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情况的汇报材料
关于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情况的汇报材料
5月29日到5月31日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省发改委副主任银温泉、体改处处长董振宇及全省14个市发改委(体改处)主管改革的副主任及改革科(处)长参加了会议。会上,省发改委副主任银温泉介绍了我省2006年各项改革工作的进展情况及主要做法,对2007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全省及各市的改革工作提了明确的要求。省发改委体改处处长董振宇介绍了全国体改会的情况及全国的改革工作的总体情况。会议还邀请了省企改办、省委宣传部以及沈阳市沈北新区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并在会上分别介绍了全省国有企业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及沈北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推进情况和有关经验。大连市和抚顺市做了典型发言,着重介绍了各自的改革工作思路做法和切入点的选择。其他各市分管改革的领导也在会上进行了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和经验交流。这次会议是改革科成立以来全省参加的内容最丰富的一次会议,通过交流使我们对全省及各市的各项改革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做法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开阔了眼界;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对发改委自身在整个改革中职能定位的认识,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更好地选择工作的切入点有很大的启示。
为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自身工作,结合我市改革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发改委在改革工作中的职能定位,我们 1
下一步拟做好如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与各个专项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及相关业务部门的联系,保证信息渠道畅通,保证及时、准确、客观地掌握改革动态及相关信息。具体做法是:一是发改委要尽快成为各个专项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能够参加领导小组召开的相关会议,以便了解情况;二是改革科主动出击与各部门进一步加强联系,与各部门的改革工作相关科室做好交流,建立信息共享的长效机制。
二、进一步加强调研工作,及时掌握改革动态,收集改革信息,提出有前瞻性的改革意见,给市委市政府当好决策参谋。具体做法是:一是到外地发改委进行学习,并建立起经常性联络,借助已有的信息渠道及时掌握国家的有关改革的措施和政策。二是牵头组织各部门创建《改革动态》,及时收集改革信息,介绍先进的改革经验,便于各项改革工作的协调统筹推进。
三、进一步积极探索新领域的改革工作,密切关注一些重点、难点及领导重视的改革工作的进展情况。积极探索发改委推进改革的更好的切入点、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
体改科
二00七年六月六日
第二篇:经济体制改革专题
会议重点研讨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知识产权优势理论与战略、创新型国家与科技发展战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国际产业结构演进比较、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国际竞争力研究、扩大内需与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经过两天的深入研讨,与会专家达成了许多共识,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程恩富代表提出应该从产权、分配、调节和开放这四个层面或关键词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和内涵,而且必须加强党中央对改革的统筹领导。也有代表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在于政府要尊重市场规律,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完善创新驱动理论与机制问题上,与会专家认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经济基础,也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当前,一是要完善创新驱动内涵的研究;二是要建设和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所需要的制度环境。三是要切实完善企业创新机制,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创新资源的流动,建立基于企业联盟的技术标准形成机制,鼓励国内企业参与各种技术与标准联盟,促进企业、产业的发展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在创新驱动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上,与会专家认为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升级是资源高效配置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资源能源约束日趋严峻和国民财富增长日趋迫切的情况下,切实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发展的唯一途径。
在创新驱动与经济转型发展问题上,与会专家提出坚持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们党对历史经验做出的科学总结、是主动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抉择、也是科学把握经济周期性规律的必然要求。
第三篇:经济体制改革
当代
中国政府
结业报告
院系: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行政管理
班级:
一
班
姓名:
张晓雪
学号: 20113330134
“经济体制改革”之我见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看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没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何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必须建成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新形势下如何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其实,这“两个毫不动摇”是十六大提出的。十七大报告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这是对基本经济制度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指导我国今后优化所有制结构的重要方针。这里提出的“两个平等”,即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这是所有制理论的最大亮点,是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飞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而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就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十八届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新型工农关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和权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在市场体系方面,着力清楚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宏观调控上,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小组,负责改则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等,建设法治政府和职能政府;在对外开放上,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进改革。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在劳动就业上,健全促进就业创业机制体制;在收入分配上,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这些强有力的政策无疑为经济的深化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构建了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桥梁。
在改革中加强完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经济基础,政治体制才是上层建筑!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原理,看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其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和依靠自己政治上、思想上的统治地位,通过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排除异己势力及其思想,力图将社会特别是经济关系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之内,维护自己经济基础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过程。因此,必须着眼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双管齐下,才能更深的加强深化经济的发展。否则,失灵的政治体制必然会成为深化经济改革路上的阻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发展。
围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各路专家不断猜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底牌”。三中全会历年就是着重的经济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强调的一个主题即是“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将经济这个话题成为全中国上下的瞩目。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与前几次三中全会的主题有什么区别呢?宋世明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有七次三中全会,七次中五次谈改革,两次谈农村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啥呢?其实谈改革几乎谈的全部是经济体制改革,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存在,相互动而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特别鲜明,它是全面深化改革。记得,之前中国的官方辞令一直都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不过,这一次却变成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在改革中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过去35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居于改革的核心。十八大以来的改革新潮中,二者的界限进一步明晰、关系进一步融洽。“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简政放权的基本思路,清晰有力。上海自贸区一份不足10页的“负面清单”,更让人看到“非必要不干预”的思路。政府慎作为,市场才有活力;政府有担当,市场就有信心。“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密切结合,让经济的发展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加健康。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他既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注重发挥市场的宏观调控,将二者结合起来,发挥计划与市场的两种手段的长处。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中仍存在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过多的问题,也存在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权威性有待提高的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把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更好的结合起来。
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要求我们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时,不仅要坚持既有的经验,更要根据新的情况不断探索,推陈创新。领会十八大深化经济改革的系列措施,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要强化政府在提升市场机制的功能、弥补市场失灵方面的责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具体讲,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化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1.以要素市场为重点完善市场体系 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严重压低土地使用价格,必然会出现低效率利用土地现象以及土地的闲置和浪费。气派的政府办公楼、宏伟的公共工程、超前的城市广场,背后都有通过行政划拨无偿获得土地使用权作为制度支撑;各地的招商引资热潮,更有人为压低土地使用权价格,对投资活动进行变相补贴的政策背景。只有扭转地价偏低的局面,才能激发社会各界节约用地的积极性,有效利用每一寸土地。应当改革公共用途建设用地无偿划拨的制度,将其纳入市场化交易轨道。公共建设所需土地应由建设单位以市场价获得,所需资金由财政负担,土地出让金收入则列入政府一般预算;应制订工业用地使用权转让最低价格标准,逐步提高收费标准,使其和土地的稀缺程度相匹配;应不断完善商业用地转让的“招、拍、挂”制度,杜绝内幕交易,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2.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要注重发挥产业政策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要组织专家论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以提高规划制定的科学性。产业政策实施,要从选择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转变为侧重功能的、普适性政策,借助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不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应把投资审批重点转到环境、安全、能耗、技术、社会责任等公益性指标上,通过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要进一步完善税制,发挥税收在纠正价格信号、引导合理消费、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加快内外资税制并轨步伐,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资金流动性日益加大。依靠控制信贷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的传统的货币政策操作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今后的货币政策操作,需要更多利用利率、汇率杠杆来引导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需要加强银行、证券乃至保险等监管部门的相互配合,以防范规避性金融创新活动侵蚀货币政策效力;需要切实加强对跨国资本流动的监管,防范国际资本流动的负面冲击;需要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增强货币管理当局的公信力,提高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二)推动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
1.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明显加大,固然有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进入重化工业带动发展阶段的影响,但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也是重要原因。应大幅提高资源税率,改从量计征方式为从价计征,以改变资源价格明显偏低的局面,使价格能够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防止国有资源收益流失。要积极探索、完善采矿权收费制度,遏制“采肥弃瘦”、“采厚弃薄”现象,提高资源开采率,减少资源浪费。要加快淘汰落后技术、推广先进生产工艺,提高资源、能源转化和利用效率;还要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应把环境治理、创造优美生活环境列为政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各级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制定地方发展规划。
2.建设创新型国家拓展发展空间
要在巩固既有义务教育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初级职业技能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每位新增加的劳动力都接受过初步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大力发展在职培训,为在职员工提高劳动技能创造便利条件。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律和政策保障;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性国家。
(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发展成果共享
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既有市场化程度加深的影响,也有市场化改革滞后、收入分配秩序混乱的影响。石油、银行、烟草、铁路等行业凭借垄断地位获取丰厚垄断利润,发放高工资,是导致行业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应根据技术条件、监管水平、民营资本实力以及国家主导产业、战略产业的演变情况,逐步放开市场准入,借助市场力量抑制部分行业工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对于必须维持垄断经营的产业和企业,则要切实加强对国有资本运营的监督和管理。要完善垄断性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运营的透明度,在更大程度上引入对垄断企业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收入秩序混乱,大量灰色收入流向城镇居民高收入群体,也是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
灰色收入的大规模存在,反映了我国财政性资金管理不善,利用效率低下的现状;反映了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和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着严重的钱权交易和行政寻租的现状;反映了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土地收益、资源收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大量流失的现状。需要根据各类灰色收入的性质和产生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逐步理顺分配秩序。要建立完善最低工资标准制度,逐步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应当加大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如强化所得税征管管理,堵塞税收流失;完善消费税政策,加大对奢侈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的调节力度;建立完善物业税,控制豪华住宅建设;完善社会捐赠管理办法,鼓励高收入群体捐赠收入回报社会;创造条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等。对于低收入群体,则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其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准。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强化政府在确保低收入群体子女入学、看病和养老等方面的承诺,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即期消费水平。
转型升级的经济改革,牺牲的是一时的发展速度,超越的是“GDP至上”的落后观念。十八大以来,在转型发展的主旋律下,中国经济增速主动调控到合理区间。从淘汰落后产能,到增加高新技术投入,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让世界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添更多信心。虽有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但深化改革正激扬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和社会活力,中国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
在今天的中国推进改革,需要“气吞万里如虎”的勇气,也需要“治大国如烹小鲜”的谨严,更需要“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毅力。只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断探求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新境界,尽快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四篇:在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适应加入的要求,面对新一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形势,我们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这里强调几项重点工作。一加快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加入首先要求政府要适应。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是关键。前面讲了,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另一方面是所有制
结构和实现形式的改革,两方面都要适应加入的要求,加快改革。管理经济体制和政府管理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为适应加入要求,我们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做好改革的工作。省政府已制定了《关于过渡期应对入世的指导意见》,涉及内容比较全面,不展开讲了。我们需要明确,把宏观调控放在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上,政府起宏观调控作用,市场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把这个关系颠倒过来。认为政府的调控是个基础性的作用。要把政府和企业位置摆对,政府要定位在社会管理者的位置上,是为了进行经济活动的健康有序地发展从事的一种社会管理,最终是为被管理者服务的,要定位在这,核心问题要解决三件事。一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政府审批事项分别实行登记制、核准制和备案制。推行“一厅式”公开办公。建立网上审批管理制度。传统审批管理制度是管理者与申请者一对一的管理方式,可以批也可以不批。这与我们审批制度有关,也与我们的管理手段落后有关,它助长了官员寻租行为,使腐败盛行。因此,建立网上审批制度,可以在网上申请,有关部门网上审批,一切都公开透明。既可以节约企业办事成本,提高政府办事透明度,有利于社会监督政府,也能有效制止腐败之风。
二是政务公开。建立政府电子信息政务,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我国政府现行的政务信息管理方式落后,这是与传统体制有关的。政府有关管理、政策的知情权是有级别的,什么文件要有什么级别的官员才能看,企业得到政府的信息很难,这种信息不对称,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加入后,所有企业包括外国企业对我国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规有知情权,而且必须提前公布。因此,要加快实行政府电子信息政务,利用因特网公开政府的相关政策,让所有企业掌握政府的有关规定,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三是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步伐。政府要转变职能,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要分开,要给政府合理定位,核心要解决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国有企业,改变企业与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是社会管理关系,从上下级管理转变为社会管理。按照“产权明析、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建立健全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二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的讲话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就是说国有企业改革任务仍然很艰巨,没有完成,还要继续深化。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十五届四中全会做过《决定》,省里也制定了一个实施意见,现在需要进一步抓好落实。企业经营扭亏要真正做到“四不欠”,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真正做到“五个到位”,是落实这个实施意见的基本要求。“四不欠”实际上是不容易做到的,现在盈利的企业,如果真正按“四不欠”要求,实际它可能亏损,有的盈利是做帐做出来的,不是真实情况的反映。“四不欠”要求要做到对国家不欠税金,对社会不欠保险金,对职工不欠工资,对企业不欠折旧。“四不欠”是作为市场主体本身应履行的义务,企业要在市场中生存下去,发展下去,这是必须达到的基本条件。如果连这个条件都达不到,谈何生存啊如果一个企业领导人,想靠“四欠”来制造盈利扭亏政绩,是要不得的。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们提出“五个到位”,首先是国有资本出资人要到位第二是多元投资主体要到位第三是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要到位第四是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要到位第五是科学的核算体系要到位。要认真按照这个要求去做。问题是现在许多都停留在文件上,一些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极不规范,上市公司搞不懂出资人和股东,出资人还缺位。这些关键是落实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明晰产权关系,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政府对国家出资兴办和拥有股份的企业,通过出资人代表行使出资人职能,按出资额享有资产受益、重大问题决策和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权利,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不干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它讲的是政府对国家出资兴办和拥有股份的企业,通过出资人代表行使出资人职能,权利的主体是政府,实施的形式是通过出资人代表,不是政府直接去行使要按出资额享有权利。省直建立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的改革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做的。《决定》没有规定出资人代表的具体组织形式,强调要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允许地方试点。省政府采取国有资本营运决策会议的组织形式,就是根据决定的精神和原则,结合的实际进行的积极探索,所以我12全文查看
第五篇:在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适应加入的要求,面对新一轮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形势,我们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这里强调几项重点工作。一加快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加入首先要求政府要适应。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是关键。前面讲了,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另一方面是所有制
结构和实现形式的改革,两方面都要适应加入的要求,加快改革。管理经济体制和政府管理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为适应加入要求,我们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做好改革的工作。省政府已制定了《关于过渡期应对入世的指导意见》,涉及内容比较全面,不展开讲了。我们需要明确,把宏观调控放在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上,政府起宏观调控作用,市场起基础性作用,而不是把这个关系颠倒过来。认为政府的调控是个基础性的作用。要把政府和企业位置摆对,政府要定位在社会管理者的位置上,是为了进行经济活动的健康有序地发展从事的一种社会管理,最终是为被管理者服务的,要定位在这,核心问题要解决三件事。一是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和规范审批程序。政府审批事项分别实行登记制、核准制和备案制。推行“一厅式”公开办公。建立网上审批管理制度。传统审批管理制度是管理者与申请者一对一的管理方式,可以批也可以不批。这与我们审批制度有关,也与我们的管理手段落后有关,它助长了官员寻租行为,使腐败盛行。因此,建立网上审批制度,可以在网上申请,有关部门网上审批,一切都公开透明。既可以节约企业办事成本,提高政府办事透明度,有利于社会监督政府,也能有效制止腐败之风。
二是政务公开。建立政府电子信息政务,提高办事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我国政府现行的政务信息管理方式落后,这是与传统体制有关的。政府有关管理、政策的知情权是有级别的,什么文件要有什么级别的官员才能看,企业得到政府的信息很难,这种信息不对称,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加入后,所有企业包括外国企业对我国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规有知情权,而且必须提前公布。因此,要加快实行政府电子信息政务,利用因特网公开政府的相关政策,让所有企业掌握政府的有关规定,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三是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步伐。政府要转变职能,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要分开,要给政府合理定位,核心要解决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国有企业,改变企业与政府的行政隶属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是社会管理关系,从上下级管理转变为社会管理。按照“产权明析、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建立健全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二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的讲话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就是说国有企业改革任务仍然很艰巨,没有完成,还要继续深化。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十五届四中全会做过《决定》,省里也制定了一个实施意见,现在需要进一步抓好落实。企业经营扭亏要真正做到“四不欠”,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真正做到“五个到位”,是落实这个实施意见的基本要求。“四不欠”实际上是不容易做到的,现在盈利的企业,如果真正按“四不欠”要求,实际它可能亏损,有的盈利是做帐做出来的,不是真实情况的反映。“四不欠”要求要做到对国家不欠税金,对社会不欠保险金,对职工不欠工资,对企业不欠折旧。“四不欠”是作为市场主体本身应履行的义务,企业要在市场中生存下去,发展下去,这是必须达到的基本条件。如果连这个条件都达不到,谈何生存啊如果一个企业领导人,想靠“四欠”来制造盈利扭亏政绩,是要不得的。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们提出“五个到位”,首先是国有资本出资人要到位第二是多元投资主体要到位第三是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要到位第四是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要到位第五是科学的核算体系要到位。要认真按照这个要求去做。问题是现在许多都停留在文件上,一些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极不规范,上市公司搞不懂出资人和股东,出资人还缺位。这些关键是落实的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明晰产权关系,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政府对国家出资兴办和拥有股份的企业,通过出资人代表行使出资人职能,按出资额享有资产受益、重大问题决策和选择经营管理者等权利,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不干预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它讲的是政府对国家出资兴办和拥有股份的企业,通过出资人代表行使出资人职能,权利的主体是政府,实施的形式是通过出资人代表,不是政府直接去行使要按出资额享有权利。省直建立国有资本出资人制度的改革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做的。《决定》没有规定出资人代表的具体组织形式,强调要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允许地方试点。省政府采取国有资本营运决策会议的组织形式,就是根据决定的精神和原则,结合的实际进行的积极探索,所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