具体内容、监督的权力与权利、监督的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换言之,政府采购由谁来监督、监督谁、监督什么、用什么监督和怎样监督。完善的政府采购法律监督机制必须要有前述五个必备要素共同构成。这些必备要素通常出现在政府采购法的相关章节和条款中。

在世界上著名的政府采购法律规则中,在实施政府采购制度的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文本中,我们几乎都看不到有“监督检查”的专门章节。我国的《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基本上是照搬、移植国际上著名的政府采购规则,惟一有中国行政法特色的是《政府采购法》第七章的监督检查。这一章节用了12个条款规定了政府采购的监督检查制度,但大部分条款是属于东拼西凑、重复立法,缺乏监督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的实体及程序规则,因而浪费了立法资源,有损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监督检查中的重复立法及其口号式语言。我国《政府采购法》在总则、政府采购当事人、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质疑和投诉、法律责任等章节中,对于政府采购法的监督主体、监督的客体、监督的内容、监督的权力与权利等内容已经有所体现,“监督检查”章节中的有些条款在我国其他法律中都已经有具体的规定。因此,现行法律专门设立“监督检查”的章节值得商榷。如果必须设立的条款,为了保持法律章节条款的和谐与一致,应该在相对应的章节内容中进行规定。例如,我国《政府采购法》在总则和其他章节中,已经规定了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及集中采购机构的监督检查;规定了所有政府采购信息披露制度,其中包括了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标准和采购结果的公示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本法规定指定采购,这在总则和法律责任章节中都已经有明确规定;集中采购机构的权利义务和法律地位等内容在总则、政府采购当事人等章节中也都有详细规定,没有必要通过不同语言的表述方式在另一个章节中又重复进行规定。又如,我国审计机关和监察机关各自的工作原则、监督对象、监督权利、监督范围等内容分别在我国的《审计法》和《监察法》中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法律实施中的社会监督在我国《宪法》中都已经有明确规定,《政府采购法》没有必要作出相类似的规定。这种法律规定,由于没有相应的程序性规则和法律责任条

款进行保障,等于是无效的空洞规定。

监督检查机制缺乏独立的监督主体。我国《政府采购法》第十三条虽然统一了政府采购市场中的监督主体,明确规定各级财政部门为政府采购对象的主管机关,但由于还存在着另一部法律《招标投标法》。故公共采购市场中的监督主体实际上尚未统一,各级发改委和相关的行政机关还在兼任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角色,各自制定相应的公共采购行政规章,分别管辖属于自己的公共采购项目。公共采购市场中的货物、工程、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供水、供电、供热等政府公用事业的采购项目,涉及到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的采购项目,涉及到国家稀缺资源和国家利益的公共采购项目,等等。这些公共采购项目在我国现行的公共采购法律体系下,还存在着多元的监督主体,大部分都还没有进入各级财政部门的监督视野。

监督检查机制缺乏统一的监督规则。现行法律虽然赋予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权力,但《政府采购法》各个章节和条款中,没有详细规定各级财政部门进行监督的实体规则和程序性规则,我们在监督检查的专门章节中也没有发现一些具体的、有效的、强制的监督措施。政府采购法的有效实施和广泛推广,采购人和供应商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地进行政府采购活动,监督部门有序地开展工作,对政府采购当事人进行监督,必须要有相应的程序规则作为保障,从而才能制约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由于现行法律中缺乏统一和独立的监督规则,《政府采购法》实施后,国家财政部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政府采购的行政规章,但其法律效力和位阶较低,很难对我国的公共采购市场实施有效的统一的具有普遍约束效力的监督规则。

综上所述,我国《政府采购法》用了大量的篇幅规定监督检查制度,但立法技术显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几年,我国山西、上海等省市推行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效仿了世界上实施政府采购制度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做法。笔者认为,这些监督管理机制是在许多国家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制度,非常值得推广。

第五篇:论我国民事司法救助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民事司法救助制度的完善

一、司法救助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1、司法救助范围过于狭窄

现行法律对司法救助限于民事、行政诉讼中相关的诉讼费用缓、减、免交,而对被害人补偿和执行案件当事人的救助没有规定,司法救助制度缺乏全面规范和设计。

2、司法救助的行为单一

探索中的司法救助行为限于司法机关给予一定的金钱补偿,没有将司法救助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3、被救助主体不明确

主要是指执行案件的当事人、刑事案件被害人可否申请司法救助无规定。

4、存在当救助无救助、不当救助而救助问题,违背了司法救助的基本意义

如出于缓解信访压力,而对被告人实施了救助。

5、救助主体较乱

有的为人民法院,有的为党委政法委,有的为民政部门,存在救助范围、尺度不统一问题。

二、对构建司法救助制度的思考

在借鉴外国、外地法院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基层一般农民人口比例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等实际问题,建议在基层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执行、司法协助的司法救助制度。

(一)设立的必要性

1、设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的必要性

2008年以来,鲁山县法院受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执行案件37件,执行标的金额202万元,仅有少数案件能执行到数千元,绝大多数案件无财产可供执行。很多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和被害人生活都十分困难,其中一些被害人更是人财两空,濒临绝境,从而导致二次犯罪、上访等不稳定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2、设立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的必要性。司法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追索劳动报酬、人身损害赔偿、工伤、医疗事故等执行案件,由于被执行人没有能力履行义务,导致申请执行人的权利得不到实现,因此陷入生活、生产困境。部分申请执行人为实现自己的权利,经常到法院及相关部门上访,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对法院的正常工作秩序、甚至社会秩序造成重大干扰,也影响司法的权威。

司法救助是一头牵着百姓疾苦,一头系着政府关爱的民心工程,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通过司法救助解决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困难群体打赢官司后兑现的问题,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受到损害的社会关系得以修复,能够使社会矛盾得以化解,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

(二)司法救助基金制度的架构

1、基本原则

(1)救济辅助原则。如果申请人已经得到了赔偿或通过其他途径得到了补偿,不再给予司法救助。国家承担的是辅助性的责任,只有当穷尽了各种方法申请仍不能得到补偿,国家才给予司法救助。

(2)选择救济原则。司法救助不是公共福利,不是对所有执行不能的案件当事人均进行救济,而是在区分救助对象、是否达到救助标准的情况下进行救济。

(3)及时救济原则。司法救助应具有及时性,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往往生活十分困难,需要及时进行司法救助。

(4)救助上限原则。司法救助金额应设定上限。法院判决、裁定、调解书已经确认了赔偿数额的,以该数额的60%为上限。

2、救助对象

鉴于鲁山的实际情况,应有所区别。

(1)救助对象应为因犯罪致死、重伤和强奸案的被害人、被害人家属。

(2)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劳动报酬案件和交通事故、医疗事故或其他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以及工伤赔偿等案件的执行申请人。

(3)救助对象为自然人。但社会福利院、孤儿院、敬老院、精神病院、学校等组织为申请执行人的例外。

3、申请条件

(1)申请人为自然人的,须符合生活确有困难。标准是其收入不能达到相应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应以民政部门出具相关手续来证明其收入状况。

(2)因犯罪致死、重伤和强奸案中的被害人不得有明显过错,且在侦查、起诉、审判阶段配合司法机关,履行了法律义务。

(3)申请人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赔偿或兑付的金额未超过司法救助金的上限。

4、救助机构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政府民政部门作为司法救助机关较为恰当。民政部门作为司法救助的机构与司法机关相比有其优势。表现在:

(1)民政部门隶属于政府,其与财政部门同属政府领导,在政府协调财政预算、拨款方面优势明显。而法院作为审判机关,其专业职能适宜就司法救助的法律事实作出相应的审核裁定。二者在司法救助工作中是分工合作而又相互制约关系。

(2)民政部门的职能之一是社会募捐,有利于救助资金的筹集。民政部门较之法院方便接受社会层面的捐献,可以直接补充司法救助基金。

(3)民政部门的社会保障功能可以使其选择对救助对象的救助方式是一次性现金救助还是一定期限的社会低保救助。

5、救助程序

关于救助程序,可作如下建构:

(1)申请。申请人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未得到相应的保护且符合申请条件的,在合理的期限内向民政部门申请司法救助,期限不宜太长,可设定为执行终结后3个月以内。申请人主张的时效中止事由成立的,最长不超过2年。若申请人无相应行为能力的,可由其法定代理人申请;刑事被害人死亡的,由其近亲属及其生前抚养的人申请。

(2)调查。在申请人提出救助申请后,民政部门应进行调查或委托法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a、申请人的年龄、性别、有无职业及职业种类等基本情况。b、申请人提供的证明材料是否符合前述申请条件,是否属实。

(3)决定。民政部门应在自申请人提出司法救助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根据调查情况作出决定,是否对其进行救助。申请人对决定不服,可在60日内申请复议。对申请人进行司法救助后其执行案件又恢复执行的,民政部门在补偿金额范围内享有代位追偿权。

法院调查后认为应予救助的,向民政部门发出司法建议,对于司法建议,民政部门应当答复和执行。

6、救助资金来源

救助资金的来源是设立司法救助基金的关键。鲁山县经济尚不发达,地方财力相对比较困难。资金由政府拨款,每年列入财政预算,民政部门根据上救助金额报告;社会捐助和法院执行罚金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救助基金的组成部分。

司法救助基金应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由民政部门统一管理。

7、救助方式

司法救助为国家救济,具有公益性而不是赔偿性,因此司法救助的金额不等同于裁判文书确认的金额。救助方式以一次性救助为主,享受低保待遇为辅为宜。

总之,充分实现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应当享有的权利是实现依法治国目标的题中之义,尊重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下载论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

    学号: 10418232 常 州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 (2014届) 题 目 论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 学 生 沈智君 学 院 文法学院 专业班级 法学102 校内指导教师 高国梁 专业......

    论我国司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完善

    论我国司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完善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律的实施关系着国家、社会秩序以及社会成员个人的权益,因此对法律执业者有较高的要求。法律职业的专业化和精英化是世界上......

    论我国取保候审制度与司法实践中的不足与完善

    论我国取保候审制度与司法实践中的不足与完善 论 文 提 纲 一、法律对取保候审规定过于原则笼统,适用范围弹性过大,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 (一)适用范围规定过于宽泛,明确程度过......

    美国司法审查制度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论文(报告)题目: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争论院(系、部) :法 学 院 学 科、 专 业: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研究生 :张熙宇 指 导 教 师:李宝琦 教授延边大学 2007年11月 美国......

    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完善

    论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院系: 年级: 2011专业: 学生姓名:班级: 学号: 11115051705 完善 经济贸易法学院 级 法学 杨琳 法学17班 众所周知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我国的政......

    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陪审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戈琳,丁毅明 (江苏工业学院,江苏 常州 213016) 摘要:陪审制度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具体体现,是保证司法公正的一项有力措施,是司法民主的一种......

    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摘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中美司法审查制度的比较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中美司法审查制度的比较姓名:张继辉 专业:法学 班级:法本一班 学号:9010080122指导教师:赵银中美司法审查制度比较 摘要:司法审查制度是现代主张法治的国家所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