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的建设与思考
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的建设与思考(作者:长沙县电影公司 杨丽丽)
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是依照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的文件精神,按照为民办实事的目标任务要求,从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农村电影放映基础设施条件入手,以推广普及数字化放映为契机,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积极探索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实施2131工程,完成一
村一月一场免费数字电影的放映任务而设立的公司。
近年来,数字技术在影视领域不断发展,国家已全面推广数字电影放映。数字电影与传统胶片电影相比具有效果好、运营成本低、节目传输快、管理信息化和有利于版权保护等诸多优点,特别是解决了电影放映前播放广告的难题,今年,国家将拨6套数字电影流动设备,加上省电影公司广场电影数字设备2套,公司原来购买的一套,我公司共有9套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我们将彻底改变以前的老思路,充分利用电影数字设备的优点。走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道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服务“三农”,让全县农民看到更多、更好的健康向上的电影努力工作,不断扩大农村电影覆盖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食粮。
在送电影下乡活动中,受节目、地域、气候影响,在人口集中的地点观看人数可达几百上千人。但在偏远、人口分散等地点,一场电影只有几十人观看,在今后工作中,对于观看电影观众少的地方应早做宣传,以达到好的观看效果。加强对农村放映队伍的管理,把好质量关,做好监督工作,增强放映人员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为提高放映员工作积极性,公司已规范放映员绩效考核办法,使放映质量和场次与收入挂钩,保证送电影下乡工作顺利完成,使我县农村电影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到现在已放映电影1350场,观众40多万人次。
政府对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每场补助100元,其中央财政负担50元,其余部分由县财政负担。数字院线公司每场收取20元影片成本费和服务费;对于放映队自主开展的数字电影经营活动同样收取服务费。“院线公司”以公益场次放映为基础,充分利用遍布农村的放映终端这一平台来承接贴片广告、专场广告、冠名业务等业务。鼓励放映队在完成公益场次任务和“院线公司”规定的放映场次后自主开展数字电影经营活动。
“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成立后,将长期在辐射范围内为广大农民放映电影,发挥电影市场的主导作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农村,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看到清晰、优质、健康的电影,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八年七月六日
第二篇:数字电影院线工作总结
加强管理狠抓落实
认真做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
**县数字电影院线管理站
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是党和国家关心农民、服务农民的惠民工程,也是宣传党的政策、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民心工程。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调整观念、完善措施、深化改革、强化特色。既志高存远,坚持开拓进取;又脚踏实地、坚持体现实效。在全县大文化的框架中,与时俱进,勤奋工作,勇于创新,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基本情况
数字院线管理站现有13名工作人员,10套数字放映设备,负责全县公益电影任务。
我县共有十个乡(镇、区),220个行政村,33万人。放映队分为南北两个服务部,南片服务部共有4套放映设备,负责汾河以南4个乡(镇、区)100个行政村的放映任务;北片服务部共有5套放映设备,负责汾河以北6个乡(镇、区)120个行政村的放映任务。每年公益电影放映场次为2640场。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建章立制,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开展有序
局领导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对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提出具体要求,要求本管理站切实将此项工作摆上重要日程,抓紧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新绛县数字电影院线管理站按照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有关农村电影发展工作的有关部署,认真抓好工作落实,建立了放映人员的录用制度、放映工作的监督监察制度和放映工作的财务管理制度。
每月月底召开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例会,由每片负责人进行发言,相互交流各自工作情况,取长补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制度的运行与实施,各放映队也逐步形成了按制度运行、按规范放映的模式,全县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得到有序健康发展。
(二)强化监督,全面检查,督促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落实
为真正做到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有序进行,我们加大了放映工作的检查力度。对于放映工作的检查,要做到检查时间不固定、检查方式不固定、检查单位不固定,分管局长带领有关工作人员晚上亲自到各村放映点实际进行检查。为增加检查的随机性,我们将各放映队的放映计划录入电脑数据库,通过电脑软件随机确定检查单位。
(三)突出公益,注重服务,真正做到让广大群众受益
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农村电影放映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受益,为此,我们从多方面入手,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电影放映服务体系。
截止目前,2009至2011三年时间共放映电影300余部,授权7920场次。工作人员没有休息日,采取统一组织、统一安排、我们的放映工作人员从没有提出任何怨言而是默默地奉献工作,用严谨的工作态度为百姓办好每一件事,用团结的力量,巩固发展电影文化为民众服务。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真正起到党的宣传堡垒作用。
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加强电影工作队伍的思想认识和建设,积极响应新农村、新电影、新理念、新希望的号召,用主流电影向社会承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百姓。
**县数字电影院线管理站
2012年4月26日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调查与思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部署。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调节社会经济关系,定纷止争,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职责,是调处矛盾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农村平安建设是一个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基层人民法院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现实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分析新农村平安建设中涉农案件的特点、形势以及司法需求,提出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议,供大家商榷。
一、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人民法院审理的涉农案件的特点和形势
(一)土地问题成为农村矛盾的重点。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土地补偿纠纷等案件大量增加,纠纷呈现出涉及面广,数量居高不下,矛盾纠纷日益复杂化的特点。在农业税费免征之前,大量农民外出,将承包地弃耕,或由他人代耕,对土地没有什么利益之争。农业税费免征之后,国家出台了很多惠农政策,耕地也有了补贴,农民纷纷争田要地,因此产生多种土地纠纷。加之,在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招商引资、征用土地、拆迁房屋时没有及时处理好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特别是国家建设征地补偿标准低于经营性项目征地,使群众不满,使大量矛盾纠纷集中到基层人民法院,产生较多不稳定因素。
(二)农村债务纠纷增加。村级债务问题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成为引发农村矛盾纠纷,危及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农民借钱给集体使用,村集体长年无钱还债,使农民不得不走到法院,寻求公平和正义,然而基层法院判决后,因村集体无收入,造成无法执行,增加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三)婚姻家庭、相邻关系、损害赔偿等民事纠纷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夫妻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务工,已是常事,夫妻双方逐渐缺少沟通,加之外界富裕生活的诱惑,双方不能同甘共苦,而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导致大量离婚案件涌向法院,而且婚姻家庭案件更多的涉及财产分配。因双方矛盾尖锐,常有损坏财产,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发生。相邻关系纠纷多是积怨较深,双方敌意较大,有些甚至发展成多人乃至家族之间的矛盾和斗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多数农民都购买了农用车、耕田机等,一方面给他们生活带来许多方便,但由于缺乏专业培训,交通规则意识淡薄,产生大量交通事故案件。
(四)农村刑事案件增多,农民违法犯罪案件上升。从类型上看,多涉及盗窃、赌博、抢劫、故意伤害、放火、及破坏生产经营等。从行为主体上看,因父母在外务工,青少年缺乏教育,认知能力差,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加,另外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比例居高不下。以致农村社会治安环境令人堪忧。
二、新农村建设司法需求分析
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过去的新农村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其建设目标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真正把农村逐步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近年司法实践和调研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司法的需求是全方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特别是人民法院司法工作密切相关。
需求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和谐的农村。
要求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多做调解工作,化解农村矛盾。坚持“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高度统一。
需求之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社会安定的农村。
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参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建设平安乡村,为创建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治安环境作出积极努力。通过运用审判职能打击农村社会治安犯罪、丑恶现象;通过积极处理好农村的涉诉来信来访有效解决矛盾;通过就地公开开庭、送法进村等活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普及农村生产生活常用的法律知识;通过指导乡村民调组织提高其解决民间纠纷的能力水平。
需求之三: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有序发展的农村。
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需要井然有条的经济秩序为基础和保障。作为基层人民法院,就要高度重视涉农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通过公正审判,并以实际办案效果,为确保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一方面要对破坏农业生产、破坏经济发展犯罪进行重点打击。另一方面还要对迅速增多的与农村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承包、土地流转、土地权属、涉农经济往来合同等纠纷案件重点研究与审理、执行。
需求之四: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有力司法保护的农村。
要求人民法院,在坚持公正司法的同时,还应牢固树立便民利民理念,在工作细节上千方百计为当事人着想。切实加强司法救助,尽力简化诉讼程序,做到坐堂立案与电话立案、巡回立案等形式相结合,书面起诉与口头起诉相结合,坐堂问案与巡回办案、办案进病房、办案到田间地头等形式相结合,进一步方便农民,减少诉累,降低诉讼成本。
需要之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的农村。
法院应把审判活动作为倡导优良道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通过正确审理婚姻家庭案件,积极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通过对农村公序良俗的采纳支持农村良好风尚。通过公正审理各种违约案件,树立诚信意识。通过妥善处理相邻关系纠纷,提倡农村团结互助的邻里关系。通过追究各种犯罪的刑事责任,弘扬正气,营造守法光荣违法犯罪可耻的氛围。在就地开庭、案件调解、做当事人思想工作、解答当事人疑问、送法进村、法制宣传等活动中,以法律和道德为基点广泛宣讲,使社会主义道德深入人心。
三、基层人民法院如何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全社会的支持,需要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基层人民法院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结合审判工作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农村平安建设。除以上分析外,在当前,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开展农村平安建设的意识
人民法院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把审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中,找准审判工作为大局服务的结合点、着力点,使法院工作始终与大局工作合拍、同步。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民能安居乐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人民法院必须充分认识所肩负的重大职责,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贯彻“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努力践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通过深入农村贴近群众,努力做到不因案件的审判影响、妨碍农业生产,及时发现并平息可能激化的矛盾因素,最大限度地维护好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积极为新农村平安建设服务。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入开展农村“严打”整治斗争
打击制裁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人民法院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
一是 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农村各类严重暴力犯罪和黑恶势力犯罪以及多发性犯罪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严惩侵害农民利益、损害农村集体财产的刑事犯罪;坚持打击与预防并重,积极参与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有效预防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是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严打”斗争中,坚持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刑罚原则,依法正确地定罪量刑,确保罚当其罪;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有序,又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对具有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积极挽回损失、受害人谅解等情节的犯罪人员,尽可能地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是积极参与“严打”集中整治行动。与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根据辖区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治安形势和违法犯罪态势,采取集中打击、专项斗争、专项治理、重点整治等多种有效形式,有针对性地打击突出犯罪活动,增强打击效果。
(三)不断创新司法为民措施,依法审理好各类民事案件,及时调处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农村平安建设
一是不断创新审判工作方式。积极推行巡回审判制度。在立案、排期开庭、审理和执行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农民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合理安排开庭时间、地点,以保证生产不受影响。与时俱进地发挥和丰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便民精神,对有典型意义的案件和当事人因特殊原因不便到庭的案件,承办法官要主动携卷下乡,到当事人所在地开庭审理。
二是进一步落实好各项为民、利民、便民措施。对各类涉农纠纷案件,要依法及时立案,为相关争议的解决提供司法救济。要认真落实司法救助措施,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农民,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给予减、缓、免交诉讼费,让有理的农民打得赢官司,让无钱的农民打得起官司,彰显人民司法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三是在方便诉讼上下功夫。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量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缩短办案周期,及时化解纠纷,避免讼累。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实际情况,做好裁判文书的改进和规范工作,力克文书篇幅冗长、表述繁琐、说理深奥的弊病,提倡文书制作简洁,说理明了,让农民当事人一目了然。通过制定各种有针对性的举措,真正让广大农民享受到司法为民的实惠。
(四)强化调解意识,及时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平安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调解出和谐,提前一步化解矛盾,从源头上化解矛盾,在基层化解矛盾,成为农村平安建设的着力点。
积极探索建立以调解为核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调解集法、理、情于一体,能较好地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有效节省司法资源,是解决民商事矛盾纠纷的最佳方式。基层人民法院要按照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遵循“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要求,不断加大诉讼调解力度,既当定纷止争的裁判员,又当辨法析理的宣传员,引导群众采用正确的态度理解法律、对待纠纷、解决矛盾。及时妥善地处理人民群众申诉信访中反映的问题,疏导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司法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调解程序上,把调解原则贯穿于庭前、答辩、开庭、宣判前的全过程;在调解时间上,建立双休日、夜间法庭,只要当事人愿意,随时随地进行调解,在调解方式上,不拘形式进行电话调解、面对面调解、背对背调解等。实现调解工作在调解理念、程序、时间和方法上的突破,做到案结诉息。
在调解过程中,一是坚持热心、耐心、细心的工作方法,感化当事人。二是充分争取一切可利用的条件,邀请当事人所信服的人、说请人参与调解,细心把握稍纵即逝的和解机会,及时促成和解。三是坚持巡回就地办案,引导当事人的邻居去疏通其思想,借助当事人周围邻居的舆论促成和解。
(五)改革执行方法,加大执行力度,维护法律尊严
以实现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标,努力破解“执行难”。不断加大对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案件、事关经济发展的案件和金融纠纷案件的执行力度。改进执行方法,穷尽执行措施,探索建立执行威慑机制,积极开展执行和解的协调引导工作,促进当事人自动履行生效裁判。逐步规范执行财产评估、鉴定、拍卖、执行款物管理等执行行为;依法适用执行强制措施,加大执行力度,提高执行案件的兑现率,最大限度地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落到实处。
(六)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切实抓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窗口,它同老百姓距离最近,接触最多,不仅审理着基层法院一半以上的民商事案件,而且还承担着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导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广大农村进行普法宣传教育等繁重任务。因此,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不仅是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重中之重,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民法庭建设要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软、硬”件建设一起上,基础建设和审判管理一齐抓。重点是按照方便当事人诉讼、方便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原则,体现人民法庭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人民法庭的设置,努力实现布局规范化的要求。要加强法庭规范化管理,针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特点和人民群众诉讼的实际需要,完善人民法庭的立案和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巡回审判制度等,确保实现公正和效率。
进一步健全完善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加强司法调解,完善解决农村争端的机制。高度重视和解决农村因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拖欠农民工工资、邻里纠纷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理好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利益关系,理顺农民群众情绪,努力把社会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和减少因矛盾纠纷激化而引发越级上访事件、群体性事件和 “民转刑”案件。
(七)结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做好法制宣传工作
开展“服务新农村、送法进万家”活动,既向人民群众宣传了诉讼法律知识,又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人民法院工作透明度和社会公信力,充分利用法院熟悉法律和政策的优势,积极开展公开审理、公开宣判、以案讲法等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意识,让农民了解怎样打官司,增强其依法办事能力。同时,与各行政村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指导帮助他们开展调解工作,将大量民事案件和矛盾解决在村内。结合司法实践,认真研究农村平安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向党委、政府及农村基层组织提出加强和改进工作、解决突出问题的司法建议,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八)加强和改进信仿工作
一是热情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妥善处理各种治安隐患。为来访者排忧解难。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依法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来访中,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注重对信访人做疏导、说服工作,采取以案释法、循循善诱的方式,解决纠纷,化解矛盾。
二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和依法纠错的原则,努力解决涉诉信访案件。建立健全“三化”管理:信访网络化,以信访接待室为主体,案件承办庭为依托,纪检组监察室为协助,院长预约接访为保证的信访网络;运作机制化,实行接访流程管理,信访接待室负责来访登记,初访处理,分流督办,案件承办庭限期处理,对涉及工作人员违纪的案件,由监察室调查处理,对上访老户和易引起矛盾激化和群体性事件的,由信访接待室办理院长预约接访;责任明确化,从案件承办人、庭室负责人、信访接待室到院长,所承担的责任都进行了明确划分,形成了信访工作人人有责,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大信访格局。对可能发生上访的重大案件,严格实行定案件、定人员、定措施,院领导包案的“三定一包”责任制,确保问题能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三是依法处理好上访问题。把信访工作当成体现司法为民的第一窗口,认真对待群众上访,对信访中发现的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坚决纠正。改变信访方式,将信访窗口前移,变上访为下访,结合巡回办案、法制宣传等进社区入农户,开展信访工作,及时了解情况,化解矛盾。
(九)强化支持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力度,深入开展“和谐农村”、“平安农村”建设
人民调解制度是我国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机制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符合当前多元化、多途径解决民事纠纷的世界潮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类民事案件的不断上升,人民调解不但不应弱化,反而应该加强,充分发挥作用。
一是完善程序。针对全院调解工作状况,结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实施,组成人民调解工作指导组,指导全县各级调解组织逐步规范调解程序,确保调解协议受到法律保护。
二是建章立制。指导各级人民调解组织相继建立五项制度:一是纠纷管辖责任制度。基层发生纠纷,村调委会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主动工作,争取纠纷不出村、不上移。二是疑难纠纷转办报告制度。调解未果的案件,及时移交乡(镇)调委会做好调解工作。三是定期排查报告制度。村调委会建立健全月报、季报、年报制度,及时向上级上报各类报表及信息。四是集中排查调处制度。集中人力、集中时间定期解决重大疑难矛盾纠纷。五是回访制度。组织有关人员对已调处完毕的矛盾纠纷特别是重大疑难纠纷进行回访。
三是加强培训。充分利用乡(镇)召开的各种会议,见缝插针,向人民调解员讲授民法通则、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继承法、婚姻法等常用的法律知识,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水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聘请部分调解员担任人民陪审员,轮流组织参加旁听庭审,使每一个调解员都有机会亲临法庭,潜移默化地传授调解经验。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社会和谐。基层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建设,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体现司法为民的根本宗旨,不断开拓法院工作新局面。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思考
打造桥头堡、美化后花园
-----xx乡新农村建设现状分析和对策思考
xx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是我县的东大门。随着武灌高速建成投运,其区位优势凸显,成为我县对外联系的重要窗口。是我县名副其实的桥头堡。xx乡是陇上江南的代表乡镇之一,山青水秀、气候温润、生态良好、民风淳朴,抓好该乡新农村建设,彰显其山水人文、特产和区位优势,把该乡建成我县美丽的后花园,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我县对外形象,实现两翼带动战略意义重大。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本人作为包乡单位领导,在全县经济工作和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重要会议后,按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多次深入xx乡,走村串户,了解情况,就其新农村建设进行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乡有x个行政村,xx户农户,总人口xx人,国土面积x公顷,其中耕地x亩,人均占有耕地x亩。2013年全乡农业总产值x万元,农民人均均纯收入x元,全乡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亩、粮食总产量x吨,现有花园面积x亩、茶叶产量x吨。总体来看,该乡除茶叶产量较好外,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占有土地等均低于全县平均水平,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经济作物茶叶和外出务工。由于该乡属c重大建设项目水库淹没区,大部分村社为移民搬迁重建村;有相当部分农户沿212国道线两岸就地利用零星建房;灾后重建时,高山农户易地建房到沿川地带,造成居住地与农业生产区远离。因此,人多地少村落散、住房耕地 两分离是该乡农村的突出特点,这为村民发展经济带来困难。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县委政府对xx乡的7个村列入全县新农村建设计划。其中建设精品村和示范村各1个,达标村5个。这体现了县委、政府对我县东大门建设的高度重视。为了及时落实县委、政府的重要决策,继县经济工作等重要会议后,我于3月5日召集人大办、粮食局、广电局、县农行、大鲵保护站等联乡单位领导在县人大会议室召开会议,明确任务,提出要求,研究部署具体工作。将7个村的新农村建设任务实行联乡单位包抓责任制,其中人大办包抓中坪、肖家沟两村,广电局包抓余家湾、侯家沟两村,粮食局包抓联丰村,县农行包抓后渠村,大鲵保护站包抓肖家坝村。要求联乡单位要一把手负责,抽调具有独立一面能力的干部蹲点工作;人大办主任xx负责各联乡单位和包抓点工作的统筹协调,要掌握各点的整体工作动态,对各包抓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进行协调沟通、汇报。同时要求各联乡单位要强化责任意识和全局意识,高度认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对整体工作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稳步推进,工作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统筹谋划,形成合力;要求各工作人员严明纪律,自觉遵守“八项规定”,轻车简从,厉行节约,吃在食堂,住不超标。随后,组织联乡单位进驻中庙乡,与乡党委、政府进行衔接沟通,在深入村社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结合村情特点,综合考虑计划资金等因素,确定了“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统筹谋划,因村制宜,循序渐进,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
按照上述的工作思路和策略,在拟定好具体实施方案后,已在各村试点启动。目前,候家沟村风貌打造完成一样板房,周家山启动
户,余家湾村启动
户。整体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xx乡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是第一年实施。该乡生态环境良好、交通便捷,农户住房多为灾后重建砖混结构;住户集中的村社建筑规范,街巷整齐。这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因素。但也同样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和困难,具体表现在如下八个方面。
1、点多量大,建设任务重。今年全县新农村建设点共
53村,xx乡建设任务为x个村,建设村占全县总任务的x%,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村社占全乡村社的x%。远远高于全县平均比例。
2、乡情特殊,遗留问题多。由于xx乡是近几年重大建设项目涉及移民搬迁安置和灾后重建重点乡,在过去移民安置和灾后重建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建房土地置换、农田复垦、安置补偿、援建房分配等工作,历史原因,形成上访案件多、遗留问题多,社会矛盾复杂,既是和谐稳定的隐患,也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阻力。
3、村情各异,基础条件差。x乡人多地少,土地瘠薄是共性。除整体搬迁的x住户较为集中外,联丰、后渠等村社,农户住房沿公路零星散布。农户集中的村社,有利风貌打造,但亮化、美化和环境整治难度大;住房分散村环境整治和美化难度小,但风貌打造难见效果,同时道路硬化和亮化工程量大,耗资较多;
4、农户分散,统一标准难。新农村建设的风貌、道路、环境等各项内容有统一标准。但x乡的相当部分村社农户分散居住,其住房大多因地就势而建,建筑风格各异,其道路硬化和村社亮化及小景点打造难以达到规定标准要求。
5、经济薄弱,产业发展难。x乡的大部分良田为库区淹没,可用土地面积小,人均耕地少,经济基础薄弱,新兴产业尚未形成,以茶叶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因受土地制约和投入不足,更兼 分散经营效益不高,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难度大。要达到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任重而道远。
6、缺乏经验,工作难度大。新农村建设项目在x乡是第一次实施,乡村干部和农户均无经验可言,要完成艰巨的工作任务,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学,不断完善,工作难度的确不小。
7、资金不足,确保效果难。按照全县今年下达的建设农户数和质量标准要求来看,户均投资较去年明显减少。面对量大面宽任务重、投资有限标准高的现实状况,看米下锅,既要全面完成任务、又不超过投资规模,确保达到预期效果尚存在不少困难。
8、劳力缺乏,农户热情待激发。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空巢”现象,造成劳力缺乏。农业耕作主要依靠留守老人和妇女,她们同时负担看管留守儿童重任。因而,部分群众对新农村建设参与的热情不高,要完成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做细致的群众动员工作。
三、工作思路和对策
通过走村入户,深入调查,了解村情民意,分析现状困难。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本乡情综合考虑,要打好中庙乡新农村建设漂亮仗,实现县委、政府的惠民工程,应采取如下对策。具体来说,就是做到“九个结合”。
1、统筹谋划,项目实施与解决遗留问题相结合。农村是社会矛盾的集中所在。乡村基层组织是党和政府实现社会管理的前沿阵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要通过乡村基层组织来落实,面对广大群众面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要顺利完成中庙乡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必须统筹谋划全局工作。尤其是中坪村灾后重建援建房分配;麒麟寺、余家湾村移民安置、土地复垦,联丰村灾后建房土地置换和肖家 沟等村水毁道路、护村河堤及人饮工程恢复等工作,要同步着手工作,做到新农村建设与解决遗留问题相结合。以缓解社会矛盾、理顺群众情绪,赢得群众支持,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2、因村制宜,建设标准与具体村情相结合。
鉴于各村基础情况不同,按照新农村建设内容要求,综合考虑村民共同利益要求,各村的建设内容其侧重点各异。即:中坪、余家湾两村以风貌打造、道路硬化和环境整治为重点,结合进行产业开发、小景点打造等。肖家沟、候家沟两村以风貌打造、亮化工程为主,结合开展小景点打造、环境整治和特色产业开发等。肖家坝村以亮化工程和环境整治为重点,结合开展风貌打造等。后渠、联丰两村以沿公路线开展风貌打造、亮化美化为主,结合开展便民桥建设和道路硬化、环境整治。
3、标本兼治,完成当前任务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整治脏乱差是美化环境的重要工作。建设符合新农村标准的生产生活环境,在抓好现状整治的同时,要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一是做好宣传工作,引导村民定点投放生活垃圾,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二是要建设统一垃圾处理设施,配备环卫专职人员,定点定时统一收集各投放点的垃圾,维护好日常环境卫生。三是建立村民卫生公约,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由环卫工人监督执行。四是开展卫生评比活动,推行环境卫生模范户和黄牌警告户制度。让爱护环境,讲究卫生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使赃乱差现象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达到标本兼治之效。
4、循序渐进,分户示范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为使实施方案更加完善,风貌打造达到预期效果,并力争避免返工或超投资标准,对既定的各村先行打造一至二户样板户,进行核算成本、评估效果、完善设计后,再行在全村全面推进。
5、注重宣传,村民投劳与政府奖补相结合。
鉴于建设资金不足,在合理用好政府奖补资金的同时,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按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官民互动、齐心协力的要求,一方面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另一方面动员群众投入三分之一的建设资金,使政府投入的有限资金得到放大。
6、加强领导,民主决策与规范管理相结合。
新农村建设是为百姓美化家园的工程,农户是主体,尤其是风貌打造要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要在民主决策的基础上确定实施方案。同时,由于工作量大面宽,要加强组织领导,实行乡党委政府一把手双重总责制,推行各点领导和包村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组建由乡、村、社和联乡单位领导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把关审定实施方案,与施工队鉴定工程建设合同,做到责任明确,阳光操作,依法有序,管理规范。
7、深化改革,特色产业与土地流转工作相结合。x乡目前的特色产业有茶叶、魔芋、玫瑰油、食用菌和小花生等。但由于受土地和投资不足的制约,均未形成集约式规模化经营,小打小闹难成气候,特色不特、精品不精,缺乏市场竞争优势,生产经营效益不高。为此,特色产业的发展,要用好村民自治法和农村土地流转等有关法律法规,在大力培植各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组织的同时,深化农村改革。在做好本村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以出让、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将有限的土地集中到能人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论证筛选适合乡情的特色产业项目,推进多元投资体制,一方面争取国家扶持,另一方面开展招商引资和吸纳民间投资,壮大规模、打造精品。成立以乡村社领导、当地贤达和村民代表为成员的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以五个有利为原则,即:有利农户增收、有利确保农户长远利益、有利壮大产业规模、有利精品打造、有利吸引客商和能人大户加大投入,以实现双赢增效目的,研究出台适合乡情的土地流转公约,以同村同地价格同、同方流转利益同为基本原则,制定土地流转程序和基本地价标准,有序推进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为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8、创新方法,群策互助与利益引导相结合。
x乡新农村建设的各村村情和户情不同,建设内容既有公共基础设施,又有住房改造和太阳能热水器配置等个体利益项目,有积极参与的农户,也有热情不高的农户,有劳力充足的农户,又有劳力缺乏的农户。要使整体建设进度达到预期目标,就要创新工作方法。要在加强宣传动员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的同时,开展邻里互帮、亲朋互助,帮助劳力缺乏的农户完成建设任务。对计划数量有限,但农户均愿配置的太阳能热水器发放,采用谁积极、谁优先,谁对公益建设投入大、谁享政府奖补资金多的有奖配备原则,以灵活多样的利益引导机制最大程度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9、彰显优势,产业布局与生态保护相结合。
美丽家园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山青水秀、生活环境好,三省交界、战略区位重要,物产独特、具有江南特色是中庙乡的三大突出优势。
因此,x乡的远景发展,尤其是产业布局要借鉴过去碧口工业小区建设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的经验,要把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综合考虑,杜绝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产业项目在此落户。x乡的总体发展思路应围绕山水和地利优势做文章。其指导思想应 为: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区位优势,依托特色资源,突出“四大产业”(生态农业、仓储物流业、库区水上风光和茶园观光休闲旅游业、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业),建设“六个基地”(茶叶、魔芋、玫瑰油、食用菌、油桐、油橄榄生产基地),打造“三个中心”(即旅游服务接待中心,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特色农产品加工集散中心)。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开发步伐,把该乡建成经济繁荣、乡风文明、环境优美、村民安居的现代新农村,使之成为体现文县特色的靓丽桥头堡和美丽后花园。
为实现这一目标,要采取下列措施。一要成立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障;二要编制远景规划,建设有章可循;三要整合项目资金,满足投资要求;四要筛选论证项目,使之有序推进;五要加强宣传工作,争取多方支持。六要制定优惠政策,争取招商引资。
第五篇: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1世纪中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方针,是保证中国顺利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十一五”期间我党的主要任务及奋斗目标。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传统的产业生产还没改变,从产业化的要求看,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差距很大,生产力水平处于低层次,效益比较差。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收缓慢,长期增收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第二、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从总体上看,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农民住房无序拆建,进村入院入户道路也没有得到硬化,农民畜禽圈舍乱搭乱建,禽畜散养,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等现象普遍存在,给人一种脏、乱、差的现象,出现“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等问题。
第三、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保守,开放度不够,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担。另外,农民“等”、“靠”、“盼”思想严重。
第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投入的缺乏,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村级无集体经济,更没有能力投入和运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靠上级财政投入。
第五,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明确目标定位。科学规划是合理推进新农村重要保证,新农村建设规划要遵守自然规律、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农村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规划好本地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新农村的目标,要把新农村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居住环境卫生、民主政治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农村。
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之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广开资金渠道,采取向上级争取、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捐赠、受益农民自筹等多种形式,切实解决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都能饮用上清洁、安全的自来水;要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广沼气等清洁能源,以沼气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
三是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确保农民增收。改变传统养殖种植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要不断引进新品种,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增加新收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努力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四是加大农村技术的培训,建立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培养农村急需的实用型人才,本着“需要什么培养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培养一批懂生产、懂市场的社会主义新农民。一方面,可以根据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聘请有关专家到田间地头针对生产实际举办讲座,不断更新农民的知识,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有专长、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民进行剩余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实用型人才的自身素质,培训农业生产急需的实用人才队伍。
五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保障。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积极为农民申办小额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解决农民发展生产和创业致富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
六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一是要结合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爱国、诚信”的良好风尚的教育。二是要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活动和“文明村庄”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破除迷信、移风易俗,增强农民的自身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意识。三是要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图书室、文化活动站、文化中心户建设的农村文化活动,发掘民族民间文化,传播有益文化,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要。
闲人游荡
2012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