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救助规则

时间:2019-05-13 05:43: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救助规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救助规则》。

第一篇:中国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救助规则

中国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

救助规则

(中国红十字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中国红十字会遵循人道主义宗旨开展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救助工作,致力于减轻受伤害者的痛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以下简称国际联合会)制定的《红十字与红新月灾害救济原则与条例》,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中国红十字会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紧急、恢复重建阶段开展救助工作。

第三条中国红十字会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和救助需求,向因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而产生的最易受损害人群实施无偿救助。

第四条各级红十字会在同级政府和上级红十字会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开展救助工作,负责管理处分所接收的救灾款物,通过红十字会的组织系统实施受援地区的救助活动。

第五条红十字会在接收使用救助款物和项目时,应与捐赠者定立捐赠协议并明确产权归属,行动中应尊重捐赠者意愿和所定协议,如救助计划和物资分配去向需调整须报上级红十字会批准。

第六条红十字会救助行动应迅速有效,应与传播人道主义相结合。

第七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截留、贪污、挪用和变卖救助款物,不许违反采购规定和纪律,不许徇私舞弊和玩忽职守,违者依法惩处。

第八条各级红十字会可在本辖区内开展募捐活动;在本辖区外的募捐活动,由上级红十字会负责协调。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九条各级红十字会应成为当地政府救灾组织成员,并明确红十字会在政府救灾计划中的职责。

第十条中国红十字会救灾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工作体制。除紧急情况外,总会不受理越级上报的救助申请或越级下达工作指令。

第十一条各级红十字会必须配备或明确专人负责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的救助工作。

第三章主要职责

第十二条中国红十字会遵循人道主义宗旨,履行以下主要救助职责:

(一)制订救助工作规划,建立与救助工作相适应的组织体系,征募、培训从事救助活动人员;

(二)协助政府组派救护、防疫力量开展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工作;

(三)协助政府进行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和救助工作;

(四)组织灾情考察,决定并实施救助行动计划,同时根据灾情变化,修改正在实施的救助计划和方案;

(五)在条件和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协助政府参与灾害与突发事件后的恢复、重建工作;

(六)募集、管理、接收并分发救助款物;

(七)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助活动。

第四章灾害信息管理

第十三条中国红十字会建立灾害信息网络和报告制度。上报灾害信息必须及时准确。

第十四条灾害信息要与当地政府的灾情统计核对并附有媒体报

道和影视资料。

第十五条灾情报告应分类、分期上报。首期灾情报告应做到及时,不超过48小时,主要内容须包括受灾时间、地点、灾害种类、伤亡情况及急需救济计划;后续报告除首期报告内容外,应包括受灾人口、无家可归人数、房屋损坏、直接经济损失及救助计划变动情况等指标。数字统计应随灾情发展累计上报,为上级红会制定救助计划提供依据。

第十六条上报的灾害信息必须真实可靠,不允许虚假瞒报。第十七条灾害和救助信息的对外发布权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第五章呼吁与捐助款物管理

第十八条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根据灾情和需求决定是否向境外通报灾情或呼吁境外援助。

第十九条地方各级红十字会未经总会同意,不得直接向国外及香港、澳门红十字会,台湾红十字组织和其他救援组织呼吁并寻求捐助,但可以接收国内外企业、团体和个人主动捐赠的、无不正当附加条件的救助款物。接收情况应报上级红十字会备案。

第二十条救助工作结束后收到或剩余的款物,在征得捐赠者同意和上级红十字会批准后,可用于灾区恢复重建或转为红十字会备灾之用。

第二十一条对所接收的不适用于救助工作的物资,在征得捐赠者和上级红十字会同意后,可进行调剂后用于救助活动。最终使用情况应向上级红十字会和捐赠者报告。

第二十二条对储存、转运、使用救灾物资过程中所产生的附加费用,由受益地区红十字会向同级政府申请补助,亦可同捐赠者协商解决。

第二十三条红十字会可从自筹捐款总额中提取不超过5%的管

理费,用于支付救助活动过程中的行政开支,不得逐级重复提取。

第六章物资采购、分发

第二十四条各级红十字会应根据捐赠者的意愿和灾区需要,制定物资采购分配使用计划。计划报上级红十字会备案。

第二十五条遵循公正、公开、公平原则,救助物资的采购分发计划应由二人以上专人负责(不包括主管领导)。

第二十六条采购各类物资时要遵循招标法的规定并参照其他有关文件,对竞标单位进行资格审查,按照“等价择优,等质择廉”原则选定供货单位。

第二十七条参加竞标的供货单位在投标的同时应提供样品。招标方的红十字会要严格审样并封存,以备验收。供货单位确定后,双方应依法签定并严格履行合同。

第二十八条验收救助物资须二人以上,根据合同要求验收合格后方可发运。在加工、运输、分发中如出现质量问题,应采取退货、返工或换货等措施处理。因质量原因造成损失并情节严重者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追究其责任。

第二十九条各级红十字会对所接收的物资必须及时做好清点登记并迅速分发使用。紧急阶段,按上级要求限时到位。

第七章监督与审计

第三十条各级红十字会的救助活动必须接受上级红十字会、捐赠者和当地政府指定的国内外审计机构的审计,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方便和条件。审计结果报上级有关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各级红十字会对救助款物在接收、分配、使用等环节的文字记录,包括银行汇票、报价单、合同单、付款发票、分配通知、接受收据、受灾群众签收册等,应分级妥善保存并进行自查和分级检查,准备接受审计。

第三十二条各级红十字会在接收、处置和采购分发救助款物过程中,应当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任何单位或个人均有权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检举或控告。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本规则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负责解释。第三十四条本规则于2001年2 月24 日开始实施。

第二篇:九 自然灾害救助

一、灾民生活救助的内容和程序

(一)调查荒情:各级民政部门必须组织专门力量深入调查,内容主要是:灾民的家庭基本情况;灾害损失情况;灾民自救能力;期间衣食住医方面的情况。建立台账地级以上民政部门要组织抽查。

(二)上报需救助情况(各级民政部门要及时填报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表》,逐级汇总上报)

1、县级:1月10日前和10月10日前,并上报地级

2、地级:5个工作日内汇总,并上报省级

3、省级:5个工作日内汇总,分别于1月20日(春荒)和10月20日(冬令)前上报民政部

4、民政部:5个工作日内汇总

(三)核查、评估分析调查摸底情况并制定救助计划

1、县级:制定救助计划,每年10月15日(冬令)前和1月15日(春荒)前报地级备案

2、地级:核查,会同各部门会商评估,制定救助计划,连同核查会商评估报告,于10月20日(冬令)和1月20日(春荒)前报省级备案

3、省级:核查,会同各部门会商评估,制定救助计划,连同核查会商评估报告,于10月25日(冬令)和1月25日(春荒)前报民政部门备案

4、民政部:核查,会同各部门会商评估,制定救助计划,连同核查会商评估报告,于11月5日(冬令)和2月5日(春荒)前报部领导审批

(四)申请、办理和拨付救灾资金 申请:

1、县、地级民政部门可向上级政府或上级民政部门申请补助资金,省级民政部门可向国务院申请补助资金。

2、省级政府春荒请款报告在每年1月底向国务院报告,冬令请款报告在每年10月底之前向国务院报告 办理:

民政部接到申请后,根据计划,按照标准结合地方情况制定分配方案,于2月10日和11月10日商财政部办理 拨付和使用:

民政部确定拨款方案后3个工作日发文给相关部门,于2月中旬和11月中旬以前下拨。省地级保证30日内下拨到县级。县级保证在15日内落实到灾民手里。

(五)救助工作的组织实施

1、县级民政:

(1)根据下拨的资金情况,在 15 日内对自己的救助计划进行修改,确定实际的对象和款物;

(2)制成 《灾民救助花名册》(3)制作 《灾民救助卡》

(4)对象持卡领取款物,并在册上按手印。

2、省级和地级民政:接到县里的册子后 10 个工作日内汇总上报。

(六)监督、检查

1、民政部:

(1)公布分配方案;

(2)以县为单位汇总资金分配情况;

(3)下拨(春荒)25 天和(冬荒)20 天后,每隔7 天公布各地下拨进度;(4)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2、省地县民政:每隔7天向社会公布下拨进度;抽样调查救助对象,接收媒体监督。

(七)效果评估

各级民政在救助结束是要组织力量对灾民的实际救助效果进行评估。

二、灾民应急救助的内容和程序

(一)收集、掌握和上报灾情

1、县级民政部门:

(1)第一时间掌握灾情,及时填写《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快报表》,向地级民政部门报告(2)造成10以上死亡或失踪的、其他方面严重损失和灾情重大变化的,可同时上报省级民政部和民政部

2、地级民政部门:

(1)2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工作并上报

3、省级民政部门:

(1)接到地级报告2小时内,完成数据审核汇总,向民政部报告

(2)出现重大灾害或民政部启动应急响应时,省、地、县三级民政部均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

(3)灾区省级民政部门应于每日15时前上报前24小时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4)当民政部进入三级响应时,灾区省级民政部门应于每4小时需要向民政部报告最新灾情

(5)当民政部进入二、一级响应时,灾区省级民政部门应于每2小时需要向民政部报告最新灾情

4、民政部:

接到省级民政部门报告2小时内完成灾情数据审核汇总,编发《重要灾情》,向国务院报告,必要时编发《中国灾情信息》,向国际社会通报。

(二)应急响应

各级民政部门根据灾害情况采取应急救助措施,确保 24 小时内各项措施落实到位(1)县级民政部门:

启动预案;转移群众;确保灾民基本生活;报告救灾情况和提出救灾要求;救灾应急资金的使用与报告,5日内到灾民手中,10日内报告情况;(2)地级民政部门:

启动预案;派出工作组;拨付款物;上报救灾情况,提出救灾要求;救灾应急资金的使用与报告,5日内到县,10日内报告分配情况;(3)省级民政部门:

启动预案;派出工作组;拨付款物;申请救灾应急资金;救灾应急资金的使用与报告,5日内到县,15日内报告分配情况;

4、民政部:救灾应急工作;拨付救灾应急资金(3天内完成);调拨救灾物资。

(三)监督管理

民政部:督促预案实施,措施落实,款物使用;管理资金,检查使用;

省级民政部门:督促预案实施,措施落实,督促款物10日内下达到县,并通报; 地级民政部门:督促预案实施,措施落实,督促款物5日内下达到县,并通报; 县级民政部门:督促款物发放,并就发放情况建立台账备查。

三、灾后重建的内容(倒损房屋)

(一)统计核定

1、县级民政:调查登记——15日内完成核定——重建台账——填写汇总表——上报;

2、地级民政:接报7日内进行抽查——汇总统计表——上报;

3、省级民政:接报7日内进行抽查——汇总统计表——上报并请示重建资金;

4、民政部: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评估。

(二)组织实施

1、民政部:提出补助方案下拨重建资金;实施重建管理指导重建;协调出台优惠政策。

2、省级民政:落实下拨重建资金;实施重建管理指导重建;协调落实资金政策;收集重建情况上报。

3、地级民政:落实下拨重建资金;实施重建管理指导重建;协调落实资金政策;收集重建情况上报。

4、县级民政:灾民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在县级,实行县乡两级首长负责制。

(1)明确组织领导:首长领导、民政牵头。其他部门协助;(2)确定重建对象:

重点对象:全倒户,特困户、五保户和优抚对象 确定原则是:申请、评议、公布、审批

方式为:分散建房和集中建房,后者需到地省备案(先规划后建设)

(3)规划选址:

规划原则:分散为主,集中必须先规后建,并设永久性统一标识

(4)制定恢复重建补助标准:

实行民主评议,张榜公告,要重点突出,不得平均化,不得平均分配。

(5)确定和落实重建资金

(6)制定优惠政策:减免相关税收。

(7)组织实施 :张榜公布建房对象的详细情况;补助金一次落实,分期拨付;督导重建;实施进度管理。

(8)工作报告:重建的实施方案;审定情况;重建进度,验收评估情况上报省民政。

(三)监督管理

民政部:下拨资金;每20天公布进度;检查资金使用;评估重建效果;

省级民政:下拨资金;每20天公布进度;检查资金使用;监督重建方案执行; 地级民政:下拨资金;每月公布重建情况;检查资金使用;落实重建方案;

县级民政:下拨资金;督察乡村公示;定期通报进度;协调检查验收;检查资金到户情况。

第三篇:自然灾害救助条例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77号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已经2010年6月30日国务院第11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温家宝

二○一○年七月八日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遵循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

第三条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国家减灾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协调开展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承担国家减灾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全国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人民政府安排的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以及红十字会、慈善会和公募基金会等社会组织,依法协助人民政府开展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国家鼓励和引导单位和个人参与自然灾害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防灾减灾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

第七条 对在自然灾害救助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救助准备

第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以及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风险调查情况,制定相应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其职责;

(二)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队伍;

(三)自然灾害救助应急资金、物资、设备;

(四)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和灾情信息的报告、处理;

(五)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等级和相应措施;

(六)灾后应急救助和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措施。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并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提供必要的交通、通信等装备。

第十条 国家建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制度,由国务院民政部门分别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发展改革部门制定全国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规划和储备库规划,并组织实施。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自然灾害特点、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原则,设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统筹规划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并设置明显标志。

启动自然灾害预警响应或者应急响应,需要告知居民前往应急避难场所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互联网等方式,及时公告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地址和到达路径。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自然灾害救助人员的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设立专职或者兼职的自然灾害信息员。

第三章 应急救助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根据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启动预警响应,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

(一)向社会发布规避自然灾害风险的警告,宣传避险常识和技能,提示公众做好自救互救准备;

(二)开放应急避难场所,疏散、转移易受自然灾害危害的人员和财产,情况紧急时,实行有组织的避险转移;

(三)加强对易受自然灾害危害的乡村、社区以及公共场所的安全保障;

(四)责成民政等部门做好基本生活救助的准备。

第十四条 自然灾害发生并达到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条件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及时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措施:

(一)立即向社会发布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

(二)紧急转移安置受灾人员;

(三)紧急调拨、运输自然灾害救助应急资金和物资,及时向受灾人员提供食品、饮用水、衣被、取暖、临时住所、医疗防疫等应急救助,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

(四)抚慰受灾人员,处理遇难人员善后事宜;

(五)组织受灾人员开展自救互救;

(六)分析评估灾情趋势和灾区需求,采取相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措施;

(七)组织自然灾害救助捐赠活动。

对应急救助物资,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优先运输。

第十五条 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期间,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征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和场地,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归还,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第十六条 自然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受灾地区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报告。

自然灾害造成特别重大或者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受灾地区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应急预案规定的程序及时报告,必要时可以直接报告国务院。

第十七条 灾情稳定前,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每日逐级上报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动态等情况,并及时向社会发布。

灾情稳定后,受灾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应当评估、核定并发布自然灾害损失情况。

第四章 灾后救助

第十八条 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采取就地安置与异地安置、政府安置与自行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对受灾人员进行过渡性安置。

就地安置应当选择在交通便利、便于恢复生产和生活的地点,并避开可能发生次生自然灾害的区域,尽量不占用或者少占用耕地。

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并组织受灾群众自救互救,恢复重建。

第十九条 自然灾害危险消除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研究制订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规划和优惠政策,组织重建或者修缮因灾损毁的居民住房,对恢复重建确有困难的家庭予以重点帮扶。

居民住房恢复重建应当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确保房屋建设质量符合防灾减灾要求。

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民政等部门应当向经审核确认的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发放补助资金和物资,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应当为受灾人员重建或者修缮因灾损毁的居民住房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第二十条 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由受灾人员本人申请或者由村民小组、居民小组提名。经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民主评议,符合救助条件的,在自然村、社区范围内公示;无异议或者经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民主评议异议不成立的,由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提交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等部门审批。

第二十一条 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当年冬季、次年春季,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为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受灾地区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在每年10月底前统计、评估本行政区域受灾人员当年冬季、次年春季的基本生活困难和需求,核实救助对象,编制工作台账,制定救助工作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备案。

第五章 救助款物管理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民政部门负责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的分配、管理并监督使用情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调拨、分配、管理自然灾害救助物资。

第二十三条 人民政府采购用于自然灾害救助准备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货物、工程和服务,依照有关政府采购和招标投标的法律规定组织实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中涉及紧急抢救、紧急转移安置和临时性救助的紧急采购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自然灾害救助款物专款(物)专用,无偿使用。

定向捐赠的款物,应当按照捐赠人的意愿使用。政府部门接受的捐赠人无指定意向的款物,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筹安排用于自然灾害救助;社会组织接受的捐赠人无指定意向的款物,由社会组织按照有关规定用于自然灾害救助。

第二十五条 自然灾害救助款物应当用于受灾人员的紧急转移安置,基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的恢复重建,自然灾害救助物资的采购、储存和运输,以及因灾遇难人员亲属的抚慰等项支出。

第二十六条 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民政、财政等部门和有关社会组织应当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主动向社会公开所接受的自然灾害救助款物和捐赠款物的来源、数量及其使用情况。

受灾地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公布救助对象及其接受救助款物数额和使用情况。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款物和捐赠款物的监督检查制度,并及时受理投诉和举报。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应当依法对自然灾害救助款物和捐赠款物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民政、财政等部门和有关社会组织应当予以配合。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迟报、谎报、瞒报自然灾害损失情况,造成后果的;

(二)未及时组织受灾人员转移安置,或者在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组织恢复重建过程中工作不力,造成后果的;

(三)截留、挪用、私分自然灾害救助款物或者捐赠款物的;

(四)不及时归还征用的财产,或者不按照规定给予补偿的;

(五)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其他行为的。

第三十条 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自然灾害救助款物或者捐赠款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限期退回违法所得的款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抢夺或者聚众哄抢自然灾害救助款物或者捐赠款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第三十三条 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需要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开展生活救助的,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四条 法律、行政法规对防灾、抗灾、救灾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自然灾害救助

自然灾害救助 1.自然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界发生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现象所引起的灾害,其主要特点是人力不能支配并造成物质财富的损坏和人身伤亡。分为以下5种类型:(1)气象灾害,如水灾、旱灾、风灾、雹灾、冷害、酷热,这是普遍且影响最广泛、危害最大的一类自然灾害。

(2)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地陷等。(3)地貌灾害,如泥石流、滑坡、雪崩等。(4)水文灾害,如海啸、海侵风暴潮等。(5)生物灾害,如病虫害、草害、鼠疫等。2.灾害社会救助(1)灾害社会救助的定义

自然灾害社会救助简称救灾,它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生存危机的社会成员进行抢救与援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并使其脱离灾难和危险,恢复生活和生产的一项社会保障措施。

(2)我国救灾工作方针及其主要精神 ①我国救灾工作的方针

我国现阶段的救灾工作方针是:“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②救灾工作方针的精神

a.充分调动灾区广大群众抗灾度荒的积极性,依靠群众和集体的力量,自力更生地战胜灾荒;

b.从生产着手,尽快地恢复灾区的农业、工业、副业生产,千方百计地增强群众和集体抗灾度荒的力量;

c.对于群众和集体经过努力还不能解决的灾民生活困难,国家和社会给予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d.互助互济,调动民间力量,共同战胜灾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③我国组织实施救灾工作的入手点

a.全力抢救人民生命财产,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b.广泛开展生产自救活动,增加收入,克服灾后困难;

c.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生活与生产,对无法依靠自己力量克服生活与生产中的困难的灾民,给予必要的救济与扶持;

d.管好用好救灾款物,坚决贯彻专款专用,把有限的救灾资金用到灾区最需要救济的灾民身上;

e.发扬传统美德,倡导并组织互助互济和友邻相帮的活动; f.调动解放军救灾抢险,充分发挥人民军队中坚力量的作用; g.抓紧恢复交通、输电、电讯线路和水利设施,为发展灾区经济准备条件; h.接收和发放国内外救灾捐献和援助。(3)我国救灾工作的方式 ①灾中紧急救助

灾中紧急救助是指国家用救灾款物无偿帮助处于危急情况下的灾区群众解决临时生活困难的应急性救济。

②灾后生产自救

当灾区灾情稳定后,各级政府要立即号召、组织灾民生产自救。为了使灾民更好地开展生产自救,各级政府组织要尽可能地在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或服务。

③长期防灾减灾

从狭义上讲,是指灾害发生之前采取的一系列防止灾害发生的措施。做好防灾工作,可以大大缓解和减轻灾情。

(4)我国救灾工作的措施 ①实物救助

实物救助是国家和社会救助机构以发放实物的形式,帮助灾民解除生存困境。实物救助的原则是:专物专用,不可滥发,更不能积压和挪作他用。

②现金救助

现金救助是国家和社会救助机构以发放现金的形式,帮助灾民解除生活困难。其原则是:专款专用,严格按政策规定的标准发放,救助机构或其工作人员不得克扣、挪用、贪污。

③服务救助

服务救助即提供满足灾民生存和基本生活需要的服务;还包括一些灾民自我服务和相互服务,最典型的服务形式是以工代赈和互助互济。

(5)救灾工作的程序步骤 ①报灾

它是指灾区政府和业务部门向上级政府和业务部门报告灾害或灾荒情况。报灾强调及时、准确、全面、系统。

②计灾

计灾是按照规定的计灾标准,准确统计灾情。计灾要合乎规定,逐项、细致、准确统计,注意不漏项。

③查灾

查灾是指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调查了解灾区人民生活疾苦、检查落实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和因灾致荒等情况。

④核灾

核灾是指灾区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灾害造成的实际损失和确切后果在检查落实后所作的定量分析,它以报灾为前提,以查灾为基础。

⑤救灾

经过灾区报灾、主管部门查灾、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核灾,对因灾陷入生活困境的灾民给予款物救助。

(6)救灾工作的组织架构和物质储备 ①我国救灾工作的组织架构

救灾事务以地方政府为责任主体,民政部作为国家社会救灾救济事务的主管部门,依据法律、法规、政策,对下级民政机关的救灾救济事务管理给予业务指导。凡由中央直接拨款的社会救灾救济事务,国家民政部对下级民政部门也享有领导权,即地方民政部门接受双重领导。从中央到基层地方政府,是纵向领导关系,而各级民政部门及其所属救灾救济管理职能部门是业务指导关系。

②我国的物质储备

a.防汛与抗震物资,如钢材、水泥、木材、草袋等; b.抗旱物资,如油料、农药、灌溉设备等; c.抢险物资,如救生器材、运输工具等; d.生活物资,如粮食、燃料、衣被、药品等; e.生产物资,如种子、农机具等。(7)救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目标 ①救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a.救灾资金渠道单一,国家救灾经费严重不足。

b.单纯靠行政手段救灾,逐级报灾救灾,周期长,程序烦琐,夸大或隐匿灾情不报的现象时有发生。

c.发放救灾款、物中,平均发放和优亲厚友等不良倾向难以杜绝。②我国救灾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a.在切实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明确各级政府的救灾责任,逐步建立起救灾工作分级负责、分级管理和救灾款分级负担的救灾体制;

b.争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增加救灾经费预算,不断增强救灾实力;

c.探索建立救灾预备金制度,进一步加强救灾扶贫周转金和救灾扶贫经济实体的管理,提高群众抗灾救灾和生产自救的能力;

d.建立救灾的监测管理体系,科学评定灾害等级,改善救灾装备,提高救灾工作效率; e.实行减灾和救灾相结合,减轻自然灾害损失;

f.努力争取国际救灾援助,发动国内群众救灾捐赠,开辟救灾经费来源新渠道,加强救灾捐赠的管理。

第五篇:云南省自然灾害救助规定

云南省自然灾害救助规定

(2012年12月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第9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2年12月2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83号公布 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根据国务院《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发生自然灾害,对受灾人员开展救助活动,适用《条例》和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灾害,风雹(含狂风、暴雨、冰雹、雷电)、低温冷冻、雪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等级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的分级标准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发生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需要开展生活救助的,参照《条例》和本规定执行。

法律、法规、规章对防灾、抗灾、救灾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

省减灾委员会为省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领导全省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配合国家减灾委员会协调开展特别重大和重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协调开展较大自然灾害救助活动。省民政部门负责全省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承担省减灾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州、市、县、区人民政府或者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州、市、县、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承担本级人民政府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的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国土资源、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农业、水利、商务、粮食、卫生、地震、气象、安全监管、公安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行政区域的自然灾害救助相关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应当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本级和上级人民政府安排的自然灾害救助资金和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技术支撑系统,并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信息共享平台和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信息系统。

第六条 省及州、市人民政府和州、市中心城区以外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及本省有关规划和建设标准,设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建设资金由本级财政承担,上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自然灾害多发、易发且交通不便地区的乡、镇设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点,建设资金由县级财政承担,上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负责设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点)的指导和自然灾害救助物资采购、储备、调运的管理。

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点)应当合理储备应急救助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救助设备,并配备管理人员。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条例》第十一条规定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管理单位。

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其他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具备条件的,应当利用公园、广场、体育场馆、操场、绿地等场所,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并设置明显标志。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主管部门、社会组织、志愿者共同参与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队伍,加强业务培训,配备必需的交通、通信等应急救助装备。

村(居)民委员会和企业事业单位依照《条例》第十二条规定设立的专职或者兼职自然灾害信息员,负责开展自然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传递、灾情信息收集和报告、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等工作。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针对当地自然灾害的特点,组织开展相关自然灾害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救助演练,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在自然灾害发生并依法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后,应当依照《条例》第十四条规定采取措施,并做好下列工作:

(一)组织工作组赴灾区现场了解灾情,指导应急救助工作;

(二)协调相关部门及专家核查和评估灾情,评估灾区过渡性安置需求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救助措施;

(三)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对受灾地区的救助和支持措施;

(四)报告、通报、公布灾情;

(五)自然灾害救助预案规定的其他工作。

在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物资、设施、装备等不能满足需求时,可以向上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请求支持。

对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物资及捐赠物资,交通运输部门应当组织优先运输,需要通行收费公路的运输车辆,经省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主管部门批准,免收车辆通行费。

第十一条 受灾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落实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规划和优惠政策;民政、发展改革、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负责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的调查、规划、评估和实施工作;民政、财政等部门负责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的拨付和管理使用;监察、审计等部门负责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补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负责为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提供用地保障和技术支持,并实施质量监督。

第十二条 因灾倒损住房恢复重建(含重点修缮)补助对象,按照以下程序确定:由受灾人员本人(户)申请或者由村(居)民小组在接到通知后3日内提名;经村(居)民委员会在3日内汇总进行民主评议后,对符合救助条件的,在本村(社区)范围内公示7日,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由村(居)民委员会在公示结束后3日内,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提交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审核;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在5日内完成审核,并报县级民政等部门审批;县级民政等部门在7日内完成审批。

过渡期生活救助、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对象,按照前款规定程序确定,但申请(提名)、评议、公示、提交、审核、审批的时限分别为2日、2日、5日、2日、3日、5日。

第十三条 受灾地区县级民政部门应当在每年10月15日前,评估、统计、上报本行政区域内受灾人员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口粮、饮水、衣被、取暖、医疗等基本生活困难和救 助需求,制定专项救助工作方案,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民政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 自然灾害救助款物的管理和使用实行专款(物)专用、无偿使用、重点使用。

自然灾害救助款物不得挤占、截留、挪用,不得列支工作经费,不得擅自扩大使用范围。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民政、财政等部门依照《条例》第二十二条至第二十五条规定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省人民政府关于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管理的规定,负责分配、拨付、发放、管理并监督使用自然灾害救助资金。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民政部门依照《条例》第二十二条至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负责调拨、分配、管理自然灾害救助物资。

省民政部门负责省级自然灾害救助物资的调拨。受灾地区需要使用省级自然灾害救助物资时,由灾区所在州、市或者县、市、区民政部门逐级向省民政部门提出申请,情况紧急时县、市、区民政部门可以直接向省民政部门提出申请,经省民政部门审批后,办理调拨手续。

省民政部门可以根据灾情直接调拨自然灾害救助物资。

第十七条 自然灾害救助款物和无指定意向捐赠款物的使用范围包括:

(一)受灾人员紧急抢救和紧急转移安置;

(二)受灾人员口粮、饮水、衣被、临时住所等基本生活救助;

(三)受灾人员因灾伤病救治等医疗救助;

(四)受灾人员因灾倒损住房的重建或者修缮;

(五)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

(六)自然灾害救助物资的采购、储存、装卸、运输及回收;

(七)因灾遇难人员家属的抚慰;

(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其他自然灾害救助事项。

定向捐赠的款物,按照捐赠人的意愿使用。

第十八条 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的项目包括:灾害应急救助、过渡期生活救助、倒损住房恢复重建补助、旱灾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遇难人员家属抚慰等。

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的各项补助标准,由省民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九条 受灾地区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补助标准和本规定第十二条规定的程序,向符合自然灾害救助条件并登记造册的救助对象发放补助资金和物资。

情况紧急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同意,可以由民政、财政、监察、审计等部门先行组织发放自然灾害救助款物。

第二十条 符合自然灾害救助条件的救助对象凭有效证件到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指定地点签名领取自然灾害救助款物。

自然灾害遇难人员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逐级统计、核定和上报。确定因灾遇难后,其近亲属凭因灾遇难人员亲属关系证明和本人身份证明,依法享受遇难人员家属抚慰金。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在本村(社区)范围内公示自然灾害救助款物的来源、数量和发放、使用情况。第二十一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依照《条例》第二十九条至第三十二条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下载中国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救助规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救助规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港口镇五磁村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1.目标任务 1.1制定目的 为建立健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

    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精选五篇)

    自然灾害生活救助 一、自然灾害 (一)自然灾害种类 由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人类生活的地球在银河系中是不断运动的,其地球内部也是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加上地球表面生活的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限......

    自然灾害救助保障预案

    自然灾害救助保障预案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建立健全铜梁县应对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对受灾群众实施紧急......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1. 总则1.1 制定目的建立健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为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程度地减少公司全体职员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根据《中华人民......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岚皋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为建立健全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机制,提高灾害救助应急能力,规范救灾救助工作,建立健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体系......

    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1 编制目的 为进一步增强应对和抵御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保护员工和相关方的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确保应急救灾工作有序、高效......