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

时间:2019-05-14 21:4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

第一篇:论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

学号: 10418232

常 州 大 学 毕业设计(论文)(2014届)

题 目 论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 学 生 沈智君 学 院 文法学院 专业班级 法学102 校内指导教师 高国梁 专业技术职务 讲师 校外指导老师 专业技术职务

二○一四年三月

论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

摘要:完善人权司法保障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改革部署。由于目前我国人权司法保障中存在着普遍的问题,如强制性措施和冤假错案对公民人权的侵犯,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对公民人权保障的不完善之处等,所以国家必须实施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的改革措施来实现对公民人权的保障。通过细化强制性措施的决定、执行和解除程序来规范强制性措施的司法程序;通过健全错案预防机制、错案发现机制、错案纠正机制和建立错案责任追究机制以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通过完善国家司法救助立法体系,合理确定司法救助范围,健全救助措施,严格司法救助程序,保障司法救助资金的支持来实现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完善;通过健全法律援助制度的立法体系,扩大法律援助对象的范围,健全法律援助机构,保障法律援助经费稳定来源,建设更加专业的法律援助队伍,完善法律援助办案监督体系以实现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关键词:人权司法保障;财产权;人身权;救济权

I

On Perfection of the judicial guarantee of human rights in China Abstract:Perfection of judicial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is an important reform of the deployment of the eighteen congress of the party si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Because our country judicial guarantee for human rights exist some common problems, such as the mandatory measures and unjust violation of human rights, judicial relief system and the system of legal assistance to the human rights guarantee is not perfect, so the country must carry out a series of practical measures to achieve the citizen's human rights security.By refining the coercive measures decision, execution and termination procedures to regulate mandatory measures of judicial procedure;through sound wrong, wrong discovery mechanism, prevention mechanism of misjudged case mechanis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isjudgments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miscarriages of justice;through the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judicial assistance legislation system, reasonably determine the scope of legal aid, perfect measures assistance program, strict justice, safeguard judicial aid to realize the perfection of judicial relief system of the state;the legislation system of the legal aid system, expand the scope of legal aid object, a sound legal aid agencies, legal aid funds and stable sources, building a more professional legal assistance team, perfect the supervision system of legal aid cas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legal aid system.Key words:judicial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property right;personal right;relief right

II

目录

摘要................................................................I 目录..............................................................III

一、引言............................................................1

二、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概述............................................1

(一)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概念与意义..................................1 1.人权司法保障的概念................................................1 2.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意义........................................1

(二)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2

三、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3

(一)司法活动中公民财产权利屡遭侵犯................................3

1、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行为有待规范.......................3

2、冤假错案剥夺公民的财产...........................................4

(二)司法活动中公民人身权利屡受侵害................................4

1、刑讯逼供仍频发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中.........................4

2、冤假错案剥夺公民的自由甚至生命...................................5

(三)司法活动中公民救济权制度亟待完善..............................5

1、我国司法救助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5

2、法律援助制度有待改善.............................................6

四、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6

(一)进一步规范强制性措施的司法程序以保障公民权利..................6

(二)防止冤假错案的制度措施........................................7

(三)加强对公民救济权实现的保障....................................8

1、完善国家司法救助制度以保障公民救济权实现.........................8

2、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以拓宽公民救济途径...............................8

五、结语............................................................9 参 考 文 献........................................................11 致谢...............................................................12

III

常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一、引言

自人权保障的思想首次在法国《人权宣言》中被提出以来,世界各国逐渐构建起人权司法保障体系。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司法的目的在于通过纠纷的解决实现社会正义,司法救济已经成为人权保障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式。[1]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确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开放重要目标,为我国新时期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3]的重要部署,这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推进我国法治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及保障公民人权的关键举措。本文即在此大背景下展开对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完善的研究。

二、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概述

(一)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概念与意义 1.人权司法保障的概念

从国家权力对人权保护的角度来划分,人权保障制度可以分为立法保障、执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人权的立法保障是在宪法对人权保障做出原则性规定的同时,各部门法又将人权保障进行具体化,使之成为国家法律体系中依法保护的对象;人权的执法保障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执行法律法规,将宪法法律对人权保护的精神付诸实践;而人权的司法保障即是国家运用司法手段、力量,在公民人权受到威胁或侵害的情况下,对人权进行的救济和保护,它是人权保障的最后防线,也是公民保护自身权利的最主要方式。2.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面,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同时,在公民人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相关的立法更加完善进步,政府执法更加人性规范。但是,同人权立法、执法保障相比较,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构建还有长足发展和完善的空间。因此,现阶段党和国家强调“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人民的现实需要的,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首先,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有利于立足司法为民,从而体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公民的人权受到保护正是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基础,也是人民幸福的前提,所以必须进一步改善与人权司法保障相关的制度、程序,使公民能够更好地通过司法渠道救济自己受到侵害的权益。

其次,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有助于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并促进人权执法保障的进步。司法制度是政治体制的构成部分之一,司法体制改革,特别是人

常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权司法保障制度的改革,不可否认将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进展。《决定》将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健全社区矫正制度等纳入到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具体安排中,这是以人权保障为重点和突破口,推动政治体制的整体改革,最终也将促进以政府执法为主体的人权执法保障的改善。

最后,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有利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落实。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初衷是保护公民权益不受侵犯,而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国家通过完善国家救助制度和法律援助制度等具体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必将拓宽我国人权保护的法制基础,进一步规范国家行为,为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添砖加瓦。

(二)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

人权最早是由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为适应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针对封建社会的君权神授、等级特权等提出的进步口号。[4]鉴于这一关系,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成立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仅在立法和司法领域中不使用“人权”概念,而且将这一禁区扩大到了思想理论上。

1954年宪法是我国

常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在人权保护的进程中跨出了重要一步。与此同时,中国的人权保障事业开始逐步融入世界,如中国政府批准加入了国际人权公约《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的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到2013年11月12日,我国以176票再次高票当选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站在历史新高度,提出了“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的目标,并首次提出“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概念,部署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推动我国人权保护事业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三、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5]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仍旧较为落后,在人权的司法保障制度体系建设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存在长足的进步空间。在现实社会中侵犯公民基本人权的事件仍时有发生,这不得不使我们深思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亟待改善的问题。具体言之,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尚存在以下不足:

(一)司法活动中公民财产权利屡遭侵犯

1、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行为有待规范

查封、扣押、冻结均是司法诉讼中司法机关对涉案财物所采取的强制性措施,目的是保证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防止涉案人员恶意转移、抽逃财产。“查封是对涉案的财物或场所就地封存的措施。扣押是为了防止涉案人员或者

常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明财产所属所致,并且涉事法院在原告撤诉后未能及时解除对相关财产的查封。由此可见,司法机关在执行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时若忽视法律、程序的规定将会对公民合法财产造成怎样的侵害。

2、冤假错案剥夺公民的财产

司法审判是纠纷解决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它的公平正义与否直接影响着公民的名誉、财产甚至自由和生命能否得到公正对待。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以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涉及公民个人财产的司法活动中,一旦公平正义受到挑战,产生冤假错案,则公民的财产权利将受到严重侵害。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经济生活日趋复杂,社会矛盾纠纷也层出不穷,人们越来越多地求助于司法的决断来解决经济冲突。与此相对的是,司法在逐渐介入日益繁杂的社会经济纠纷的同时也获得了愈来愈强大的权力,特别是在民事诉讼中,法官具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有权力的地方必然伴随着腐败的威胁,司法领域也不例外,当腐败侵蚀司法,必然造成司法不公的泛滥,进而侵犯公民权利。2013年上海法官集体嫖娼一案被举报的根源正在于举报人认为涉案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滥用司法权力。这类案件的发生影射着一个司法领域存在的非常现实的问题——掌握着司法权力以衡量正义是非的法官也会知法犯法,制造冤假错案。

(二)司法活动中公民人身权利屡受侵害

1、刑讯逼供仍频发于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中

“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或者剥夺的各种强制性方法。”[7]可见,刑事诉讼强制措施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刑讯逼供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严重侵害了公民的人身权利。

据报道,1995年4月8日,湖南省慈利县发生特大入室抢劫杀人案,警方在逮捕犯罪嫌疑人杨明银后连夜进行审讯。审讯人员将杨明银关押在一间小屋中,不给其吃喝也不让其休息,用烧红的铁钳对其进行折磨,甚至掏枪威胁其招供。杨明银在经受十多天的严刑拷打后,终于被迫交代了自己的罪行,被审判后开始入狱服刑。直至2006年9月15日,杨明银才经再审被判无罪,当庭释放。

上述案件只是近年来被揭露的众多刑讯逼供案件之一,它深刻地揭示了刑讯逼供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严重侵害。“一人拷打或虐待他人的事实并不能使他在道德上负有接受拷打或虐待的义务”[8],因此任何刑讯逼供都是缺乏依据的。究其本质,刑讯逼供是片面追求司法效率,忽视司法公正的恶果。一些地方,参照经济发展以GDP高低为衡量标准,给司法工作也设定了一系列数字指标,诸如破案率、批捕率、起诉率、定罪率等等,在一味强调司法效率提高的同时,却忽视了司法公正的兼顾。“人性的基本要求就是指人类出于良知或在其行为中表现出的

常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善良与仁爱的态度与做法,即把任何一个人都作为一个人来看待”[9],因此杜绝刑讯逼供现象已是当务之急。

2、冤假错案剥夺公民的自由甚至生命

2013年3月26日,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发生于2003年5月的张辉、张高平叔侄奸杀案,并公开宣判认定原判决定罪、适用法律错误,宣告张辉、张高平无罪。自此,震惊全国的一件冤案暂时告一段落。如果说民事诉讼中的冤假错案会导致公民财产权利受到损害,那么刑事诉讼中一旦发生冤假错案,可能导致的将是公民失去自由甚至丧失生命。从这一点来看,刑事诉讼中的冤假错案要比民事诉讼中的冤假错案影响更为恶劣,更能引起社会关注,也更需要我们重视。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而剥夺人生命的冤假错案正是对这一最基本权利的无视与践踏,是对司法权威和公信力的最大冲击。

造成冤假错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故意陷害使人入罪,有的是办案错误使人入罪,有的是因技术落后误判对象,有的是因能力不足冤枉好人······但纵观现在已经发现的冤假错案,致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司法工作人员作风不正、责任心不强,甚至是以破案粉饰“政绩”,以定罪彰显“正义”。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起又一起冤假错案被人为地制造出来,不断地透支着司法公信力,削弱着司法的权威性,冲击着人权保护的底线。

(三)司法活动中公民救济权制度亟待完善

1、我国司法救助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

国家司法救助制度是指当公民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权而无法获得有效赔偿并因此陷入生活困难时,国家对当事人予以一次性救助的制度,它体现了国家在司法工作方面的关怀性和抚慰性,是国家维护公民人权的重要司法保障制度。国家司法救助制度的实施,使许多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公民的基本人权得以保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是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进步的重要体现。

但是,从整体来看,我国司法救助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制度设计及具体落实还不够成熟,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缺乏针对司法救助制度的统一立法,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规定主要集中在民事、行政领域,而忽略了刑事案件领域,并且还没有国家立法机关出台的相关法律;

二、司法救助覆盖面过于狭窄,我国现行司法救助制度仅限于相关案件中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或免交,而在困难群体补偿和执行救助等更重要的领域却没有详细规定,这就不免削弱了司法救助制度的效用;

三、救助对象不明确,由于现行司法救助制度缺乏立法上的统筹规划,国家对司法救助对象的界定也存在争议,造成了同一情况下有救济有不救济的乱象;

四、救助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司法救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正常运行需要国家财政的专项支持,而我国则主要依靠法院系统自身的财政支出,这无疑给本就捉襟见肘的法院财政增添了压力,最终也很难保障制度的有效落实。由于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司法救助制度亟待改良,否则便无

常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法实现保护公民人权的目的。

2、法律援助制度有待改善

法律援助制度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和社会志愿人员,为某些经济困难的公民或者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的法律帮助,以

[10]保障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正式建立以《法律援助条例》的颁布为标志,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在公民人权保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日益复杂的法律援助问题,我国法律援助制度有时会陷入无法适从的窘境,暴露了不少需要改革的问题。

首先,是法律援助的立法问题。在法律援助制度比较完善的国家,其立法机关都会针对法律援助进行专门立法,以规范本国的法律援助活动。而我国的《法律援助条例》是国务院在总结各地法律援助经验的基础上颁布的行政法规,其法律地位无法同立法机关的立法相比,同时其所涉条文也不够详细并缺乏可操作性。其次,是法律援助供不应求。据统计,2012年全年我国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00万余件,可是这还远远不能满足公民的法律援助需求,还有大量存在法律援助需要的公民得不到有效援助,法律援助工作陷入了供求不平衡的情境。再次,我国法律援助受援对象的范围受到限制。由于我国法律援助工作受到财政支出的限制,一般只能优先提供给老、弱、病、残、妇女、儿童和特殊案件的当事人,而其他有现实需要的对象则还难以涉及。最后,是法律援助工作质量有待提高。当下,我国法律援助专职律师非常少,各法律援助机构人才紧缺,而与此相应的是,社会上大量律师又因商业化缺乏提供法律援助的积极性,这便造成了法律援助工作质量长期无法提高。

四、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

(一)进一步规范强制性措施的司法程序以保障公民权利

无论是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等财产性强制措施,还是逮捕、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人身性强制措施,其设置的初衷都是为了保证诉讼活动的正常进行,最终实现公平正义的追求。因此,必须进一步规范强制性措施的司法程序,确保其实施过程中的法治化、规范化和公开化,以保障公民人权不受非法侵害。主要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进:

常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执行主体。国家应当从立法角度,对强制性措施的决定、执行和解除做出明确规定,尽量减少原则性规定、模糊性规定,削弱司法工作中的自由裁量权,严格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于如何采取强制性措施的认定标准以及具体实施强制性措施的执行主体也要在法律中有明确列举陈述,以防止出现标准泛化、主体资格泛滥的情况。

常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相应权力,改善错案纠正的效率及可行性问题。

常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根据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现状,结合新时期公民的需求,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常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家都应高度重视的议题。从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来看,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发展主要受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但在经过长期立足于本国国情的基础并不断汲取世界先进成果的努力后,正逐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毫无疑问,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纲领性指导下,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必将得到显著的完善,在人权保护的事业中必将取得新的进展。

常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参 考 文 献

[1] 齐树洁.民事司法改革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6.[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

常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致 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衷心感谢我的导师高国梁老师和其他专业老师的指导。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在高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选题、研究计划的制定、论文的修改、论文的初定、到最后的论文定稿,各个方面都离不开高老师热情耐心的帮助和教导。

最后,向所有关心我的师长表示深深的谢意。

第二篇: 论我国司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完善

论我国司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完善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律的实施关系着国家、社会秩序以及社会成员个人的权益,因此对法律执业者有较高的要求。法律职业的专业化和精英化是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法律传统或法律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历史使命提出的必然要求。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是与法学教育相衔接的,适应法律职业需要并与法律执业部门录用制度相配套的,选拔、培养、任用合格法律执业人员的制度。我国的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从2002年开始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法律职业群体的专业化和同质化,深刻地影响了司法实践。同时,几年来统一司法考试的实践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对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完善,既包括对考试内容和方式的调整,也包括对报名资格的提高。

一、司法考试制度概述

(一)我国司法考试制度概述

法律的职业分工和结构的形成及其演变,主要是由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决定的。从世界各国情况看,在广义上,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一般有三种:应用类,主要是指律师、法官和检察官,有的还包括立法人员、仲裁员、公证员;学术类,主要是指法律教师和法律研究人员;法律辅助技术类,主要职责是辅助律师、法官和检察官。就我国的情况看,一般分为四种,即法律辅助事务型、法律执行型、基层法律实务型和法律技术型。狭义上的法律职业,主要指律师、法官以及检察官。本文所讲的法律职业是指后者。

从2002年起,我国开始实行全国统一司法考试。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的法官法、检察官法、律师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对初任法官、初任检察官和取得律师资格实行统一的司法考试制度。也就是说,从2002年开始,要想成为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先决条件是必须参加统一的国家司法考试并取得合格的成绩,可以说,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推行,对中国法律职业朝着专业化和精英化的方向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二)西方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概述

世界上凡法治发达国家对法律职业从业人员无一例外地都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尽管发达国家依其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形成了各自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但概括而言,大体有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法、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为典型的准入方式:司法考试+职业培训➾法官、检察官、律师,我们称之为统一的准入模式;另一种是以英、美普通法系国家为典型的准入方式:律师资格考试➾律师➾法官、检察官,我们称之为渐进的准入模式。不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资格考试均是法律职业准入的基本方法,但由于各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及法律传统上的差异,考试形式与内容有所不同,考试制度各具特色。

1.关于考试主体的资格

在美国,作为“对法律的顺利实施和司法的责任负有特殊责任的公民”,律师资格的获得必须具备三方面条件:学历、资格考试和品行考察。其考试主体资格限定为:凡年满18岁至21岁,法学院3年毕业取得法

试卷由文部省法学院认定的大学法学院认定的大学法学院命题。第二次考试由两部分闭卷笔试组成。考试科目只限定于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5科。日本的司法考试难度较大,且录取率一直很低(通常控制在3%以下),因而要考取资格,绝大多数人都至少参加了两次以上的考试①。

可以看出,两大法系的职业资格考试均对参与主体的资格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必须经过严格而正规的大学法律专业教育,以接受大学法学教育作为法律职业准入制度的前提,实现了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统一,符合了法律职业的特殊性,尊重了法律职业专业化的发展要求。

总的看来,无论是对考试主体严格的资格限定或是对考试者所须应对的考试的层层关卡的设臵,大陆法系的考试制度与程序相对严格甚至苛刻,并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加以考察,坚持择优录取、宁缺勿滥的原则,确保了参与者首先是合格的法律人才,通过者必然是优秀的法律人才。英美的律师资格考试由于其考试目标的确定性,并且申请者的应试起点相对较高,因而并未设计过于复杂的程序,考试形式相对单一。在处理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各国一般是通过报考资格条件的限制和分阶段考试的模式设计来调整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关系。

我国是模仿大陆法系国家建立起来的为塑造法官权威的精英主义考试模式,我们所实行的法律职业制度也基本接近于成文法系国家的一般做法,因此,深入比较大陆成文法国家司法考试制度,对建构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更加科学的司法考试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①程乃胜:《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级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第2页。

个数字等死记硬背的内容,显现出呆板和欠缺科学性的不足。

(三)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冲击强烈

根据统计分析,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司考合格率竟然低于其他专业本科生的合格率,参加过3个月以上所谓司法考试辅导班的考生,合格率竟高达46%,我们不能不认为,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存在脱节的情况,并对法学教育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一现象的直接后果是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闲臵。由于受到就业压力影响,司法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些学生不接受老师指定的教科书,而捧着司法考试指定教材苦读,为了考试而考试,从而失去或放弃了享受最基本的法学理念教育的过程。以通过司法考试为宗旨、传授司法考试技巧的培训班、甚至专营的司法考试培训的学校的出现,更加剧了司法考试和法学教育的脱节状态。①我国现行的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模式由于其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的局限性,可以遴选出强于记忆、强于知识的人,却难于选拔具有深厚法学理论功底,强于分析、思辨、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我国司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完善

(一)完善司法考试制度的构想

1.提高司法考试报名资格,保障法律执业人才素质

提高司法考试人员的参考资格,才能保证通过司法考试人员的基本素质,从而保证法律执业人才的素质水平。经考察,大多数国家对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资格限制都较严。“法有限而情无穷”,只有接受过系统法律教育、具备坚定的法治理想和正确的法治理念的人员,才能最终成 ①何勤华,陈灵海:《统一司法考试后的法学教育》,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6页。

适用于属于放宽报名学历条件地区且考试成绩达到降低分数线的人员,以及在民族地区确需使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诉讼的以民族语言文字应试的人员。而且B、C类的职业范围仍限制在学历放宽或降分地区。这种方法在解决西部地区司法考试通过率低、司法人才缺失的问题上确有一定功效,但存在效果不明显、形式不平等和类型划分比较复杂等不足。

我国通过司法考试的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高等院校,不发达地区偏少。各地在现实中需要多少人,通过考试后确定的人数应当能够满足这个需要。对于西藏、青海、甘肃等地通过率极低的情况,应当通过分地区划线的做法来改变。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可考虑“国家统一考试,分别划线通过”的模式。①

4.完善考试的内容和方式,促进司法考试更加科学

目前采取的一次考试的办法不尽科学,无法准确测试出考生的能力;考试次数以两次甚至三次为适当;考试方式既要笔试,也要有口试;在题型上,客观题过多尽管能够提高判卷效率,但在测评考生运用法律的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缺陷,应当大幅度提高主观题的比例。从我国几年司法考试的实践看,以客观题为主的题型模式无法如实、准确的测试考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但以主观题为主的题型模式又必然增加评卷的成本,因此,从改革的方向看,题型的确定要与考试方式的确定结合起来考虑。

(二)司法考试制度具体改进方案

西方国家的做法中有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如整个司法考试分阶段进行,考试方式既有笔试,也有口试或面试;题型多样。我认为我 ①张西瑞,徐玲:《关于完善国家司法考试的研究与思考》,载《中国司法》2005年第9期,第10页。

[6]王丽萍:《美国的律师考试制度及其对我国司法考试的启示》,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5期。

[7]周菁:《两大法系司法考试之比较借鉴》,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8]于占华:《对法律人才素质教育的思考》,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8期。[9]贺卫方:《中国法律教育之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Korea’sLegalSystem,http://abnet.org/legaled/publications/compguide2000/cgchart1.html。

第三篇: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司法完善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司法完善

桂文强

【提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法律制度之一。然而,限于司法体制等多种原因,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设计上存在着司法功能缺失的遗憾。完善司法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功能,对于促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实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功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司法功能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对环境公益的维护的缺失。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司法介入不足的原因,建议建立起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建立以国家检察机关作为环境公益公诉的主体,加大司法介入的力度,从而达到维护环境公益的目的。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 制度 司法完善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最早是在1964年加拿大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质量评价的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是美国1969年颁布的《 国家环境政策法》首创的,因这一制度对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的重大作用而被世界众多国家竞相效仿。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这一制度,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最为基本的法律制度之一。①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开始的,强调的是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和管理。立法模式是先通过授权政府制定行政法规,以政策的宣示与行政命令作为规范上的基础,然后要求立法。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设计目的和立法模式上的局限,致使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立法和实践都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司法介入不足”是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这也是环境公益问题得以解决的切入点。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立法已达相当数量,且日臻完善,但我国的环境司法实践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完善的立法不能通过司法程序保障无疑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本文意在分析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重要的法律关系的基础上,找出“司法介入不足”的原因,积极探索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关司法问题现状,提出完善司法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功能的建议,使环境公益问题最终通过司法途径得以解决。

①我国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最先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大致有以下几种:

1、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环境有影响的人类活动进行预先评估,或者对拟议中的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后果进行分析。①

2、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的各种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这就是环境影响评价。②

3、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③

和环境影响评价有一个相似的概念,那就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的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规划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这两类规划,其共同点就是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不同点就是评价的程序有所区别。指导性的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考虑到保守国家机密的需要并且规划对环境影响较小,因此不必经过“公众参与”和专家评审的程序。而非指导性的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之前由组织编制该规划的机关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对该专项规划必须经过“公众参与”和专家评审。

可见,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预防我国政府行为对环境的重大影响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与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相比,还是存在范围过窄的问题。另外,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程序、责任以及公众参与等内容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饱尝了自然对人类的无情报复,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并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来应对、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环境影响评价制度(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英文简称

EIA)正是在这么一种背景下产生的,它的终极目标便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下简称环评制度)是指在从事工程建设、开发行为或国家制定规划、政策、法律时,应当于计划阶段或正式实施前,就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采取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④这是一项科学的社会性活动,但不是运用自然科学那种纯数字计算的活动,而是在法律框架内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而进行的一项科学活动,是具有前瞻预测性、科学

①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学》2001年7月 技术性和内容综合性的一项活动。显然这是我国环境管理和环境立法的迫切任务。

环评制度通过立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对象、范围、内容、程序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等进行规定而形成一套规则化、法制化、制度化的体系,以达到预防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灾害等环境资源问题的产生,从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控制新的污染源,鼓励清洁生产的施行并进而激励企业的技术革新。科学的环评制度的建立定能为良好的环境质量建立制度性保障,进而改善其国民的生存现状。

(三)司法和司法权

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涉法性问题的专门活动。换言之,司法就是国家法律认可的机关按照法律的规定和法定程序,评判涉法性案件,并对具体当事人施予保护和制裁的活动。① 不同的政体有不同的司法主体,在实行“三权分立”体制的国家,司法主体主要是指拥有司法权(审判权)的法院,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我国司法机关包括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我国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共同对权力机关负责并接受权力的监督,它们之间并不存在“三权分立”状态下的权力制约关系,而是司法对行政的监督。

司法权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国家权力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司法权指的是审判权,即司法机关通过对诉讼案件的审理、判决以执行法律的权力;广义的司法权则除了审判权之外,还包括检察权、审判监督等方面的权力。司法权本质上是一种判断权,②是审判组织所享有的对当事人之间不确定的社会关系进行裁判加以确定的权力。

(四)对“司法完善”的理解

司法完善包含两层含义。发展,实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功用具有重要意义。保总局正式发布《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使公众在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活动中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进一步促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①2006年3月7日据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介绍,环保总局将以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为准则,推出五项改革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一是依法推进规划环评。对未列入专项规划且规划未经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原则上不受理项目环评报告;项目在规划中,但规划未依法进行环评的,应依法先做规划环评后再受理项目的环评报告。环保总局将进一步制定有关规划环评的管理细则,促进规划环评的有序开展。同时组建国家环境与发展专家咨询机构,对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咨询。二是改革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机制,建立全国环境影响评估体系,完善分级审批规定,推进环评审批的政务公开。三是建立审批长效监管机制,建立适应投资体制改革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审批行为评议考核制度,完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环保工程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过程监管和后评估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今年将召开重大、敏感项目的环境听证会。四是加强环评队伍管理,加强评价单位的定期考核和管理,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执业资格制度和竞争机制。五是规范审批程序,提高办事质量与效率,立即制定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评估行为准则。② 这些制度的建立为进一步搞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了依据,我们期待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当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五、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司法完善的建议

我国环境保护行政机关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通过监督管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来维护环境公益。其无论是从环境公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等主体,还是从对环境公益诉讼主体来讲,以其身份提起诉讼的资格没有确立。

1﹑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设想

2004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在“世界环境名人聚会北京探讨科学发展观”大会上提出,公众应该成为环境污染事件中的诉讼主体,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让任何公民、团体和国家机关都能与污染环境者在法庭上一论高低。据潘岳副局长介绍,环境权益并不仅仅属于私人,它更多地属于社会公益,而要加大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惩治力度,环境诉讼的主体就应从直接的受害者扩大到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环保组织、公众,把污染企业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并形成污染企业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态势,从根本上扭转污染反弹的现象。

结合我国国情,我国应该构建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型环境公益诉讼体制,如建立环境民事公

①沈 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是一个新起点》,2006年2月28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②《环保总局五项改革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006年3月21日,新华网。

益诉讼,使私人为了公共利益而提起民事诉讼;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当行政主体的违法行政行为侵害了环境公共利益时,法律允许无直接利害关系人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建立环境公诉制度,也就是特定国家机关在法定情况下,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以国家的名义将此类案件提交人民法院审判,① 在这个体制中应以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公诉为主,严格限制的民事﹑行政公益诉讼为补充。具体来讲,应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明确的赋予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诉和行政公诉的职权,并规定公民对于损害环境公益事件向检察院举报控告的权利,若举报后一定期限内检察机关不立案或立案后不起诉,则公民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2﹑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建议

(1)建议增加“公共权益”民事法律保护制度。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4)建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检察机关提起环境公诉的立案﹑调查取证﹑提起公诉﹑出庭应诉各个阶段的具体程序制定细则,以与民事诉讼法的相关制度配套。

参考文献:

[ 1 ] 蔡守秋:主编《环境资源法学》2001年7月

致 谢

本篇论文在书写时力求反映和体现我国现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存在的司法介入不足问题,在初稿完成后得到了西北政法学院窦玉珍老师的多次精心指导,参考了环保方面专家金瑞林、韩德培等专家、教授的重要文献,引用了一些环评方面学者的资料,在此对窦玉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参考、引用其文献、资料的专家、教授、学者致以深切的谢意。

第四篇:论我国民事司法救助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民事司法救助制度的完善

一、司法救助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

1、司法救助范围过于狭窄

现行法律对司法救助限于民事、行政诉讼中相关的诉讼费用缓、减、免交,而对被害人补偿和执行案件当事人的救助没有规定,司法救助制度缺乏全面规范和设计。

2、司法救助的行为单一

探索中的司法救助行为限于司法机关给予一定的金钱补偿,没有将司法救助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3、被救助主体不明确

主要是指执行案件的当事人、刑事案件被害人可否申请司法救助无规定。

4、存在当救助无救助、不当救助而救助问题,违背了司法救助的基本意义

如出于缓解信访压力,而对被告人实施了救助。

5、救助主体较乱

有的为人民法院,有的为党委政法委,有的为民政部门,存在救助范围、尺度不统一问题。

二、对构建司法救助制度的思考

在借鉴外国、外地法院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基层一般农民人口比例较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等实际问题,建议在基层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执行、司法协助的司法救助制度。

(一)设立的必要性

1、设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的必要性

2008年以来,鲁山县法院受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执行案件37件,执行标的金额202万元,仅有少数案件能执行到数千元,绝大多数案件无财产可供执行。很多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和被害人生活都十分困难,其中一些被害人更是人财两空,濒临绝境,从而导致二次犯罪、上访等不稳定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2、设立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基金的必要性。司法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追索劳动报酬、人身损害赔偿、工伤、医疗事故等执行案件,由于被执行人没有能力履行义务,导致申请执行人的权利得不到实现,因此陷入生活、生产困境。部分申请执行人为实现自己的权利,经常到法院及相关部门上访,甚至采取过激行为,对法院的正常工作秩序、甚至社会秩序造成重大干扰,也影响司法的权威。

司法救助是一头牵着百姓疾苦,一头系着政府关爱的民心工程,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通过司法救助解决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困难群体打赢官司后兑现的问题,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合法权益,使受到损害的社会关系得以修复,能够使社会矛盾得以化解,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

(二)司法救助基金制度的架构

1、基本原则

(1)救济辅助原则。如果申请人已经得到了赔偿或通过其他途径得到了补偿,不再给予司法救助。国家承担的是辅助性的责任,只有当穷尽了各种方法申请仍不能得到补偿,国家才给予司法救助。

(2)选择救济原则。司法救助不是公共福利,不是对所有执行不能的案件当事人均进行救济,而是在区分救助对象、是否达到救助标准的情况下进行救济。

(3)及时救济原则。司法救助应具有及时性,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往往生活十分困难,需要及时进行司法救助。

(4)救助上限原则。司法救助金额应设定上限。法院判决、裁定、调解书已经确认了赔偿数额的,以该数额的60%为上限。

2、救助对象

鉴于鲁山的实际情况,应有所区别。

(1)救助对象应为因犯罪致死、重伤和强奸案的被害人、被害人家属。

(2)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劳动报酬案件和交通事故、医疗事故或其他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以及工伤赔偿等案件的执行申请人。

(3)救助对象为自然人。但社会福利院、孤儿院、敬老院、精神病院、学校等组织为申请执行人的例外。

3、申请条件

(1)申请人为自然人的,须符合生活确有困难。标准是其收入不能达到相应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并应以民政部门出具相关手续来证明其收入状况。

(2)因犯罪致死、重伤和强奸案中的被害人不得有明显过错,且在侦查、起诉、审判阶段配合司法机关,履行了法律义务。

(3)申请人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赔偿或兑付的金额未超过司法救助金的上限。

4、救助机构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政府民政部门作为司法救助机关较为恰当。民政部门作为司法救助的机构与司法机关相比有其优势。表现在:

(1)民政部门隶属于政府,其与财政部门同属政府领导,在政府协调财政预算、拨款方面优势明显。而法院作为审判机关,其专业职能适宜就司法救助的法律事实作出相应的审核裁定。二者在司法救助工作中是分工合作而又相互制约关系。

(2)民政部门的职能之一是社会募捐,有利于救助资金的筹集。民政部门较之法院方便接受社会层面的捐献,可以直接补充司法救助基金。

(3)民政部门的社会保障功能可以使其选择对救助对象的救助方式是一次性现金救助还是一定期限的社会低保救助。

5、救助程序

关于救助程序,可作如下建构:

(1)申请。申请人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未得到相应的保护且符合申请条件的,在合理的期限内向民政部门申请司法救助,期限不宜太长,可设定为执行终结后3个月以内。申请人主张的时效中止事由成立的,最长不超过2年。若申请人无相应行为能力的,可由其法定代理人申请;刑事被害人死亡的,由其近亲属及其生前抚养的人申请。

(2)调查。在申请人提出救助申请后,民政部门应进行调查或委托法院调查。调查内容包括:a、申请人的年龄、性别、有无职业及职业种类等基本情况。b、申请人提供的证明材料是否符合前述申请条件,是否属实。

(3)决定。民政部门应在自申请人提出司法救助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根据调查情况作出决定,是否对其进行救助。申请人对决定不服,可在60日内申请复议。对申请人进行司法救助后其执行案件又恢复执行的,民政部门在补偿金额范围内享有代位追偿权。

法院调查后认为应予救助的,向民政部门发出司法建议,对于司法建议,民政部门应当答复和执行。

6、救助资金来源

救助资金的来源是设立司法救助基金的关键。鲁山县经济尚不发达,地方财力相对比较困难。资金由政府拨款,每年列入财政预算,民政部门根据上救助金额报告;社会捐助和法院执行罚金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救助基金的组成部分。

司法救助基金应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由民政部门统一管理。

7、救助方式

司法救助为国家救济,具有公益性而不是赔偿性,因此司法救助的金额不等同于裁判文书确认的金额。救助方式以一次性救助为主,享受低保待遇为辅为宜。

总之,充分实现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应当享有的权利是实现依法治国目标的题中之义,尊重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第五篇:论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

作者:高海荣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4期

【摘要】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是实现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但是,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存在受案范围小、起诉主体范围受限制等缺陷,本文在于通过对国外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的比较研究来完善我国的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进一步健全与政府采购相关的法律制度。

【关键词】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具体行政行为

一、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的概念和特征

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是指政府采购当事人不服财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而提起诉讼,受诉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认定和法律依据以及所适用的行政程序进行合法性审查,并作出相应裁决的活动。具有如下特征:

(一)属于行政诉讼

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五十八条规定,投诉人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投诉处理决定不服或者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逾期未作处理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是法院针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三)对事实认定、法律依据和行政程序进行合法性审查

二、国外的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比较研究

(一)WTO《政府采购协议》

WTO《政府采购协议》尽可能大的将政府采购范围纳入其中,来促进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和国际自由贸易的发展。但考虑到政府采购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政府采购协议

(GPA)在确定了其基本标准后将具体的范围交由各成员国通过承诺表的形式列出,这样,各国对外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大小就由各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二)美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

美国是世界上政府采购制度最完善的国家之一,无论在政策的制定、机构的设置,还是相关法律框架的构建、监督监管体系的组成,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组织管理机构的设置上,美国的采购管理机关和采购执行机构是分开设置的;在采购主体上,包括联邦政府机构,加利福尼亚等37个州地方政府,田纳西河流管理、能源部下属的机构、圣老伦斯航路开发公司等共计11个政府下属机构;采购的对象为货物、工程和服务与我国相同,但对货物的规定比我国详细。美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体现了公开竞争原则、公众利益和供应商利益的平衡原则、保证承包过程的完整性原则、政府要认真考虑所有的标书和投标文件的原则,可以看出,美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突出保护竞争与承包商的利益,以及对采购过程规范性的关注。

三、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的现状

(一)受案范围小,仅限于投诉

我国《政府采购法》第五十五条规定“质疑供应商对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的答复不满意或者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未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答复的,可以在答复期满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向同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投诉。”第五十八条规定“投诉人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投诉处理决定不服或者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逾期未作处理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起诉主体范围受限制

政府采购中的起诉主体只限于投诉人,即供应商(排除中标供应商)凡是认为政府采购行为损害了自己合法权益的当事人均拥有投诉的权利。

(三)缺少回避制度

根据我国《政府采购法》第十三条、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六条的规定,我国政府采购立法时没有建立同级监督中的回避制度,没有建立起独立有效的行政审查或司法审查制度而仅仅考虑到同级监督,导致实践中一系列尴尬问题无法解决。

(四)缺少暂停制度

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在投诉处理阶段,监管部门可以暂停项目,也可不暂停项目。即使监管部门暂停项目的话,也只限于投诉阶段,而且暂停时间以30个自然日为限,而投诉处理决定期间为30个工作日,就意味着,实际上暂停的时间短于投诉处理时间,甚至投诉处理过程还未完成,政府采购合同就已经开始履行了。这不符合国际上通行的政府采购供应商救济暂停的做法,即便最终认定采购项目违法,也有可能因为政府采购合同已履行完毕而无法保护供应商的合法权益。

四、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的完善

(一)拓宽政府采购的受案范围

政府采购的受案范围仅仅限于投诉主体,而且人民法院仅对政府采购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享有司法审查权,因此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制度应该拓宽人民法院对政府采购的受案范围,规定允许对政府采购文件的合法性提起行政诉讼。

(二)对政府采购的案件实行回避制度

我国政府采购司法审查缺乏独立有效的制度,目前的司法审查制度难以保证承办法院对财政部门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客观、公正、高效审查,对供应商的合法权益还不能进行有效保护。因此立法机关应完善我国《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规定政府采购司法审查中的回避制度。

(三)完善投诉暂停制度

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在投诉处理阶段,监管部门可以暂停项目,也可不暂停项目。即使监管部门暂停项目的话,也只限于投诉阶段,甚至投诉处理过程还未完成,政府采购合同就已开始履行。这不符合国际上通行的政府采购供应商救济暂停的做法。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供应商的合法权益,应完善暂停制度。

参考文献:

[1]王淑玲.政府采购方式的国际比较[J].对外开放,2008(3).[2]彭扬,王珊珊.采购与法律实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4]王晓光.美国政府采购制度简析[J].中国物价,2007,(06).[5]中国政府采购网().

下载论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我国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的完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

    论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 社保13-1 何红靖 1313060106 【摘要】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城镇反贫困的最主要手段,是我国实施的一项社会救助措施,它在维......

    论我国取保候审制度与司法实践中的不足与完善

    论我国取保候审制度与司法实践中的不足与完善 论 文 提 纲 一、法律对取保候审规定过于原则笼统,适用范围弹性过大,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 (一)适用范围规定过于宽泛,明确程度过......

    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大全)

    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 摘 要:我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制定于1993年9月,至今已有差不多20年了。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其鲜明的立法目标、......

    文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要性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要性 低保”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简称。“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 成就。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指......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戴凤举 2006年第7期 ——社会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经历了一段改革发展的历程。计划经济时代的城镇公费医疗、劳保医疗与农......

    论我国税收司法的困境

    论我国税收司法的困境 殷武* (西北政法学院西安710063) 【摘要】税收司法是行使国家司法权的机关——人民法院在宪法与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内,按照税法规定的程序,处理有关税......

    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完善

    论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院系: 年级: 2011专业: 学生姓名:班级: 学号: 11115051705 完善 经济贸易法学院 级 法学 杨琳 法学17班 众所周知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我国的政......

    论我国立法体制的完善[推荐]

    论我国立法体制的完善 【摘要】立法体制是法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立法特点和性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且在不断地发展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