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原则意见
附件1: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原则意见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 [2007] 1号文件),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7] 2号文件)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北京地区高等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北京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设立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为了加强对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指导,规范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大力提升优秀教学团队的综合素养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优秀教学团队的示范和辐射作用,特制定如下原则意见。
一、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教学团队建设是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实施,旨在通过建立教学团队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队伍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促进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
展,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最终达到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应当以课程(含系列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深化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建立科学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完善的管理制度,创造宽松而严谨的教学与学术环境。在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中应当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当与科研工作紧密结合,采取措施激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高的优秀教师进入教学团队,利用他们在学术和教学中的优势,发挥传帮带作用,使学生接受不同风格的学术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团队建设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应当紧密结合学校的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来开展,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围绕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来组建优秀教学团队。
(三)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质量观,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注重师德建设的原则。团队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师德风范,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五)资源整合的原则。鼓励跨学科、跨校建设优秀教学团队,开展多种模式的教学改革实践,充分发挥校内和北京地区的优质教学资源优势。
(六)团队水平整体提升的原则。落实教学团队的教师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并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
三、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团队结构。根据各学校教学基层组织的实际情况,以学系、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或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高职团队中应有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水平兼职教师,并承担相应的教学或指导任务。
(二)带头人。本科团队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领域的在职教授,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高职团队带头人应在本行业的技术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具有企业技术服务或技术研发经历。团队带头人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与改革,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专科生授课,教学效果优秀,教学成果突出,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原则上一名专家只能担任一个优秀教学团队的带头人。
(三)教学工作。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本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受益面广。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效果好,无教学事故发生。
(四)教学研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参加过省部级或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获得过省部级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
(五)教材建设。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承担过市级精品教材建设项目、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或国家级规划教材等编写任务。教材使用效果好,获得过市级或国家级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
四、实施办法
根据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分布情况,2007至2010年,原则上每年评审、资助100个左右的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共建立400个左右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优良、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学团队。
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以学校建设为基础,努力构建校、市和国家三级优秀教学团队体系。市教委以组织评审立项的方式开展建设,资助优秀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
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等工作,并加强对优秀教学团队的评估。
市教委高教处根据本原则意见,结合教育部关于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制定每年度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评审办法,组建优秀教学团队评审委员会,并组织开展立项评审工作。
第二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
附件3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关于加强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十一五”时期继续教育工作意见》的精神,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提高教师培训者素质,满足北京市中小教师“十一五”时期继续教育工作的需要,现制定《关于加强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意见》。
一、加强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区县教师培训基地是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加强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是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区县教师培训基地是其所在区县中小学在职教师和教育干部参加培训的主要阵地。因此,要从依法治教的高度来重视和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为广大中小学干部、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组织保障。
(二)加强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进一步提高广大中小学干部、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要加强区县基地建设,使其成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提高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
(三)加强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是提高中小学干部、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区县教师培训机构既是对所在地区中小学教师实施继续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指导本地区中小学校进行校本培训的重要机构。因此,要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切实提高干部、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二、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主要目标 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原则加速区县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积极促进区县级教师培训基地与区县级电教、教研、教科研等相关部门的资源整合与合作,将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成为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本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培训、研究和服务中心,中小学教师教育的政策咨询和指导中心,本地区各级教师培训的协调和管理中心,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推广中心。
三、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
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北京市区县教师培训基地标准化建设标准》(详见附件),加强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
(一)强化政府责任
各级政府要切实把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建设,作为落实基础教育适度优先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职能和任务,采取必要的措施,优先抓好。
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领导、监管和经费支持。行政部门要对教师培训基地建设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和有效组织,并把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和办学质量要纳入教育督导评估系列,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要加大政府对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培训基地的办学经费和培训经费。
(二)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加强教师培训基地的校园环境、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建设,其标准应在本区处于领先水平。按照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重点加强适用于各学科教师培训的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以及卫星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教育资源库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远程教师培训与管理平台相互衔接、优质资源共享的卫星电视接收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要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实现互联网的高效运转,为当地中小学校的“校校通”提供服务和指导。
建立与培训规模和培训类型相适应的实践基地。按照一定的标准确定教师培训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案,有专门的负责人和指导教师,负责组织和指导受训教师的实践活动。政府设立实践基地专项经费。
(三)加强队伍建设
要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加强培训基地领导班子建设。领导班子成员,必须思想政治觉悟较高、品德良好、热爱教育事业、懂得教师教育规律、富有团结协作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较高理论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中小学从教或管理经历,熟知本区县教师队伍状况,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享有较高威望。区县级教师培训基地的领导班子成员实行竞争上岗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
要本着“少而精、专兼结合、合理流动”的原则,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对培训者的培训等措施,建设一支集培训、教学、教研于一体的具有较高水平的新型培训者队伍。专职教师的管理要纳入中小学教师管理体系,促进教师在基础教育系统内合理流动,确保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人员有一定的中小学从教经历。专职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要了解本学科发展趋势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要熟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要熟悉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情况,能够深入中小学课堂,参与和指导中小学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要逐步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区县教师培训基地的性质和任务,广泛聘请有关高等学校、科研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社会各行业专业人员以及优秀中小学教师作为兼职教师和顾问,参与本地区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培训者培训由北京市中小学校长培训办公室和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中心分别负责规划、组织、协调及考核。各区县继续教育教育管理部门做好相应的组织配合工作。
(五)构建开放的办学体系
树立开放意识和服务意识,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要与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借助其优质资源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要与中小学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针对实际需要设计培训规划,探索促进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的有效机制;要将教育科研工作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密切结合起来,通过课题研究推动继续教育工作,通过继续教育工作推广和辐射科研成果;要加强区域合作,通过各区县间的优势互相、资源共享,为本区中小学教师提供优质培训资源。
四、区县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评估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和北京市教委颁布的《北京市区县级教师培训基地规范化建设标准》,市教委组织专家评估组,对区县教师培训基地进行评估。
坚持“以评促建”原则,区县根据自身的建设情况于每年的9月30日前可向市教委提出评估申请,市教委于12月底前给出评估报告。对未通过评估的基地,在一年之内进行复评。对达到标准的基地给予挂牌。
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有2-3所区县培训基地成为国家级县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有3-5所成为北京市示范性教师培训基地,其余所有培训基地达到北京市区县教师培训基地规范化建设标准。
第三篇: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指导意见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中职德育工作,切实提升广大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培养大批德能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经市教委2016年第9次主任办公会讨论通过,就提升我市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重,进一步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然要求;是引导中职学校和广大教师树立全面育人观,重视职业道德、文化基础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养成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的必然要求。
二、目标任务
到2020年,通过加强思想品德、心理、体质、艺术、科技、文化、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完成“五个建设”,实现“五个提升”,全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为学生就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第四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会考制度改革的意见(试行)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会考制度改革的意见(试行)
京教基〔2007〕35号
各区县教委:
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总体部署,自2007年秋季开始,本市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为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有效实施,现就进一步改革完善北京市普通高中会考制度(以下简称高中会考)提出如下试行意见:
一、指导思想
高中会考改革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为指导,以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旨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学业素养全面提高。会考改革要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有利于促进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有利于加强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有利于高中会考与高考招生的逐步协调。
二、主要功能
高中会考适合模块教学特点,从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的目标出发,强调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全面评价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通过高中会考改革,进一步完善会考的功能,建立和逐步完善高中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正确导向机制及教育质量的监控评价体系。
(一)对高中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高中会考作为政府监控高中教育质量的手段之一,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考试标准,达到检验高中教学质量的目的,促进高中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高中会考合格是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提高学生对学科内模块间知识整合的能力。高中会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模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回顾和总结,整合学科内模块间的知识,提高综合能力,为学生未来学习与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三)促进高等院校招生制度改革。高中会考作为模块教学基础上的水平性考试,是检验学生通过必修模块相关知识的学习是否具备相关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为高中学生就业或接受国内外其他各类教育提供高中学业水平证明。高中会考作为学生学业水平检验的手段之一,其合格证书一直作为高中生就业或申请继续学习的学历证明。新课程条件下的高中会考,仍能更好地发挥此作用。
三、会考科目、内容及时间
(一)全市会考统考范围
限定在与必修学分相对应的模块教学内容。
(二)会考科目
全市会考统考语文、英语、数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9个学科。
区县考试(考查)体育与健康、技术(含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等7个学科(项)。
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其他科目的考试(考查),由学校按规定自行组织实施。
(三)时间安排
全市统考科目根据各年级课程进度,高一年级不安排会考;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统考历史、地理、物理、化学,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统考思想政治、生物;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统考语文、数学、英语(具体安排见附件)。
区县及学校考试(考查)科目原则上不作统一安排,由区县本着相关科目必修(含必选)模块修习完成时间确定其考试(考查)时间,也可结合模块考试(考查)进行。
四、组织管理
(一)高中会考实行全市统一管理、分工负责。
市教委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北京教育考试院负责组织实施。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和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制定《北京市普通高中会考考试说明》并命题。
(二)成绩与认定
1.考试科目原始得分采用百分制,公布成绩使用A、B、C、D、等级制。A、B、C三级为合格以上等级,D为不合格等级。各等级分数标准为85分以上(含85分)为A,84-70分(含70分)为B,69-60分(含60分)为C,60分以下为D。
2.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参加所有科目的会考且成绩达到合格等级以上者,颁发《北京市普通高中会考合格证》,此证是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
3.高中会考成绩将记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4.在校学生当次考试不合格,可以重复参加同一科目的考试,全市不单独组织高中会考补考。离校后会考成绩仍不合格者,可到户籍所在区县会考办报名参加不合格科目的考试,所有科目合格颁发《北京市普通高中会考合格证》。
(三)相关政策
1.凡具有本市普通高中学籍的所有在校学生都应参加高中会考。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须在完成某学科所有必修学分对应的模块教学内容并取得相应学分后,方能申请参加该学科的会考。学校须在学生完成某学科所有必修学分对应的模块教学内容后,方能组织学生参加该学科的会考。
2.原经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办学模式改革试点校和拟自行安排新课程实验的学校,需自行组织会考的,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实验方案、课程设置计划及会考方案,并报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进行(具体办法见附件)。
3.原综合高中、特色高中等学校,因课程设置差异较大需实行“科目替代”的,须重新进行登记审核(具体办法见附件)。替代科目原则上为2-3科,语文、数学、外语不得替代。替代科目的考试结果,应按实际内容和成绩记录。
4.高中阶段入选市级以上体育或学科集训队,参加北京市或国家级各种比赛(竞赛)的选手,其时间与会考时间冲突的,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免于当次相关学科会考,免试科目成绩以平时成绩评定。原则上语文、数学、外语学科不予免试。
5.非在校公民、职技类学校学生、外籍学生参加高中会考办法另行制定。
五、有关事项
(一)目前在校的高
二、高三年级学生会考仍执行原会考政策。
(二)会考政策颁布后,北京教育考试院要依此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要在每次会考结束,及时将考试成绩报送各相关部门;要做好全市普通高中会考成绩的统计与分析,撰写《北京市普通高中会考统计分析报告》,并在系统内公布。
(三)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改革和完善高中会考制度的意义,切实加强对高中会考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进一步发挥高中会考在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关注会考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报告市教委基础教育处。
本意见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
附件: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会考实施细则
二〇〇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附件: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会考实施细则
(试行)
按照市教委《关于(试行)普通高中新课程会考制度改革的意见》,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起始年级开始实行调整后的北京市普通高中会考制度(以下简称高中会考),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性质与功能
高中会考是政府设立的、统一标准的水平考试。报考对象主要面对具有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籍的高中学生。
高中会考是对北京市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的统一检测,是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及合格毕业的重要依据,是为高等院校招生提供的重要基础性信息。
二、内容与科目 高中会考以《北京市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试行)》为依据,统一会考的内容限定在普通高中相关学科必修学分相对应的模块教学内容。
会考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9门学科。
三、组织与实施(一)考试时间
全市统考科目根据各年级课程进度统一安排。2007-2008届高一学生,第一学年没有统考;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第二学段第10周(即2009年寒假前),统考历史、地理、物理、化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第二学段第10周(即2009年暑假前),统考思想政治、生物;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第二学段第10周(即2010年寒假前),统考语文、数学、英语。
2008-2009届及以后各届高中学生会考时间安排依此类推。
(二)成绩发布
北京教育考试院在会考结束后,将学生成绩按A、B、C、D等级核定,并通过区县会考办公室分别向学校及学生个人发布其考试成绩信息。
(三)关于报考 1.凡具有报考资格的本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在完成各相关学科学习并取得相应学分后,均须参加相应学科的会考。
2.在校学生当次考试不合格,可以重复参加同一科目的考试,全市不单独组织高中会考补考。
3.离校后会考成绩仍不合格的考生,可直接到户籍所在区县会考办报名参加不合格科目的考试。
(四)关于自行组考、替代考试与免考
1.继续进行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和自行安排新课程实验的学校需自行组织会考的,要进行申报。各有关学校于2007年9-10月须将学校课程设置计划及会考方案报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
凡确定可自行组织会考的学校,要在当年当次全市会考前一个月将自行组考方案一式2份报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及市考试院会考办公室备案。
2.原综合高中、特色高中等学校,因课程设置差异较大需实行“科目替代”的,要重新进行申报登记。各有关学校须将有关申请、拟替代学科等材料于2007年10月报区县教委审批,11月初报市教委审核备案。审批原则,可用部分开设专业课替代2-3门文化课,但语文、数学、外语三科不能替代。
凡确定有替代科目的学校,须在当年当次会考前一个月将学校替代科目考试的组考方案一式2份报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及市考试院会考办公室备案。替代科目的考试结果,须按实际考试科目名称及成绩发布并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3.凡高中阶段在校生入选市级以上体育或学科集训队,参加北京市及国家级各种比赛(竞赛)的选手,其活动时间与会考时间冲突的,须持主办部门的入选通知、参赛通知等相关证明向所在学校提出申请,经区教委初审报市教委同意后,准予免于当次涉及学科的会考。免试科目原则上不含语文、数学、外语学科。
市、区会考管理部门及学校按有关证明,将学生免试科目成绩以平时成绩评定并纳入统一会考成绩管理。参加市级以上学科竞赛并获得奖项的学生,可免所参赛学科的高中会考,并以A等级记录该学科成绩。
四、其他
目前在校高
二、高三年级学生会考继续执行原会考政策。为使这两届学生今后两年有机会补齐不合格科目,原会考政策延续至2010年6月30日废止。
第五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十二五”时期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十二五”时期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
2012-02-08 | 点击:66京教人[2011]8号
各区县教委:
为加强幼儿教师的培训,根据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关于“十二五”时期中小学干部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京教工〔2011〕55号)、《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实施意见》,结合“十一五”时期本市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经验以及“十二五”时期幼儿教师队伍实际状况,制定本意见。
一、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幼儿教师培训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家和北京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立足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需求,进一步完善培训制度,推进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加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促进职业道德水平全面提高;根据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开展全员参与的分层分类培训,促进幼儿教师教育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全面提升;重视新入职幼儿教师培训,确保尽快适应岗位工作;加强农村幼儿教师培训,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促进北京市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培训对象
“十二五”时期,北京市幼儿教师培训对象是各类学前教育机构中的在职教师。包括各类幼儿园、区县教师培训机构及教研机构等承担幼儿教师培训与研究工作的在职教师。
三、培训内容
幼儿教师培训内容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园本课程三部分,其中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两类。
公共必修课程:教育政策法规、幼儿教师职业理想与道德、幼儿教育心理学。
专业必修课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教师教育技能、幼儿教育评价。
选修课程: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学前教育史、教师心理健康指导、幼儿行为问题观察与辅助治疗、幼儿园安全教育、0-3岁婴幼儿教育、教育经典阅读、现代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育、人文社会与现代科学知识等。
园本课程:园本教研的理论与实践等。
四、重点培训计划
在市教委统一领导下,由北京市幼教师资培训中心牵头,整合市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幼儿教师培训研究,全面支撑重点培训计划,促进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科学发展。
(一)幼儿教师师德建设计划
高度重视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建设与培训,深刻认识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与基础地位,进一步深化职业认知,深厚职业情感,坚定职业信念,促进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新入职幼儿教师培训计划
加强新入职幼儿教师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基本教育技能培训,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理解幼儿教育职业道德的内涵,缩短职业适应期,尽快成为合格幼儿教师。
(三)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计划
加强幼儿园骨干教师专业能力培养。进一步优化幼儿园骨干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深刻认识制约自身职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实现自我超越,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幼儿教师教育素养提升培训计划
了解幼儿教师发展状况,立足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分层分类培训,全面拓展幼儿教师的教育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进一步提高全面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能力。
(五)农村幼儿教师培训计划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突出农村特色,充分挖掘农村资源的培训价值,加强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培训,全面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师德素养、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城乡幼儿教育均衡发展。
(六)幼儿园管理者培训计划
学习先进教育理论,以人为本,培养幼儿园管理者的战略规划和统筹管理能力,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能力,以及科学的教育评价能力,全面提升幼儿园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七)培训者培训计划
以先进培训理念为指导,通过进一步拓展教育视野,促进对学前教育内涵的深刻理解,全面提升培训者教育素养;着力培养幼儿教师培训规划和组织管理能力,培训需求调查研究能力,培训课程设计与教学能力,培训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八)幼儿园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及培训者境外培训计划
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选派100名幼儿园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及培训者进行国际合作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多元文化视野,有较强幼儿教育研究能力,能够有效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的优秀幼儿教育工作者,以更好地发挥幼儿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培训者的引领辐射作用。
(九)幼儿园教师培训支持系统建设计划
实施以培训质量保障、培训质量评估、培训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培训工作管理计划,确保培训质量稳步提高;实施以幼儿教师培训为主题的课程资源库建设,服务幼儿教师培训;构建以教师资源为主的信息资源库,实现师资资源信息共享;实施北京市幼教师资培训中心、各区县幼儿教师培训和教研机构共同参与的科研共同体建设计划,为幼儿教师培训提供支持与指导;建设20个左右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培训基地,提供更加丰富的培训平台;办好《北京市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加强培训研究,交流培训经验,提高培训效果,促进幼儿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组织实施
在市教委的领导下,加强北京市幼教师资培训中心在全市幼儿教师培训工作中的统筹管理职能,强化对全市幼儿教师培训工作的统筹协调、业务指导、质量监控、研究宣传、总结评估、信息服务以及基地建设等工作职能;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区县幼儿教师培训管理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系统的工作机制。
北京市幼教师资培训中心协助市教委落实幼儿教师培训计划,加强对区县幼儿教师培训的指导,负责必修课程规划设计;做好市级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幼儿教师教育素养提升示范性培训计划、农村幼儿教师培训计划、幼儿园管理者培训计划、培训者培训计划、幼儿园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及培训者境外培训计划、幼儿园教师培训支持系统建设计划的组织与实施。
区县教师培训基地配合市级培训机构组织落实必修课程培训,规划实施选修课程培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级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实施幼儿教师师德建设计划、幼儿教师素养提升全员培训计划、新入职幼儿教师培训计划以及其他幼儿师资培训;协助北京市幼教师资培训中心实施幼儿园教师培训支持系统建设计划;负责园本培训的组织指导与管理。幼儿园积极配合市、区县培训机构实施的各种培训,园长是幼儿教师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幼儿园根据园情规划实施园本培训,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其他事项参照《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办法》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